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综合训练(含答案)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综合训练(含答案)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8 19:10: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一、选择题
1.种植桑、枣树是唐宋以降施仁政的象征。宋太祖下诏“广植桑枣者”免税,“伐桑枣为薪者”治罪;西夏有“禁民伐桑枣为薪”的规定;金朝也规定“凡桑枣,民户以多植为勤”,即使户籍少的猛安谋克也须拿出十分之一的土地种植桑枣。上述现象说明两宋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表现在(  )
A.疆域拓展 B.民户管理
C.文化认同 D.政权认同
2.宋代曾规定:“市舶司监官及知州、通判等,今后不得收买蕃商杂货及违禁物色。如违,当重置之法。”据此可知当时(  )
A.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B.海外商业运输发展迅速
C.朝廷决定市的设立废止
D.政府规范管理海外贸易
3.北宋中期,欧阳修上书对当时的茶盐禁榷制度建言:“为今议者,方欲夺商之利,一归于公上而专……专而反损”,“夫欲十分之利,皆归于公,至其亏少,十不得三,不若与商共之,常得其五也。今为国之利多者,茶与盐耳”。他主张(  )
A.分利于商人以增加财政收入
B.改变传统重农抑商政策
C.取消对商人茶盐经营的限制
D.加强对茶盐经营的管理
4.在宋代海外贸易中,瓷器、丝织品和书籍等大宗出口商品产地主要集中在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被称为“香药犀象”的海外商品,主要的销售地是京城、四川和东南地区。上述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
A.海外贸易的拓展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经济结构的变化 D.消费市场的扩大
5.北宋法律规定,所有与农户有关的田宅、婚姻、债务之类的民事诉讼,必须在每年十月一日后才能起诉,次年正月三十日停止受理,三月三十日以前审理完毕。这一规定体现了(  )
A.薄赋观念 B.程朱理学思想
C.重本思想 D.经世致用观念
6.宋代,官府强调“民生性命在农,国家根本在农,天下事莫重于农”,“毋舍本逐末”。苏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郑至道说,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从中可以看出宋代(  )
A.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C.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
D.四民社会地位相同
7.[2023·武昌区高三质量检测]唐代城市中,同一行业在每个“市”内都有各自的行业组织。到了宋代,同一行业在同城只有一个统一的行业组织,分散各处的零售商、批发商都要加入行业组织。各行业的首领由官府批准,有权掌握买卖价格、检查商品质量和校验度量衡器具。这反映出,宋代(  )
A.官府严格管理商品交易
B.行业性垄断开始出现
C.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D.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8.[2023·山东潍坊抽测]下图为唐至南宋南北方人口比例变化图。据此可知,当时(  )
A.北方社会经济持续衰退
B.土地兼并现象缓和
C.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
D.自耕小农日益破产
9.[2023·安徽皖北联考]辽代中晚期,宋辽边界设立榷场,派管理监督贸易,从宋输入辽的香药、犀角、象牙、茶、漆器等极大丰富了辽的生活物资,实现了“终仁宗、英宗之世,契丹固守盟好,互市不绝”。据此可知,宋对辽的榷场贸易(  )
A.以增加财政收入作为主要目的
B.推动了政府经济政策的转变
C.成为管辖少数民族的重要手段
D.利用经济手段推动民族交融
10.[2023·泰安市高三二模]学者陈义彦统计:《宋史》列传中的人物,出身高官名门的不过四分之一,而从社会底层中脱颖而出的就有二分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出身于布衣的官员越来越多。这表明(  )
A.商品经济在不断发展
B.宗法观念逐渐消亡
C.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
D.各民族间交融加强
11.汉朝,关中地区是全国粮食中心。到了元朝,大都的粮食供应“仰给江南”。元朝江南水利专家周文英也说:“故谓天下之利,莫大于水田;水田之美,无过于浙右。”这反映了 (  )
A.江南耕种水田获利最多
B.政府重视水利工程的兴修
C.浙右田肥水美富甲天下
D.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12.史载,宋朝“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每日清晨,两街巷门,浮铺上行,百市买卖,热闹至饭前,市罢而收。”此种情形反映了当时(  )
A.发展受到严格限制
B.宋朝已放弃抑商政策
C.政府放宽对市场的管理
D.政府不再征收商业税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完成要求。
宋泉州市舶司遗址
海舶大者数百人,小者百余人,以巨商为纲首(船长)、副纲首、杂事,市舶司给朱记。……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人得数尺许,下以贮物,夜卧其上。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或以十丈绳钩,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诸国人至广州,是岁不归者,谓之“住唐”……广州蕃坊,海外诸国人聚居,置蕃长一人,管勾蕃坊公事,专切招邀蕃商人贡,用蕃官为之,巾袍履笏如华人。
——[宋]朱彧《萍洲可谈》
(1)综合材料中的相关信息,概括宋代经济发展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原因及产生的积极影响。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一、选择题
1.种植桑、枣树是唐宋以降施仁政的象征。宋太祖下诏“广植桑枣者”免税,“伐桑枣为薪者”治罪;西夏有“禁民伐桑枣为薪”的规定;金朝也规定“凡桑枣,民户以多植为勤”,即使户籍少的猛安谋克也须拿出十分之一的土地种植桑枣。上述现象说明两宋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表现在(  )
A.疆域拓展 B.民户管理
C.文化认同 D.政权认同
解析:根据材料“西夏有‘禁民伐桑枣为薪’的规定”“凡桑枣,民户以多植为勤”,可知两宋时期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也认同中原汉族政权的做法,鼓励种植桑树和枣树,体现了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故选C项;西夏和金朝属于独立王朝,不属于宋朝的疆域,排除A项;政府鼓励种植桑树和枣树是为了鼓励农业生产,排除B项;西夏、金朝和宋朝属于不同的国家政权,周边少数民族认同的是中原政权的文化而不是政权本身,排除D项。
2.宋代曾规定:“市舶司监官及知州、通判等,今后不得收买蕃商杂货及违禁物色。如违,当重置之法。”据此可知当时(  )
A.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B.海外商业运输发展迅速
C.朝廷决定市的设立废止
D.政府规范管理海外贸易
解析:据材料“今后不得收买蕃商杂货及违禁物色。如违,当重置之法”可知,宋代禁止官员私自向蕃商购买蕃货,有利于保护蕃商的正当商业利益,并制定了法律规范海外贸易,故选D项;“明码标价”与不得收买蕃商杂货及违禁物色不符,排除A项;“今后不得收买蕃商杂货及违禁物色”与海外商业运输发展迅速无关,排除B项;材料是禁止官员私自向蕃商购买蕃货,与市的设立废止无关,排除C项。
3.北宋中期,欧阳修上书对当时的茶盐禁榷制度建言:“为今议者,方欲夺商之利,一归于公上而专……专而反损”,“夫欲十分之利,皆归于公,至其亏少,十不得三,不若与商共之,常得其五也。今为国之利多者,茶与盐耳”。他主张(  )
A.分利于商人以增加财政收入
B.改变传统重农抑商政策
C.取消对商人茶盐经营的限制
D.加强对茶盐经营的管理
解析:根据“皆归于公,至其亏少,十不得三,不若与商共之,常得其五也”可知欧阳修认为如果实行茶盐官营,茶盐之利只能得到十分之三,而分利给商人则可能得到十分之五,所以他主张分利于商人以增加财政收入,故选A;欧阳修论述的是茶盐经营,并不是改变重农抑商的政策,排除B;欧阳修是主张分利给商人,并不是取消或加强对商人茶盐经营的管理,排除C、D。
4.在宋代海外贸易中,瓷器、丝织品和书籍等大宗出口商品产地主要集中在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被称为“香药犀象”的海外商品,主要的销售地是京城、四川和东南地区。上述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
A.海外贸易的拓展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经济结构的变化 D.消费市场的扩大
解析: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迁已完成,大宗出口商品集中在南方,反映南方经济地位的上升,B项正确。A、D两项与题干材料无关,可排除;当时中国的经济结构仍是小农经济,C项可排除。
5.北宋法律规定,所有与农户有关的田宅、婚姻、债务之类的民事诉讼,必须在每年十月一日后才能起诉,次年正月三十日停止受理,三月三十日以前审理完毕。这一规定体现了(  )
A.薄赋观念 B.程朱理学思想
C.重本思想 D.经世致用观念
解析:从材料“必须在每年十月一日后才能起诉,次年正月三十日停止受理,三月三十日以前审理完毕”可以看出涉及农业生产的诉讼案件,要避开农耕最繁忙的时间,这体现了古代重本的思想,故选C项;材料没有涉及赋税的征收,排除A项;北宋时期理学初创,并没有形成太大的影响力,且材料与之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经世致用观念,排除D项。
6.宋代,官府强调“民生性命在农,国家根本在农,天下事莫重于农”,“毋舍本逐末”。苏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郑至道说,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从中可以看出宋代(  )
A.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C.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
D.四民社会地位相同
解析:材料信息是,宋代官府强调重农抑商,而苏辙则强调舍农工商贾而为士、郑至道则强调士农工商皆本业。从中可以看出宋代社会阶层流动较为增强,故C项正确;这一情况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A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国家的国策,故B项错误;“四民社会地位相同”的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
7.[2023·武昌区高三质量检测]唐代城市中,同一行业在每个“市”内都有各自的行业组织。到了宋代,同一行业在同城只有一个统一的行业组织,分散各处的零售商、批发商都要加入行业组织。各行业的首领由官府批准,有权掌握买卖价格、检查商品质量和校验度量衡器具。这反映出,宋代(  )
A.官府严格管理商品交易
B.行业性垄断开始出现
C.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D.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商品经济发达,城市商业活动空前繁荣,为了自身经济利益而谋求发展,宋朝改变了唐朝行业组织松散的状态,行业组织趋于正式严格。分散各处的零售商、批发商都要加入行业组织;各行业的首领由官府批准,有权掌握买卖价格、检查商品质量和校验度量衡器具,D项正确;宋朝官府不再严格管理商品交易,排除A项;仅凭材料无法得出行业性垄断开始出现在宋朝,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排除C项。故选D。
8.[2023·山东潍坊抽测]下图为唐至南宋南北方人口比例变化图。据此可知,当时(  )
A.北方社会经济持续衰退
B.土地兼并现象缓和
C.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
D.自耕小农日益破产
解析:解读信息:北方人口占比由唐朝的45.4%下降到南宋的31%,南方人口占比由唐朝的54.6%上升到南宋的69%。分析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与北方人口南迁,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有关,人口的持续南移使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故选C项。
9.[2023·安徽皖北联考]辽代中晚期,宋辽边界设立榷场,派管理监督贸易,从宋输入辽的香药、犀角、象牙、茶、漆器等极大丰富了辽的生活物资,实现了“终仁宗、英宗之世,契丹固守盟好,互市不绝”。据此可知,宋对辽的榷场贸易(  )
A.以增加财政收入作为主要目的
B.推动了政府经济政策的转变
C.成为管辖少数民族的重要手段
D.利用经济手段推动民族交融
榷场贸易既提高了少数民族的生活水平,也有利于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商业贸易,进而促进民族交融,D正确;榷场贸易的主要目的是维持边疆地区的稳定和满足经济互补的需要,排除A;榷场贸易主要存在于边疆地区,规模和范围相对比较小,难以对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排除B;榷场贸易属于联系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手段,不具备管辖职能,排除C。
10.[2023·泰安市高三二模]学者陈义彦统计:《宋史》列传中的人物,出身高官名门的不过四分之一,而从社会底层中脱颖而出的就有二分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出身于布衣的官员越来越多。这表明(  )
A.商品经济在不断发展
B.宗法观念逐渐消亡
C.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
D.各民族间交融加强
解析:《宋史》列传中记载的人物多为宋朝的人臣,据材料“从社会底层中脱颖而出的就有二分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出身于布衣的官员越来越多”可知,更多社会底层的人员能够向上实现阶层跨越,从布衣成为官员,说明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故选C项;材料中的表象是更多的官员出身布衣,其本质说明的宋朝社会的流动性,而商品经济发展是宋朝阶层流动的原因,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逐渐瓦解,但是宗法观念依然存在,排除B项;材料说明的是宋朝时期布衣官员越来越多,说明宋朝时期社会流动性增强,民族交融是不同民族间在文化、习惯、风俗等方面相互融合,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
11.汉朝,关中地区是全国粮食中心。到了元朝,大都的粮食供应“仰给江南”。元朝江南水利专家周文英也说:“故谓天下之利,莫大于水田;水田之美,无过于浙右。”这反映了 (  )
A.江南耕种水田获利最多
B.政府重视水利工程的兴修
C.浙右田肥水美富甲天下
D.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解析:题干材料“汉朝,关中地区是全国粮食中心”,说明汉朝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到了元朝,大都的粮食供应“仰给江南”,说明经济重心在南方。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D项正确。
12.史载,宋朝“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每日清晨,两街巷门,浮铺上行,百市买卖,热闹至饭前,市罢而收。”此种情形反映了当时(  )
A.发展受到严格限制
B.宋朝已放弃抑商政策
C.政府放宽对市场的管理
D.政府不再征收商业税
解析:题干材料“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表明政府放宽了对市场的管理,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完成要求。
宋泉州市舶司遗址
海舶大者数百人,小者百余人,以巨商为纲首(船长)、副纲首、杂事,市舶司给朱记。……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人得数尺许,下以贮物,夜卧其上。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或以十丈绳钩,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诸国人至广州,是岁不归者,谓之“住唐”……广州蕃坊,海外诸国人聚居,置蕃长一人,管勾蕃坊公事,专切招邀蕃商人贡,用蕃官为之,巾袍履笏如华人。
——[宋]朱彧《萍洲可谈》
(1)综合材料中的相关信息,概括宋代经济发展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原因及产生的积极影响。
参考答案:(1)特征:海外贸易发达,中外交流频繁。
(2)原因:手工业技术高超;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海上丝绸之路发达;政府积极支持对外贸易,设置专门管理机构;造船技术的提高,指南针的应用等航海技术的进步。积极影响: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有利于中国与周边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