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课后训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课后训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8 19:12: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一、选择题
1.[2023·山东省临沂市高二期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说:“关键时候,一粒小小的种子能够绊倒一个巨大的国家。”目前,世界绝大多数种子供应被美、法、德等西方国家种业公司垄断。这表明(  )
A.维护国家安全应从发展粮食种业做起
B.中国亟需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C.市场是解决中国种业生产的根本途径
D.粮食供应不足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
2.[2023·山东省临沂市高二期末]据表可知,大豆种植在美洲逐步推广。这主要是因为(  )
1765年 原产于中国的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
19世纪末 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
1931年 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医药等工业的重要原料
1954年 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A.资本主义市场的形成
B.大豆品种的适应性强
C.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
D.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
3.[2023·山东省潍坊市高二测评]1860年英国议会通过了《食品掺假法》,法令确立了一个“重要的先例”,即“保护消费者免遭钱财损失和身体伤害是政府应尽的职责”。190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纯净食品和药品法》,禁止销售任何添加了可能对健康有毒或有害物质的食品。这些法律的颁布(  )
A.杜绝了损害消费者身体健康的行为
B.反映了食品安全问题受到国家重视
C.解决了生产者造假制劣的违法问题
D.提高了食品安全监管的水平和能力
4.[2023·河北省沧衡八校联盟高二期中]据统计,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2020年,中国粮食生产总产量仍高达66 949万吨,成功实现“十七年连丰”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70公斤,超出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这说明我国(  )
A.粮食生产基本实现了自动化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成效显著
C.粮食安全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D.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5.下图为西方发达国家蓬勃兴起的“精确农业系统示意图”。从中可以推知,“精确农业”(  )
A.完全实现了无人智能化操作
B.将农业带入数字和信息时代
C.随国家干预加强而不断发展
D.利于粮食作物种植的多元化
6.1960年,法国政府为农民购买农田和农业机械提供各种优惠贷款;70年代初,政府向55岁以上的农民一次性发放“离农终身补贴”,鼓励年老农场主退出土地经营。这有利于(  )
A.完善农村的保障制度
B.摆脱经济滞胀的困境
C.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D.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7.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反复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任何时候都是真理。由此可见(  )
A.保障粮食安全有利于国家安全
B.粮食危机已引起国家高度重视
C.农业集约化关乎国计民生
D.食品安全关系到百姓生活质量
8.黑龙江是中国产粮大省,也是中国绿色食品生产大省。为确保“舌尖上的安全”,该省正实现从“中华大粮仓”向“健康大厨房”的转变,其绿色产品已远销境外多个国家和地区。由此可见,黑龙江(  )
A.是我国出产粮食最多的省份
B.是中国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
C.树立了食品安全生产的范例
D.现代农业生产水平显著提升
9.据下表可知,现代中国( )
A.粮食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B.粮食流通现代化水平提高
C.粮食供给渠道更加多元
D.粮食生产实现了自给自足
10.18世纪末,拿破仑征战四方,为解决因战线太长导致大批食品腐烂问题,他悬赏征集防止食品变质的技术和装备。厨师阿佩尔根据自己经营食品的经验,提出“密封容器防腐技术”,同时制出第一批玻璃瓶罐头运往前线,大获成功,罐头食品由此诞生。这表明( )
A.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确保食品安全
B.战争是食品技术发展的主要原因
C.真空包装技术提升食品保存期限
D.社会需要促进食品保藏技术革新
11.鲟鱼是一种对水质比较敏感的鱼类,对生存环境要求比较严格。19世纪之前,莱茵河下游曾盛产鲟鱼,以鲟鱼卵制造鱼子酱也是当时该地的一大特产。从19世纪末开始,沿线各国政府开始颁布法令限制捕捞鲟鱼,1920年,各国政府完全禁止了捕捞鲟鱼,但这也未能阻止鲟鱼自1942年起绝迹于莱茵河流域。莱茵河鲟鱼捕捞业的衰落( )
A.是政府生态观念淡漠的结果
B.根源于该流域渔民过度捕捞
C.折射出工业化对环境的破坏
D.反映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失败
12.(2023·洛阳)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农业将精深加工做到极致,例如稻谷除加工成稻米外也开发成大米面膜、洁面乳液、肥皂等产品。我国台湾地区的“农业+N”模式,如农业+休闲+观光+养生+教育培训等,“高端、小众”特色农业发达。由此可知,这些地区( )
A.着力扩大农业生产规模
B.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
C.食品供应得到有效保障
D.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综合题
13.[2023·山东省学情联考高二检测](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古代的粮食亩均产量汉代为132公斤、南北朝为128.5公斤、唐前期为167公斤、唐后期为154.5公斤、宋代为154.5公斤、元代为169公斤、明代为173公斤、清代为183.5公斤。——摘编自郑正、王兴平《古代中国人寿命与人均粮食占有量》
材料二 秦汉400多年间,先后发生了旱灾81次,水灾76次,蝗灾50次,导致饥荒及相关疫病27次,汉武帝元鼎三年发生大旱,40多个郡国发生饥荒,出现人吃人的现象。各州郡因水旱灾害发生饥荒死去的人数动辄以千计,人口大量死亡。——摘编自邓拓《中国饥荒史》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对防治农业自然灾害非常重视,成立了中央防汛指挥部,后来改名为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具体组织领导全国抗旱防汛等防灾减灾工作,气象部门从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的要求出发,开展了灾害预报预警、水旱情况监测等工作,民政部门先后制定了《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工作规程》《灾害应急救助工作规程》《春荒冬令灾民生活救助工作规程》等文件,规范了自然灾害的应急处置、响应程序和灾情会商等各项机制,做到大的自然灾害救灾物资24小时内到位,中央资金三天内到位。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确保14亿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党和政府历来非常重视粮食生产,出台了不少确保粮食安全的政策,用世界约10%的耕地,生产了世界上四分之一的粮食,养活了世界上近五分之一的人口,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为全球的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些政策主要有: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实行粮食补贴政策;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实行粮食储备政策;推进粮食科技政策。——摘编自刘宇杰《告别饥荒——饥荒成因与应对的历史考察》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饥荒”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一、选择题
1.[2023·山东省临沂市高二期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说:“关键时候,一粒小小的种子能够绊倒一个巨大的国家。”目前,世界绝大多数种子供应被美、法、德等西方国家种业公司垄断。这表明(  )
A.维护国家安全应从发展粮食种业做起
B.中国亟需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C.市场是解决中国种业生产的根本途径
D.粮食供应不足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
解析:从材料中看,袁隆平老师认为种子对于粮食安全十分重要,这表明中国需要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故选B项;从材料中看,袁隆平老师强调种子对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但不能说维护国家安全应从发展粮食种业做起,排除A项;从材料中看,袁隆平老师强调种子的作用,没有涉及市场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问题,没有体现粮食供应不足的情况,排除D项。
2.[2023·山东省临沂市高二期末]据表可知,大豆种植在美洲逐步推广。这主要是因为(  )
1765年 原产于中国的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
19世纪末 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
1931年 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医药等工业的重要原料
1954年 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A.资本主义市场的形成
B.大豆品种的适应性强
C.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
D.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
解析:从材料中看,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和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都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这表明大豆的推广种植得益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故选D项;19世纪末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而材料中给出的时间一直到1954年,而且由于科技的发展,大豆的用途增加,这才是推动大豆种植的原因,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大豆用途的改变,没有体现大豆品种适应性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由于科技发展,大豆用途发生变化,推动了大豆种植,没有体现人口增长对大豆种植的影响,排除C项。
3.[2023·山东省潍坊市高二测评]1860年英国议会通过了《食品掺假法》,法令确立了一个“重要的先例”,即“保护消费者免遭钱财损失和身体伤害是政府应尽的职责”。190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纯净食品和药品法》,禁止销售任何添加了可能对健康有毒或有害物质的食品。这些法律的颁布(  )
A.杜绝了损害消费者身体健康的行为
B.反映了食品安全问题受到国家重视
C.解决了生产者造假制劣的违法问题
D.提高了食品安全监管的水平和能力
解析:据材料“英国议会通过了《食品掺假法》,美国国会通过了《纯净食品和药品法》”可知,英国和美国均对食品安全做出相应规定,反映了食品安全问题受到国家重视,故选B项;两部法律的出台可以减少食品安全问题但是杜绝了损害消费者身体健康的行为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两部法律的出台有利于减少生产者造假制劣的违法问题,但无法真正解决这个问题,排除C项;法律的出台说明了国家对食品问题的重视,但是提高食品安全的监管水平则需要相关部门监督,排除D项。
4.[2023·河北省沧衡八校联盟高二期中]据统计,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2020年,中国粮食生产总产量仍高达66 949万吨,成功实现“十七年连丰”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70公斤,超出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这说明我国(  )
A.粮食生产基本实现了自动化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成效显著
C.粮食安全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D.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解析:“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70公斤,超出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说明我国粮食可以不再依赖世界,而且有能力为世界其他地方提供粮食,对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故选D项;“中国粮食生产总产量仍高达66 949万吨,成功实现‘十七年连丰’”这个信息无法说明粮食的生产技术,也不能判断生产自动化,排除A项;“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2020年,中国粮食生产总产量仍高达66 949万吨,成功实现‘十七年连丰’”这是在农业产业化的背景下实现的粮食增长,与个体经营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无关,排除B项;“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70公斤,超出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这个数据只能从宏观上说明粮食问题的解决,但由于食物结构的多样化,区域的差异化,使得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可能出现粮食安全问题,排除C项。
5.下图为西方发达国家蓬勃兴起的“精确农业系统示意图”。从中可以推知,“精确农业”(  )
A.完全实现了无人智能化操作
B.将农业带入数字和信息时代
C.随国家干预加强而不断发展
D.利于粮食作物种植的多元化
解析:从图中的“信息”“电子”“GPS”“决策支持系统”等关键词可看出,“精确农业”因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工程战备技术而“精确”,这是在对数字信息充分利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故B项正确;从图中的“决策”“气象信息”“电子图”“技术评估”等信息可以看出,“精确农业”从根本上还需要人来操作,故A项错误;从图中无法看出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故C项错误;题干及图中未涉及农作物的种植类型,故D项错误。
6.1960年,法国政府为农民购买农田和农业机械提供各种优惠贷款;70年代初,政府向55岁以上的农民一次性发放“离农终身补贴”,鼓励年老农场主退出土地经营。这有利于(  )
A.完善农村的保障制度
B.摆脱经济滞胀的困境
C.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D.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解析:材料中“为农民购买农田和农业机械提供各种优惠贷款”和“鼓励年老农场主退出土地经营”,有利于农业的机械化发展和新型农业人才的补充,从而推动农业现代化,故D项正确;材料未反映农村的保障制度,故A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才出现经济滞胀,B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材料未反映城乡关系,故C项错误。
7.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反复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任何时候都是真理。由此可见(  )
A.保障粮食安全有利于国家安全
B.粮食危机已引起国家高度重视
C.农业集约化关乎国计民生
D.食品安全关系到百姓生活质量
解析:由材料信息“饭碗……端在自己手上”“装中国粮”“人口大国”“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可知,粮食生产和储备至关重要,粮食生产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粮食储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环节,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强调的是粮食生产和储备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粮食安全,而非食品安全,故D项错误。
8.黑龙江是中国产粮大省,也是中国绿色食品生产大省。为确保“舌尖上的安全”,该省正实现从“中华大粮仓”向“健康大厨房”的转变,其绿色产品已远销境外多个国家和地区。由此可见,黑龙江(  )
A.是我国出产粮食最多的省份
B.是中国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
C.树立了食品安全生产的范例
D.现代农业生产水平显著提升
解析:黑龙江作为我国的产粮大省,及时转变了农业发展方向,发展成为绿色食品生产大省,这符合我国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由此可见,黑龙江树立了食品安全生产的范例,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黑龙江转变农业发展方向,成为绿色食品生产大省,而非强调其粮食产量、粮食生产基地规模、现代农业生产水平,故排除A、B、D三项。
9.据下表可知,现代中国( )
A.粮食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B.粮食流通现代化水平提高
C.粮食供给渠道更加多元
D.粮食生产实现了自给自足
解析:图中显示1996年到2018年中国粮食总产量呈上升趋势,有力地保障了中国的粮食安全,A项正确;B、C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与史实不符,目前我国粮食仍然存在进口问题,排除。
10.18世纪末,拿破仑征战四方,为解决因战线太长导致大批食品腐烂问题,他悬赏征集防止食品变质的技术和装备。厨师阿佩尔根据自己经营食品的经验,提出“密封容器防腐技术”,同时制出第一批玻璃瓶罐头运往前线,大获成功,罐头食品由此诞生。这表明( )
A.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确保食品安全
B.战争是食品技术发展的主要原因
C.真空包装技术提升食品保存期限
D.社会需要促进食品保藏技术革新
解析:材料“为解决因战线太长导致大批食品腐烂问题”“厨师阿佩尔根据自己经营食品的经验,提出‘密封容器防腐技术’”说明罐头诞生是出于战争的需要,即社会需要促进食品保藏技术革新,D项正确;科学与技术密切结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征,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社会需要,而非战争,排除B项;真空包装技术提升食品保存期限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
11.鲟鱼是一种对水质比较敏感的鱼类,对生存环境要求比较严格。19世纪之前,莱茵河下游曾盛产鲟鱼,以鲟鱼卵制造鱼子酱也是当时该地的一大特产。从19世纪末开始,沿线各国政府开始颁布法令限制捕捞鲟鱼,1920年,各国政府完全禁止了捕捞鲟鱼,但这也未能阻止鲟鱼自1942年起绝迹于莱茵河流域。莱茵河鲟鱼捕捞业的衰落( )
A.是政府生态观念淡漠的结果
B.根源于该流域渔民过度捕捞
C.折射出工业化对环境的破坏
D.反映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失败
解析:鲟鱼在政府禁止捕捞之后,数量并没有得到恢复,这说明其在莱茵河流域灭绝的根源在于生存条件的恶化,结合材料时间“19世纪末”“1920年”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化的发展对莱茵河流域的环境造成了破坏,C项正确,排除A项;根源在于工业化对环境的破坏,排除B项;政府干预经济失败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2.(2023·洛阳)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农业将精深加工做到极致,例如稻谷除加工成稻米外也开发成大米面膜、洁面乳液、肥皂等产品。我国台湾地区的“农业+N”模式,如农业+休闲+观光+养生+教育培训等,“高端、小众”特色农业发达。由此可知,这些地区( )
A.着力扩大农业生产规模
B.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
C.食品供应得到有效保障
D.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
解析:依据材料“日本农业将精深加工做到极致,例如稻谷除加工成稻米外也开发成大米面膜、洁面乳液、肥皂等产品”,以及台湾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可以看出这些地区农业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规模,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食品供应,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排除D项。
二、综合题
13.[2023·山东省学情联考高二检测](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古代的粮食亩均产量汉代为132公斤、南北朝为128.5公斤、唐前期为167公斤、唐后期为154.5公斤、宋代为154.5公斤、元代为169公斤、明代为173公斤、清代为183.5公斤。——摘编自郑正、王兴平《古代中国人寿命与人均粮食占有量》
材料二 秦汉400多年间,先后发生了旱灾81次,水灾76次,蝗灾50次,导致饥荒及相关疫病27次,汉武帝元鼎三年发生大旱,40多个郡国发生饥荒,出现人吃人的现象。各州郡因水旱灾害发生饥荒死去的人数动辄以千计,人口大量死亡。——摘编自邓拓《中国饥荒史》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对防治农业自然灾害非常重视,成立了中央防汛指挥部,后来改名为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具体组织领导全国抗旱防汛等防灾减灾工作,气象部门从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的要求出发,开展了灾害预报预警、水旱情况监测等工作,民政部门先后制定了《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工作规程》《灾害应急救助工作规程》《春荒冬令灾民生活救助工作规程》等文件,规范了自然灾害的应急处置、响应程序和灾情会商等各项机制,做到大的自然灾害救灾物资24小时内到位,中央资金三天内到位。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确保14亿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党和政府历来非常重视粮食生产,出台了不少确保粮食安全的政策,用世界约10%的耕地,生产了世界上四分之一的粮食,养活了世界上近五分之一的人口,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为全球的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些政策主要有: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实行粮食补贴政策;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实行粮食储备政策;推进粮食科技政策。——摘编自刘宇杰《告别饥荒——饥荒成因与应对的历史考察》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饥荒”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解析:材料一中反映了我国粮食平均亩产从汉代的132公斤增加到清代的183.5公斤,增加幅度比较小,再结合所学知识,明清时期人口远远大于汉代人口,所以增加的粮食产量不能满足人口需求。材料二反映了汉代饥荒情况,再综合材料一的信息,可知中国古代饥荒频发,人民生活困苦。材料三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政府解决饥荒问题的措施,其中包括成立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作为专门机构,协调气象、民政等部门综合治理,制定《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工作规程》等规章制度,建立应急机制等措施解决饥荒问题。由材料三“中国通过世界四分之一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可知中国在解决饥荒问题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全世界做出了贡献和表率。考生可以抓住新中国成立是中国解决饥荒问题的关键,以此为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论述。
答案:示例一:
观点:告别饥荒——中国为全球粮食安全作出重大贡献。(2分)
论证: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生产事关治国安邦,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用不足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为全球粮食安全作出重大贡献。这些贡献的取得,离不开我国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1996年,我国发布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此后,我国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此外,我国还加强了自然灾害预警机制的建设,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实行粮食补贴政策,实行粮食储备政策,推进粮食科技政策。(10分)
由于政策支持、制度创新和农业科技进步,我们在保障粮食安全、应对饥荒问题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同时,在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中展现出了负责任的大国担当形象。(2分)
示例二:
观点:科技进步助推饥荒问题的解决。(2分)
论证:中国古代生产力水平较低,粮食产量和人口增长之间的矛盾尖锐,人均粮食占有量有限,政府无力应对饥荒及各种疫病。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生产力的逐步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我国一方面通过推进粮食科技政策,增加了粮食的产量,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制种技术创世界纪录,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突出贡献。另一方面,气象部门从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的要求出发,开展了灾害预报预警、水旱情况监测等工作,提高了自然灾害的应急反应能力,减轻了自然灾害对粮食安全问题的影响。(10分)
因此,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利于解决饥荒问题,保障世界的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