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一、选择题
1.[2023·湖南省名校高二联考]耕耙耱技术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发明的碎土保湿的农业生产技术,比较左图古代和右图当代的耕耙耱技术,这说明了耕耙耱技术( )
A.操作的原理延续至今
B.引领现代化农业革新
C.劳作实用性大大增强
D.对农业生产无甚作用
2.[2023·浙江省湖州市高二模拟]西汉《盐铁论·水旱》记载:“家人相一,父子戮力,各务为善器,器不善者不集。农事急,挽运衍之阡陌之间,民相与市买,得以财货五谷新弊易货,或时貰(赊欠),民不弃作业,置田器,各得所欲。”据此可知( )
A.铁犁牛耕在汉朝开始推广
B.手工业品工艺高超而深受农民欢迎
C.铁匠与农民结合形成良好的供需关系
D.官营手工业作坊是冶铁业发展的重要方式
3.[2023·湖南省张家界市高二期末]“何足挂齿”的“齿”原指织机上的定经齿,能挂在齿上的丝,就能被织成锦,后“挂齿”引申为“重要的事物”;“丝丝入扣”之“扣”通“筘”,原是织机上的主要机件,织布时每条丝线都要从筘齿间穿过,后引申为“细致”之意。这些成语的由来折射出古代中国( )
A.官营手工业管理严格
B.士大夫精通纺织技术
C.民营纺织生产效率高
D.手工业生产精益求精
4.[2023·江苏省徐州市高二期中]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 《汉书·杨恽传》
因释耕于垄上,而妻子耘于前 《后汉书·逸民传》
立春东耕,为土牛象人,男女各二人 (东汉)王充《论衡》
A.家庭成为农业生产基本单位
B.铁犁牛耕技术提高生产效率
C.精耕细作提高农业生产技术
D.男耕女织成为重要生产方式
5.中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鼓励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在古希腊罗马历史上,氏族部落解体以后,一家一户的家庭劳作也日渐普及。对此合理的解读是( )
A.交流使小农经济成为东西方当时主流的生产方式
B.东西方家庭生产模式的出现均源于生产力的进步
C.亚历山大的远征推广了以家庭为单位的模式
D.男耕女织的分工构成东西方农业生产的最初形式
6.《管子·小匡》载:“今夫工群萃而州处……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高以知,旦夕从事于此,以此教其子弟,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夫是,故工之子常为工。”由此可见( )
A.家庭手工业中小农不辍劳作,仍食不果腹
B.私营手工业作坊规模宏大,工匠分工细密
C.官营手工业强制劳动,工匠职业世袭
D.官营手工业对随意传子技术的工匠进行严惩
7.史载,东汉时“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这反映了东汉时期( )
A.庄园经济已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
B.庄园经济具有综合性经营的特点
C.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已基本破产
D.中央政府对地方豪强已完全失控
8.如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9.匣钵将火焰与坯件隔离,减少了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有学者指出:越窑因在制瓷时使用了匣钵,其青瓷制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更为晶莹光润,瓷器质量有了极大提高,成为全国瓷器之冠。这表明( )
A.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
B.唐代越窑制瓷水平为中国历代最高
C.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
D.中国古代技术创新推动手工业发展
10.《元史·刑法志》中记载:“诸匠户子女,使男习工事,女习黹绣,其辄敢拘刷者,禁之。”这说明( )
A.官府用法令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
B.官府用法令规定手工业者世代为官府劳作
C.私营手工业比重日益增大
D.官营手工业分工细致,技艺水平高
11.下表为先秦时期关于铁的文献记载。据此可知( )
出处 记载
《诗经·秦风·驷驖》 有“驷驖孔阜”之句。“驖(tiě)”指马色黑如铁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晋国用铁铸刑鼎,鼎上铸有范宣子制定的刑书,铸鼎的铁是作为军赋向民间征收的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 使童女童男三百人鼓橐装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
A.铁的应用范围较广
B.政府支持冶铁业发展
C.南北经济差距明显
D.官营手工业规模扩大
12.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记载,汝窑“底有芝麻花细小挣钉”,意为汝窑瓷器器物底部可见细如芝麻状的支钉痕迹。有人据此推断明代制瓷业开始使用支钉。这一推断( )
A.依据正确,结论正确
B.依据错误,结论正确
C.依据正确,结论错误
D.依据错误,结论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的铁锄(1953年于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
管仲(对齐桓公)曰:“……美金(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鉏夷斤斸,试诸壤土。”
——《国语·齐语》
在我国,铁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三千三百年前的商代中期,但当时的铁是自然陨铁,而不是人工冶铁。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出现在两千五百年前后,也就是春秋战国之际,铁器已经有了斧、锛、凿各种刀具,中国社会历史进入铁器时代。
——中国社会科学院白云翔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用于土质黏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陈文华《农具发展史》
材料三 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注:状如钉耙,用于刨土)所取代。这倒不是因为铁搭有如何的先进性,根本原因在于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藉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
——《太湖地区农业史》
(1)材料一中三则材料是围绕什么主题选取的 能证明这一主题的最有价值的材料是哪一个,为什么 (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耕作技术发展的特点,其影响如何 (3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江南耕作技术发生了什么变化。其原因有哪些 (5分)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一、选择题
1.[2023·湖南省名校高二联考]耕耙耱技术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发明的碎土保湿的农业生产技术,比较左图古代和右图当代的耕耙耱技术,这说明了耕耙耱技术( )
A.操作的原理延续至今
B.引领现代化农业革新
C.劳作实用性大大增强
D.对农业生产无甚作用
解析:据图示内容可知,魏晋南北朝的耕耙耱技术前有牵引动力,后有利用重力完成碎土工序,这种做法在当代得到了继承,说明耕耙耱技术的操作原理延续至今,故选A项;右图与左图对比的最大差异在于牵引力变为拖拉机,这引领现代化农业革新,不是耕耙耱技术,排除B项;实用性并未大大增强,排除C项;耕耙耱技术沿用至今说明对农业生产起到促进作用,排除D项。
2.[2023·浙江省湖州市高二模拟]西汉《盐铁论·水旱》记载:“家人相一,父子戮力,各务为善器,器不善者不集。农事急,挽运衍之阡陌之间,民相与市买,得以财货五谷新弊易货,或时貰(赊欠),民不弃作业,置田器,各得所欲。”据此可知( )
A.铁犁牛耕在汉朝开始推广
B.手工业品工艺高超而深受农民欢迎
C.铁匠与农民结合形成良好的供需关系
D.官营手工业作坊是冶铁业发展的重要方式
解析:“父子戮力,各务为善器,器不善者不集”意思是父子同心合力,各自都想制作好的铁器,质量不好就不拿到集市上出售;“农事急,挽运衍之阡陌之间”意思是农忙季节,用车子运输,散布到田间小路上出售,“各得所欲”指每个人选购的农具都是自己所需要的,即铁匠与农民结合形成良好的供需关系,故选C项;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逐渐推广,排除A项;农具除了质量好外,还是农民需要的,排除B项;据材料“家人相一,父子戮力”“民相与市买”可知铁匠在生产中以家人、父子为主,产品在市场买卖,属于私营手工业,排除D项。
3.[2023·湖南省张家界市高二期末]“何足挂齿”的“齿”原指织机上的定经齿,能挂在齿上的丝,就能被织成锦,后“挂齿”引申为“重要的事物”;“丝丝入扣”之“扣”通“筘”,原是织机上的主要机件,织布时每条丝线都要从筘齿间穿过,后引申为“细致”之意。这些成语的由来折射出古代中国( )
A.官营手工业管理严格
B.士大夫精通纺织技术
C.民营纺织生产效率高
D.手工业生产精益求精
解析:“定经齿”“筘齿”都是织机上的主要机件,“织布时每条丝线都要从筘齿间穿过,后引申为‘细致’之意”,注意“细致”两字,可知纺织技术重视细节,精益求精,故选D项;题干未体现是官营手工业,且与管理无关,排除A项;古代士大夫专攻仕途,轻视手工业,排除B项;题干提及技术精深,与效率无关,排除C项。
4.[2023·江苏省徐州市高二期中]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 《汉书·杨恽传》
因释耕于垄上,而妻子耘于前 《后汉书·逸民传》
立春东耕,为土牛象人,男女各二人 (东汉)王充《论衡》
A.家庭成为农业生产基本单位
B.铁犁牛耕技术提高生产效率
C.精耕细作提高农业生产技术
D.男耕女织成为重要生产方式
解析:据“是故身率妻子”“妻子耘于前”“男女各二人”可知,农业生产对象有男有女,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故选A项;材料主要涉及古代男女参与农业生产的情况,与铁犁牛耕的生产技术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古代男女共同参与农业生产的方式,与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不符,排除C项;材料主要涉及男女参与耕作,并未出现纺织等手工业,排除D项。
5.中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鼓励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在古希腊罗马历史上,氏族部落解体以后,一家一户的家庭劳作也日渐普及。对此合理的解读是( )
A.交流使小农经济成为东西方当时主流的生产方式
B.东西方家庭生产模式的出现均源于生产力的进步
C.亚历山大的远征推广了以家庭为单位的模式
D.男耕女织的分工构成东西方农业生产的最初形式
解析:“战国时期”的家庭生产模式是我国古代铁犁牛耕为代表的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诸侯国鼓励小农经济是为了富国强兵;西方“氏族部落解体”这一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源是生产力发展,故选B项;“小农经济”的特点决定了“交流”的条件不成熟,A项不符合史实;亚历山大的远征并没有到达中国,C项不符合史实;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从集体劳动进入个体家庭的生产,D项错误。
6.《管子·小匡》载:“今夫工群萃而州处……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高以知,旦夕从事于此,以此教其子弟,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夫是,故工之子常为工。”由此可见( )
A.家庭手工业中小农不辍劳作,仍食不果腹
B.私营手工业作坊规模宏大,工匠分工细密
C.官营手工业强制劳动,工匠职业世袭
D.官营手工业对随意传子技术的工匠进行严惩
解析:“工群萃而州处”即把工匠集中在一起生产,“工之子常为工”即手工业者的后代大多继承父辈的职业,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官营手工业,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家庭手工业、私营手工业,故排除A、B两项;D项与材料不符,排除。
7.史载,东汉时“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这反映了东汉时期( )
A.庄园经济已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
B.庄园经济具有综合性经营的特点
C.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已基本破产
D.中央政府对地方豪强已完全失控
解析:庄园经济是独成一体的,进行各种各样的经营,既要经营农业又要经营商业等,所以庄园经济具有综合性经营的特点,这也是材料的主旨,故B项正确;庄园经济一直不是社会经济的主体,A项错误;东汉时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并未破产,C项错误;D项错在“完全失控”,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8.如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解析:此图反映出汉代豪强地主在庄园内驱使农民集体生产的情形,故D项正确;此图反映的是集体劳动的场景,而非个体农户分散的生产劳作状态,A项错误;此图没有反映出通过耕作技术的进步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因此不能说明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B项错误;汉代封建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C项错误。
9.匣钵将火焰与坯件隔离,减少了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有学者指出:越窑因在制瓷时使用了匣钵,其青瓷制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更为晶莹光润,瓷器质量有了极大提高,成为全国瓷器之冠。这表明( )
A.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
B.唐代越窑制瓷水平为中国历代最高
C.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
D.中国古代技术创新推动手工业发展
【解析】材料“越窑因在制瓷时使用了匣钵,其青瓷制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更为晶莹光润,瓷器质量有了极大提高,成为全国瓷器之冠”属于技术创新推动生产发展的典型,故D项正确。
10.《元史·刑法志》中记载:“诸匠户子女,使男习工事,女习黹绣,其辄敢拘刷者,禁之。”这说明( )
A.官府用法令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
B.官府用法令规定手工业者世代为官府劳作
C.私营手工业比重日益增大
D.官营手工业分工细致,技艺水平高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官府要求那些匠户的子女都要沿袭其祖辈的事业,不准随意变更,以确保他们世代为官府服役,故选B项。
11.下表为先秦时期关于铁的文献记载。据此可知( )
出处 记载
《诗经·秦风·驷驖》 有“驷驖孔阜”之句。“驖(tiě)”指马色黑如铁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晋国用铁铸刑鼎,鼎上铸有范宣子制定的刑书,铸鼎的铁是作为军赋向民间征收的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 使童女童男三百人鼓橐装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
A.铁的应用范围较广
B.政府支持冶铁业发展
C.南北经济差距明显
D.官营手工业规模扩大
【解析】诗经中形容马的颜色黑如铁,晋国用铁铸刑鼎,《吴越春秋》记载用铁铸剑,说明铁的应用范围较广,故A项正确。
12.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记载,汝窑“底有芝麻花细小挣钉”,意为汝窑瓷器器物底部可见细如芝麻状的支钉痕迹。有人据此推断明代制瓷业开始使用支钉。这一推断( )
A.依据正确,结论正确
B.依据错误,结论正确
C.依据正确,结论错误
D.依据错误,结论错误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支钉是一种瓷器烧制时使用的工具,出现于唐宋时期。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记载汝窑瓷器的底部有支钉的痕迹,这说明当时汝窑瓷器在烧制过程中使用了支钉,但是不能据此判断支钉开始使用是在明朝时期,因此依据正确,结论错误,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的铁锄(1953年于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
管仲(对齐桓公)曰:“……美金(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鉏夷斤斸,试诸壤土。”
——《国语·齐语》
在我国,铁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三千三百年前的商代中期,但当时的铁是自然陨铁,而不是人工冶铁。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出现在两千五百年前后,也就是春秋战国之际,铁器已经有了斧、锛、凿各种刀具,中国社会历史进入铁器时代。
——中国社会科学院白云翔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用于土质黏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陈文华《农具发展史》
材料三 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注:状如钉耙,用于刨土)所取代。这倒不是因为铁搭有如何的先进性,根本原因在于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藉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
——《太湖地区农业史》
(1)材料一中三则材料是围绕什么主题选取的 能证明这一主题的最有价值的材料是哪一个,为什么 (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耕作技术发展的特点,其影响如何 (3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江南耕作技术发生了什么变化。其原因有哪些 (5分)
答案:(1)主题: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最有价值:长沙出土的铁锄。理由:第一手史料(或实物史料)。
(2)特点:耕作技术不断革新;由北方逐步向江南推广。影响:促进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产生;推动经济重心南移;促进农耕文明的繁荣。
(3)变化: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被铁搭取代。原因:人口增长快,人地矛盾突出(劳动力过剩);养牛成本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