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沁园春·雪 毛泽东
◇教学目标◇
1.诵读这首词,感受其音乐美和意境美。
2.理解这首词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3.感受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吟诵、品味这首词,感悟、体察词作的意蕴和意境。
2.难点:通过词作中写景、抒情、议论的句子去正确而充分地理解词作所包含的深刻内容和强烈感情,品味生动、形象、凝练的语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而在不同的人的眼中,雪又有着不同的形象。
哪些诗句能描绘你心中的雪景呢?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展示图片及文字]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唐·杜甫《对雪》)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唐·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在一代伟人毛泽东的眼中,北国茫茫的冰雪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沁园春·雪》!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字润之,笔名子任。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主要作品有《矛盾论》《论持久战》等,词作代表还有《沁园春·长沙》《蝶恋花·答李淑一》等。
(2)写作背景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当时毛泽东在陕西清涧袁家沟,正准备亲率红一方面军渡黄河东征,开赴抗日前线。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之后写下了这首词。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请他写诗,毛泽东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在《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该词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展示图片及文字]“余索润之长征诗见惠,乃得其初赴陕北看大雪沁园春词一阕,展读之余,叹为古今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辛犹未能抗,况余子乎!”--柳亚子(教师说明:这段文字决不会是吹捧,因为他写于1945年国民党统治时期,那时吹捧毛泽东,可能有杀身之祸)
2.了解有关文体知识。
词
也称长短句,兴起于唐,盛行于宋。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词。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所以又称为“诗余”。
一首词的字数、韵律、平仄、声调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又称为词牌。词人依照词谱填词,如《浣溪沙》《水调歌头》《如梦令》等。词可以没有题目,如果有,写在词牌后面。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沁园春
“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沁园春》这个词牌规定114个字,分上下两阕 ,上阕13句,下阕12句,句号处必须压韵。“沁园”相传是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曾被外戚窦宪夺取,后人作诗以咏其事。
3.积累生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圈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并注音。
惟余莽莽(mǎng) 顿失滔滔(tāo) 稍逊(xùn)风骚(sāo)
折腰(zhé) 成吉思汗(hán) 今朝(zhāo)
俱往矣(yǐ) 数风流人物(shǔ) 妖娆(yāo ráo)
(2)结合文中的语境理解词意。
妖娆:娇艳美好。
折腰:弯腰行礼,这里是倾倒的意思。
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
三、学习新课
步骤一:朗读词作,整体感知
1.多媒体播放名家朗诵音频,学生想象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词作,也可分小组举行朗诵比赛。〔在学生朗读时,可添加背景音乐〕指出朗读时应注意的地方:①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②读出重音、停顿、节奏。(下面加着重号处重读)
北国/风光, 江山/如此/多娇,
千里/冰封,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万里/雪飘。 惜/秦皇汉武,
望/长城内外, 略输/文采;
惟余/莽莽; 唐宗宋祖,
大河/上下, 稍逊/风骚。
顿失/滔滔。 一代天骄,
山/舞银蛇, 成吉思汗,
原/驰蜡象, 只识/弯弓射大雕。
欲与天公/试比高。 俱往矣,
须/晴日, 数/风流人物,
看/红装素裹, 还看/今朝。
分外/妖娆。
3.词的上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词的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学生概括,教师视情况进行引导〕
明确:描写了北国雪景。展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纵论历史人物。抒发作者的抱负。
步骤二:分析词作,层层紧扣
1.用批注法分析上阕,小组内交流研讨,并思考以下问题。
(1)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方雪景 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确:“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由下而上,一静一动,动静结合,意境开阔,气魄宏伟,格调非凡,把读者带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前三句总写雪景,抒发了作者北国赏雪的豪迈情怀。
(2)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字领起 它统领了哪些句子?
明确:“望”字统领下文,引起对雪的描绘。有登高远眺之意,有很大的想象成分,显示了诗人豪迈的意兴。
(3)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
明确: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等景观。
(4)“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 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运用了对偶、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化静为动,写“山”“原”的“舞”和“驰”,其原因有三:第一,视觉因素,远望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确有动感;第二,精神因素,作者精神振奋,视大地也生动活泼;第三,时代因素,蓬勃发展的中国革命、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恰如这高原的生机勃发。雪景的壮丽雄奇,神州大地的勃勃生机,给人一种前途光明之感。
(5)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 从哪个字可以看出 这三句写出了雪后景象怎样的特点 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三句的景象。
明确:虚景。从“须”字可以看出。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的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6)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 又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明确:能把雪景写得如此雄伟壮阔,可见作者博大宽广的胸怀,雄伟旷达的气魄。作者的感情充满喜悦,豪迈奋发,充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2.学习下阕。
(1)“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折腰”一词又有何含意
明确: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承上,总括上片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抱负。“折腰”本来是弯腰行礼的意思,这里有倾倒、赞美之意,但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情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陶醉于祖国的壮丽山河。
(2)“引”也是个领字,它“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 他们有什么共性
明确:引出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君主,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具有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但他们都长于武功,短于文治。
(3)对于这些杰出的历史人物,作者用一个词对他们做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词并品味其含意。
明确:“惜”。含意:①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②委婉地指出了他们在文治方面的不足;③表达出他们的不足是由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的;④蕴含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和超越历史人物的自信。
(4)怎样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明确:“俱往矣”三字,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使命,超越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四、课堂小结
在《沁园春·雪》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毛泽东。毛泽东的诗词向来意境开阔,气势雄浑。正因为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有着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性格,才决定了他的诗词风格豪放、不同凡响。课下请同学们背诵这首词,并搜集积累毛泽东的其他诗词。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沁园春·雪》,领略了北国之雪的风姿,也感受到了作者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这节课,我们将深入文本,一起来欣赏词作的语言魅力和艺术特色。
二、学习新课
步骤一:品析语言,感受魅力
1.“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运用了夸张和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是“千万里冰封雪飘”。它描写了祖国幅员的广阔,也反映了作者视野的辽阔。
2.“惟余莽莽”中的“惟”是什么意思 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惟”指“只,仅仅”。“惟余莽莽”就是“只剩下白茫茫一片”。这个“惟”字,准确地表达出广阔的天地间只有白雪,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
3.“顿失滔滔”的“顿”是什么意思 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顿”指“顿时,立刻”。“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是说奔腾咆哮的黄河因结冰一下子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这个“顿”字,写出了变化之速,寒威之烈。
4.“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和“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有什么相承关系
明确:“惟余莽莽”承应“雪飘”,“顿失滔滔”承应“冰封”,二者把“冰封”“雪飘”表达得更准确,描写得更具体。
5.“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里的“看”和上面的“望”能否互换
明确:不能。二者虽然都是用眼睛,但“望”是在空间上眺望千万里,是登高远眺;“看”是仔细观看艳丽的景色,是端详欣赏。“望”和“看”用得精确,不能互相调换。
6.“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里的“输”和“逊”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要在前面加“略”和“稍” “只识”说明了什么
明确:这里的“输”和“逊”都是“差、失”的意思。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汉武帝有雄才大略,唐太宗和宋太祖也都是有为之君,武功昭著,他们对中国的统一和发展起过不同程度的作用。作者把他们置于“无数英雄”之列,都有肯定的意思。但他们毕竟是封建帝王,是剥削阶级的代表人物,而且只懂“武功”,不大懂得“文治”,因而用了“略输”“稍逊”,既不全盘肯定,又不一笔抹杀,对他们的功绩,既不夸大,又不贬低,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和评价,含蓄而又恰如其分。至于成吉思汗,作者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识”二字,在惋惜中更带嘲讽之意。对这五个封建帝王的评价,都用“惜”字领起和贯串,“略输”“稍逊”“只识”都有“惜”的意思。
7.“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数”是什么意思 说明了什么
明确:“数”是“数得着,称得上”的意思。它在评价历史人物的基础上充分肯定了今天的“风流人物”。这三句是议论的中心。“俱往矣”三字,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点出全词的主题,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有更杰出的伟人。这是今朝风流人物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蕴含着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
步骤二:明晰结构,体会写法
1.词的上阕共分为几层意思 请理出写景顺序。
明确:分三层。前三句概括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句具体写实景,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2.这首词是怎样将写景、议论与抒情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明确:上阕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阕议论,由祖国的壮丽山河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人物加以评说,寓情于议,蕴含作者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最后一句由评论落到赞扬,点明主题,抒发了作者的豪情壮志。
3.写作特色。
明确: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动静相衬,虚实相生;用词准确、精练,形象鲜明;运用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
三、课堂小结
刚才老师听到有同学说自己也是今朝风流人物,说得很好。其实早在1957年毛泽东接见青年学生时就曾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世界是属于你们的。中国的前途是属于你们的。”连伟人都这样说,我们更应该自豪自信,努力学习,力争做一个今朝英雄、今朝风流人物!
四、拓展延伸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题为《江雪》的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谪,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成了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而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作者所处的时代、遭受的境遇不同,特别是胸怀的不同所造成的。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本诗。
2.下面这首毛泽东所写的词的内容也与雪有关。反复朗读这首词,说说它与《沁园春·雪》相比有何不同。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1930年]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
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3.完成《课时A计划》本课习题。
附: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本课设计两课时,教学的重点是品味诗词,感受词的意蕴和意境。第一课时以品读课文为主,并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剖析;第二课时引导学生从遣词造句、写作特色等方面对诗词再次进行欣赏。看上去好像与第一课时有点重复,其实是从另一角度对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梳理。整节课看似以感受作者为主,但是每一步都离不开对诗词的理解。拓展延伸的比较阅读也是结合作者的诗词作品来进行的。这样,学生在对伟人毛泽东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的同时,品读了更多诗词,对于从诗词的语言中来赏析诗词这一点,学生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1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