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乡 愁 余光中
◇教学目标◇
1.诵读这首诗,体会其回环往复的节奏。
2.理解托物寄情的写法和巧妙的构思。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深刻理解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及深沉的爱国情怀,感受两岸人民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
2.难点: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阅历来理解、体会“乡愁”,并能迁移模仿,掌握用具体形象表达抽象情感的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播放音频《思乡曲》〕
一、导入新课
故乡,是每个离家的人都魂牵梦绕的地方,它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开始也是结束。离开故乡,有时带着憧憬、梦想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有时带着寂寞惆怅和一份深沉的苍凉去奔波,但不管怎样,家乡总是游子心中最温柔、最留恋的地方。尤其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与故土、亲人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和痛!今天我们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 ,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板书或课件展示课题、作者〕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8—2017),祖籍福建永春,生于南京。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评论家。1949年离开大陆,移居台湾,已出版多部诗集、散文集、评论集和译著集,涉猎广泛,被誉为文坛的“璀璨五彩笔”。代表作品有诗集《白玉苦瓜》、散文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等。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的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他因此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他的散文善于利用音律与节奏来做文章,或跌宕起伏,或流畅自然,或宛转缠绵。文学大师梁实秋评价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2.写作背景
由于政治问题,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常年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成为他诗歌作品中重要的内容。1972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赋诗一首。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沉吟良久。这首诗就是后来被海内外游子广为传唱的《乡愁》。
三、学习新课
步骤一: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请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2.老师进行朗读指导,出示朗读要求:把握朗读基调(语气、语调);讲究朗读节奏;注意朗读重音;调节朗读速度;投入朗读感情。
朗读指导:这首诗柔美而略带哀伤,语速应稍缓慢,语调要稍低沉抑郁,感情上要有一种低回惆怅之感。四节中,第一节用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却又有丝丝甜蜜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心中的惆怅。节与节之间要有足够的停顿,特别在前三节与第四节间,停顿时间稍微长一点。读的时候要配合相应想象,感情投入。
3.出示节奏和重音的范例,让学生仿照示例标注其余三节诗歌的节奏和重音,小组交流,并按自己划分的结果读给同学听。
明确: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4.点名朗读,全班齐读。
5.根据诗歌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明确:
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现在
母亲 新娘 母亲 大陆
相离相别 两地相思 生死永别 乡情隔断
步骤二:分析诗歌,层层紧扣
1.下列加点的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明确:韵母都是“ou”。在发音时,感觉声音刚要延展嘴唇却逐渐收拢,欲吐还休,有种浊浊、厚厚的感觉,这就与内心的愁绪相呼应。余光中先生《乡愁》这首诗总共88个字,但用“ou”韵的却有14次,这个韵的反复出现强化了忧伤情绪的表达。在诗歌学习中,我们不要忽视文字的字音本身在表达情意或情绪上的作用。
【知识插播】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古典诗歌中有很多这样的押韵。如《峨眉山月歌》《渡荆门送别》中加点的字也押了“ou”韵,同样表达了思乡的愁绪。
〔朗读〕指1名学生朗读或齐读全诗,读出回环往复背后那百转千回的愁绪。
2.诗歌共有四节,结构形式相同,每节诗相同文字的文字也基本相同,这种表达形式是什么?有怎样的语音效果?
明确:重章叠句。不断强化乡愁,不断强调“这头”“那头”的距离,有种回环往复的感觉,渲染了绵延不尽的忧伤氛围。
【知识插播】
诗经·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即各章词句基本相同,只是更换中间的几个字,大量使用了叠字、双声、叠韵词语,加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音乐性其作用在于深化主题、渲染气氛、加深情感。《乡愁》的结构方式与《诗经》类似。
3.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绪,看不见,摸不着,可是在诗中,诗人却找到了一组最能体现乡愁的意象,化抽象为形象。哪些形象寄寓了诗人的乡愁
明确: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4.“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前面的定语是“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为什么不用“长长的书信”“大大的轮船”这样的意象来承载?
明确:“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叠词,以一种轻描和淡写,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反衬出浓烈的思乡情绪。
5.这四个意象从形式上看都是并列的,为什么一首诗要把四个意象进行组合,能不能删去其中一个或两个呢?
明确:意象的组合,有种时间上的循序渐进的推进感,从小时候直到现在;在感情上也是层层推进的,写信可以寄相思,乘船可以寄相思,阴阳相隔,又用什么寄相思?由于历史的原因,海峡两岸还未能统一,又要到何时才能团圆?愁味越来越浓,个人之思、个人之恋上升到了家国之思,家国之恋。
〔朗读〕分组朗读全诗,读出诗歌时间推进和情感递进的效果。
步骤三:知人论世,还原乡愁
人物故事
1928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一个有诗有酒的日子。一个名叫余光中的男孩,出生在南京栖霞山麓。重阳节是个驱邪避难的日子,然而却并没有让余光中避开多少磨难,日寇的铁蹄很快地敲碎了他欢乐的童年。1937年底,年仅9岁的余光中和她柔弱的母亲开始了漫长的逃亡生涯。颠沛流离的日子,余光中始终与母亲相依为命,躲过了无数的炮火烽烟。这使他对母爱有了更深切的理解。
1949年,二十一岁的余光中离开大陆。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因为他的好朋友都忽然不见了,然后他投入一个陌生的地方,重新来过。21年的记忆,成为他心中永远的中国结。1956年,余光中28岁,他开始在大学任教,并且娶了他美丽的新娘范我存。1958年,他挚爱的母亲逝世了。母子阴阳永隔,那方矮矮的坟墓,是不可跨越的距离,成为他心头永远的痛。1961年,33岁的余光中,赴美国进修。此后的10年里,他多次往返于美国与台湾,工作、学习。一张张窄窄的船票,凝聚着他和妻子几多不舍、几多相思、几多期盼。1972年,余光中44岁,距他离开祖国大陆已有二十多年了。强烈的思乡之情盈满他的心间。他房间的窗子正对着台湾海峡,常常,他隔着大海眺望着海峡那边的大陆,想着,回去。然而,因为政治的原因,那道浅浅的海峡竟是始终难以逾越。他不知哪年哪月才能回去,回到那片生养了他的大陆,回到他大陆母亲的怀抱。于是,他怀着深挚的思恋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乡愁》。
1.读了人物故事,能够感受到诗人一生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辗转漂泊。
2.余光中先生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我写《乡愁》仅花了20分钟”,请大家联系人物故事谈谈他的创作灵感是什么?
明确:他自己的人生经历:儿时思念母亲,长大眷念妻子,后来怀念母亲,现在思念故土、渴望统一。这20分钟背后是20年的情感蕴藏。
〔多媒体展示《江湖上(节选)》〕余光中先生在《江湖上》一诗中有如此表述,这说明他的“乡愁”已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乡愁,而是所有海外游子共同的思乡愁绪。将个人之思和家国之恋交融在一起。
【知识插播】
江湖上(节选)
余光中
一片大陆,算不算你的国?
一个岛,算不算你的家?
一眨眼,算不算少年?
一辈子,算不算永远?
四、课堂小结
余光中老人的这首《乡愁》是所有海外游子深情而美丽的恋歌,更是全体中国人共有的思乡曲。雪莱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相信,那浅浅的一湾海峡绝不能阻挡中华民族团圆的脚步。统一,团聚是民族梦想,是大势所趋!
五、拓展延伸
1.现在诗人已逝,海峡依旧,请大家用诗歌的形式表达你的期待和信心,续写第五节诗。(注意:重章叠句的表现形式和意象的选择)〔请3-5名同学分享自己的创作〕
示例:未来啊/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梁/你来这头/我来那头。(余光中先生自己于2011年续写,借此祝福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美好前程)
2.《乡愁》这首诗中有很多古典诗歌的影子,小组讨论学过的诗歌中与《乡愁》有某种关系的一首诗或几首诗,并分享你们的发现。
示例:“邮票”的意象与古典诗歌中的“家书”类似,如“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古诗中“月亮”这一意象经常用来表达“乡愁”这一主题,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千里共婵娟”。
古诗中“故乡的水”这一意象与《乡愁》中的“船票”“海峡”是同一类意象,如“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古诗中喜欢使用叠词来绘形绘声绘色,表达浓郁、深重的感情,如“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等。
【知识插播】
乡愁,不全是地点, 乡愁还是历史,还是文化,怀古也是一种乡愁。
——余光中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课后阅读余光中的《民歌》《乡愁四韵》《月光光》等诗歌,进一步感受诗人的乡愁。
3.完成本课习题。
4.诗歌的语言言简而意丰,这首《乡愁》的每一节都构成了一幅简明而生动的画面。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画面描绘出来。
示例:〔提示:第一节可老师示范〕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如豆的灯火映照着他那双湿润的眼睛。少年正在给母亲写信。 他时而双眉紧蹙,时而会心一笑,时而凝神思考,时而奋笔疾书。拿起一个信封,他小心翼翼地粘贴着一枚小小的邮票。他仿佛看见了母亲在村头槐树下的翘首等待他放学的情景,听见了母亲呼唤在田间玩耍的他回家吃饭的声音。信封的那头是他的家乡,春天,堤上繁华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第二节:长大后,我乘船离开了我的新娘。那天,阴雨连绵,天气充满了离愁,“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她依依不舍地替我挂上行囊,又抬手帮我整理好衣领,叮咛,万嘱咐,告诉我出门在外要多注意安全,注意保暖,不要生病。我们执手相看泪眼,却无语凝噎。“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她目送着我驶向远方,望穿秋水。那粼粼的水面,多像她灵动的目光;那清秀的山峰,多像她弯弯的娥眉!杨柳晓风,此去今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隔着重重山水,我遥望家乡思念着那在水一方的伊人,不禁归心似箭,望眼欲穿,“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这一-刻,乡愁,是新婚后的别离思念,万千思绪,都寄托在这张窄窄的船票上。
第三节:他站在坟墓前,手里捧着一盆白菊花,双眼盛满悲伤,凝视着坟墓,因为那里面长眠着他的母亲,他嘴里还不停地喃喃着:“母亲,我的母亲……”
第四节:一位垂暮老人端坐在桌旁,身旁靠着- -根木刻的拐杖。他抬头望着窗外,一.望无际碧蓝的美丽海峡,听着潮水拍击石礁的声音,听着海鸥尽情欢愉的鸣叫。他抬头望着那云卷云舒,淡淡的笑了。忽而又紧紧拧住了眉头,止不住哀叹了一声。他手中拿着破损的船票和一-张陈旧泛黄的老相片,想起了昔日离家时母亲的叮咛,妻子的关怀,又再次叹了口气。望着近在咫尺的海峡,在脑中- -遍遍的回顾着故乡的点点滴滴,又梦幻,又美好。他不禁疑惑,要到哪年哪月,自己才能再次回到海峡那边日思夜想的故乡
附:板书设计
乡 愁
余光中
小小 邮票
重章叠句 窄窄 船票 小诗
意象组合 矮矮 坟墓 大情怀
浅浅 海峡
◇课后反思◇
针对学生对诗歌的朗读能力较差的现状,结合诗歌的特点,在课上我加强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主要是读出感情、节奏、重音,注意语速、语调等。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诗中所抒发的情感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共鸣,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情感。课外延伸部分,学生的续写,是让他们借助这种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人生体验。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