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阅读
一、课标要求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2.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二、考试内容
课内有关篇目:
九年级上册:《敬业与乐业》《论教养》《精神的三间小屋》《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怀疑与学问》《谈创造性思维》《创造宣言》
九年级下册:《谈读书》《不求甚解》《山水画的意境》《无言之美》《驱逐我们的想象》
议论文阅读选文以课外为主,在内容上侧重在做人求知等方面对学生有积极导向的文字。考点方面紧紧抓住议论文的三要素,侧重论点的概括、论据的作用及运用分析、论证方法的表达效果、论证思路分析、文中信息的提取等方面。
三、考试题型
1.概括提炼文章论点是高频考点,包括概括提炼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论据的考查有以下几种题型:
(1)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作用(2)在某处,为文章添加或补写事实(或道理)论据。
3.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及作用是高频考点。
4.梳理议论文的论证思路既是高频考点,又是掌握的难点。梳理论证思路具体包括论点是怎样提出的,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文章是怎样总结的。注意在梳理过程中要理清段落层次、大意及段(句)与段(句)的关系。
5.对议论文段落作用的考查常有开头段、结尾段的作用等形式。
三、方法技巧
议论文考点备考指导
(一)明确论述话题 把握中心论点
考查类型:请指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或论题)
1.论题与论点
论题就是文章议论的问题,或者说论述的话题,是论述的一个范围,一般是一个词或者短语,不带观点和主张。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见解和主张,一般是一个句子,是议论的中心和灵魂。
2.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一篇议论文,中心论点只有一个。在中心论点的统辖之下,可以有多个分论点。各分论点都是中心论点的支撑材料。
3.把握中心论点
(1)从内容上看,中心论点是作者所论述的问题的见解和主张;论点一般是正面观点,体现作者鲜明的态度。
(2)从句式上看,中心论点是一个完整而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形式上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有时句子虽然没有主语,但已表明作者的观点和主张,也可以做中心论点。
(3)从位置上看,先看题目,再看开头结尾,然后找正文中间过渡句。实在没有,只能通读全文,概括中心论点。
口诀:一看题目,二看开篇,三看结尾,四看中间,若还没有,理解内容,归纳提炼。
答题格式:本文的中心论点(或论题)是
(二)理解论据作用 品味议论语言
1.理解论据作用
考查类型:论据的类型和作用
(1)论据的类别及区分
论据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大类。其中事实论据包含具体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传说故事等等;而道理论据包括经典性的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如名人名言等),以及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
(2)分析论据的作用
论据是用来证明观点正确或批驳错误观点的材料。其作用就是论证论点,批驳错误。
答题格式:①论据的类型:本段文字属于 (事实、道理)论据。
②论据的作用:运用 这一论据,有力地论证了 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品味议论语言
议论文的语言往往具有概括、严密、准确的特点。
考查类型一:加点字词有何作用?(好在哪里?)
答题格式:①解释该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②有力论证了 论点。
考查类型二:能否删去? 并说明理由。
答题格式:①不可以;②原词的意思作用;③删掉后的后果,④所以不能删,体现议论语言的严密性。
考查类型三:词语顺序能否颠倒?
答题格式:①不能:②解释词语;③阐明词语之间的顺序,强调其顺序不容颠倒;④所以不能颠倒,体现议论语言的准确性。
考查类型四:指示代词的含义类型:指示代词如“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①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一般往前找)。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②找到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示代词所在的句子中读一读,看是否合适以检验正误。
(三)辨识论证方法 分析论证作用
1.举例论证
特征:列举确凿、充分、富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证明论点。
作用: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答题格式:运用举例论证,列举 (概括事例)证明了 (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
特征:用已被人们公认的道理、古话、民谚、俗语或名人名言或定理公式。
作用: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答题格式:运用道理论证,引用 (论据)证明了 (论点),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或更富有情趣,吸引读者)。
3.比喻论证
特征: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
作用: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使论证更加生动。
答题格式:运用比喻论证,把······比作······证明了······(论点),从而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使论证更加生动。
4.对比论证
特征: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或道理进行对比,从而证明论点。
作用:起突出强调的作用。
答题格式:运用对比论证,把 同 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 (论点)。
正确区分论证方法和论证方式(论证方法≠论证方式)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四)把握论证结构 简述论证思路
1.把握论证结构
(1)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引论——开头部分,提出问题。好的引论应当简明扼要。
本论——主体部分,分析问题。好的本论应该做到紧承引论,纵横展开,有理有据,严密紧凑。
结论——结尾部分,解决问题。好的结论能深化论点,照应开头,与引论相呼应。
(2)议论文常见的结构形式:
总分式:具体细化为“总一分”“分—总”“总一分一总”三种。
并列式:文章的层次段落之间、论据之间是平行并重的,如《谈读书》。
层进式:采用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的方式,由浅入深,把道理说清说透,如《不求甚解》。
2.简述论证思路
答题格式 1:作者为了证明 观点,先通过 引出论点,再使用 论据,然后对论据 进行了分析,从而证明了 论点(或得出 的结论)。
答题格式 2:本文首先 接着 其次 然后……最后……
(五)探究开放阅读 自我个性表达
1.答题思路
(1)首先要整体感知,把握观点。
(2)读懂题干,弄清命题者意图。
(3)围绕论点,大胆表述。
(4)联系生活,有感而发。
(5)表达明晰,语言流畅。
2.常见题型
(1)就文章观点谈看法
应对策略:首先应明确同意与否,表明立场,然后展开联想,联系实际加以阐述。要求语言有文采,尽量采用成语、名句名言、排比句。
(2)仿照原文中表述观点,提出自己的一个观点。
应对策略: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根据阅读的独特体验,用规定的句式表达出来,并构成一个分论点。
(3)评价文段的观点
应对策略:首先弄清原文的结构、材料、观点之间的关系。回答时一定要有所分析、概括,切忌一抄了事。
(4)结合材料或生活实际谈谈获得的启示或表述自己的看法。
应对策略:把握文章内容(可以回答中心论点或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句话)+生活实例或现象+我认为+我要怎样做。答题时,文章内容、生活实际、自己感受,三者缺一不可。
五、应考对策
1.了解议论文的有关文体知识,把握每种题型的答题模式,回答题目时规范答题。
2.平时学习课文例文时,要归纳总结阅读技巧。
2(共31张PPT)
议 论 文 阅 读
议
论
文
阅
读
1
2
2
课标要求
3
考试题型
考试内容
4
方法技巧
2
5
2
2
应对策略
6
强化训练
课标要求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出自己的看法,并能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2.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考试内容
课内考查篇目
九年级上册:《敬业与乐业》《论教养》《精神的三间小屋》《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怀疑与学问》《谈创造性思维》《创造宣言》
九年级下册:《谈读书》《不求甚解》《山水画的意境》《无言之美》《驱逐我们的想象》
议论文阅读选文以课外为主,在内容上侧重在做人求知等方面对学生有积极导向的文字。考点方面紧紧抓住议论文的三要素,侧重论点的概括、论据的作用及运用分析、论证方法的表达效果、论证思路分析、文中信息的提取等方面。
考点梳理 常考题型
1.准确把握文段的观点 1.为文章拟标题,或阐述标题的内涵。2.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3.分别概括各段的分论点或段意,或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2.确定论据,分析论据作用及与论点之间的关系 1.开头有什么特点?2.文段主要使用了哪种论据?3.解释使用某个论据的理由4.把某论据换为另一个论据好不好?从与论点关系角度进行解释。5.列举某个例子或引用某句话有什么作用?6.某个论据是如何证明论点的?请举例分析7.某段或画线部分证明了什么论点?8.这则材料放在哪一段合适?
3.分析论证过程,把握文章结构 1.分析文章层次结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2.辨识议论的常见结构。3.解说开头的特点及作用4.分析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结构方面的特点。5.注意文中承上启下的过渡段、过渡句及过渡词语。6.理解富有概括力的关键性词语。
4.判断论证方法 1.判断全文或某一部分的主要论证方法。2.判断指定语句所使用的论证方法。3.根据论证方法判断论证角度与过程。4.判断论证方法并理解论证方法的作用。
5.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1.加点词语有什么用?2.某词语、某短语或某句子能否删去?为什么?3.词语或句子的顺序能否调换或颠倒?为什么?4.运用某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5.仿写。6.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请任举一例谈谈你的看法。7.词语选择或填空。8.从语言的角度赏析某一句子。
6.开放性考题 1.对某种现象或某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2.就文章的某一方面的内容或形式,作相关的评析。3.试给选文补充一个事实论据。4.读了这篇文章,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5.根据作者感悟生活的思维方式,对另一件事写出自己的感悟。
常考题型
考点一:提炼、概括中心论点
1.位置四看:题目、开头、中间、结尾。
2.根据论据判断。
3.抓标志。(判断动词“是”“不是”,能愿动词“应该”“必须”“要”,总结性词语“总之”“我认为”、“由此可见”、“总而言之”、“因此”、“足以证明”等)
方法技巧
例题: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
说“相让”
①2018年 9月20日早上深圳一名洗车工何某,驾驶一辆越野小客车,在深圳龙岗区将骑电动 车横过马路的女子李某碾轧。
②由此联想起古代的两个故事。
③西汉功臣韩信年轻时,吃过一次哑巴亏。他在老家淮阴城里,遭受一个地痞无赖的挑衅,要他 从无赖的胯下爬过。令无赖和围观者没有想到的是,韩信一声不吭,竟然“嗖”地一下钻过去了。无 赖和围观的人都嘲笑韩信的胆小怕事。
④与韩信有几分相似的,是《水浒传》中的杨志。
⑤杨志在东京汴梁城,因穷困想将家传宝刀卖了。偏偏遇上无赖牛二。他听杨志说“宝刀杀人 不见血”,便撒泼道:“那好,你把我杀了看看。”在牛二的一再相逼下,杨志一怒之下,手起刀落,真把 牛二给宰了。
题目无观点,只点明了论题“相让”
1-5段共列举了三个事实论据:事例1和事例3是古今互不相让的事例,事例2是古代相让的事例。无作者观点的语言。
方法技巧
分析文章:
⑥所谓相让,从来不是双方同时各退一步。就是国人津津乐道的“六尺巷”故事,也是那位张英大人 发扬风格,先“撤让三尺”,感动了邻居,邻居亦照猫画虎,退后相同距离,这才成就了一则美谈。
⑦设想杨志与牛二,如果其中一个能够首先退让一步,做出明智选择,牛二不会成为刀下鬼,杨 志也不会沦为阶下囚。正是两人针尖对麦芒,才酿成悲剧。而韩信,面对同样的无赖,却能够冷静处 理,身子低到地,脑袋看得远,不逞一时之痛快。何为大丈夫?能屈能伸,随机应变。在这方面,杨志 比韩信差远了。
⑧或谓: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我占理,就应当坚持再坚守,要退让,也是无理一方退 让,否则就让坏人占了便宜。然而韩信占理,韩信先退让。倘若韩信与杨志一样,士不可辱,腰不可 弯,手起剑落,无赖的脑袋当时肯定搬家,可是韩信的首级稍后也要易位,有何好处?正是韩信一低 头,方有汉家四百年。
⑨相让,只有占理一方率先鸣金收兵,才更有意义。无理一方先收兵,是承认失败,反而很难做到。相让,是一种自觉,一种修养。只分先后,不分对错,甚至不论是非。
⑩还是古人说得好:“敬君子方显有德,怕小人不算无能。退一步天高地阔,让三分心平气和。” 若能以此去处事,一生安乐任逍遥。
6段出现作者观点:相让不是同时,而是有人先礼让。
7.8段杨志与韩信对比,提出假设,立出驳论,说出自己观点:大丈夫,能出能伸
相让的好处
总结出自己的观点:遇矛盾时先相让,对自己有益,也是修养。
方法技巧
考点二: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举例论证: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的事例,论证了......的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通过引用......的话,证明了......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3.比喻论证: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证明了......的观点,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4.对比论证: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方法技巧
分析:
③西汉功臣韩信年轻时,吃过一次哑巴亏。他在老家淮阴城里,遭受一个地痞无赖的挑衅,要他 从无赖的胯下爬过。令无赖和围观者没有想到的是,韩信一声不吭,竟然“嗖”地一下钻过去了。无 赖和围观的人都嘲笑韩信的胆小怕事。
④与韩信有几分相似的,是《水浒传》中的杨志。 ⑤杨志在东京汴梁城,因穷困想将家传宝刀卖了。偏偏遇上无赖牛二。他听杨志说“宝刀杀人 不见血”,便撒泼道:“那好,你把我杀了看看。”在牛二的一再相逼下,杨志一怒之下,手起刀落,真把 牛二给宰了。
⑦设想杨志与牛二,如果其中一个能够首先退让一步,做出明智选择,牛二不会成为刀下鬼,杨志也不会沦为阶下囚。正是两人针尖对麦芒,才酿成悲剧。而韩信,面对同样的无赖,却能够冷静处 理,身子低到地,脑袋看得远,不逞一时之痛快。何为大丈夫?能屈能伸,随机应变。在这方面,杨志 比韩信差远了。 ⑧或谓: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我占理,就应当坚持再坚守,要退让,也是无理一方退 让,否则就让坏人占了便宜。然而韩信占理,韩信先退让。倘若韩信与杨志一样,士不可辱,腰不可 弯,手起剑落,无赖的脑袋当时肯定搬家,可是韩信的首级稍后也要易位,有何好处?正是韩信一低 头,方有汉家四百年。
这段总结为韩信忍辱钻胯
这段为杨志激怒杀牛二
杨志不相让的结果
韩信相让的结果
文章将“韩信忍辱钻胯”与“杨志激怒杀牛二”进行对比,“不相让”的杨志入狱,而“相让”的韩信成为汉朝功臣。突出有力地证明了“遇事先相让,与自己有益,也是修养”的论点。
例题:请具体分析“对比论证”在文中的运用。
方法技巧
考点三: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题型一:从语言的角度赏析某一句子。
修辞/句式等,有力地证明了论点。
题型二:加点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①加点词语“X”一词的本义是……,在文中意思是……。②“X”一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或生动形象性)。
方法技巧
例题:任选角度,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倘若韩信与杨志一样,士不可辱,腰不可弯,手起剑落,无赖的脑袋当时肯定搬家,可是韩信的首级稍后也要易位,有何好处?正是韩信一低头,方有汉家四百年。
示例一:运用反问,强调“不相让”毫无好处,有力地证明了论点。
示例二:“士不可辱,腰不可弯,手起剑落”,这些句子简短干脆,表现出“不相让”者做法的鲁莽,突出了论点。
示例三:“低头”之事小,“汉家四百年”之业大,形成对比,突出相让的好处,有力地论证了论点。
方法技巧
考点四、论据作用及论据补写
题一:分析论据作用
列举......的事例作为事实论据,(引用了......作为道理论据),论证了......观点。
题二:补写论据
事实论据:人物+做什么+结果。
道理论据:选择能论证观点的名言、俗语等,
注意字数限制。
题三.多个论据是否多余或能否删除其中一个 为什么
①表态。通常是"不能删去"。②分别概括各个论据的内容。③从多个角度(时间顺序、身份国别、正反角度等)分析理由。④作为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真实生动(或具体有力)地论证·……观点。⑤多个论据具有普遍性(或广泛性、典型性、代表性、全面性等)的特点。
方法技巧
例题:1.下列材料有哪些可以作为本文的论据,试说明理由。
中心论点:做肯下”笨功夫”的”笨人”,做专注于事物本身,为了把事情做好而做好的人。要做弘扬工匠精神的“匠人”.
材料一: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方成鸿篇巨制《红楼梦》,“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材料二:川航机长刘传健,在机舱玻璃突然爆 碎的情况下,凭着惊人的意志力,克服高空失压和 零下四十多摄氏度的低温,成功让飞机迫降在了 成都双流机场,挽救了119位乘客和9名机组人 贝的生命,这一壮举被民航业界专家称为“奇迹”.
材料三:当今娱乐圈出现了许多所谓的“网红",他们靠精心设计包装,网络海量传播,一夜成名,但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却又都销声匿迹了。
材料一和材料三。因为两则材料分别能从正反两方面证明文章的观点。
结合选文最后一段,围绕“肯下'笨功夫'的'笨人',做专注于事物本身、'为了把事情做好而把事情做好等关键词句,分析三则材料,明确曹雪芹写 《红楼梦》的事和娱乐圈“网红”昙花一现的经历能从正反两方面证明中心论点。而材料二中刘传健的例子属于艺高胆大、心细、惊人毅力等角度的论据,对证明本文的论点无意义。
方法技巧
考点五、分析论证思路
首先,提出......的观点,其次,列举......的事例或阐述......的道理进行论述,然后列举......的事例或阐述......的道理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的结论或提出本文段......的观点。
方法技巧
例题:请概述第三段的论证思路。
3. 然而现实中,也有一些人贪图安逸、缺乏毅 力,往往让事情无疾而终。譬如,有的人遇到挫折就乱了阵脚,逃避矛盾、蛰伏起来;有的人干工作浮在表面,看上去勤勤恳恳,其实心里根本就没有恒 定的目标;还有的人习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做不到一锤接着一锤敲,累积不出实绩。古人说得好:“贵有恒,何须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 十日寒。''要做成一件事情重要的是专注于目标,毫不动摇、勇往直前;心态旦浮躁,注定难以走出浅 尝辄止、兜兜转转的人生迷宫。
首先提出贪图安逸、缺乏毅力的人往往一事无成 的观点;接着列举生活中的三种表现来论证缺乏恒心一事无成;最后引用古人的话指出有恒和无恒产生的结果不同,从而强调要做成事情贵在有恒心。
方法技巧
考点六:开放性考题
1.用一句话概括观点;联系生活实际阐明怎么做;总结重申观点。
2.链接材料主要观点,结合观点阐述,得出结论。
方法技巧
例题:读文章,联系实际谈谈应该如何做到自律。
①有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一群小孩子放在同一个房间里,并放上糖果,告诉他们等工作人员回来再吃,然后用隐藏的摄像头观察他们,发现只有少部分孩子克服了糖果的诱惑。通过 长期的跟踪调查,工作人员发现,没吃糖的孩子长大成人后在事业上大都比较成功,而吃了糖的那些 孩子少有成就,且失业率偏高。可见,自律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
②所谓自律,就是针对自身的情况,以一定的标准和规范来指导自己的言行,严格要求和约束自 己。现实中,自律像一个导航仪,具有定位、引导、纠正人生航向的功能。一般来说,自律者皆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而且,自律会衍生强大的自我管控能力,让一个人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从而不断地战胜自我、成就自我。
③自律是成大事者的必备能力。晚清名臣曾国藩既无显赫家世,也无过人天赋,曾考了 7次才中秀 才,后来之所以能在9年间连升10级,并担任封疆大吏,一条重要秘诀就是自律。他修身有十三条:主敬、 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写日记、日之所亡、月无忘所能、作字、夜不出门。对普通人 来说,这些事情要一一做到非常困难,但曾国藩
以上行为产生的后果积极,可见以上行为能做到自律,找到条件1.
自律的行为表现
分析:就是具备什么条件
方法技巧
做到了。难怪有人说,你想活出什么样的人生,取决于自己 对人生的掌控能力。一个懂得自律的人,才能形成自由行走世间的底气,成就自己想要的人生。
④自律是一个人的重要品质,保持自律则需要坚定的毅力。一旦作出一个决定,就要义无反顾、心无旁骛地朝着目标前进。村上春树在成为职业小说家后,给自己设定了雷打不动的写稿模 式:写长篇小说时,每天凌晨 4点钟起床,写作 5小时,即使提不起劲,每天也要写满 10页,每页 400 字;即使文思泉涌,也要在 10页左右打住。村上春树说:“要让时间成为自己的朋友,就必须在一定 程度上运用自己的意志去掌控时间。”一个人若想通过自律来实现目标,既要有“逼一逼”自己的狠劲,更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笃定坚持。没有强大的意志力,自律就是一句空话。
⑤一个人不自律,不仅难以成就事业,更可能毁了自己。在《克雷洛夫寓言》中,有一个关于马 和骑师的故事。骑师驯了一匹好马,他认为给这样的马加上缰绳是多余的。有一天,他骑马出去 时,就把马缰绳解除掉了。马在原野上飞跑,当它知道什么束缚也没有的时候,就越来越大胆了,一 路狂奔,不仅把骑师摔下来,还冲下了深谷,粉身碎骨。现实中,自律犹如给人生套上缰绳,防止误入歧途、身败名裂。
⑥自律的人虽不一定成功,但肯定会比别人走得更远,或者让自己变得更强大。可以说,一个人自律的水平,往往决定着人生的高度。养成良好的自律习惯,生命之花必定会绽放得更加绚烂精彩。
需要的条件2
这则事例是反面论证,总结为自律应有约束力,条件3
方法技巧
参考答案:
自律应当做到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需要坚定的毅力和强大的意志力,约束自己,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如面对在家自主学习时,对于每天的学习时间安排要严格执行,对于外界的干扰、网游的诱惑应约束自己,控制自己,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方法技巧
1.语段位于文章的开头
结构上:①引起下文对中心论点的阐述;②呼应文章标题。
内容上:①引用故事、传说、个人经历、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生动的比喻等,提出·…的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作为事实论据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②引用名人名言,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作为道理论据证明中心论点;③开篇点题,直接提出中心论点
表达效果上:①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引发读者的思考。
2.语段位于文章的中间
结构上:①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引出下文……的内容;③总结上·…·…的内容。
内容上:作为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证明中心论点。
3.语段位于文章的结尾
结构上:①收束(总结)全文;②呼应标题或开头。
内容上:①深化文章中心,提出结论;②强化(重申、补充论证)中心论点;③在文章的结尾明确(提出)中心论点;④发出号召或劝勉人们。
表达效果上:引发读者的思考(或对某一问题的反思)。
考点七:议论文文段的作用
方法技巧
例题:第⑦段引用“古言”“时语”,想要表达的观点是?
⑦《左传 襄公二十四年》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胃不朽。”后来,曹丕在《与王朗书》中进一步阐发:“人生有七尺之形,死为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无疑,这里说的是人的品相,且是事关身后的品相。现今有句时语叫“喜欢一个人,始于颜值,陷于才华,终于人品”,说脸决定了会否第一眼就喜欢这个人,才华决定了能否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然而,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人品内涵。古言时语,何其一致!
一个人面相再好,都是一时的;只有品相好才是永远的,不朽的。(或者:人生只有注重品相,才能真正立足社会,被人认可。)
古言这两句,强调“立德扬名,可以不朽”,突出品相好,才是永远的。
本题考查归纳总结能力。
时语这一句,同样强调了 “终于人品”,突出“品相”的重要性,这些都论证了“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人品内涵”这一观点。
方法技巧
应对策略
1.了解议论文的有关文体知识,把握每种题型的答题模式,回答题目时规范答题。
2.平时学习课文例文时,要归纳总结阅读技巧。
强化训练
((2023·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期末)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成长贵在“知不知”
①《道德经》有言:知不知,尚矣;不知知,是高明的;而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是一个人成长进步的开始。
②“知不知”是成长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看清自身的“不知”,才能激起前进的动力,才华横溢。一日,他偶然看到王安石所作的咏菊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表述说不通,因为在他的认知里菊花与春花不同,是不会被吹落的。而当他在黄州赏菊,亲眼看见“吹落黄花”后,此后愈发勤奋努力,终成北宋中期文坛领袖。一个人只有“知不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地奋进,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③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们接受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实则多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窥得一隅却自以为知之甚详。尤其在新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的今天,能否在工作中打开局面,关键在于“知不知”。
④有些人之所以认识不到自身认知的局限,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站位高度、视野宽度、思想深度不够。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途径,就是通过学习增强认识事物、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有了学问,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作为军人,既要学得广还须学得深,坚持自主学、主动学、终身学。
强化训练
⑤俗话说,山外青山楼外楼,强中更有强中手。虚心的人不仅能发现认知局限,空也”,心中有空间,才能“知耻近乎勇”,不断充实提高自己。而一个骄傲自满的人,就会丧失学习的动力,在自我设置的“围城”中原地踏步,拥有怎样的才学,都须保持虚心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在进行寻乌调查时的毛泽东,并像小学生一样向农民虚心请教;时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的刘伯承为汲取外军作战经验,仍虚心请教他人;走上导弹旅政委岗位的李保国,主动虚心向“兵师傅”学操作。及凌云处尚虚心。以他们的学识和本领尚且虚心向学,成长之中的年轻人又怎能不奋发学习呢?
⑥要真正做到“知不知”,一刻也不能离开实践磨砺。如果一个人总是纸上谈兵、坐而论道,不经过实践的打磨,很容易脱离实际,困囿于自我认知的“黑屋”中丰子恺曾经画过一幅“卖羊”的漫画:一个人牵着两只羊,想卖给羊肉馆的老板。一位农民看了这幅画后连连摇头发笑,丰子恺不解其意,牵羊只需牵头羊,不管多少只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拜贤者为师、与能者为伍,才能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完善主观世界
⑦“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知不知”不是一时的,而是伴随成长进步的每时每刻。今天,作为强国强军伟业的建设者,我们尤须始终保持“知不知”的清醒和勇于承认“不知”的坦诚,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把好前进的方向,不断战胜自我,超越自我。
强化训练
1.从全文来看,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案】
成长贵在“知不知”。(能够清醒认识到自身认知的局限是可贵的。)
【解析】
本题考查对中心论点的理解。中心论点是议论文中作者主要表达的观点,从句式上看中心论点是个判断句,本文的题目“成长贵在‘知不知’”可作为论点,是一个人成长进步的开始”也可作为文章的中心论点。
强化训练
2.选文用《道德经》中的语言开头,有何妙处?
【答案】
引用《道德经》中的话阐述“知”与“不知”的影响,引出本文中心论点:成长贵在“知不知”(或论题“知不知”),证明中心论点。
【解析】
本题考查文章首段的作用。文章第①段引用《道德经》中的话“知不知;不知知,引出本文中心论点:成长贵在“知不知”(或论题“知不知”),证明中心论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强化训练
3.简要分析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答案】
首先指出有些人认识不到自身认知局限的原因;接着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途径学习;最后再次强调学习的必要性。
【解析】
本题考查对论证思路的理解。本段第一句“有些人之所以认识不到自身认知的局限、视野宽度。第二句“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途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引用毛泽东同志的话“有了学问,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如在暗沟里走路,那会苦煞人”进行道理论证。末句“作为军人、职责所系、学深悟透,坚持自主学、终身学、不知而盲。据此分析概括即可。
强化训练
4.选文第⑥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答案】
举例论证。列举了画家丰子恺的画作脱离实际而被农民嘲笑的例子,一刻也不能离开实践磨砺”的观点。
【解析】
本题考查对论证方法的理解。第⑥段的画线句子列举了画家丰子恺一幅漫画因为与生活不符而受到一位农民嘲笑的实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要真正做到‘知不知’。进一步证明了中心论点。
强化训练
5.如果给本文再补充一个事实论据,下面的材料哪一个更合适?请说明理由。
【材料一】
东汉末年,称雄冀北的袁绍,不听谋士田丰劝阻,结果大败。袁绍不但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反而文过饰非,加上心胸狭隘,偏信谗言,人心惶惶,人才外流
【材料二】
曾在宁波大学就读的周志毅,他堪称时代的楷模。12岁时因玩耍时触电而失去双臂,但凭着顽强的毅力学会了打电脑、发短信、打乒乓、写书法
强化训练
【答案】
材料一。材料一列举了袁绍不能认清自身认知的局限,最终兵败势倒的事例;而材料二中列举周志毅失去双臂后努力考上宁波大学的事例,不断挑战自我,与本文中心论点无直接关联,材料一更合适。
【解析】
本题考查论据的运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成长贵在‘知不知’”(或是:能够清醒认识到自身认知的局限是可贵的。)材料一中的“不听谋士田丰劝阻”“他固执地坚持错误”可得:袁绍兵败的原因是不能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也就是他“不自知”。材料二中的“2岁时因玩耍时触电而失去双臂、发短信、写书法。最后考上了宁波大学”可知,不断挑战自己。证明了“身残志坚,超越自我”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