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7课 《敬业与乐业》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7课 《敬业与乐业》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18 20:27: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7 敬业与乐业 梁启超
◇教学目标◇
1. 正确把握作者关于“敬业与乐业”的观点,区分观点和材料。
2. 积累经典语句,理清论证思路,学习论证方法。
3. 理解敬业乐业的精神,树立敬业乐业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是如何用事例和道理来层层深入地论述自己的观点的。
2.难点: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切领悟与质疑问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预告片〕
这是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的预告片,里面出现的人物职业并不相同,但大家都表现出对自己职业的无限热爱。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梁启超先生给出了怎样的答案。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戊戌变法”领袖之一。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革命”,开辟了近代文学理论探索和文学创作的新局面。有《饮冰室合集》存世,计148卷,1000余万字,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学术遗产。
(2)写作背景
本文是梁启超先生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为学生所作的有关人生与事业的演讲。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启蒙教育,有很强的针对性。
2.了解本文文体知识。
(1)本文属于什么文体
议论性文章。就是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围绕一个话题阐发自己看法的文章,它的基本特点就是说理。所以“议论性文章”包含我们平时所说的议论文,包括说理散文以及阐述看法、观点的书信、演讲词等各种类型的文章。
学过的议论性文章:毛泽东《纪念白求恩》;梁启超《最苦与最乐》;罗素《我为什么而活着》;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2)了解五个术语。
①论题:简单地说,论题就是作者谈论看法时所围绕的话题。
②观点与材料:议论性文章中的“观点“就是作者在文章中阐明的看法,一般用简洁凝练的句子表述;议论性文章中的”材料“,就是对观点进行阐述、论证的材料,包括道理、事实、图表、数据等等。
③论点:是作者所持的观点。在较长的文章中,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别。
④中心论点: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全文应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议论。
⑤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被证明与证明关系。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论点的有力论据。
(3)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要证明的观点
论据:证明观点的依据。道理论据、事实论据。
论证方法:证明论点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3.积累生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圈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并注音。
承蜩(tiáo) 佝偻(gōulóu) 亵渎(xièdú) 骈进(pián)
层累(lěi) 赦免(shè)   解剖(pōu) 教诲(huì) 
罪孽(niè) 拣择(jiǎn)   羡慕(xiàn) 旁骛(wù)
强聒不舍(qiǎngguō) 禅师(chán)
(2)结合文中的语境理解词意。
主眼:重点、主旨。
征引:引用。
旁骛:在正业以外有所追求。骛,追求。
亵渎:轻慢,不尊敬。
断章取义:不顾全篇文章的内容,而只根据需要,孤立地截取其中一段或一句的意思。
不二法门:佛教用语,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门径。常用来指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法门,指修行者入道的门径。
强聒不舍:唠唠叨叨说个没完。聒,声音嘈杂,使人厌烦。
三、学习新课
步骤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文章,区分观点与材料。
(1)本文的论题是什么
(2)在演讲中,作者提出了什么中心论点,又是从哪些方面进行阐释和论证的(分论点)
学生带着问题默读,然后讨论,全班交流。
明确:(1)敬业与乐业。
(2)中心论点是“但我确信‘敬业与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之后从“有业之必要”“要敬业”“要乐业”三个方面进行阐释和论证。这三个方面就是文章的三个分论点。
2.作者为了论证这三个分论点,分别运用了哪些材料?
明确:
分论点 材 料
有业之必要 ①“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②百丈禅师不劳作就不吃饭的故事。
要敬业 ③“主一无适便是敬”
④当大总统和拉黄包车的例子。
⑤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
⑥木匠与政治家、挑粪工与军人的职业为例。
⑦曾文正、庄子、孔子的话。
要乐业 ⑧身边的叹气声这一事例讲道理。
⑨无业游民和厌恶本业的这两等苦人的痛苦状态。
⑩孔子的话语。
3.哪些属于事实论据(摆事实),哪些属于道理论据(讲道理)?
明确:②④⑤⑥⑧⑨是事实论据,①③⑦⑩是道理论据。
【知识链接】
论证思路
是议论性文章的写作思路,也就是文章是怎么写的,也可理解为文章的结构。
议论文的结构
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步骤二:精读课文,分层探究
1.梳理文章结构,理解论证思路。
思考:文章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通览全文,作者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总体结构是“总一分一总”式。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问题,揭示中心论点—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第二部分(第2~8段),论述有业之必要;要敬业;要乐业。
第三部分(第9段),总结全文——人类合理的生活就该敬业、乐业。
2.作者在论述三个分论点时,论证思路分别是怎样的?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解答。〔教学提示:前两个分论点教师带学生共同完成,第三个分论点让学生分组讨论,进行分享〕
明确:
提出问题(本论) 分析问题(引论) 解决问题(结论)
有业之必要 1.无业的危害:“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引用孔子的话阐释道理) 2.人人都要不断地劳作 (举百丈禅师不做事便不吃饭的事例) 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
要敬业 1.何谓敬业:“主一无适便是敬” (引用朱子的话证明) 2.为什么要敬业:凡业皆神圣 (从两个方面,并举当大总统和拉黄包车的事例阐述道理) 3.怎样敬业:忠实(专一) (举“佝偻丈人承蜩”的事例,以木匠与政治家、挑粪工与军人做比较,引用曾文正、庄子、孔子的话阐明道理) 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要乐业 1.何为乐业:批驳“做工好苦啊” (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 2.为什么要乐业:两等苦人 (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3.如何乐业 (引用孔子自述生平阐述道理) 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思路,明确了阐述的三大问题:有业、敬业、乐业,并分析了它们内在的逻辑关系。在课堂讨论中大家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作者的观点:敬业即责任心,乐业即趣味。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
1.听写词语,进一步巩固掌握基础知识;读积累的经典语句、格言。
2.回顾本文的论点及文章结构。
二、学习新课
步骤一:研读课文,学习方法
【知识链接】
常见的四种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运用真实、可靠,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它也称事实论证,即用于证明观点的材料是事实。
【道理论证】运用讲道理的方法,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名言及被人们公认的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观点。用道理论证,可以证明观点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
【对比论证】一种由个别到个别的论证方法。通常将它分为两类:一类是类比法,另一类是对比法。
【比喻论证】用比喻作论证,拿比喻者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论题)之理。比喻者和被比喻者虽然是两类不同的事物,但在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一般性原理,因此它们之间具有推理关系。
1.作者在论证“有业之必要”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①引用孔子的话作道理论证,并以“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之人和“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之人进行反面举例论证;之后用百丈禅师的故事正面举例论证,强调“有业”的必要性。②引用儒门和佛门的话,做道理论证,得出“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的结论。③对比论证。先引用孔子的两句话做道理论据,从反面论述无业的害处;再引用一位百丈禅师的格言和行为作事实论据,从正面论述有业的重要性,强调“有业”是做人之本。④比喻论证。将没有职业的懒人比喻为“蛀虫”“盗贼”,论证“有业之必要”。
2.作者在论证“要敬业”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引用朱熹、庄子、孔子、曾文正的名言证明论点,是道理论证其中,曾文正的名言是反面道理论证,其他名言为正面道理论证;举当大总统与拉黄包车、佝偻丈人承蜩、木匠与政治家、挑粪工与军人的例子来证明观点,是事例论证。
3.作者在论证“要乐业”时运用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阐述人生苦乐缘由,是正面道理论证,两种人生表现是反面举例论证。在论述怎样乐业时,又运用道理论证,论证了“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的道理。
4.有人曾经这样评论《敬业与乐业》:“文章论证严密,论据充分,语言平易,体现了高超的说理艺术。”谈谈你对本文“语言平易”的理解。
明确:①口语化,通俗易懂;②引经据典,再进行解释;③多用短句;④言语恳切,情感真挚。
步骤二:质疑问难,体验反思
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其他同学按自己的理解解答,教师可适当引导。
1.作者所论述的“敬业与乐业”中的“业”仅局限于狭义的职业吗
明确:文中的“业”并不局限于狭义的职业。正如作者所言:“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所以,“敬业与乐业”的意义,就不只限于正式的谋生职业,也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只限于成人的工作,也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习。
2.梁启超的“敬业”说,有着矫正世风、改良国民性的积极作用。请联系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谈谈这种说法的意义。
明确: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有等级色彩的文化,中国人的职业观向来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人们的读书目的又是“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种官本位的文化,极度蔑视普通职业,尤其是体力劳动,人们纷纷以出人头地、显亲扬名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因此,课文论述的“敬业”说,有着矫正世风,改良国民性的积极作用。
3.文中说:“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你赞同这种说法吗 联系现实生活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我不赞同这种说法。人类或个体的生活,并不都是只有“劳作”,“休闲”也是人生的重要内容。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休闲在生活中所占的比例还将不断提高。正如“人不是为吃饭而生活”一样,人也不是“为劳作而生活”。
4.“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作者旨在说明什么道理
明确:示例一:同意。因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往往都要承受压力,面对挑战,但当解决重重困难、获得美满的结果时,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
示例二:不同意。因为有些职业过于单调乏味,缺乏创造乐趣的客观条件。
作者旨在说明:人应该“乐业”,只有能从自己的职业中领略出趣味来,才会感到生活有价值。
学生的回答无论是赞同还是不赞同都可以,关键在于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目的在于通过讨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三、课堂小结
我们在课程开始时观看的视频多次提到“工匠精神”,即凡做一件事情,都要全力以赴、心无旁骛。不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要达到孔子说的“知之,好之,乐之”的境界,并不懈地努力追求,力争获得成功。作为中学生的你们,在面对学业时,必须要拿出“工匠精神”,不仅要敬业,更要努力地做到乐业,因为,这才是实现理想、走向成功的关键。
四、拓展延伸
与家人或熟悉的人谈话,了解他们对自己职业或学习的态度,思考自己在学习生活中如何做一个将责任和趣味统一起来的人。
五、布置作业
1.小练笔。
作者说:“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对这个观点,你怎么看?结合本课所学知识,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表明自己的看法。
2.推荐阅读:《梁启超家书》。
3.完成本课习题。
附: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在教学本课时,首先从议论文的角度来讲解本文,主要把握了本文的观点以及论证方法。在学习议论文的知识要点时,还结合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了情感熏陶,让学生明白怀有责任心,“以苦为乐”“苦中寻乐”才会学有所成的道理。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主动参与、敢于质疑、大胆提问、交流想法,深入理解了文章的内涵,真正明白了“敬”与“乐”对于当前学业的重要性。
不足之处:对学生自觉学习(预习)能力要求高,课堂上文本的朗读时间不足。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