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岳阳楼记范仲淹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内容、文体特点,体会其语言美。
2.反复诵读,直至背诵。在诵读的基础上,研讨本文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
3.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2)品味意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学习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如江南三大名楼。
[展示图片及文字]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滕王阁序》)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唐·崔颢《黄鹤楼》)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名篇,学习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志向的。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史称范文正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有《范文正公集》传世。所作的文章富有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名篇有散文《岳阳楼记》,词《渔家傲》,诗《江上渔者》等。
【知识链接】
“谥之美者,极于文正”
在中国历史上,能够博得“文正”这个谥号的人,大都是当时朝廷高度认可和文人交相赞誉的国之重臣。特别是经过司马光的“文是道德博闻,正是靖共其位,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一番阐释,文正遂成为古代文人做官后梦寐以求的谥号,因为受封此谥号的官员,无论是本谥还是追谥,均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他们都在文坛有所建树、在官场有所作为、在民间有甚好口碑。
“文正”谥号作为封建王朝的一种重要社会舆论,是对文人出身的官员的最高评价和最大褒奖,具有强烈的价值导向作用。
(2)写作背景
滕子京与范仲淹同榜考中进士,两人的友谊也是从这时候开始的。滕子京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庆历四年被贬,谪守岳州(今湖南),第二年范仲淹被贬,谪守邓州(今河南)。滕子京心里有些愤慨,范仲淹非常担心他惹出祸来,想找机会劝他。恰好赶上他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作记。范仲淹身在河南,望着滕子京送来的《洞庭晚秋图》,借题发挥,写出自己所推崇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勉励滕子京学习古代有修养的人,不计较个人眼前的得失,要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岳阳楼简介。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洞庭湖西岸,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临赋诗。自宋滕子京重修,范仲淹作记后,岳阳楼便名扬天下,成了著名的游览胜地。唐代名家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也都有题咏。现存岳阳楼重建于清光绪五年(1879)。
3.了解文体相关知识。
(1)记
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又称“杂记”,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感情或发表见解,寄景抒情,托物言志。在写法上大多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
叙事:《桃花源记》 说明:《核舟记》
写景:《小石潭记》 言志:《岳阳楼记》
(2)骈句和散句
骈句,又称对偶句,是指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骈句也有工整和不工整之分,不工整的骈句在结构和字数上可能不完全合乎要求。散句,则是相对于骈句而言,也可以说,骈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其余则按意义划分节奏。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须有较长的停顿。
4.积累生字词。
学生自由朗读,圈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并注音。
浩浩汤汤(shāng) 谪守(zhé) 淫雨(yín) 皓月(hào)
岸芷(zhǐ) 汀兰(tīng) 属予(zhǔ) 樯倾(qiáng)
心旷神yí(怡) 宠辱xié(偕)忘 朝huī(晖) 薄暮míng míng(冥冥)
三、学习新课
步骤一:学生听读,走进文本
1.播放《岳阳楼记》歌曲视频和朗诵视频,学生听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齐读一遍课文,教师稍做朗读指导。
明确:注意读出骈句的节奏美、散句的变化美;注意情感的整体把握,注意语调的轻重缓急。
步骤二:译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尝试边读边口译、对译课文,难以理解的词句标注供讨论。
2.完成“积累拓展五”。
3.教师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了解文言知识。
(1)一词多义
①明
②观
③极
④或
⑤空
⑥通
⑦和
⑧一
(2)通假字
百废具兴 具:同“俱”,全、皆
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同“嘱”,嘱托
(3)古今异义
①越明年 明年:[古]第二年 [今]今年的下一年
②增其旧制 制:[古]规模 [今]制度
③气象万千 气象:[古]景象 [今]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④南极潇湘 南极:[古]向南面到达 [今]地轴的南端
⑤浊浪排空 排空:[古]冲向天空 [今]全部除去
⑥至若春和景明 景:[古]日光 [今]景色、景物
⑦沙鸥翔集 集:[古]停息 [今]集体;集中
⑧宠辱偕忘 宠:[古]荣耀 [今]偏爱
⑨进亦忧 进:[古]入朝为官 [今]前进
⑩退亦忧 退:[古]隐居乡野 [今]后退
微斯人 微:[古]如果没有 [今]微小
(4)词类活用
①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贤:形容词作名词,贤明之人
②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北(南):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向南)
③而或长烟一空 空:形容词作动词,消散
④或异二者之为 为:动词作名词,这里指表现
(5)特殊句式
①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倒装句,状语后置,即“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
②多会于此(倒装句,状语后置,即“多于此会”)
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倒装句,定语后置,即“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
④微斯人,吾谁与归(倒装句,宾语前置,即“吾与谁归”)
⑤(滕子京)属予作文以记之(省略句,省略了主语“滕子京”)
⑥或异(于)二者之为(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于”)
⑦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6)成语积累
①先忧后乐:
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比喻吃苦在先,享受在后。
②心旷神怡:形容心情开朗,精神愉快。
③气象万千:形容景象或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④政通人和:政治修明,人民和乐。
⑤春和景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
(7)名句积累
①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②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③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
⑤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说说文章各段所写的主要内容,并用一句话概括。
明确:第1段:交代写作的缘由。
第2段:写岳阳楼的壮丽景象并过渡到览物者的心情。
第3段:写迁客骚人以阴而悲。
第4段:写迁客骚人以晴而喜。
第5段:探求“古仁人之心”,表明“先忧后乐“的思想。
5.为全文划分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
第二部分(第2~4段):写洞庭湖全景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全文的主体)
第三部分(第5段):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全文的核心)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岳阳楼记》的作者以及写作背景,疏通了文句,初步理解了文章内容。我们可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岳阳楼记》创作于庆历六年,即公元1046年,如今900多年过去了,它仍然在密密匝匝的文学丛林中有着自己独特的地位,而且我们坚信,即使再过千百年,这篇文章仍然会闪耀着它的思想光芒。那么它永葆青春的奥秘何在呢 下节课我们继续探索。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
1.让一名学生到黑板前听写以下词语:“百废具兴”“衔远山”“朝晖夕阴”“樯倾楫摧”“薄暮冥冥”“忧谗畏讥”。
2.让另一名学生解释以上听写的词语。
二、学习新课
步骤一:细读课文,理解分析
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带领学生逐段分析课文,并解决下列问题。
1.分析第1段。
(1)这一段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简述重修背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概括重修盛况: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点明作记缘由:属予作文以记之。
(2)第1段为什么要从滕子京写起
明确:因为作者是应滕子京之请而作记,所以有必要先叙述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这件事,且他在岳州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就做到“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十分难得。因此作者在首段着力表彰滕子京,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友人被贬的同情和对当政者的不满。
2.分析第2段。
(1)这一段写的是什么景色 是从哪两个角度来写的
明确:描写在岳阳楼上眺望洞庭湖的雄伟远景。先从空间上形容湖面的广阔浩渺:“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再从时间上表现景物的千变万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2)“衔”和“吞”这两个词用得好在何处?
明确: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衔”“吞”二字采用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极力渲染洞庭湖的阔大气势,生动别致,绘成了一幅大气磅礴的画面。
(3)作者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有什么作用
明确:引出“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引发“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疑问和感慨,从而自然引出下文的“景”之异和“情”之异。
(4)“迁客骚人”是指失意的官员和文人,与第一段有什么联系
明确:“迁客骚人”与首段“谪”字呼应,暗写滕子京也是“迁客骚人”之一。
(5)“北通巫峡,南极潇湘”两句是仅仅表示“巴陵是交通要道”吗
明确:这两句,除了点出巴陵是交通要道之外,还含有一层意思,即以巴陵为中心的巫峡、潇湘之间,原是失意官员和文人流落栖息的地方,远的如战国的屈原、西汉的贾谊,近的如唐代的刘长卿、柳宗元等都曾在这里度过贬谪生活。所以这两句与“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之间,存在着更深刻的内在联系。斯人斯地,自然引出以下“览物之情”两段精彩文字。
(6)“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其中的“异”又指的是什么内容?
明确:这里由单纯写景转到了以情景交融的笔法来写“览物之情”。作者写景是第二段,但同一景色因人而异,因心境而异,下段开始详述。因此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出下文的写景抒情。“异”指自然景物引发的“迁客骚人”的不同感触,即“悲”与“喜”的两种不同心境。
3.分析第3段。
(1)第3段主要写什么 包含几层意思
明确:第3段主要描写洞庭湖久雨阴晦的凄凉景象以及“迁客骚人”登楼睹此景的伤感心情。这段包含两层意思:①“若夫淫雨霏霏……虎啸猿啼”描写久雨阴晦,洞庭湖上风疾浪翻,满目萧瑟凄凉的景象。②“登斯楼也……感极而悲者矣”描写“迁客骚人”看到此景而生伤感之情。
(2)找出第3段中两组对仗最为工整的对偶句,加以品味。
明确:①“阴风怒号,浊浪排空”:“阴”“怒”“浊”三字表现了景象的悲怆,极富感染力。“怒号”运用了拟人手法,表现出“阴风”在为迁客骚人的不幸境遇而呐喊。②“日星隐曜,山岳潜形”:这两句描写天气的昏暗阴沉。“隐”“潜”二字运用拟人手法,化静为动,为画面增添了动感。
4.分析第4段。
(1)第4段主要写什么 包含几层意思
明确:第4段写湖上春光明丽的欢快景象以及“迁客骚人”登楼览之的喜悦心情。这段包含两层意思:①“至若春和景明……此乐何极!”描写春光明媚,春风和煦,洞庭湖明丽动人的景象。②“登斯楼也……其喜洋洋者矣”描写“迁客骚人”看到此景而心旷神怡,陶然而乐之情。
(2)找出第4段中对偶最工整的两句,并品味其妙处。
明确:①“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由上到下描写飞鸟游鱼,动感十足的画面与上下文的静态美景互相映衬,富有趣味。②“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浮光跃金”表达了湖面的动态美,“静影沉璧”表现了湖面的静态美,两句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3)第3、4段中,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
明确:悲: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5.分析第5段。
(1)这一段是全文第三部分,主要是议论。作者发出了什么议论 为什么在文章末段发出这样的议论
明确:作者借虚拟的“古仁人”,即自己心目中具有高尚品德的政治家与上文的“迁客骚人”相对照,表明了对两种悲喜观的不同态度。作者肯定了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实际上是否定、批评了迁客骚人的悲喜观。作者对迁客骚人的批评,也是对好友滕子京善意而含蓄的规劝。作者又以古仁人的名义从正面引出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见解,表明自己不为个人得失而悲喜,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境界。作者在文章末尾用这样的精神自勉,也借以劝勉滕子京。
(2)分析本段以下两个对偶句的含义。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明确: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此句运用了互文的手法,作者借古仁人的悲喜观表明了自己的博大胸襟: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或喜或悲。这也是对朋友滕子京的慰勉。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进亦忧,退亦忧”:这两组对偶句具体表现了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也蕴涵着作者对古仁人的钦敬和向往之情。
(3)这一段作者用了哪两个设问 引出了怎样的议论、抒情 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个设问以“古仁人”与“迁客骚人”相比较,表明两者的迥然不同:迁客骚人或喜或悲,皆因景物的变化和自己的得失;而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忧其民”,或“忧其君”。突出一个“忧”字。第二个设问,继续推进议论,提出全文的中心观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在本段和全篇中占据什么地位 与“微斯人,吾谁与归”句合看,作者提出“先忧后乐”意图何在
明确:这一句是本段中心,全篇主旨。作者正是借写《岳阳楼记》之机,通过对一般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和作者理想中古仁人之心的对比分析,表达自己“先忧后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更是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决不因受贬谪而改变夙志,同时委婉地劝勉一向志同道合的老友也坚持走这条道路。言简意永,耐人寻味。
步骤二:合作研讨,深层探究
1.各小组提出疏通文意时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2.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
(1)课文写了哪几幅画面 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①巴陵胜状图。既表现了作者海纳百川般的开阔胸怀,又含蓄地规劝滕子京虽遭贬谪但仍要保持心胸开阔,矢志不移。②淫雨霏霏图。作者用这样的景物烘托了悲凉凄清的气氛,引出迁客骚人远离京都,怀念故土的失意忧虑的悲苦情感。③春和景明图。迁客骚人看到明媚的景色心旷神怡,乐而忘忧。
(2)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愁苦之景则悲情毕现,写欢乐之景则喜气洋洋。细读文中两段写景的段落,说说作者为表现“悲”“喜”两种不同的感情,分别选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 又是怎样渲染气氛的
明确:作者选择的景物都带有浓厚的感彩。以第3段为例:雨是“淫雨”,风是“阴风”,浪是“浊浪”,时间是“薄暮”,所闻是“虎啸”和“猿啼”,无不带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号”“排空”“冥冥”等词语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风高、恐怖凄惨的画面就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了。有些景物本来没有特殊的感彩,如“日星”“山岳”“商旅”“樯”“楫”等,但配以“隐曜”“潜形”“不行”“倾”“摧”等词语,就带上了浓重的愁苦色彩。
(3)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语的内涵?
明确:范仲淹两岁丧父,生活贫苦,却少有大志,刻苦读书。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忧后乐”的思想,究其渊源,即儒家的仁爱思想。孟子曾说:“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范仲淹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就是要超越个人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范仲淹在其从政生涯中,始终践行了这一信念。
(4)本文采用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试着说说作者是如何做到的。
明确:本文篇幅短小,却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巧妙结合起来,既有对事情本末的交代,又有对湖光水色的描写;既有惆怅悲沉的抒情,又有精警深刻的议论。记楼,记事,更寄托自己的心志。作者善于以简驭繁,巧妙地转换内容和写法:如以“前人之述备矣”一语带过无数叙述,以“然则”一语引出“览物之情”,以“或异二者之为”展开议论话题,等等,千回百转,层层推进,叙事言情都出神入化。
三、课堂小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却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的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巧妙结合起来,句式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给人以审美上的享受。
四、拓展延伸
距离范仲淹近千年的现代人,是否还有必要具备“古仁人之心” 请阐述你的看法。
明确:有必要具备“古仁人之心”。原因:①因为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成败得失是人生常事,需要我们摆正心态、豁达面对,练就一颗坚强的心才能立于竞争前列;②虽然我们身处和平发展年代,但是还会面临许多困难,需要我们以天下为己任,居安思危,吃苦在先,享乐在后,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民族立于国际强林之中。
【知识链接】
岳阳楼上的“唐贤今人诗赋”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孟浩然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杜甫
倚楼高望极,展转念前途。
晚叶红残楚,秋江碧入吴。
云中来雁急,天末去帆孤。
明月谁同我,悠悠上帝都。
——江为
清道光年间进士窦垿所撰长联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渚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五、布置作业
1.本文与杜甫诗《登岳阳楼》都是以岳阳楼为题材的,说说它们的内容、结构有何异同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明确:同:两篇都写了岳阳楼周围的景色,也都用了借景抒怀的手法。两篇的开头都交代写作原因,杜诗是慕名登临而作,本文是应约有感而发。两篇中间都是写景,杜诗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气魄宏大,意境广阔;本文中的“衔远山,吞长江”气势磅礴。
异:本文在写阴雨、睛明景色时,情景相生;而杜诗颔联写自身经历“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与颈联写景没有直接联系。两篇最后都抒发感情,但本文是在与前文的“悲”“喜”之情对比中提出了“先忧后乐”的主张,显示了作者志趣的高远;杜诗是作者由自己的遭遇联想到吐蕃入境,边境不宁,百姓遭战乱而流离,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所以,杜甫与范仲淹这两位不同时代的人,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诗、文),大致相同的结构(述因—写景—抒怀),写同一对象(岳阳楼),表达了大致相同的思想境界(与民同忧乐)。
2.搜集描写岳阳楼的著名诗篇。
3.完成本课习题。
附: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在执教此课时,我重视了课文的朗读,在尽情朗读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和内涵,这样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梳理课文时,我从整体入手,抓住课文脉络:先以叙事带出写景,又以景生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最后由情引议,点明全文主旨。
当然,这节课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较重视整体感知,相对来说,实词的落实就比较欠缺一点,需要学生在课后加以补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