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醉翁亭记 欧阳修
◇教学目标◇
1.疏通文章大意,了解文章结构,梳理文章脉络,把握中心。
2.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法,切实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正确树立自己的志趣追求,遭遇挫折时保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难点:理解本文借“乐”和“醉”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清代末年,有一位佚名的学者创作了一幅奇妙的对联: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这副对联是为滁州醉翁亭题写的。联语从《醉翁亭记》中生发出来,全联18字,运用嵌字联的写法,巧妙嵌入了“醉翁亭”的名字,而且还把写联时间、亭的位置,悠久历史与现状,亭主人生前的山水游乐活动,以及身后对社会的重要影响囊括一空。构思巧妙,字字精炼,耐人回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本文,看看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抒发的是什么样的情怀?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
欧阳修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能力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2)写作背景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得罪了当权派,被贬为滁州知州。被贬后,欧阳修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南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庆历六年(1046),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
【知识链接】
醉翁亭
醉翁亭坐落于安徽省滁州市市区西南琅琊山麓,与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亭”。是安徽省著名古迹之一。醉翁亭小巧独特,具有江南亭台特色。它紧靠峻峭的山壁,飞檐凌空挑出。数百年来虽屡次遭劫,又屡次复建,终不为人所忘。解放后,醉翁亭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多次整修。
滁州醉翁亭与长沙爱晚亭、北京陶然亭、杭州湖心亭并称为四大名亭。
记
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又称“杂记”,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感情或发表见解,寄景抒情,托物言志。在写法上大多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
叙事:《桃花源记》 说明:《核舟记》
写景:《小石潭记》 言志:《岳阳楼记》
2.积累生字词。
学生自由朗读,圈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并注音。
环滁(chú ) 琅琊(láng yá) 潺(chán)潺 辄(zhé)
岩穴暝(míng) 酒洌 (liè) 射者中(zhòng)
yǔ lǚ(伛偻) 阴yì(翳) 林hè(壑)
野sù(蔌) yì(弈)者胜 gōng(觥)筹交错
三、学习新课
步骤一:学生听读,走进文本
1.安排四名学生各读一段。朗读完成,教师讲评指导。
明确:朗读时要注意“者”“也”“而”“之”这些虚词的使用,使得文章舒缓自如,尤其是21个“也”字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①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②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③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出轻重音。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此外,对于骈散结合的句式,朗读时要注意节奏的变化。
2.播放《醉翁亭记》朗诵视频,学生听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步骤二:译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尝试边读边口译、对译课文,难以理解的词句标注供讨论。
2.教师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了解文言知识。
3.积累文言词汇。
(1)一词多义
①归
②临
③秀
④乐
(2)古今异义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古]意趣、情趣 [今]意思、意义
②野芳发而幽香 芳:[古]花 [今]花草香味
③佳木秀而繁阴 秀:[古]茂盛 [今]美丽
④四时之景不同 时:[古]季节 [今]时间
⑤射者中 射:[古]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 [今]射击
(3)词类活用
①环滁皆山也 环:名词作动词,环绕。
②山行六七里 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③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然: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④名之者谁 名:名词作动词,命名、取名。
⑤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5)特殊句式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②太守与客来饮于此(倒装句,状语后置,即“太守与客来于此饮”)
③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于”)
(6)成语积累
①峰回路转:形容山峰、道路迂回曲折。(在现代汉语中,也比喻经过挫折后出现转机)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面。(在现代汉语中,也比喻经过挫折后出现转机)
③水落而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在现代汉语中,多用来比喻真相大白,简写为“水落石出”)
④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在现代汉语中,也用以形容许多人饮酒的热闹场面)
(6)名句积累
①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②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③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④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⑤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理解文章层次结构,分段并归纳段意。
明确:第1段:交代醉翁亭的位置、自然环境、建造者及亭名由来,引出“醉翁”寄情山水的乐趣。
第2段:紧扣“山水之乐”的“乐”字,描写山间朝暮和四季之景。
第3段:由写景转向写人、写事,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
第4段:写太守醉游回归之乐。总结文章主旨。
四、课堂小结
本文极其生动地描绘了醉翁亭秀丽的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贯串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只要抓住“与民同乐”这四个字,就抓住了文章的关键。同学们以此去理解文章脉络,就很容易把握作者的思路,达到快速背诵课文的目的。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
1.让一名学生到黑板前听写以下词句:“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饮少辄醉”“云归而岩穴暝”“伛偻提携”“山肴野蔌”“觥筹交错”。
2.让一名学生解释以上听写的词句。
二、学习新课
步骤一:细读课文,理解分析
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逐段分析课文。
1.分析第1段。
(1)点名朗读第1段,思考、讨论:第1段写什么 醉翁亭是怎样得名的
明确:第1段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及命名缘由。亭名的由来:太守自谓也。
(2)这一段中,作者以一个导游的身份,移步换景,将一处处景观展现在读者面前,最后将读者引领至醉翁亭。试说说作者是采用什么方法描写一路所见景观的。
明确:作者是采用从大到小、由远及近的方法描写一路所见景观的。首句“环滁皆山也”先概括描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鸟瞰全貌,然后从“林壑尤美”的西南诸峰写到“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再写到“泻出于两峰之间”的酿泉,最后写到“翼然临于泉上”的醉翁亭,由大到小,由远到近,把读者的视线一步步地引向本文的主体“醉翁亭”。这样,不仅让读者了解到了醉翁亭的所在方位,而且通过层层烘托,突出了醉翁亭之美,起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这段写景文字层次分明、眉目疏朗,将去醉翁亭游玩的路线交代得一清二楚,为下文“朝而往,暮而归”的路线做了交代。
(3)上述描写方法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不仅让读者了解到了醉翁亭的所在方位,而且通过层层烘托,突出了醉翁亭之美,起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这段写景文字层次分明、眉目疏朗,将去醉翁亭游玩的路线交代得一清二楚,为下文“朝而往,暮而归”的路线做了交代。
(4)本段为何要交代“醉翁亭”的命名缘由
明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两句从醉翁亭的命名缘由巧妙地引出“乐”字,表明“醉”与“乐”互为表里,自然过渡到抒发胸臆——寄情山水之乐,为全文奠定了抒情的基调。
2.分析第2段。
(1)齐读第2段,说说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它和第一段有什么联系
明确:这一段描写了山间朝暮和四季的不同景色。朝:日出而林霏开。暮:云归而岩穴暝。春:野芳发而幽香。夏:佳木秀而繁阴。秋:风霜高洁。冬:水落而石出。此段紧承上段,将“山水之乐”具体化。
(2)本段描写山间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什么方式?
明确:先分后总。“朝暮之景”按一天时间纵向展开描写,分写“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总写“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四时之景”分写由春到冬的景色,“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总写“山间之四时也”。
(3)本段最后一句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明确:用叙事、抒情的方式写出了流连山中四时美景的无穷乐趣,直接抒发了作者陶醉其中的欢乐心情。
3.分析第3段。
(1)指名朗读第3段,概括段意,这一段写了几个场景 每个场景用一个词来概括。核心是什么
明确:写游琅琊山之乐。写了四个场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核心是“太守醉”。
(2)本段中哪些词语体现了滁人之乐 哪些词语体现了众宾之欢
明确:“歌”“休”“呼”“应”“往来不绝”表现了滁人和平生活之乐;“鱼肥”“酒洌”“山肴野蔌”“射”“弈”“觥筹交错”“喧哗”,表现了众宾之欢。
(3)本段与前一段有何联系
明确:本段用“至于”一词把文章推进一层,呼应前段“朝而往,暮而归”,由写山中景转到写山中人,由写欣赏美景之乐转到写众人游宴之乐。太守在游人之乐中酒酣而醉,此醉是为山水之乐而醉,更是为能与百姓同乐而醉。体现太守与百姓关系融洽,政通人和才能有这样的乐。
4.分析第4段。
(1)齐读第4段,说说本段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主要写了宴会散、众人归的情景。
(2)众宾客、太守为何而“乐”?作者为什么要写禽鸟和宾客之乐?
明确: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作者以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层层推进。
(3)本段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作者最后补出作记人的姓名,点明自己的身份,抒发了自豪的情感。
步骤二:小组合作,探究写法
1.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2.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
(1)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的
明确:①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②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③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④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2)作者为什么要写滁人游山之乐和众宾宴饮之乐 在写宴饮之乐时,为何重点写宾客之乐
明确:滁人游山之乐反映出百姓安居之乐;众宾宴饮之乐表现了太守与下属关系融洽,政通人和之乐。重点写宾客之乐,既突出了太守“与民同乐”的思想,也为下文写太守之乐做了铺垫。
(3)本文以第一视角来写,有什么好处 如果换一种写法,以旁观者的角度介绍,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明确:从描写的效果来看,充分表现出醉翁亭环境的美好,在描写中抒发了作者对琅琊山和醉翁亭的喜爱之情。如果只是作为旁观者介绍,那就是纯客观地反映情况,不能达到描写中带有感情的效果。
(4)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①描写形象、精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无论绘景还是写人,都只有寥寥数字,着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征,生动传神。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巧妙结合。②句式灵活,骈散结合。以散文句式为主体,又辅以多种对偶句式,工整贴切,形式和谐,节奏明快,易诵易记。骈散穿插,富于变化,摇曳多姿。③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和25个“而”字,使文章艺术魅力别具一格,行文潇洒自如,增强了全文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地抒发。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随着欧阳修游览了滁州,观赏了琅琊山优美的风光,探寻了古人的足迹,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希望同学们今后既读万卷书,也行万里路,成为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人。
四、拓展延伸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表现了“与民同乐”的思想。你认为作为一名封建社会的高官能否真正做到“与民同乐”
明确:欧阳修在文中确实表现了“与民同乐”的思想。可是,普通的老百姓,不可能有太守那样优越的生活条件和闲情逸致,可以每天到山中欣赏山水风光。即使欧阳修是一名体恤民情的清官,他也不可能具有与劳动人民同样的情感,要想真正做到“与民同乐”是不可能的。
五、布置作业
1.《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都是抒情散文,仔细阅读,体会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2.搜集古代仁人志士情系天下的名言警句,与同学分享。
3.完成本课习题。
附: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中,对于难点的突破,借助重温以前训练的方法,即如何从每一层的意思中,找联系点和共同点,从而把握作者的思路。这样做既与以前的旧知识链接,又为新知识的学道路。整个分析过程,大部分同学都能较好地运用学过的方法分析,个别同学还能有更深层次的见解。如:在寻找各段之间的关系时,学生既找出了其中的关联,即第1段的“在乎山水之间”引领下文的四时朝暮游、滁人游、太守宴、游归各段,又找到了各段的共同点,即各段都有“乐”字,“乐”字贯串全文。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激发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