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20课 谈创造性思维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20课 谈创造性思维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18 20:54: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 谈创造性思维 罗迦·费·因格
◇教学目标◇
1.在快速高效的默读中,筛选信息,初步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把握议论文中常用的论证方法,提高对论据的认识。
3.理解创造性思维在生活中的意义,增强拥有创造力的自信心,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理清文章思路,归纳、把握作者的观点;(2)把握材料和观点之间的联系,准确运用论据证明论点。
2.难点:发现生活中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两个药片》视频〕
俗语“条条大路通罗马”说明了跳出习惯的思维圈圈,通往成功的路不只有一条。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的一篇文章《谈创造性思维》,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了解作者。
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等。“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写作背景。
许多人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因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容易形成思维定式,不善于活用所学知识。另外,生活中还有一些人认为搞发明创造是天才的事,与自己无关,不相信自己能有发明创造,导致创造力被自我压制,最终丧失。本文正是针对这些情况而写的。
2.积累生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圈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并注音。
罗迦(jiā)         模(mó)式            孜(zī)孜不倦
汲(jí)取          渊博(yuān bó)           根深蒂(dì)固
持之以hénɡ(恒) 压zhà(榨) qiè(锲)而不舍
(2)结合文中的语境理解词意。
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行之有效:实行起来很有效果,多指已经实施过的方法或措施。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不懈怠。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
锲而不舍:不断地镂刻下去,比喻坚持不懈;有恒心,有毅力。锲,刻。舍,放弃、停止。
三、学习新课
步骤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阅读文章,思考:作者论述了哪些主要观点 是怎样论述的
提示:阅读全文,勾画关键句子,分清问题和观点,在阐述“作者是怎样论述的”时可以用“首先”“然后”等词语使自己思路清晰。阅读时,特别关注关联词、总结性的词语等关键性语句,快速把握观点。
明确:首先,用四个图形提出问题,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然后,由此出发,引申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并论述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的条件;接着,又论述了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最后,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问题
明确:主要论述了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
3.本文是用什么顺序来论证“怎样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中心的
明确:逐层递进的逻辑顺序。
4.整体感知课文,划分文章结构。
明确:第一部分(第1~3段):提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即“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强调“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第4~12段):提出“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的见解;论述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指出了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
第三部分(第13段):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只要具有渊博的知识,有探求新事物的态度和意识,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就是富有创造性的人。
步骤二:细读课文,深层探究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文章开始是怎样引出话题的 有什么好处
明确:从一道有趣的图形选择题谈开去,直观生动地揭示话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内涵。这样引出话题,生动有趣,使读者很容易接受作者的观点,并一步步思考探求知识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同时为后面的分析做了很好的铺垫,显得自然顺畅。
2.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明确:①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②由于情况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要变化。③如果认为正确答案是唯一的,找到某个答案后,就会止步不前。
3.产生创造性思维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
明确:汲取知识——基础;活用知识——关键;坚持尝试——根基。
4.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 为什么
明确: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从社会发展史上可以看出,伟人们的巨大的天才的创造,往往是从细小的想法开始的。如牛顿从苹果落地中感悟到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从水蒸气把水壶的壶盖顶开想到了蒸汽机的发明等。一开始就有大想法的创造也有,但比较少见。小想法慢慢发展成大创造,这似乎是一条规律。
5.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明确: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步骤三:探究写法,质疑反思
1.议论文常用设问句。设问是一种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手法,它的作用是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势有变化,起波澜。找出文中的设问句,说说它们在文章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第4段中:“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 ”第9段中:“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 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 ”作用:内容上——领起下文,提示下文要论述的主要内容;结构上——承接、过渡作用,使文章层次分明。
2.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①事例论证。谷登堡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罗兰·布歇内尔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②正反对比论证。先从反面说:“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再从正面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正反对比,使说理全面而又透彻,增强了说服力。③道理论证。文章第5段和第10段。
3.有人认为谷登堡的例子未能很好地证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为什么
明确:不同意。文中提到谷登堡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事物组合起来的做法,就是探求新事物的表现。同时文中提到这是“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就是对知识的重组过程,是活用知识的体现。
4.本文在写法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明确:图形开篇,新颖有趣;围绕中心,层层展开;结构严谨,过渡自然;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同时,充分利用了事实论据,有力地证明了论点——事实是证明论点最有力的武器。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始到现代的进化历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到来,我们只有勇于、善于创新,才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而这个重任就落在了我们肩上。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培养更多的创新精神,争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五、拓展延伸
文中的事实论据言简意赅,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请仿照文中的写法,为“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这一观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明确:例 伽利略有一次在大教堂祈祷的时候,教堂顶上悬挂下来的一盏油灯的挂灯链条不断晃动的嘀嗒声惊扰了他,引起了他的一连串思考,他觉得链条的节奏似乎是有规律的。他立刻回家进行了反复的实验,最后发现了自然的摇摆定律。
六、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习题。
2.请同学们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从生活细节和现象入手设计发明方案,来培养、开发自己的创造力。
如:从你最感兴趣的问题、困惑的问题、想解决的问题、想研究的问题等方面入手,进行改进、优化、组合。
温馨提示:
(1)发明一个    更方便省力。(缺点发明)
(2)发明一个    满足    。(需求发明)
(3)把    和    组合起来则更好。(组合发明)
附: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本课由趣味图片引入课题,生动有趣,使这篇本来枯燥抽象的议论文学起来不再乏味。课堂上的引导和学习,使学生领悟了如何写简单的议论文,意识到议论文要靠事实说话,要以理服人,也懂得了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同时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真正在读、在品,课堂气氛活跃、热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都大大提高。
这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本课重难点的突破、教学的过渡还有待加强;教学方法较保守,只是设计了一个又一个循序渐进的问题,不够灵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