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综合拔高练
五年高考练
考点 常见地貌类型
(2023浙江1月选考,3—4)新疆东部某雅丹地貌区,环境恶劣,被视为“畏途”。某同学随科考人员在该地研学旅行时,拍摄了布满“小蘑菇”的残丘岩壁照片(如下图所示)。完成下面两题。
1.岩壁上“小蘑菇”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为( )
A.沉积 搬运 B.搬运 风化
C.风化 侵蚀 D.侵蚀 沉积
2.该雅丹地貌区被视为“畏途”的主要原因是( )
①空气稀薄 ②风沙强劲
③气候极度干旱 ④滑坡分布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23新课标,7—8)莲花盆是一种独特的地下喀斯特景观。它是在溶洞的薄层水中由水底向上发育的盆状或圆盘状沉积体(下图)。广西某溶洞数百米长的洞穴中,分布着百余座大小不一的莲花盆,最大的莲花盆直径达9米。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形成莲花盆需要( )
①水自洞顶不断滴落
②水沿洞壁缓慢渗出
③不断流动的薄层水
④相对静止的薄层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曾经流过该段溶洞的地下河为发育大规模莲花盆群提供的关键条件是( )
A.曲折的河道 B.平坦的河床
C.充足的水汽 D.丰富的泥沙
(2022广东,4)河床纵剖面是指由河源至河口的河床最低点的连线剖面。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帕隆藏布江某段河床纵剖面呈阶梯状形态;近几十年来,在该河段有湖泊发育。下图示意该段河床纵剖面形态。据此完成下题。
5.在第Ⅱ段河床,纵剖面①→②→③的发育过程反映该段河床( )
A.淤积大于侵蚀 B.侵蚀大于淤积
C.侵蚀—淤积平衡 D.持续不断侵蚀
(2022浙江6月选考,1)近年来,全球冰川消融日益严重。我国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成员跟随科学家在青藏高原某地利用无人机研究冰川消融,并拍摄了冰川消融后的地貌照片。完成下题。
6.下列四幅照片,属于此次拍摄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021天津,3)下图为我国华北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7.与我国西南地区同类岩层发育的岩溶地貌相比,甲地的地表岩溶地貌发育程度较低,其原因在于甲地( )
A.水热条件较差 B.岩石的可溶性低
C.地表植被茂密 D.地质构造较复杂
(2020江苏,3)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8.最有可能发现溶洞的河谷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9.(2021辽宁改编,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某河流上游区域年降水量为398.7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冬春季盛行西北风,河漫滩上有沙丘发育,多处沙丘相互连接成链条状(下图)。某科研团队选取部分沙丘进行动态测量,研究沙丘大小变化。下表为3处沙丘的测量数据。
沙丘编号 测量时间 长度/m 宽度/m 高度/m
① 3月 52.2 18.2 1.6
6月 53.8 18.5 1.8
9月 53.2 15.9 1.4
② 3月 80.0 14.7 2.3
6月 80.0 15.6 2.8
9月 53.2 13.4 1.5
③ 3月 52.1 13.2 3.1
6月 54.3 14.0 3.5
9月 49.3 15.6 2.8
(1)说出3—9月3处沙丘大小变化的共同特征,并分析原因。(8分)
(2)有人建议在河流两岸进行植被修复,推测修复后沙丘大小变化趋势并说明理由。(8分)
三年模拟练
(2024山西大同部分学校联考)大量钙华(喀斯特地貌区水中的二氧化碳逸出形成的碳酸钙沉淀物)沉积而形成的小型梯田状或堤状堆积物称为边石堤,其高度不大,约数厘米至数十厘米高,由上至下呈阶梯状下降,堤内积水成池。下图示意某溶洞内边石堤景观。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形成边石堤的主要条件是( )
A.有不断流动的水流
B.水中含有丰富的泥沙
C.溶洞内石柱发育较多
D.有相对静止的水池
2.下列最可能发育有较多边石堤的区域是( )
A.沿海的海蚀平台 B.平坦的河床
C.河口三角洲地区 D.具有一定起伏的坡地
(2023安徽六安一中阶段检测)影响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形成的外力作用具有一定的联系。下图中各字母表示不同的主导外力作用类型。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3.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
①a表示风力侵蚀作用
②b表示风力搬运作用
③c表示流水溶蚀作用
④d表示流水搬运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在c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有( )
①沙尘暴 ②水土流失
③泥石流 ④土地荒漠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24辽宁沈阳五校协作体期中联考)宜兰县位于我国台湾省东北部,主体为兰阳平原,该平原沿海分布着南北长约23千米、高约10米的连绵沙丘。兰阳溪是孕育兰阳平原的“生命之河”,河流含沙量大,又被称为“宜兰浊水溪”。许多河流受南北向沙丘的阻挡在沙丘西侧蜿蜒向北或向南流,最后在沙丘的缺口处入海。图1为台湾省局部地区地形及兰阳平原位置示意图,图2为宜兰县风频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5.关于兰阳平原沿海沙丘的成因及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
A.海浪沉积 东坡陡、西坡缓
B.河流沉积 东坡缓、西坡陡
C.风力沉积 东坡陡、西坡缓
D.风力沉积 东坡缓、西坡陡
6.在该地营造沿海防护林,对海岸沙丘的影响是( )
A.沙丘不断拓宽
B.沙丘不断增高
C.沙丘西移速度变缓
D.丘体两翼扩展速度加快
(2024湖北沙市中学月考)福建省平潭岛海岸线蜿蜒曲折,海岸地貌发育典型,具有“海蚀地貌甲天下,海滨沙滩冠九州”的美称,是进行海岸地貌综合实践活动的绝佳场所。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选择了长江澳沙滩、龙凤头沙滩、东海仙境和石牌洋景区四个实践点作为海岸地貌综合实践活动点。如图是实践点地理位置及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7.四个实践点的海岸地貌形成原因相似的是(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兴趣小组在东海仙境发现有“仙人井”(图中圆圈内)的分布,下列关于“仙人井”的形成过程,排序正确的是( )
①岩性较软的部位受海水侵蚀而崩塌、破碎,使岩壁上形成凹陷,进而形成海蚀洞
②海蚀洞在海水进一步侵蚀下不断变大、变深
③海水不断冲刷岩石缝隙
④顶部受重力作用坍塌而成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 D.③①②④
(2024湖北新高考协作体联考改编)野外观察是地理学习的重要手段。下图为黄土高原某地等高线地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9.高度是地貌观察的重要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图中的800、1 179是相对高度
B.相对高度可反映地面起伏
C.绝对高度一定大于相对高度
D.绝对高度可以用肉眼测得
10.图示区域内最大相对高度约为( )
A.440 m B.480 m
C.540 m D.580 m
11.(2024四川部分学校选科模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1分)
2023年暑假,某研学小组前往成都西岭雪山开展地貌野外考察。同学们到达游客中心后,发现有索道、步行栈道和公路等上山路径。同学们选择沿栈道拾级而上,穿行于盛夏的林海中,考察当地地貌,再沿公路返回。图1为西岭雪山部分地区等高线地形图。
(1)计算同学们沿栈道爬升的高度,推断此次考察中最难爬的路段(甲、乙、丙、丁),并说明推断理由。(3分)
(2)说明在三条上山线路中公路线路最长、最曲折的原因。(2分)
(3)为观察地势变化,同学们绘制了索道线路起点至终点的地形剖面图(图2),请在图2中补充未完成部分(要求:标注出等高线对应位置点,并用平滑曲线连接)。(2分)
(4)在沿公路下山途中,小组同学发现图3所示河流地貌景观,请描述该河流地貌景观特征。(4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综合拔高练
五年高考练
1.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布满“小蘑菇”的残丘岩壁位于新疆的雅丹地貌区,该地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较少,气候干旱,昼夜温差较大,风化作用强烈,岩壁上岩石风化明显;风力较大,风蚀作用显著,将岩壁上残存的风化物及相对软弱的岩层侵蚀掉,留下了相对较硬、小而凸出的岩块,进而形成图中的“小蘑菇”。因此岩壁上“小蘑菇”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化和侵蚀,C正确。
2.B 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可知:
推理过程 结论
该雅丹地貌位于新疆东部,海拔不是特别高,空气不是很稀薄 ①错误
雅丹地貌区风力较大,风沙强劲,沙尘天气多发,环境恶劣 ②正确
该地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较少,气候极度干旱,夏季白天高温灼热,容易危害人体健康 ③正确
该区域降水较少,滑坡等地质灾害较少 ④错误
综上,选B。
3.B 由材料可知,莲花盆为地下喀斯特景观,其属于碳酸钙沉积地貌。由图可知,莲花盆在洞内呈盆状或圆盘状,可判断其需要含有碳酸氢钙的滴水形成滴流,水中的物质通过化学反应生成沉积物,在薄层水底部沉积并向上形成莲花盆。若水沿着洞壁缓慢渗出,则无法在水底形成盆状或圆盘状的沉积体,其形成的堆积体也会有缺口,①正确、②错误;由材料“由水底向上发育”可知,莲花盆的形成需要有平整的洞底,能够形成浅水池,在相对稳定(静止)的沉积环境中,薄层水有利于二氧化碳逸出并在水底形成碳酸钙沉积,经过长期的积累,在薄层水底部形成的沉积物不断向上发育,最终形成中间凹陷、四周凸起的盆状或圆盘状的莲花盆。不断流动的薄层水会破坏沉积体的形状,不利于盆状或圆盘状沉积体的形成。由此可知,相对静止的薄层水是形成莲花盆的条件之一,③错误、④正确。综上所述,选B。
4.B 由材料可知,该处莲花盆数量多且有的特别大,说明发育莲花盆的区域面积大且地表平坦开阔,这样才能为莲花盆的形成提供长期稳定的环境,平坦的河床可以提供大量符合条件的平坦的地形,从而形成薄层水环境,进而有利于发育大规模莲花盆群,B正确。
5.A 由图可知,在第Ⅱ段河床,纵剖面①→②→③河床的海拔不断升高,河床不断变浅,说明从2007年到未来,河床泥沙淤积的速度大于河床被侵蚀的速度,导致河床堆积物变多,河床变浅,A正确;侵蚀大于淤积,会导致河床加深,B错误;侵蚀—淤积平衡,河床的深度应该维持不变,C错误;持续不断侵蚀会导致河床加深,D错误。
6.B 据文字材料可知,小组成员拍摄的是冰川消融后的地貌照片。观察四幅照片可知,①是新月形沙丘地貌;②是宽广的谷地,谷中可见大小不一的石块,山顶明显有积雪存在,可推断其为冰川槽谷;③是石林地貌;④是雅丹地貌。由此可知,②为冰川消融后的地貌照片。
7.A 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条件是有可溶性岩石和具有溶蚀力的流水。从材料中可知,甲地位于华北地区,地表也是石灰岩,但由于其气候与我国西南地区相比,年均温较低、降水较少,即水热条件较差,故甲地的地表岩溶地貌发育程度与我国西南地区相比较低,A选项正确。
8.A 溶洞属于喀斯特地貌的一种,其形成的基础之一是有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读图可知,四处河谷中只有①河谷有可溶性石灰岩,其他三处河谷没有可溶性岩石分布,所以最有可能发现溶洞的河谷是①,故选A。
9.答案 (1)长度基本是先变长后变短,宽度基本是先变宽后变窄,高度先变高后变低。
原因:夏秋降水多,沙丘潮湿,难以被风搬运;冬春多大风,风力搬运作用强。
(2)沙丘变小。原因:植被能降低风速,使冬春季节风力搬运作用减弱,输沙量减小;植被具有涵养水源功能,地表湿度增大,起沙难度增大,沙源减少;夏秋季节河水的侵蚀搬运作用不变,所以沙丘减小。
解析 (1)读表可知,沙丘长度基本是先变长后变短,宽度基本是先变宽后变窄,高度先变高后变低。3—6月,降水较少且多西北风,风力作用强,大风将沙地上的沙子带过来,堆积在这里,使沙丘变长、变宽、变高。6—9月,多降水,河流水位升高,淹没河漫滩,在河水的侵蚀搬运下,沙丘长度、宽度及高度基本变小。(2)在河流两岸进行植被修复,可以有效阻挡冬春季节的西北风,使风力减弱,风力搬运作用减弱,输送到沙丘的沙量减少;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使沙地地表湿度增大,难以被风吹起,沙源减少。与此同时,夏秋季节河水对沙丘的侵蚀搬运作用并没有改变,所以沙丘减小。
三年模拟练
1.A 边石堤为喀斯特地貌,其形成与地表水流运动受阻、水体中二氧化碳逸出、碳酸钙沉积等因素有关,有不断流动的水流可以使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流不断向下游运动而形成碳酸钙沉淀物,进而为边石堤的形成提供原料,A正确。
2.D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边石堤是在坡地或沟谷中形成的小型梯田状或堤状的堆积物,并且呈弧形向外弯曲,堤内积水成池,所以最可能发育有较多边石堤的区域是具有一定起伏的坡地。因为具有一定起伏的坡地可导致地表水流运动受阻、水体中二氧化碳逸出形成碳酸钙沉淀,故边石堤的形成数量与原始地面起伏状况有关,D正确。
3.A 图中a表示干旱地区的风力侵蚀作用,形成裸岩荒漠,①正确;b表示风力搬运作用,②正确;c表示流水搬运作用,流水将泥沙搬运到河流下游地势平坦地区,③错误;d表示流水堆积作用,形成河口三角洲或冲积扇,④错误。故选A。
4.B 图中c表示流水搬运作用,选项中只有②③和流水作用有关,在流水搬运过程中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和泥石流。沙尘暴与风力作用有关,土地荒漠化与气候干旱有关,B正确,A、C、D错误。
5.D 根据材料可知,该处形成沙丘的沙子主要是由兰阳溪(河流含沙量大)搬运而来的,在入海口处由于流速下降,大量泥沙沉积。由图2可知,宜兰县盛行风为偏东风,在风力的侵蚀、搬运作用下,河口沙洲、海滩上的泥沙在海岸边堆积成沙丘。此沙丘形成过程类似于新月形沙丘,因此其迎风坡缓,背风坡陡,所以沿岸沙丘东坡缓、西坡陡,D正确。
6.C 在该地营造沿海防护林,可以有效减弱风力侵蚀和搬运作用,使得沙丘不再持续拓宽,也不再不断增高,A、B错误。在沿海防护林防风固沙作用下,海岸沙丘受东风影响减弱,西移速度变缓,沙丘两翼扩展速度也变慢,C正确、D错误。
7.D 读图可知,①长江澳沙滩和②龙凤头沙滩属于海浪堆积地貌,③东海仙境和④石牌洋属于海浪侵蚀地貌,故D正确。
8.D “仙人井”是下方岩石先形成一个洞,上方的岩石因失去支撑而坍塌形成的。由于该地正好位于沿海地区,故下方的洞应是由海水侵蚀作用形成的。海水不断冲刷岩石缝隙,岩性较软的部位受海水侵蚀而崩塌、破碎,使岩壁上形成凹陷,进而形成海蚀洞,海蚀洞在海水进一步侵蚀下不断变大、变深,顶部受重力作用坍塌,进而形成“仙人井”,因此形成顺序为③①②④,D正确。
9.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推理过程 结论
图中800、1 179表示海拔,为绝对高度 A错误
相对高度反映高差大小,可反映地面起伏状况 B正确
若某地低于海平面,则与另一地的相对高度可能大于绝对高度 C错误
绝对高度需要借助地图或仪器获取,仅用肉眼无法获得精确的绝对高度 D错误
10.B 读图可以看出,图示区域最高处位于西部山顶,为1 242米,最低处位于南部的山谷中,其海拔为750~800米,所以图示区域相对高差为442~492米,结合选项可知,图示区域最大相对高度约为480米,B正确。
11.答案 (1)此次爬升的高度是600~800米。
乙路段最难爬。理由:乙路段等高线最密集,坡度最大,因而最难爬。
(2)山地地势起伏较大(坡度较大),山区盘山公路通过延长线路长度,来降低线路的坡度,以保障车辆行驶安全。
(3)绘图如下:
(4)为典型的“V”形河谷,河岸较陡,谷地狭窄;河床底部起伏较大,有巨大石块和卵石。
解析 (1)读图可知,本次爬行路线中起点海拔1 400~1 500米,终点海拔为2 100~2 200米,通过计算可知,此次爬升的高度为600~800米;乙路段等高线最密集,坡度最大,因而其最难爬。
(2)读图可知,该区域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势起伏较大,公路为盘山公路,为了保障车辆行驶安全,不得不通过延长线路长度,来降低线路的坡度。所以三条上山线路中公路线路最长、最曲折。
(3)由图可知,索道线路起点至海拔1 700米之间穿过了两条等高线,海拔分别为1 500米和1 600米,结合横坐标水平距离并对应纵坐标海拔标注位置点,再用平滑曲线连接即可(不可用直线连接)。
(4)由图可知,图示景观中河岸较陡,谷地狭窄,说明河流侵蚀能力较强;该区域位于雪山中,属于河流上游,地势落差大,说明流水侵蚀严重,河床底部起伏较大,有巨大石块和卵石,形成典型的“V”形河谷。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