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本章复习提升
易混易错练
易混点1 区分不同喀斯特地貌的成因
(2024河南信阳期中)下图为我国云贵高原某地地质地貌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图示地貌名称及其形成作用对应正确的是( )
A.甲—石笋—流水侵蚀
B.乙—天坑—重力坍塌
C.丙—石钟乳—风力沉积
D.丁—石芽—流水化学沉积(淀积)
2.关于图示地区的主要特点,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势起伏变化为先变崎岖再变平坦
B.图中甲地貌较地下溶洞先形成
C.该地岩石多裂隙发育,蓄水能力强
D.图中水域全部靠地下暗河补给
易混点2 区分不同类型地貌的成因
(2024山西省实验中学期中改编)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3.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主要成因是( )
A.风力侵蚀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
C.风力沉积作用
D.冰川侵蚀作用
4.埃及狮身人面像缺损严重,其主要原因是( )
A.雨水侵蚀
B.喀斯特作用
C.海蚀作用
D.风化和风蚀作用
(2024浙江杭州六县九校联盟期中)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的演化能较客观地反映海平面的升降状况。沙坝是由波浪挟带泥沙堆积而成的一种狭长的、与海岸线平行的海积地貌,沙坝将海水分割,内侧便形成一个封闭或半封闭的潟湖,潟湖常有潮汐通道与大海相连。如图为全新世(11 700年前至今)形成的某地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模式图,图中a、b为三角洲。据此完成下题。
5.图中a、b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A.风力堆积、退潮时海浪堆积
B.河流堆积、退潮时海浪堆积
C.风力堆积、涨潮时海浪堆积
D.河流堆积、涨潮时海浪堆积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本章复习提升
易混易错练
1.B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为残丘,是由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A错误;乙为天坑,是地下岩层受到流水溶蚀作用先形成溶洞,而后由于失去支撑,顶部岩层在重力作用下坍塌形成的,B正确;丙为石钟乳、丁为石笋,是由流水化学沉积(淀积)作用形成的,C、D错误。石芽是溶沟间突起的石脊,是由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属于地表喀斯特地貌。
2.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喀斯特地貌的地势起伏变化过程是先随流水溶蚀(侵蚀)作用逐渐变崎岖,后进一步接受侵蚀又趋于平坦,A正确;喀斯特地表地貌和地下地貌形成的先后顺序无法确定,B错误;该地岩石为石灰岩,多裂隙发育,蓄水能力差,C错误;图示地区位于云贵高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图中水域还存在大气降水补给,D错误。
易混辨析 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作用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景观如峰林、峰丛、石芽、洼地、溶洞等;另一类是流水的化学沉积(淀积)作用,形成景观如溶洞中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本题组中的甲、乙为地表喀斯特地貌,地表喀斯特地貌是由溶蚀作用形成的;丙、丁为地下喀斯特地貌,地下喀斯特地貌中的溶洞和地下暗河是由溶蚀作用形成的,而溶洞中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则是由化学沉积(淀积)作用形成的。
3.B 黄土高原本身是由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由于黄土土质疏松,加上黄土高原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在长期的流水侵蚀作用下,形成了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表形态,因此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主要成因是流水侵蚀作用,B正确。
4.D 狮身人面像是埃及的著名建筑,其分布于埃及的沙漠环境中,沙漠地区气候干旱,外力作用以风化、风力作用为主。狮身人面像缺损严重,主要是因为长期受风化和风力作用侵蚀,D正确;雨水侵蚀主要发生在降雨较多的地区,喀斯特作用主要发生在有可溶性岩石分布的、降水较多的地区,海蚀作用主要发生在海岸地带,A、B、C均错误。
5.D 读图可知,图中a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口处,该处河水流速减慢,泥沙沉积,因此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河流堆积;b三角洲位于潮汐通道的潟湖一侧,向潟湖方向逐渐沉积,说明是涨潮时海浪向岸运动并堆积泥沙形成的,而退潮时海浪堆积形成的沉积物应位于外海一侧。综上所述,D正确。
易混辨析 常见地貌类型主要有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判断某地貌具体属于何种地貌,一要看其所处的位置,二要看该地区的气候特点,三要看其他特殊的条件。石灰岩分布区多喀斯特地貌,湿润、半湿润地区多河流地貌,干旱、半干旱地区多风沙地貌,沿海地区多海岸地貌,但具体是何地貌,不能仅看位置,还要结合题目中的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就第3、4题而言,黄土高原位于我国的半湿润地区,外力作用以流水作用为主;而埃及的狮身人面像位于干旱地区,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而第5题中潟湖两岸的堆积地貌,则要根据堆积物具体的位置和图中信息来进行分析。a位于河流入海口,为流水堆积地貌;b位于潟湖和外海之间,其形成与潮汐活动有关:以沙坝为界,潟湖一侧的堆积物是由涨潮时海水向潟湖流动堆积而成的,而外海一侧的堆积物则是由退潮时海水向外海流动堆积而成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