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比热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能用比热容解释简单自然现象。
(2)会查比热容表。
(3)会进行简单的热量的计算。
能力目标
(1)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2)能用比热容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素养目标
利用探究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实践及学生自己动脑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比热容的概念,运用公式Q=cmΔt进行热量的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观看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天气预报时,会发现内陆的昼夜温差比沿海地区大,这是为什么呢?
二、教学步骤
探究点1 物质的比热容
[阅读课本]P11“烈日炎炎……吸收的热量不同”
[小组讨论]烧水时,水吸收热量的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提示]水的质量越大或温度升高得越多时,吸收的热量越多。
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是不是只要物体的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同,它们吸收的热量就相等呢?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是否还跟其他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学生猜想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还可能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
(1)教师导引一:教师为同学们提供了水、食用油、沙子三种物质,同学们可任意选择。
(2)教师导引二:怎样确定两种物质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
学生经讨论认为:选择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进行实验,当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时,通过比较加热时间的长短来确定。
教师强调:必须保证热源相同且较稳定。
(3)让学生合作交流、设计方案。教师加入学生的小组讨论之中,倾听学生的思路,适时点拨。
(4)学生利用实物投影展示设计方案,表述自己的设计思路。
方案一:用相同质量的两种物质,让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加热时间。
表一
物质的种类 水 食用油
升高的温度/℃
加热的时间/s
方案二:用相同质量的两种物质,给它们加热相同时间,比较升高的温度。
表二
物质的种类 水 食用油
加热的时间/s
升高的温度/℃
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提出学生设计或交流时忽略的问题,如你们怎样获得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你们怎样使水或食用油内外温度达到一致?你们组采用的热源是否稳定,怎样改进更好?
(5)学生根据交流情况,适当修正自己的方案。
(6)进行实验。
(7)分析数据。
[归纳提升]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的物质,在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同时,吸收的热量不同。
[阅读课本]P11~P14“怎样表示不同……可以得到相应的实验图线”
[小组讨论]如何体现不同物质吸热能力不同的性质?
[分析]要在相同条件下比较,即必须让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也相同,而质量都取单位质量(1 kg),温度都取升高1℃,比较起来最为方便。让学生类比密度的定义方法,用比值定义法给比热容下定义。
[归纳提升]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用符号c来表示,单位: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J/(kg·℃)。
[思考]为什么内陆城市比沿海城市的昼夜温差大?
[提示]水的比热容较大,当环境温度变化较快的时候,水的温度变化相对较慢。
探究点2 热量的计算
[阅读课本]P14“热量的计算”
[思考]热量的计算公式如何表示?
[提示]温度变化时,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计算公式:Q吸=cm(t-t0),Q放=cm(t0-t)
三、板书设计
比热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设法让学生体会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设计此课时,从大家非常熟悉的天气预报入手,引入新课;紧接着让学生联系他们极为熟悉的烧水现象,探究出影响物体吸收热量多少的两个因素;在推导公式上引导学生用大量实例总结出公式,避免了死记硬背,有利于学生掌握;最后又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或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这些会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无处不蕴含着物理知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