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2024广东深圳名校联考)从目前考古发现来看,至少在距今1.3万年前后,岭南、长江中下游、华北、东北地区都出现了陶器,其中岭南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遗存年代更早,部分残片距今超过2万年。这可以用来论证,当时( )
A.制陶工艺日益精湛 B.居民生活逐渐稳定
C.南方文明远逊北方 D.稻米储存技术成熟
2.(2024辽宁六校协作体联考)在辽河流域新乐文化(距今约5300至4800年前)遗址中出土的文物中有较大比重的细石器、石镞(箭头)、网坠(使网迅速下沉之物)等工具。这些发现说明当时( )
A.农业水平较高 B.出现贫富分化
C.国家形态初现 D.渔猎依然重要
3.(2024江西期中调研)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的一千多座墓葬中,大型墓不足百分之一,墓主都是男性,随葬品可达一二百件,有精美的彩绘木器、陶器,还有不少礼器。而有些墓葬非但没有任何随葬品,有的人被杀死后就随意扔在坑里,这被一些史家称为文明诞生时的“阵痛”。这说明该地区( )
A.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B.阶级斗争和贫富分化明显
C.遗址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D.当时已进入奴隶社会时期
4.(2024江苏南通如皋调研)四川三星堆和湖北武汉盘龙城均为功能较完善且分区明确的大型商代遗址。三星堆的尊和盘龙城的罍器型相似,三星堆的玉戈形制很接近盘龙城墓葬同类器,两地都重视玉器的使用。这可以用于说明 ( )
A.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格局
B.早期国家的初始形态已经形成
C.等级森严的商代社会秩序
D.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起源地
题组二 从部落到国家
5.(2023辽宁名校联盟调研)《山海经》中记载了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中国远古神话故事。这些神话故事反映出中华先民( )
A.原始的天人感应观
B.与天抗争的不屈精神
C.对自然的最初认知
D.具有崇尚英雄的传统
6.(2023安徽六安调研)据传,黄帝在先后打败炎帝和蚩尤部落后,权力大为增加,于是设官,“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这一传说意在说明黄帝( )
A.初步建立了政治管理秩序
B.已注意到分权制衡的重要性
C.利用武力维护自己的统治
D.政治制度建设具有神话色彩
7.(2024广东深圳名校联考)“夏”原是以夏禹所在的部落通过融合异姓宗族成为占据中原一带的夏邦或夏国。夏禹继承舜主政邦国联盟之后,把夏人原有邦国之名“夏”升级为他所统领的“天下万邦”的国号。这反映出夏朝( )
A.由部落发展为国家 B.继续推行禅让制度
C.政治统治比较稳定 D.对部族的直接统治
8.(2024湖北孝感调研)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这说明( )
A.野史记载没有可信性B.过去的文献不具备史料价值
C.历史记载具有复杂性D.无法推断出正确的历史结论
题组三 商和西周
9.(2024河北张家口模拟)下图是考古人员在殷墟小屯村E10坑发掘的鹿头骨,上面的刻辞是“戊戌,王蒿田……文武丁……王来征”(大意为戊戌那天,商王在一个叫蒿的地方从事田猎)。材料可以用于说明( )
A.甲骨刻辞完全用于占卜
B.商周的奴隶制文明已经高度发达
C.渔猎是殷商最主要产业
D.甲骨的发掘使商朝历史成为信史
10.(2024河南信阳质检)盘庚之政的实施,使越来越多的诸侯归于商王朝的统治之下。此后,随着商王祖甲改制的进行,以后的几代商王均竭力扩大王权,这极大地限制了内外服在国家事务中的影响力。这些现象表明,盘庚迁殷后的商代( )
A.出现专制集权体制 B.内外服制达到鼎盛
C.商王权威得到加强 D.社会改革蔚然成风
11.(2024山东五市联检)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这表明,分封制( )
A.强化了血缘与政治联系
B.埋下了分裂割据隐患
C.突出了权利与义务统一
D.淡化了民众等级观念
12.(2024湖南邵阳期中)西周宗法制规定天子、诸侯等职位,只有嫡长子才有资格继承,其他儿子则被分封为次一级的职位,即诸侯、卿大夫或士。这一制度旨在( )
A.构建完整的祭祀体系
B.适应周天子专制需要
C.维护统治集团的稳定
D.建立规范的礼制社会
13.(2024江苏南通如皋调研)西周时,各级领主的都城规模以国都为标准,呈递减趋势。天子“戎马四万匹,兵车万乘”,诸侯“戎马四千匹,兵车千乘”,卿大夫“戎马四百匹,兵车百乘”。据此可知,当时( )
A.内外服制度完善了国家管理
B.贵族等级秩序得以强化
C.分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周天子拥有绝对的权力
14.(2024安徽皖东名校联考)《孟子·滕文公上》论述井田制:“死徙(无论埋葬或搬家)无出乡。乡田同井(一井田中的各家),出入相友(相互伴随),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据此可知,井田制( )
A.促进了社会和谐 B.保障了国家税收
C.体现了民本思想 D.确保了有田同耕
15.《国语》中写道:“夫祀,国之大节也。”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据此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 )
A.农具 B.礼器
C.食具 D.货币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
1.(2024湖北荆州期中,)古人类学家们根据湖北恩施建始直立人遗址发现的5枚人类牙齿化石推断:大约200万年之前,此地长期生活着一支直立人。他们繁衍进化,很可能从这里走出三峡,走向华夏乃至走向亚洲。据此可知,建始直立人( )
A.呈现磨制石器时代的生活状况
B.丰富了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内涵
C.存在贫富差距及阶层分化现象
D.是存在中国境内最早的远古人类
2.(2024河北选科调研)下表所示是在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已鉴定的墓葬中,具有随葬石铲、斧、锛等工具的男性墓葬和女性墓葬的数量。据此可以推知,这一时期( )
时期 鉴定墓葬/座 男性墓葬/座 女性墓葬/座
中期阶段 42 31 11
晚期阶段 7 6 1
A.阶级分化现象较为明显
B.山东地区手工业发达
C.男女社会地位发生变化
D.男性主要从事手工业
3.(2024湖北武汉调研)相传,五帝之一的尧出于“方(违)命圮(同)族”的忧虑,本不同意让鲧去治水,但面对四岳(相传为重臣羲和的四个儿子,分别在四方任职)、百姓的“强请”,尧也只能顺从。这说明,传说时代末期的中国( )
A.君主权力尚未集中 B.原始民主发挥功用
C.尚贤观念深入人心 D.神权干预部落决策
题组二 早期国家文明
4.(2024江西南昌月考)1999年,在学术界的努力下,学者们成功释读了大多数二里头陶文中的刻画符号,其中绝大多数与其后的甲骨文相对应(如表所示)。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二里头 陶文
甲骨文
释文 井 井
A.夏朝文化的历史遗存甚为丰富
B.二里头陶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C.二里头陶文是中国文字的源头
D.甲骨文是文字衍化发展的结果
5.(2023河北省级联测)商汤灭夏之后,称颂禹等人“久劳于外,其有功于民”,并且继续祭祀夏朝确立的土神。周武王灭商之后,封武庚(纣王的儿子)于朝歌(今河南淇县),以续殷祀。汤武旨在( )
A.承袭前代制度 B.直接控制地方部族
C.减少政局动荡 D.强化同源共祖观念
6.(2022河南南阳联考)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可以判定商代( )
A.祖先的地位高于神
B.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
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D.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
7.(2024江西期中调研)商代外服诸侯乃是以氏族部落为基础自然长成的结构或由此发展而来的方国;而周代封国则是通过政治上的分封,人为地用政治手段建立的,即“封邦建国”。这表明,周代( )
A.完全抛弃了商代治国模式B.加强了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C.开启了血缘宗法管理体制D.确立了周天子的绝对权威
8.(2024江苏南通如皋调研)西周时期,青铜铭文中多次提及木、石、耒、耜等生产工具;雅颂之乐常涉及井田、稼、雨、稷等字;礼制中也频繁出现草人、仓人、廪人等职官。这反映出( )
A.农业发展推动社会转型
B.文艺创作植根于劳动实践
C.农耕生活浸润礼乐文明
D.劳动人民创造了青铜文化
9.(2024重庆一中月考)据研究,在可辨认的甲骨文中,卜黍之辞100多条,黍字出现300多次,卜稷之辞30多条,稷字出现40多次。古文献也多次提到黍稷,如《尚书·盘庚上》:“惰农自安……不服田亩,越其罔有黍稷。”《尚书·酒诰》:“其艺黍稷,奔走事厥考厥长。”这反映了当时( )
A.劳动人民的实践活动
B.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C.耕作技术的重大飞跃
D.劳动效率的逐步提高
题组三 思维训练
10.(2024山东德州调研)20世纪初,中国史学界萌生了“疑古”思潮。胡适提出:“以现在中国考古学的程度来看,我们对于东周以前的中国古史,只可存一个怀疑的态度。”由此,“夏王朝否定说”盛行。1959年二里头遗址的发现为夏的历史提供了可靠的证据,向“东周以上无信史”提出挑战。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史学界的疑古思潮完全是错误的
B.文献史料是历史解读的必要依据
C.实物史料对史学研究有重要价值
D.文献资料必须与实物资料相印证
题组四 综合题组
11.(2023湖南期中联考,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五帝时期是中国从原始时代到上古时代的过渡阶段。这个时期尚未形成国家,也不是部落联盟,而是“部落联合体”或“酋邦”,并产生了一个超然于各部族之上的部族,它代表整个部落联合体的利益和秩序,其首领被称为帝或后。部族对部族的统治是血缘对血缘的统治,但是各部族往往相对地居住在一个固定的区域之内,因而这种统治也具有一定的地缘成分。相传,颛顼时期“绝地天通”,禁止民间的通灵者随意与天神沟通,改为由专门的祭祀官员负责与天神沟通。
——摘编自张荣明《中国的国教:
从古代到东汉》
材料二 周武王灭掉商朝后建立西周,定都镐京。西周继承了夏商的基本制度并加以改善和创新,初期分封了多个诸侯国,以宗法制为根本,多数诸侯国都分封给同姓的家人,少数分给功臣和其他诸侯的后人,由此形成了周天子家天下的政治局面,更好地管理了西周初期的王室体系,实行井田制以促进奴隶社会的发展,创造礼乐制来维系阶级礼仪规范。
——摘编自王玉哲《中华远古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五帝时期作为过渡阶段的特征。(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对夏商制度继承与发展的表现,并分析这种继承与发展的意义。(10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B 2.D 3.B 4.A 5.B 6.A 7.A 8.C
9.D 10.C 11.B 12.C 13.B 14.A 15.B
1.B 在原始社会陶器主要用来汲水、储存粮食等,多地出现陶器说明居民生活逐渐稳定,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陶器的出现,没有涉及制陶技术,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南北文明的对比,且文明无高低之分,排除C项。由材料无法看出稻米存储技术的成熟,排除D项。
2.D 据材料可知,网坠系于渔网底部,使网迅速下沉,是结网捕鱼不可缺少的工具,细石器、石镞可以用来狩猎,这说明渔猎依然重要,D项正确。
3.B 据题干“大型墓……随葬品可达一二百件……而有些墓葬非但没有任何随葬品,有的人被杀死后就随意扔在坑里”可知,该地区出现了贫富分化和阶级斗争,B项正确。
4.A 据材料可知,四川三星堆和湖北武汉盘龙城遗址出土的器物具有相似性,且两地都重视玉器的使用,这说明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格局,A项正确。“已经形成”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没有描述等级制度,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起源地”这一概念,且武汉地处长江中游,排除D项。
5.B 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神话传说,体现了人类和自然的抗争,突出了不屈的精神,故B项正确。
6.A 据材料“设官”“置左右大监”可知,黄帝已进行了国家制度建设的初步探索,故A项正确。B、D两项材料未体现,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均排除。
7.A 据材料“夏禹继承舜主政邦国联盟之后,把夏人原有邦国之名‘夏’升级为他所统领的‘天下万邦’的国号”可知,夏朝不再是以部落为主的实体,而是发展成为一个原始国家,A项正确。
8.C 据材料可知,《史记·夏本纪》和《战国策·燕策一》关于启的继位存在不同的历史记载,这说明受时代局限或阶级立场的影响,不同的史书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记载存在一定的差异,体现了历史记载具有复杂性的特点,C项正确。
9.D 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殷墟遗址出土的兽骨上刻的文字为甲骨文,它使商代社会的一些信息为世人所知,由此也证明了商朝确实存在,D项正确。A项说法绝对化,排除。B、C两项材料未体现,均排除。
10.C 据材料可知,盘庚加强对诸侯的控制,祖甲及以后的几代商王也竭力扩大王权,反映盘庚迁殷后商王权威得到加强,C项正确。秦朝建立君主专制集权的体制,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商王权力加强限制了内外服制在国家中的作用,排除B项。仅凭材料不能看出社会改革蔚然成风,排除D项。
11.B 西周分封制下,对血缘关系的认同大于对国家观念的认同,血缘亲疏关系比政治等级关系更重要,这容易造成地方割据,不利于周王统治,故B项正确。
12.C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在姬姓宗亲内,周王是大宗,诸侯是小宗。在诸侯国内,诸侯是大宗,卿大夫是小宗。以此类推,层层区别。这一制度有利于维护统治集团的稳定,C项正确。
13.B 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各级领主的都城规模、兵马数量都有着严格的限制,说明当时贵族等级秩序得以强化,B项正确。
14.A 据材料可知,井田制度下,人与人之间“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这说明了该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A项正确。
15.B 《国语》的记载体现了祭祀的重要性,而祭祀需要一定的规范和庄重的程序,青铜器作为权力、地位和身份等级的象征,在祭祀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据此可知,青铜器主要是作为礼器使用,B项正确。
能力提升练
1.B 2.C 3.B 4.D 5.C 6.D 7.B 8.C 9.A 10.C
1.B 建始直立人的发现,不仅证明此地曾经生活着远古人类,而且他们很可能从这里走向华夏乃至走向亚洲,由此可知,建始直立人丰富了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内涵,B项正确;距今约200万年,属于打制石器的旧石器时代,而非磨制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排除A项;旧石器时代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尚未出现贫富差距及阶层分化现象,排除C项;“最早”一词表述绝对且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项。
2.C 从材料中随葬石铲、斧、锛等工具的男、女墓葬数量来看,男性墓葬多于女性墓葬,并且差别随时间推移而呈扩大趋势,这反映出男性在生产中的地位上升,而女性地位下降,C项正确;材料比较的是男性墓葬与女性墓葬,而不是不同阶层的对比,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其他地区的墓葬情况,不能得出山东地区手工业发达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所述生产工具也可用于农业生产,排除D项。
3.B 尧本来不同意派鲧去治理水患,但是地方重臣以及百姓却坚决要求鲧治水,最终,尧只能妥协,这说明当时并不是联盟首领一人单独作出决策,首领也需要考虑他人建议和意见,体现出一定的民主色彩,故选B项。此时尚未正式形成国家,故A项错误。鲧并不是因为贤明而受到推崇,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神权对部落决策的干涉,排除D项。
4.D 据材料可知,二里头陶文中的刻画符号绝大多数与之后的甲骨文相对应,表中二里头陶文的两个符号,从结构上看,是“井”的象形字或会意字,与甲骨文中的“井”对应,这反映出文字的发展与变化关系,表明甲骨文是文字衍化发展的结果,D项正确;二里头遗址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但材料未体现其遗存的丰富性,排除A项;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排除B项;C项表述绝对化,排除。
5.C 商汤灭夏后,继续祭祀“夏朝确立的土神”,周武王灭掉商后,还分封商纣王的儿子武庚为诸侯,让他继续主持殷商的祭祀,这种安抚前朝贵族、保留前朝信仰的行为,目的在于减少前朝反叛,稳定政局,故选C项。承袭前代制度只是材料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并不能说明商周实现了对地方部族的直接控制,排除B项。商与夏、周与商起源于不同的部落,并不是同源共祖关系,排除D项。
6.D 材料表明商王“托祖先转达”请求,体现了其对血缘亲情的重视,反映出当时商代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祖先同神的地位比较,A项错误;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的表述与史实不符,B项错误;王权具有神秘色彩的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C项错误。
7.B 据材料信息可知,商朝的方国以氏族部落为基础,即以血缘为基础,周朝的封国则是人为地用政治手段建立的,体现了王室对地方控制的加强,B项正确;“完全抛弃了”说法绝对化,西周分封制是对商代内外服制的继承和创新,排除A项;商代已经实行血缘宗法管理体制,排除C项;周朝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排除D项。
误区警示 “封建”的不同含义
8.C 据材料“青铜铭文”“雅颂之乐”“礼制”“常涉及井田、稼、雨、稷”可知,西周政治、文化受到农耕经济影响,即农耕生活浸润礼乐文明,C项正确;西周时期尚未出现社会转型,排除A项;礼制属于政治方面,不属于文艺创作,排除B项;D项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9.A 据材料可知,甲骨文中有较多卜黍、卜稷之辞,《尚书》中也记录了农民的耕作情况,这反映出商周时期的劳动人民通过生产实践活动,推进农耕文明发展,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土地经营方式,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耕作技术的飞跃,排除C项;仅凭农民种植黍稷的实践,得不出劳动效率的提高,排除D项。
10.C 实证思维是指通过史料来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即告诉学生已有的历史结论,然后要求学生寻求史实来支撑结论。本题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实物史料的价值。
11.答案 (1)特征:国家尚未形成;部族地位不平等;血缘政治与地缘政治相结合;神权色彩浓厚。(4分)
(2)表现: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礼乐制。(2分)
意义:推动了早期国家制度的发展;延续并巩固了家天下的局面;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促进了奴隶社会经济发展;维系了奴隶制等级观念,巩固了奴隶主阶级的社会地位。(8分)
解析 (1)据材料一“尚未形成国家”“产生了一个超然于各部族之上的部族”“部族对部族的统治是血缘对血缘的统治”“由专门的祭祀官员负责与天神沟通”,可以概括出国家尚未形成、部族地位不平等、血缘政治与地缘政治相结合、神权色彩浓厚。
(2)第一小问,据材料二“分封了多个诸侯国,以宗法制为根本”“实行井田制”“创造礼乐制”,即可得出答案。第二小问,据材料二“更好地管理了西周初期的王室体系”“促进奴隶社会的发展”“维系阶级礼仪规范”,可从推动早期国家制度发展、延续家天下局面、加强周天子政治统治、促进奴隶社会经济发展等角度分析作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