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秦的统一
1.(2023江苏宿迁月考)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描述:“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基于此,秦王嬴政采取的措施是( )
A.任用商鞅变法 B.采取远交近攻
C.网罗天下英才 D.连接各国长城
2.(2024福建福州八县联考)一月古时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名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改为“征”了。中国古代的这种避讳文化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皇位世袭
C.皇帝独尊、皇权至上 D.文化专制
3.(2024山东选科联考)《史记·东越列传》载:“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者,其先皆越王勾践之后也,姓驺氏。秦已并天下,皆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这说明秦朝( )
A.开始在民族地区推广郡县制
B.保留了诸侯王的设置
C.强化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
D.对地方势力分而治之
4.(2024湖北宜昌期中)这一制度沿用约八百年,并从结构上影响了三省六部制,左右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约七百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这一制度是( )
A.分封宗法制 B.三公九卿制
C.皇帝制度 D.世卿世禄制
题组二 秦朝的暴政
5.(2023河北承德调研)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史官非秦记皆烧之”,实行“焚书”。后又因儒生议论始皇“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贪于权势至如此”,始皇发怒实行“坑儒”。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 )
A.维护了君主的绝对权威
B.确立了法家治国思想
C.造成了秦朝的直接灭亡
D.导致了社会矛盾激化
6.(2024江苏盐城调研)下面是《云梦秦简》中有关《秦律》的部分内容。这反映了当时( )
盗采人桑叶,赃不盈一钱,何论 赀(罚)徭三旬(三十天)。 ……诬(诽谤)人,何论 当黥(脸上刺字)。
A.赋税徭役繁重 B.基层治安混乱
C.刑法严酷苛刻 D.社会风气较差
题组三 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7.(2024湖北襄阳期中)有学者指出,秦朝皇帝理念上自诩“赏及牛马,恩肥土域”,但在实践中既无轻徭薄赋之举,也无使民以时的观念。役民无度、夺民衣食、置民于艰难困顿中而不顾的现象屡有发生,以致民生困苦而“天下苦秦久矣”。这可以用来说明,秦朝灭亡的主因是 ( )
A.滥用民力,激化社会矛盾
B.郡县体制违背政治需要
C.皇帝制度缺乏理论支撑
D.严刑峻法加剧百姓负担
8.(2024河北部分重点校联考)项羽入关时曾坑杀民众,与秦人结怨。当时有人建议定都关中,项羽回答:“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 ”故舍弃关中而建都楚地彭城,自谓万无一失。据此可知,项羽定都彭城所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
A.社会基础 B.军事防御
C.经济发展 D.自然环境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秦的统一及制度建设
1.(2022河南新密月考)秦使王翦攻赵……李牧数破走秦军,杀秦将恒盢。王翦恶之。乃多与赵王宠臣郭开等金,使为反间……赵王疑之,使赵葱及颜最代将,斩李牧……后三月,王翦因急击,杀赵葱……遂灭赵。秦国这一做法( )
A.说明秦国君臣背信弃义
B.采取了远交近攻的策略
C.证实秦统一的非正义性
D.有利于加速秦统一进程
2.(2024辽宁重点高中协作体调研)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于公元前219年东巡至泰山,遂在此借用原来秦国祭祀之礼进行封禅,并刻石颂其功德。“刻辞”相传是李斯所书,为秦朝统一文字后的小篆。秦始皇此举意在( )
A.实现皇权专制 B.镇压六国反叛
C.强化国家认同 D.扩展国家疆域
3.(2024山东日照期中)下表为商周到秦朝在制度创设方面的变化。由此可知秦朝制度( )
君主权力 官吏任免 统治集团 官僚品阶
商周 有限君主 诸侯世袭 贵族集团 爵本位
秦朝 君主专制 中央任免 官僚集团 官本位
A.加重了百姓的社会负担
B.避免了统治集团的纷争
C.杜绝了地方官员的腐败
D.开创了治国理政新模式
4.(2024湖南岳阳调研)汉初贾谊评价秦朝反击匈奴时说:“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桑弘羊也认为,经蒙恬反击之后,“匈奴势慑,不敢南面而望十余年”。由此可知,秦朝反击匈奴( )
A.推动了中原文化向边疆扩展
B.成为巩固大一统的关键一步
C.彰显了中央集权制的优越性
D.有利于保障农耕文明的发展
5.(2024山东选科联考)当秦朝以法家思想为指导建立的官僚体制及受法家思想影响的文化制度受到社会的广泛批评时,秦帝国建立初期企图以人文“道”“德”、经书文学补“法”,以此“兴太平”。但其倡文教的指导思想,迅速演变为对诸子之学、百家语义禁忌的文化政策。这一转变( )
A.适应了专制统治的需要
B.开创了文化专制的传统
C.使先秦典籍全部被焚毁
D.违背了法家思想的精神
题组二 秦朝暴政与灭亡
6.(2024河南新乡统考)某学者认为:秦始皇时代,秦帝国的反抗力量主要活动于关东(指河南函谷关以东地区)……秦末大起义中数十家反秦武装力量也均崛起于关东……关中地区未曾燃起一星反抗的火花。该学者重在说明( )
A.法家思想已不适应统治需要
B.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非常大
C.关中地区社会矛盾尚未激化
D.六国旧地对秦统治缺乏认同感
7.(2024河北张家口调研)春秋战国之前,封国疆域不大,农民为封君服役三日,连同往返最多半月。秦统一后,仍沿袭旧制。地处安徽、河南交界的陈胜、吴广等农民屯戍渔阳,连同往返,非数月不能济事,成为暴政!该材料意在说明,秦朝灭亡的原因是( )
A.建造陵墓,激化矛盾 B.忽视了交通建设
C.严刑酷法导致暴政 D.国家治理的滞后
8.(2024山东滨州质检)下表是研究秦朝灭亡原因的两则史料。其共同研究视角是( )
史料一 司马迁:“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
史料二 贾谊:“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
A.军事衰退 B.政治残暴
C.经济落后 D.文化冲突
9.(2024山西晋城期中)秦朝灭亡后,率众击败秦军主力的项羽短暂地掌控了天下霸权。项羽没有推行郡县制,而是根据秦末起义军将领的实力和战功,分封了诸侯。项羽的分封反映了 ( )
A.先秦旧贵族势力复辟
B.秦朝政治制度被全盘否定
C.新旧交替的时代特点
D.西周制度仍有较强生命力
题组三 思维训练
10.(2024广东六校联考,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高(赵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而更诈为丞相斯受始皇遗诏沙丘,立子胡亥为太子。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天下失始皇帝,皆遽恐悲哀甚,朕奉遗诏,今宗庙事及箸以明至治大功德者具矣,律令当除定者毕矣。
——湖南益阳兔子山秦简牍《秦二世
元年十月甲午诏书》
材料三 1975年12月,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十一号秦墓被发掘,出土1 100多枚竹简。秦墓主是一个秦吏,名字叫喜。随葬的秦简写于战国晚期到秦始皇时期,包括《秦律十八种》《秦律杂抄》《为吏之道》等,秦律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为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主持参与本次考古工作的湖北省考古研究所前所长陈振裕,忆起当时的情景依然肃然起敬,“按照常规,棺内器物不多,清理的任务不大。但是我们看到,在墓主的头下、右侧、腹部和足部,堆满了竹简,那一幕确实太震撼了。”
(1)材料一、二对秦二世继位的记载不同,有学者认为,根据材料二可以推翻《史记》的记载,但也有学者不同意。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史料实证角度,简要分析学者不同意的理由。(5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陈振裕看到喜的墓葬深感震撼并“肃然起敬”。(4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C 2.C 3.C 4.B 5.D 6.C 7.A 8.A
1.C 据材料可知,李斯认为不是秦国的士人也能效忠于秦国,拒绝这些人才会增加敌国的实力,因此,秦王广纳贤才,故选C项。
2.C 中国古代封建君王为了显示威严,规定人们说话中避免直呼其名或在行文中直写其名,而以别的字相代替,把“政月”改为“正月”,体现了皇帝独尊、皇权至上,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神权,排除A项;皇位世袭指的是皇帝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B项;文化专制不是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排除D项。
3.C 据材料可得出:秦朝统一天下后,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并设置了“闽中郡”,对闽越地区进行管辖,C项正确。
4.B 秦朝设置三公九卿制度,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每个职位都有明确的职责和权力范围,形成了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官僚体系,从结构上影响了三省六部制,B项正确。
5.D 焚书坑儒禁锢了人民思想,维护君主专制体制,忽视原来六国文化差异,妄图以强权压制言论,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故D项正确。
6.C 材料大意是:有人盗采别人的桑叶,所采桑叶不值一钱,应当如何处置 应当罚徭役三十天。诽谤人如何处置 应当在脸上刻字。这说明秦朝刑罚严酷苛刻,C项正确。
7.A 据材料“但在实践中既无轻徭薄赋之举,也无使民以时的观念。役民无度、夺民衣食、置民于艰难困顿中而不顾的现象屡有发生”可知,人民负担沉重,严重激化了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导致秦的灭亡,A项正确。
8.A 分析材料可知项羽手下士兵大多数都是楚人,思乡情切,都有衣锦还乡的想法,项羽为了笼络士兵,将都城建立在楚地,他考虑的主要因素是社会基础,A项正确。
能力提升练
1.D 2.C 3.D 4.D 5.A 6.D 7.D 8.D 9.C
1.D 题干体现了秦国灭掉赵国的过程及方法,这一做法加速了秦统一的进程,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秦国君臣背信弃义,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远交近攻,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秦统一战争的非正义性,排除C项。
2.C 根据材料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其封禅活动带有政治色彩,通过祭祀典礼以及用统一后的小篆刻写其功德,不仅印证统治的合法性,还展现了自身的统治能力,起到了凝聚民心,强化国家和文化认同的作用,C项正确。秦始皇确立了皇帝制度,实现了皇权专制,封禅活动有利于巩固皇权专制,排除A项;封禅是一种政治活动,并不能起到镇压六国反叛和扩展国家疆域的作用,排除B、D两项。
3.D 从材料中的官吏任免、统治集团及官僚品阶来看,秦朝时期,官员不再世袭,而是有固定任期,这体现出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开创了治国理政新模式,D项正确;材料与加重百姓负担无关,排除A项;B、C两项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
4.D 由材料“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不敢南面而望十余年”可知,贾谊和桑弘羊都认为秦朝派蒙恬击退了匈奴的进攻,有利于保障中原农耕文明的发展,D项正确;防止匈奴南下未必就能推动中原文化向边疆扩展,排除A项;北击匈奴利于巩固大一统,但并不是关键一步,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秦朝巩固大一统,与中央集权制度优越性无关,排除C项。
5.A 据“秦朝”“对诸子之学、百家语义禁忌的文化政策”可知,材料描述的是秦朝的文化专制政策,这一政策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社会的思想控制,从而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A项正确;秦朝统一之前秦国就实行文化专制,排除B项;“先秦典籍全部被焚毁”与史实不符,医药、卜筮等不在被焚之列,排除C项;材料所述转变符合法家思想的精神,排除D项。
6.D 据材料“秦帝国的反抗力量主要活动于关东……秦末大起义中数十家反秦武装力量也均崛起于关东”可知,该学者意在强调关东地区社会各阶层对秦王朝统治的怨愤,而关东地区正是六国旧地,说明六国旧地对秦统治缺乏认同感,D项正确;法家思想有利于巩固秦朝中央集权统治,并不是完全不适应秦朝统治需要,排除A项;秦始皇时期,关中和关东都以铁犁牛耕条件下的小农经济为主,排除B项;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7.D 据材料可知,秦朝统一后,国家疆域扩大,但管理措施还是战国时期水平,屯戍政策成为压迫民众的暴政,由此说明国家治理的滞后导致了秦朝的灭亡,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秦朝的暴政,并不是建造陵墓导致矛盾激化和忽视交通建设,排除A、B两项;材料没有涉及严刑酷法,排除C项。
8.D 据“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可知两则史料共同的研究视角是秦朝思想文化冲突,D项正确;秦朝军事实力强大,排除A项;两则史料共同研究视角是思想文化,不是政治残暴,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关于秦朝经济发展状况的论述,排除C项。
9.C 项羽按照军功分封诸侯,受到了秦的军功爵位制和西周分封制度的影响,具有新旧交替的时代特点,C项正确,排除B项;项羽按实力和军功进行分封,没有涉及旧贵族势力复辟,也与西周的分封制不完全相同,排除A、D两项。
10.答案 (1)《史记》属于后世文献史料,作者司马迁作为汉朝史官,其记载具有一定权威性和较高可信度。秦二世的诏书来自出土秦简,是一手的实物史料,可信度较高,但也不排除该诏书的表述是为了维护秦二世地位的合法性,应秉持“多源互证”原则,还需其他史料进行印证。(5分)
(2)大量的秦简作为秦吏喜的陪葬品,数量之多是罕见的;秦简作为出土文献对研究秦朝历史和法律等有重要的学术价值。(4分)
解析 实证思维是指通过史料来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即告诉学生已有的历史结论,然后要求学生寻求史实来支撑结论。(1)可从《史记》和诏书的史料类型、史料价值等方面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史记》属于文献史料,其记载具有一定权威性,秦二世的诏书属于一手实物史料,但也不排除该诏书的表述是为了维护秦二世地位的合法性,应秉持“多源互证”原则。(2)根据材料“在墓主的头下、右侧、腹部和足部,堆满了竹简,那一幕确实太震撼了”可得出大量的秦简作为秦吏喜的陪葬品,数量之多是罕见的,还可以从秦简的史学价值方面来分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