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隋朝兴亡
1.(2024广东湛江期中)长孙平向隋文帝上书“天下州县多罹水旱,百姓不给”,并提出“经国之道,义资远算”“经国之理,须存定式”,应“当社造仓”,“委社司”管理。据此可知,长孙平 ( )
A.倡导国家治理应规范有序
B.主张设立义仓,赈灾救济
C.建议政府加强政治统一性
D.提倡储备粮食,解决温饱
2.(2024湖南怀化期中)杜佑在《通典·州郡七》中描述:“隋炀帝大业元年,更令开导,名通济渠。西通河洛,南达江淮。炀帝巡幸,每泛舟而往江都焉。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由此可知,大运河的开通( )
A.顺应统一与发展的需要
B.成为隋朝灭亡的根本诱因
C.导致农民起义不断发生
D.推动南方经济超越了北方
3.(2024四川南充高级中学期中)汉承秦制,唐袭隋规,都出现了盛世。然而,秦朝与隋朝都是二世而亡。其主要原因是( )
A.周边少数民族的袭扰B.统治集团的内讧变乱
C.宦官擅权和外戚临朝D.横征暴敛及苛政黩武
4.(2023江苏宿迁期中)隋的富有,历来被史家称道,“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积米其多至二千六百余万石”。但也有历史记载开皇十四年,关中大旱,百姓以豆屑杂糠充饥,政府“不怜百姓而惜仓库”。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隋是统一繁荣的帝国
B.隋朝自恃富有而滥用民力
C.隋过于注重藏富于国
D.历史记载与隋朝实际不符
题组二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5.(2024河北张家口调研)唐太宗曾对朝臣们说:“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下列举措最能体现该治国理念的是( )
A.求贤若渴,虚怀纳谏
B.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C.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D.创立科举,延揽人才
6.(2024辽宁朝阳期中)在武则天主政期间,政策稳当、兵略妥善、文化复兴、百姓富裕,故有“贞观遗风”的美誉,亦为其孙唐玄宗的开元之治打下了基础。这说明武则天的统治( )
A.促进了唐朝经济的发展
B.加强了对西域地区管理
C.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D.标志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7.(2024福建厦门调研)宋璟于开元四年(716年)继姚崇相位。为官期间,宋璟耿介有大节,宽赋役,省刑罚,禁销恶钱,不拘一格选用人才,使百官各称其职。由此可见,宋璟( )
A.以勇于进谏皇帝著称
B.助推唐朝走向了全盛时期
C.领导了选官制度变革
D.改变了行政效率低下局面
8.(2024河南开封质检)唐朝迁居长安的少数民族有几十万人之多,仅突厥贵族被唐政府任命为将军、中郎将等五品以上官吏的就多达百余人,民众对于“胡装”“胡骑”习以为常。材料主要说明唐朝( )
A.各民族和同一家
B.科举制度的成熟
C.交通的便利发达
D.官员队伍的庞大
9.(2024江西九江期中)史载,贞观十四年八月,唐太宗派侯君集率军平定高昌(今吐鲁番市辖区),置西州;九月,在西州进行户口和土地调查。在吐鲁番出土的唐朝户籍残卷上,有“小男”“小女”“丁寡”“课户”“不课户”等字样。据此可知,唐初( )
A.边疆地区赋役负担沉重
B.政治统一促进了人口迁移
C.加强了对西域有效治理
D.朝廷强化了对吐蕃的管控
10.(2023湖南三湘名校教育联盟期中)公元698 年,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建立政权,自称“震国王”。713 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并加授忽汗州都督,遂以“渤海国”为号。“其王数遣诸生诣京师太学,习识古今制度。”这说明唐朝( )
A.先进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
B.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C.加强了与东北地区的联系
D.多元一体的民族观
题组三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11.(2024江苏如皋调研)开元以后,唐朝东北、西北两边的“缘边御戎之地”几乎全部设置了节度使,他们集所辖区域内的民政、财赋、司法、监察等大权于一身。这表明唐玄宗时期国家治理的特点是( )
A.外重内轻 B.兵民合一
C.崇文抑武 D.守内虚外
12.(2024河北沧州调研)北宋文人王谠指出:“盖唐之乱,非藩镇无以平之,而亦藩镇有以乱之……故其所以去唐之乱者,藩镇也;而所以致唐之乱者,亦藩镇也。”由此可知( )
A.唐朝藩镇具有双重作用
B.藩镇有利于维系唐朝的统治
C.藩镇割据导致边防空虚
D.藩镇是平定叛乱的主体力量
13.(2024福建龙岩联考)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八月甲辰,上皇降诞日,于金明楼宴百官,赐采五百匹”。“赐采五百匹”的数目,实在无法与天宝十四年(755年)的赐采“二万匹”相提并论。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年),杜甫则感叹唐玄宗诞节“先朝常宴会,壮观已尘埃”。这种变化反映出唐朝( )
A.节俭之风盛行 B.政权更迭频繁
C.君主专制加强 D.国力由盛转衰
14.据记载,黄巢起义军在福建罗源时,将官僚地主的亿万钱财送给当地群众,进军长安时,沿途将富人财产分给穷苦百姓,并占据了许多官僚地主的庄园。上述史料可用来佐证唐末( )
A.官僚队伍急剧膨胀
B.地方行政治理的低效
C.自耕农经济的衰败
D.朋党之争局面的加剧
15.(2024山东菏泽期中)下表内容为五代十国时期部分开国皇帝的信息。这反映出当时( )
朝代 开国皇帝 出身 民族 自己追溯的祖先
后梁 朱温 贫贱 汉族 舜时代的司徒虎
后晋 石敬瑭 贫贱 沙陀族 汉代丞相石奋
后汉 刘知远 贫贱 沙陀族 东汉的皇族
南唐 李昪 贫贱 汉族 唐朝皇室
A.豪门士族日益衰落
B.门第观念完全消除
C.民族交融不断加深
D.国家统一趋势加强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隋唐时期的经济
1.(2024江苏苏州期中)开皇十五年,隋文帝命令西北诸州,将民间组织管理的义仓改归由州或县管理,劝募捐助谷物的形式也改为按户等定额征税,其他诸州的义仓以后也照此办理。由此可知,隋朝政府( )
A.革新了赋税征收形式
B.调整了地方行政制度
C.强化了经济管理职能
D.加强了西北诸州管理
2.(2024山东临沂期中)隋唐时期,全国范围内的公私商船、南北杂货都经过两淮商运枢纽运销四方。广州的犀角、象牙,两湖的稻米、木材,四川的蜀锦等都沿江东下,集散于江淮,或者继续北运。据此推断( )
A.两淮地区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B.丝绸之路促进商业发展
C.南北方经济发展程度平衡
D.区域之间经济联系加强
3.(2024广东惠州调研)贞观元年,唐太宗下诏要求“亲近乡里”的“富有之家”要资助贫困之家子弟,使其得以婚配;把百姓婚姻的是否及时,鳏寡数量的多少,作为官员考核升迁的依据。这一诏令旨在( )
A.恢复社会经济 B.规范地方民风民俗
C.加强中央集权 D.提高官员治理能力
4.(2024河南洛阳期中)《新唐书·西域传》载:“诏焉耆、龟兹、疏勒、于阗征西域贾,各食其征,由北道者轮台征之”“开元盛时,税西域商胡,以供四镇。出北道者,纳赋轮台”。这可用于研究唐朝( )
A.丝绸之路上商业的繁荣
B.中外学者文化交流频繁
C.西北部藩镇割据的情况
D.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发展
5.(2023湖南三湘名校教育联盟)唐以前,耕犁是长直辕犁,回转困难。唐朝时,江南农民在长期生产中将耕犁改进为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在敦煌莫高窟第四百四十五窟的壁画中有曲辕犁耕作图。据此可知( )
A.先进耕犁技术推广到边疆
B.中原与边疆生产方式一致
C.经济发展的区域特色明显
D.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题组二 隋唐至五代十国时期的民族关系与政权兴衰
6.(2024福建学情模拟)唐玄宗时代,不仅每年按时祭祀黄河,更开启了不定期派遣使者特别祭祀的风气。据统计,玄宗时至少进行了13次遣使特别祭祀,分别是为了丰年报谢、祈晴报谢、蛮夷款服、南郊大赦、四海册封等。唐玄宗多次祭祀黄河意在( )
A.增强国家凝聚力 B.宣扬皇权至高无上
C.引领习俗新风尚 D.探索治理水患途径
7.(2024辽宁沈阳调研)唐朝统治集团内部成员中胡汉通婚较为普遍,同时朝廷众多文武官员也来自边疆各族(见表)。
皇室 内部 李世民的皇后长孙氏是鲜卑族,唐太宗之女嫁给鲜卑人为妻,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等
朝廷 官员 开国功臣长孙无忌和内史令窦威均为鲜卑后代,大将哥舒翰、高仙芝分别为西突厥人和高句丽人,出身于少数民族的文官武将多达数千人
据表可知,这( )
A.反映了唐代婚姻习俗变动
B.展示了盛唐尚武风貌
C.有利于协调处理边疆事务
D.消除了民族隔阂偏见
8.(2024四川成都期中)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后,“长安六陷,天子九逃”。杜甫在《秋兴八首》中不无感慨地写道:“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这折射了当时( )
A.民族冲突影响深远 B.唐朝诗歌走向繁荣
C.强化集权的必要性 D.统治灭亡的必然性
9.(2024安徽阜阳模拟)唐朝的三百六十九个宰相中有十分之一左右是鲜卑贵族的后裔;战败投降的突厥酋长阿史那社尔、执失思力以及契苾何力等也得到了唐太宗的信任和重用;在文化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代北及西域人后裔更是不计其数,如元稹、白居易、刘禹锡等。这体现了唐朝( )
A.实行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
B.民族交融与文化整合加强
C.世家大族依然把持着朝政
D.通过联姻方式来巩固边疆
10.(2024吉林延边调研)《新唐书·刑法》记载:“玄宗自初即位,励精政事,常自选太守、县令,告诫以言。而良吏布州县,民获安乐。二十年间,号称治平,衣食富足,人罕犯法。”这一现象表明( )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唐代形成较为完整的法律体系
C.唐玄宗试图改变藩镇割据的局面
D.隋唐盛世的出现得益于君主开明
11.(2024江苏沭阳质检)在唐代牛李党争中,牛党人物多是以科举中形成的座主、门生(即主考官和考生)及同年关系为纽带结成朋党。周雪光先生将科举中形成的这种关系称为“泛血缘文化关系”,门生不仅敬事座主,还要以实际行动对座主报恩。这种关系的存在( )
A.破坏了人才选拔的公平性
B.使科举制无法发挥选才功能
C.强化了士族对政局的操控
D.是唐末藩镇割据形成的基础
12.(2024广东江门模拟)五代十国各割据政权很注意罗致和培养翻译人才即通事,后唐政府中,有的通事既通晓汉语,又通晓契丹语和突厥语,有的甚至“能四夷语,通六蕃书”。这种现象说明当时( )
A.国家统一趋势日益加强
B.少数民族通晓汉语
C.各政权与周边交往密切
D.思想文化趋向繁荣
题组三 思维训练
13.(2022河南六市联考,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代中期在边境和重要地区设节度使,掌管当地的军政,后来节度使的权力逐渐扩大,兼管民政、财政,形成军人割据,常与朝廷对抗,历史上叫作藩镇。藩镇分布区域与唐代的政治、经济、国防等有密切关系。
唐朝中后期疆域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在地图中标示出唐代藩镇集中分布的区域,并说明集中分布的理由。(要求:只需标示出唐代藩镇的一个集中分布区域;在地图中用斜线///////明确标示,理由准确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B 2.A 3.D 4.C 5.B 6.C 7.B 8.A
9.C 10.C 11.A 12.A 13.D 14.C 15.A
1.B 据材料“天下州县多罹水旱,百姓不给”“当社造仓”可知,长孙平主张在地方建立义仓,以起到赈灾救济的作用,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国家治理应规范有序和政府政治统一性,排除A、C两项;材料中设立义仓的主要目的是赈灾救济,而不是解决人民温饱,排除D项。
2.A 据“炀帝巡幸,每泛舟而往江都焉。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可得出,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顺应了统一与发展的需要,A项正确;材料强调运河的积极影响,排除B、C两项;材料未强调运河对南方经济发展的影响,无法得出D项。
3.D 秦二世与隋炀帝都实行暴政,导致秦朝和隋朝都二世而亡,暴政往往表现为横征暴敛及苛政黩武,D项正确。
4.C 题干信息表明隋朝“积米其多至二千六百余万石”,但关中大旱时,百姓却以豆屑杂糠充饥,政府“不怜百姓而惜仓库”,体现了隋朝政府过于注重藏富于国,而忽视改善民生,故C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体现不出隋朝滥用民力,排除B项。历史记载的真实性需要结合考古资料多方考证,仅据材料内容不能得出D项结论,排除D项。
5.B 据“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可知,唐太宗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体现了他的民本思想,所以最能够体现该治国理念的举措是轻徭薄赋,劝课农桑,B项正确。
6.C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武则天的统治上承“贞观遗风”,下启开元盛世,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故选C项。
7.B 据材料“开元四年”“宽赋役,省刑罚,禁销恶钱,不拘一格选用人才,使百官各称其职”可知,宋璟辅佐唐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助推唐朝走向了全盛时期,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宋璟勇于进谏皇帝,排除A项;C、D两项曲解了材料主旨,排除。
8.A 材料“仅突厥贵族被唐政府任命为将军、中郎将等五品以上官吏的就多达百余人”,反映出各民族共同居住在唐长安城,接受彼此差异,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通过科举选官,排除B项;唐朝民族交融的主要原因并非交通便利,排除C项;D项曲解材料主旨,排除。
9.C 据材料“唐太宗派侯君集率军平定高昌(今吐鲁番市辖区),置西州;九月,在西州进行户口和土地调查”可知,今新疆吐鲁番在唐代属于西域,唐政府在此设立行政机构,进行社会治理,加强了对该地区的控制与管理,C项正确。
10.C 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加授忽汗州都督,并且渤海郡王派遣学生到长安学习中原王朝制度,可见唐朝与渤海国的交往、交流较为频繁,故C项正确。
11.A 依据材料“开元以后,唐朝东北、西北两边……节度使,他们集所辖区域内的民政、财赋、司法、监察等大权于一身”,可以看出节度使设置在边地,集民政、财赋等大权于一身,体现出“外重内轻”的治理特点,A项正确。
12.A 据材料“故其所以去唐之乱者,藩镇也;而所以致唐之乱者,亦藩镇也”可知,唐朝的藩镇割据削弱了中央集权,导致社会动荡,但是藩镇能有效防止边疆地区的骚乱和各地农民的暴动,有利于维护和延续唐朝统治,表明藩镇具有双重作用,A项正确;B、C两项表述不够全面,排除;D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
13.D 材料表明唐玄宗、唐肃宗时期赐采数量存在差异,鲜明地反映出了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节俭之风盛行,排除A项;此时始终处于唐王朝统治阶段,并未出现政权更迭频繁的情况,排除B项;材料与君主专制加强无关,排除C项。
14.C 根据材料“官僚地主的亿万钱财”“许多官僚地主的庄园”及所学可知,唐末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庄园制经济发展,这使得自耕农经济受到打击,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打击官僚地主的信息,无法得出官僚队伍的状况和地方行政治理的效率,排除A、B两项;朋党之争是在官僚队伍内部,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
15.A 据材料可知,五代十国时期相当一部分开国皇帝都出身贫贱,反映出豪门士族日益衰落,A项正确。五代十国时期门第观念并没有消失,排除B项。材料只提及沙陀族一个少数民族,并不能反映民族交融的情况,排除C项。五代十国时期国家处于分裂的状态,根据材料看不出统一趋势的加强,排除D项。
能力提升练
1.C 2.D 3.A 4.A 5.A 6.A
7.C 8.C 9.B 10.A 11.A 12.C
1.C 隋朝将民间义仓收归政府管理,劝募捐助谷物的形式也改为按户等定额征税,这些措施属于社会经济方面的改革,强化了政府经济管理职能,C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义仓,并没有革新赋税征收形式,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对西北民间义仓的管理,而不是行政管理,故D项错误。
2.D 隋唐时期两淮水运在南北经济交往中作用越来越大,这是因为大运河贯通南北,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强,D项正确;两淮地区商业繁荣,不等于成为经济重心,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内河航运,与丝绸之路无关,排除B项;材料不能表明当时南北方经济发展程度达到平衡,排除C项。
3.A 唐太宗诏令内容体现了统治者关心百姓婚姻是否及时,并把诏令的实行结果作为考察地方官政绩的重要指标,这说明唐初政府重视百姓婚育,有助于提升人口出生率,从而促进经济恢复,故选A项;规范地方民风民俗不是统治者发出诏令的主要目的,排除B项;百姓婚姻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C项;发布该诏令的主要目的不是提高官员治理能力,排除D项。
4.A 据材料可知,西域地区商人缴纳的税赋能够供应边疆地区的军镇,这反映了丝绸之路商业的繁荣,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外学者文化交流,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唐朝西北部藩镇割据问题,排除C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5.A 据“在敦煌莫高窟第四百四十五窟的壁画中有曲辕犁耕作图”可知,唐代江南农民制成的曲辕犁推广到了西北边疆地区,故选A项。边疆学习中原农耕文明,不等于两地生产方式一致,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不同区域间经济交流,而不是差异,故排除C项。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D项。
6.A 据材料“丰年报谢、祈晴报谢、蛮夷款服、南郊大赦、四海册封”可知,唐玄宗祭祀黄河的原因很多,但多为农业丰收、疆土开拓等,对这些功绩的彰显,有利于增强国家凝聚力,A项正确;唐玄宗祭祀黄河意在宣扬功绩,彰显国家强盛,与皇权至高无上关系不大,排除B项;祭祀黄河具有政治意义,主要目的不是引领习俗新风尚,排除C项;祭祀黄河并不能治理水患,排除D项。
7.C 唐朝统治集团中胡汉通婚较多,同时朝廷官员中出身于少数民族者人数众多,可见唐朝统治集团注重协调民族关系,这有利于处理边疆事务,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胡汉通婚,没有具体体现唐朝的婚姻习俗,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了唐朝统治集团中的民族构成,不能反映出盛唐的尚武风貌,排除B项;唐朝时期民族隔阂并没有完全消除,排除D项。
8.C 材料描述的是安史之乱,而安史之乱爆发原因之一就是地方权力过重,由此折射了当时强化集权的必要性,C项正确;安史之乱并不是因为民族冲突,排除A项;安史之乱后唐朝诗歌并没有走向繁荣,排除B项;安史之乱不是唐朝灭亡的直接原因,黄巢起义后,唐朝灭亡,排除D项。
9.B 据材料可知,大批鲜卑贵族和少数民族领袖在政府中担任重要职务,许多文人是代北及西域人后裔,体现出民族交融和文化整合加强,B项正确;民族关系并非对外关系,排除A项;材料与世家大族把持朝政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联姻,排除D项。
10.A 据材料可知,唐玄宗统治时期,重视基层官员的选拔,最终民获安乐,这说明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A项正确;通过材料信息无法看出唐代法律体系是否完善,排除B项;唐玄宗即位之初尚未出现藩镇割据局面,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隋朝,排除D项。
11.A 据材料可知,科举制度下形成的泛血缘关系,对科举选拔人才形成了干扰,破坏了人才选拔的公平性,A项正确;使科举制无法发挥选才功能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没有表明座主等势力代表士族的利益,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藩镇割据形成无关,排除D项。
12.C 由材料信息可知,五代十国时期各个割据政权很注意罗致和培养翻译人才,因此有些通事能精通多种民族语言,这说明当时五代十国政权与周边交流比较密切,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统一趋势,排除A项;材料说明的是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不仅仅是少数民族通晓汉语,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文化发展程度,排除D项。
13.答案 示例
标示区域:唐代藩镇集中在西北边疆地区。(2分)
理由:唐朝中后期,西北部的吐蕃、回鹘等少数民族政权,由于游牧民族的生活特性,经常与唐朝处于战争状态,甚至一度威胁都城长安的安全。然而此时由于统治阶级的腐朽与政治黑暗,唐朝的边防军事武装力量日益废弛。唐朝统治者为了防范西北少数民族的袭扰,保护都城的安全,以及中原农耕文明免遭游牧民族的破坏,在西北边陲设置了大量藩镇。藩镇还承担屯田等职责,一定程度上推动经济发展。另外唐朝安史之乱期间及之后,为了巩固统治,政府授予大量的安史降将及平叛功臣节度使的职务,导致我国北方出现了更多的藩镇。(10分)
解析 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新的情境下,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迁移、推理、论证、转换,形成新的合理的认识与理解。
唐代藩镇集中在西北边疆地区
角度 说明
军事 西北边疆民族政权众多,与唐朝处于战争状态,甚至一度威胁唐都长安的安全;而唐朝边防军事武装力量却日益废弛
政治 为了巩固统治,授予大量的安史降将及平叛功臣节度使的职务
经济 唐朝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经济安全是国家政治稳定的基础,设置藩镇可以保护中原农耕文明免遭游牧民族破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