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2024江苏徐州期中)宋代以文书御天下,“堂札子”(宰相处理政事的文书)在宋代文书中较为常见,它由唐代的“堂帖”发展而来,最初由宰相独立使用,宋太宗以后“堂札子”一律须经“奏请”方能下行。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中央决策体系日益完备
B.提高文官的政治地位
C.皇帝加强对朝政的掌控
D.行政效率的明显提高
2.(2024辽宁朝阳期中)北宋初年,中央委派文官到地方担任转运使,主要负责地方赋税的征收。地方赋税除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外,其余全部由转运使押送中央。北宋转运司的设置 ( )
A.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
B.有利于地方经济建设的开展
C.弱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3.(2024河北沧州月考)北宋规定,枢密院和三衙分别掌握调兵权和统兵权,地方上的将领要受到枢密院和三衙的双重领导;战时,军队由枢密院调发,朝廷通过三衙临时调派将领统率,给以都部署、招讨使等头衔;战毕,则兵回原属地,将领回原来岗位。这些规定( )
A.开创了分权制衡的先例
B.适应了皇权专制的要求
C.实现了兵农合一的目的
D.落实了崇文抑武的政策
4.(2024四川德阳质检)宋太祖时,诸州通判与知州争执时,常常声称:“我监州也,朝廷使我来监汝!”真宗时,保州通判孙冲因与知州争事被贬降监吉州酒。神宗元丰时,延州通判吴安宪,“务专部事,多自判决”。这些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北宋( )
A.通判擅权现象普遍
B.知州与通判相互制约
C.地方行政效率低下
D.政治风气的因循守旧
5.(2024河北张家口调研)宋代名将狄青虽官至枢密使,却因出身行伍而备受歧视,共事的韩琦对他多次羞辱。狄青慨叹,“韩枢密功业官职与我一般,我少一进士及第耳”。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宋朝( )
A.“冗官”“冗兵”严重
B.实行崇文抑武方针
C.宰相权力被严重削弱
D.理学观念影响政治
6.(2024福建漳州调研)宋太宗说:“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因此,宋代统治者采取的治国策略是( )
A.文武并重 B.强化相权
C.强干弱枝 D.穷兵黩武
题组二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7.(2024山西晋中调研)1004年,辽国大举南下。宋真宗亲征,宋军在小范围与之交战并击杀辽军主帅后,宋朝派使者议和,最终辽国撤兵,宋朝每年给辽国银10万两、绢20万匹。这种“无偿经济援助”( )
A.维持了北方边防的安定
B.导致宋朝经济迅速崩溃
C.推动了中原文化的普及
D.激化了宋辽之间的矛盾
8.(2023广东汕尾期末)宋仁宗宝元(1038—1040)年间,西夏向北宋边境发起进攻。北宋朝野本打算“重拳出击”,一举摧毁西夏政权。然而,1042年辽朝却趁机向北宋“索取关南十县之地”,且除原有岁币外,又“年增帛一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断送了其攻打西夏的最后希望。这反映出( )
A.北宋的民族政策过于软弱
B.辽夏联合威胁北宋的边境
C.北宋的外部环境较为险恶
D.宋代奉行守内虚外的政策
9.(2024重庆巴蜀中学月考)北宋官员宋祁曾向仁宗上疏,指出“一官未缺,十人竞逐。纡朱满路,袭紫成林,州县之地不广于前,而官五倍于旧”。这说明北宋中期( )
A.冗官现象严重 B.武将势力膨胀
C.边防危机加剧 D.政治风气保守
题组三 王安石变法
10.(2024湖北荆州调研)范仲淹《上执政书》:“今国家有劝农之名,无劝农之实。每于春首,则移文于郡,郡移文于县,县移文于乡,乡矫报于县,县矫报于郡,郡矫报于使。利害不察,上下相蒙。”材料主要反映了北宋时期( )
A.政府注重发展农业
B.对吏治的整顿势在必行
C.政令传递复杂烦琐
D.中央对地方控制很严格
11.(2024江西临川期中)王安石的“青苗法”通过政府设立官营信贷机构,发放相对低息的贷款来打击民间高利贷;“市易法”通过成立交易平台,撮合行商与坐商交易,并向商人提供商业贷款,希望扶持中小商人来限制大商人操纵市场。据此可知,王安石变法( )
A.旨在打击商人集团势力
B.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利用国家权力干预经济
D.带有一定激进主义色彩
12.(2024河北唐山调研)刘挚在描述王安石变法开始后的情景说:“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这主要反映了变法( )
A.加重百姓负担 B.增加财政收入
C.增强军事力量 D.牵涉范围过广
题组四 南宋的偏安
13.(2022黑龙江哈六中期中)诗人张以宁过辛弃疾墓时赋诗云:“英雄已尽中原泪,臣主元无北渡心。”该诗反映的历史事实是( )
A.宋朝放弃收复燕云十六州
B.澶渊之盟,辽宋和议
C.绍兴和议,宋廷偏安
D.南宋灭亡,国家一统
14.(2024河北邯郸模拟)绍兴八年(1138年)二月,岳飞在鄂州坚持“戮力练兵”“日夜训阅”,并上书宋高宗:“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高宗未予理睬。同年十一月,反对宋金“讲和”的枢密副使王庶、枢密院编修胡铨等或被罢官,或被贬谪。这说明南宋初年( )
A.中央集权受到威胁
B.武将政治地位卑下
C.统治核心偏安江南
D.官吏任免随意性强
15.(2022河北秦皇岛一中月考)绍兴和议签订后,宋金结束了多年的战争生活。两国通过榷场贸易,丰富了两国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这说明绍兴和议( )
A.是双方平等协商的结果
B.使南宋与金实现永久和平
C.使南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D.促进了宋金经济的发展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1.(2024江苏徐州期中)宋太祖明令后世子孙不得诛杀文人,宋真宗作《劝学诗》云:“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口号也是在宋代提出来的。这种局面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
A.边疆危机的现实压力
B.汲取安史之乱后的教训
C.宋朝统治者得位不正
D.小农经济的落后与分散
2.(2024重庆模拟)南宋大多数时期,枢密院处于宰相的控制之下,“至开禧(1205—1207年),以宰臣兼使,遂为永制”。据统计,在南宋王朝的一百多年的时间内,三省长官和枢密使连续不兼职的时间仅十五六年。这一调整( )
A.解决了严重的冗官冗费问题
B.反映出专制皇权统治的衰落
C.有利于提高决策与行政效率
D.是重文轻武政策破产的标志
3.(2023北京延庆期末)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十二月,“京城河南草场遗火”,侍卫步军副都指挥使命令附近的殿前司虎翼军“以近便营兵救扑之”,而殿前司却以不归其统属而要求“当俟诏旨”。由此可知,宋代( )
A.国家治理效能低下
B.权力制约严密规范
C.皇权专制空前加强
D.内部动乱得到遏制
4.(2024辽宁重点高中协作体调研,)北宋之初,在州府之上设转运使、提点刑狱使、安抚使和提举常平使,各“使”在财政刑罚、监察、仓储等方面分别履行某种单一职能,“使”的管辖区域称为“路”。各路官员均由皇帝直接任命,彼此互不统属。由此可知,“路”这一层级的设置( )
A.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B.形成了冗官的局面
C.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具有中央派出性质
5.(2024山东菏泽调研)两宋时期,士大夫的论争日盛,而宋仁宗在调解士大夫的争端上则是:台谏攻宰辅,或罢台谏,或罢宰辅,或两罢之。因此,仁宗朝宰辅更换之频繁,不仅远多于前三朝,而且在有宋一代也是最多的。这一现象的出现( )
A.体现出宋仁宗的任人唯贤
B.反映出宋代君主权威的强化
C.说明宋代的党争局面混乱
D.加剧了宋代积贫积弱的局面
题组二 宋朝的危机与改革
6.(2024湖南衡阳模拟)北宋中央的收入分为两部分。除政府收入之外,还有皇帝的内藏库。如神宗的封椿库,可用于收复幽云十六州。如庆历二年仁宗拿出内藏银二百万两、绢二百万匹,以补财政经费的不足。太祖、太宗、真宗等时期,政府收入超过支出或收支平衡。这些情况可以说明北宋( )
A.边防压力巨大
B.“积贫”之说有待商榷
C.国力十分强盛
D.行政官僚机构较为臃肿
7.(2024山西太原期中)北宋嘉祐八年(1063年),官吏“十倍于国初”。宰相、枢密使的正俸为每年铜钱三百六十万文(约等于北宋中期二万四千亩土地的收入),“春、冬服,各绫二十匹,绢三十匹,冬棉百两”,每年禄粟一千二百石。上述现象(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加剧了财政危机
C.导致了地方割据 D.提升了行政效率
8.(2024湖南怀化期中)王安石希望通过变法使国家体制“返璞归真”,市易法、青苗法参考了《周礼·泉府》,“保甲法”参考了《周礼》乡遂比闾、什伍制度,为此他还编纂了《周礼新义》。王安石这些做法体现了( )
A.复古以革新的政治策略
B.重建礼制的理学观念
C.理财为先务的制度设计
D.以文治国的立国政策
9.(2024江苏徐州期中)中国古代有功臣配享制度,即一位皇帝逝去后,在已故臣僚中选取功勋卓著的大臣陪祀。这一制度体现了朝廷对该大臣的最高评价。宋神宗时,王安石主导一系列改革,得以在哲宗时“配享神宗皇帝庙庭”,但南宋建炎初年,又“罢安石配享神宗庙庭”。这一变化说明( )
A.王安石变法不利于南宋的发展
B.王安石的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
C.时代因素会影响对人物的评价
D.社会越发展对人物评价越科学
题组三 思维训练
10.(2023广东广州调研测试,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考证“王嗣宗手搏得状元”
王嗣宗是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的状元。当时的殿试有以才思敏捷、先交卷者为状元的做法。有学者依据文献记载考证“王嗣宗手搏(徒手搏击)得状元”的史事。
材料一 司马光所著的笔记《涑水记闻》载,王嗣宗和赵昌言在殿试中同时交卷,于是“太祖乃命两人手搏,约胜者与之。昌言发秃,嗣宗殴其幞头(包裹头的软巾)坠地,趋前谢曰:臣胜之。上大笑,即以嗣宗为状元,昌言次之”。《宋史·王嗣宗传》载:“开宝八年(975年),中进士甲科……嗣宗就试讲武殿,搏昌言帽,擢首科。”
材料二 《宋史·赵昌言传》载:“昌言少有大志,赵逢、高锡、寇准皆称许之。(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举进士。”依据档案编辑的《宋会要》记载:“太平兴国三年十一月,以新及弟(第)进士胡旦、田锡、赵昌言、李蕤并为将作监丞(官职名称)。”
材料三 王明清所著笔记《玉照新志》载:“开宝八年(975年)廷考,王嗣宗与陈识齐纳赋卷(同时交卷),艺祖(宋太祖)命二人角力以争之,而嗣宗胜焉。”
(1)该学者对“王嗣宗手搏得状元”推敲之后,认为疑点颇多。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王嗣宗手搏得状元”的疑点。(6分)
(2)如果像该学者一样研究历史事件,使用史料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2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C 2.D 3.B 4.B 5.B 6.C 7.A 8.C
9.A 10.B 11.C 12.D 13.C 14.C 15.D
1.C 据材料“最初由宰相独立使用……一律须经‘奏请’方能下行”可知,“堂札子”最初由宰相独立使用,但是宋太宗以后,要经过皇帝的审阅后,方能下行,说明皇帝加强对朝政的掌控,C项正确。
2.D 宋初设置的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这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D项正确;转运司负责地方财政而非负责对地方官员的监察,排除A项;地方只保留赋税中的一小部分,不利于地方经济建设的开展,排除B项;设置转运司有助于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C项。
3.B
“开创”一词表述错误,秦代的三公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分权制衡的作用,排除A项;兵回原属地未必是兵农合一,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崇文”的信息,排除D项。
4.B 据材料可知,北宋时期地方通判与知州争夺事权,反映了知州与通判的相互制约,B项正确;“普遍”一词过于夸大,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行政效率问题,排除C项;政治风气因循守旧符合北宋史实,但仅从材料无法得出,排除D项。
5.B 宋代名将狄青虽官至枢密使,却因出身行伍而备受歧视。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宋朝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B项正确。
6.C 据题干可知,宋太宗认为外部的威胁是可以抵御的,内部的忧患才是最可惧的。因此他主张强干弱枝,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以防范内部忧患,C项正确。
7.A 据材料可知,辽宋议和,宋朝给予的“无偿经济援助”维持了北方边防的安定,为宋辽双方的社会发展和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A项正确。
8.C 北宋在与西夏交战过程中,辽趁机讹诈北宋,使之无法全力攻打西夏,这反映出辽与西夏都对北宋构成威胁,北宋的外部环境较为险恶,故C项正确。
9.A 据材料“一官未缺,十人竞逐”“而官五倍于旧”可知,北宋中期冗官现象严重,A项正确。
10.B 由材料可知,对于中央政府有关劝农的公文,地方乡、县、郡长官都存在弄虚作假的现象,没有将劝农落到实处,这反映了当时北宋吏治腐败,对吏治的整顿势在必行,B项正确。
11.C “青苗法”和“市易法”涉及政府直接参与借贷和贸易,即利用国家权力干预经济,C项正确;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革除国家制度上的弊病,实现富国强兵,打击商人并不是其变法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市易法”有利于维护市场秩序,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所述措施有其合理性,不能体现变法措施的激进主义色彩,排除D项。
12.D 据材料“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涉及农业、商业、教育等方面,牵涉面过广,D项正确;材料主旨是王安石变法的范围广,不能得出加重百姓负担,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变法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变法对军事的影响,排除C项。
13.C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词人,他的作品经常流露出对祖国山河分裂的悲痛,因此,张以宁用“英雄已尽中原泪”来纪念他;而绍兴和议后,南宋统治者偏安东南,无心统一,所以张以宁用“臣主元无北渡心”来讽刺南宋统治者的苟安,C项正确。
14.C 根据材料可知,宋高宗将岳飞的备战言论束之高阁,并极力打压主战派官僚,这反映了当时统治者偏安江南的企图,C项正确。
15.D 根据材料可知,绍兴和议促进了宋金两国经济发展,故D项正确。绍兴和议不是平等协商,金朝处于优势,排除A项。 B项表述绝对化, 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均排除。
能力提升练
1.B 2.C 3.A 4.D 5.B 6.B 7.B 8.A 9.C
1.B 根据所学可知,唐朝安史之乱后,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武将势力过大,威胁皇权,鉴于此教训,宋初统治者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B项正确;边疆危机不是宋朝重文抑武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C项表述与材料中的现象构不成直接因果关联,排除;小农经济与重文轻武治国理念无关,排除D项。
2.C 宋代吸取五代十国时期武将专权的教训,实行分权,但南宋时期出现了宰相长期兼任枢密院长官的现象,这有利于改变不同机构分权带来推诿的现象,从而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C项正确;仅仅是宰相兼任枢密院长官,无法解决冗官现象,排除A项;宰相兼任枢密使并不能得出专制皇权走向衰落、重文轻武政策破产,排除B、D两项。
3.A “救火”是紧急事件,而殿前司却以不归其统属而要求“当俟诏旨”,这主要是由于宋代军事权力的分化,军队必须有皇帝诏旨才能去救火,说明宋代国家治理效能低下,故A项正确。
4.D “路”一层级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命,并且各“使”只负责某一职能,而不是统管地方,说明“路”并非普通行政机构,而是具有中央派出性质,D项正确。材料并没有对“路”的作用进行说明,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路”这一层级的设置特点,仅据“路”的设置无法说明冗官局面形成,排除B项;路级官员对皇帝负责,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项。
5.B 据材料“台谏攻宰辅,或罢台谏,或罢宰辅,或两罢之”可知,宋仁宗加强了对中央官员的控制,从而加强了君主权威,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任人唯贤,排除A项;宋仁宗对党争的解决办法,体现皇权加强,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解决党争与宋代积贫积弱局面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6.B 据“庆历二年仁宗拿出内藏银……以补财政经费的不足”“太祖、太宗、真宗等时期,政府收入超过支出或收支平衡”可知,北宋在多个时期国库充实,这与教材表述有区别,故可以说明北宋“积贫”之说有待商榷,B项正确。
7.B
8.A 王安石变法期间制定的很多政策以《周礼》为参考,体现了复古以革新的政治策略,A项正确;理学的核心是存天理,灭人欲,B项错误;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无法体现以文治国的立国政策,排除D项。
9.C 据材料“王安石主导一系列改革,得以在哲宗时‘配享神宗皇帝庙庭’”可知,北宋肯定王安石变法,认为变法有利于国家,但是到南宋时期,又“罢安石配享神宗庙庭”,否定王安石变法,这体现了对人物的评价受时代因素影响,C项正确;王安石变法发生于北宋时期,排除A项;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的目的,但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排除B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10.答案 (1)时间疑点:《宋史》本身自相矛盾,《宋史》记载赵昌言为978年进士,王嗣宗是975年进士,两人不可能争夺状元。(2分)
人物疑点:不同史书记载不同,与王嗣宗“手搏”的当事人不一致。(2分)
时代疑点:宋代实行科举选官制,且大力提倡文治,通过手搏选取状元与时代特征不太吻合。(2分)
(2)多途径搜集史料;鉴别史料真伪;多角度史料的相互印证。(2分,任答2点即可)
解析 本题将“王嗣宗手搏(徒手搏击)得状元”的历史事件提取出来,通过提供不同文献史料对这一历史事件记载的不同之处,要求学生思考这一事件为什么“存疑”,需要学生仔细阅读材料提供的文献史料,找出可疑之处。
(1)将材料一“开宝八年(975年),中进士甲科”和材料二“(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举进士”中的信息进行对比,可知均出自《宋史》,但在时间上出现不一致。材料一《涑水记闻》中记载与王嗣宗相搏的人是赵昌言,据材料三“开宝八年(975年)廷考,王嗣宗与陈识齐纳赋卷(同时交卷),艺祖(宋太祖)命二人角力以争之”可知,在《玉照新志》中与王嗣宗相搏的人是陈识,这是人物疑点。结合所学可知,手搏选取状元与宋代的时代特征不符,这是时代疑点。
(2)根据史料研究的相关知识可知,研究历史事件时应多途径搜集史料,注意鉴别史料的真伪,应注意多角度史料的相互印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