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辽与西夏
1.(2024江苏扬州期中)由耶律阿保机所创建的国家具有“双重”性质,在契丹人越来越融入汉人世界的同时,他们却又保留了其固有特色。契丹人所采取的体现这一理念的措施是( )
A.猛安谋克制 B.四时捺钵制
C.女真进士科 D.南北面官制
2.(2024安徽阜阳期中)《辽史》中记载“辽国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辽国皇帝每年随季节变化到各地游猎巡察并处理国家大事,成为国家重要的政治制度,即四时捺钵制度。据此可知,该制度的目的是( )
A.接受各部族首领前来朝贡
B.方便君臣交流渔猎技艺
C.协调朝廷与各属部的关系
D.利于处理对外交往事务
3.(2023安徽联考)下表内容为西夏流通货币统计情况。这体现出( )
类型 主要代表
西夏发行 汉文货币 元德通宝
西夏文货币 贞观宝钱
北宋货币 详符元宝
A.西夏的货币体系混乱不堪
B.宋夏和平推动两地的经济发展
C.中原与西夏地区交往密切
D.宋夏贸易中西夏居于优势地位
4.(2024湖南邵阳调研)党项人与汉族人杂居在河套地区,以农业为主,“地饶五谷,尤宜稻麦”;近代该地区出土不少木活字印刷的西夏文印本和佛经。据此可知( )
A.西夏在军事上始终保持强势
B.中华文明互学互鉴、和而不同
C.民族交融促进少数民族发展
D.少数民族巩固了大一统国家
题组二 金朝入主中原
5.(2024河北承德期中)《三朝北盟会编》载辽朝后期女真人“其俗依山谷而居,联木为栅,屋高数尺,无瓦,覆以木板,或以桦皮,或以草绸缪之。墙垣篱壁,率皆以木,门皆东向。环屋为土床,炽火其下,与饮食起居其上,谓之炕,以取其暖”。据此可知,当时女真族( )
A.仍以渔猎为主
B.在汉族村落之间筑寨居住
C.过上定居生活
D.设官员负责农耕民族事务
6.(2024山东德州期中)有学者在评价某一制度时指出:它是一个兼具生产、军事和行政的复合型体系,平居佃猎,战时从征的特性助推了其民族的迅速崛起;但与中原文明交融后,在新的经济形态冲击下,它又很快腐化,逐渐成为空壳般的组织形式。由此可推知,该制度应是 ( )
A.南北面官制 B.猛安谋克制
C.四时捺钵制 D.行省制
7.(2024江苏连云港期中)金世宗时建立了专为女真子弟入仕所设的女真进士科,并单有一套比汉人容易的考卷及录取规则。女真进士科包括策论、诗、赋等,重在策论,须用女真文字成文。这一措施旨在( )
A.转变人才选拔的标准
B.扩大政治制度的开放性
C.推动民族的交流、交融
D.巩固女真族的特权地位
8.(2023福建普通高中联合测评)下表反映了金朝六部尚书任职人员的民族来源情况。据此可知,金朝时期( )
民族 女真族 汉族 契丹族 渤海族 总人数
人数 97人 108人 13人 9人 227人
A.政治上实行蕃汉分治制度
B.社会生活上实行兵民合一体制
C.汉人在六部中占主导地位
D.黄河流域的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题组三 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9.某学习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如下材料:“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忽必烈建立元朝”“行省制度”等。从中可以推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A.南宋与金政权的对峙
B.蒙古崛起到元朝的统一
C.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D.宋元思想文化高度繁荣
10.(2024福建福州八县联考)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这反映了元朝的行省制( )
A.开创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B.彻底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因地方权力过大而致分裂割据
11.(2024河北唐山调研)元朝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设立驿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并运输官府物资;相隔一定距离分设急递铺,负责传递公文。由此可知,元代驿传制度( )
A.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B.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C.增加了政府工作职能
D.开中国邮递的先河
12.(2022海南学业水平考试)13世纪末,元政府在澎湖设立巡检司,隶属福建行省泉州府同安县,主要负责巡逻和查缉罪犯,并兼办盐课。设置澎湖巡检司有利于(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B.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
C.边疆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D.行省制度在全国范围推行
题组四 元朝的民族关系
13.(2024广东湛江模拟)钱穆先生曾说,(蒙元)徒“恃其武力之优越”“而并不重视其文治”,所实行的某些制度“只成为唐宋以降社会日趋平民化、平等化大趋势下的逆流”。可以用来印证该观点的是( )
A.四等人制的实施
B.中书省直辖区的设立
C.蒙古军队的征服
D.南北面官制度的实行
14.(2024江苏淮安期中)元朝漠北的蒙古人和西北的色目人,因从政、驻防、经商等原因大量涌入内地,与汉族混居,内地汉人因被俘、罪徙等原因迁往边地的也不在少数。这反映了元朝的统一( )
A.激化了阶级矛盾 B.促进了民族交融
C.造成了边疆危机 D.加强了中外交流
15.(2024山西太原期中)元朝臣僚常用“天下一家”一词,如“今天下一家,皆大元臣子也”“天下一家,河北、河南皆吾民也”“今天下一家,朝野清晏”“今天下一家,群贤满朝,固不取才于异代”等。元朝的“天下一家”观念( )
A.有利于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B.消除了不同民族间的隔阂
C.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多元性基础
D.标志着蒙古完成了全国的大统一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辽夏金的统治
1.(2024湖北宜昌期中)史书载:“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辽国官制,分北、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辽朝实施的这一官制( )
A.旨在强化政权的正统性、合法性
B.加剧了各少数民族间的隔阂
C.符合多民族国家统治的需求
D.致使游牧民族实现了大统一
2.(2024河南信阳调研)1101年,御史中丞薛元礼上疏说:“士人之行,莫大乎孝廉;经国之模,莫重于儒学。”1112年,御史大夫谋宁克任上疏说:“吾朝立国西陲,射猎为务,今国中养贤重学,兵政日弛。”这两位官员争论的本质是( )
A.国家统一之争 B.专制集权之争
C.社会转型之争 D.主流思想之争
3.(2024辽宁重点高中协作体调研)金朝初年至金熙宗时期,中央最高决策机构为勃极烈会议,实行集体决策制度,保留了部落传统。金熙宗改制之后,废除勃极烈制度,仿照中原设置三省六部制度。后来海陵王改制,仅保留尚书省。金朝的一系列改革旨在( )
A.实现君主集权 B.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C.学习宋朝体制 D.彰显女真民族特色
4.(2024河南周口质检)金朝史学家刘祁评价大定之治:“(金)世宗天资仁厚,善于守成,又躬自俭约以养育士庶,故大定三十年几致太平。所用多敦朴谨厚之士,故石琚辈为相,不烦扰,不更张,偃息干戈,修崇学校,议者以为有汉文景风。”据此可知,大定之治( )
A.践行了因俗而治的传统
B.推动了北方社会的发展
C.促进了国家统一的进程
D.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5.种植桑、枣树是唐宋以降施仁政的象征。宋太祖下诏“广植桑枣者”免税,“伐桑枣为薪者”治罪;西夏有“禁民伐桑枣为薪”的规定;金朝也规定“凡桑枣,民户以多植为勤”,即使户籍少的猛安谋克也须拿出十分之一的土地种植桑枣。上述现象说明两宋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表现在( )
A.疆域拓展 B.民户管理
C.文化认同 D.政权认同
题组二 元朝的统一与治理
6.(2024山西大同期中)元朝政府在西藏建立驿站,征发一定数量的站役,为过往使臣提供膳食和车马等。同时政府往往给予驿站一定的补贴,甚至为了保证驿站运行的畅通,政府在某些关键的驿站中留下部分驻军。这些措施( )
A.加强了元政府对西藏的管理
B.保障了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
C.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无阻
D.有效维护了藏地的安定团结
7.(2024湖南长郡中学月考)元初大臣许衡曾给忽必烈上书,提出“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但又指出“万世国俗,累朝勋贵,一旦驱之下从臣仆之谋,改就亡国之俗,其势有甚难者”,如果能“渐之摩之,待以岁月,心坚而确,事易而常”,则“未有不可变者”。由此可知,许衡强调( )
A.学习汉法应该循序渐进B.注重保留蒙古民族传统
C.制度改革关注贵族利益D.中原制度文化优于蒙古
8.(2024河北邯郸联考)元代中期,陕西四川行省一分为三,成为甘肃、陕西、四川三个行省。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组建了河南江北行省,这意味着秦岭—淮河这一中国地理上最重要的分界线在元代被弃置不顾。这说明,元代行省的建立( )
A.强调自然与政治的互动
B.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C.体现犬牙相错主导原则
D.扩大了地方行政职能
9.(2024河北张家口调研)元代设立陕西行省,将一直属于巴蜀故地的汉中地区划入陕西行省,使汉中进入以西安为中心的文化辐射圈。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今汉中地区虽然仍保留一些蜀地旧俗,但其西北关中氛围也更加明显了。这一历史现象表明( )
A.区域文化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重要前提
B.行政区划有利于促进行政区内的文化认同
C.区域内的文化趋同推动了行省制度的实行
D.行省制度极大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10.(2024辽宁重点高中协作体调研)元代在边疆地区设行省,广泛任用边疆蛮夷首领为各级别土官,土官是朝廷任命的地方官员,可世袭且不可随意废止。土官任职的统治机构虽仍有唐宋时代的羁縻性质,但已纳入国家行政系统。由此可知,元代对边疆的治理( )
A.拓宽了元朝的疆域统治范围
B.继承了前代的治边经验
C.奠定了大一统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D.呈现与内地一体化趋向
题组三 思维训练
11.(2024山西晋城调研,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0—13世纪,中国再次进入分裂时期,南部的宋王朝与北部的辽金西夏王朝长期对峙,古今皆有人称这个时代为“南北朝”或“第二次南北朝”。
——摘编自程尼娜《辽金王朝与
中华多元一体的关系》
材料二 10—13世纪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纷乱复杂、民族大交融的时代,汉民族又一次进入蜕变期,而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十分活跃,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尤以辽、西夏、金为代表。面对境内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同的被统治对象,游牧民族旧有的统治方式无法适应新的需要。因此,不同程度地借鉴和采用中原政治文明巩固自己的政权成为各民族政权不二的选择。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10—13世纪的中国”为主题,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围绕“10—13世纪”的时代特征,确立论题,展开论述,表述成文,立论正确,史实严谨,逻辑清晰)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D 2.C 3.C 4.C 5.C 6.B 7.D 8.D
9.B 10.C 11.A 12.A 13.A 14.B 15.A
1.D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耶律阿保机建立了辽朝,辽朝实行南北面官制度,分别对汉人和契丹人进行管理,D项正确。
2.C 四时捺钵制度是辽朝皇帝根据季节变化带领军队、臣僚出巡,加强对地方控制的制度,其根本目的是控制和安抚属部,协调朝廷与各属部的关系,C项正确。
3.C 西夏货币在形式和流通种类上,都受到中原地区北宋王朝影响,这体现出西夏与中原存在着密切的经济交往,故C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仅凭材料无法得出此时宋夏和平的结论,B项排除。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
4.C 根据材料中的“以农业为主”“木活字印刷的西夏文印本和佛经”可知,西夏学习汉族的农耕技术和活字印刷术等,反映了民族交融促进少数民族发展,C项正确。
5.C 据材料“依山谷而居,联木为栅,屋高数尺”可知,女真人改变游牧生活方式,过上定居生活,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女真人定居,而非以渔猎为主,排除A项;女真人“依山谷而居”,没有涉及在汉族村落之间筑寨居住,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专门设置官员管理农耕事务,排除D项。
6.B 由“它是一个兼具生产、军事和行政的复合型体系,平居佃猎,战时从征”可知,该制度的特点是兵民合一,应为猛安谋克制,B项正确。
7.D 金世宗专为女真子弟入仕所设的女真进士科,重在策论,须用女真文字成文,说明其意在保留本民族特色,通过科考提高女真人的执政能力,从而巩固女真族的特权地位,D项正确;转变人才选拔标准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项;用女真文字成文,不利于扩大政治制度的开放性,排除B项;突出女真民族特色,与民族的交流、交融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
8.D 金朝是少数民族政权,但是六部尚书中汉族占比较高,这说明当时金朝统治下的黄河流域,少数民族和汉族交融程度较高,故D项正确。
9.B “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忽必烈建立元朝”“行省制度”涉及的是蒙古族及其政权建设,反映的是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B项正确。
10.C 据材料“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可知,行省权力受制于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项正确;郡县制开创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排除A项;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元朝行省权力受制于中央,排除D项。
11.A 据材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运输官府物资”“传递公文”可知,朝廷的这种做法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A项正确。
12.A 澎湖巡检司的主要职责是加强对台湾地区的管理,有利于维护中央对台湾地区的统治,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故选A项。
13.A 根据所学可知,宋代社会趋向平民化,社会流动性加强,但是元朝实行四等人制,对不同民族采取差别对待措施,阻断了这个趋势,A项正确。
14.B 据材料“元朝漠北的蒙古人和西北的色目人……大量涌入内地,与汉族混居,内地汉人……迁往边地的也不在少数”可知,元朝的统一促进了边疆和内地人口的流动,这一现象有利于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B项正确。
15.A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非汉族建立的统一王朝,重视“天下一家”观念,强调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之中,有利于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A项正确;元朝推行民族歧视政策,排除B项;中华民族文化多元性的基础并不是在“天下一家”观念出现后才奠定的,排除C项;崛起于漠北的蒙古,建立元朝,完成了全国的大统一,排除D项。
能力提升练
1.C 2.C 3.A 4.B 5.C 6.A 7.A 8.C 9.B 10.D
1.C 辽朝对社会经济和政治面貌不同的民族与地区实行“因俗而治”,这既有利于契丹等游牧民族发展,也有利于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发展,有利于缓和矛盾,符合多民族国家统治的需求,C项正确;辽朝实施这一官制的目的是缓和矛盾,维护统治,并非强化政权的正统性、合法性,排除A项;这一制度尊重不同民族差异,有利于缓和民族间隔阂,排除B项;辽和西夏与北宋对峙,没有实现大统一,排除D项。
2.C
3.A 据材料可知,金朝改革主要是废除原有的贵族集体决策制度“勃极烈会议”,将三省制改为一省制,使中央决策大权集中于统治者一人,有助于强化君主集权,A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金模仿汉制,无法得出“提高中央行政效率”,排除B项;学习宋朝体制只是方法,并非目的,排除C项;改革后的制度,女真民族特色减弱,排除D项。
4.B 据材料可知,金世宗勤于政务,任用贤能,维持北方社会稳定,推动了北方社会发展,B项正确;“因俗而治”是古代封建王朝处理民族事务的政策,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金朝没有完成国家统一,排除C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5.C 材料说明除宋外,西夏和金朝也十分重视对桑、枣树的种植,因为这是施仁政的象征,这体现了少数民族对传统文化中“仁政”思想的认同,故C项正确。
6.A 元朝在西藏地区设置驿站,为过往使臣提供膳食和车马等,同时政府又对驿站进行补贴,在关键的驿站中留下部分驻军,这些措施强化了中央对西藏地区的管理,A项正确;仅由在西藏建立驿站无法得出“保障了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无阻”,排除B、C两项;“团结”一词,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
7.A 第一步:提取与整合材料信息,得出正确答案
第二步:错误项分析
材料强调的是学习汉法,并不是保留民族传统,排除B项;制度改革关注贵族利益只是材料中的一个方面,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关于制度的对比,排除D项。
8.C 随着元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行省主要服务于政治大局。因为行省是集民、财、军政大权于一体的高层政区,为了防止割据,省界的划定以犬牙相错为主导原则,主要是根据军事和政治需要来确定,C项正确,排除A项;材料并不是强调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地方行政职能扩大,排除D项。
9.B 由“将一直属于巴蜀故地的汉中地区划入陕西行省”“今汉中地区……其西北关中氛围也更加明显了”可知,行省制把自然地理环境、文化传统不同的地区划归为一个省,有利于促进行政区内的文化认同,B项正确;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重要前提是中央集权,并非区域文化,排除A项;C项因果颠倒,排除;材料强调行省制促进文化认同,没有涉及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排除D项。
10.D 元代在边疆设行省,所任命土官属于国家正式官员,边疆地方机构被纳入国家行政系统,由此可知,元朝对边疆的治理呈现与内地一体化趋向,D项正确。边疆治理与统治范围拓展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元朝在唐宋羁縻制的基础上创新了边疆治理方式,不仅仅是“继承”,排除B项;C项是秦汉时期的历史地位,排除。
11.答案 示例:10—13世纪是民族交融的时代。(2分)
五代十国时期政权并立,960年,北宋完成局部统一,为民族交融奠定基础。两宋时期与北方民族政权订立契约,设立榷场,加强贸易,促进交流。北方民族政权参仿中原典章制度,学习中原文化,重用中原儒士,促进民族交融。1279年,元朝结束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完成统一,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交融。10—13世纪,各族人民长期接触,相互学习,彼此交流,推动了各族社会经济的进步,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10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论题 10—13世纪,中国再次进入分裂时期
10—13世纪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纷乱复杂、民族大交融的时代
论述 分裂时期 结合辽宋夏金时期政权更迭的具体史实和政权更替的影响来分析、论述
民族交融 时期 从民族交融的途径、内容、影响三个角度来选择相应史实进行论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