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2024浙江湖州联考)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写道:“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材料表明朱元璋意图( )
A.恢复礼乐制度 B.沿袭前朝的制度
C.废除宰相制度 D.设内阁牵制宰相
2.(2022广东梅州历史竞赛)《明史·职官志》记载:明初大学士只是皇帝的侍从顾问之臣,而到明英宗时则“点检题奏,票拟批答”。这一变化表明,大学士( )
A.可代皇帝颁布各项诏令
B.拥有了政务独立决策权
C.可替皇帝草拟政务意见
D.由秘书发展成当朝宰相
3.(2024广东佛山期中)在明朝建立初期,皇家出嫁公主的主要对象是武将功臣子弟。但至明太祖朱元璋统治末年,驸马多出自中下层官吏或平民。这一变化旨在( )
A.完成国家统一 B.防止武将干政
C.提升平民地位 D.废除宰相制度
4.(2024辽宁朝阳期中)明朝中后期,一些内阁首辅屡次动用封驳权驳回皇帝的旨意,保护了一些敢于上书言事、批评时政乃至皇帝的官员。由此可知,明朝中后期( )
A.君主专制日趋衰落 B.中央集权遭到挑战
C.监察体制运作有效 D.皇权受到一定制约
5.(2024湖南衡阳调研)史载,明朝初年,“郡县之官虽居穷山绝塞之地,去京师万余里外,皆惊心震胆,如神明临其庭,不敢少肆”。这反映出明朝( )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强化
B.法律严苛激化社会矛盾
C.文字狱抑制社会的活力
D.官员廉政自律意识增强
6.(2024北京海淀期末)《明史·职官志》载:“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司礼监)之批红……于是朝廷之纪纲,贤士大夫之进退,悉颠倒于其手。”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出现了外戚专权和党锢之祸
B.内阁大学士能决策国家大事
C.明中后期宦官专权问题严重
D.明朝中央政府治理效能提高
题组二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7.(2024山东德州期中)郑和下西洋往往满载而归,主要以丝绸、瓷器、铁器等手工业产品换取各国珍珠、珊瑚、香料等土特产。由此可见,郑和下西洋( )
A.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
B.推动了中外交流
C.给政府造成了财政负担
D.促进了南洋开发
8.(2024江苏扬州质检)有学者认为,郑和远航活动的性质是与私人海外贸易活动完全不同的,并非纯粹的贸易活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朱棣个人作为专制帝王的某些意愿。该学者意在( )
A.解释实行海禁的必要性
B.全面否定郑和远航活动
C.强调远航活动的政治性
D.抵制私人海外贸易活动
9.(2024河南开封质检)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洪武六年(1373年),德庆侯廖永忠上言:“今北边遗孽,远遁万里之外,独东南倭寇负禽兽之性,时出剽掠,扰濒海之民。”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北方边疆社会秩序安定
B.欧洲殖民者在沿海活动频繁
C.政府严厉禁止海外贸易
D.东南沿海深受日本海盗危害
10.(2023河南南阳期末)嘉靖三十二年,葡萄牙人借口需要停泊、晾晒货物等,经广东海道副使汪柏同意,葡萄牙正式入居澳门。此后,葡萄牙人修造炮台,设官置署,筑室建房,进行移民。这反映出( )
A.明朝政府主权观念淡薄
B.天朝上国思想根深蒂固
C.闭关自守政策有所松弛
D.中国逐渐融入世界市场
11.(2024山东临沂期中)卫所制是明代的军事制度,卫是卫所制下最高的军事单位。下表内容是明初在部分沿海地区设卫的情况。这反映出当时( )
卫的数量 驻地
11卫 山东沿海
14卫 浙江沿海
9卫 福建沿海
8卫 广东沿海
A.政府重视海防 B.农民起义不断
C.西方侵略开始 D.地方制度异变
题组三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12.(2023安徽宣城期末)明代与蒙古抗衡,在今甘肃西部、青海北部直至新疆东部设立了一系列羁縻卫、所。此外,朝廷还派人入藏招抚,承认元朝对当地僧俗首领所加封的称号,还与以藏族为主体的“西番”诸部建立起茶马贸易关系,设立茶马司进行管理。可见,明代( )
A.理顺了与边疆民族的关系
B.始终与蒙古处于对峙的状态
C.面临着严重的边患问题
D.采用灵活方式处理民族关系
13.(2024湖北襄阳期中)土官世袭本是土司制度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但《土官底簿》(记载明朝正德以前广泛设置于西南边疆的土官授职、承袭等信息)中常见的记载形式却是土官授职之时,必称其不与世袭。这一做法( )
A.反映土官世袭制度已被废除
B.实证改土归流的大规模实施
C.宣示中央对地方管控的权威
D.表明明清民族国家开始奠基
14.(2024江苏盐城期末)明朝政府规定,建州、海西女真的入贡时间为每年的冬季;野人女真因为所居偏远,入贡时间不定。负责落实这一规定的地方机构是( )
A.奴儿干都司 B.行都指挥使司
C.理藩院 D.澎湖巡检司
15.(2024重庆八中月考)1599年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令文臣额尔德尼和噶盖借用蒙古文字母创制满文。满文创制成功后,立即应用于实际,发布指令文告,往来文书、章奏以及记录档案等均据此书写。这一做法意在( )
A.巩固清王朝的统治 B.增强女真族凝聚力
C.确保公文流通顺畅 D.维护各族友好关系
16.(2023河南南阳期末)1644年3月19日,大顺军从德胜门入,经承天门步入内殿。大臣皆已逃散,崇祯带着太监王承恩上煤山瞭望,最后自缢于此,史称甲申之变。这一变局表明 ( )
A.清朝结束了明朝统治
B.瓦剌南下终结了明朝
C.多尔衮打败了李自成
D.明朝被农民起义推翻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2024江苏南京期末)在历代帝王中,明太祖朱元璋存世画像较多,大致分为一正一异两种面孔(见下图),十分奇特。多数人倾向于正像为朱元璋本人,乃宫廷画师所绘,但对异相的记载(认为朱元璋长有“龙须”“奇骨”的非凡样貌)也见于官方文件。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 ( )
A.相貌解读暗合政治需要
B.宫廷画师的刻意美化
C.官方文书揭露事实真相
D.内阁首辅的恶意诋毁
2.(2024辽宁重点高中协作体调研,)嘉靖、万历年间,在朝位班次方面,大学士和六部尚书以吏、户、礼、兵、刑、工的次序排列先后。大学士为加衔,本应屈坐六部尚书之后,而此时的朝位班次却居六部之上。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封建等级制度受到冲击
B.皇权专制削弱
C.内阁成为法定行政机构
D.内阁势力膨胀
3.(2024江西上饶期末)“钦差”称谓出现于元代,而在明洪武时期的官方文书中已较多使用。普遍认为钦差大臣是中国古代“皇帝临时派遣至地方处理重大事务的一种特殊的‘官’”。明代的钦差多数是派遣至地方的,但也不乏派往京城的例子。明代的钦差( )
A.拓宽了官员上升的通道
B.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
C.体现了中枢机构的异化
D.解决了朝廷内部矛盾
4.(2024湖北武汉部分校联考)《明史》载,太祖制,内臣(宦官)不许读书识字。宣宗设内书堂,选小内侍,令大学士陈山教习之,遂为定制。于是内臣多通文墨、晓古今。这一变化( )
A.是中枢政治运作变革的产物
B.有利于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
C.有利于政府行政效率的提升
D.体现了皇权受到宦官的制约
5.(2023北京顺义期末)明初,朱元璋认为:“西北辽远,非亲子弟不足以镇抚而捍外患,其他则分王内地,用资夹辅焉。”在朱元璋死后第二年七月,燕王起兵,援引《祖训》:“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该材料说明( )
A.明朝中央内部出现权臣擅政局面
B.君权同中央集权体制尚不协调
C.封藩制度有效地维护了大明王朝
D.封藩制度保护了明朝边境安宁
题组二 明朝的对外关系与民族关系
6.(2024河北保定期中)明代嘉靖末年以后,以郑若曾等编撰的《筹海图编》为代表,一些士大夫也相继编撰了一系列筹海、海防论著,这些著作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对倭寇事件的记忆,也表达了他们对海洋事务的见解。在随后的近三百年里,这种撰述传统被后人传承下来,形成了一种持续的“筹海”话语。这反映出( )
A.明代抗倭斗争影响深远
B.明末中国开始建立海防
C.明清时期海洋事务停滞
D.明清时期逐渐开发海洋
7.(2023山西太原期中)永乐六年九月,占城王孙舍杨随郑和入朝,明成祖赏赐舍杨白金二百两,钞百锭。明宪宗时期,兵部郎中刘大夏发问“三保太监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纵得珍宝,于国家何益 ”一度引发士人热议。这反映出明朝( )
A.宗藩外交增加财政负担
B.以防范西方殖民者为重
C.外贸税收成为重要财源
D.士人阶层观念保守陈旧
8.(2024河北邢台期中)万历年间《贵州通志》记载:“自汉以来,(贵州)代多羁縻,未有若我国家收之幅员之内,一视之而树之屏者……今日之黔,东则楚,西则滇,北则川,南则粤,是腹心而喉咽也。……帝王何乐与远夷区区争一顺逆者,可以长思矣。”据此可知,明初贵州建省意在( )
A.推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B.消除西南地区割据势力
C.构建西南边疆防御体系D.适时调整基层治理手段
9.(2024江苏海安高级中学月考)明万历三年,俺答汗与三娘子所筑“青城”(今呼和浩特)被万历皇帝改为“归化城”,意为“归顺朝廷,接受教化”;清朝初期,位于晋蒙边界的重要关隘“杀胡口”被康熙皇帝改为“杀虎口”。两处地名变更反映出( )
A.明清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B.统一多民族国家得以巩固
C.边疆地区得到有效治理
D.政治智慧助推了民族交融
题组三 综合题组
10.(2024江苏苏州期中,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世纪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使得海禁政策相比明初实行时更不符合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嘉靖倭乱”发生后,明朝严行海禁并废除了市舶司,这使得番商失去了合法的贸易渠道,大兴走私贸易。海商也逐渐转为了海盗,“虽概称倭夷,其实多编户之齐民也”。福建巡抚谭纶奏称:“闽人滨海而居者,不知其凡几也,大抵非为生于海,则不得食。……皆一切禁罢,则有无何所于通,衣食何所从出。如之,何不相率而勾引为盗也。”中央政府中也有很多同谭纶持相同观点的大臣,明朝上层最终开始考虑更适合实际情况的政策。1567年,明穆宗宣布在福建开放海禁,“准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海”。“隆庆开海”带来了海上贸易的繁荣,朝廷也越来越重视海澄舶税对国家的重要作用,这是除了稳定海疆以外的又一重要好处。因此,明朝政府制定并不断完善海澄舶税制度,以官方政策的形式将税收分类并固定下来,这为中国开启海洋贸易国际化奠定了政策上的基础。
——摘编自薛振威《16世纪中国海外
贸易思想变革——以隆庆开海为例》
(1)据材料概括明朝“隆庆开海”的背景。(4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朝“隆庆开海”的影响。(10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C 2.C 3.B 4.D 5.A 6.C 7.B 8.C
9.D 10.A 11.A 12.D 13.C 14.A 15.B 16.D
1.C 依据“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可知,朱元璋认为宰相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因此,朱元璋意图废除宰相制度,C项正确。
2.C 材料中的“票拟批答”反映了大学士获得了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的权力,C项正确。大学士可以代皇帝草拟诏令,而不是颁布诏令,A项错误;大学士始终是皇帝秘书,并无政务独立决策权,B、D两项错误。
3.B 明太祖统治末年,驸马多出自中下层官吏或平民,而不再以武将功臣子弟为主,主要是为了防止出现武将干政的现象,B项正确;明朝建立时已经实现了国家的统一,排除A项;提升平民地位不是这一措施的目的,排除C项;这一变化与废除宰相制度无关,排除D项。
4.D 材料“一些内阁首辅屡次动用封驳权驳回皇帝的旨意,保护了一些敢于上书言事、批评时政乃至皇帝的官员”,体现的是内阁制度下,内阁首辅动用封驳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D项正确;明朝时期君主专制没有衰落,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对君权的制约而非中央集权遭到挑战,排除B项;内阁不属于监察体制,排除C项。
5.A 明朝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对地方官员控制与监察较为严格,A项正确。
6.C 材料中“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司礼监)之批红……于是朝廷之纪纲,贤士大夫之进退,悉颠倒于其手”,说明明代中后期宦官权力较大,出现专权问题,C项正确;东汉时期出现党锢之祸,排除A项;内阁大学士实际上不能决策国家大事,排除B项;材料中司礼监掌握批红权,以致朝廷纪纲、贤士大夫进退,皆“颠倒于其手”,不利于提高中央政府治理效能,排除D项。
7.B 郑和下西洋“主要以丝绸、瓷器、铁器等手工业产品换取各国珍珠、珊瑚、香料等土特产”,反映出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以物易物的方式加强了明朝与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B项正确。
8.C 据材料“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朱棣个人作为专制帝王的某些意愿”可知,该学者强调郑和下西洋体现出统治者意愿,具有政治色彩,C项正确;海禁与郑和下西洋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学者强调了郑和下西洋的政治性,并非全面否定郑和远航活动,排除B项;材料没有明确涉及该学者对私人海外贸易活动的态度,排除D项。
9.D 明朝初年,有官员上奏称“东南倭寇……时出剽掠,扰濒海之民”,即日本海盗时常骚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D项正确;A项曲解了题干主旨,排除;倭寇是元朝末年起骚扰我国东部沿海的日本海盗,而非欧洲殖民者,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明朝的海外贸易政策,排除C项。
10.A 据题意可知,葡萄牙逐渐占据了澳门,而在这个过程中,澳门的地方官没有进行制止,反而提供了一定便利,说明明朝政府主权观念淡薄,故A项正确。
11.A 根据表格可知,这些卫都集中在沿海地区,设置这些卫有助于加强海防,体现了政府对海防的重视,A项正确。
12.D 明朝在北方设置羁縻卫、所,武力防御蒙古进攻,但是在西藏地区则采取招抚以及经济文化交流方式进行管理,说明明代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灵活,故D项正确。
13.C 土官原本世袭,只是在形式上表现为中央任命,但明朝西南边疆“土官授职之时,必称其不与世袭”,这一做法是在宣示中央权威,加强对地方管控,C项正确;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改土归流大规模实施是在清朝,排除B项;“开始奠基”的表述错误,排除D项。
14.A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前期,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干都司,并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故A项正确。
15.B 努尔哈赤令大臣创制满文,并用满文发布文告,往来文书等皆用满文书写,满文的创制和推广有助于增强女真族的凝聚力,B项正确;努尔哈赤时期清朝尚未建立,排除A项;确保公文流通顺畅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民族关系,排除D项。
16.D 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攻占北京,从而推翻了明朝的统治,故D项正确。
能力提升练
1.A 2.D 3.B 4.A 5.B 6.A 7.A 8.C 9.D
1.A 据材料可知,关于明太祖朱元璋的存世画像,无论是“正像为朱元璋”还是“异相”的朱元璋都是符合政治统治需要的,A项正确;宫廷画师的刻意美化与“异相”的朱元璋画像不符,排除B项;官方文书揭露事实真相的说法不准确,且该说法不能全面解释材料中的现象,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内阁首辅的态度,得不出内阁首辅恶意诋毁的结论,排除D项。
2.D 朝位班次体现了政治体系内的地位高低与权力大小,按照法理,内阁大学士本应位于六部尚书后,但是嘉靖、万历年间,内阁大学士却居六部之上,这一现象反映了内阁权势的膨胀,D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并没有冲击封建等级制度,排除A项;内阁权力源于皇帝,不能说皇权专制削弱,排除B项;内阁不是法定一级行政机构,排除C项。
3.B 钦差大臣被普遍认为是中国古代“皇帝临时派遣至地方处理重大事务的一种特殊的‘官’”,明代钦差较多,说明明代重视钦差在处理重大事务时的作用,钦差秉承皇命,能够快速地决断事务,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B项正确;钦差属于临时任命官员,不是正式官名,因此无法有效拓宽官员上升通道,排除A项;“中枢机构的异化”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项;明代的钦差多数是派遣至地方的,因此其主要作用不是解决朝廷内部矛盾,排除D项。
4.A 材料反映出明朝政府重视提高宦官文化水平,这有助于提升宦官文化素养,发挥宦官在权力运行程序中的作用,这体现出明朝中枢政治运作的变革,故选A项。材料仅提及宦官情况,无法得出整个社会文化水平提升,排除B项;宦官读书识字主要是为了适应废除宰相、设立内阁后的新形势,体现了君主专制加强,而非为了提升行政效率,排除C项;宦官的权力源于皇权,无力对皇权形成制约,排除D项。
5.B 明《祖训》里强调如果天子治国,没有正直大臣辅佐,而是奸臣当道,那地方藩王就可以起兵勤王,这为燕王起兵谋反创造了条件,但违反了当初分封地方藩王来达到维护明朝中央统治的目的,可见君权同中央集权体制尚不协调,故B项正确。A项在题干中体现不出,排除。燕王起兵谋反,可见封藩制度并未有效维护明朝统治,排除C、D两项。
6.A 依据“这些著作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对倭寇事件的记忆,也表达了他们对海洋事务的见解”可知,明朝倭患和抗倭斗争引发了持续几百年的关于筹海、海防的撰述,说明明代抗倭斗争影响深远,A项正确;B项错在“开始”一词,排除;材料所述的是“筹海”话语的形成和持续,据此得不出明清时期海洋事务停滞,排除C项;材料主旨不是开发海洋,排除D项。
7.A 宪宗时期,刘大夏对于郑和下西洋导致的国家财政耗费提出疑问,引发热议,这说明明朝宗藩外交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故A项正确。郑和下西洋并非为了防范西方殖民者,排除B项。明朝大部分时间实行的是海禁政策,外贸税收并不是国家重要财源,排除C项。刘大夏的疑问,有一定合理性,并非保守陈旧,排除D项。
8.C 据材料“今日之黔,东则楚,西则滇,北则川,南则粤,是腹心而喉咽也”可知,明朝在贵州建省,有利于稳定西南,构建西南边疆防御体系,C项正确;明朝在贵州建省的主要目的不是推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排除A项;“消除西南地区割据势力”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内容属于地方管理,不属于基层治理,排除D项。
9.D
君主专制强调的是君主的控制力,与材料关系不大,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政治智慧对民族交融的影响,不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得以巩固,排除B项;仅从城市及关隘名字的变更情况无法得出边疆地区得到有效治理的结论,排除C项。
10.答案 (1)背景:新航路开辟后的新形势;走私贸易大兴和海盗猖獗;明政府(官员)对厉行海禁的反思,维护统治的需要。(4分)
(2)影响:促进海外贸易繁荣;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维持东南海疆稳定;维护明朝统治秩序;助推中国海洋贸易国际化;推动东南沿海经济发展;加速海外白银流入。(10分)
解析 (1)根据“16世纪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使得海禁政策相比明初实行时更不符合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的新形势。根据“明朝严行海禁并废除了市舶司……海商也逐渐转为了海盗”可知,走私贸易大兴和海盗猖獗。根据“闽人滨海而居者……如之,何不相率而勾引为盗也”可知,明政府(官员)对海禁的反思,维护统治的需要。
(2)根据“带来了海上贸易的繁荣,朝廷也越来越重视海澄舶税对国家的重要作用”可知,促进海外贸易繁荣,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根据“稳定海疆”可知,维持东南海疆稳定,维护明朝统治秩序;根据“明朝政府制定并不断完善海澄舶税制度……这为中国开启海洋贸易国际化奠定了政策上的基础”可知,助推中国海洋贸易国际化,推动东南沿海经济发展;结合所学可得加速海外白银流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