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同步练习题--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同步练习题--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8.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20 09:0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1.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问中国,带来军舰模型、毛瑟枪、天体仪、座钟、城市写生画等物品,清朝回赠了玉器、瓷器、丝绸、茶叶、工艺品等3 000多件礼品。中英两国礼品的不同反映出(  )
A.清朝农耕文明繁荣
B.工业革命的完成推动英使访华
C.英国国力远超中国
D.中英两国的文明分野端倪已现
2.(2023湖南常德调研)从17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清朝正规军数量一直保持在80万~85万名,其中包括60万绿营、20万~25万满洲八旗。同时,从18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中叶,清朝常规军事支出也一直固定在约2 600万两白银。这说明清政府(  )
A.无视世界正在发生的变化
B.解决了与其他民族的矛盾
C.财政困难制约了军队发展
D.致力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3.(2023广东新高考学科素养测试)鸦片战争前,《泰晤士报》对华报道重点从“经济”和“法律”两个维度出发,将中国描绘成一个“残暴”“无法制”的异质经济体,而在此过程中,中国几乎处于“失语”的状态。这种报道(  )
A.反映了中国的真实状况
B.加剧了中英之间贸易摩擦
C.助推了鸦片战争的爆发
D.推动中国对外政策的转变
题组二 两次鸦片战争
4.(2023山西运城期末)晚清时期有很多官员认为,中英贸易不仅使英商获利巨大,更是让英国获得了茶叶、大黄等不可或缺的物资,否则这些嗜食肉类的“蛮夷”将消化不良而死。这种认识反映了(  )
A.明清时期小农经济高度发达
B.中国在中英贸易中居主导地位
C.中英两国饮食习惯存在差异
D.部分官员对外部世界缺乏了解
5.《安得鲁·韩德森致拉本特函》中写道:“(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表明鸦片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
A.英国在贸易中处于逆差地位
B.林则徐开展禁烟运动
C.英国力图打开中国市场
D.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6.(2023江苏泰州靖江高级中学阶段测试)鸦片战争爆发后,由于沿海各省清军不敷调用,清政府从内地各省抽调兵丁5.1万人增援沿海,下表所示为部分省区的抽调兵力数据。据此可知,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重要原因是(  )
省份 安徽 湖北 江西 陕西 河南 四川 甘肃 贵州 山西
兵丁 数(人) 3 500 7 300 4 000 5 700 4 000 7 000 3 700 2 500 1 500
A.军队战斗力低下   B.军事体制的落后
C.军队增援不及时   D.清政府兵力不足
7.(2024河北沧州期末)1842年中英签订的《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开放五口通商,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此种规定 (  )
A.反映了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
B.便利了列强对华商品输出
C.表明清政府摒弃了闭关政策
D.说明列强已控制中国外交
8.(2024贵州贵阳期末)19世纪30年代,安徽茶叶的外销路线往往是自安徽经江西至广东,19世纪40年代后,安徽茶叶的外销路线逐步转为自安徽至上海。这主要是因为上海(  )
A.被开放为通商口岸    B.交通体系不断完善
C.是对外开放桥头堡    D.官员具有责任意识
9.(2023广东六校联考)1857年,马克思指出:“广州城的无辜居民……惨遭屠杀,他们的住宅被炮火夷为平地……这一切都是‘中国人的挑衅行为危及英国人的生命和财产’这种站不住脚的借口下发生的!英国人控告中国人一桩,中国人至少可以控告英国人九十九桩。”与此有关的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被迫签订(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尼布楚条约》
10.(2023湖南部分学校模拟)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拒绝同英法合作对中国发动战争。美国国务卿菲什向驻华公使镂斐迪指示:你要向中国表示美国的诚意……同时,清政府须“履行它同美国经由各项条约或协定所承担的一切诺言和义务”。对材料信息解读合理的是,当时(  )
A.美国在华势力受到排挤
B.中国的独立受到列强保护
C.中美关系摆脱敌对状态
D.美国极力维护其在华利益
11.(2024河南商丘期中)英军随营记者在《纽约时报》上发表评论称:“对圆明园内部彻底的破坏,只不过是对大清皇帝桀骜不恭以及清国人对待战俘方式的一个小小惩罚。”该评论(  )
A.抹杀了火烧圆明园的性质B.促使中英矛盾进一步升级
C.成为英国扩大侵华的借口D.阐述了火烧圆明园的根本原因
题组三 开眼看世界
12.(2023陕西学业水平考试)第一次鸦片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灾难,但也引发了中国一批仁人志士转变观念,开始观察、了解“天朝大国”以外的世界。下列属于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有(  )
A.黄宗羲、林则徐   B.林则徐、魏源
C.魏源、李鸿章   D.李鸿章、康有为
13.(2024辽宁沈阳新民高中开学考试)《海国图志》问世不久即传入日本,当时著名学者佐久间象山感叹自己与魏源“所见亦有暗合者”“真可谓海外同志”,另一日本学者感慨道:“使海内尽得观之,庶乎其为我边备之一助矣!”这表明此时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  )
A.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
B.主张中日结盟以反对西方的侵略
C.产生了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
D.已经掀起救亡图存的政治文化运动
14.它“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内容丰富,叙述完备,尤重对欧美各国的考察和介绍,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此处“它”指的是(  )
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华事夷言》   D.《瀛寰志略》
15.(2024江苏盐城期末)1850年,一名英国传教士和一名英籍医生在福州神光寺租住了两间房屋,时任福建巡抚徐继畬根据和约相关条款,采取外交手段,施加压力,迫使两名英国人主动撤出神光寺,避免了外交冲突,但引起了朝野上下的不满。这说明(  )
A.开眼看世界已成为主流
B.洋务派遵循国际外交规则
C.清政府坚决捍卫国家主权
D.徐继畬具有近代外交意识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
1.(2023河南郑州期中)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费正清的观点(  )
A.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B.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C.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
D.从全球化角度分析了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2.(2024重庆南开中学期中)19世纪中期,英国对华贸易商马塞松在回答中国贸易特别委员会质询时坦承:“如果没有鸦片贸易,棉制品贸易也就不会发展;如果装载棉制品的船不携带鸦片的话,该船恐怕连路费都赚不回来。”这一对话反映了当时(  )
A.鸦片走私已取代棉纺织品贸易
B.中国处于贸易逆差,大量白银流出
C.英国以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市场
D.中国禁烟运动严重损害英国利益
3.(2024河北保定期末)1854年,英法美三国照会清政府,要求全面修改条约。提出的要求包括:开放中国全境,特别是长江流域和沿海各城市;实行鸦片贸易的合法化;废除进出口货物的内地税;等。其实质是(  )
A.协调平衡各国矛盾 B.扭转正当贸易逆差
C.满足列强资本输出需求 D.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题组二 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4.(2024湖南名校联合体第二次联考)《哈佛中国史》指出,“清朝赔上民族国家理应有的主权对于一个‘追赶性工业化’的帝国来说,这造成了无法设置保护性关税来扶植新兴工业的严重后果”。这突出反映了(  )
A.《南京条约》妨碍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B.《北京条约》使中国主权遭到严重侵犯
C.《马关条约》使列强获取掠夺工矿之利
D.《辛丑条约》标志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
5.(2023湖南岳阳期末)鸦片战争后,魏源认为老子的“无为”思想中也有“作者之所忧患”,体现了“革虚而之实”的理念。这反映出魏源(  )
A.践行传统主流价值理念的复兴
B.引领了近代社会变革的方向
C.唤醒国人革新政治的忧患意识
D.根植传统,探求救亡图存之道
6.(2024福建三明一中月考)《南京条约》签订后,条约文本一直存放在两广总督衙门,并未在国内公布颁行;当时连清朝办理“夷务”的官员都“未见其文”,社会各界对条约的具体内容更是缺乏了解。这(  )
A.导致了英国侵华意图无法实现
B.说明各界对条约内容漠不关心
C.反映了国人对《南京条约》的抵制
D.表明晚清仍具有天朝上国观念
7.鸦片战争后,林则徐指出一味强调陆守,以守为战,“譬如两人对弈,让人行两步而我只行一步,其胜负尚待问乎 ”“徒守于陆,不与水战,此常不给之势”。这表明林则徐(  )
A.学习西方科技,实现自强求富
B.已摒弃夷夏观念,开眼看世界
C.要求军事改革,应对边疆危机
D.萌发海防意识,抵御外来侵略
题组三 思维训练
8.(2023山东青岛期末)据学者研究,1700年,中国和欧洲的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 23.1%和 23.3%;1820年,中国占到 32.4%,欧洲只占 26.6%。这说明 (  )
A.中国是东亚朝贡贸易体系中心
B.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占支配地位
C.西方对当时中国影响达成共识
D.农耕文明依然具有相当的优势
题组四 综合题组
9.(2023八省八校第一次联考,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之后,屡遭西方列强侵略的清王朝,已经完全处于“将萎之华,惨于槁木”的境地。在西方国家的压力与督促下,清政府开始派出驻外使团。这些使团的人员,亲历西方,实地考察、了解了西方的文化,并且由于官方的派遣、特殊的身份,受邀参加了许多宫廷、贵族、富商等举行的交际舞会,也被邀请观看了许多舞蹈演出,在他们的日记、随笔里,我们发现了近代国人走向世界,接触、了解西方舞蹈的最初的足迹。
——摘编自张艳《激荡与融合:
西方舞蹈在近代中国》
  材料二 西方舞蹈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并成为国人一种新的娱乐生活方式可以说是一个小小的缩影,反映了人们对西方文化由陌生、新奇、甚至排拒到交流、融合这样一个大趋势。虽然过程中充满了矛盾和斗争,但是却打破了中国城市民众精神世界的封闭、单调与宁静,人们逐渐开始接受和仿行西洋生活方式,并顺应中国文化加以改易和创新,传统的娱乐生活方式抑或逐渐衰微、消亡,抑或适时增添了不少新内容而发生着变异。近代中国城市文化娱乐生活方式由此日益走向西化、多样化和现代化的变迁过程,中国社会呈现出移风易俗的新气象,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张艳《西舞东传与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西方舞蹈在中国发展的时代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方舞蹈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带来的影响。(10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D 2.A 3.C 4.D 5.C 6.B 7.B 8.A
9.B 10.D 11.A 12.B 13.A 14.D 15.D
1.D 根据材料可知,1793年,英国带给清政府的礼物是近代科技产品,而中国依然按照传统的朝贡体系来处理中英关系,回赠的礼品主要是农产品和手工业品,这表明中英两国的文明分野端倪已现,D项正确。
2.A 17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近二百年间,清朝军队规模、兵种结构和军费等基本没有发生变化,没有改革军政,更没有着手兴建海军和加强海防,但此时西方世界正在大力发展海军并进行殖民扩张,说明清政府无视世界正在发生的变化,故A项正确。
3.C 《泰晤士报》将中国描绘成一个“残暴”“无法制”的异质经济体,而在此过程中中国几乎处于“失语”的状态,这样的宣传会误导英国人,英国人看到的中国是一个负面的形象,从而会赞成和支持鸦片战争,故C项正确。
4.D 据材料“嗜食肉类的‘蛮夷’将消化不良而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长期的闭关自守,晚清时期一些官员对外国认识不足,对外部世界缺乏了解,故选D项。
5.C 由“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并联系所学《南京条约》的内容可知,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就是打开中国市场,故C项正确。
6.B 由表格数据可知,清政府需要从内地的多个省份拼凑多支队伍增援沿海地区,可以得出清朝军事体制落后,缺乏统筹,这是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重要原因,B项正确;材料未直接体现军队的战斗力情况,排除A项;材料未直接体现军队增援时效,排除C项;题干主旨是清朝军事体制落后,并非兵力不足,且此时清军的数量远超远征的英军数量,排除D项。
7.B 材料“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表明中国关税自主权遭到破坏,便利了列强对华商品输出;B项正确,排除A项;中国被迫开放五口通商,不能表明清政府摒弃了闭关政策,排除C项;《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未控制中国的外交,排除D项。
8.A 结合所学可知,《南京条约》规定开放五口通商,上海成为通商口岸,因此19世纪40年代后,安徽茶叶的外销路线逐步转为自安徽至上海,A项正确。
9.B 根据“1857年”“广州城的无辜居民……惨遭屠杀,他们的住宅被炮火夷为平地”可知,材料指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国在广州犯下的罪行,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故B项正确。
10.D 由材料可知,美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没有对华发动战争,但前提是清政府必须履行同美国签订的条约,这表明美国在极力维护其在华利益,故选D项;从材料中并不能看出美国在华势力受到了排挤,故排除A项;中国的独立并没有受到列强保护,故排除B项;中美关系当时并不处于敌对状态,故排除C项。
11.A 根据材料“只不过是对大清皇帝桀骜不恭以及清国人对待战俘方式的一个小小惩罚”可知,该记者是在为火烧圆明园事件寻求合理的解释,抹杀了该事件的侵略性、破坏性,A项正确;中英矛盾进一步升级并非该评论的主旨,排除B项;火烧圆明园事件并未成为英国扩大对华战争的借口,排除C项;该评论没有阐述火烧圆明园的根本原因,排除D项。
12.B 林则徐、魏源是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林则徐收集有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汇译成《四洲志》等书稿。魏源注意收集外国史地知识,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一书,B项正确。
13.A 19世纪中期,魏源编撰《海国图志》,得到一些日本学者的赞同,表明此时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了西方工业文明的先进,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日结盟反对西方侵略,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魏源是地主阶级开明人士,并不反对封建专制,排除C项;材料中只有个别有识之士的主张,不能说明中日两国都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政治文化运动,排除D项。
14.D 根据“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并结合所学可知,“它”指的是《瀛寰志略》,D项正确。
15.D 根据材料可知,徐继畬根据和约相关条款,采取外交手段,迫使两名英国人主动撤出神光寺,说明他运用近代外交思维妥善地处理了涉外事务,即徐继畬具有近代外交意识,D项正确。
能力提升练
1.A 2.C 3.D 4.A 5.D 6.D 7.D 8.D
1.A 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后的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原料和商品销售市场,鸦片战争爆发是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对外扩张的必然要求,而费正清则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拒绝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结果,这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A项正确;材料中的观点是费正清站在西方立场上做出的结论,并未肯定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排除B项;材料没有揭示鸦片战争的根源,排除C项;费正清的上述观点是站在殖民者的立场上,排除D项。
2.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所学知识正确理解材料中的信息,具体分析如下:
A项的说法与史实不符,鸦片走私虽然影响了棉纺织品贸易,但没有完全取代它,排除A项;B项虽然在当时的情况下属实,但并非材料的主旨,排除B项;中国禁烟运动损害英国利益,与材料的主旨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3.D 第一次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签订后,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提出修改条约的要求,被清政府拒绝后,1856年,英、法两国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D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英、法等列强在侵略中国的问题上主要是相互勾结,排除A项;扭转贸易逆差只是列强要求修约的具体目的之一,实质是进一步侵略中国,排除B项;《马关条约》签订前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排除C项。
4.A 根据材料“造成了无法设置保护性关税来扶植新兴工业的严重后果”可知,清政府丧失了关税主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中,英国强迫清政府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使得清政府无法设置保护性关税来保护本国新兴工业,妨碍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A项正确;B、C、D三项中涉及对《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评价,都没有针对性地提到关税主权丧失对中国的危害,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
5.D 魏源认为老子的“无为”思想中也有“作者之所忧患”,体现了“革虚而之实”的理念,这反映出魏源企图借助阐释传统文化观念为现实需要服务,故D项正确。A项表述错在“复兴”,这不是魏源的主要目的。材料强调的是魏源从传统思想中汲取智慧,并非“引领了近代社会变革的方向”,排除B项。此时国人学习西方主要停留在器物层面,排除C项。
6.D 据材料“《南京条约》签订后……并未在国内公布颁行……社会各界对条约的具体内容更是缺乏了解”可知,清政府不愿接受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历史事实,意图维护其原有的天朝上国外交,D项正确;材料主旨是清政府对条约的刻意隐瞒,《南京条约》的签订意味着英国侵华意图已经实现,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未公布条约内容,国人根本就不知晓,得不出各界漠不关心的结论,排除B项;由材料“社会各界对条约的具体内容更是缺乏了解”可知,国人对条约内容缺乏了解,不能得出国人抵制《南京条约》的结论,排除C项。
7.D 林则徐主张海陆兼重而非专重陆防,这是由于鸦片战争对于当时人们造成冲击,林则徐萌发海防意识,主张抵御外来侵略,D项正确;材料主旨是防御的策略而非学习西方技术或者进行军事改革,排除A、C两项;材料并未涉及夷夏观念的变化,排除B项。
8.D 批判性思维要求学生在解读历史现象时,能够在合理质疑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论证,此时的欧洲是工业文明的代表,而中国则是农耕文明的代表。在人们的固有印象中工业文明作为新生事物比农耕文明具有更多优势,但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18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比重大于欧洲,当时的中国仍是农耕文明,据此可以得出农耕文明依然具有相当优势,故D项正确。
9.答案 (1)西学东渐;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特殊群体的推动。(6分)
(2)促进了社会心理的开放;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使中国社会移风易俗;推动了社会变革;助长了奢靡之风。(10分)
解析 (1)据材料“鸦片战争之后……在西方国家的压力与督促下,清政府开始派出驻外使团”,可归纳出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据材料“并且由于官方的派遣、特殊的身份,受邀参加了许多宫廷、贵族、富商等举行的交际舞会”,归纳出特殊群体的推动。结合所学可得出西学东渐。
(2)据材料二“但是却打破了中国城市民众精神世界的封闭、单调与宁静”“中国社会呈现出移风易俗的新气象,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进步”,可从促进社会心理开放、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移风易俗等角度进行分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