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戊戌维新运动
1.(2023山东潍坊月考)维新运动是康有为、梁启超等传统功名不高的读书人发动的,阻力重重。但在短短一两年内,维新运动便到达高潮,甚至一度出现“咸与维新”,一些高官也屡屡“赞助”以显自己的“开明”的局面。这表明当时( )
A.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
B.君主立宪成为社会共识
C.民主科学思想广泛传播
D.广大社会民众充分觉醒
2.(2023浙江绍兴期末)长期以来,史学界据《康南海自编年谱》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并于“(1895年)四月八日投递,则(都)察院以既已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现代学者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各类档案,证明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未送。由此可以得出( )
A.长期广泛流传的观点最具可信度
B.传统历史观点都会被新史料推翻
C.历史研究需要参考多方面的史料
D.原始档案比历史文献更接近真相
3.(2023湖南师大附中模拟)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真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材料说明戊戌变法( )
A.理论偏激,内部意见分歧
B.遭到了既得利益者的激烈反对
C.遭到了保守势力的阻碍
D.失败原因是改革家的急功近利
4.(2024山西吕梁开学考试)有学者指出,在当时的百姓看来,康有为和一班要变法的人俱是“奸臣”。“戊戌六君子”就义之日,京城的市民指着绑缚刑场的“戊戌六君子”骂道:“乱臣贼子,书生狂徒。”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A.列强侵略激起国人反抗
B.变法维新缺乏群众基础
C.戊戌变法违背时代潮流
D.民众舆论制约变法进程
5.(2024河南南阳期末)史学家陈旭麓在评价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时指出:“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在陈旭麓看来戊戌变法( )
A.阻止了民族危机的继续加深B.改革了封建君主专制体制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D.动摇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
6.(2024山东枣庄期末)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陆续废止了种种变法政令,但她认识到在领导权以外的各项事业,必须依靠新人去办;而新的人才旧办法是培养不出来的,只有改用新办法,为此保留了京师大学堂。其根本目的是( )
A.借此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B.培养精通西学的各类人才
C.改变自己的政治保守形象D.认识到新式教育的先进性
题组二 义和团运动
7.(2023陕西延安宜川中学期末)1899年,毓贤出任山东巡抚,提出“民可用,团应抚,匪必剿”,对义和拳采用招抚办法,将其招安纳入民团,于是义和拳变为“义和团”,其口号也由“反清复明”改成“扶清灭洋”。这些变化客观上缘于( )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义和拳改变斗争策略
C.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D.统治者顺应时代潮流
8.(2024天津河北区期末)义和团散布揭帖宣传,“(中国的)混乱扰攘均由洋鬼子招来,彼等在各地传邪教、立电杆、造铁路,不信圣人之教,亵渎天神,其罪擢发难数”“消灭洋鬼子之日,便是风调雨顺之时”。这说明义和团( )
A.笼统排外 B.斗争方式单一
C.崇信儒学 D.民众自发性质
9.(2024山西朔州怀仁一中月考)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法国政府极力维护来华天主教教士的保护权,曲意袒护教士、教民,态度极为蛮横。后来,法国主动放弃了保教权,不再像以前那样动辄对中国进行威胁和勒索。法国态度变化的原因是( )
A.法国政府主动放弃了保教权
B.中法之间的民教冲突减少
C.义和团运动打击了列强气焰
D.法国政府对华控制力下降
题组三 八国联军侵华
10.(2023山东胶州期末)据《中国近代通史》记载,俄国政府虽然赞成向中国用兵,但不愿出头公开领导联军与清政府为敌。当时法国驻德大使明确告诉德国政府:没有人会信任英国的领导。这一记载反映的侵华战争应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1.(2023豫东名校联考)1900年6月,八国联军攻占大沽炮台,慈禧太后紧急召开御前会议研讨对策。载漪等人认为人心不可失,应该利用义和团的热情与列强决一雌雄。光绪皇帝强调:“战非不可言,顾中国积衰,兵又不足恃,用乱民以求一逞,宁有幸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危机面前清政府分歧严重
B.开明官员认为民意可用
C.光绪帝软弱求和,错判形势
D.民众反帝热情扭转时局
12.(2024河北沧州期末)1900年,清政府向八国联军宣战后,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地方大员寻求“自保”表明( )
A.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湘淮系集团崛起
C.地方军阀割据的局面已经形成
D.清政府权威式微
题组四 民族危机的加深
13.(2024山东菏泽郓城实验中学月考)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东交民巷的大炮注视和监督着紫禁城,象征着条约制度的权威和中国的国将不国。”导致中国“国将不国”的原因是( )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天津条约》的签订
C.《辛丑条约》的签订 D.《马关条约》的签订
14.(2023山东济宁期中)《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4.5亿两,分39年付清,以海关税及盐税作抵押,但这两项税收为清政府最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据此可知( )
A.列强意识到了中国偿还能力薄弱
B.清政府关税和盐税收入足够偿还赔款
C.列强变相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D.列强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需求增强
15.(2024天津重点高中期末)《辛丑条约》规定,清朝地方官对于反帝事件“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亦不得开脱别给奖叙”。这说明( )
A.中国社会性质开始改变
B.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C.中国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D.中外和好局面已然呈现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救亡图存的探索
1.(2024河南信阳高级中学开学考)有学者指出,戊戌变法是一场关乎国计民生的全局性变革,它的每一措施不仅应有进步意义,还须为社会所承受。而在“百日维新”期间,不仅光绪帝颁布多达百余道的新政诏令,康有为也在“断发易服”“改元开化”,甚至在改国号为“中华”等事上着墨过多。据此可知,该学者意在强调维新变法( )
A.未涉及政治变革层面
B.缺乏充分的思想动员
C.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D.存在急功近利的倾向
2.(2024四川绵阳期末)有学者认为:“‘灭洋’口号的提出表现了被侵略者对于侵略者郁积已久的愤怒,同时又包含着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抵抗,包含着旧式小农和手工业者因自然经济分解而蒙受的痛苦。”作者旨在说明义和团 ( )
A.爆发的历史根源 B.本质是文化的冲突
C.体现出阶级局限 D.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题组二 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3.(2024湖南炎陵开学考)鸦片战争以来,不平等条约多以割地、赔款、开埠通商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中没有割地、开埠等内容,虽有赔款,也并非列强的主要目的。这一变化( )
A.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B.说明帝国主义侵华策略的转变
C.说明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D.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
4.(2023江西抚州期末)(庚子年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说:“为今之计,当先请皇帝复辟,另举西使中之贤者一人,入军机处,赞襄新政,则中国可安,而后患可免矣。次当限制中国之军备,散其营伍,毁其制造各厂。……须俟太后归政,罪魁重惩,方与退兵议和,万不可先退兵也。”他的意图是( )
A.分而治之 B.以华制华
C.灭亡中国 D.瓜分中国
题组三 思维训练
5.(2023山东潍坊期末,12分,)维新派效法西方,将“人”视为改造社会的关键,通过教育提高国民素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维新派的教育思想
思想 出处
小学是学生身体成长的关键时期,应少做课多游戏,“以养身健乐为主”。中学生身体稚弱,除养体开智外可重点学习礼乐,“礼以固其肌肤之会,筋骸之节……乐以涵养其性情,调和其气血,节文其身体,发越其神思”。大学“亦重体操,以行血气而强筋骸” 康有为 《大同书》
尚武精神是“急务”,认为“体操而外,凡击剑、驰马、蹴鞠、角抵、习射、击枪、游泳、竞渡诸戏”的参与者,应该受到格外的鼓励和嘉奖,从而达到强国的目的 《梁启超 文选》
盖生民之大要三,而强弱存亡莫不视此:一曰血气体力之强,二曰聪明智虑之强,三曰德行仁义之强……是以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 严复 《原强》
提取材料信息,围绕“维新派的教育思想”,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析。(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A 2.C 3.A 4.B 5.C 6.A 7.C 8.A
9.C 10.D 11.A 12.D 13.C 14.C 15.B
1.A 根据材料“在短短一两年内,维新运动便到达高潮,甚至一度出现‘咸与维新’,一些高官也屡屡‘赞助’以显自己的‘开明’的局面”可知,在维新运动期间,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A项正确。
2.C 根据材料“《康南海自编年谱》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以及“证明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未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史研究的途径多样,历史研究需要通过多种史料、多种方式探寻真相,C项正确;长期广泛流传的观点不一定可信度最高,排除A项;B项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原始档案不一定比历史文献更接近真相,排除D项。
3.A 根据材料可知,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不仅遭到顽固派坚决反对,不少维新派也难以接受,说明其理论偏激,维新派内部意见分歧,A项正确。
4.B 根据材料“奸臣”“乱臣贼子,书生狂徒”及所学知识可知,民众不了解维新变法,维新派也没有充分地向民众宣传变法,未动员民众支持变法,使得变法维新缺乏群众基础,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当时的人们对戊戌变法的看法,并未涉及国人对列强的反抗,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顺应了时代潮流,排除C项;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守旧势力强大,且戊戌变法是自上而下的变法,民众舆论对变法进程影响相对较小,排除D项。
5.C 根据材料“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可知,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基础,使人们开始追求政治制度改革,C项正确;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没有挽救民族危机,也没改变中国的君主专制体制,排除A、B两项;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D项错误。
6.A 戊戌政变后,为维护统治,需要新式人才,慈禧太后便保留了京师大学堂,培养新人去办领导权以外的各项事业,可见其根本目的是借此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A项正确;“培养精通西学的各类人才”是目的之一,但不是根本目的,排除B项;慈禧太后的根本目的是维护自身的统治,不是改变自己的政治保守形象,排除C项;“认识到新式教育的先进性”不是目的,排除D项。
考场速决 看到“根本目的”这样的设问,要注意结合阶级属性进行分析。材料中的人物是慈禧太后,其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因此这些措施的根本目的是维护自身统治,快速得出A项。
7.C 根据材料“其口号也由‘反清复明’改成‘扶清灭洋’”可知,随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灭洋”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要求,口号的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C项正确。
8.A 根据材料“彼等在各地传邪教、立电杆、造铁路,不信圣人之教,亵渎天神,其罪擢发难数”“消灭洋鬼子之日,便是风调雨顺之时”及所学可知,义和团运动把斗争矛头指向了外国侵略者,排斥铁路、电线杆等先进事物,即笼统排外,A项正确。
9.C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态度的变化与我国这一时期爆发的义和团运动有关,虽然义和团运动被镇压下去了,但广大义和团战士前仆后继、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使帝国主义侵略者和教会势力认识到“瓜分一事,实为下策”,为了缓和对立情绪,列强改变了对华策略,C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法国并未主动放弃特权,排除A项;法国态度的变化与民教冲突的次数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当时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法国政府对华控制力增强,排除D项。
10.D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俄国、英国、法国和德国等“向中国用兵”,组成联军“与清政府为敌”,这反映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故D项正确。
11.A 面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载漪等人主张抵抗,光绪皇帝不主张抵抗,说明在危机面前,清政府内部分歧严重,故选A项。材料体现的是在危机面前,清政府内部存在分歧,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光绪帝的主张是根据实际情况的判断,排除C项;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12.D 据材料可知,清政府向八国联军宣战,而南方各省则与英、美等国达成协议,没有与中央政府保持一致,由此体现了清政府权威的下降,D项正确;中国在鸦片战争战败后就已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湘淮系集团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已经崛起,排除B项;此时尚未形成地方军阀割据的局面,排除C项。
13.C 根据材料“东交民巷”并结合所学可知,《辛丑条约》规定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且《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彻底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C项正确。
14.C 结合所学可知,《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最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即海关税和盐税,落到了列强的手中,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受到列强的控制,列强变相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中国的还款能力,排除A项;B项曲解了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体现不出列强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需求增强,排除D项。
15.B 根据材料“清朝地方官对于反帝事件‘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可知,《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要帮助列强镇压反帝事件,说明其已经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B项正确。
能力提升练
1.D 2.A 3.B 4.B
1.D 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戊戌变法作为关乎国计民生的变革,应考虑现实,徐步推进,而在实践中,不仅光绪帝在短期内颁布了大量新政诏令,康有为也欲通过改“国号”等实现国家快速变革,这反映出维新变法存在急功近利的倾向,D项正确。戊戌变法涉及政治层面,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未涉及维新变法的影响,排除C项。
2.A “被侵略者对于侵略者郁积已久的愤怒”即中国民众反帝情绪滋长,“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抵抗”即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特别是反洋教,“旧式小农和手工业者因自然经济分解而蒙受的痛苦”指的是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导致大批小农和手工业者破产,综上可知,义和团运动的爆发是因为帝国主义入侵导致大批小农和手工业者破产,中国人的反帝反洋教斗争兴起,即义和团运动爆发有其历史根源,A项正确;义和团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的侵略,而非文化的冲突,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而非其局限,排除C项;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但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材料是探究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不是探讨影响,排除D项。
3.B 鸦片战争以来不平等条约多以割地、赔款、开埠通商为基本内容,《辛丑条约》中没有割地、开埠等内容,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因为鸦片战争以来,受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列强的主要目的是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而《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把清政府变成统治中国的工具,实行以华治华,表明帝国主义侵华政策转变,同时也表明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B项正确。
4.B 根据“皇帝复辟”“举西使中之贤者一人,入军机处”“太后归政,罪魁重惩”可知,丁韪良建议废黜慈禧太后,扶植光绪皇帝上台,建立一个亲西方的政府,达到“以华制华”的目的,故选B项。
5.答案 示例
论题:维新派倡导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强民救国。(2分)
评析:近代以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启蒙思想传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维新派针对传统教育的问题,为培养变法人才,救亡图存,号召学校教育重视体育,倡导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提高国民素质。这种教育思想把个人发展与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有利于启发民众的民族意识,促进新思想的传播;但维新派教育思想受阶级和时代局限,在当时难以实践,影响有限。(10分)
(也可写其他论题,如:维新派教育思想折射出救亡图存的时代特征、维新派重视体育反映出强国强民的迫切要求等,论证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本题介绍了三位思想家的观点,要求学生对其观点进行提炼、概括、总结,从而形成对维新思想的新认识。以严复的思想为例。
第一步,提炼关键信息,得出论题。
第二步:结合材料,从“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三个角度组织答案,评析主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