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同步练习题--第18课 辛亥革命(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同步练习题--第18课 辛亥革命(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0.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20 09:11: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8课 辛亥革命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2024湖南益阳期末)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设立商部,在全国各地广泛组织商会;颁布商人通例,肯定商人的地位,规定商人享有的权利和应遵循的通行规则等;通过一系列章程,倡导与奖励兴办实业。清政府此举旨在(  )               
A.延续重农抑商政策   B.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C.挽救自身统治危机   D.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2.(2023江苏南通调研)下面是1908年《申报》上刊登的一幅反映清末立宪的漫画。作者意在说明(  )
A.中国社会适合君主立宪制
B.清末立宪不改变专制之根本
C.清朝主动顺应近代化潮流
D.辛亥革命未能推翻君主专制
3.(2024山东烟台期中)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上同期刊登朱元璋、洪秀全、孙中山三像,《民报》与其他革命刊物也相当多地刊载了有关太平天国的文章、图片、诗歌。这体现的基本意图是(  )
A.维护儒家正统意识   B.践行反清复明思想
C.继承革命传统   D.推翻君主专制
4.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一文中强调革命任务有三,即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它们分别对应三民主义中的(  )
A.民享、民治、民有   B.民生、民族、民权
C.民有、民治、民享   D.民族、民权、民生
5.(2024江苏徐州期中)中国同盟会于1905年在东京成立。后来同盟会发生了分化,部分会员联合会党成立共进会,宣扬反清思想;部分对孙中山不满的同盟会会员在东京重建光复会;1911年7月同盟会中部总会成立时,其宗旨中放弃了“平均地权”。同盟会的分化表明(  )
A.三民主义主张已被抛弃B.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C.革命力量已经完全瓦解D.同盟会放弃了革命主张
6.(2024江苏扬州期中)1911年春,革命党人林觉民写下绝笔《与妻书》:“……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随后他毅然投入广州黄花岗起义。这反映出当时一些先进知识分子(  )
A.意识到工农革命的意义B.是辛亥革命成功的保障
C.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D.走上了维新变法的道路
题组二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7.(2024河南商丘实验中学月考)1911年8月,保路运动由“文明争路”转向激烈抗争,四川142个州县的工人、农民、学生和市民纷纷投身其中。9月,运动发展为全省抗粮抗捐,出现了群众性罢市、罢课风潮。这一运动(  )
A.反映出国内阶级矛盾激化B.得到武昌起义的有力支援
C.直接导致了辛亥革命爆发D.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转型
8.(2024浙江绍兴联考)武昌起义爆发后,英国《泰晤士报》很快就发表评论说:“历史上很少见到如此惊人的革命,或许可以说,从来没有过一次规模相等的、在各个阶段中流血这样少的革命……在这样的国家里,是否能够突然用一个同东方概念和传统格格不入的共和国政府形式,来代替君主政体 ”该评论(  )
A.认为辛亥革命的目标难以达成
B.旨在为袁世凯的崛起制造舆论
C.使民国在各种合力下徒具形式
D.科学预测了未来革命道路的艰辛
9.(2024天津河北区月考)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曰:“……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立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该诏书(  )
A.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
B.体现了清帝对君主立宪政体的向往
C.标志着中国历史封建制度的结束
D.为中华民国的成立创造了有利条件
10.(2024河南商丘宁陵高级中学月考)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作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  )
A.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
B.提高了总统的个人权力
C.受到政治形势的影响
D.盲目照搬西方政治体制
11.(2022河北邯郸月考)民国初年的某一辛亥革命纪念章上,将中华民国时期的“囯”写成了“囻”。当时汉字“囯”中的“王”为“民”所代替,其突显的政治理念是(  )
A.三权分立   B.主权在民
C.富强独立   D.君主专制
题组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2.(2024山东菏泽期中)有人认为,辛亥革命让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和下跪准备,而是为思考和站立准备。这意在强调辛亥革命(  )
A.推动了民主精神和平等意识的觉醒
B.推翻了清政府的封建专制统治
C.改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D.确立了资本主义三权分立制度
13.(2023广东韶关期末)陈旭麓先生指出:“辛亥革命促成了旧体制的瓦解和新体制的建立,中国历史因之而越出了改朝换代的旧轨。然而旧体制却留下了旧的社会心理。这种几千年岁月积淀而成的沉重惯性如同一种板结的地块,使新的体制难以把自己的根须扎进社会的深处。”该学者(  )
A.揭示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
B.指出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潮
C.否定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D.认识到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
14.(2022湖南株洲二中期末)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13人,革命党5人,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
A.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B.具有明显的妥协性
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
D.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
15.(2023山东济南开学考试)辛亥革命的目标不只是推翻一个专制王朝,而是一次试图向专制制度发起攻击、用先进社会制度代替落后社会制度的革命。所以辛亥革命与以往革命的不同在于(  )
A.完成了改朝换代
B.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C.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D.使中国摆脱了民族危机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2024河南豫北名校联盟联考)1906年,清政府推行丙午官制改革,筹备极为迅速,从宣布预备立宪到确定改制官员、职员、办公地点、办公时间等基本规程,仅用时三日;而新官制文本从草拟、修正、核定上奏到裁夺出台的时间也极为短促,大约用了两个月。这反映出(  )               
A.清政府改革存在失败风险
B.预备立宪获得了民众认同
C.官制改革成为新政的核心
D.中外民族矛盾得到了缓解
2.(2024山东日照联考)1906年,孙中山指出:“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外,国体民生,尚当与民变革……故前代为英雄革命,今日为国民革命。所谓国民革命者,一国之人皆有自由、平等、博爱之精神,即皆负革命之责任……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这表明,孙中山(  )
A.首次提出反对清政府的统治
B.为国共合作奠定了政治基础
C.对中外革命作了深入反思
D.对民权主义的认识有了发展
3.(2024黑龙江哈尔滨月考)在袁世凯、张之洞等的奏请和立宪派的压力下,清政府于1911年5月成立责任内阁。内阁总共13人,其中皇族有7人,被称为“皇族内阁”。此举(  )
A.意在促进传统政治转型
B.客观上缓解了统治危机
C.壮大了革命反清的势力
D.提高了立宪派政治地位
题组二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4.(2024重庆八中适应性月考)有学者认为:武昌起义以前,民族资产阶级、农民、市民和军人的反清取向成为政治生态的主流……而武昌起义后国民政治心态发生变化,出现“崇权威”及“追求秩序安定”两大特征。这一转变(  )
A.致使了保路运动的爆发B.促使社会风俗习惯的革新
C.激发专制和共和的角力D.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5.(2023吉林长春期末)武昌起义后革命党人成立南京临时政府,后来又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两个地方都使用“临时”的提法,从本质上体现了(  )
A.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
B.革命党人为袁世凯夺权留余地
C.孙中山不计较个人名利的品质
D.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
题组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6.梁启超曾对辛亥革命评价道:“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他意在说明辛亥革命(  )
A.增强了国人的民族民主意识
B.与立宪派政治理想完全一致
C.完成了推翻封建主义的使命
D.废除了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
题组四 思维训练
7.(2024江苏淮安联考)有学者指出,辛亥革命后“新旧势力的相互博弈及妥协,使革命以最小代价换取了最大成果,原有的疆域和各族民众基本得到维持,避免了国家分崩离析的解体命运,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共存”。这一评价(  )
A.对辛亥革命的局限性认识不足
B.低估了辛亥革命的划时代意义
C.对政权的和平过渡持正面看法
D.与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相违背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C 2.B 3.C 4.D 5.B 6.C 7.A 8.A
9.A 10.C 11.B 12.A 13.D 14.B 15.B
1.C 根据材料可知,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措施,这是因为清政府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为挽救自身统治危机,不得已进行改革,C项正确;清政府颁布一系列奖励实业的章程说明其并未延续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在1864年已经被镇压,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属于其客观影响,不属于其目的,排除D项。
2.B 根据材料“1908年《申报》上刊登的一幅反映清末立宪的漫画”可知,在清末立宪时期,将“立宪”嫁接于根深蒂固的“专制”之上,具有讽刺意味,反映了清末立宪是幌子,其目的是维护腐朽的清朝专制统治,并未改变专制之根本,B项正确。
3.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元璋、洪秀全、孙中山都是革命的典型代表,朱元璋推翻了元朝,洪秀全、孙中山都意在推翻清王朝的统治,由于革命目标的一致性,同盟会对太平天国有更加特殊的认同感,所以《民报》等刊物大量刊载有关太平天国运动的文章、图片、诗歌,以显示继承革命传统,C项正确。
4.D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中民族主义对应的是民族革命,民权主义对应的是政治革命,民生主义对应的是社会革命,D项正确。
5.B 根据材料可知,这些分化的团体或组织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同盟会的团结,不利于革命运动的开展,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B项正确;其他三项说法本身不准确,排除。
6.C 据材料可知,为了给天下人谋幸福,林觉民毅然投入黄花岗起义,这体现了革命党人的担当精神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林觉民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1911年还没有兴起工农革命,排除A项;仅有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并不足以保障辛亥革命的成功,排除B项;林觉民走上的是革命道路,而不是维新变法道路,排除D项。
7.A 材料信息“1911年8月,保路运动由‘文明争路’转向激烈抗争,四川142个州县的工人、农民、学生和市民纷纷投身其中”反映出保路运动的参与范围广;材料信息“运动发展为全省抗粮抗捐,出现了群众性罢市、罢课风潮”反映出保路运动的形式扩展到群众性罢市、罢课,说明保路运动得到广泛支持,反映出国内阶级矛盾激化,A项正确。
8.A 《泰晤士报》对在中国建立共和制度深表怀疑,这说明其认为辛亥革命的目标难以达成,A项正确;材料与袁世凯的崛起无关,排除B项;C项表述夸大了这一评论的影响,排除;D项“科学预测”的表述不准确,排除。
9.A 《清帝逊位诏书》宣告清帝退位,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清帝对君主立宪政体的向往,排除 B项;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并没有结束封建主义的剥削和压迫,排除C项;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排除D项。
10.C 根据所学可知,清帝退位后,袁世凯当选为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袁世凯手中,为了防止袁世凯专权,南京临时参议院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材料中这一变化是受到政治形势的影响,C项正确。
11.B 材料“当时汉字‘囯’中的‘王’为‘民’所代替”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突显了主权在民的思想,故B项正确。
12.A 材料中的观点认为辛亥革命令国人开始了思考和站立,说明辛亥革命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推动了民主精神和平等意识的觉醒,A项正确。
13.D 根据材料可知,陈旭麓先生认为辛亥革命推翻了旧体制,建立了新体制,但是旧体制留下的旧的社会心理,仍然在阻碍新体制的发展,强调的是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性,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辛亥革命的认识,未涉及历史发展规律,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社会的主流思潮,排除B项;陈旭麓先生并未否定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排除C项。
14.B 据材料可知,独立的15个省的最高军政长官中革命党只有5人,体现出革命政权具有很强的妥协性,故选B项;辛亥革命依靠的是新军和资产阶级上层,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排除A项;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体现了其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但材料未涉及,排除C项;辛亥革命是自下而上的革命,排除D项。
15.B 据材料“用先进社会制度代替落后社会制度的革命”并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故选B项;中国古代经历过多次改朝换代,A项不属于不同点,排除;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排除C项;辛亥革命并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未使中国摆脱民族危机,排除D项。
能力提升练
1.A 2.D 3.C 4.C 5.A 6.A 7.C
1.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官制改革事关重大,但是清政府在极短的时间内确定了改制的基本规程,并制定新官制,这一系列操作明显缺少必要的统筹规划,潜伏着失败的风险,A项正确;由材料无法得出预备立宪获得了民众认同,排除B项;材料无法说明官制改革是清末新政的核心,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中外民族矛盾,排除D项。
2.D 根据材料“所谓国民革命者,一国之人皆有自由、平等、博爱之精神……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可知,孙中山认为国民是革命的主体,提倡人民在政治地位上都是平等的,要打破君权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说明孙中山对民权主义的认识有了发展,D项正确;孙中山在同盟会成立之时已经提出了反对清政府的统治,排除A项;此时国共两党均未成立,排除B项;对中外革命作了深入反思,材料没有提及,排除C项。
3.C 1911年5月,清政府成立的责任内阁中,皇族占据半数以上,“皇族内阁”强调了专制和特权,使得曾经支持清政府的部分立宪派转而支持革命,壮大了革命反清的势力,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清末预备立宪的目的是维护君主专制,并非要促进传统政治转型,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皇族内阁”的出现未能缓解统治危机,反而促使部分立宪派放弃对清政府的幻想,转而支持革命,排除B项;D项由材料无法得出,排除。
4.C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武昌起义前,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是民心所向,武昌起义后,面对政局的动荡,资产阶级革命派具有软弱性,西方列强、立宪派和旧官僚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稳定局面,积极支持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埋下了帝制复辟的隐患,材料反映了专制独裁和民主共和之间的角力,C项正确;保路运动发生于武昌起义前,排除A项;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和习俗,但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这一转变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
5.A 临时政府是相对于正式政府而言的,根据民主共和的原则,选举总统、成立一届政府需要召开国民大会,当时的中国尚未统一,还无法召开国民大会、制定宪法、选举总统、成立政府,所以当时的总统、政府都是临时的,“临时”的提法体现了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A项正确。
6.A “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体现了辛亥革命促进了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体现了辛亥革命促进了国人民主意识的觉醒,故选A项。辛亥革命建立的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与立宪派的政治理想不一致,排除B项。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但没有推翻封建主义,排除C项。辛亥革命没有废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排除D项。
7.C 辩证思维是指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看待。根据材料“新旧势力的相互博弈及妥协”我们容易联想到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袁世凯手中这一历史事件,看到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等消极影响。但根据材料“使革命以最小代价换取了最大成果,原有的疆域和各族民众基本得到维持……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共存”可知,该学者看到了辛亥革命对政权和平过渡的积极促进作用,故C项正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