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同步练习题--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拔高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同步练习题--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拔高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3.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20 09:30: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
综合拔高练
五年高考练               
考点1 三国至隋唐的政治
1.(2023江苏,2)建安十八年(213),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下诏恢复古代九州之制,“省幽、并州,以其郡国并于冀州”,裁撤本为孙权控制的交州。至建安二十四年,将全国州数始终维持在九个。曹操复古改制的实践体现了(  )
A.魏国在三国中占据优势
B.大一统思想的历史传承
C.东汉朝廷政令执行通畅
D.地方行政层级持续变化
2.(2023广东,3)两晋时期参预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统计表
朝代 高门士族占比 宗室、外戚占比 寒人占比
西晋 48% 19.1% 32.9%
东晋 78.4% 7.4% 14.2%
上表的变化反映了(  )               
A.江南士族擅权日甚   B.豪强势力的膨胀
C.九品中正制的衰微   D.专制皇权的弱化
3.(2023广东,4)唐中后期,朝廷鼓励士人到地方任职,藩镇有辟召幕僚之风。一度出现“游宦之士,至以朝廷为闲地,谓幕府为要津”的现象,这(  )
A.强化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B.缓和了朋党之争
C.破坏了科举考试的公平     D.加剧了阶级矛盾
考点2 三国至隋唐的经济
4.(2023山东,3)下图为西汉与隋京畿区示意图。与西汉相比,隋京畿区的变动是为了(  )
A.减少制度变革阻力
B.拓宽财政收入来源
C.促进中原地区民族交融
D.缓解关中地区经济压力
考点3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5.(2022全国乙,25)盛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这在书法艺术上亦有体现。宋代书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书法家的作品“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能够突出体现这一风格的书体是(  )
A.小篆   B.楷书
C.行书   D.草书
6.(2023全国乙,25)唐代中后期文人间流行诗歌唱和之风,“江南”成为唱和的重要主题。杭州、苏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等地名常在唱和诗歌中出现。这种风尚(  )
A.得益于稳定的地方秩序
B.缘于坊市制度的崩溃
C.助推山水田园诗的兴起
D.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
三年模拟练               
1.(2024福建三明模拟)公元263年,魏灭蜀。司马昭命有司撰访吴地图,为灭吴做准备。针对汉代地图不设比例尺、方位不准的缺点,司空裴秀使用比例尺绘制《禹贡地域图》。据此可知(  )
A.印刷技术落后制约了科技进步
B.科学技术服务于社会生产
C.科技发展与国家需求相辅相成
D.国家统一促进科技的创新
2.(2023浙江高中联盟调研)东晋政府对待侨民的政策:建立侨郡县,承认流民为侨民,给予侨民持白籍、免除税役的权利。到梁代,姑孰附近已是“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了。这一现象(  )
A.体现了各民族的交流交融
B.推动社会成员身份的平等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说明南方经济有明显发展
3.(2024湖北宜昌期中)经历北周武帝灭佛后,隋文帝下诏“复立佛、天尊(道教)像”,并令“敢有毁坏偷盗佛及天尊像者,以不道论”,同时又多次下诏强调儒学的重要价值。由此可知,当时(  )
A.国家治理借助了多元文化
B.佛教实现了中国化
C.民间抵制佛道思想的传播
D.儒学得到全面复兴
4.(2024山西晋中质检)有学者在评价隋唐大运河时认为:作为南北运输主动脉的大运河是帝国的生命线,它勾连起各个经济区域,并把南方的漕粮等贡物运到北方政治中心和边防要地,促进了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该学者意在强调隋唐大运河(  )
A.消除了王朝边疆的安全隐患
B.维护了国家政权的统治
C.推动了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
D.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5.(2024广东江门期中)唐代宗时安史之乱平息,在代宗宝应元年的敕文中提到“近日已来,百姓逃散,至于户口,十不半存”,时任道州刺史元结也认为:“道州旧四万余户,经贼已来,不满四千。”据此可说明唐代(  )
A.小农经济基础瓦解
B.农民赋税负担日益加重
C.藩镇割据局面形成
D.经济政策调整势在必行
6.(2023广东梅州大埔模拟)据《旧唐书》和《新唐书》记载,安史之乱后,奚与契丹就没有在河北地区发生大规模的骚扰。由于本身利益所在,各藩镇对此地区既勤派斥候与巡逻,也不无端寻衅去觅军功。 据此可知(  )
A.藩镇有助于解决边防问题
B.中央的权威受到严重挑战
C.官方史书的记载并不可靠
D.国家统一有赖于藩镇割据
7.(2024广东揭阳联考)从《旧唐书》的《宰相世系表》可以看出,唐初的宰相大都出自关陇大族。据统计,从唐初到开元前的100年的宰相中,出自关陇和山东第一流世家大族的就超过20人。这表明当时(  )
A.国家政权仍由世家大族所垄断
B.科举制对传统士族的削弱有限
C.统治者打击士族取得一定成效
D.门阀士族是唐政权的社会基础
8.(2023湖北新高考适应性模拟)唐朝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羁縻州制度”,少数民族首领须接受朝廷颁发的印信,实行一种有限制的自治管理方式,由朝廷的派出机构都督府或都护府代行具体管理职责。这一制度(  )
A.反映了民族政权并立下的时代需求
B.削弱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统治力度
C.导致了边疆民族与中央政府的离心
D.体现了统治者因俗而治的治理理念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五年高考练
1.B 2.D 3.A 4.D 5.B 6.A
1.B 结合所学可知,“九州”指代中国,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恢复九州之制,说明其维护中国地域范围的决心坚定,彰显出对国家大一统的追求,故选B项。A项表述符合史实,但是材料信息不涉及,排除。东汉后期,地方出现军阀割据混战局面,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州这一层级的数量变化,而不是整体地方行政层次的变化,故D项错误。
2.D 两晋时期参与中央决策的官员中,高门士族占比大幅增加,说明当时门阀士族政治盛行,专制皇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故选D项;门阀士族最早盛行于北方地区,两晋时期北民南迁后,最典型的门阀士族依然集中于北方地区,排除A项;豪强地主是两汉时期的地方割据势力,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参预中央决策的官员中高门士族占比增加,说明当时按照门第选官盛行,客观上反映了九品中正制的盛行,排除C项。
3.A 据材料“游宦之士,至以朝廷为闲地,谓幕府为要津”可知,大量知识分子充任地方藩镇幕僚,进一步助长了藩镇实力,削弱了中央对地方藩镇的控制,强化了外重内轻局面,故选A项;朋党之争主要体现在中央官僚之间的权力之争,排除B项;“辟召幕僚”不属于科举考试范畴,排除C项;当时的阶级矛盾主要体现在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材料并未体现,排除D项。
4.D 读图可知,西汉京畿区在以长安为核心的关中一带,而隋朝京畿区东移,跨越关中和关东两个地区,关中地区的京畿区相对缩小。这种变动是因为京畿地区作为政治中心,承载着较大的人口和经济压力,隋京畿区东移,加之大运河的修建,有助于缓解关中地区的经济压力,故D项正确;隋京畿区东移,有打压关陇集团政治势力的考虑,但最主要的还是为了缓解关中地区经济压力,A项错误;隋京畿区的东移可利用大运河航运之便,吸取江南财富以调剂北方不足,与“拓宽财政收入来源”无关,B项错误;黄河中下游地区以汉族人口为主,促进民族交融并非隋变动京畿区的主要目的,C项错误。
5.B 材料中宋代书法家米芾的评价体现了该书体具有方正端庄、正气威严、遒劲有力等特点,据所学可知,楷书字体方正、规矩严整,符合材料所述,故选B项。小篆创始于秦代,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草书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A、C、D三项均与材料不符,排除。
6.A 材料反映了唐代中后期诗歌唱和之风以“江南”为重要主题,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是因为唐中后期,北方藩镇林立,局势动荡,南方相较于北方,社会秩序安定,因而“江南”成为文人间唱和的重要主题,故A项正确;唐朝中后期,城市仍实行坊市制度,故B项错误;在南北朝时已有山水田园诗,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现象是经济重心趋于南移的结果,不是原因,故D项错误。
三年模拟练
1.C 2.D 3.A 4.B 5.D 6.A 7.B 8.D
1.C 据题干信息,可得出绘制更详细的地图是为了满足国家对外征战需要,而国家的需要也促进了地图绘制,体现出科技发展与国家需求相辅相成,C项正确;当时还没有印刷术,不存在这项技术落后的说法,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服务于国家对外战争需要,而不是社会生产,排除B项;三国时期,国家并不统一,排除D项。
2.D 据材料“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可知,东晋政府给予侨民一些免除税役的权利,有助于其在南方垦荒种植,从而推动了南方经济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民族交融,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材料没有体现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排除C项。
3.A 隋文帝复立佛,并且禁止人们毁坏佛像和天尊像,同时也强调儒学价值,说明隋文帝是儒、佛、道并重治理国家,文化多元,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佛教吸收中国传统文化,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民间抵制佛道思想传播,排除C项;材料强调隋文帝治理国家儒、佛、道并重,不能反映儒学得到全面复兴,排除D项。
4.B 隋唐大运河的修建,既有利于巩固边疆的安全,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政治中心的经济问题,这有利于维护国家政权的统治,B项正确;“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排除C项;该学者强调的是大运河维护国家政权的统治,而不是促进南北经济交流,排除D项。
5.D 据“至于户口,十不半存”“道州旧四万余户,经贼已来,不满四千”可知,安史之乱导致地方人口逃散,这势必影响赋税收取,说明经济政策调整势在必行,D项正确;唐朝时期小农经济基础并没有瓦解,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经济政策调整的必要性,并不能说明农民赋税负担日益加重,排除B项;材料内容和藩镇割据局面形成无关,排除C项。
6.A 根据材料可知,安史之乱后,部分少数民族并没有在河北地区造成大骚乱,而且各藩镇也对这一区域加强了军事巡逻,说明藩镇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决边防问题,故选A项;中央权威受到藩镇的严重挑战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两部史书记载的内容相同,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记载的可信度,排除C项;藩镇割据不利于国家的统一,排除D项。
7.B 唐朝科举制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削弱士族影响力,但唐朝宰相中,世家大族出身的宰相数量仍较多,反映出门阀士族仍然具有较大影响,科举制对传统士族削弱有限,B项正确;唐朝世家大族没有垄断国家政权,排除A项;世家大族出身宰相数量仍较多,打击士族并未取得一定成效,排除C项;唐政权社会基础并不只是士族,还有其他阶层,排除D项。
8.D “羁縻州制度”是唐朝中央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种有限制的自治管理方式,这种自治有助于尊重少数民族信仰与生活习惯,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治理理念,故D项正确。少数民族地区受唐朝中央政府统治,不属于政权并立,排除A项。这一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统治,排除B、C两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