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
综合拔高练
五年高考练
考点1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政治
1.(2023湖南,4)宋仁宗下诏废郭皇后。御史中丞孔道辅、谏官范仲淹等以“后无过不可废”,跪求奏对。仁宗遣宰相吕夷简告知他们皇后应废的理由。事后,孔道辅等遭贬黜,朝廷诏令御史、谏官不得“相率请对”。这反映了宋代 ( )
A.皇帝家事不容外朝官员置疑
B.士大夫政治降低了皇帝权威
C.御史与谏官职能有混通趋势
D.宰相已沦为君主专制的工具
2.(2023山东,4)北宋理学家张载认为:“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为天下者,奚为纷纷必亲天下之事 ”这表明张载主张( )
A.扩大地方权力 B.恢复郡国并行制度
C.健全中央机构 D.简化官员选任程序
3.(2022江苏,4)元朝创建行御史台“主察行省”。至元二十年,江淮行省“有欲专肆而忌廉察官者”,建议行御史台隶属行省。经重臣董文用据理力争,该图谋未能得逞。至元二十八年,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这说明元代( )
A.行省长官的特权受到否定
B.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得到改善
C.地方的吏治问题得以解决
D.行省事务最终由朝廷大臣决定
考点2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与社会观念
4.(2022全国甲,26)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这表明,在宋朝( )
A.进口商品成为基本生产资料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C.外贸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D.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
5.(2022河北,4)南宋临安城水路沿岸建有塌房数十所,房屋达数千间。塌房主将其租赁给本地铺户及外来客商存放货物,并向承租者征收保护与管理费用。材料表明,南宋时( )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都市商业繁盛
C.商旅安全有所保障 D.海外贸易发达
6.(2022湖北,4)宋初《百家姓》以“赵钱孙李”为首,而唐末五代河西节度使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写本以“张王李赵”为首。二者排序不同体现了( )
A.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 B.崇文抑武政策的实施
C.社会流动的日渐固化 D.门第观念的历史遗留
考点3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成就
7.(2023江苏,4)下表呈现的是宋代程颐和朱熹的思想观点。这说明理学家( )
思想家 观点
程颐 读史须见圣贤所存治乱之机,贤人君子出处进退,便是格物
朱熹 若未读彻语、孟、中庸、大学便去看史,胸中无一个权衡,多为所惑
A.主张学史时须重视道德教化
B.研究历史注重史料搜集整理
C.通过探究万物获取历史真相
D.借助历史事实领悟心学理念
8.(2023全国乙,26)南宋时书籍流行,文人刻书蔚然成风,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朱熹等人在各地任官期间,都曾刊行自己或先人、名宦、师友、乡贤的著述,地方官学、民间书院等亦以刻书为己任。这有助于( )
A.士族阶层的出现
B.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C.科举制度的兴起
D.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
三年模拟练
1.(2023江苏常州模拟)王安石认为“内圣”必须开拓出“外王”,盛德大业比道德修养更值得歌颂。然而,理学家们却说“义利不分,故自王安石用事”,断言北宋的灭亡是王安石“兴利而忘义,尚功而悖道”所导致的。两者的分歧在于( )
A.有无继承发展儒家思想
B.是否强调社会伦理秩序
C.有无服务封建专制统治
D.是否曾经受到官方尊崇
2.(2024辽宁朝阳期中)辽朝在取得渤海和燕云十六州后,境内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一类以汉人、渤海人为主,耕稼以食,桑麻以衣,过着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另一类以契丹人为主,过着转徙无常的游牧生活。材料能够说明( )
A.契丹人生活水平提高
B.辽朝实行南、北面官制度的必要性
C.宋辽保持和平相处局面
D.辽朝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政权
3.(2024湖南怀化质检)金熙宗统治期间(1135—1149年),将大量猛安谋克户“徙居中土,与百姓杂处,计其户口给官田,使其播种,以充口食”。这一举措( )
A.消除了南北文化的隔阂
B.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加速了金朝封建化进程
D.拓展了金朝的统治区域
4.(2024湖北武汉模拟)宋、辽、金对峙时期,宋人、辽人和金人都自称“中国”、自称“正统”。元人修史围绕着辽、宋、金的“正统”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辩,直至元朝末年,最终确立了辽、宋、金“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的修史方案。这说明了(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B.少数民族全面接受汉文化
C.民族间的差异基本消失
D.元朝否定宋朝的正统地位
5.(2024山东临沂模拟)南宋仅面食的制作方式就有几十种乃至上百种之多,比如包子、肉饼、馒头、胡饼等。据陆游记载,集英殿设宴款待金国使者,其中就有白肉胡饼、随饼、白胡饼等。这反映出当时( )
A.先进生产方式的传播
B.南北生活习俗相似
C.南方种植结构的变化
D.江南经济地位重要
6.(2024海南模拟)宋代“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镇置监镇官。如景德镇设镇后,朝廷在此设监镇官,兼管商税及窑税,或佐理监陶。《河南强氏家谱》记载强子魁“宋绍定戊子(1228年)以文学进,仕饶州通判,以监陶得至浮梁景德镇”。据此可推知,宋代( )
A.镇的经济功能凸显 B.营商环境较宽松
C.推行崇文抑武政策 D.官营手工业繁荣
7.(2024湖北襄阳模拟)两宋时期质朴洁净之风逐渐盛行。士人多着宽薄的衣衫,颜色也多为清白淡黄;服饰图案造型也多以写实为主,没有过多的渲染或夸张,其结构更是十分严谨。这一现象( )
A.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
B.折射出当时纺织技术十分高超
C.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表明当时社会风尚发生了变革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五年高考练
1.C 2.A 3.B 4.D 5.B 6.D 7.A 8.D
1.C 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皇帝家事也是国事,不能说外朝官员不能质疑皇帝家事,排除A项。材料中皇帝最终实现废后的想法,皇帝权威毋庸置疑,排除B项。御史与谏官就同一事件一起跪求奏对,说明二者行使的职能有混通趋势,C项正确。宰相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不能说宰相沦为君主专制的工具,排除D项。
2.A 材料涉及张载对封建制的看法,他将地方分权作为纠正“不简”“不精”的办法,他要求适当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地方在履行一定职责与义务的基础上,享有必要的权力,这样“则事无不治者”,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张载对封建制的认知,没有体现张载主张恢复汉代的郡国并行制度,B项错误;材料中张载主张适度扩大地方权力,而非健全中央机构,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官员选任的问题,D项错误。
3.B 根据材料可知,元朝时,有意专权的行省官员忌惮廉察官,建议将行御史台隶属行省,使其监察职能受到行省的限制,但该建议被否决,且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的地位最终得到法令确认,这有利于保证其监察权的有效行使,改善了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行御史台权力的变化,行省长官特权并未被否定,排除A项;行御史台监察行省,可以起到制约行省长官的作用,但无法彻底解决吏治问题,排除C项;行省事务由行省长官决定,排除D项。
4.D 第一步:整合史料信息,得出正确选项
第二步:错误项分析
由材料“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可知输入的主要是奢侈品或装饰品,不是基本的生产资料,排除A项;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之前早已开辟,排除B项;宋元时期,外贸税收成为国库的重要财源,排除C项。
5.B 根据材料“水路沿岸建有塌房数十所,房屋达数千间”“租赁给本地铺户及外来客商存放货物”可知,南宋时期,用于商业活动的基础设施比较健全,表明都市商业繁盛,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A项;塌房主将塌房租给铺户和客商用于存放货物以收取费用,并没有涉及为保障商旅安全所采取的措施,排除C项;由材料不能确定这一商业现象是国内贸易还是海外贸易,排除D项。
6.D 根据材料可知,宋初《百家姓》以“赵钱孙李”为首,以宋代皇帝的姓——“赵”为第一姓;唐末五代河西节度使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写本以“张王李赵”为首,以“张”姓为第一姓。这说明不同时期的《百家姓》中姓氏排列体现了封建社会的门第观念,故选D项。材料没有体现地域文化观念对姓氏排序的影响,A项排除;河西节度使张议潮是武将,无法体现崇文抑武政策,B项排除;材料反映了姓氏排序的变化,没有涉及社会流动的固化,C项排除。
7.A 程颐认为读史要“见圣贤所存治乱之机”,即要求向圣贤学习出仕或隐退的时机;朱熹认为读史前要先领悟四书的精华,以四书的标准来理解史书。综合以上信息可知,程颐和朱熹主张学史的时候要注重道德教化,A项正确。B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符合程颐的观点,但是未体现朱熹的观点,排除;程颐和朱熹是理学代表人物,D项错误。
8.D 南宋文人、地方官学以及民间书院都热衷于刻书,客观上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从而有利于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故D项正确。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士族随着科举制发展日益衰落,两宋时期已经退出历史舞台,故A项错误;西汉时,儒学正统地位就已确立,故B项错误;隋朝时确立了科举制,宋朝将其加以完善,故C项错误。
三年模拟练
1.B 2.B 3.C 4.A 5.C 6.A 7.A
1.B 据“王安石认为……盛德大业比道德修养更值得歌颂”,而理学家认为“义利不分,故自王安石用事”,可知王安石认为盛德大业重要,理学家认为道德修养更重要,两者的分歧在于是否强调社会伦理秩序,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继承发展儒家思想,排除A项。两者都为封建统治服务,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官方对两者态度,排除D项。
2.B 辽朝境内形成以汉人、渤海人为主的农耕生产生活方式和以契丹人为主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统治者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这种政策符合辽朝特殊国情,具有必要性,B项正确;“另一类以契丹人为主,过着转徙无常的游牧生活”,不能说明契丹人生活水平提高,排除A项;由材料无法推知宋辽保持和平相处局面,排除C项;辽朝并未实现全国的大统一,排除D项。
3.C 据材料“计其户口给官田,使其播种”可知,此举有助于女真族由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过渡,从而推动女真族封建化进程,C项正确;“消除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与材料现象关系不大,排除B项;材料中的“中土”在金熙宗统治期间属于金朝,“拓展”表述错误,排除D项。
4.A 据材料“宋人、辽人和金人都自称‘中国’、自称‘正统’”,元朝表示“三国各与正统”可知,民族共同体认同意识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A项正确;B、C两项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D项与“三国各与正统”不符,排除。
5.C 南宋疆域范围主要是在江南地区,而面食本是北方主食,南宋出现了种类众多的面食,说明南宋农作物种植结构发生了变化,小麦比重增多,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并非生产方式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南方面食种类繁多,并不能据此推出南北方生活习俗相似,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江南经济地位重要,排除D项。
6.A 中国古代的镇主要是为军事目的而设,而宋代“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说明这一时期镇的设置主要受人口和税收等社会经济因素影响,这说明镇的经济功能增强,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北宋营商环境宽松,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宋代实行崇文抑武政策,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镇的经济功能凸显,并非官营手工业的繁荣,排除D项。
7.A 据材料“质朴洁净”“清白淡黄”“没有过多的渲染”“结构更是十分严谨”并结合所学可知,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即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故宋代服饰这一特点的形成深受理学影响,A项正确;材料并不能体现当时纺织技术的高超,排除B项;材料中所描述的宋代服饰特点与商品经济关系不大,排除C项;材料信息不足以表明当时社会风尚发生了变革,排除D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