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同步练习题--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达标检测(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同步练习题--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达标检测(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2.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20 09:44: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达标检测
全卷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指出某一朝代“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这表明该朝代(  )
A.中央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B.地方行政效率提高
C.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D.中央集权得以强化
2.两宋时期,选拔县令有两种途径:一为科举,二为从基层选拔。一般进士高科可以直接授京官,担任知县;除此之外,其他人须从主簿、县尉等做起,积累够规定的资格,才能注授县令职务。这反映出,两宋(  )
A.重视对县级政权的建设   B.政治风气日趋因循保守
C.地方行政层级管理变化   D.进士高科享有政治特权
3.宋仁宗时期,北宋与西夏爆发战争。宋朝对西夏实施经济封锁,关闭榷场,禁止茶、盐等物资出境。西夏百姓“饮无茶,衣帛贵”,怨声载道。在战场上取得胜利的西夏不得不寻求和议。这说明(  )
A.西夏生产方式已由游牧转为农耕
B.榷场贸易利于维护宋、夏和平交往
C.经济封锁是宋朝主要的破敌手段
D.宋、夏在经济方面具有相互依赖性
4.在变法过程中,王安石创建了一系列新的任务导向型政府机构,并由那些不受公务条框限制的新晋官员负责,如王安石创建的“制置三司条例司”,里面那些支持变法的低级官员,都由王安石精心挑选。王安石这一举措(  )
A.减少了政府决策失误   B.保证了变法措施的顺利推行
C.改变了中枢决策方式   D.客观上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5.绍兴和议前后,宋高宗将南宋中兴四将中的张俊、韩世忠和岳飞招入朝中,分任枢密使及副使,由其副将各统所部,并合并调整为统制御前军马,隶属枢密院。此后,又置诸道总领军马钱粮官,节制诸军,并参与军政。宋高宗的这些举措的实施(  )
A.加速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    B.有利于国防军事实力的提升
C.体现了统治者偏安江南的思想    D.意在维护皇权专制统治秩序
6.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一个政治家们充满创造活力的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  )
A.全盘照搬了唐朝的政治制度   B.有利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C.实现了疆域内各民族的平等   D.有利于巩固国家疆域的统一
7.元朝时,在政治上虽有“内北国而外中国,内北人而外南人”的区分,但文化上北人南往,或南人北上,蔚然成风。北方士人往往以江南一游为荣。南方士人大多以“游孔林”“历燕赵”“谒京师”作为人生的重要经历。这表明(  )
A.国家统一有利于文化的交融   B.文人的尊儒信仰驱动北人南往
C.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特征   D.统治政策成为南北交流指向标
8.元朝行省内的军队有直接受行省节制的汉军及新附军,还有隶属枢密院的蒙古军、探马赤军等中央军队。另外,朝廷还根据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把镇戍部队在各行省之间进行调配。这些措施(  )
A.增强了地方的军事力量   B.表明专制皇权得到了加强
C.降低了地方割据的风险   D.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9.蒙古平定云南大理后,实行草原上通行的万户制度,但云南地区动荡不止。元朝建立后,赛典赤受命至云南建立行省,他进行调查后决定废止万户制度,试行任命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朝廷官吏的制度。结果收效显著,于是在南部边疆地区普遍推行。元朝在云南的举措(  )
A.兼顾大一统和因俗而治   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C.受猛安谋克制度的影响   D.有效解决了阶级矛盾
10.北宋时,中国人已懂得烧煤炼钢,大型手工业雇佣数百名全职的产业工人,而政府的两处军工业聘用8 000名工人,华北的钢铁业以1078年为例,年产达125万吨,而英国于1788年即工业革命之始才不过年产7.6万吨。这反映出当时(  )
A.手工业较农业发达   B.冶铁业处领先水平
C.炼钢技术取得突破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11.北宋开国功臣沈伦原本是以教书为业的穷书生,后来官拜宰相。但他去世后家道中落。宋太宗曾叹息:“大臣子孙皆鲜克继祖父之业。”这说明宋代(  )
A.世家大族开始衰落   B.国家对职业限制严格
C.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D.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
12.宋代出现了完整意义上的商税制度,明确规定了商税种类及税率。此外,政府还采取了将征税条例公布于众、维护商人正当权益、禁“伪恶”产品上市、防止牙人作弊、整顿和统一度量衡等商业政策。这些举措旨在 (  )
A.提高商人政治地位   B.大力推行重商政策
C.保障政府财政收入   D.改变社会价值观念
13.下图所示,宋代投壶盛行,士大夫家中陈设常有投壶的壶与矢。吕大临在《礼记传》中写道:“投壶,射之细也。燕饮有射以乐宾。”司马光则认为“投壶可以治心、修身,可以为国、观人”。宋代投壶(  )
A.反映了民族交流加强   B.凸显了儒学价值取向
C.体现了门第观念淡化   D.折射出教育的平民化
14.元代杂剧通常在城市勾栏或乡村神庙等固定的场所演出,演出前先以“招子”或“纸榜”等形式向观众预告,它们主要悬挂或张贴在勾栏、茶肆、通衢大道上或神庙前,预告伶人姓名、演出时间、演出剧目、收费标准等内容。据此可知,元代(  )
A.文艺演出具有商业化特征
B.民间通过杂剧创新祭祀礼仪
C.市民阶层呼唤通俗性文学
D.统治者以文化消弭民族隔阂
15.据《元史·天文志》载:钦命四海测验,以南北“取直测影”、纬度间隔为原则,遍及北海到南海,西凉州到高丽,特别关注中部城市或人口密集区域,如仅中书省就有大名、登州、大都等多个测点。不久,据测验结果,元朝颁行了《授时历》。据此可知,元朝四海测验(  )
A.加强了京畿地的基层管理   B.开拓出更加广阔的疆域
C.忽视了天文学的历史传承   D.具有科学和严谨的态度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宋朝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不是一个统一的强有力的王朝,在面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时基本上处于被动防御的状态,屡次在战争中失败,两宋都是被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所灭,历史上素有“积贫积弱”的说法。但是很多学者认为两宋是伟大的朝代,例如美国哈佛教授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的《中国新史》第四章标题为“中国最伟大的时代:北宋与南宋”,其中这样评价宋朝:“宋代是伟大的创造时代,使中国人在工技发明、物质生产、政治哲学、政府、士人文化等方面领先全世界。”
提炼材料中的观点,运用唯物史观,结合具体的史实选择一种观点进行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言之成理)
17.(14分)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2014年6月22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材料一 隋炀帝因为要游幸江都而开凿的运河,完成不久之后,由于历史上其他因素的影响,在此后的六百多年内变为唐宋帝国的大动脉。……唐代,江淮一带更为富庶,工、矿、农、林等生产事业都有飞跃的进展,农业的生产尤为发达,从而成为全国财赋之区。宋元时期的经济有明显的发展,可是,军事政治的重心,由于地理与国防的关系,却仍旧留在北方。
——摘编自全汉昇《唐宋帝国与运河》
材料二
隋朝大运河
元朝大运河
元代在开创漕粮海运的同时,还相应实行商贸及官民水上南北交通以河运为主干的体制。利用京杭大运河航道,“海外诸番土贡粮运,商旅懋迁,毕达京师”。
大运河开凿运行堪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成就,“是中华民族文明发达的象征和杰作,是人类史上的奇迹”。在古代中国诸多巨大工程行列,唯有大运河能够和大禹治水相提并论。防御游牧铁骑的万里长城,虽然在国内外声名远扬,但就其对国计民生的综合功效而言,却明显逊色于大运河。至于秦始皇陵、明清宫殿皇陵等大工程的劳民奢靡,其正面效益更是与大运河有天壤之别了。
——摘编自李治安《大运河的漕粮北输与
中近古南北社会发展新论》
(1)根据材料一,说明大运河成为“唐宋帝国的大动脉”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元朝大运河与隋朝大运河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大运河的历史价值。(8分)
18.(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雕版印书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到五代时期已经相当普及,主要表现为:民间刻书规模日益扩大、刻书门类广泛,但都是有关佛经、字书、历书之类社会杂书,而没有正统(官修)的经典、正史书籍。那时国子监科考都是用的抄写本,官府将儒家经典雕刻在石头上,供人们阅读、传抄、拓印和校正。后唐长兴三年二月,政府批准中书门下关于依《石经》文字,刻《九经》印版的奏请。“敕令国子监集博士儒徒……仔细看读……各部随帙刻印,广颁天下,如诸色人等要写经书,并须依所印敕本,不得更使杂本交错”。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雕版刻印儒家经典,也是政府对印刷术的第一次利用。
——摘编自王志国《五代国子监刻书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材料二 初兴于唐、五代的雕版印刷,终于在两宋之世大放异彩,迎来了中国雕版印刷业的黄金时期。宋代文豪苏轼曾云:“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唯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宋代形成了政府出版、私家出版、书坊出版三大出版系统,国家及社会的机构、组织及个人共同构建起了全社会普遍的出版意识。宋代出版业既包括文本的出版,也包括生产要素、生产资源配置及生产技术等内容。如纸张、墨、书法、刻工、雕刻技术、印刷技术、作坊生产流程、书价、图书发行、版权保护、图书广告等。图书的普遍生产、流通与阅读成为整个社会一种共同的“文化存在”或“文化空间”。
——摘编自田建平《宋代书籍出版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五代雕版印书的新变化及其对图书事业的意义。(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宋代书籍出版的特点及原因。(10分)
19.(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婚姻是极其讲究门当户对、士庶不婚的,“婚姻必由于谱系”的现象反映了门阀制度对婚姻的深刻影响,此风绵延一直到唐朝。入宋以后,则出现“榜下捉婿”的现象,“本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近岁,富商庸俗与厚藏者嫁女,亦于榜下捉婿”。实际上,很多新科进士出身寒门,门第无足称道,且生活贫困,但由于他们未来前途远大,所以成为达官和富室择婿的对象。同时高官显贵选择富商作为婚嫁对象的现象日益普遍,有些士大夫为了贪图资财,娶有钱财的寡妇为妻,民间甚至发展到“以财论婚”的地步。
——摘编自徐红《宋朝科举制度的改革与社会价值观的演变》
  材料二 隋唐及两宋节妇烈女对照表
朝代 统治年限 节妇数 烈女数 节烈合计 倍数
隋唐 326 32 29 61 1
两宋 319 152 122 274 4.49
——整理自段塔丽《唐代妇女地位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至北宋婚姻观念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6分)
(2)运用材料二研究唐宋时期的妇女地位,你会给出何种结论 请写出你的结论并予以说明。(7分)
答案与解析
1.D 2.A 3.B 4.D 5.D 6.B 7.A 8.C
9.A 10.B 11.D 12.C 13.B 14.A 15.D
1.D 据材料“转运使”等信息可知,该朝代是北宋,材料描述的是北宋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措施将地方的行政、财政、军事权力收归中央,强化了中央集权,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宋朝中央集权的强化,没有体现出中央行政体系日臻完备,排除A项;宋朝设置多重机构相互牵制,不利于地方行政效率提高,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2.A 两宋时期重视县令的选任,担任县令之人必须满足一定资质,这有利于县级官员素质和行政能力的提高,反映出两宋重视县级政权建设,A项正确;仅凭材料不能反映两宋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两宋时期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排除C项;进士高科直接授京官,担任知县,这属于正常的晋升途径,并非其享有政治特权,排除D项。
3.B 据材料可知,北宋对西夏进行经济封锁,关闭榷场,禁止茶、盐等物资出境,最终西夏不得不寻求和议,说明榷场贸易有利于维护宋、夏和平交往,B项正确;A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仅根据材料无法判定经济封锁是宋朝主要的破敌手段,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西夏对北宋在经济方面的依赖,没有体现相互依赖,排除D项。
4.D “王安石创建了一系列新的任务导向型政府机构”,并由新晋官员负责,而北宋中期存在官僚队伍膨胀等问题,故王安石这一举措客观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D项正确;王安石这一举措有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但与减少政府决策失误并无多大关系,排除A项;B项中的“保证了”夸大了这一举措的作用,排除;北宋推行“二府三司制”,王安石变法并未改变北宋中枢决策方式,排除C项。
5.D 绍兴和议前后,宋高宗将边防武将调入中央,剥夺了其统兵权,并通过兵制改革实现中央对边防军队的控制权,这一举措意在削弱武将权力,维护皇权专制统治秩序,D项正确;北宋已实现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排除A项;题干中的举措不利于国防军事实力的提升,排除B项;宋高宗的举措意在维护皇权专制统治秩序,并未明确体现其偏安思想,排除C项。
6.B “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制度都是少数民族政权实行的政治制度,其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B项正确;“全盘照搬”说法过于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这些制度并没有实现疆域内各民族的平等,排除C项;辽宋夏金没有实现国家疆域的统一,排除D项。
7.A 由材料“文化上北人南往,或南人北上,蔚然成风”可知,元朝在文化交流方面,并未因政治上南北差异化治理而中断,反而交流更加频繁,这有利于推动南北文化交融,反映了国家统一对文化交融的推动作用,A项正确;材料中北人南往多是为了游历江南,并非崇儒信仰驱动,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出文化的一体性,排除C项;材料中的统治政策和文化现象并不相符,排除D项。
8.C 根据材料可知,元朝采取多种措施对行省内的军队进行节制,这有利于控制行省的军事力量,防止地方割据,故C项正确。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地方的军事力量,排除A项。这些举措与加强专制皇权关系不大,排除B项。行省并不都属于边疆地区,排除D项。
9.A 元朝赛典赤在云南推广行省制,体现了对“大一统”的重视,任命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朝廷官吏,表明元朝边疆治理注意因俗而治,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排除B项;猛安谋克制是金朝时期实行的兵农合一制度,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阶级矛盾,且“有效解决了”说法绝对化,排除D项。
10.B 据材料可知,宋代冶铁行业出现了行业工人,并且产量巨大,年产量高于工业革命初期的英国,这反映出宋代冶铁业处于领先水平,B项正确;材料没有与农业相关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炼钢技术取得突破”,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尚未产生,排除D项。
11.D 材料反映了宋代官员沈伦由穷书生到宰相,去世后家道中落,“大臣子孙皆鲜克继祖父之业”,说明宋代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D项正确;“开始”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关于国家对职业限制严格的信息,排除B项;仅凭材料信息不足以得出人身依附关系松弛的结论,排除C项。
12.C 据材料可知,宋代政府制定了完整意义上的商税制度,将规定公布于众,保护商人的合法权益,等。结合所学可知,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保障政府的财政收入,C项正确。宋代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而不是政治地位提高,排除A项;宋代抑商政策松动,而不是大力推行重商政策,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政府重视商税的征收,没有涉及社会价值观念,排除D项。
13.B 吕大临认为投壶虽然是游戏,但也作为宴饮时的礼仪而存在;司马光认为“投壶可以治心、修身,可以为国、观人”,二人都将投壶活动与儒家思想相结合,B项正确。投壶盛行并不能说明民族交流加强和门第观念淡化,排除A、C两项;材料中的投壶活动体现了儒学价值取向,无法得出教育的平民化,排除D项。
14.A 据“预告伶人姓名、演出时间、演出剧目、收费标准等内容”可知,元代杂剧演出重视宣传并且收费,说明当时文艺演出具有商业化特征,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祭祀礼仪,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市民阶层呼唤通俗性文学,排除C项。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15.D 材料中元朝的四海测验范围广,依据测验结果颁行历法,能够普遍适用于各地区各民族,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体现了科学和严谨的态度,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元朝四海测验具有科学和严谨的态度,A项从材料无法得出,排除;四海测验不等于开疆拓土,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元朝四海测验具有科学和严谨的态度,并没有表明“忽视了天文学的历史传承”,排除C项。
16.答案 示例:认为宋朝是积贫积弱的朝代。(2分)
评述角度
合理性:从政治、 军事及成败 结果角度看 史实:积弱——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和战,军事上屡败,议和与“岁币”等;北宋与南宋的灭亡。(2分)积贫——“冗官”“冗兵”“冗费”,财政开支巨大(2分)
片面性:从经济、 文化、科技、社会 生活等角度看 史实:经济——农业的发展、商品经济发展、纸币出现、城市经济功能增强、打破坊市制、海上丝绸之路繁荣;文化——理学、文学、市民文化;科技突破;社会生活——平民化(4分)
唯物史观 全面、辩证地看待历史(2分)
17.答案 (1)原因:经济重心南移;经济重心和军事政治重心分离(军事政治重心仍旧留在北方)。(6分)
(2)不同之处:河道截弯取直;成为商贸和南北交通的主干;物资毕达京师。(2分)
历史价值:贯通南北,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和沿河城市发展;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国计民生;是我国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成就,是中华文明的象征。(6分)
18.答案 (1)变化:五代政府刻印儒家经典。(2分)
意义:开创政府雕版刻印经书的历史先河;图书形式的主流由写本时代进入印本时代;使教材标准化、规范化、统一化,为教材统编树立榜样;有利于图书文献的保存和流传。(4分)
(2)特点:书籍出版种类丰富、范围广泛;书籍产量及发行速度以日为计、增速明显;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书籍出版的主体多样,包括政府、书坊及私家;书籍出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产业链。(6分,答出3点即可)
原因:宋代政府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商品经济发展;雕版印刷术发展;宋代以文治国,教育和科举制的推动。(4分)
19.答案 (1)变化:由重门阀出身到重科举及第;财富逐渐成为婚姻的重要因素。(2分)
原因:唐宋科举制度发展(或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庶族地主力量增长(或门阀士族势力逐渐衰落);商品经济发展;逐利思想抬头,重本抑末思想有所松动;等。(4分)
(2)示例
结论:宋代女性受到的礼教束缚加强,贞节观念更加浓厚,妇女地位下降。(2分)
说明:隋唐经济繁荣,兼容并包,社会风气开放,女性地位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到了宋代,随着儒学的复兴,社会更加重视传统礼教,强调纲常伦理,不仅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更压抑了女性的婚姻自由,妇女的贞节观念逐渐增强,守寡的节妇、烈女增多。(5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