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
综合拔高练
五年高考练
考点1 原始社会文明
1.(2023新课标,24)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这主要表现在( )
A.公共墓地出现 B.农业的产生
C.贫富分化加剧 D.文字的使用
2.(2023湖南,1)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 000年,是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城址内外发掘出大片房屋建筑遗迹,多座陶窑,以及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祭坛和古稻田。这说明( )
A.城市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要素
B.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
C.古城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
D.遗址所处时代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考点2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3.(2023江苏,1)春秋时期,晋国在兼并虞国等同姓方国时,也与无终戎等北方诸戎和好,以免于在同楚国争霸过程中腹背受敌。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北方诸戎已融入华夏族
B.政治权力下移至卿大夫
C.楚国吴起变法成效显著
D.宗法政治体制遭到破坏
4.(2022湖南,1)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这( )
A.促进了政治统一
B.维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C.冲击了贵族政治
D.导致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
5.(2023全国乙,24)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
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B.井田制度的繁荣
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D.商业活动的衰退
6.(2023全国甲,24)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目的是( )
A.实录历史事实 B.提升周王权威
C.维护等级秩序 D.强调文化差异
考点3 秦汉文明的发展
7.(2023新课标,26)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 )
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
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
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
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
8.(2023山东,2)先秦贵族尚马车,贱牛车,此风秦汉犹存。及至东汉晚期,天子至士因牛车慢、稳、宽敞、严密,可障帷设几、任意坐卧而竞相乘坐,出行乘牛车遂成为一种风尚。这种“风尚”反映了( )
A.政治衰颓的时代景象
B.戒奢尚俭的社会风气
C.重农崇耕的思想观念
D.豪强势重的政治现实
三年模拟练
1.(2024湖南联考检测)内蒙古乌拉特中旗阴山岩画中有关于原始社会猎马的描绘,如下图所示。图中一人正面围堵,一人其后偷袭猎物,第三人驱赶猎物。从这一岩画可以断定当地族群( )
A.主要的生产活动是狩猎
B.讲求工具和策略的运用
C.将射箭与军事训练结合
D.出现了农业领域的分工
2.(2024广东湛江调研)龙山文化初期,陶寺早期聚落兴起,最重要的发现是一处四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墓地。墓地以宗族为单位排列布局,包含高等级家族的大墓,这些大墓同普通小墓共同混在同一墓区。这说明,陶寺早期聚落 ( )
A.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B.父系氏族社会已趋向瓦解
C.血缘族群关系较为牢固
D.最高权力继承实行世袭制
3.与殷商时对方邦臣属的表面性承认不同,西周的分封一方面是自上而下——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逐级分封,另一方面是自下而上的层层拱卫,周王“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这种统治方式( )
A.是对内外服制度的沿袭
B.促使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C.提高了西周王权的地位
D.确立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4.(2024河南信阳月考)公元前314年,秦国在征服巴蜀后,设置巴郡和蜀郡。秦国在巴地征收赋税,与巴夷君长联姻;在蜀地设置蜀国守,并分封蜀侯。这说明当时巴蜀地区( )
A.郡县制向羁縻制度转型
B.形成了华夏文化认同
C.实行郡与诸侯国的分治
D.被纳入华夏政治体系
5.(2024江苏盐城中学月考)春秋时期,中小商人“负任担荷,服牛轺马,以周四方,以其所有,易其所无”,富商大贾更是“金玉其车,文错其服”,南通于楚,北适于晋,东抵于齐,西达于秦,周游列国。这一现象表明( )
A.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B.南北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C.各地间经济联系的加强
D.商品经济推动社会分工
6.(2024广东重点中学联考)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老子主张抛弃所谓的圣贤智慧,人民将获得百倍的利益;抛弃所谓的仁义名誉,人民将恢复孝慈的本性;抛弃贪取巧利之风,盗贼将会绝迹。这表明两人( )
A.积极为诸侯出谋划策
B.实现社会理想的途径不同
C.思想对立且辩论激烈
D.对礼崩乐坏现状深感忧虑
7.(2023湖北黄冈调研)《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秦始皇的这一举措意在( )
A.推行阴阳五行学说
B.确立统治合法性依据
C.树立皇帝独尊地位
D.实行以德治国的策略
8.(2023浙江强基联盟统测)秦律中的“关市律”规定:“为作务(手工业)及(到)官府市,受钱必辄入其钱缿(钱罐)中,令市者见其入,不从者赀(罚)一甲(铠甲)。”这表明秦朝( )
A.实施重农抑商政策
B.实行盐铁官营政策
C.注重工商活动管理
D.强化市场税收意识
9.(2024江西九江质检)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为吏之道》提出了官员必须遵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如“凡为吏之道,必精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毋私……安静毋苛,审当赏罚。严刚毋暴……宽俗忠信……慈下勿陵,敬上勿犯”“勇能屈,刚能柔,仁能忍”。这表明秦代( )
A.基层治理完善 B.官员素质提升
C.儒法思想并用 D.儒学正统确立
10.(2023山东德州期中)角抵在春秋战国时期称为“角力”,是军民习武练兵的一种方式。秦灭六国后“讲武之礼,罢为角抵”,角抵成为一种带有一定表演成分的游戏活动。秦统治者的举措( )
A.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B.打击了六国残余势力
C.旨在消除儒学的影响
D.有助于改善社会风俗
11.(2024安徽池州调研)汉初大儒陆贾云:“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陆贾的上述思想 ( )
A.适应了汉初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成为汉代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
C.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D.为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奠定基础
12.(2023辽宁名校联盟联考)西汉前期,流民多为豪族商人所用,是谓“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汉武帝后期,“诸铁官皆置吏卒徒,攻山取铜铁,一岁功十万人已(以)上”,流民与日俱增,以致“田地日荒,城郭空虚”之事频繁发生。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
A.社会救济与优抚机制的失灵
B.国家官营政策存在一定弊端
C.地方行政管理效能日渐削弱
D.人地矛盾加剧导致流民增多
13.(2022河南南阳期末)东汉初年,阴皇后家族擅权。光武帝在去世前一年下令将高皇后(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后)的神位从祭祀刘邦的高庙移走,理由是“高皇帝与群臣约,非刘氏不王。吕太后贼害三赵,专王吕氏”。此举旨在( )
A.节省开支 B.整顿吏治
C.威慑外戚 D.遏制诸侯
14.(2024江苏南京期初)东汉时期,史籍中出现大量“猛虎渡河”“飞蝗出境”和“盗贼止息”的记载,以此表彰良吏施行德政。这种书写方式在随后的史籍中被广泛应用。据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A.史事记载有程式化趋势
B.皇权集中规范官吏任用
C.政治腐败导致贪官横行
D.儒家思想受到佛道挑战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五年高考练
1.C 2.B 3.D 4.C 5.C 6.C 7.B 8.A
1.C 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与北方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进入父系氏族社会阶段,生产力继续发展,私有制产生,贫富分化出现并加剧,这促使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明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故C项正确;进入新石器时代后,人们有了比较固定的农业聚落,已出现氏族的公共墓地,而非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故A项错误;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已产生原始农业,故B项错误;人类社会进入奴隶社会阶段,出于记事和管理的需要,文字产生了,原始社会主要是结绳记事等,故D项错误。
2.B 据所学可知,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且城市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要素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城头山古城遗址代表了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文明的发展高度,说明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B项正确;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 000年,虽属于新石器时代,且已经出现农业,但是当时生产力水平仍然比较低,尚未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排除C项;良渚文化(距今约5 000年)等考古发现表明,当时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材料中遗址所处时代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
3.D 紧扣题干中“晋国在兼并虞国等同姓方国时”“同楚国争霸”等信息可知,春秋时期,地方诸侯之间混战频繁,且以兼并和争霸为目的,这些战争并不是在周天子号令下发生的,说明此时周天子权威下降,无法有效约束地方诸侯,传统的大宗命令小宗的宗法体制受到冲击,故选D项。A项表述在题干中体现不出,排除。题干信息仅涉及诸侯之间的战争,故B项错误。C项曲解题干主旨,排除。
4.C 根据材料可知,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的思想传播于诸侯国之间,各国统治者出于增强自身实力的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这必然会冲击本国的贵族政治,C项正确;多个思想流派的出现及其思想的传播实际上不利于当时政治的统一,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学在官府”的局面已经被打破,排除B项;题干所述局面是诸侯国之间矛盾尖锐带来的结果,而不是诸侯国之间矛盾的原因,排除D项。
5.C 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孟子主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体现了小农经济下人们能够自给自足,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等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休养生息政策一般是在大动乱、大变革之后所采取的减轻人民负担、恢复生产、安定社会秩序并繁衍人口的措施,如西汉初年,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和推广,导致井田制度瓦解,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商业繁荣,商业活动较之前而言是发展的,故D项错误。
6.C 西周时期实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分封制下楚国是西周的一个封国。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出现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的现象。而孔子在《春秋》中仍然坚持西周分封制的原则,其目的是维护西周的等级秩序,故C项正确。孔子此举的目的是维护周礼,不是实录历史事实,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提升周王权威的信息,排除B项;孔子的出发点是维护西周等级秩序,属于政治目的,不是强调文化差异,排除D项。
7.B 材料“州部可以推举秀才”说明州的权力有所扩大。根据材料“‘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汉后期“州”开始正式作为行政区出现,原本的“十三州”监察区开始正式成为行政区划,而其行政长官权力也随之大增,这容易导致地方豪强割据,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故B项正确。
8.A 材料提到了与先秦、秦汉相比,东汉晚期的出行风尚为之一变,乘坐牛车成为一种风尚。据材料“天子至士……竞相乘坐”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天子至士沉迷享受的表现,体现了当时政治的衰颓,A项正确;材料中提到牛车行走缓慢而平稳,车厢宽敞,但乘坐这样的牛车并没有体现戒奢尚俭的风气,B项错误;牛作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动力,被大量用于驾车,肯定会影响农业生产,故材料不能反映重农崇耕的思想观念,C项错误;材料描述的是乘坐车辆的变化,没有体现豪强势重的信息,排除D项。
三年模拟练
1.B 2.C 3.C 4.D 5.C 6.B 7.B
8.C 9.C 10.D 11.A 12.B 13.C 14.A
1.B 原始社会时期的岩画表现了猎人手持弓箭这一工具狩猎野马,同时,不同的人在狩猎时的分工不同,注重配合,说明他们讲求运用工具和策略,B项正确;岩画虽然表现了狩猎,但并没有提及其他生产活动,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军事训练,排除C项;农业领域包括采集、种植、狩猎、畜牧等,材料中没有狩猎外的其他农业活动,排除D项。
2.C 据材料可知,宗族是血缘关系的共同体,墓地以宗族为单位排列,且高等级家族的大墓和普通小墓并存,由此可见,陶寺早期聚落血缘族群关系较为牢固,C项正确;虽然龙山文化处于万邦时代,但从材料不能看出国家形态的要素,排除A项;这一时期正处于父系氏族社会时期,“瓦解”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最高权力继承方式,排除D项。
3.C 根据“与殷商时对方邦臣属的表面性承认不同”“周王‘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等信息可知,西周既实现了自上而下的逐级分封,也形成了自下而上的层层拱卫,确立了真正意义上的臣属关系,且周天子是诸侯之君,这种统治方式说明西周王权的地位得到了提高,故选C项;题干强调的是与殷商制度相比,西周政治统治的加强,而不是对殷商内外服制度的沿袭,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是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的时期,而题干反映的是商和西周时期,排除B项;确立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特征,商周时期并未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排除D项。
4.D “设置巴郡和蜀郡”“在巴地征收赋税”“设置蜀国守”,这些信息都说明了秦国实现了对巴蜀地区的有效治理,巴蜀地区被纳入秦国版图,故选D项;“羁縻制度”仅是封建王朝在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所采取的一种民族政策,排除A项;题干提及的是巴蜀隶属秦国版图,而不是巴蜀认同秦国文化,排除B项;“分治”的表述与题干不符,蜀侯已不是蜀郡最高长官,排除C项。
5.C 据材料“以周四方”“南通于楚……周游列国”可知,春秋时期,大中小商人商业活动范围广,说明各地间经济联系加强,故选C项;A项表述绝对化,排除;材料不单单是南北经济交流,还包括东西地区经济交流,排除B项;社会分工指各种劳动的社会划分及其独立化、专业化,而材料强调商人活动范围广,排除D项。
6.B 孔子希望通过德政建立理想社会,老子则主张统治者通过无为建立理想社会,由此可见,二者虽然途径不同,但都希望建立理想社会,故选B项;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与“积极出谋划策”不符,排除A项;儒道思想并非对立关系,只是思想主张不同,排除C项;D项表述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7.B 秦始皇推行“终始五德之传”,周有火德,秦有水德,故秦能取代周,秦始皇这些做法是为其统治赋予合法性,故选B项;推行阴阳五行学说不是秦始皇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皇帝独尊强调皇帝的权威性,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项;秦始皇推行法家治国思想,而不是以德治国,排除D项。
8.C 材料大意是:手工业者到官府所设的市上,收钱后必须马上放入钱罐中,并让其他人看到,不遵从这一规定的人,罚制作一件铠甲的费用。这体现了政府注重工商活动管理,故选C项。A项虽然是秦朝实行的政策,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西汉时期实行盐铁官营,排除B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9.C 秦简中“严刚毋暴……宽俗忠信……慈下勿陵,敬上勿犯”“仁能忍”体现了儒家思想,同时也受到法家思想影响,故选C项。该材料是对官员的规范,不完全属于基层治理范畴,故排除A项。对官员道德和行为进行规范,并不代表官员素质提升,故排除B项。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10.D 根据材料可知,秦统一后,将原本用于军事训练的“角力”变为了游戏活动,这有利于减少社会上的私斗行为,有助于改善社会风俗,故D项正确。A项夸大了该举措的影响,排除。材料中的举措针对的是全国民众,与打击六国残余势力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的举措与消除儒学影响无关,排除C项。
11.A 由“无为者乃有为也”可知,汉初陆贾主张统治者要像舜治天下一样无为而治,这适应了汉初统治阶级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政治需要,故选A项;汉初尊奉黄老无为思想,从汉武帝开始,儒家思想成为治国理政指导思想,排除B项;无为而治的思想有利于汉初休养生息,恢复经济,但与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关联较小,排除C项;为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奠定基础的是董仲舒对儒学的发展,排除D项。
12.B 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政策,但由于官营经济本身的局限性,百姓除了要向国家缴纳人头税和田税,还需要承担炼铜铁、铸铁器等强制性劳动,从而致使流民人数增加,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社会救济的失灵,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等措施,进一步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政府官营政策导致流民大量增加,无法反映出人地矛盾加剧,排除D项。
13.C 据材料可知,光武帝以“非刘氏不王”为理由将吕后的神位移出刘邦的高庙,其目的是震慑擅权的阴皇后家族,起到威慑外戚的作用,故C项正确。
14.A 据材料“史籍中……‘猛虎渡河’……‘盗贼止息’的记载……被广泛应用”可知,自然现象与政治现象对应的史籍记载方式得到推广,这表明史事记载有程式化趋势,故选A项;材料中史籍记载以“猛虎渡河”等表彰良吏,并不能反映官吏的任用,排除B项;C、D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