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阅读《爱莲说》,完成下面小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甲】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乙】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丙】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意思或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陆草木之花”中“之”的意思与“往之女家”中“之”的意思不同。
B.文章第一段中两处加点的“而”都表转折关系,凸显了荷花的可贵品质。
C.“不蔓不枝”中“蔓”“枝”活用,意思分别为“横生藤蔓”“旁生枝茎”。
D.“香远益清”与“老当益壮”“开卷有益”中的“益”字,意思完全相同。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语气表达效果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甲】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翻译: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分析:这句话用陈述的语气,含蓄表达了作者希望成为像陶渊明那样的隐士的愿望。
【乙】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翻译: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分析:这句话用反诘语气,将作者因少有志同道合之人而遗憾的情感表达得很强烈。
【丙】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人很多了。
分析:这句话用陈述句却表达出感叹之意,体现出作者对世人追逐功名富贵的不屑。
3.根据《爱莲说》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材料一】
修条拂层汉,密叶障天浔。 凌风知劲节,负雪见贞心。(范云《咏寒松诗》)
【材料二】
值春凝寒,反能留花,过孟月始盛。名人才士,题咏层委①,亦可谓不负此花矣。但花艳并秀,非天时清美不宜,又标韵孤特,若三闾、首阳二子②,宁槁③山泽,终不肯頫首④屏气,受世俗湔拂⑤。间有身亲貌悦,而此心落落不相领会,甚至于污亵附近,略不自揆⑥者。
(取材于张镃《梅品》)
【注】①层委:接连不断。②首阳二子: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后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最终饿死。③槁:枯萎。这里是死的意思。④頫(fǔ)首:低头。同“俯”。⑤湔(jiān)拂:这里是任意摆布的意思。⑥自揆(kuí):自我反省,自我克制。
中国文人常常将自然美与人格美相联系,赋予了花草树木以人的品格,使二者具有了共通性。周敦颐以莲花“① ”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性。范云笔下的寒松傲雪参天,寄寓了诗人对② 理想人格的赞美。 张镃以三闾大夫屈原和首阳二子的美好人格来喻梅花“③ ”的品格,进而批评那些不得赏梅要领而污亵了梅花的庸俗之辈。
阅读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出师表》节选)
【乙】
章武①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②,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③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④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⑤。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蜀书·诸葛亮传》节选)
【注释】①章武:三国蜀汉刘备的年号。②笃:重。③股肱:大腿和胳膊的上部,比喻左右辅助得力的人。④敕:君主对臣下或上级对下级的命令。⑤牧:行政长官。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 ②亮涕泣曰( )
③属以后事( ) ④咸决于亮( )
5.下列加点词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顷之,又领益州牧
A.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B.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C.若嗣子可辅,辅之
D.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6.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臣 敢 竭 股 肱 之 力 效 忠 贞 之 节 继 之 以 死
7.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2)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8.结合两段选文的相关内容,说说诸葛亮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
阅读《富贵不能淫》,完成下面小题。
富贵不能淫
《孟子》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9.“妾妇之道也”中的“之”与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父命之 B.女子之嫁也 C.往送之门 D.行天下之大道
10.下列对“大丈夫”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
B.得志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就放弃正道而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C.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施加的因素都不能使之迷惑、动摇、屈服。
11.根据《富贵不能淫》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材料一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取材于《世说新语》)
材料二
律①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容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②。羝乳③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④食不至,掘野鼠去草突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取材于《汉书·李广苏建传》)
注:①律:卫律,约活动于汉武帝、昭帝时期,投降匈奴,被且鞮侯单于封为丁灵王。②羝[dǐ]:公羊。③乳:生殖。④廪:粮食。
在抉择生与死的情况下,荀巨伯以“ ”的义举震慑胡贼使其退兵,一匈奴放出“ ”的狠话也没让苏武投降。荀巨伯的言与苏武的行都可以和孟子“ ”的观点相印证。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乙】
复西行约三里所,有泉泻出于两山之间,分流而下,曰酿泉,潺湲清澈,可鉴毛发。傍岸有亭曰“渐入佳境”,今已废,惟四大字勒崖石间。沿溪而过薛老桥,入醉翁亭。亭久废,名人石刻颇夥①,兵后焚炼为垩②殆尽。亭后四贤堂亦废。亭侧有玻璃泉,又名六一泉,石栏覆之,栏下压以巨石,中流一窍通泉,径可五六寸,手掬饮之,温。
(节选自《琅琊山游记》)
【注】①夥(huǒ):多,盛多。②垩(è):白土。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3)复西行约三里所( ) (4)可鉴毛发( )
13.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节奏,划两处。
兵后焚炼为垩殆尽
14.选出下列加点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A.行者休于树 所恶有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
B.溪深而鱼肥 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C.栏下压以巨石 以衾拥覆(《送东阳马生序》)
D.石栏覆之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1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直线的句子。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沿溪而过薛老桥,入醉翁亭。
16.说说【甲】【乙】两文“推出”醉翁亭的写景顺序有什么相似点,并体会这样写景的效果。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乙】
故昔者三代圣王,禹汤文武,方为政乎天下之时,曰:“必务举孝子而劝之事亲,尊贤良之人,而教之为善。”是故出政施教①,赏善罚暴,且以为若此,则天下之乱也,将属可得而治也;社稷之危也,将属可得而定也。若以为不然,昔桀之所乱,汤治之;纣之所乱,武王治之。当此之时,世不渝②而民不易,上变政而民改俗。存乎桀纣,而天下乱;存乎汤武,而天下治。天下之治也,汤、武之力也;天下之乱也,桀、纣之罪也。若以此观之,夫安危治乱,存乎上之为政也,则夫岂可谓有命哉?故昔者禹汤文武,方为政乎天下之时,曰:“必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者得治。”遂得光誉令问于天下。夫岂可以为命哉?故以为其力也。
(节选自《墨子·非命》)
【注释】①出政施教:发布政令,施行教化。②渝:改变。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男有分,女有归 分:
(2)必务举孝子而劝之事亲 举:
(3)若以为不然 然:
18.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选贤与能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故外户而不闭 当户理红妆
C.且以为若此 年且九十
D.若以此观之 以塞忠谏之路也
1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2)尊贤良之人,而教之为善。
20.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乙文中的“禹汤文武”能够获得天下人赞誉和好评的原因。
21.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说说选举管理者的标准是什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答谢中书书》)
【乙】
吾自发寒雨,全行日少。去亲为客,如何如何!夕景欲沉,晓雾将合,孤鹤寒啸,游鸿远吟,樵苏一叹,舟子再泣。诚足悲忧,不可说也。寒暑难适,汝专自慎,夙夜戒护,勿我为念。恐欲知之,聊书所睹。临涂草蹙①,辞意不周。
(节选自《登大雷岸与妹书》,有删改)【注释】①草蹙(cù):仓猝,匆忙。
2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晓雾将歇 歇: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
(3)去亲为客 去:
(4)诚足悲忧 诚:
2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恐欲知之,聊书所睹。
24.九年级(3)班的小刚研读【甲】文,认为文中“猿鸟乱鸣”的“乱”字破坏了文章的美感,想把“乱”字改为“齐”字,你是否同意?请阐述理由。
25.【甲】【乙】两文都描写了夕阳、晓雾和鸟儿,但所起的作用和表达的情感不相同。请仔细思考,完成下表。
【甲】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
光绪己卯,楼基坼①裂,及大有倾塌之势,中丞邵公命葺而修之经费未集而容②以考绩③北上。既而回岳,德化李公来湘中,命以茶厘④为修楼之资,其不敷者,劝四邑(巴陵、平江、临湘、华容)绅富足之。乃于原基之后,加筑六丈有奇,建正楼其上,左仙梅亭,右则三醉楼,皆视旧制有加。前临洞庭,为之驳岸⑤以御水,楼之左右各增施二楹,为登楼者憩息之所,其楼前雉堞⑥亦加坚筑,以固吾圉⑦焉!
(节选自【清】张德容《重修岳阳楼记》)
【注】①塬(chè):分裂,裂开。②容:即张德容(1820-1888)。同治十年(1871)、光绪五年(1879)两度,出任岳州知府,政声显著,曾对岳阳楼进行整体修葺。③考绩:按一定标准考核官吏的成绩。④茶厘;对茶叶经销所征的一种附加税。⑤驳岸:保护岸或堤使不坍塌的构筑物,多用石块砌成。⑥雉堞(zhì dié):古代城墙上掩护守城人用的矮墙,也泛指城墙。⑦圉(yǔ):边境,边疆。
2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春和景明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③加筑六丈有奇 ④皆视旧制有加
27.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乃重修岳阳楼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B.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尝射于家圃(《卖油翁》)
C.及大有倾塌之势 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
D.为之驳岸以御水 去以六月息者也(《北冥有鱼》)
2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9.用“/”标示出下列语句中的停顿。(标示2处)
中丞邵公命葺而修之经费未集而容以考绩北上。
30.回答问题。
①从【乙】段哪句话可以看出,清朝重修后的岳阳楼不在原址上?(用原文回答)
②【甲】【乙】均写了重修岳阳楼一事,但两文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鲁恭为中牟令,重德化①,不任刑罚。袁安②闻之,疑其不实,阴③使人往视之。随恭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过,止其旁,旁有儿童。其人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雏,不得捕。其人讶而起,与恭决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绩也。今蝗不犯境,此一异也;爱及鸟兽,此二异也;童有仁心,此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吾将速反,以状白安。”
(选自《后汉书》,有改动)
[注释]①德化:用道德来教化。②袁安:河南郡太守,是鲁恭的上司。③阴:暗中。
3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肉食者鄙 先帝不以臣卑鄙 B.衣食所安 安求其能千里也
C.止其旁 止增笑耳 D.此一异也 渔人甚异之
32.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33.两文都刻画了典型的人物形象。请具体分析两文刻画的曹刿和鲁恭形象及方法上有何不同。
34.“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意思是虽然身份低微,仍然不忘担忧国事。曹刿一介平民,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为国解忧。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简要说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在弦高和卜式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材料一】秦穆公兴兵袭①郑,过周而东。郑贾人②弦高将西贩牛,道遇秦师于周、郑之间,乃矫③郑伯之命,犒④以十二牛,宾秦师而却之,以存郑国。
【材料二】时汉方事⑤匈奴,式⑥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也。”
注释:①[袭]偷袭。②[贾人]商人,在当时社会地位不高。③[矫]假托。④[犒]犒劳。⑤[事]这里指抵抗。⑤[式]卜式。人名。
参考答案:
1.D 2.甲 3. 出淤泥而不染 坚贞不屈 标韵孤特
1.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和文言实词的理解。
D.香远益清:香气远闻更加清芬;益:更加;老当益壮:年纪虽老,志向更高、劲头儿更大;益:更加;开卷有益:读书就有好处;益:益处,好处;题干中“意思完全相同”说法错误;
故选D。
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和语气表达的分析。
本文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文章托物言志,以莲自比,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性。
甲句“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表达了作者对真正隐逸的高士极少的惋惜之情,题干中“表达了作者希望成为像陶渊明那样的隐士的愿望”说法错误;
故选甲。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第一空,结合《爱莲说》第一段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知,作者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沾染污秽,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的品质。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使人感到清雅,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结合题干中“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性”的提示,该空为原文中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
第二空,范云的《咏寒松诗》中,前两句分别从枝和叶落笔,描写了松树的伟岸参天、舒展青云、正大刚直的特点;三、四句写松树的挺拔坚强,不为厉风暴雪所屈,凛然贞烈的气概。表达诗人对寒松般坚贞不屈品格的赞美之情;
第三空,结合材料二中“又标韵孤特,若三闾、首阳二子,宁槁山泽,终不肯頫首屏气,受世俗湔拂”可知,这些花又有孤高独特的韵致,就像屈原和首阳二子宁可枯槁在山泽中,终究也不肯低头屏气,接受世俗的洗刷拂拭。根据题干中“以三闾大夫屈原和首阳二子的美好人格来喻梅花”可知,该空填梅花如同屈原和首阳二子一样“标韵孤特”的品格。
参考译文:
《爱莲说》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只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沾染污秽,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使人感到清雅,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该就很多人了!
【材料二】
正当春天还有凝聚的寒气时,反而能够留住花朵,过了正月才开始茂盛。有名之人和有才之士,层层叠叠地题诗吟咏,也可以说是没有辜负这花。只是这花艳丽而一同绽放,不是天气清朗美好就不合适,又有孤高独特的韵致,就像屈原、伯夷叔齐这两人,宁可枯槁在山泽中,终究也不肯低头屏气,接受世俗的洗刷拂拭。偶尔会有身体亲近、容貌喜悦的人,而内心却落落寡合不能领会,甚至接近于污秽轻慢,一点儿也不知自我反省,自我克制。
4. 用来 流泪 同“嘱”,嘱托 全,都 5.A 6.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7.(1)所以我五月率兵南渡泸水,深入荒芜之境。(2)你和丞相一起处理事务,要像侍奉父亲一样侍奉他。 8.①有雄才大略、安邦治国的才能。如刘备评价他的才能胜过曹丕十倍,必然能使国家安定,最终成就大事。②忠贞守诺,鞠躬尽瘁。如接受托孤以来,经常忧愁叹息,担心先帝托付给自己的大事做得没有成效,而损伤先帝刘备的英明;他竭尽辅佐之臣的职责,献出忠心,至死不渝。③有军事才能,做事谨慎。如出师北伐之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认为当时已经具备了出师北伐的先决条件;北伐之前明确各方面责任,首先严于律己,其次严格要求朝廷诸臣,最后向后主提出希望。④亲力亲为,身先士卒。如“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政事无论巨细都亲自决定。
4.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①句意为:这是我用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所以:用来;
②句意为:诸葛亮哭泣着说。涕:流泪;
③句意为:嘱托后事。属:同“嘱”,嘱托;
④句意为:都由诸葛亮裁决。咸:全,都。
5.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句意为:不久,又兼领益州刺史的职务。之:音节助词,不译;
A.音节助词,不译;
B.动词,去,到,往;
C.代词,代指刘禅;
D.代词,代指齐军;
故选A。
6.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句意为:我当用尽自己辅助的能力,献出忠君不二的气节,一直到死!
“臣敢竭股肱之力”是一个表意完整的句子,应和后文断开,“效忠贞之节 ”是一个动宾短语,指出诸葛亮的具体行为,“继之以死”是诸葛亮的决心,二者之间应断开;故断句为: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7.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1)重点字词:故:因此,所以;不毛:不长草。这里指人烟稀少的地方。毛,庄稼,苗。
(2)重点字词:汝:你;从事:处理事务;事:侍奉;如:像。
8.本题考查文言文人物形象分析。
根据甲文中“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蝎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可知,从平定南方后,意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中,看到他既有一个政治家的眼光,又有军事家的头脑,可见其雄才大路。
乙文中“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意思是您的才能超过曹丕十倍,一定能使国家安定,最后统一全国。刘备的话肯定了诸葛亮的才干,从侧面突出诸葛亮有过人的才能。
乙文中“臣敢接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意思是我当用尽自己辅助的能力,献出忠君不二的气节,一直到死。表现诸葛亮没有私心,讲诚信,信守自己的诺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质。
甲文中“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五月渡泸南征,深入不毛之地)”乙文“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政事不分大小,都由诸葛亮裁决)”可知,诸葛亮面对蜀国的政事,每一件都亲力亲为,领兵打仗也是挂帅亲征,足见其亲力亲为,身先士卒。
参考译文:
【甲】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临终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惟恐托付的事不能完成,有损于先帝的英明。因此五月渡泸南征,深入不毛之地。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甲已经充足,我应当勉励统率三军,北定中原,以便竭尽我拙劣的能力。扫除奸邪、兴复汉室、返还旧都。这是我用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至于处置日常之事,决定取舍损益,毫无保留地贡献忠言,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
【乙】章武三年的春天,刘备在永安病重,传命召见当时还在成都的诸葛亮,嘱托后事。对诸葛亮说:“您的才能超过曹丕十倍,一定能使国家安定,最后统一全国。如果我的继承人刘禅能够辅助的话,就辅助他。如果他不具备君主的才干,你可以自己取代他的帝位。”诸葛亮哭泣着说:“我当用尽自己辅助的能力,献出忠君不二的气节,一直到死!”刘备又下诏书命令刘禅:“你和丞相一起处理事务,要像对待父亲一样侍奉他”。建兴元年,刘后主封诸葛亮为武乡侯,(特别允许他)可以开设官府,管理大小事情。不久,又兼领益州刺史的职务。政事不分大小,都由诸葛亮裁决。
9.D 10.B 11. 以我身代友人命 羝乳乃得归 威武不能屈
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例句中的“之”是助词,的。
A.代词,她;
B.主谓之间,不译;
C.动词,到;
D.助词,的;
故选D。
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不得志,独行其道”意为:不能实现理想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本项“不得志就放弃正道而独自走自己的道路”有误。故选B。
1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第一空:根据材料一中的“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可知,荀巨伯愿意用自己的命来换友人的命。这一义举震慑住胡贼,使其退兵。故应填:以我身代友人命。
第二空:根据材料二中的“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可知,于是把苏武流放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归汉。公羊不可能生小羊,匈奴说这样的狠话,是为了让苏武投降。故应填:羝乳乃得归。
第三空:面对凶狠的贼人,荀巨伯大义凛然,毫无畏惧,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友人存活。面对残暴的匈奴,苏武始终没有屈服,不肯投降。故两人的言行印证了孟子说的“威武不能屈”。
【参考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最大原则,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居住在天下最广大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与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强权不能屈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材料一:有一次荀巨伯千里迢迢去探望一个生病的朋友,刚好碰上外族敌寇攻打那座郡城,朋友对荀巨伯说:“我马上就要死了,您还是离开这儿吧!”巨伯说:“我远道而来看望您,您却要我离开,败坏道义来换得生存,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做得出来的事情吗?”敌寇进了城,对巨伯说:“我们大军一进城,整个郡城的人都跑光了,你是什么人,竟然还敢一个人留下来?”巨伯回答道:“我的朋友生了病,我不忍心丢下他一个人,如果你们非要杀他,我愿意用我的命来抵换。”敌寇相互议论说:“我们这些不讲道义的人,却侵入这个有道义的地方。”于是就撤军而回了,整个郡城也因此得以保全。
材料二: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能被胁迫,(于是)报告了单于。单于更加希望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关在地窖里,跟外界隔绝,不供给饮食。天下雪,苏武躺着吃雪,把雪和毡毛一起吞下肚去,数日不死。匈奴认为(他)很神奇。于是把苏武流放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归汉。分开他的随从官吏常惠等人,分别投放到另外的地方。苏武迁移到北海后,(匈奴)供给的粮食不到,(他)就掘取野鼠、收藏草实来吃。他拄着汉朝皇帝赐予使臣的节仗牧羊,无论是睡觉、还是起来都拿着,以至于系在节仗上的节旄全部掉落了。
12. 茂盛的样子 居高面下 表示约数 照,照见 13.兵后/焚炼为垩/殆尽 14.C 15.(1)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2)顺着溪流经过薛老桥,进入醉翁亭。 16.两文都是通过移步换景(或由远及近)地"推出"醉翁亭的。这样写准确地交代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给人以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
1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蔚然:茂盛的样子。
(2)句意: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临:居高面下。
(3)句意:又向西走了大约三里。所:表示约数。
(4)句意:能够照见胡须和头发。鉴:照,照见。
13.本题考查断句。
译为:战乱后焚烧成了白土,几乎没有了。
“兵后”为状语,“为垩”“殆尽”是“焚炼”的结果;
正确断句为:兵后/焚炼为垩/殆尽。
14.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介词,在/介词,比;
B.连词,表并列/连词,表修饰;
C.均是:介词,用;
D.代词,它/补足音节,无实义;
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1)山水之乐:欣赏山水的乐趣;得:领会;寓:寄托。
(2)沿:顺着;过:经过;入:进入。
1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甲文,以“环滁皆山也”五字领起,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点出醉翁亭坐落在群山之中。作者纵观滁州全貌,鸟瞰群山怀抱之景。接着作者将镜头由全景移向局部,先写“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醉翁亭坐落在有最美的林 壑的西南诸峰之中,视野集中到最佳处。再写琅琊山“蔚然而深秀”,点明“山秀”,照应上文的“美”。又写酿泉,其名字透出了泉与酒的关系,好泉酿好酒,好酒叫人醉。“醉翁亭”的名字便暗中透出。然后写醉翁亭,“行六七里,峰回路转,有亭翼然”,照应上文“蔚然而深秀”,可看出醉翁亭坐落在山清水秀的最佳位置上。由面到点,由远及近,移步换景,自然而准确交代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又展现了醉翁亭周围的幽美景色。
乙文“复西行约三里所,有泉泻出于两山之间,分流而下,曰酿泉”“沿溪而过薛老桥,入醉翁亭”等语句,写作者看到酿泉,后来顺着溪流经过薛老桥,进入醉翁亭,通过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一步步地“推出”醉翁亭的位置,使人身临其境。
据此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甲】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那西南方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乙】又向西走了大约三里,有泉水从两山之间倾泻而出,分成了几条水道向下流,(这泉)叫作酿泉,流水潺潺,非常清澈,能够照见胡须和头发。靠近岸边有一个亭子叫“渐入佳境”,现在已经废弃了,只剩下四个大字刻在崖石上。顺着溪流经过薛老桥,进入醉翁亭。醉翁亭废弃很长时间了,名人石刻很多,战乱后焚烧成了白土,几乎没有了。醉翁亭后的四贤堂也废弃了。醉翁亭旁边有一处玻璃泉,又叫作六一泉,有一根石栏杆覆盖在上面,石栏杆下还压着一块大石头,(大石头)中间有一个小孔让泉水通过,直径大约五六寸,用手捧泉水喝,(水是)温的。
17. 职分,职守 举荐 这样 18.B 19.(1)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但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
(2)尊重贤良,教导人们做善事。 20.因为他们靠着自己的力量使饥饿的人能获得粮食,寒冷的人能得到衣服,劳作的人能够休息,混乱的人得到治理。(意思对即可) 21.品德高尚,才能出众,孝敬父母,德才兼备。(意思对即可)
17.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分:职分,职守。
(2)句意:必须举荐孝子而鼓励人民孝顺父母双亲。举:举荐。
(3)句意:如果认为不是这样。然:这样。
18.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通假字,同“举”,推举/通假字,同“欤”,吗;
B.名词,门/名词,门;
C.副词,尚且/副词,将近;
D.副词,按照/副词,以致于;
故选B。
19.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1)货:财物;恶:厌恶;弃:扔;藏于己:指想要据为己有。
(2)尊教导重;教:加到;为善:指做善事。
2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必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运用语言描写,直接点明“禹汤文武”执政的方法,使饥饿的人能获得粮食,寒冷的人能得到衣服,劳作的人能够休息,混乱的人得到治理。于是获得天下人赞誉和好评。
2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甲文“选贤与能”,强调要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人;
根据乙文“必务举孝子而劝之事亲,尊贤良之人”,强调要选拔推举孝敬父母,德才兼备的人。
参考译文:
【甲】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因此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现象,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作理想社会。
【乙】所以从前夏商周三代的圣王禹、汤、文、武,正当在天下施政时,说道:“必须举荐孝子而鼓励人民孝顺父母双亲,尊重贤良,教导人们做善事。”因此发布政令,施行教化,奖赏善良,惩罚凶暴。尚且认为是这样的,那么天下的混乱,将可以得到治理;社稷的危险,将可得到安宁。如果认为不是这样,从前夏桀所乱的天下,商汤治理了它;商纣王所乱的天下,周武王治理了它。那个时候,世界、人民都没有改变,君王改变了政务,而老百姓改变了风俗。在夏桀、商纣王那里则天下混乱,在商汤、周武王那里则天下得到治理。天下得到治理是商汤、周武王的功劳。天下的混乱是夏桀、商纣王的罪过。假如以此来看,所谓安危、治理、混乱,在于君上的施政,那么,难道可以说是有命运的吗?所以从前的禹、汤、文王、武王,正当在天下执政时,说:“必须使饥饿的人能获得粮食,寒冷的人能得到衣服,劳作的人能够休息,混乱的人得到治理。”于是他们获得了天下人的赞誉和好评。这难道可以认为是命运吗?是因为他们依靠了自己的力量呀!
22. 消散 参与(欣赏、领悟) 离开 实在、确实、的确 23.(1)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2)你恐怕也想知道我的情况,我姑且写下所见。 24.不同意。“乱”指不整齐,纷杂随意。这里描述的是猿和鸟的叫声交织在一起,没有秩序和条理。叫声此起彼伏,生机盎然。如果将“乱”字改为“齐”字,则失去了这种自然和随意的美感,与原文所要表达的意境不符。 25.A: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出蓬勃的生命气息。B:表现出对妹妹的关爱之情。
2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歇:消散。
(2)句意: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与:参与,欣赏,领悟。
(3)句意:离开亲人成为客居之人。去:离开。
(4)句意:确实足够让人感到悲凉和忧愁。诚:实在,确实,的确。
2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1)重点字词: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
(2)重点字词:恐:恐怕、担心。欲:想要。聊:姑且、随便。书:书写、记录。所睹:所看到的景象。
24.本题考查词句的赏析,要在把握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
根据甲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可知,“乱鸣”描绘的是黎明时分,雾气即将消散,猿猴和鸟儿的叫声此起彼伏,毫无规律,生动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和活力。这里的“乱”字使用巧妙,它不仅刻画了猿鸟在清晨时分的自然状态,而且与前文“晓雾将歇”相呼应,共同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生动的早春景象。如果改为“齐”字,意味着叫声整齐划一,失去了自然界的多样性和生动性,与作者所要展现的山川之美和生机盎然的氛围相悖。因此,不同意改为“齐”。
25.本题考查环境描写作用分析以及情感主旨分析。
根据甲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可知,诗文描绘了山川的早晨和傍晚景色,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这些景物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出蓬勃的生命气息,也表达了作者游览山水的愉悦心情。根据“实是欲界之仙都”可知,直接表达了作者对这片山水的赞叹和喜爱之情,进一步强化了作者愉悦的心情。
根据乙文“夕景欲沉,晓雾将合,孤鹤寒啸,游鸿远吟”可知,诗文营造了一种萧瑟、冷清的氛围,与甲文形成对比。这些景物描写渲染了一幅萧索的画面,烘托出作者忧伤苦闷的心情,因为作者离开家乡,思念家人,所以景物也变得冷清萧条。根据“寒暑难适,汝专自慎,夙夜戒护,勿我为念”可知,表达了作者对妹妹的担忧和关爱之情,体现了兄妹之间深厚的感情。
参考译文
【甲】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司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乙】自从我冒寒雨出发以来,整个行程中很少见到太阳。离开亲人成为行客,心情是何等的凄怆。夕阳就要西沉,晨雾即将弥漫之际,孤鹤在寒风中悲鸣,飞鸿在远处哀吟,樵夫一声叹息,船夫又一次哭泣。游子的心实在非常悲怆忧愁,非言语所能表达。冷暖变换难以适应,你务必自己当心,早晚当心保重,不要为我挂念。恐怕你想知道我旅中的情况,故且写下所见所感。途中仓促草就,措辞达意恐或不周。
26. 阳光 如果没有 零数,余数 规模 27.B 28.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29.中丞邵公命葺而修之 / 经费未集 / 而容以考绩北上。 30.①乃于原基之后。加筑六丈有奇,建正楼其上。
②甲文借重修岳阳楼一事,着重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乙文侧重写重修岳阳楼的原因、过程及结果。
26.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
①句意: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景:阳光。
②句意: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微:如果没有。
③句意:修筑的楼基有六丈多高。奇:零数,余数。
④句意:都是在原来的规模上有所增加。制:规模。
27.本题主要考查点是一词多义。
A.连词,于是/副词,竟然;
B.二者相同,介词,在;
C.助词,的/动词,到;
D.连词,用来/介词,凭借;
28.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政:政事。通:通顺。和:和乐。废:这里指荒废的事业。具:通“俱”,全,皆。兴:复兴。
29.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意为“中丞邵公命令修葺岳阳楼。但是修岳阳楼的经费还没有筹集够,我就根据考核成绩北上任职”,“中丞邵公命葺而修之”主谓结构,应在“之”后停顿;“经费未集”主谓结构,且后面的“而”表转折,应在“集”后停顿。故断句为:中丞邵公命葺而修之/经费未集/而容以考绩北上。
30.①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乙文“乃于原基之后,加筑六丈有奇,建正楼其上”的翻译“于是在原来地基的后面,增加修建六丈多,在上面建造正楼”可知,清朝重修后的岳阳楼不在原址上,而是在原址的后面。故可回答原文语句:乃于原基之后,加筑六丈有奇,建正楼其上。
②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甲文,甲文第一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原因,第二段描绘了洞庭湖景色,第三段到结尾,则是作者发表的议论。作者借重修岳阳楼一事,是为了突出迁客骚人在不同景色下的悲喜心情,与下文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为表达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作铺垫;乙文,“光绪己卯”到“中丞邵公命葺而修之”交代了重修的原因;“经费未集”到“劝四邑(巴陵、平江、临湘、华容)绅富足之”,交代了重修的经过,“乃于原基之后”到结尾,交代了最终修建的结果。
参考译文:
【甲】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增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一湖。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水势浩大,宽广无边;早晚阴晴明暗多变,气象万千。这是岳阳楼盛大壮观的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既然如此,那么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湘,被贬的政客和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不同吧?
(有时)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在阴云中;商人旅客不能前行,桅杆倒下,船桨断折;傍晚天色昏暗,虎在咆哮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被说坏话,惧怕被批评指责,(会觉得)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极点而悲伤了啊。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接,一片青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在水中)畅游;岸上与小洲上的花草,茂盛并且青绿。偶尔或许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相互应答,这样的乐趣哪有尽头!(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爽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掉,端着酒,迎着风,那是喜洋洋的欢乐啊。
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这两种表现,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处在高高的朝堂上(在朝廷做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僻远的江湖间(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替君主担忧。这样(他们)进朝为官也忧虑,退居江湖也忧虑。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啊!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光绪五年,岳阳楼的楼基裂开,有随时倾倒坍塌的危险,中丞邵公命令修葺岳阳楼,但是修岳阳楼的经费还没有筹集够,我就根据考核成绩北上任职。不久又回到了岳州,德化的李公来到湘中命令用茶税作为修楼的经费,结果茶税的钱不够,就劝说巴陵、平江、临湘、华容四郡的绅士富户凑足了修楼的钱。于是在岳阳楼的原来地基的后面,修筑的楼基有六丈多高,把正楼建在上面,左面建了仙梅亭,右面建了三醉楼,都是在原来的规模上有所增加。前面临靠着洞庭湖,修建了石砌的堤岸,来抵御洪水,楼的左右各增加了二间房屋,为登楼的人提供休息的场所,岳阳楼前的矮墙也进行了加固,来增加防御功能!
31.A 32.衣服食物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33.甲文主要运用语言描写,表现曹刿为国分忧、有远见卓识、深谋远虑的形象。乙文通过“袁安下属”的所见所闻,突出当地社会安定,民风淳朴,从侧面表现鲁恭重视道德教化产生的良好效果,从而刻画了鲁恭重视道德教化的形象。 34.弦高本是普通商人(位卑),却在面对秦军侵略时挺身而出,以他的智慧和财产令秦军撤退,保住了郑国。卜式作为普通百姓,虽无为官的才能与意愿,但也愿意捐出一半家产资助边防事业,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3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都是“目光短浅”的意思。
B.奉养、安身/怎么,哪里;
C.落下/只是;
D.不同/对……感到诧异;
故选A。
3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的解释及句式的理解。
重点词语:安,安身;弗,不;专,独自享有;必,一定;以,把。
33.本题考查塑造人物的方法及人物形象概括。
结合对【甲】文的翻译,可见文章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对曰:‘小惠未编,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专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末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通过描写曹刿拜见鲁庄公以及他们之间的对话,来表现出曹刿是一个有胆识、爱国家,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的人。
【乙】文中“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绩也。今蝗不犯境,此一异也;爱及鸟兽,此二异也;童有仁心,此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吾将速反,以状白安(我此次前来,是来检查你的政绩的,蝗虫不犯县境,这是我看到的第一个现象;教化的恩泽施之于鸟兽,这是第二个现象;小孩也怀有仁爱之心,这是第三个现象。这就够了,我不在这里久留了,我在这里久留,只能起到打扰贤者的作用。我赶紧回去,把这些情况报告给袁安)”,主要运用侧面描写。通过袁安下属的所见所闻,突出了当地社会安定和民风淳朴,侧面刻画了鲁恭以德治民的形象。
34.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首先要理解“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含义,即答题时要紧扣两个要素,一是身份低微,二是不忘担忧国事。材料一中,“郑贾人弦高将西贩牛”写弦高本是普通商人,即位卑;“乃矫郑伯之命,犒以十二牛,宾秦师而却之,以存郑国”,写面对秦军侵略时挺身而出,以他的智慧和财产令秦军撤退,保住了郑国,即未敢忘忧国。材料二中,“自小牧羊”写卜式只是一个普通百姓,即位卑;“愿输家财半助边”“天子诛勾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也”写他愿意捐出一半家产资助边防事业,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即未敢忘忧国。
参考译文:
甲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进见,他的同乡对他说:“大官们自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其间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进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条件同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不敢虚报,一定对神诚实。”曹刿回答说:“这是小信用,还不能使神信任您,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对于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虽不能——明察,一定诚心诚意来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种表现,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让我跟从您去。”
【乙】鲁恭担任中牟县令,注重道德教化,不采用刑罚的方式。河南尹袁安听说这件事,怀疑它不是真的,暗地里派自己的下属到中牟县去视察。(袁安派去的那个人)跟着鲁恭走在田间小路上,两人一起坐在桑树下面。忽然,从远处飞来一只野鸡,在他们旁边落下,野鸡旁还有一个小孩。那个人问那个小孩:“你为什么不把它抓住?”那个小孩说这个季节正是野鸡培育它们的鸡雏的时候,不能抓。那个人感到惊讶起身,对鲁恭说:“我此次前来,是来检查你的政绩的,蝗虫不犯县境,这是我看到的第一个现象;教化的恩泽施之于鸟兽,这是第二个现象;小孩也怀有仁爱之心,这是第三个现象。这就够了,我不在这里久留了,我在这里久留,只能起到打扰贤者的作用。我赶紧回去,把这些情况报告给袁安。”
材料一:秦穆公发兵偷袭郑国时,经过东周向东进发,郑国的商人弦高恰往西去贩牛,在东周和郑国之间碰到了秦军,于是弦高假托郑国君的命令,用十二头牛犒劳秦军、礼待秦军,使秦军以为郑国已知道这次偷袭计划而不敢贸然前进,只得撤退,从而保存了郑国。
材料二:当时汉正在抵抗匈奴入侵,卜式上书,愿意捐出一半的家财资助边事。皇帝派人问卜式:“想当官吗?”卜式说:“从小牧羊,不熟悉怎样当官,不愿意做官。”使者说:“你想要什么呢?”卜式说:“皇上讨伐匈奴,我认为贤能的人应该为大节而死,有钱的人应该捐出来,这样的话匈奴就可以灭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