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18 23:18:56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八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章。憧憬美好的社会生活,反思现实的生存状态,是经典作品中的永恒主题。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传统的名家名篇。其中有对精神自由的渴望,有对学习生活、理想社会的期望,有“不平则鸣”的呐喊,有对民生疾苦的同情。这些诗文有情趣,有理趣,表现了古人的哲思和情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公元761年。两年前(759年),饱受战乱之苦的杜甫一家流浪到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终于在成都西郊建起了一座茅草房,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可不幸的是761年的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他的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挨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使杜甫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不朽的诗篇。这首诗最能体现杜甫忧国有民的博大胸怀和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但当读者读完最后一节的时候,就知道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读者的心灵,并发生过积极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学过不少杜甫的诗歌,如《望岳》《春望》《石壕吏》等,但是对他们来说,对杜甫的认识,只有他“诗圣”的头衔,对杜甫的理解有种标签式的愁眉深锁的形象;仅仅知晓杜甫的诗歌如实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历史,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面对学习的群体是一群十四五岁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现代,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于这首感慨个人经历抒发射击理想的古代诗歌,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基于这种现状,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贴近学情设计,但有并没有简单地只是让学生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而是以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朗读贯穿课堂始终,而在朗读中,虽然我们不需要让学生读出入声字的声韵,但可以提示他们改变朗读的节奏,以节奏的快慢,配合声调的高低来体现诗句情感的起伏迭变。同时借助背景资料的补充,让学生对杜甫的人生有更多的了解,从而真正理解何为“诗史”,何为“诗圣”。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品析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有层次的朗读,感受诗歌的情感的变化。透过“人、事、物、景”,用“由点读面”的方法解读文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身遭苦难,却希望广济苍生的博大胸怀,培养忧国忧民,励志振兴中华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透过“人、事、物、景”,用“由点读面”的方法解读文本。
2、教学难点:通过朗读来表现作者情感,把握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诵读法、关键词品读法、点面结合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导入】同学们,你们看过《盗墓笔记》吗?好看吗?老师也看过,并且深深地被它吸引住了。看完之后,老师就萌发了一个心愿:想成为一名考古学家,幻想着能通过研究这些文明古迹,去探寻它背后神秘的故事,去触碰那个时代的脉搏,领略其中的文化。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地方“考考古”。请看!(图片)这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如今却成了旅游圣地。那么,1000多年前,在这间破旧的茅屋里又上演了一段怎样的故事呢?我们一起去听一听。
【PPT显示】:请同学们注意,这位朗读者是用什么样的语调来读的呢
【播放朗读视频】
生:缓慢、低沉、沉痛。
师:全文用的是同一种语调吗?
师:不是!那有什么变化呢?
明确:从缓慢低沉,愁苦 —— 激昂高亢,精神振奋了起来。
师:朗读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茅屋,走进文本,去寻找答案吧!
二、以景入文,看天灾,读诗人的处境
1、诗歌的前三节描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秋风、茅草、大雨
2、这些景物有何关联,它们依次构成了哪些画面?(请用8字概括)
明确:
狂风破屋,卷走茅草
群童抱茅,倚仗叹息
雨漏床湿,彻夜难眠
3、面对眼前的“天灾”,杜甫的处境如何?心情又会是怎样的呢?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交流,完成以下任务:
①请找出能够体现景物或者人物处境特征的字词;
②讨论分析其特点;
③揣摩其中的情感(并试着把这种感情朗读出来)。
【第一节学习汇报】:
请用以下句式进行表达:
本节能体现了秋风特点的词语有( ),描绘了( ),表现了诗人( )的心情。(朗读)
明确:“怒、卷、飞、挂罥、飘转” 这些动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给秋风赋予了人的脾气,写出秋风仿佛发怒了一般,声嘶力竭得咆哮着,把茅屋上的茅草吹得漫天飞舞,高的挂在了树梢上,低的散落在了池塘里,让杜甫无处拾捡。—— 痛惜焦急
【第二节学习汇报】:
请用以下句式进行表达:
本节体现了人物特点的词语有( ),描绘了( ) ,表现了( )的心情。(朗读)
明确:此时的杜甫已年老体弱,跑不动,呼不得,只能眼巴巴地看着那些熊孩子,当着自己的面把茅草抱走了,除了拄杖叹息啥也干不了。—— 气愤、痛苦、却又无可奈何
【第三节学习汇报】:
请用以下句式进行表达:
本节体现了诗人生活处境的词语是( ),描绘了( ),表现了诗人( )的心情。(朗读)
明确:被子用了多年已经是又旧又破,又薄又硬,甚至很多地方都已经破了,已经完全不能避寒了。破旧的茅屋到处漏雨,连床上都被打湿了,没有一点干处,漫漫长夜,这又冷又湿的,叫人如何能够入睡呀!杜甫的处境可谓是困顿、凄凉之极!—— 痛苦、忧心、凄凉
【提示】:朗读的方式要多元化,形式也应该有变化。
秋风怒号,卷茅破屋 —— 痛惜焦急
群童抱茅,倚仗叹息 —— 愤懑无奈
雨漏床湿,长夜无眠 —— 忧思愁苦
图片
三、细部聚焦,读人祸,知时代的苦难
我们刚刚通过赏景,读出了杜甫生活处境的凄惨。
这一场秋风秋雨,本来是很普通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却如此无助,愁绪如此繁杂多变!那么,使诗人生活突然陷入如此窘迫处境的仅仅还只是这一场秋风秋雨吗?
1、诗中哪句话,揭示了这一切背后有着更深的社会和时代因素?
【PPT显示】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丧乱”指的是什么?——安史之乱
2、补充资料,使学生加深对“安史之乱”的认知。
【PPT显示】: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3、思考:本诗从小范围上说,描写的是杜甫凄惨、贫困的生活;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上讲,它又折射出的是谁的生活呢?
【出示PPT填空】:
小范围:诗人贫苦凄惨生活 的写照;
大范围:天下寒士贫苦凄惨生活 的写照。
小结:颠沛流离的杜甫只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本文展现的既是杜甫的悲剧,也是天下寒士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图片
四、升华情感,品境界,感诗人的情怀
1、经“人祸”,碰“天灾”,杜甫的生活凄惨不堪。此情此境,如果是你,你最渴望得到的是什么呢?
2、此刻,杜甫心里想的是谁?最期盼的又是什么?
3、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小结:杜甫超越了个人的苦痛,由眼前“长夜沾湿”的处境,联想到了历经战乱、饱经磨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联想到了“山河破碎风飘絮”的祖国。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甚至为了天下苍生,为了国家社稷,甘愿牺牲自己。这是何等恢宏的气度,博大的胸襟,崇高的思想境界。
这就是杜甫,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穷年忧黎元,济时肯杀身。他是人民的“诗人”。所以,大家称他为“诗圣”!
我们齐读最后一段,试着读出作者心中的呐喊和呼唤。(朗读指导:铿锵有力、激扬向上、气势宏大、有强烈的希望。)
五、拓展延伸
1、读古思今,古有杜甫,那么当今又有哪些人,能够像杜甫一样,忧国忧民,以天下人为念,不惧牺牲呢?
2、你们现在或者未来能为祖国做些什么呢?
小结:古人有九死而未悔的爱国之心,今人有百折不挠的爱国之志,希望你我一辈能传承这种精神,续写这盛世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