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老王》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单元围绕“小人物”的故事展开几篇课文,都在诉说平凡人物的闪光点,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课文回忆了作者和一个三轮车夫老王交往的几个生活片段,刻画了一个穷苦卑微但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知恩图报的老王形象,表达了老王虽地位低下却灵魂可贵,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不幸者的关心同情和尊重,体现了作者的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文章传递出无论地位高低身份贵贱都可以活得灵魂高贵的主题。
结合单元目标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一、通读课文,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二、借助助读材料,深入理解作者情感及文章主旨。
由于本课是作者回忆和老王交往的生活片段,所以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读课文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由于七年级大部分学生生活阅历较浅,阅读范围较窄,对文字不够敏感,不易理解,本文简练的语言背后含着的深深愧怍,所以我将教学难点确定为对作者感情的体悟和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教法和学法
新课标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分析。”因此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敏感。本课在教法上,我准备采用要点概括法、咬文嚼字法、对比分析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学法上采用合作研读探究。
教学过程我计划采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照以下三个环节展开:
环节一导入新课,巧设解读切口
环节二对话人物,感知形象主旨
环节三梳理总结,升华个人体验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通读课文,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2.借助助读材料,深入理解作者情感及文章主旨。
过程和方法
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通过要点概括法、咬文嚼字法、对比分析法等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我”和老王的善良,领悟“我”的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
2.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学会以善良体察善良、回报善良。
重难点:
1.借助助读材料,深入理解作者情感及文章主旨。
2.体会“我”和老王的善良,领悟“我”的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先看标题——“老王”,你印象中什么时候会这么称呼?(预设:年龄较大,关系较熟悉等)今天我们就走进文章去看看你到底是不是像我们猜测的一样。(板书课题:老王、杨绛 对照写)
检测预习
伛 yǔ 攥 zuàn 惶恐 huáng 荒僻 pì
塌败 tā 取缔 dì 骷髅 kū lóu 翳 yì
滞笨 zhì 愧怍kuì zuò
二、对话人物,感知形象主旨
1.自读交流,整体把握:
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作者向我们介绍了老王的哪些情况?阅读完毕后请大家快速交流表格内容。
老王的生活状况 (请你用原文回答) 你读到了什么 (示例:我从“ ”一词看出了老王/他人的 ) 杨绛一家(结合原文及助读材料回答)
职业身份 1.我常坐老王的三轮。 2.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生活困苦 1.高级知识分子 2.“反动学术权威”
住址 荒僻的小胡同,破破落落的大院,塌败的小屋, 干校
家庭 有个哥哥,死了, 有两个侄儿,“没出息” 没人关心 “我”、默存、女儿
身体 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他人非议
他人对待 1.不愿坐他的车, 2.老光棍、不老实, 恶病,瞎掉 批斗, 不敢接近
2.具体细节:
老王
(1)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明确】抓住关键词:“活命”说明、“只是”说明仅有这样一个,“破旧”说明生活拮据
【明确】单干户,是被打击的对象,没有安全感,失群落伍的惶恐
(2)荒僻的小胡同,破破落落的大院,塌败的小屋。
【明确】表明老王生活条件很差,而且漂泊无依。
(3)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
【明确】死了,一般亲人之间不用“死”,这里表明老王跟家里人关系疏远,没人关怀
(4)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因此而他人非议:
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
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
【归纳】我们看到了一个生活孤苦、没人关心、饱受他人非议的老王形象。
【过渡】是不是所有人都是如此?
杨绛家对待:
女儿送鱼肝油
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
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
那么,杨绛一家基本情况又如何?
(1)高级知识分子,被打为“反动学术权威”
(2)曾住在干校
(3)被批斗,旁人不敢接近
【补充背景资料】
“文化大革命”爆发于1966年,那是中国的一个荒唐的年代。当时有很多高级知识分子受到了残酷迫害,钱钟书、杨绛夫妇此时也被打为“反动学术权威”,戴高帽,挂木板,受批斗,剃成阴阳头,被驱到大街上游行,最后被发配去扫厕所……经受了漫长的苦痛折磨。
有一天大雨骤冷,忽有不知何处闯来的红卫兵,把各所“揪出来”的人都召到大席棚里,押上台去“示众”。还给我们都带上报纸做成的尖顶高帽。我戴着高帽,举着铜锣,给群众押着先到稠人广众的食堂去绕一周,然后又在院内各条大道上“游街”。他们命我走几步就打两下锣,叫一声“我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过渡】在我们眼中,老王孤苦无依,我们给了他关怀,才让老王定下心来回报他们一家吧,而在老王眼中,我们一家的境遇也很艰难,老王对我们也充满关怀,究竟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我们一起来看。
3.交流讨论,深入探究:
(1)老王待我们如何?我们对老王如何?(按照顺序找出原文)
老王待我们 我们对老王
文革前 事件 送冰(链接原文情节1) 地位 低 情感 真诚 不要减半车费 高 同情
文革中 事件 送人 (链接原文情节2、补充背景资料2) 地位 高 情感 真情 一定给钱 低 敬重
文革后 事件 送礼(链接原文情节3) 地位 低 情感 至情 亲人 给钱 高 仰视——愧怍(链接议论句)
在文章中,老王与我们一家的事件主要讲了三件,请大家用1分钟时间与同桌交流一下。
【明确】送冰
送人
送礼
【过程】第一步:朗读,标记关键词。
a. 我们一起来看“送冰”事件,请大家找到文章第5自然段对应的描写。
(投影展示)老王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
b.“送人”事件,请大家找到第6自然段对应的描写。
(投影展示)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为什么要“哑着嗓子悄悄问”,还需要我们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
c.“送礼”事件,请大家找到第8自然段对应的描写。
(投影展示)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第二步:我们是怎么做的?
【归纳】“当然不要他减半车费”。
我一定要给他钱。
收了他的大鸡蛋好香油,给他钱。
第三步:讨论。请大家揣摩三件事中老王和我们的心理,想一想我们的地位是否一样?老王对我们如何?是什么样的心理?我们对老王如何?是什么样的心理?
【归纳】文革前,老王受到我们一家的照顾,他真心实意地付出,虽然地位低,却是真心,相比来看,我们地位高,却是同情;文革中,我们一家被批斗,境况很艰难,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没有,活得很不容易。我们的地位不如老王,可是他却不因为我们的苦难而疏离,反而更加关心我们,他用真情关心挂念着我们,老王“悄悄问”正体现出当时形势下我们的处境艰难,老王担忧我们没钱,明目张胆地去关心我们一家又让我们无辜受到连累。这里写出了老王的关怀与担心,而我们也油然而生了敬重之情;文革后,我们平反,地位比老王高,在他临死前把最珍贵的礼物送给我们一家却不图回报,他把我们当成至亲亲人,而我却没有真正的体会到真情,一味地用“钱”来“回报”他,相较之下,我们做的不够,我们内心的愧怍油然而生。
【引出结尾】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愧怍就是心里的亏欠)
(板书:老王对杨绛,实线,真情;杨绛对老王,虚线,钱)
三、梳理总结,升华个人体验
1.同学们,就是在那样的岁月里,老王在去世前,把极其珍贵的香油和鸡蛋,也把更珍贵的信任和感恩要送给杨绛。他没有因为杨绛一家地位的高低而疏远他们,他是小人物,却用他自己的真心真意活出了自我的高贵。杨绛一生不停反思自我,不断解剖自我的自私,她用这一份珍贵的反思给了我们后人太多的警醒,在解剖自我精神世界的层面上,她也活出了自我的高贵啊。
其实,我们也是小人物,我们也可以拥有真诚,比如友情、亲情,地位的高低贵贱,只要拥有真诚付出真心,都不妨碍我们做一个灵魂高贵的人。
(板书:高贵)
2.同学们,请你带着这一份思考再读课文,深深地感受吧。
(投影展示)越是缺得多,越是要得少。爱得越多,隐忍就越多。
思路剖析:《老王》一文,情节故事较为简单,重点和难点在于理解特殊的背景下老王与我们一家的形象,在情景对话抽丝剥茧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文章的文字句段反复咀嚼,深挖细究,体会把握人物形象,通过助读资料的补充让孩子们体会两者地位不同,情感不同,进而把握在对比中我们内心的那种“愧怍”之情,即心里的亏欠之感。与此同时,归纳出“小人物”无论地位高低都拥有真诚之心的高贵,以及杨绛作为知识分子在反复剖析自己的过程中深刻反省自我的自私,达到对自我和他人警醒作用的这种自省精神,这也是高贵的灵魂。
《老王》导学案设计
主备:时慧慧 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
1. 探求关键词句含义,把握人物形象。
2. 借助助读材料,深入理解作者情感及文章主旨。
一、预习导学
给加点的字注音
伛 攥 惶恐 荒僻 塌败 取缔
骷髅 翳 滞笨 愧怍
二、自主学习
请大家通读课文,完成以下内容
1. 找一找作者向我们介绍了老王的哪些生活状况呢?
老王的生活状况 (请你用原文回答) 你读到了什么 (示例:我从“ ”一词看出了老王/他人的 ) 杨绛一家(结合原文及助读材料回答)
职业身份 1. 2. 1. 2.
住址
家庭
身体
他人对待
【补充资料】1.“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是指北京解放后,即1956年起全国倡导的“公私合营”,要求把各个行业的人都组织起来,反对私营,反对单干。后来因为要彻底地反对所谓“阶级压迫”,不准“骑在劳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三轮就被取缔了。那是中国的一段荒唐的历史。
2.杨绛,生于1911年,她是清华学者一代才女,他是《围城》作者钱钟书的夫人,他们夫妇都是建国初期中国最有学问的高级知识分子。可悲的是他们遭遇了中国最荒唐的年代──文革,在那些长夜漫漫的日子里,他们经受了非人的苦痛折磨。
3.“文化大革命”爆发于1966年,那是中国的一个荒唐的年代。当时有很多高级知识分子受到了残酷迫害,钱钟书、杨绛夫妇此时也被打为“反动学术权威”,戴高帽,挂木板,受批斗,剃成阴阳头,被驱到大街上游行,最后被发配去扫厕所……经受了漫长的苦痛折磨。
我们草草吃过晚饭,就像小学生做手工那样,认真制作自己的牌子……做好了牌子,工楷写上自己的一款款罪名,然后穿上绳子,各自挂在胸前……有一天大雨骤冷,忽有不知何处闯来的红卫兵,把各所“揪出来”的人都召到大席棚里,押上台去“示众”。还给我们都带上报纸做成的尖顶高帽。在群众愤怒的呵骂声中,我方知我们这一大群“示众”的都是“牛鬼蛇神”。我偷眼看见同伙帽子上都标着名目,如“黑帮”、“国民党特务”、“苏修特务”、“反动学术权威”、“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等等。一位中年干部不知从哪里找来一块污水浸霉发黑的木板,络上绳子,叫我挂在颈上,木板是滑腻腻的,挂在脖子上很沉,我戴着高帽,举着铜锣,给群众押着先到稠人广众的食堂去绕一周,然后又在院内各条大道上“游街”。他们命我走几步就打两下锣,叫一声“我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背后还跟着七长八短一队戴高帽子的“牛鬼蛇神”——杨绛回顾文革岁月
2.我们一家对老王如何?请你找出具体的事例,请按照顺序找出来
老王待我们 我们对老王
文革前 事件:1.送+ (名词) 2.找出文中对应语段的关键词:
地位
情感
文革中 事件:1.送+ (名词) 2.找出文中对应语段的关键词:
地位
情感
文革后 事件:1.送+ (名词) 2.找出文中对应语段的关键词:
地位
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