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
【教学目标】
认识并会书写本课的生字词。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的意境,有感情地吟诵。
教学难点:图文结合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和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两首诗,感受到了淳朴的乡村是一道独特的风景,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宋朝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清平乐是词牌;村居是词的题目。读到村居我们不由得想起了清朝诗人高鼎的《村居》高鼎写的是一首诗,辛弃疾写的一首词。诗和词有什么区别呢?
区别诗和词
师:老师布置的前置性作业,要求你查阅资料,谁来说一说?形式不同。诗的每一句话字数都是相同的,而词的每一句话字数并不一定相同,且有上阙和下阙之分。语言风格不同。诗显得庄重,词显得妩媚。题目方面不同。诗是自由取题目的,而词必须有词牌。和音乐的关系不同,音乐性是词的最基本的特征。相同点:诗和词的每一句话都非常地合辙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有人说,诗是语言的艺术,词是精美的语言的艺术。词呢,发源于隋朝,大兴于宋朝,按照词牌来安排句子的多少,还可以配乐演唱。
我们再看辛弃疾的另一首词,出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起读。(老师给这首词配雄壮的音乐)什么感觉?
3、大家再听,什么感觉?(清平乐轻松幽静,温馨舒缓有一种悠闲自得的感觉。破阵子慷慨激昂,悲壮)
学习吟调
师:从词牌上我们能找到这首词的感情基调。那让我们带着刚才的轻松温馨一起走进这个村居,谁来读一读?(板书:读)
初读课文,字词正音
生读。
师:自评一下读的咋样?出示“翁媪”怎么读?翁就是?媪就是?连读三遍。“剥”是个多音字,在这里你为什么读“卧剥 bo”不读 bao (口语一般读 bao,书面语一般读 bo).“莲蓬”的“蓬”这个字口语时我们读轻声,在这里为什么读原调,为什么?对,词是讲究押韵的呀,所以读原调。看着这首词的押韵。(低小青青草相媚好谁家翁媪 溪东鸡笼莲蓬)2、词一般分为上阙和下阙,就像我们平时课文的分段一样,读的时候要注意期间的停顿。(指名读)
手舞足蹈吟诵
古人常说,言之不足,歌之,歌之不足,舞之蹈之。既然是一首词,我们当然可以手舞足蹈一番,体会其节奏。
上阙我们一遍拍掌一边读。
下阙我们用脚踏歌。
我们把整首诗从头到尾手舞足蹈一番。好不好?
(三)、找准声律吟
既然是一首词,我们还要要用“吟”来找准声律。(板书:吟)若说吟,是要讲究平仄和节奏的。
谁知道平、仄分别指现在的哪几个音 (平声是现代汉语声调中的一声和二声,仄声是三声和四声)在吟诵中要做到平声声音拖长,仄声声音短促,也就是平长仄短促。(以下——表平声,|表仄声。请同学们练习吟诵)光读出长短还不行,还要读出高低的腔调来。平声和仄声的腔调,谁高谁低?平声高,仄声低。
那就依据平仄的长短高低,吟出属于你的腔调来。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指名吟。老师用手势指挥着你读。茅檐低小,不够低不够小;青青草,我还没看够。
就这样自己练习。5、这次老师不用手势,你可以用你的头,更重要的是用你的声音,让我们听出这诗的滋味。齐读。
同学们你们读得有滋有味。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着读着你眼前出现怎样的画面。
感受画面
1、茅檐低小。首先映入你眼帘的都有什么?茅檐的特点?茅屋只有一间,如此而已,真是特别的乡村气息啊!带着你的理解吟一吟这句话。还不够低,不够小,再来!
2、溪上青青草。你还看到了什么画面?这里的草有什么特点?青青草是怎样的草,不是“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草,而是“最是溪上青草绿”,美不美?把你的感觉读出来。
3、醉里吴音相媚好。你还看到了什么画面?一对农家夫妇。他们在那儿干什么啊?用什么话在聊天啊?你们说说,什么是吴音。(江西上饶地方的口音)通过前置性作业都预习了,说说看,在春秋的时候该地区称为吴国,故叫吴音,和我们北方的语言相比,有轻柔细软之特点,常称吴侬软语。哎哟!你们看,他们聊得多么开心呀!
4、大儿锄豆溪东。
师:看见是大儿锄豆溪东。辛苦吗?苦辛劳换来的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5、中儿正织鸡笼虽然还没有到锄禾的年级,力所能及的帮家人干活,真是“村庄儿女各当家”。
6、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我看到了小儿正在溪边剥莲蓬。一起来读最后一句。最喜一小儿无赖。溪头一卧剥莲蓬。看看!这满池的荷花。我们会想起曾经背过的一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啊,多美的画啊!
(二)理解“溪”的作用
1、同学们,你们就这么一首词,简短的几句话,却看到了这么多这么多的画面。哎,要把这些画面连起来,变成一幅完整的画,还有一处景物我们还没有发现。快读读这首诗,再读,你看,应该是什么?小溪。
2、古人用字最忌讳重复,可词中用了。 3处“溪”不重复吗?看哪!溪上是一青青草。溪东一大儿锄豆。溪头一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3、听!(音乐流水声)溪水怎么样?流啊流啊,这可真应了那句“绿水人家绕。”就是这溪水把这一幅幅散图完整地连接在了一起。这小溪,平添了江南村居特有的灵性和生命的颤动,让我们伴随着小溪潺潺的水声,吟一吟这首词吧!
五、想象诗人在哪儿和感受
1、现在就请同学们大胆地想象词人会在什么地方?生答。
2、词人会把自己想象成画里的谁?有可能,这翁媪里的翁就是诗人。有可能看到的小儿,想起他童年的自己!看到了大儿锄地想起了他壮年的自己。
3、总之,这里的一切都像他一自己!这真是人在画中游,已是画中景,成了画中的人啊!
4、用一个字来形容此时此刻作者的感受吧!“醉”真应了那句“沉醉不知归路”
5、这村居怎么就让我们醉了呢
六、古人讲”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村居,去品味作者用词的精妙。(一)、让我们先走进这翁媪,听听他们是怎么相媚好。相媚好你怎么理解?
1、大胆想象想,翁媪之间会互相夸赞什么?他们说着吴音,互相夸赞着对方好,你仿佛听到了..........(出示: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我仿佛听到翁媪夸赞对方说:“”)我想起了诗经里的一句话“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还想起了一首歌“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变老,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留到最后坐着摇椅慢慢聊”.
2、夸赞对方的时候都没有忘记了他们的儿子啊!
3、总之一句话,他们两个“相媚好”,让我们“酔了”,这个媚字让我们醉了。
(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小儿却在....
1、嘿!看图,这小儿剥莲蓬的动作是一一卧!卧是什么意思?卧的意思也是“躺”,也是“趴”。那你把“躺”送进去读读,什么感觉?“卧”,你会想到侧卧、仰卧、俯卧。只有这个卧,才是小儿选择的是最舒服最自然的动作。
2、再看图。小儿的两个小脚丫是翘起来,你能让小脚丫动起来么?(用两只小手当作小脚丫)。总之,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一句话,送他一个词儿。(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3、再看小儿卧剥莲蓬时的表情。再送小儿一个词。全神贯注聚精会神
4、古人常说:“动若脱兔,静若处子。”这一动一静全出自小儿的这一个“卧”!
5、最喜的是小儿,为什么叫他“无赖”?比如说那么调皮在家里,有的时候爸爸会说,瞧,你小坏蛋,瞧那小淘气,表面上是“责备”,实际上是爱在心里啊!
6、光喜爱小儿,难道就不喜欢大儿和中儿啊?喜欢!为什么?
7、俗话说“帝重长子,百姓爱么儿”试想,这小儿子能够这样开心快乐,不就是父母那样“相媚好”的和谐,两位哥哥的勤劳才让让小儿这么开心,这么“无赖”吗?
8、你羨慕这小儿吗?经历了战争苦难的辛弃疾,他怎能不羡慕这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呢?
9、你看,又是这个“卧”字,引发了我们这么多的联想,就这个“卧”字,不仅让全家人醉了,也让我们醉了,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
七、情感升华
(一)采访情到深处,自然要问问白发谁家翁媪?翁在哪里?谁愿意来当翁让我采访一下?1、老伯伯,你好!您姓甚名谁?您一家五口人,居住在茅檐低小的小屋子里,杜甫说“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想必冬天更冷。这日子一定很艰难。可你们怎么还这么眉开眼笑,其乐融融,为什么呢?
2、心里很高兴,比什么都重要!一句话,心有多宽,屋子就有多宽。心里有多美生活就有多美“茅屋人看小,我居殊觉宽”“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为这对老翁喝彩。
3、此刻我们把村居换一个字,你说是怎样的居?生:安居!
4、安居,就能 生:幸福!用个成语安居乐业。(板书:乐业)师:再读!
5、安居乐业!
(二)回过头来,再读《破阵子》
1、作为一个爱国词人,“醉里挑灯看剑...”无论是“醉里挑灯看剑”,还是“醉里吴音相媚好”、作者在这个醉里所渴望的,最终向往的究竟是什么呢?
(三)唱千年的村居已经成了作者,成了我们共同追求的精神家园,一句话“醉在村居”就让我们伴随着音乐把这首村居唱出来吧。(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