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五下9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五下9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1.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19 10:57: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语文学科
人教部编版●语文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对家国不幸的哀痛之情。诗的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而又生动;后两句点题,写出遗民对南宋统治者不恢复中原的失望和埋怨。全诗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 此诗被选入五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中,意在让学生通过品读诗歌,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感。同时,这首诗也是学生学习古诗的重要材料,通过它,学生可以了解古诗的基本格式、语言特点以及如何通过精炼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情感。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他们能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感受古诗的韵律美,也能够初步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然而,对于古诗中蕴含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变化,他们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针对这首诗,学生可能会对诗中的夸张手法和“望”字的运用感到困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夸张手法,并体会其背后的情感表达。同时,还需要通过具体的情境模拟或情感引导,帮助学生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感和家国之痛。
素养目标
1. 知识与能力:巩固第一课时学习成果,深入理解《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掌握诗中重要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情感,学习鉴赏古诗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 知识与能力:巩固第一课时学习成果,深入理解《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掌握诗中重要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情感,学习鉴赏古诗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教具准备
重点 : 1. 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2. 学习鉴赏古诗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难点: 1. 理解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回顾第一课时内容,提问学生对《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的初步印象,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状态。 老师:同学们,早上好!我们上一节课已经初步了解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那么,哪位同学能分享一下你们对这首诗的初步印象呢? 学生A:老师,我觉得这首诗很有画面感,我仿佛能看到诗人秋夜出门,迎着微风,感受着秋夜的凉意。 老师:非常好,A同学捕捉到了诗中的画面感,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感受。那么,除了画面感,大家还感受到了什么呢? 学生B:我觉得这首诗里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可能是诗人在秋夜出门时,想到了什么伤心的事情吧。 老师:B同学的解读很有深度,他捕捉到了诗中的情感色彩。确实,这首诗不仅描绘了秋夜的景色,还蕴含了诗人的情感。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深入探讨这首诗的内涵吧。 (老师开始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歌) 老师:首先,我们来看诗的第一句“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这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C:这句诗描绘了广阔无垠的河流和高耸入云的山岳,给人一种壮阔的感觉。 老师:C同学描述得很生动,这句诗确实展现了自然的壮丽景色。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写这样的景色呢?这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学生D:我觉得诗人可能是想借景抒情,用壮丽的自然景色来衬托他内心的豪情壮志或者对国家的热爱。 老师:D同学的解读很有启发性,确实,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2. 朗读指导:组织学生集体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停顿等朗读技巧,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老师:请大家集体朗读一遍这首诗,注意语音、语调、停顿等朗读技巧,尽量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学生们齐声朗读) 老师:很好,大家读得很整齐。但是,我注意到有些同学在语调上还需要加强。比如,“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这句,你们在读的时候,要注意把“三万里”和“五千仞”读得稍微重一些,这样才能突出山河的广阔与雄伟。再试试看吧。 (学生们再次朗读) 老师:很好,这次大家读得更有味道了。现在,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分享一下,通过朗读这首诗,你感受到了什么? 老师:A同学,你来分享一下。 学生A:通过朗读这首诗,我感受到了一种壮阔与苍凉并存的美感。诗中描绘的山河如此雄伟,但诗人的心情却是沉重而复杂的。我觉得这就是诗歌的魅力,它能让我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老师:A同学说得很好。这首诗确实通过描绘山河的壮丽,表达了诗人对家国不幸的哀痛之情。那么,大家还有没有其他的问题或者感想呢? 3. 深入解读:逐句解读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中意象和象征意义,如“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等诗句所表达的辽阔壮丽的景象和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同时,解释诗中生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老师:让我们先一起朗读这首诗,感受一下它的韵律和意境。 (学生齐声朗读诗歌) 老师:很好,大家都读得很认真。那么,谁能告诉我,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呢? 学生A:老师,我觉得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老师:非常棒,你捕捉到了诗歌的核心情感。那么,我们逐句来解读一下这首诗,看看诗人是如何通过具体的意象和象征来表达这种情感的。 学生A:“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这两句诗,诗人用“三万里”和“五千仞”这样的数字,描绘出了辽阔壮丽的景象。这里的“河”指的是黄河,“岳”指的是华山。黄河滚滚东流,最终汇入大海;华山高耸入云,仿佛要触碰到天际。这样的描写,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雄伟壮观,也暗喻了诗人对国家辽阔疆土的热爱和自豪。 学生B:“入海”和“摩天”也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黄河入海,象征着国家的疆域辽阔;华山摩天,则象征着国家的威严和力量。然而,这样的描写也透露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因为尽管国家有着如此辽阔的疆域和强大的实力,但诗人却深感国家的危机四伏,前途未卜。 在这两句诗中,还有一些生字词需要我们注意。比如“仞”这个字,它是一个长度单位,相当于七八尺。而“摩天”则是指触碰到天空,形容极高。 (学生再次朗读诗歌,并尝试理解诗中意象和象征意义) 老师:很好,看来大家已经对这首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那么,我们接下来可以继续探讨一下这首诗的其他方面,比如它的艺术手法、历史背景等等。通过这些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到古诗的魅力,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分享各自的感悟和理解。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老师:现在我们来分组讨论一下,这首诗中的意境和情感是怎样的?你们读完这首诗后,有什么感悟和理解呢? 学生A:老师,我觉得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夜,诗人走出篱门,迎接清凉的秋风。诗中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向往,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老师:很好,A同学抓住了诗歌的基调和情感。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的感悟呢? 学生B:我觉得这首诗的意境非常优美,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秋夜的宁静和凉爽。同时,我也感受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慨。 老师:B同学说得也很好,你们对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有了深入的理解。那么,同学们,你们认为这首诗中哪些词句最能体现诗人的情感呢? 学生C:我觉得“秋夜将晓”这四个字最能体现诗人的情感。诗人在这个时刻走出篱门,迎接新的一天,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学生D:我觉得“迎凉有感”这四个字也很能体现诗人的情感。诗人在秋夜中感受到凉爽的秋风,内心产生了深深的感慨和思考。 老师:同学们都很棒,能够准确地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理解诗人的情感。那么,我们再来讨论一下,这首诗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 学生E:我认为这首诗告诉我们要珍惜时光,珍惜大自然的美好。同时,也要学会在孤独和寂寞中思考人生,寻找自己的方向。 老师:E同学的启示非常深刻,这首诗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思考。同学们,通过今天的讨论,你们对这首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希望你们能够将这些感悟应用到生活中,成为更好的自己。 5. 情感交流:请部分学生代表小组分享讨论成果,全班共同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教师:现在请各小组的代表来分享一下你们的讨论成果。我们一起来深入交流一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悟。 学生A(代表第一小组):我们小组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深沉感慨。诗中“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描绘了祖国山河的壮丽,但“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却透露出诗人对民众苦难的同情和对国家统一的渴望。 教师:很好,你们小组的分析很到位。确实,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民生活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那么,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的感受或者补充呢? 学生B(代表第二小组):我们小组觉得,诗中的“王师”二字,不仅仅是指军队,更是诗人对国家力量的期待。他希望国家的军队能够强大起来,解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这种爱国情怀让我们深受感动。 教师:非常棒!你们小组从“王师”这个词语入手,深入理解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这正是诗歌的魅力所在,每一个词语都可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意义。 学生C(代表第三小组):我们小组在讨论中发现,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还体现了诗人的民族自豪感。诗中的“三万里”、“五千仞”等词语,展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自豪。 教师:你们小组的观察非常敏锐!确实,诗人通过描绘祖国山河的壮丽,表达了对民族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与爱国情怀是相辅相成的,共同构成了诗人深厚的情感世界。 教师(总结):同学们,通过今天的讨论和交流,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的内涵和情感。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民生活,表达了对国家的深情厚意和对民族的自豪感。希望同学们能够把这种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6.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思考如何传承和发扬诗人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主题班会或演讲比赛等活动,进一步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老师: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了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不仅描绘了深秋清晨的景色,更寄托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发扬这种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呢? 学生A:我觉得,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尊重我们的国旗、国歌,参加学校的升旗仪式时保持庄重肃穆。这些都是对国家和民族的一种尊重。 老师:很好,学生A提出了具体的行动建议。尊重国家象征确实是表达爱国情怀的一种方式。那么,还有没有其他的方式呢? 学生B:我认为,学习历史和文化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了解我们的历史和文化,才能更好地理解我们的民族精神,从而更好地传承它。 老师:学生B说得没错,了解历史和文化是传承民族精神的基础。只有深入了解我们的历史和文化,才能更好地理解我们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学生C:我还觉得,我们可以积极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可以将爱国情怀转化为实际行动,为社会做出贡献。 老师:学生C提到了将爱国情怀付诸实践的重要性。确实,只有将爱国情怀转化为实际行动,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 老师: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组织一次主题班会或演讲比赛,来进一步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并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传承和发扬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呢? 学生D:我支持这个提议!通过主题班会或演讲比赛,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首诗的背景和意义,同时也可以激发我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老师:很好,看来大家对这个提议都很感兴趣。那我们就来组织一次这样的活动吧!希望大家能够积极参与,通过活动,让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诗人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7. 总结提升:对本课时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强调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鼓励学生课后继续阅读相关古诗作品,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教师:同学们,我们今天的课程学习了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通过这首诗,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家国不幸的哀痛之情和对中原人民的同情。那么,大家有没有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一些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呢? 学生A:老师,我觉得鉴赏诗歌首先要理解诗歌的背景和诗人的情感。这首诗是陆游在中原沦陷后,深感报国无门而写下的,所以诗中充满了对家国的哀思和对人民的关怀。 教师:很好,学生A抓住了诗歌鉴赏的关键,那就是要理解诗歌的背景和诗人的情感。那么,除了这个,大家还从诗中发现了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呢? 学生B:老师,我觉得这首诗的用词非常精准,比如“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用数字来形容山河的辽阔和高峻,给人一种震撼的感觉。 教师:学生B观察得很仔细,这首诗的确在用词上非常讲究,通过具体的数字来描绘景象,使得诗歌更具有画面感。那么,大家还能从这首诗的结构或者艺术手法上发现什么呢? 学生C:老师,我发现这首诗的结尾两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非常感人,表达了诗人对中原遗民的同情和对朝廷的失望。 教师:学生C的解读非常到位,这首诗的结尾确实表达了诗人深沉的情感。通过描绘遗民的生活状态,诗人表达了对他们的深切同情,同时也表达了对朝廷的失望和期待。这就是诗歌的艺术魅力所在,能够通过具体的描绘来传达深刻的情感。 教师:好了,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的内容和背景,还学会了如何鉴赏诗歌。希望大家在课后能够继续阅读相关的古诗作品,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记住,鉴赏诗歌不仅仅要理解诗句的表面意思,更要深入挖掘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艺术手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领略到古诗的魅力。
板书设计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 背景:这首诗是陆游在秋夜时分,走出篱门迎凉时所作,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慨和人生的思考。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解析:描绘壮丽的河山景色,展示大自然的雄伟。寓意国家疆域的辽阔和民族的伟大。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解析:描述百姓在战乱中的苦难和期盼。反映作者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对国家统一的渴望。
教学反思
课后对本课时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和改进方向。同时,关注学生的反馈和表现,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