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齐桓晋文之事 同步分层作业
一、单选题
1.下列对《齐桓晋文之事》一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以挟泰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的生动的事例说明了不能做与不去做的根本区别。
B. 孟子指出了齐宣王要想治理好国家,需要有善于推恩之心。
C. 孟子善用多种论证方法,如不见舆薪,挟泰山超北海,缘木求鱼等,均是事例论证。
D. 孟子在文中不仅强调了经济的重要性,而且还强调了教化的重要性。
2.下列句子中的加线词,活用类型相同的一组是( )
A. 齐桓、晋文之事,可得 闻乎 无以,则 王乎
B. 王无 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C.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是以君子 远庖厨
D. 从而 刑之 欲辟土地, 朝秦楚
3.下列句子的句式结构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B. 未之有也
C. 王见之,曰:“牛何之?” D.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4.下列各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牛何之②反而求之③舆薪之不见④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⑤然后驱而之善⑥莫之能御也
A. ①⑤/②⑥/③/④ B. ①②/③④⑤/⑥
C. ①⑥/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⑥/④⑤
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月兔”,借指月亮。古代神话中称月中有兔,故称月亮为“月兔”。
B.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医生。隋唐以后,六部都设置郎中,分掌部内各司政务。
C. “惠存”是敬辞,指请保存。多用于赠人照片、书籍等时所题的上款。
D. “庠”和“序”,指的是地方开设的学校,如《齐桓晋文之事》中有:“谨庠序之教。”
6.下列句中“以”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①对曰:“将以衅钟。”
②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③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④挟太山以超北海。
⑤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⑥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⑦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⑧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A. ①⑥⑧ B. ④⑤⑦ C. ②③⑥ D. ③④⑧
7.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字字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 侍坐(sì) 比及(bì) 晒笑(shěn) 冠者(guàn)
B. 暮春(mù) 喟然(kuì) 舞雩(yú) 沂水(qí)
C. 齐桓(huán) 胡龀(hé) 觳觫(shù) 痒序(xiáng)
D. 便嬖(pián) 怵然(chù) 踌躇(chú) 庖丁(páo)
8.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A. 俯足以畜妻子 B.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C.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 D.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你想用政治说教的办法让那些大贪巨贪投案自首,重新做人,那简直是缘木求鱼。
B. 这个检察官的眼睛真可谓明察秋毫,再巧妙的伪装也逃不出他的视线。
C. 这天,李大鹏与三十年前的老同学在黄山小径上狭路相逢,一见面,两人就亲热地谈起来。
D. 今天是寒假开学的第一天,还不到十点钟,教室里高朋满座,全班同学都到齐了。
10.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的用法及含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以吾一日长乎尔 ②加之以师旅 ③宗庙之事,如会同 ④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A.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材料二: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节选自《阿房宫赋》)
材料三:
古之圣王所以取明名广誉,厚功大业,显于天下,不忘于后世,非得人者,未之尝闻。暴王之所以失国家,危社稷,覆宗庙,灭于天下,非失人者,未之尝闻。今有土之君,皆处欲安,动欲威,战欲胜,守欲固,大者欲王天下,小者欲霸诸侯,而不务得人。是以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死而国亡。故曰:人不可不务也,此天下之极也。
曰:然则得人之道,莫如利之;利之之道,莫如教之以政。故善为政者,田畴垦而国邑实,朝廷闲而官府治,公法行而私曲止,仓廪实而囹圄空,贤人进而奸民退。其君子上中正而下谄谀,其士民贵武勇而贱得利,其庶人好耕农而恶饮食,于是财用足而饮食薪菜饶。是故上必宽裕而有解舍,下必听从而不疾怨,上下和同而有礼义故处安而动威战胜而守固是以一战而正诸侯。不能为政者,田畴荒而国邑虚,朝廷兇而官府乱,公法废而私曲行,仓廪虚而囹圄实,贤人退而奸民进。其君子上谄谀而下中正,其士民贵得利而贱武勇,其庶人好饮食而恶耕农,于是财用匮而食饮薪菜乏。上弥残苟而无解舍,下愈覆鸷而不听从,上下交引而不和同,故处不安而动不威,战不胜而守不固。是以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死而国亡,故以此观之,则政不可不慎也。
(节选自《管子·五辅》)
11.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上下和 A同B而有礼义C故D处安而动威E战胜而守固F是以G一战H而正诸侯
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举,指被攻占,《六国论》“洎牧以谗诛”的“诛”指被杀害,两者用法相同。
B. 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后语义引申成为王室、国家的代称。
C. 治,与下文“乱”相对,文中指治理得好,君主向往的“治世”指太平盛世。
D. 疾,指憎恨,成语“疾恶如仇”“疾言厉色”等中的“疾”还保留了该义项。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指出当时百姓上不足以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丰年生活困苦,荒年免不了饿死,这是由君王“制民之产”不当造成的。
B. 材料二指斥秦统治者只图个人享乐不顾百姓,横征暴敛,挥霍无度,从对比中体现人心事理,揭示出秦王朝无道而咎由自取的历史结局。
C. 材料三认为从历史经验看,能建功立业、声誉昌隆、名播天下、流芳后世的君主,都是因得到了民心;而国破家亡的,无不是因失去了民心。
D. 材料一与材料三都认识到道德教化的作用,不同在于,前者肯定道德教化在治国中的首要地位,而后者认为须兼重“德治”与“法治”。
1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2)是以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死而国亡,故以此观之,则政不可不慎也。
15.三则材料都强调执政为民,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B.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C.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D.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17.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固:本来 B. 盖亦反其本矣盖:同“盍”,何不
C. 然后从而刑之刑:处罚 D.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罔:欺骗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人,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其弟子著有《孟子》。
B. 从节选文段中可以看出,孟子循循善诱,从“王之所大欲”入手,指出齐宣王的做法不仅不能达到目的,反而会招致祸端,引起了齐宣王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一步步达到了自己的谈话目的。
C. 孟子在谈话中善于运用论证方法:比如举了邹与楚作战的例子,通过举例论证指出小不敌大、寡不敌众的事实,引导齐宣王思考使用武力、以一敌八的霸道之路行不通;比如运用类比论证,指出齐宣王施行霸道的做法如同缘木求鱼,无法达到称王天下的目的。
D. 文段最后,齐宣王主动要求夫子“明以教我”,孟子顺理成章地提出了自己的王道主张,由此可见,孟子在这次谈话中达到了预期目标。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0.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孟子王道思想的核心内容。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C.“均是事例论证”错误。应该是比喻论证。“不见舆薪”比喻齐宣王能行仁政而不行;“挟泰山超北海”比喻“不能”;用“缘木求鱼”为喻,说明方向或办法不对头,不可能达到目的。
故选:C。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2.【答案】C
【解析】A.“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王”,名词作动词,实行王道。
B.“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老”,形容词作动词,赡养。
C.“幼”,形容词作动词,爱护。“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D.“刑”,名词作动词,惩罚。“朝”,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见。
故选:C。
此题考查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的现象。最直接的办法是,记住课本学过的活用的词语。如果遇到陌生的词语,就要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看这个词的位置需要什么词性,由此判断活用种类。最后通过翻译来验证判断。
词类活用基本判断方法:
1.含义辨析法 一般情况下,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能有一个意义,辨析一个词是不是活用,可以根据语境含义来分析。如果发现某动词或形容词按动词或形容词的基本用法无法翻译通顺,但根据语境含义可判断出它的临时用法,那么,此时的临时用法就是该动词或形容词的活用用法。如,语境中要译为“使……”就是使动用法,“以……为……”或“认为……”就是意动用法。
2.语法分析法 分析句子结构,运用判断句子成分和寻找搭配关系的方式,确定动词或形容词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确定其词性,从而推断出它们的具体含义。如: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则是动词;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则是名词。
3.【答案】D
【解析】略
4.【答案】A
【解析】略
5.【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B“战国时为宫廷医生”错,始于战国。秦汉沿置。掌管门户、车骑等事;内充侍卫,外从作战。故B错误。
ACD正确。
故选B。
6.【答案】A
【解析】略
7.【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识记和书写现代汉语规范汉字的能力。字形题考查的重点是同音字、形近字和成语中的易错字,平时学习中要注意积累,可以运用同音归类法、形近比较法、形义结合法进行识记、辨析。
A.侍(shì)坐,晒—哂;
B.暮—莫,沂(yí)水;
C.觳觫(sù),痒—庠。
故选D。
8.【答案】D
【解析】
此题考查掌握古今异义词的能力。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解答此类题注意平时的积累,还要注意结合语境分析。
A.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B.古义:少年,未成年的男子,今义:男孩子,泛指儿童;
C.古义:牛体的自然结构,今义:天然的道理。
D古今词义相同。
故选D。
9.【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A项,缘木求鱼:指爬上树去找鱼。比喻行事的方向、方法不对,必将劳而无功,在此使用正确。
B项,“眼睛”与“明察秋毫”的“明”重复。
C项,“狭路相逢”指在窄路上相遇,不能避让,比喻仇人相遇,这里对成语的意义理解不当。
D项,“高朋满座”形容座上宾朋,显贵高位者甚多,形容交际广泛,宾客盈门。同学们来到教室落座,不能用“高朋满座”来形容。
10.【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
①连词,因为。②介词,把。③连词,或者。④介词,至于。
故选D。
11~15.【答案】【参考答案】CEF、D、D、【参考答案】(1)慎重办理学校教育,把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告诫给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
(2)所以小祸是军队被打败土地被削,大祸是身死国家被灭亡。由此看来,为政就不可不谨慎对待这些问题了。
、【参考答案】材料一侧重讲君主制民之产,先使百姓富足,再用礼义引导,即先富民再治民的执政为民方式。
材料二侧重讲不贪财,不施暴的执政为民方式。
材料三侧重讲用实际政绩来证明,既要宽厚又有威信的执政为民方式。
【解析】1.
句意:上下协调而有礼仪,这才生活安定而办事有威信,战争胜利而防务巩固,因而一战而征服诸侯。
“故”,表示因果关系,放在下一句句首,其前应断开,故C处应断开,D处不断开;
“处安而动威”与“战胜而守固”是并列关系,结构一致,应分别成句,在E处和F处断开。
2.
A选项正确。二者都是被动用法。句意:函谷关被攻占。/等到李牧因谗言被杀害。
B选项正确。
C选项正确。
D选项“成语‘疾言厉色’中的‘疾’还保留了该义项”错误。疾言厉色:说话急躁,脸色严厉。形容对人发怒说话时的神情。所以,“疾”,应是“急速”的意思。
3. D选项“前者肯定道德教化在治国中的首要地位”错误,材料一“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讲先富民,再教民,人民有一定的产业,能养家活口,安居乐业,然后再“礼义”来引导民众,加强伦理道德教育。
4.
(1)“谨”,形作动,认真地从事;“孝悌”,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孝悌之义申之”;“颁”,通“斑”,花白。
(2)“是以”,因此;“兵挫而地削”,被动句,军队被打败土地被削;“政”,为政;“慎”,谨慎对待。
5.
由材料一“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可知,君主制民之产,先使百姓富足,再用礼义引导,即先富民再治民的执政为民方式。
由材料二“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可知,秦统治者剥削、压迫人民,最后导致灭亡,从反面强调执政为民,应为不贪财物,不实行暴政。
又材料三“然则得人之道,莫如利之;利之之道,莫如教之以政。故善为政者,田畴垦而国邑实,……公法行而私曲止,仓廪实而囹圄空,……是故……上下和同而有礼义,故处安而动威,战胜而守固,是以一战而正诸侯”可知,善为政者要用实际政绩来证明,对百姓既要宽厚又有威信。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这样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畜养鸡、小猪、狗、大猪,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慎重办理学校教育,把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告诫给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在路上背着、顶着东西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材料二:
可叹呀!一个人的意愿,也就是千万人的意愿啊。秦皇喜欢繁华奢侈,人民也顾念他们自己的家。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秦皇如此奢侈浪费,致使承担栋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农夫还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女工还多;梁柱上的钉头光彩耀目,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瓦楞长短不一,比全身的丝缕还多;或直或横的栏杆,比九州的城郭还多;管弦的声音嘈杂,比市民的言语还多。使天下的人民,口里不敢说,心里却敢愤怒。(可是)失尽人心的秦始皇的思想,一天天更加骄傲顽固。(结果)戍边的陈涉、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楚项羽放一把火,可惜(华丽的阿房宫)化为了一片焦土。
材料三:
古代的圣王,所以能取得盛名广誉,丰功伟业,显赫于天下,为后世所不忘,不是得到人们拥护的,从来没有听说过这种事。暴君之所以丧失国家,危及社稷,宗庙倾覆,被天下人消灭,不是由于失掉人们拥护的,也从来没有听说过这种事。现今拥有国土的君主,都希望生活安定,办事有威信,战争胜利,防务巩固,大的想统一天下,小的要称霸诸侯,却不重视争取人。所以,弄得小则兵败而地削,大则身死而国灭。所以说:“人”是不可不非常注重的,这是天下顶重要的问题。
我们说:得人的方法,莫如给人以利益;而给人以利益的方法,莫如用实际政绩来证明。所以,善于为政的,总是田地开垦而城邑殷实,朝廷安闲而官府治理得好,公法通行而邪道废止,仓库充实而监狱空虚,贤人得用而奸臣罢退。上层人士,总是崇尚公正而鄙视阿谀之风,士民,总是重视勇武而鄙视财利,平民,总是爱农而厌恶大吃大喝,从而财用充足而日常生活富裕。所以,君主要宽厚而有所减免,人民要从而无所怨恨,上下协调而有礼仪,这才生活安定而办事有威信,战争胜利而防务巩固,因而一战而征服诸侯。不善于为政的,总是田荒芜而城邑空虚,朝廷惊扰而官府混乱,公废弃而邪道风行,仓库空虚而监狱人满,贤罢退而奸臣得用。上层人士,总是阿谀成风鄙视公正;士民,总是重视财利而轻视勇武;民,总是喜好吃喝而厌恶耕作,于是财用缺而日常生活困难。君主非常残暴苛刻而无减免,人民特别固执凶顽而不肯服从,上下互相争利而不协调,所以生活不安定而办事无威信,战争不胜而防守不固,所以小祸是军队被打败土地被削,大祸是身死国家被灭亡。由此看来,为政就不可不谨慎对待这些问题了。
16~20.【答案】B、D、C、【参考答案】(1)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遵守礼义法度,无所不为。
(2)慎重办理学校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告诫他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
、【参考答案】①保证老百姓的生产生活,使老百姓能够侍奉父母、养活妻子;②慎重办理学校教育,让老百姓能够知礼义,懂孝悌。
【解析】1.
句意: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丰年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荒年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是使自己摆脱死亡还怕不足,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
“而”字表示转折,“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句意为“使自己摆脱死亡还怕不足”,句意完整而连贯,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
“奚暇”,意为“何暇,哪里顾得上”,“奚”用于句首表示疑问,不能在它后面断开,排除C。
2. D选项“罔”,同“网”,张网捕捉,比喻陷害。句意: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
3. C选项“类比论证”说法错误,孟子运用的是比喻论证,而非类比论证。
4.
(1)“若”,至于;“恒”,固定的;“苟”,如果;“放辟邪侈”,不遵守礼义法度。
(2)“谨”,慎重办理;“申”,反复地告诫;“孝悌”,孝顺父母、尊重兄长;“不负戴于道路”,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
5.
①由原文“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可知,保证老百姓的生产生活,使老百姓能够侍奉父母、养活妻子;
②由原文“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可知,慎重办理学校教育,让老百姓能够知礼义,懂孝悌。
参考译文:
(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像爬上树去找鱼。”
齐宣王说:“像(你说的)这么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上树去找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患;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
(齐宣王)说:“(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
(孟子)说:“(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会胜利呢?”
(齐宣王)说:“楚国会胜利。”
(孟子)说:“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地方有九块,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九分之一。以九分之一(的力量)去使九分之八(的力量)降服,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想(把货物)储存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如果像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
齐宣王说:“我昏乱糊涂,不能达到这一步。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志愿,明白地教导我。我虽然不明事理,请(让我)试着这么做做看。”
(孟子)说:“没有可以长久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的,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遵守礼义法度,无所不为。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接着就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丰年能丰衣足食,荒年也不至于饿死;然后驱使他们向善,所以老百姓很容易地跟着君主走。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丰年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荒年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是使自己摆脱死亡还怕不足,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就要回到根本上来:(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的衣服了;畜养一些鸡、狗、猪,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慎重办理学校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告诫他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老年人穿丝织的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如果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