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3 感觉、声音与耳
一 人的感觉
1.人的感觉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其中冷觉和热觉又可统称
为冷热觉。
2.人们感受周围世界的感受器官有:眼、耳、鼻、舌、皮肤
3.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
①感受器有:皮肤中的冷觉、热觉、触觉、痛觉等感受器。
②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其中对触觉最敏感的是指尖,对热觉最敏感
的是手背,因为这些部位的相应神经末梢比较丰富。
③在皮肤的冷、热、触、痛四种感觉中,对人体保护意义最大的是痛觉。
4.嗅觉的形成:气味(化学物质)→鼻腔→嗅觉神经末梢(嗅觉感受器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
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
5.嗅觉的特点:
①嗅觉中枢适应性(疲劳,老教材的说法,应及时更新)。
②不同动物嗅觉的敏感程度不同。
③嗅觉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弱。
④动物对不同的气味敏感程度不同。
6.味觉感受器是味蕾
7.舌的表面不满许多小突起,内藏味蕾,味蕾内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
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激最敏感。
8.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9.主要味觉:酸、甜、咸、苦、鲜;综合味觉有:麻、辣、涩
10.人的嗅觉与味觉相互联系,同时工作的,嗅觉受到损伤,会直接影响到味觉。
如:人感冒时,嗅觉灵敏度降低,吃东西没有味道了。在嗅柠檬时吃苹果,将吃到苹果与柠檬的
混合味道
11.随着年龄增长,舌上功能正常的味蕾逐渐减少,味觉敏感性也下降(老人口味浓)
注:感觉都形成在大脑中
二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声音的产生:
(1)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一定发声但是声音不一定能听到。
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固液气都能发声。
(3)声波:振动面的不断振动,介质中就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我们把它叫做声波。声波是传播声音的形式。
(4)声波的应用:医疗上用超声波粉碎结石,通过内脏反射的超声波分析体内病变(B超)。科学家用声呐探测海水深度。
声音的传播:
(1)介质: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科学上把这种物质叫做介质。
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固液气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声速:在15℃的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340米。
影响声速大小的因素:不同介质传播速度不同,一般:固>液>气;介质温度也有关:温度高,声速大。升1℃,多走0.6米,声音的传播路线总是向着低温方向。
三 耳朵和声音的特点
1.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将声波扩大
并传导)→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产生听觉)。
2.耳的主要功能:
(1)听觉;
(2)保持身体平衡(前庭,半规管:晕车、晕船和航空病—前庭过于敏感)。
(3)两只耳的功能(双耳效应):①收集的音量增大。②辨别声音的方向和位置。
3.声音的特性:
(1)音调:声音的高低。
(2)频率:①概念:物体每秒内振动次数。
②单位:赫兹,简称赫。
③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频率大音调高;
(3)超声和次声:①超声波:大于20000赫兹的声波。
②次声波:低于20赫兹的声波。
③人能听到声波范围:20赫兹--20000赫兹之间。
(4)响度:①概念:人们主观感觉声音的强度。
②响度的影响因素:声源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响度越大;距离声源越近响度越大。
③分贝:声音大小的计量单位通常用分贝来表示,符号dB。
(5)音色:反映声音的品质。与发声体的材料、形状、发声方法等有关。
一 人的感觉
1.(2024七下·瑞安期中)“孔子闻韶音三月不知肉味”中的“闻韶音”和“知肉味”分别属于人的( )
A.嗅觉和听觉 B.听觉和视觉 C.触觉和味觉 D.听觉和味觉
【答案】D
【解析】【分析】人具有听觉、视觉、触觉、味觉、嗅觉等感觉。
【解答】闻韶音是听声音,属于人的听觉;
知肉味是人的味觉;
故选D。
2.(2024七下·柯桥期中)如图所示的三杯水。左手伸入甲烧杯冷水中,右手伸入丙烧杯热水中:过一会儿,同时拿出左手和右手并一起伸入乙烧杯温水中,左手的感觉以及该感觉产生的部位是( )
A.热、大脑 B.热、手上皮肤
C.冷、大脑 D.冷、手上皮肤
【答案】A
【解析】【分析】所有感觉都在大脑形成,手只相当与一个感受冷热变化的感受器。
【解答】甲乙丙三个容器里依次装有冷水、温水和热水,先把左手放入冷水中,感觉冷水的冷热程度,左手很冷;再把右手放入热水中,感觉热水的冷热程度,右手很热。同时拿出左右 手并伸进乙盆温水中,温差很大,左手感觉热、右手感觉冷。所有感觉都在大脑形成,A正确;
故答案为:A。
3.(2024八下·慈溪期中)人们常从“色、香、味”三方面来评价食物的质量。辨别“色、香、味”分别用到 ( )
A.视觉、嗅觉、触觉 B.视觉、味觉、触觉
C.触觉、嗅觉、味觉 D.视觉、嗅觉、味觉
【答案】D
【解析】【分析】人的感觉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冷热觉、视觉等,他们都是通过各自的感受器获得刺激,产生信息,并传导信息到大脑,最终在大脑皮层相应的神经中枢产生相应的感觉;
【解答】色指的是颜色,是通过视觉观察到的,香指的是食物的香味,通过嗅觉闻到的;味指的是食物的味道,是通过味觉感受到的,所以D正确;
故答案为:D.
4.(2024七下·温州期中)阳春三月,百花盛开,小新参加了百花园的花展,在百花园中小新不仅看到了各种美丽的鲜花,同时还闻到了各种花的独特清香,也品尝了甜甜的百花园牌花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小新感觉没有刚来时香了,是嗅觉中枢适应的缘故。
B.来到百花园中,不同的人对花香的敏感程度不同。
C.百花园牌花蜜是甜的这种感觉是在口腔中形成的。
D.闻花香同时尝花蜜会形成花蜜和花香的混合味道。
【答案】C
【解析】【分析】人有多种感觉,形成于大脑。
【解答】A、嗅觉中枢具有适应性,久闻后对气味的感觉就会减弱,A不符合题意;
B、不同人嗅觉的灵敏程度是不同的,B不符合题意;
C、“花蜜是甜的”这种味觉在大脑形成,C符合题意;
D、嗅觉和味觉会相互影响,闻花香的气味和尝花蜜的味道会产生混合的感觉,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C。
5.(2024七下·长兴月考)对如图所示的手语翻译画面和城市铺设的盲道, 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手语翻译者做出手势,听力障碍者是通过眼球中的视网膜形成视觉的
B.听力正常的人,声音刺激鼓膜产生神经冲动,并把这一信息传给大脑
C.盲道地砖表面的凸起,盲人踩上去更容易使盲人在大脑皮层形成触觉
D.全身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性是完全相同的
【答案】C
【解析】【分析】 感觉器官是实现感觉过程的生理装置。包括感受器、神经通道和大脑皮层感觉中枢三部分。其中,感受器的职能是将刺激的物理化学特性转变为神经冲动;神经通道负责传导神经冲动,并在传输过程的不同阶段得到有选择的加工;感觉经验的形成是在大脑皮层感觉中枢,感觉中枢是由大脑皮层上相应感觉的中枢部分和弥散部分组成。
【解答】A. 手语翻译者做出手势,听力障碍者是通过眼球中的视网膜感受光,在大脑皮层中形成视觉,A错误;
B. 听力正常的人,声音刺激耳蜗产生神经冲动,并把这一信息传给大脑,B错误;
C.盲道地砖表面的凸起,盲人踩上去更容易使盲人在大脑皮层形成触觉 ,C正确;
D. 全身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性是不完全相同的,如指尖对触觉的感受最明显,D错误;
故答案为:C
6.(2024七上·柯桥月考)早春二月,人们会常吃大蒜以预防流感。一个正常人吃大蒜时,旁人会闻到一股蒜味,但他自己却闻不到,这主要是因为( )
A.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的缘故
B.嗅觉细胞接受的信息无法传到大脑
C.嗅觉细胞暂时失去感觉功能
D.不同的人嗅觉灵敏程度差异很大
【答案】A
【解析】【分析】化学物质扩散到空气中,当人呼吸的时候,这些化学物质进入鼻腔,并溶于鼻腔内的黏液中,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觉感受器)产生信息, 信息通过嗅神经传到大脑,产生嗅觉。这就是形成嗅觉的过程。
【解答】“时间长了,腥臭味闻不出来了。” 这是由于大脑嗅觉中枢适应的缘故。故答案为:A。
7.(2024七下·义乌月考)小明的妈妈在生二胎时,采取的是局部麻醉的剖腹产,妈妈说手术过程中感受不到疼痛,但能感到手术刀与人体的接触,这说明( )
A.病人的痛觉和触觉均消失
B.病人的痛觉消失
C.麻醉剂不起作用
D.大脑皮层被麻醉,所以感受不到疼痛
【答案】B
【解析】【分析】考查了对人体皮肤的结构和主要功能的理解认识。熟记皮肤的结构组成及其功能是解题关键,皮肤是人体面积最大的器官。人的皮肤中有多种感觉的神经未梢,包括冷、热、触、痛等。痛觉与触觉是不同的两种感觉。
【解答】剖腹产中采取局部麻醉,使手术过程中感受不到疼痛,说明麻醉后病人的痛觉消失了,但能感到手术刀与人体的接触,说明人的触觉还在,说明两者互不影响是独立工作的。B选项正确,A、C错误,大脑皮层集中了人体神经中枢,大脑皮层被麻醉就不是局部麻醉了,D错误。
故选B。
8.如图表示大鼠皮肤冷觉感受器和温觉感受器在不同温度时的传入神经放电频率(敏感程度),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温觉感受器最敏感的温度高于冷觉感受器
B.当温度偏离感受器的敏感温度时传入神经放电频率增大
C.环境温度为28℃时冷觉感受器最敏感
D.大鼠的正常体温接近于两个曲线交点对应的温度
【答案】B
9.(2023七下·柯桥期末)小柯感觉头痛鼻塞,没有胃口,妈妈用手背触碰了小柯的额头,判断他发热了。妈妈带小柯去医院抽血检查、配药,抽血时的疼痛、药物的苦味都让小柯非常难受。于是小柯产生了一些想法,其中错误的是( )
A.味觉与嗅觉是会相互影响的
B.若没有痛觉,生活将更加方便
C.妈妈用手背感受体温是因为手背上的神经末梢对热比较敏感
D.药物刺激作用于味蕾,引起神经冲动,在大脑皮层形成苦味
【答案】B
【解析】【分析】
痛觉是人体的正常生理反应与自我保护反应之一。在人体受到不良刺则激时,痛觉会提示人体正受到侵害,会提示人体及时防范不良刺激,及时采取自我保护措施。如果没有了痛觉,那么人体就会对不良反应的敏感性下降,人体受侵害的就会增加,而且受到侵害自身还不容易察觉,这样对人体的保护产生很不好的影响,因此若没有痛觉,生活将非常不方便。
皮肤的真皮内由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轻未梢,能够感受外界的冷、热、触、压等刺激。其中手指尖的触觉神经未梢比较集中,手背上热觉神经末梢比较丰富,对热的刺激比较敏感。
【解答】
A、嗅觉是可能会影响味觉的,因为嗅觉和味觉都是神经感觉器官,两者是有一定关联的,故A正确;
B、痛觉是人体的正常生理反应与自我保护反应之一。如果没有了痛觉,那么人体在受到侵害时不容易察觉,这样对人体的保护产生很不好的影响,故B错误。
C、手背上热觉神经末梢比较丰富,对热的刺激比较敏感,故C正确。
D、药物的苦味是药物作用于味蕾,刺激味觉细胞,引起神经冲动,在大脑皮层形成的,D正确。
故答案为:B。
10.(2022七下·杭州月考)下列对人的嗅觉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不同的人的嗅觉敏感度相同
B.同一个人年龄越大,嗅觉敏感度越灵敏
C.人感冒时,嗅觉灵敏度不变
D.“久闻不觉其臭”说明人的嗅觉的适应性
【答案】D
【解析】【分析】嗅觉特点1:适应性。大脑皮层中的嗅觉中枢易适应。2:差异性。不同的动物嗅觉敏感性差异很大,如狗的嗅觉很灵敏。同种动物对不同气味的嗅觉敏感性也很多。3:受到年龄的影响。随着年龄增大,嗅觉敏感性会逐渐下降。
【解答】A.不同的人的嗅觉敏感度不同。故A不符合题意。
B:同一个人年龄越大,嗅觉敏感度越不灵敏。故B不符合题意。
C:人感冒时,嗅觉灵敏度降低。故C不符合题意。
D:“久闻不觉其臭”闻久了就不觉得它臭了。说明人的嗅觉的适应性。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1.(2022八下·宁海期末)皮肤上分布着多种感受器,能感知多种信息的刺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 )
A.产生触觉、痛觉的部位是皮肤
B.皮肤可接收外界物体的大小、形状、软硬、冷热等多种信息
C.全身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性是有差异的
D.皮肤是人体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感觉器官
【答案】A
【解析】【分析】皮肤的结构是由表皮和真皮组成的,表皮由上皮组织组成,真皮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真皮内由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能够感受外界的冷、热、触、压等刺激。
【解答】A:产生触觉、痛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A错误。
B:皮肤可接收外界物体的大小、形状、软硬、冷热等多种信,B正确。
C:全身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性是有差异的,C正确。
D:皮肤是人体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感觉器官,D正确。
故选A。
12.(2022七下·丽水期末)2021年,缙云烧饼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其“色、香、味、脆”俱全在全球广大食客中享有盛誉。下列关于“色、香、味、脆”说法错误的是( )
A.“色”是烧饼反射的光进入人眼
B.“香”味是在鼻腔中形成的
C.“味”的感觉器官是舌
D.“脆”主要是靠触觉感受的
【答案】B
【解析】【分析】人体有许多感受内、外刺激的感受器,有些感受器比较简单,例如皮肤里的感觉神经末梢;有些感受器带有附属结构,叫做感觉器官,例如眼、耳。冷觉、热觉、痛觉、触觉等感觉都是由皮肤里的感受器感知的。
【解答】A:“色”是烧饼反射的光进入人眼,A正确。
B:“香”味是在大脑皮层中形成的,B错误。
C:“味”的感觉器官是舌,C正确。
D:“脆”主要是靠触觉感受的,D正确。
故选B。
13.(2024七下·长兴期中)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根据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摄取外界的五个感觉中(触觉,嗅觉,味觉,听觉,视觉),视觉获取的信息约占83%。
(1)四幅图中,与盲人在行走时通过盲杖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相同的是 。
(2)吃西瓜时觉得甜,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尤其对 物质特别敏感。
(3)闻花香时间长了,就没有原来那么香了,其原因是人的嗅觉中枢 。
(4)声音经过外耳道进入中耳,形成听觉的部位在人的. 。
【答案】(1)摸东西
(2)液态
(3)易适应(具有适应性)
(4)大脑皮层
【解析】【分析】所有的感觉都是在大脑中形成。人体的感觉主要有听觉,视觉,触觉等。
【解答】(1)对于盲人在行走时通过盲杖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这主要依赖于触觉。触觉是皮肤受到外界刺激后产生的感觉,盲杖通过接触地面,将地面的信息通过触觉传递给盲人,帮助他们感知环境。在给出的四幅图中,摸东西这一行为也是通过触觉来获取信息,因此与盲杖获取信息的方式相同。
(2)吃西瓜时觉得甜,这是因为味觉细胞对食物中的化学物质产生了反应。味觉细胞对不同的化学物质有不同的敏感度,其中对液态物质特别敏感。因此,当吃西瓜时,西瓜中的糖分刺激了味觉细胞,产生了甜的感觉。
(3)对于闻花香时间长了,就没有原来那么香了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嗅觉中枢的疲劳,具有适应性 。嗅觉中枢是大脑处理嗅觉信息的部分,当长时间接受同一种气味刺激时,嗅觉中枢的兴奋性会降低,导致对气味的感知减弱。这就像长时间听音乐后,耳朵可能会感到疲劳,对音乐的感受也会减弱。
(4)声音在人体内的传播和感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声音首先通过外耳道进入中耳,然后经过中耳的传导,到达内耳的耳蜗。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够将声波转化为神经冲动,这些神经冲动随后被传送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因此,形成听觉的部位是在人的耳蜗和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14.(2024七下·东阳月考)小枫走到自家橘园门口时,便已闻到一股浓郁的橘香味,他不禁赞叹:“真香啊!”在橘园里他似乎看到了镶嵌在绿叶中的一颗颗黄色的“珍珠”,不禁心中一动,便顺手摘了一个尝起味道来,“又酸又甜又凉,味道真的不错……”。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小枫运用了哪些感觉器官 。
(2)当小枫在橘园待了一会儿,品尝了橘子味道之后,似乎再也感觉不到起初那种浓郁的“橘香味”了,这是为什么
【答案】(1)鼻、舌、眼
(2)嗅觉中枢适应
【解析】【分析】人体从外界获取信息主要靠人的感觉,例如:眼是视觉器官,耳是听觉器官,鼻是嗅觉器官,舌是味觉器官,感受酸、甜、苦、咸、辣等味道;皮肤是触觉器官,感受冷、热、痛、触、压等感觉。
【解答】 (1)嗅觉感受器位于鼻腔顶壁,叫做嗅粘膜。测定人的嗅觉能力,可以用能够引起嗅觉的气味物质的最低浓度来表示。人的嗅觉也很容易产生适应,如果感受器持续受到某种刺激,其产生冲动的能力会随刺激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减弱,这叫做感受器的适应。味觉感受器叫做味蕾,主要分布于舌的背面,特别是舌尖和侧缘。味蕾分辩的味觉基本上有四种:酸、甜、苦、咸,舌尖对甜、咸敏感,对苦、酸也敏感,舌的外侧对酸最敏感,舌根对苦最敏感。该同学运用了鼻子和舌等感觉器官。
(2)当小枫在橘园里呆了一会儿,品尝了橘子的味道以后,似乎再也感觉不到起初那种浓郁的香味了,这是由于嗅觉的适应性。
15.(2023七上·临海期中)如图是人体皮肤的结构模型图,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
(1)在人的皮肤结构中,分布着许多组织,以下皮肤中没有的组织是____(填字母);
A.上皮组织 B.保护组织 C.营养组织
D.结缔组织 E.肌肉组织 F.神经组织
(2)若不小心划破了皮肤,流了些血,并感觉到有些痛,由此可以判断经伤到皮肤的哪一层? 。
【答案】(1)B;C
(2)真皮层
【解析】【分析】(1)细胞分化是指细胞在生长过程中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的过程,细胞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组织,如动物的肌肉组织、上皮组织、神经组织和结缔组织,植物的保护组织、营养组织、机械组织、分生组织和输导组织。
(2)皮肤的结构是由表皮和真皮组成的。表皮位于皮肤表层,由上皮组织组成,表皮分角质层和生发层,角质层细胞排列紧密,细菌不易进入,并且可以防止体内水分过度散失。生发层细胞可以分裂产生新细胞,表皮内没有血管和神经。真皮比表皮厚,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真皮内含有大量的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使皮肤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真皮内由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
【解答】(1)皮肤是由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等多种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因此皮肤属于器官。而保护组织和营养组织属于植物体的组织。故答案为:BC。
(2)皮肤由表皮、真皮组成。真皮中含有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当不甚摔倒,擦破了皮肤,流了些血,并感到有点疼痛,说明此时最少伤及到了真皮。
16.(2023七下·洞头期中)温州杨梅据有史记载已有500年以上的栽培历史。其果形美观,果肉柔软多汁,甜酸适口,风味较佳。
(1)右图甲是杨梅的一种营养繁殖方式为 ,为了获得杨梅果实,其中 (填字母)必须是杨梅品种,该种培养方式与种子培养相比优点是 。
(2)六月,杨梅园的杨梅结果了,小丽走入自家的杨梅园,看到满树红彤彤的杨梅,闻到满园的香味,他随手摘了一棵杨梅软软的,放入嘴巴真是又酸又甜。请你说说小丽在这个过程中用了 (请写出至少二种)感觉器官。请结合图乙描述杨梅香味形成的过程。
(3)小丽家今年的杨梅收获颇好,但是杨梅容易腐烂,除了低温保存以外,还能通过 方法延长杨梅保存时间。
【答案】(1)嫁接;A;繁殖速度快,保持亲本优良性状
(2)眼睛、皮肤、舌头、鼻(任写2种即可);杨梅的香味刺激鼻腔的嗅觉细胞,将产生的信息经嗅神经传递到大脑中的嗅觉神经中枢,在此产生嗅觉。
(3)晒干、真空保存等
【解析】【分析】
被子植物除用营养器官( 根、茎和叶) 进行繁殖的方式叫做营养繁殖,常见的营养繁殖有分根、压条、扦插、嫁接。嫁接成功的关键是使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贴,一般来讲,亲缘关系越近、嫁接的成功率越高。营养繁殖属于无性生殖,能够保持某些栽培植物的优良性状,而且繁殖速度较快, 所以被广泛地应用于花卉和果树的栽培中。
【解答】
(1)图中将A枝条接到另一植物B的茎上,这种营养繁殖属于嫁接。其中A是接穗,B是砧木,要获得杨梅果实,A必须是杨梅品种。这种繁殖方式能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且繁殖速度快。
(2)看到——眼,闻到——鼻、软——皮肤、酸甜——舌;感觉行程的过程:外界刺激→感受器→传入神经→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形成感觉。
(3)要延长杨梅保存的时间,可以设法减弱杨梅的呼吸作用,即通过降低温度、减少氧气(真空)、减少水分等途径。
17.小娟因淋雨感觉不适去医院检查,一位老医生用手背触摸了一会她的额头后便告诉她可能感冒了,医生经诊断后开出处方。输液时一阵疼痛令小娟差点哭了出来。晚饭时,面对妈妈辛辛苦苦准备的一桌好菜,小娟没有闻到阵阵香味,也没有胃口。请问:
(1)老医生用手背去触摸额头,这主要是因为手背上的神经末梢对 比较敏感。
(2)小娟想:“如果没有痛觉,那该多好啊!”你认为没有痛觉好不好 说明理由。
(3)小娟面对好菜却没有闻到香味的原因是 ,这说明了 。
【答案】(1)热
(2)不好,如果没有痛觉,当人体某部位受到伤害时,人不能及时察觉,这样就不能及时得到救治,对人体健康是非常不利的
(3)感冒使嗅觉不敏感;生病会影响到各种感受器的感觉
【解析】【分析】(1)根据手背感觉额头温度解答;
(2)通过感觉可以及时发现外界的伤害,从而采取必要的规避措施;
(3)根据感冒对嗅觉的影响解答。
【解答】(1)老医生用手背去触摸额头,这主要是因为手背上的神经末梢对热比较敏感。
(2)小娟想:“如果没有痛觉,那该多好啊!”我认为没有痛觉不好,理由:如果没有痛觉,当人体某部位受到伤害时,人不能及时察觉,这样就不能及时得到救治,对人体健康是非常不利的。
(3)小娟面对好菜却没有闻到香味的原因是感冒使嗅觉不敏感,这说明了生病会影响到各种感受器的感觉。
18.李康明小朋友一回家就对妈妈说自己难受,妈妈用手背一摸他的额头,哇,很烫呀!于是妈妈赶紧送他到医院,医生检查后说感冒发烧,并开出处方。在护士给他进行肌肉注射时,康明小朋友痛得哭了。在回家的路上,李康明对他妈妈说:“我们为什么要有痛的感觉呢?要是没有痛的感觉那有多好啊!”
(1)李康明的妈妈为什么可以用手背摸李康明的额头来判断他有没有发烧?
(2)李康明对他妈妈说:“要是没有痛的感觉那有多好啊!”你认为对吗?说明理由。
【答案】(1)因为手背上的神经末梢对热比较敏感。
(2)不对,因为如果没有痛觉,人体就不能感知对身体的损伤性刺激,也就无法及时采取措施,人就不能很好地保护自己,健康地生活下去。
二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2024七下·瑞安期中)如图所示为一款骨传导蓝牙耳机,使用时将耳机贴在颞骨两侧而不是堵住耳朵,既可以听到耳机发出的声音,也不影响听到周围环境的声音。耳机声和周围环境的声音对应的传播介质分别是( )
A.固体、固体 B.固体、气体
C.气体、气体. D.气体、固体
【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声音传播的知识分析解答。
【解答】 图所示为一款骨传导蓝牙耳机,使用时将耳机贴在颞骨两侧而不是堵住耳朵,听到耳机发出的声音是通过固体(头部骨骼)传声的,而周围环境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2.(2024七下·瑞安期中)二胡是一种具有民乐气质的弓弦类乐器。下列关于二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拉二胡时,手按压琴弦不同位置是为了改变响度
B.拉弓弦时用力越大,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C.二胡发出的声音是琴弦振动产生的
D.二胡发出的声音一定是乐音
【答案】C
【解析】【分析】A.拉二胡时,手按压琴弦不同位置是为了改变琴弦的振动频率,即改变音调,故A错误;
B.拉弓弦时用力越大,则琴弦振幅越大,那么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故B错误;
C.二胡发出的声音是琴弦振动产生的,故C正确;
D.二胡发出的声音不一定是乐音,例如在晚上大家休息时响起,会影响大家休息,因此为噪声,故D错误。
故选C。
【解答】A.响度与振幅大小有关;
B.音调高低与频率大小有关;
C.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D.根据噪声的定义判断。
3.下列常见的声现象中,能够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是( )
A.雨滴打到雨伞上的“嗒嗒”声能被清晰地听到
B.潜泳者能听到河岸边“噼里啪啦”的鞭炮声
C.站在小溪边能听到溪水“哗哗”的流淌声
D.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打破了森林清晨的宁静
【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描述分析各个选项中的传声介质即可。
【解答】A.雨滴打到雨伞上的“嗒嗒”声能被清晰地听到,即声音通过空气传播,故A不合题意;
B.潜泳者能听到河岸边“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即声音通过空气和水传播,故B符合题意;
C.站在小溪边能听到溪水“哗哗”的流淌声,即声音通过空气传播,故C不合题意;
D.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打破了森林清晨的宁静,即声音通过空气传播,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4.如图所示,把持续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铃声逐渐变弱,直至听不见;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听到铃声逐渐变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现象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B.该实验现象说明声音产生的条件是物体振动
C.听不见铃声,是由于玻璃罩反射了声波
D.听到铃声逐渐变响,是由于闹钟振动逐渐变强
【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分析判断。
【解答】如图所示,把持续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铃声逐渐变弱,直至听不见;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听到铃声逐渐变响,这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即真空不能传声,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4题图) (5题图)
5.(2024七下·义乌期中)开学第一课关于失去双腿的夏伯渝的故事中。他带着假肢攀登珠峰,即使是遇到雪崩、大风、滚石,所有雪山上的一切困难对他来说都不是困难,最后挑战直至成功。以下关于雪崩的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
A.一声呼喊就可能造成雪崩的发生,是由于声波能传递能量
B.雪从雪山上掉下来,此时雪受到了重力
C.雪崩发生时能听到轰隆声,雪崩的雪属于声源
D.登山时带着护目镜,是因为白色的雪会吸收所有的光,看上去很刺眼
【答案】D
【解析】【分析】(1)声音利用的两个方面:声音传递信息和声音传递能量;
(2)地面附近的物体都会受到地球的吸引,因此都会受到重力;
(3)能够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4)不透明的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白色物体反射所有色光,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一声呼喊就可能造成雪崩的发生,是由于声波能传递能量,故A正确不合题意;
B.雪从雪山上掉下来,此时雪受到了重力,故B正确不合题意;
C.雪崩发生时能听到轰隆声,雪崩的雪属于声源,故C正确不合题意;
D.登山时带着护目镜,是因为白色的雪会反射所有的光,看上去很刺眼,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6.(2024七下·柯桥期中)如图是学习声音知识时所用的几个探究实验装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逐渐抽出罩内空气,声音的响度逐渐减小,该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B.正在发声的音叉,使吊着的乒乓球反复弹起,该实验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C.击鼓时用力不同,观察纸屑被弹起的高度,探究声音的响度与频率有关
D.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拨动钢尺观察振动快慢,探究声音的音调与振幅的关系
【答案】B
【解析】【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它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响度跟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音调和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解答】A、图中是将发声体放在真空罩中,随着空气的抽出,声音越来越小,所以该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A错误;
B、正在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多次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
C、敲鼓时用力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该实验说明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故C错误;
D、图中钢尺伸出长,振动慢,音调低,钢尺伸出短,振动快,音调高,探究的是声音的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7.(2023七上·杭州期中)如图是小明探究“看”到自己的声音的实验。把两个纸杯底部用细棉线连接起来,固定其中一个纸杯,在纸杯口处蒙上胶膜,膜上黏一片小平面镜。拉紧棉线,将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射在平面镜上,小明对另一纸杯说话(不接触纸杯),会看到墙上反射的光点在晃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点的晃动是由于激光笔晃动引起的
B.该实验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
C.两个纸杯间声音的传播主要是通过空气实现的
D.在月球上做该实验也能看到光点的晃动
【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声音传播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A.光点的晃动是由于小平面镜的晃动引起,而平面镜的晃动由纸杯口的胶膜振动引起,故A错误;
B.小明说话时,声音通过空气传播,被胶膜吸收后引起小平面镜的振动,这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故B正确;
C.两个纸杯间声音的传播主要是拉紧的棉线实现,故C错误;
D.月球上没有空气,声音无法从小明的口中传递到右边的纸杯中,故D错误。
故选B。
8.(2024七下·长兴期中)2023年9月23日晚,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浙江音乐学院的4位歌手领唱主题歌曲《同爱同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歌声通过空气传到现场观众耳中
B.四位歌手声音的传播速度相同
C.使用扩音器主要是为了改变音调
D.可以通过音色来区分4位歌手的歌声
【答案】C
【解析】【分析】 音调由声带振动频率决定,不能由扩音器来改变。
【解答】A.歌声通过空气传到观众耳中,A正确;
B.四位歌声声音的传播速度相同,B正确;
C.使用扩音器主要是为了改变响度,C错误
D.可以通过音色来区分4位歌手的歌声,D正确
故答案为:C。
9.(2024七下·吴兴期中)盛夏时节,常听见“蛙声一片”、“声声蝉鸣”。为了减轻蛙声和蝉鸣的影响,我们常常紧闭门窗或者戴上耳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蛙声和蝉鸣都是由它们身体的某部分振动产生的
B.我们能分辨蛙声和蝉鸣,是因为它们的音调不同
C.听到蛙声和蝉鸣声,这种听觉的形成部位是在耳蜗
D.紧闭门窗是通过防止声音的产生来控制噪声
【答案】A
【解析】【分析】A.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B.声音的特点叫音色,由发声体的特点决定;
C.根据人体听觉的形成知识判断;
D.根据减弱噪声的途径和方法判断。
【解答】A.蛙声和蝉鸣都是由它们身体的某部分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我们能分辨蛙声和蝉鸣,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故B错误;
C.听到蛙声和蝉鸣声,这种听觉的形成部位是在听觉中枢,故C错误;
D.紧闭门窗是通过阻断噪声的传播来控制噪声,故D错误。
故选A。
10.(2024七下·温州期中)如图所示实验中,是为了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实验①: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 实验②:敲击鼓面
实验③:将手指轻轻放在喉咙发声处 实验④:用自制的土电话传声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分析】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解答】实验①探究的是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声,实验②探究的是声音由振动产生,实验③探究的是声音由振动产生,实验④探究的是声音可以在固体(棉线)中传播,B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B。
11.(2024七下·杭州期中)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很多诗句中蕴含着科学知识。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B.“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人们是通过音调辨别出钟声的
C.“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声是由于空气振动产生的
D.“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说明声音可以通过空气传播
【答案】D
【解析】【分析】声音的特征包括:音调、音色和响度。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气体、液体和固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解答】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指的声音的响度大,故A错误;
B.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人们通过音色辨别出钟声,故B错误;
C.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声是由弦即固体振动产生的,故C错误;
D.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狗叫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2.(2024七下·长兴月考)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调节电视机的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
B."闻其声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区分
C.宇航员在月球上可以不借助其他设备直接用语言交流
D.超声波粉碎结石是利用声波具有能量
【答案】D
【解析】【分析】(1)(2)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特点叫音色;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根据声音的利用的知识判断。
【解答】A.调节电视机的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大小,即改变响度,故A错误;
B."闻其声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区分,故B错误;
C.月球上没有空气,声音的传播没有介质,则宇航员在月球上可以不借助其他设备无法用语言交流,故C错误;
D.超声波粉碎结石是利用声波具有能量,故D正确。
故选D。
13. 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而人耳能分清先后两个声音的时间间隔大于0.1秒,据此,要听到回声,人离障碍物的距离应( )
A.大于34米 B.小于34米 C.大于17米 D.小于17米
【答案】C
【解析】【分析】人耳能分清前后的两个声音的时间间隔是大于0.1秒,回声传播是一个出去又返回的过程,所以单程时间是大于0.05秒,根据公式s=vt可计算路程。
【解答】已知15℃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
由可得,人耳能分清两个声音的时间间隔大于0.1s,则人离障碍物的距离至少为:。
则要听到回声,人离障碍物的距离应大于17米。
故答案为:C。
14.(2024七下·浙江期中)下列实验或实例中,能说明声音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
甲: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
乙: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
丙: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将把泡沫塑料球弹起
丁:宇航员在飞船舱外工作时,他们之间的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
A.甲、乙、丁 B.甲、乙、丙 C.乙、丙、丁 D.甲、丙、丁
【答案】C
【解析】【分析】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解答】甲能够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乙能够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丙能够说明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丁能够说明在真空中,声音是无法传播的,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所以能够说明声音传播条件的是:乙、丙、丁。
故答案为:C。
15.(2024七下·长兴月考)如图所示是有关声现象的四个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甲: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鼓面,纸屑跳动的幅度不同,说明音调与频率有关
B.图乙: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靠近乒乓球,乒乓球弹起,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C.图丙:逐渐抽取玻璃罩中的空气,听到铃声逐渐变小,可以推断真空中不能传声
D.图丁:用相同大小的力拨动伸出桌面长度不同的锯条,可以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答案】C
【解析】【分析】(1)声音的大小叫响度,与振幅有关;
(2)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判断;
(3)根据声音传播的知识判断;
(4)声音的高低叫音调,与振动的频率大小有关。
【解答】A.图甲: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鼓面,纸屑跳动的幅度不同,说明响度与振幅有关,故A错误;
B.图乙: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靠近乒乓球,乒乓球弹起,说明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故B错误;
C.图丙:逐渐抽取玻璃罩中的空气,听到铃声逐渐变小,可以推断真空中不能传声,故C正确;
D.图丁:用相同大小的力拨动伸出桌面长度不同的锯条,可以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故D错误。
故选C。
16.(2023七下·台州期中)如图所示为2022年1月26日航天员叶光富在空间站用葫芦丝演奏《月光下的凤尾竹》的情景。“葫芦丝”是靠空气柱 发声的;按不同的孔,可以改变声音的 。宇航员在舱内相互之间可以直接交流,而在空间站外他们却不能这样直接交流,原因是 。
【答案】振动;音调;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解析】【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
【解答】 “葫芦丝”是靠空气柱振动发声的;按不同的孔,可以改变声音的音调。宇航员在舱内相互之间可以直接交流,而在空间站外他们却不能这样直接交流,原因是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故答案为:振动;音调;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17.(2024七下·温州期中) 琵琶,是中国传统弹拨乐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1)小新同学在琵琶演奏中发现,拨动不同琴弦发出的音调与弦线的长度、粗细、材料和松紧程接有关,于是她利用弦音计(如图甲)做研究,弦音计上有四根固定在“音箱”上的琴弦,每报优线的松紧程度都相同。她选用的琴弦长度。粗细、材料图中已标出。若她选择a、b两在线做实验,则研究的目的是探究音调与弦线 的关系。
(2)小新同学在琵琶演奏中还发现,琵琶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发生“走音”现象,这是指琴弦发声的 偏离了标准,于是她就拿出“调音器”拧动琵琶头部的弦钉来“调音”(如图乙所示),这是通过改变琴弦的 来实现的。
【答案】(1)材料
(2)音调;松紧程度
【解析】【分析】声音由振动产生,声音的三要素会受一些因素的影响。
【解答】(1)比较a、b可知不同的条件(变量)是材料,所以探究的是与弦线材料的关系。
(2)琵琶走音是音调不准,音调高低与振动频率有关,弦的振动频率可以通过改变松紧程度来调节。
18.(2024八下·鄞州期中)近年来短视频产业的发展如火如荼,某短视频软件将正常录制的音频和视频通过应用程序以3倍的速度快速播放,从而达到“短”的目的,此时声波的频率也为正常声音的3倍,则此短视频中的声音与正常声音相比,音调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声波的传播速度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若以10倍速度快速播放这些短视频,人耳听到的声音比正常播放时要少,这是因为 (已知视频中声音的频率范围是60~2500赫兹)。
【答案】变大;不变;部分声音频率变高后,超出人的听觉频率范围
【解析】【分析】(1)声音的高低叫音调,与发声体的频率大小有关;
(2)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3)人类的听觉范围为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和低于20Hz的声音,我们都听不到,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 声波的频率也为正常声音的3倍,则此短视频中的声音与正常声音相比,音调变大;
(2)声音的传播速度与频率无关,只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因此声波的传播速度不变;
(3)若以10倍速度快速播放这些短视频,人耳听到的声音比正常播放时要少,这是因为部分声音频率变高后,超出人的听觉频率范围 。
19.(2024七下·杭州期中)声音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
(1)耳朵是人的听觉器官,有了它,我们才能感受到世界上的各种声音。图甲中耳的结构与听觉形成无关的是 (填序号)。
(2)若将图乙装置放在月球上,则会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填字母)。
A.①②都会弹起 B.只有①会弹起
C.只有②会弹起 D.①②都不会弹起
(3)运动会上200米赛跑,发令处的老师要戴耳塞是在 处减小噪声传播。终点的计时员要看到指令枪烟冒出后开始计时而不是听到枪声后就开始计时的原因是 。
【答案】(1)③
(2)C
(3)人耳;因为空气中光的传播速度远大于声音的,计时更准确。
【解析】【分析】(1)根据听觉的形成过程进行分析;
(2)根据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进行分析;
(3)根据声音传播速度比光传播速度慢的规律进行分析。
【解答】(1)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因此选③;
(2)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因此如果将乙装置放上月球,则再次敲打右边的音叉,左边音叉旁边的小球不会弹起;只有②会弹起
故选:C;
(3)运动会上200米赛跑,发令处的老师要戴耳塞是在人耳处减小噪声传播;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 m/s,光的传播速度远大于声音的传播速度,终点计时员看到发令枪冒烟开始计时,而不是听到枪声开始计时,是因为因为空气中光的传播速度远大于声音的,计时更准确。
故答案为:(1)③;(2)C;(3)人耳;因为空气中光的传播速度远大于声音的,计时更准确。
20.(2024七下·瑞安期中)科学课上同学开展了“制作简易乐器”的项目化学习活动,活动包括体验声音、探究声音等环节。
(1)体验:老师用尺子以不同的速度划过梳子,让同学们体验声音区别,并描述声音的区别。小科表示在这个过程中他感觉声音的传播速度变快了,你是否赞同小科的观点,你能结合声音传播速度的相关知识说明理由吗?
(2)探究:老师要求设计实验探究音调与振动快慢的实验,提供了钢尺、塑料尺。
甲组利用钢尺设计了下表的实验,请将表中空缺的实验操作和实验方案设计要求补充完整。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方案设计要求
步骤一 将钢尺伸出桌面一截,按住钢尺位置 。 (看图填写字母),拨动钢尺位置D。 获取事实和证据
步骤二 改变钢尺 。 设置改变的量
步骤三 按住与步骤一同样的位置,用相同大小的力拨动步骤一同样的位置。 划线部分的目的是 。
步骤四 重复步骤二、步骤三 多次实验,获取证据
步骤五 比较几次声音音调的变化,分析得出结论 获取事实和证据,得出实验结论
【答案】(1)不赞同,声音的传播速度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无关,与传播的介质、温度有关。
(2)C;伸出桌面的长度;保证无关变量相同
【解析】【分析】(1)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和温度高低有关,与振动快慢无关;
(2)探究音调高低与振动快慢的关系时,需要控制力的的大小相同,只钢尺振动部分的长度,结合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分析解答。
【解答】(1)我不赞同小科的观点,理由是: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无关,与传播的介质、温度有关。
(2)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方案设计要求
步骤一 将钢尺伸出桌面一截,按住钢尺位置C。拨动钢尺位置D。 获取事实和证据
步骤二 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 。 设置改变的量
步骤三 按住与步骤一同样的位置,用相同大小的力拨动步骤一同样的位置。 划线部分的目的是 保证无关变量相同 。
步骤四 重复步骤二、步骤三 多次实验,获取证据
步骤五 比较几次声音音调的变化,分析得出结论 获取事实和证据,得出实验结论
21.(2024七下·乐清期中)一位同学按如右图所示将四个相同的玻璃瓶里装水,水面高度不同。用嘴贴着瓶口吹气, 如果能分辨出“do(1)、re(2)、mi(3)、fa(4)” 四个音阶,就能探究出“音调与空气柱的关系”。
资料一:“do(1)、re(2)、mi(3)、fa(4)”四个音阶的音调越来越高;
资料二:物体的质量越大,越不容易振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简述这位同学对瓶口吹气发出声音的原理 。
(2) 这位同学分辨出“do(1)、re(2)、mi(3)、fa(4)”四个音阶对应的玻璃瓶序号为: 丙, 乙, 甲,丁,那么他得出的结论是: 。
(3)如果改用筷子敲打瓶子,那么音调从低到高的排序是 ,请说明理由 。
【答案】(1)对瓶口吹气,引起瓶内空气振动,空气振动发出声音。
(2)空气柱越短,越容易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3)丁, 甲,乙,丙;理由:改用筷子敲打瓶子,振动的是瓶子及里面的水,所以水柱越长,越难振动,发出声音的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解析】【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3)空气柱和水柱越长,振动越慢,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解答】(1)这位同学对瓶口吹气发出声音的原理是声音是由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
(2)“do(1)、re(2)、mi(3)、fa(4)”四个音阶的音调逐渐升高,振动频率越来越高,所以空气柱越短,越容易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3)如果改用筷子敲打瓶子,那么音调从低到高的排序是丁甲乙丙,理由是:敲击瓶子,是由瓶子和水柱振动发声,水的质量越大,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故答案为:(1)声音是由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2)空气柱越短,越容易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3)丁甲乙丙;敲击瓶子,是由瓶子和水柱振动发声,水的质量越大,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2.(2024七下·吴兴期中)为探究声音的反射与吸收特点,小明同学进行实验研究。
(1)在玻璃圆筒内垫上一层棉花,棉花上放一块机械表,耳朵靠近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cm处,能清晰地听见表声,表声是通过 传播的。
(2)当耳朵水平移动离开玻璃圆筒口一段距离后,如图(甲)所示位置,恰好听不见表声。在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 cm处安放一块平面镜,调整平面镜的角度直到眼睛能从镜面里看到表,如图(乙)所示,则∠AOB是该光路的 (选填“入射角”或“反射角”)。此时耳朵又能清晰地听见表声了,说明声音 (选填“能”或“不能”)像光一样反射。
(3)用海绵板代替平面镜后听见的声音减弱了,说明海绵板吸收声音的能力 (选填“强”或“弱”)于玻璃板。
【答案】(1)空气
(2)入射角;能
(3)强
【解析】【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而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2)入射角是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
(3)在相同条件下,听到的声音越微弱,则材料的吸音能力越强。
【解答】(1)在玻璃圆筒内垫上一层棉花,棉花上放一块机械表,耳朵靠近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cm处,能清晰地听见表声,表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2)根据图片可知,OB垂直镜面为法线,机械表发出入射光线,因此∠AOB为入射角,这说明声音也能发生反射。
(3)用海绵板代替平面镜后听见的声音减弱了,说明海绵板吸收声音的能力强于玻璃板。
23.(2024八下·鄞州期中)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图中甲、乙是直径为10cm的去底塑料筒,在每个筒的一侧用橡皮筋扎一橡皮膜,再在乙筒的橡皮膜外吊一乒乓球,装置固定在两张桌面上。
(1)【实验1】
调节两个塑料筒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并使筒的开口对齐且相距5cm,用手往外拉开甲的橡皮膜,突然放手,听到声音并观察到图乙处的乒乓球被弹开。
此实验说明了:______(填字母,多选)。
A.声音具有能量 B.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C.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D.声音由振动产生
(2)实验1中,乒乓球的作用是: 。
(3)【实验2】
为了进一步探究响度和距离的关系,小组成员将甲、乙两筒的距离s分别调节到10cm、15cm、20cm,重复上述实验,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逐渐减小。
根据实验2的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答案】(1)A;B;D
(2)放大实验现象
(3)声音的响度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解析】【分析】在实验一中,借助乒乓球的跳动可以间接感知到发声的橡皮膜在振动;在实验二中,乒乓球弹开的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乒乓球弹开的幅度越小,声音的响度越小,据此分析它的作用;乒乓球的振动幅度减小,说明声音的响度逐渐减小,此时两个小筒的距离逐渐增大,由此分析声音的响度与距离远近的关系。
【解答】(1)A、声音能够引起乒乓球的振动,说明声音具有能量;故A正确;
B、两个筒没有接触,中间只有空气,因此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故B正确;
C、该实验没有在真空环境中实验,故C错误;
D、乒乓球被弹开,说明声音由振动产生,故D正确。
故选ABD。
(2)乙筒的橡皮模振动幅度太小不容易看出来,用乒乓球可以将振动放大。故乒乓球的作用是放大实验现象 。
(3)乒乓球的振动幅度减小,说明声音的响度逐渐减小,此时两个小筒的距离逐渐增大,由此分析声音的响度与距离远近有关,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24.(2023七下·婺城期末)声音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为了认识声音,科学兴趣活动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对声音进行了探究。
实验一:图甲,逐渐抽去钟罩内气体,听到铃声越来越小。
实验二:图乙,一张纸分别接触转动中的两个齿数不同的齿轮,齿轮的齿数越多,纸片发出的声音越尖。
实验三:图丙,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喇叭的前方,当喇叭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观察烛焰左右晃动。
(1)以上三个实验中,实验一表明 。
(2)实验二表明:音调高低由 决定。
(3)实验三表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 的形式向远处传播的,声音具有 。
【答案】(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频率
(3)波;能量
【解析】【分析】(1)根据图甲分析描述的物理过程,确定包含的物理原理;
(2)根据音调的影响因素分析解答;
(3)根据声音传播的形式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甲图可知,当不断抽出真空罩中的气体时,真空罩中闹钟的声音越来越小,则推断出:如果没有空气,那么声音就无法传播,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在图乙中,一张纸分别接触转动中的两个齿数不同的齿轮,齿轮的齿数越多,纸片的振动频率越大,而声音越尖即音调越高,那么音调高低由频率决定。
(3)验三表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波的形式向远处传播的。根据蜡烛火焰晃动可知,声音具有能量。
25.(2023七下·永嘉期中)科技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各种便利,近几年市场上流行的主动降噪耳机,开启降噪模式,有种世界都安静的体验。
(1)环境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简要说明声音传播过程和形成听觉的过程?
(2)降噪耳机的耳罩外面有麦克风(收集环境噪声)、降噪电路(可以产生一个与噪声抵消的声波)和扬声器,试分析降噪耳机的工作原理。
(3)结合降噪耳机的原理,在丙图中画出降唾声波的波形图和传播方向。
【答案】(1)各种声波经耳廓收集后,声波通过外耳道撞击鼓膜,使鼓膜产生振动:鼓膜振动带动听小骨振动,听小骨把声音放大后再传入耳蜗,耳蜗内听觉感受器接受信息,并通过听神经传到大脑,在大脑皮层形成听觉。
(2)环境中的噪声传到耳罩外面的麦克风,麦克风来识别出噪声的声波,降噪电路产生与噪声相位相反的声波,再通过扬声器播放,两个相反的声波相遇后会相互抵消,使噪声减弱,而通过数据线进入耳道的音乐则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3)降噪声波的波形图和传播方向如图所示:
【解析】【分析】(1)根据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的知识分析解答。
(2)根据降噪耳机的工作原理分析解答;
(3)降噪耳机,关键是它能产生与噪声相位相反的声波,从而将噪声抵消,据此分析解答。
26.(2023七下·浙江期中)小科同学利用图示装置,探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是否有关.他将发声的闹铃置于纸筒A内,将充当反射面的材料置于O处,通过纸筒B倾听反射的铃声强弱。保持纸筒A和纸筒B的位置不变,只改变充当反射面的材料,让同一位同学倾听反射声音的强弱,实验结果如下表:
反射面材料 大理石 玻璃板 木板 棉布 毛巾 海绵
反射声音的强弱 最强 强 强 较强 弱 几乎听不到
(1)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得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有关,你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写出一条即可)。
(2)小科想到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场景,电影院室内墙壁装饰用上述什么材料好? 。
(3)如果利用声音的反射现象,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应选择表中的 作为反射面效果最好。
【答案】(1)其它条件相同时,海绵吸音效果最好 (合理即可)
(2)海绵
(3)大理石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数据分析不同材料的吸音效果是否相同;
(2)根据电影院的墙壁对声音的反射效果分析;
(3)根据测量声速时对反射面反射声音的强弱要求判断。
【解答】(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当其它条件相同时,反射面为海绵时几乎听不到声音的强弱,即海绵吸引效果最好。
(2)在电影院内,为了避免声音的反射对原声产生干扰和影响,要求墙壁材料的吸音效果更好,因此选择海绵合适。
(3)如果利用声音的反射现象,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要求吸音效果最差,反射效果最强,故选大理石。
27.(2024七下·长兴月考)我们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阅读下表中一些介质中的声速,回答问题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m/s)
空气(0℃) 331 冰 3230
空气(15℃) 340 铜 3750
煤油(25℃) 1324 铝 5000
水(常温) 150 铁 5200
(1)当飞机的飞行速度接近声速会受到相当大的阻力。上世纪中期,人们就尝试进行超音速飞行,在飞机速度有限的情况下,空气温度应在较 (填“高”“低”)情况下更容易成功。
(2)在长为884m的金属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个声音,两声相隔2.43s。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大?该金属管可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此时气温约为15℃)
【答案】(1)温度低
(2)5200m/s
【解析】【分析】声音(sound)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通过介质(空气或固体、液体)传播并能被人或动物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最初发出振动(震动)的物体叫声源。声音以波的形式振动(震动)传播。声音是声波通过任何介质传播形成的运动。声音是一种波。可以被人耳识别的声(频率在20 Hz~20000 Hz之间),我们称之为声音。
【解答】(1)当飞机的飞行速度接近声速会受到相当大的阻力。上世纪中期,人们就尝试进行超音速飞行,在飞机速度有限的情况下,空气温度应在较低情况下更容易成功。因为温度越低,声音的传播速度越慢;
(2)t空气=s/v空气=884m/ 340 (m/s)=2.6s; 两声相隔2.43s ,在金属管中的时间为0.17s,因为金属中传播速度快,所以V金属管=s/t=884m/0.17s=5200m/s;
故答案为:(1)温度低(2) 5200m/s
28.(2023七下·龙湾期中)通过学面镜成像后,爱思考的小娜发现这样现象:白天在教室里对着窗户的玻璃看,很难看到同学的像,而晚自修教室里灯光通明却很容易看到同学在窗户的玻璃所成的像,仔细观察还能发现每位同学成两个像。
资料1:当强光和弱光同时射入眼睛时,人的眼睛对强光较为敏感。
资料2:为了隔音效果,教室里窗户上为双层玻璃(每层厚度不计,如下图是玻璃截面示意图)。
回答:
(1)通过分析玻璃截面示意图,双层玻璃能有效隔音原因是 。
(2)根据已学的知识和以上资料,解释小娜同学发现的现象。
【答案】(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没有介质不能传播声音
(2)答题要点:①白天教室外的光线比室内强;②通过玻璃折射进来光线比同学身上射到玻璃反射到眼睛的光线强;③人眼对强光较为敏感④晚上灯光使同学身上反射出强光,射向玻璃后反射到小娜眼睛里便成像⑤第一层玻璃不仅反射还折射⑥折射后的光线射到第二层发生反射
满分示例:白天教室外的光线比室内强,通过玻璃折射进来光线比同学身上射到玻璃反射到眼睛的光线强,而人眼对强光较为敏感,因此很难看到同学的像。晚上,室外几乎没有光线折射进来,而灯光使同学身上反射出强光,射向玻璃后反射到小娜眼睛里便成像。另外教室玻璃为双层玻璃,而同学身上反射出强光在第一层玻璃不仅反射还折射,折射后的光线射到第二层发生反射,又经第一层玻璃折射到眼睛便成第二个像
【解析】【分析】(1)根据声音传播的条件分析解答;
(2)①白天教室外的光线比室内强;
②通过玻璃折射进来光线比同学身上射到玻璃反射到眼睛的光线强;
③人眼对强光较为敏感;
④晚上灯光使同学身上反射出强光,射向玻璃后反射到小娜眼睛里便成像;
⑤第一层玻璃不仅反射还折射⑥折射后的光线射到第二层发生反射,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通过分析玻璃截面示意图,双层玻璃能有效隔音原因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没有介质不能传播声音。
29.(2023七下·浙江期中)阅读下面的短文,请回答以下问题:
潜艇的“耳目”——声呐
潜艇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隐蔽性,作战时需要长时间在水下潜航,这就决定它不能浮出水面使用雷达观察,而只能依靠声呐进行探测,所以声呐在潜艇上的重要性更为突出,被称为潜艇的“耳目”。声呐是利用水中声波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定位和通信的电子设备,是水声学中应用广泛的一种重要装置。
声呐能够向水中发射声波,声波的频率大多在10kHz~30kHz之间,由于这种声波的频率较高,可以形成较好的指向性。声波在水中传播时,如果遇到潜艇、水雷、鱼群等目标,就会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波被声呐接收,根据声信号往返时间可以确定目标的距离。声呐发出声波碰到的目标如果是运动的,反射回来的声波(下称“回声”)的音调就会有所变化,它的变化规律是:如果回声的音调变高,说明目标正向声呐靠拢;如果回声的音调变低,说明目标远离声呐。
(1)声呐发出的声波在水中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 (选填“快”、“慢”或“相同”)。
(2)正常情况下,声呐发出的声波的频率25kHz,这种声波叫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
(3)反射回来的声波的音调有所变化,一般来说,声音音调的高低与 有关。
(4)在月球上能否用声呐技术来测量物体间的距离?答: ;为什么?答: 。
【答案】(1)快
(2)超声波
(3)发声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
(4)不能;月球表面是真空的,而真空不能传声
【解析】【分析】(1)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传播速度较慢,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
(2)声音的频率小于20Hz的叫次声波,频率大于20000Hz的叫超声波;
(3)根据音调的影响因素解答;
(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声呐发出的声波在水中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快。
(2)正常情况下,声呐发出的声波的频率25kHz=25000Hz,这种声波叫超声波。
(3)反射回来的声波的音调有所变化,一般来说,声音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有关。
(4)在月球上不能用声呐技术来测量物体间的距离,因为月球表面是真空的,而真空不能传声。
30.(2022七下·温州期末)小明用一次性纸杯(底部贴有笔芯尖)、配重、螺纹圆简(表面贴有铝箔纸)等工具制作了如图甲所示的手摇留声机。使用方法如下:
留声过程:在纸杯上增加配重,将笔芯尖顶住铝箔纸O处,人对准纸杯口大声说话,同时,摇动把手以带动圆筒转动,笔芯尖便在铝箔纸上留下一圈圈凹陷程度不同的小圆点(如图乙) ;
播放过程:将配重取下,调整圆筒使笔芯尖重新对准O点,以相同的速度摇动手柄,此时,纸杯便将原先说的话播放出来。
请结合上述信息及所学知识,解释该手摇留声机留声过程中将声音信息记录在铝箔纸上的原理。
【答案】①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必要点)②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压强越大)
③笔芯尖细,受力面积小,压强大④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⑤不同音调、不同响度的声音使杯底振动频率和振幅不一样
满分示例:人对着纸杯口发声时,声波带动杯底和笔芯尖来回振动,在纸杯上增加配重,从而增大笔芯尖对铝箔纸的压强,且由于不同音调、不同响度的声音,使得杯底振动频率和振幅不一样,在笔芯尖的压力作用下,铝箔纸发生形变,留下一个个凹陷程度和疏密程度不一样的小圆点。
【解析】【分析】①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②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压强越大);
③笔芯尖细,受力面积小,压强大;
④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⑤不同音调、不同响度的声音使杯底振动频率和振幅不一样。
据此分析解答。
三 耳朵和声音的特点
1.(2024·湖州模拟)如图是我国最早的乐器之一“埙”,吹奏时能发出宫、商、角、徵、羽五音,相当于现在的do、re、mi、sol、la。五音是指声音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速度
【答案】B
【解析】【分析】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特点叫音色。
【解答】如图是我国最早的乐器之一“埙”,吹奏时能发出宫、商、角、徵、羽五音,相当于现在的do、re、mi、sol、la。五音是指声音的高低不同,即音调不同。
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2.(2023七下·台州期中)“禁止在市区燃放烟花爆竹”这一规定得到我市市民的一片叫好,它不仅保护了自然环境,也还给了市民一个清静的居住环境。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是( )
A.从人耳处减弱噪声
B.从传播途径中减弱噪声
C.从声源处减弱噪声
D.以上三种减弱噪声的方法都用了
【答案】C
【解析】【分析】减弱噪声的三种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解答】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是为了防止噪声的产生,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C。
3.(2023七下·台州期中)每年的3月3日是国际“爱耳日”,提醒全球人类注意爱护自己的耳朵。下列生活中有关对耳朵的保护措施及其目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游泳时戴上泳帽盖住耳朵预防耳内进水,防止①外耳道发炎
B.减少戴耳机听音乐的时间和减小音量,保护②鼓膜免受损伤
C.谨慎用药,防止药物破坏③,使其不能接受刺激,导致耳聋
D.上呼吸道感染后及早治疗,防止病菌通过咽鼓管进入鼓室引发中耳炎
【答案】C
【解析】【分析】 听觉是由耳、听神经和听觉中枢的共同活动来完成的。耳是听觉和位觉(平衡觉)的外周感觉器官。耳由外耳、中耳构成的传音器和内耳感音、平衡器所组成。外耳露于体表,中耳和内耳埋藏在颞骨岩部内,外耳和中耳是声波的传导器官,内耳有感受声音和位觉的感受器,是听、位觉器官的主要部分。声波通过外耳道、鼓膜和听小骨传到内耳,使内耳的感音器官(柯蒂氏器官)发生兴奋,将声能转变为神经冲动,再经过听神经传入中枢,产生听觉。
【解答】A. 游泳时戴上泳帽盖住耳朵预防耳内进水,防止①外耳道发炎,A正确;
B. 减少戴耳机听音乐的时间和减小音量,保护②鼓膜免受损伤 ,B正确;
C.谨慎用药,防止药物破坏④耳蜗(是听觉感受器),使其不能接受刺激,导致耳聋,C错误;
D. 上呼吸道感染后及早治疗,防止病菌通过咽鼓管进入鼓室引发中耳炎 ,D正确;
故答案为:C
4.(2023七下·台州期中)如图所示,在A、B、C、D 4个相同的玻璃瓶中,装入不同高度的水,则( )
A.用嘴依次吹瓶口,A的音调最高
B.敲打D瓶发出的声音传播得最快
C.用筷子依次敲打瓶口,A的音调最高
D.瓶周围有没有空气,瓶发出的声音都能直接传入人耳
【答案】A
【解析】【分析】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频率越快,音调就越高。声速的大小与频率无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解答】A、用嘴依次吹瓶口,A中的空气柱最短,发出的音调最高,故A的音调最高,故A正确。
B、声速的大小与频率无关,敲打每个瓶子时,音调不同,但速度相同,故B错误。
C、由于瓶子中装有水的多少不同,导致敲击时,振动快慢就不同,水少的振动快,故D的音调最高,故C错误。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瓶周围没有空气,瓶发出的声音不能直接传入人耳,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4题图) (5题图)
5.如图是用木槌敲击同一音叉时,示波器在相同时间内的两幅声波图,一次重敲,一次轻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重敲时音调高,图甲是重敲时的声波图
B.两次敲击音色相同,图乙是重敲时的声波图
C.甲的音量比乙的音量大,甲的音调也比乙的音调高
D.两次敲击音调、音色都相同,图乙是轻敲时的声波图
【答案】D
【解析】【分析】在波形图上,波峰的密集程度表示音调的高低,波峰到波谷的距离表示响度大小,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重敲时响度大,则波峰到波谷的距离大,则图甲是重敲时的声波图,故A错误 ;
B.两次敲击音色相同,图甲是重敲时的声波图,故B错误;
C.甲的音量比乙的音量大,甲和乙中波峰的密集程度相同,即音调相同,故C错误;
D.两次敲击音调、音色都相同,图乙是轻敲时的声波图,故D正确。
故选D。
6.(2024八下·余姚期中) 某声音测试仪器的产品参数如表:
产品型号 G168升级版 备注
测量范围 20~135dB 声音强弱等级的显示
测量精度 ±1.5dB
频率响应 27.5~8.5kHz 产品能工作的频率
该仪器相等距离测得同一声源发出的甲、乙声音强弱等级的示数如图,二者相较,则( )
A.乙的音调一定较高
B.甲的声音响度更大
C.声源发甲声音时振动振幅小
D.声源发乙声音时每秒振动次数较多
【答案】B
7.(2024七下·苍南期中)如图所示为“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通过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来改变钢尺的振动频率
B.多次实验中,保持钢尺的振动振幅相同,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C.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得越快
D.物体振动得快,发出的声音音调高
【答案】C
【解析】【分析】(1)物体振动的快慢叫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当一个物理量受多个因素影响时,需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
【解答】A.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质量越大,体积越大,越难振动,振动得越慢;因此通过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来改变钢尺振动的频率。故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探究音调跟频率的关系时,需控制其它因素都不变,因此多次实验中,保持钢尺振动的振幅相同,运用了控制变量法。故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钢尺伸出桌面越长,振动越慢,频率越小,故C错误,但符合题意;
D.物体振动的快、频率高,发出的声音音调高,故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8.听觉形成跟①声波、②听神经、③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④鼓膜、⑤听小骨、⑥大脑有关。下列各组中,能表示听觉形成的正常途径的是( )
A.①→④→⑤→③→②→⑥ B.①→②→④→⑤→③→⑥
C.①→④→⑤→②→③→⑥ D.①→③→④→⑤→②→⑥
【答案】A
【解析】【分析】耳朵是接受声音的感觉器官,听神经将信号传递给大脑,由大脑识别这些声音的含义,人就产生了听觉。
【解答】听觉形成的正常途径是声波引起鼓膜振动,由听小骨传递给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然后再由听神经传递给大脑皮层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故选:A。
9.如图为耳的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D鼓膜能将振动转换为声波
B.G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可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形成听觉
C.F听神经,与咽相连,使儿童易患中耳炎
D.听觉形成顺序为C→D→A→G→F→大脑的听觉中枢
【答案】D
【解析】【分析】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
【解答】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C外耳道传到D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A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G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F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0.在物理学中对声音的特征的描述有“响度、音调、音色”这些词,请选出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 )
A.“我这破锣似的喉咙,怕唱不好”,形容发出的声音音色太差
B.“这个蚊子飞来飞去,吵死了”,形容发出的声音响度大
C.“他音起得太高,我唱不上去”,这里的“音”是指声音的音调太高
D.“震耳欲聋”指的是声音响度大
【答案】B
【解析】【分析】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特点叫音色,据此判断即可。
【解答】A.“我这破锣似的喉咙,怕唱不好”,形容发出的声音音色太差,故A正确不合题意;
B.“这个蚊子飞来飞去,吵死了”,形容发出的声音音调高,故B错误符合题意;
C.“他音起得太高,我唱不上去”,这里的“音”是指声音的音调太高,故C正确不合题意;
D.“震耳欲聋”指的是声音响度大,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11.(2023八下·余姚期中)古筝、古琴都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在古装影视剧中也常常出现它们的身影。然而,在剧中却常常出现演员弹奏古琴,配的古筝声音的穿帮镜头。我们发现穿帮是因为( )
A.古筝和古琴长得不同 B.古筝和古琴的音调不同
C.古筝和古琴的响度不同 D.古筝和古琴的音色不同
【答案】D
【解析】【分析】声音的大小叫响度,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声音的高低叫音调,由发声体的频率决定;声音的特点叫因素,由发声体的特点决定,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在剧中却常常出现演员弹奏古琴,配的古筝声音的穿帮镜头,我们能够发现穿帮是因为古筝和古琴发出声音的特点不同,即音色不同,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12.(2024七下·柯桥期中)小金坐飞机时,经常要晕飞机。妈妈不停地和他聊天,分散注意力,以减弱他不舒服的症状。请根据以上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晕飞机主要是由于图中 (填字母)区域的前庭特别敏感导致的。
(2)妈妈讲话的声音会引起小金耳朵中 的振动。
(3)小金闭眼也能分辨出妈妈的声音,主要是由于妈妈声音的 有别于他人。
【答案】(1)C
(2)鼓膜
(3)音色
【解析】【分析】 声音的特性:1.响度:人主观上感觉声音的大小(也就是人们说的音量),由“振幅”决定,声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2.音调:声音的高低(高音、低音),由“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3.音色:声音的特性,由发声物体本身材料、结构决定.。
【解答】(1)由图可知,A区域是外耳,B区域是中耳,C区城是内耳,前庭位于内耳,所以晕车主要是由于图中C区域的前庭特别敏感导致的。
(2)妈妈讲话的声音会引起小金耳朵B区域的鼓膜振动。
(3)音色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所以妈妈声音的音色有别于他人,小金哪怕闭眼也能分辨出妈妈的声音。
(12题图) (13题图)
13.(2024七下·长兴期中)如图所示是用吸管和棉签制作的“鸟鸣器”,从管口吹气,能发出类似鸟叫的声音,鸟鸣器发声是由空气 产生的,用力吹气可以改变声音的 。根据声源的差异,鸟鸣器可以与小提琴、笛子、鼓这三种乐器中的 归为一类,若想发出尖锐的声音棉签应向 (选填“上”或“下”)移动。
【答案】振动;响度;笛子;上
【解析】【分析】物体振动产生声音。音调指声音的高低,与频率有关。管乐器靠空气柱振动发声。
【解答】从管口吹气,吸管内的空气就会振动发出类似鸟鸣的声音。音调指声音的高低,与频率有关。拉动棉签,吸管内振动的空气柱的长度发生变化,造成空气柱振动的快慢不同,顿率不同,音调就会发生变化。“鸟鸣器”是靠吸管内的空气振动发声的。 用力吹气可以改变声音的响度。小提琴是靠琴弦的振动发声,笛子是笛子内空气柱振动发声,而鼓是鼓而的振动发声,所以鸟鸣器可以与笛子归为一类。 若想发出尖锐的声音棉签应向上移动,增大声音振动的频率。
14.(2024七下·温州期中)耳是人体的重要感觉器官,听觉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下图是耳的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人晕车是由于位于耳中的【 】 和半规管,对头部位置变化过于敏感所致。
(2)幼儿的咽鼓管短且直,当有病毒感染时容易引起 (填“外”“中”或“内”) 耳发炎。
(3)某人因意外听小骨受损,此人听到外界传来的声音与正常时相比,影响最大的是____。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答案】(1)④;前庭
(2)中
(3)A
【解析】【分析】人耳由外到内划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耳既是听觉感受器,又是位觉感受器。
【解答】(1)位觉感受器是耳中的前庭和半规管。
(2)咽鼓管位于中耳,若感染会引起中耳炎。
(3)听小骨有放大并传导振动的作用,若受损会影响振动的强度(幅度),对声音响度的影响较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3 感觉、声音与耳
一 人的感觉
1.人的感觉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其中冷觉和热觉又可统称
为冷热觉。
2.人们感受周围世界的感受器官有:眼、耳、鼻、舌、皮肤
3.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
①感受器有:皮肤中的冷觉、热觉、触觉、痛觉等感受器。
②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其中对触觉最敏感的是指尖,对热觉最敏感
的是手背,因为这些部位的相应神经末梢比较丰富。
③在皮肤的冷、热、触、痛四种感觉中,对人体保护意义最大的是痛觉。
4.嗅觉的形成:气味(化学物质)→鼻腔→嗅觉神经末梢(嗅觉感受器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
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
5.嗅觉的特点:
①嗅觉中枢适应性(疲劳,老教材的说法,应及时更新)。
②不同动物嗅觉的敏感程度不同。
③嗅觉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弱。
④动物对不同的气味敏感程度不同。
6.味觉感受器是味蕾
7.舌的表面不满许多小突起,内藏味蕾,味蕾内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
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激最敏感。
8.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9.主要味觉:酸、甜、咸、苦、鲜;综合味觉有:麻、辣、涩
10.人的嗅觉与味觉相互联系,同时工作的,嗅觉受到损伤,会直接影响到味觉。
如:人感冒时,嗅觉灵敏度降低,吃东西没有味道了。在嗅柠檬时吃苹果,将吃到苹果与柠檬的
混合味道
11.随着年龄增长,舌上功能正常的味蕾逐渐减少,味觉敏感性也下降(老人口味浓)
注:感觉都形成在大脑中
二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声音的产生:
(1)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一定发声但是声音不一定能听到。
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固液气都能发声。
(3)声波:振动面的不断振动,介质中就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我们把它叫做声波。声波是传播声音的形式。
(4)声波的应用:医疗上用超声波粉碎结石,通过内脏反射的超声波分析体内病变(B超)。科学家用声呐探测海水深度。
声音的传播:
(1)介质: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科学上把这种物质叫做介质。
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固液气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声速:在15℃的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340米。
影响声速大小的因素:不同介质传播速度不同,一般:固>液>气;介质温度也有关:温度高,声速大。升1℃,多走0.6米,声音的传播路线总是向着低温方向。
三 耳朵和声音的特点
1.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将声波扩大
并传导)→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产生听觉)。
2.耳的主要功能:
(1)听觉;
(2)保持身体平衡(前庭,半规管:晕车、晕船和航空病—前庭过于敏感)。
(3)两只耳的功能(双耳效应):①收集的音量增大。②辨别声音的方向和位置。
3.声音的特性:
(1)音调:声音的高低。
(2)频率:①概念:物体每秒内振动次数。
②单位:赫兹,简称赫。
③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频率大音调高;
(3)超声和次声:①超声波:大于20000赫兹的声波。
②次声波:低于20赫兹的声波。
③人能听到声波范围:20赫兹--20000赫兹之间。
(4)响度:①概念:人们主观感觉声音的强度。
②响度的影响因素:声源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响度越大;距离声源越近响度越大。
③分贝:声音大小的计量单位通常用分贝来表示,符号dB。
(5)音色:反映声音的品质。与发声体的材料、形状、发声方法等有关。
一 人的感觉
1.(2024七下·瑞安期中)“孔子闻韶音三月不知肉味”中的“闻韶音”和“知肉味”分别属于人的( )
A.嗅觉和听觉 B.听觉和视觉 C.触觉和味觉 D.听觉和味觉
2.(2024七下·柯桥期中)如图所示的三杯水。左手伸入甲烧杯冷水中,右手伸入丙烧杯热水中:过一会儿,同时拿出左手和右手并一起伸入乙烧杯温水中,左手的感觉以及该感觉产生的部位是( )
A.热、大脑 B.热、手上皮肤
C.冷、大脑 D.冷、手上皮肤
3.(2024八下·慈溪期中)人们常从“色、香、味”三方面来评价食物的质量。辨别“色、香、味”分别用到 ( )
A.视觉、嗅觉、触觉 B.视觉、味觉、触觉
C.触觉、嗅觉、味觉 D.视觉、嗅觉、味觉
4.(2024七下·温州期中)阳春三月,百花盛开,小新参加了百花园的花展,在百花园中小新不仅看到了各种美丽的鲜花,同时还闻到了各种花的独特清香,也品尝了甜甜的百花园牌花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小新感觉没有刚来时香了,是嗅觉中枢适应的缘故。
B.来到百花园中,不同的人对花香的敏感程度不同。
C.百花园牌花蜜是甜的这种感觉是在口腔中形成的。
D.闻花香同时尝花蜜会形成花蜜和花香的混合味道。
5.(2024七下·长兴月考)对如图所示的手语翻译画面和城市铺设的盲道, 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手语翻译者做出手势,听力障碍者是通过眼球中的视网膜形成视觉的
B.听力正常的人,声音刺激鼓膜产生神经冲动,并把这一信息传给大脑
C.盲道地砖表面的凸起,盲人踩上去更容易使盲人在大脑皮层形成触觉
D.全身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性是完全相同的
6.(2024七上·柯桥月考)早春二月,人们会常吃大蒜以预防流感。一个正常人吃大蒜时,旁人会闻到一股蒜味,但他自己却闻不到,这主要是因为( )
A.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的缘故
B.嗅觉细胞接受的信息无法传到大脑
C.嗅觉细胞暂时失去感觉功能
D.不同的人嗅觉灵敏程度差异很大
7.(2024七下·义乌月考)小明的妈妈在生二胎时,采取的是局部麻醉的剖腹产,妈妈说手术过程中感受不到疼痛,但能感到手术刀与人体的接触,这说明( )
A.病人的痛觉和触觉均消失
B.病人的痛觉消失
C.麻醉剂不起作用
D.大脑皮层被麻醉,所以感受不到疼痛
8.如图表示大鼠皮肤冷觉感受器和温觉感受器在不同温度时的传入神经放电频率(敏感程度),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温觉感受器最敏感的温度高于冷觉感受器
B.当温度偏离感受器的敏感温度时传入神经放电频率增大
C.环境温度为28℃时冷觉感受器最敏感
D.大鼠的正常体温接近于两个曲线交点对应的温度
9.(2023七下·柯桥期末)小柯感觉头痛鼻塞,没有胃口,妈妈用手背触碰了小柯的额头,判断他发热了。妈妈带小柯去医院抽血检查、配药,抽血时的疼痛、药物的苦味都让小柯非常难受。于是小柯产生了一些想法,其中错误的是( )
A.味觉与嗅觉是会相互影响的
B.若没有痛觉,生活将更加方便
C.妈妈用手背感受体温是因为手背上的神经末梢对热比较敏感
D.药物刺激作用于味蕾,引起神经冲动,在大脑皮层形成苦味
10.(2022七下·杭州月考)下列对人的嗅觉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不同的人的嗅觉敏感度相同
B.同一个人年龄越大,嗅觉敏感度越灵敏
C.人感冒时,嗅觉灵敏度不变
D.“久闻不觉其臭”说明人的嗅觉的适应性
11.(2022八下·宁海期末)皮肤上分布着多种感受器,能感知多种信息的刺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 )
A.产生触觉、痛觉的部位是皮肤
B.皮肤可接收外界物体的大小、形状、软硬、冷热等多种信息
C.全身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性是有差异的
D.皮肤是人体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感觉器官
12.(2022七下·丽水期末)2021年,缙云烧饼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其“色、香、味、脆”俱全在全球广大食客中享有盛誉。下列关于“色、香、味、脆”说法错误的是( )
A.“色”是烧饼反射的光进入人眼
B.“香”味是在鼻腔中形成的
C.“味”的感觉器官是舌
D.“脆”主要是靠触觉感受的
13.(2024七下·长兴期中)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根据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摄取外界的五个感觉中(触觉,嗅觉,味觉,听觉,视觉),视觉获取的信息约占83%。
(1)四幅图中,与盲人在行走时通过盲杖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相同的是 。
(2)吃西瓜时觉得甜,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尤其对 物质特别敏感。
(3)闻花香时间长了,就没有原来那么香了,其原因是人的嗅觉中枢 。
(4)声音经过外耳道进入中耳,形成听觉的部位在人的. 。
14.(2024七下·东阳月考)小枫走到自家橘园门口时,便已闻到一股浓郁的橘香味,他不禁赞叹:“真香啊!”在橘园里他似乎看到了镶嵌在绿叶中的一颗颗黄色的“珍珠”,不禁心中一动,便顺手摘了一个尝起味道来,“又酸又甜又凉,味道真的不错……”。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小枫运用了哪些感觉器官 。
(2)当小枫在橘园待了一会儿,品尝了橘子味道之后,似乎再也感觉不到起初那种浓郁的“橘香味”了,这是为什么
15.(2023七上·临海期中)如图是人体皮肤的结构模型图,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
(1)在人的皮肤结构中,分布着许多组织,以下皮肤中没有的组织是____(填字母);
A.上皮组织 B.保护组织 C.营养组织
D.结缔组织 E.肌肉组织 F.神经组织
(2)若不小心划破了皮肤,流了些血,并感觉到有些痛,由此可以判断经伤到皮肤的哪一层? 。
16.(2023七下·洞头期中)温州杨梅据有史记载已有500年以上的栽培历史。其果形美观,果肉柔软多汁,甜酸适口,风味较佳。
(1)右图甲是杨梅的一种营养繁殖方式为 ,为了获得杨梅果实,其中 (填字母)必须是杨梅品种,该种培养方式与种子培养相比优点是 。
(2)六月,杨梅园的杨梅结果了,小丽走入自家的杨梅园,看到满树红彤彤的杨梅,闻到满园的香味,他随手摘了一棵杨梅软软的,放入嘴巴真是又酸又甜。请你说说小丽在这个过程中用了 (请写出至少二种)感觉器官。请结合图乙描述杨梅香味形成的过程。
(3)小丽家今年的杨梅收获颇好,但是杨梅容易腐烂,除了低温保存以外,还能通过 方法延长杨梅保存时间。
17.小娟因淋雨感觉不适去医院检查,一位老医生用手背触摸了一会她的额头后便告诉她可能感冒了,医生经诊断后开出处方。输液时一阵疼痛令小娟差点哭了出来。晚饭时,面对妈妈辛辛苦苦准备的一桌好菜,小娟没有闻到阵阵香味,也没有胃口。请问:
(1)老医生用手背去触摸额头,这主要是因为手背上的神经末梢对 比较敏感。
(2)小娟想:“如果没有痛觉,那该多好啊!”你认为没有痛觉好不好 说明理由。
(3)小娟面对好菜却没有闻到香味的原因是 ,这说明了 。
18.李康明小朋友一回家就对妈妈说自己难受,妈妈用手背一摸他的额头,哇,很烫呀!于是妈妈赶紧送他到医院,医生检查后说感冒发烧,并开出处方。在护士给他进行肌肉注射时,康明小朋友痛得哭了。在回家的路上,李康明对他妈妈说:“我们为什么要有痛的感觉呢?要是没有痛的感觉那有多好啊!”
(1)李康明的妈妈为什么可以用手背摸李康明的额头来判断他有没有发烧?
(2)李康明对他妈妈说:“要是没有痛的感觉那有多好啊!”你认为对吗?说明理由。
二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2024七下·瑞安期中)如图所示为一款骨传导蓝牙耳机,使用时将耳机贴在颞骨两侧而不是堵住耳朵,既可以听到耳机发出的声音,也不影响听到周围环境的声音。耳机声和周围环境的声音对应的传播介质分别是( )
A.固体、固体 B.固体、气体
C.气体、气体. D.气体、固体
2.(2024七下·瑞安期中)二胡是一种具有民乐气质的弓弦类乐器。下列关于二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拉二胡时,手按压琴弦不同位置是为了改变响度
B.拉弓弦时用力越大,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C.二胡发出的声音是琴弦振动产生的
D.二胡发出的声音一定是乐音
3.下列常见的声现象中,能够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是( )
A.雨滴打到雨伞上的“嗒嗒”声能被清晰地听到
B.潜泳者能听到河岸边“噼里啪啦”的鞭炮声
C.站在小溪边能听到溪水“哗哗”的流淌声
D.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打破了森林清晨的宁静
4.如图所示,把持续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铃声逐渐变弱,直至听不见;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听到铃声逐渐变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现象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B.该实验现象说明声音产生的条件是物体振动
C.听不见铃声,是由于玻璃罩反射了声波
D.听到铃声逐渐变响,是由于闹钟振动逐渐变强
(4题图) (5题图)
5.(2024七下·义乌期中)开学第一课关于失去双腿的夏伯渝的故事中。他带着假肢攀登珠峰,即使是遇到雪崩、大风、滚石,所有雪山上的一切困难对他来说都不是困难,最后挑战直至成功。以下关于雪崩的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
A.一声呼喊就可能造成雪崩的发生,是由于声波能传递能量
B.雪从雪山上掉下来,此时雪受到了重力
C.雪崩发生时能听到轰隆声,雪崩的雪属于声源
D.登山时带着护目镜,是因为白色的雪会吸收所有的光,看上去很刺眼
6.(2024七下·柯桥期中)如图是学习声音知识时所用的几个探究实验装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逐渐抽出罩内空气,声音的响度逐渐减小,该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B.正在发声的音叉,使吊着的乒乓球反复弹起,该实验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C.击鼓时用力不同,观察纸屑被弹起的高度,探究声音的响度与频率有关
D.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拨动钢尺观察振动快慢,探究声音的音调与振幅的关系
7.(2023七上·杭州期中)如图是小明探究“看”到自己的声音的实验。把两个纸杯底部用细棉线连接起来,固定其中一个纸杯,在纸杯口处蒙上胶膜,膜上黏一片小平面镜。拉紧棉线,将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射在平面镜上,小明对另一纸杯说话(不接触纸杯),会看到墙上反射的光点在晃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点的晃动是由于激光笔晃动引起的
B.该实验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
C.两个纸杯间声音的传播主要是通过空气实现的
D.在月球上做该实验也能看到光点的晃动
8.(2024七下·长兴期中)2023年9月23日晚,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浙江音乐学院的4位歌手领唱主题歌曲《同爱同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歌声通过空气传到现场观众耳中
B.四位歌手声音的传播速度相同
C.使用扩音器主要是为了改变音调
D.可以通过音色来区分4位歌手的歌声
9.(2024七下·吴兴期中)盛夏时节,常听见“蛙声一片”、“声声蝉鸣”。为了减轻蛙声和蝉鸣的影响,我们常常紧闭门窗或者戴上耳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蛙声和蝉鸣都是由它们身体的某部分振动产生的
B.我们能分辨蛙声和蝉鸣,是因为它们的音调不同
C.听到蛙声和蝉鸣声,这种听觉的形成部位是在耳蜗
D.紧闭门窗是通过防止声音的产生来控制噪声
10.(2024七下·温州期中)如图所示实验中,是为了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实验①: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 实验②:敲击鼓面
实验③:将手指轻轻放在喉咙发声处 实验④:用自制的土电话传声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1.(2024七下·杭州期中)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很多诗句中蕴含着科学知识。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B.“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人们是通过音调辨别出钟声的
C.“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声是由于空气振动产生的
D.“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说明声音可以通过空气传播
12.(2024七下·长兴月考)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调节电视机的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
B."闻其声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区分
C.宇航员在月球上可以不借助其他设备直接用语言交流
D.超声波粉碎结石是利用声波具有能量
13. 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而人耳能分清先后两个声音的时间间隔大于0.1秒,据此,要听到回声,人离障碍物的距离应( )
A.大于34米 B.小于34米 C.大于17米 D.小于17米
14.(2024七下·浙江期中)下列实验或实例中,能说明声音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
甲: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
乙: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
丙: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将把泡沫塑料球弹起
丁:宇航员在飞船舱外工作时,他们之间的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
A.甲、乙、丁 B.甲、乙、丙 C.乙、丙、丁 D.甲、丙、丁
15.(2024七下·长兴月考)如图所示是有关声现象的四个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甲: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鼓面,纸屑跳动的幅度不同,说明音调与频率有关
B.图乙: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靠近乒乓球,乒乓球弹起,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C.图丙:逐渐抽取玻璃罩中的空气,听到铃声逐渐变小,可以推断真空中不能传声
D.图丁:用相同大小的力拨动伸出桌面长度不同的锯条,可以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16.(2023七下·台州期中)如图所示为2022年1月26日航天员叶光富在空间站用葫芦丝演奏《月光下的凤尾竹》的情景。“葫芦丝”是靠空气柱 发声的;按不同的孔,可以改变声音的 。宇航员在舱内相互之间可以直接交流,而在空间站外他们却不能这样直接交流,原因是 。
17.(2024七下·温州期中) 琵琶,是中国传统弹拨乐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1)小新同学在琵琶演奏中发现,拨动不同琴弦发出的音调与弦线的长度、粗细、材料和松紧程接有关,于是她利用弦音计(如图甲)做研究,弦音计上有四根固定在“音箱”上的琴弦,每报优线的松紧程度都相同。她选用的琴弦长度。粗细、材料图中已标出。若她选择a、b两在线做实验,则研究的目的是探究音调与弦线 的关系。
(2)小新同学在琵琶演奏中还发现,琵琶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发生“走音”现象,这是指琴弦发声的 偏离了标准,于是她就拿出“调音器”拧动琵琶头部的弦钉来“调音”(如图乙所示),这是通过改变琴弦的 来实现的。
18.(2024八下·鄞州期中)近年来短视频产业的发展如火如荼,某短视频软件将正常录制的音频和视频通过应用程序以3倍的速度快速播放,从而达到“短”的目的,此时声波的频率也为正常声音的3倍,则此短视频中的声音与正常声音相比,音调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声波的传播速度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若以10倍速度快速播放这些短视频,人耳听到的声音比正常播放时要少,这是因为 (已知视频中声音的频率范围是60~2500赫兹)。
19.(2024七下·杭州期中)声音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
(1)耳朵是人的听觉器官,有了它,我们才能感受到世界上的各种声音。图甲中耳的结构与听觉形成无关的是 (填序号)。
(2)若将图乙装置放在月球上,则会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填字母)。
A.①②都会弹起 B.只有①会弹起
C.只有②会弹起 D.①②都不会弹起
(3)运动会上200米赛跑,发令处的老师要戴耳塞是在 处减小噪声传播。终点的计时员要看到指令枪烟冒出后开始计时而不是听到枪声后就开始计时的原因是 。
20.(2024七下·瑞安期中)科学课上同学开展了“制作简易乐器”的项目化学习活动,活动包括体验声音、探究声音等环节。
(1)体验:老师用尺子以不同的速度划过梳子,让同学们体验声音区别,并描述声音的区别。小科表示在这个过程中他感觉声音的传播速度变快了,你是否赞同小科的观点,你能结合声音传播速度的相关知识说明理由吗?
(2)探究:老师要求设计实验探究音调与振动快慢的实验,提供了钢尺、塑料尺。
甲组利用钢尺设计了下表的实验,请将表中空缺的实验操作和实验方案设计要求补充完整。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方案设计要求
步骤一 将钢尺伸出桌面一截,按住钢尺位置 。 (看图填写字母),拨动钢尺位置D。 获取事实和证据
步骤二 改变钢尺 。 设置改变的量
步骤三 按住与步骤一同样的位置,用相同大小的力拨动步骤一同样的位置。 划线部分的目的是 。
步骤四 重复步骤二、步骤三 多次实验,获取证据
步骤五 比较几次声音音调的变化,分析得出结论 获取事实和证据,得出实验结论
21.(2024七下·乐清期中)一位同学按如右图所示将四个相同的玻璃瓶里装水,水面高度不同。用嘴贴着瓶口吹气, 如果能分辨出“do(1)、re(2)、mi(3)、fa(4)” 四个音阶,就能探究出“音调与空气柱的关系”。
资料一:“do(1)、re(2)、mi(3)、fa(4)”四个音阶的音调越来越高;
资料二:物体的质量越大,越不容易振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简述这位同学对瓶口吹气发出声音的原理 。
(2) 这位同学分辨出“do(1)、re(2)、mi(3)、fa(4)”四个音阶对应的玻璃瓶序号为: 丙, 乙, 甲,丁,那么他得出的结论是: 。
(3)如果改用筷子敲打瓶子,那么音调从低到高的排序是 ,请说明理由 。
22.(2024七下·吴兴期中)为探究声音的反射与吸收特点,小明同学进行实验研究。
(1)在玻璃圆筒内垫上一层棉花,棉花上放一块机械表,耳朵靠近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cm处,能清晰地听见表声,表声是通过 传播的。
(2)当耳朵水平移动离开玻璃圆筒口一段距离后,如图(甲)所示位置,恰好听不见表声。在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 cm处安放一块平面镜,调整平面镜的角度直到眼睛能从镜面里看到表,如图(乙)所示,则∠AOB是该光路的 (选填“入射角”或“反射角”)。此时耳朵又能清晰地听见表声了,说明声音 (选填“能”或“不能”)像光一样反射。
(3)用海绵板代替平面镜后听见的声音减弱了,说明海绵板吸收声音的能力 (选填“强”或“弱”)于玻璃板。
23.(2024八下·鄞州期中)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图中甲、乙是直径为10cm的去底塑料筒,在每个筒的一侧用橡皮筋扎一橡皮膜,再在乙筒的橡皮膜外吊一乒乓球,装置固定在两张桌面上。
(1)【实验1】
调节两个塑料筒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并使筒的开口对齐且相距5cm,用手往外拉开甲的橡皮膜,突然放手,听到声音并观察到图乙处的乒乓球被弹开。
此实验说明了:______(填字母,多选)。
A.声音具有能量 B.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C.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D.声音由振动产生
(2)实验1中,乒乓球的作用是: 。
(3)【实验2】
为了进一步探究响度和距离的关系,小组成员将甲、乙两筒的距离s分别调节到10cm、15cm、20cm,重复上述实验,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逐渐减小。
根据实验2的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24.(2023七下·婺城期末)声音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为了认识声音,科学兴趣活动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对声音进行了探究。
实验一:图甲,逐渐抽去钟罩内气体,听到铃声越来越小。
实验二:图乙,一张纸分别接触转动中的两个齿数不同的齿轮,齿轮的齿数越多,纸片发出的声音越尖。
实验三:图丙,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喇叭的前方,当喇叭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观察烛焰左右晃动。
(1)以上三个实验中,实验一表明 。
(2)实验二表明:音调高低由 决定。
(3)实验三表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 的形式向远处传播的,声音具有 。
25.(2023七下·永嘉期中)科技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各种便利,近几年市场上流行的主动降噪耳机,开启降噪模式,有种世界都安静的体验。
(1)环境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简要说明声音传播过程和形成听觉的过程?
(2)降噪耳机的耳罩外面有麦克风(收集环境噪声)、降噪电路(可以产生一个与噪声抵消的声波)和扬声器,试分析降噪耳机的工作原理。
(3)结合降噪耳机的原理,在丙图中画出降唾声波的波形图和传播方向。
26.(2023七下·浙江期中)小科同学利用图示装置,探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是否有关.他将发声的闹铃置于纸筒A内,将充当反射面的材料置于O处,通过纸筒B倾听反射的铃声强弱。保持纸筒A和纸筒B的位置不变,只改变充当反射面的材料,让同一位同学倾听反射声音的强弱,实验结果如下表:
反射面材料 大理石 玻璃板 木板 棉布 毛巾 海绵
反射声音的强弱 最强 强 强 较强 弱 几乎听不到
(1)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得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有关,你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写出一条即可)。
(2)小科想到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场景,电影院室内墙壁装饰用上述什么材料好? 。
(3)如果利用声音的反射现象,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应选择表中的 作为反射面效果最好。
27.(2024七下·长兴月考)我们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阅读下表中一些介质中的声速,回答问题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m/s)
空气(0℃) 331 冰 3230
空气(15℃) 340 铜 3750
煤油(25℃) 1324 铝 5000
水(常温) 150 铁 5200
(1)当飞机的飞行速度接近声速会受到相当大的阻力。上世纪中期,人们就尝试进行超音速飞行,在飞机速度有限的情况下,空气温度应在较 (填“高”“低”)情况下更容易成功。
(2)在长为884m的金属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个声音,两声相隔2.43s。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大?该金属管可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此时气温约为15℃)
28.(2023七下·龙湾期中)通过学面镜成像后,爱思考的小娜发现这样现象:白天在教室里对着窗户的玻璃看,很难看到同学的像,而晚自修教室里灯光通明却很容易看到同学在窗户的玻璃所成的像,仔细观察还能发现每位同学成两个像。
资料1:当强光和弱光同时射入眼睛时,人的眼睛对强光较为敏感。
资料2:为了隔音效果,教室里窗户上为双层玻璃(每层厚度不计,如下图是玻璃截面示意图)。
回答:
(1)通过分析玻璃截面示意图,双层玻璃能有效隔音原因是 。
(2)根据已学的知识和以上资料,解释小娜同学发现的现象。
29.(2023七下·浙江期中)阅读下面的短文,请回答以下问题:
潜艇的“耳目”——声呐
潜艇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隐蔽性,作战时需要长时间在水下潜航,这就决定它不能浮出水面使用雷达观察,而只能依靠声呐进行探测,所以声呐在潜艇上的重要性更为突出,被称为潜艇的“耳目”。声呐是利用水中声波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定位和通信的电子设备,是水声学中应用广泛的一种重要装置。
声呐能够向水中发射声波,声波的频率大多在10kHz~30kHz之间,由于这种声波的频率较高,可以形成较好的指向性。声波在水中传播时,如果遇到潜艇、水雷、鱼群等目标,就会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波被声呐接收,根据声信号往返时间可以确定目标的距离。声呐发出声波碰到的目标如果是运动的,反射回来的声波(下称“回声”)的音调就会有所变化,它的变化规律是:如果回声的音调变高,说明目标正向声呐靠拢;如果回声的音调变低,说明目标远离声呐。
(1)声呐发出的声波在水中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 (选填“快”、“慢”或“相同”)。
(2)正常情况下,声呐发出的声波的频率25kHz,这种声波叫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
(3)反射回来的声波的音调有所变化,一般来说,声音音调的高低与 有关。
(4)在月球上能否用声呐技术来测量物体间的距离?答: ;为什么?答: 。
30.(2022七下·温州期末)小明用一次性纸杯(底部贴有笔芯尖)、配重、螺纹圆简(表面贴有铝箔纸)等工具制作了如图甲所示的手摇留声机。使用方法如下:
留声过程:在纸杯上增加配重,将笔芯尖顶住铝箔纸O处,人对准纸杯口大声说话,同时,摇动把手以带动圆筒转动,笔芯尖便在铝箔纸上留下一圈圈凹陷程度不同的小圆点(如图乙) ;
播放过程:将配重取下,调整圆筒使笔芯尖重新对准O点,以相同的速度摇动手柄,此时,纸杯便将原先说的话播放出来。
请结合上述信息及所学知识,解释该手摇留声机留声过程中将声音信息记录在铝箔纸上的原理。
三 耳朵和声音的特点
1.(2024·湖州模拟)如图是我国最早的乐器之一“埙”,吹奏时能发出宫、商、角、徵、羽五音,相当于现在的do、re、mi、sol、la。五音是指声音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速度
2.(2023七下·台州期中)“禁止在市区燃放烟花爆竹”这一规定得到我市市民的一片叫好,它不仅保护了自然环境,也还给了市民一个清静的居住环境。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是( )
A.从人耳处减弱噪声
B.从传播途径中减弱噪声
C.从声源处减弱噪声
D.以上三种减弱噪声的方法都用了
3.(2023七下·台州期中)每年的3月3日是国际“爱耳日”,提醒全球人类注意爱护自己的耳朵。下列生活中有关对耳朵的保护措施及其目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游泳时戴上泳帽盖住耳朵预防耳内进水,防止①外耳道发炎
B.减少戴耳机听音乐的时间和减小音量,保护②鼓膜免受损伤
C.谨慎用药,防止药物破坏③,使其不能接受刺激,导致耳聋
D.上呼吸道感染后及早治疗,防止病菌通过咽鼓管进入鼓室引发中耳炎
4.(2023七下·台州期中)如图所示,在A、B、C、D 4个相同的玻璃瓶中,装入不同高度的水,则( )
A.用嘴依次吹瓶口,A的音调最高
B.敲打D瓶发出的声音传播得最快
C.用筷子依次敲打瓶口,A的音调最高
D.瓶周围有没有空气,瓶发出的声音都能直接传入人耳
(4题图) (5题图)
5.如图是用木槌敲击同一音叉时,示波器在相同时间内的两幅声波图,一次重敲,一次轻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重敲时音调高,图甲是重敲时的声波图
B.两次敲击音色相同,图乙是重敲时的声波图
C.甲的音量比乙的音量大,甲的音调也比乙的音调高
D.两次敲击音调、音色都相同,图乙是轻敲时的声波图
6.(2024八下·余姚期中) 某声音测试仪器的产品参数如表:
产品型号 G168升级版 备注
测量范围 20~135dB 声音强弱等级的显示
测量精度 ±1.5dB
频率响应 27.5~8.5kHz 产品能工作的频率
该仪器相等距离测得同一声源发出的甲、乙声音强弱等级的示数如图,二者相较,则( )
A.乙的音调一定较高
B.甲的声音响度更大
C.声源发甲声音时振动振幅小
D.声源发乙声音时每秒振动次数较多
7.(2024七下·苍南期中)如图所示为“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通过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来改变钢尺的振动频率
B.多次实验中,保持钢尺的振动振幅相同,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C.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得越快
D.物体振动得快,发出的声音音调高
8.听觉形成跟①声波、②听神经、③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④鼓膜、⑤听小骨、⑥大脑有关。下列各组中,能表示听觉形成的正常途径的是( )
A.①→④→⑤→③→②→⑥ B.①→②→④→⑤→③→⑥
C.①→④→⑤→②→③→⑥ D.①→③→④→⑤→②→⑥
9.如图为耳的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D鼓膜能将振动转换为声波
B.G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可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形成听觉
C.F听神经,与咽相连,使儿童易患中耳炎
D.听觉形成顺序为C→D→A→G→F→大脑的听觉中枢
10.在物理学中对声音的特征的描述有“响度、音调、音色”这些词,请选出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 )
A.“我这破锣似的喉咙,怕唱不好”,形容发出的声音音色太差
B.“这个蚊子飞来飞去,吵死了”,形容发出的声音响度大
C.“他音起得太高,我唱不上去”,这里的“音”是指声音的音调太高
D.“震耳欲聋”指的是声音响度大
11.(2023八下·余姚期中)古筝、古琴都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在古装影视剧中也常常出现它们的身影。然而,在剧中却常常出现演员弹奏古琴,配的古筝声音的穿帮镜头。我们发现穿帮是因为( )
A.古筝和古琴长得不同 B.古筝和古琴的音调不同
C.古筝和古琴的响度不同 D.古筝和古琴的音色不同
12.(2024七下·柯桥期中)小金坐飞机时,经常要晕飞机。妈妈不停地和他聊天,分散注意力,以减弱他不舒服的症状。请根据以上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晕飞机主要是由于图中 (填字母)区域的前庭特别敏感导致的。
(2)妈妈讲话的声音会引起小金耳朵中 的振动。
(3)小金闭眼也能分辨出妈妈的声音,主要是由于妈妈声音的 有别于他人。
(12题图) (13题图)
13.(2024七下·长兴期中)如图所示是用吸管和棉签制作的“鸟鸣器”,从管口吹气,能发出类似鸟叫的声音,鸟鸣器发声是由空气 产生的,用力吹气可以改变声音的 。根据声源的差异,鸟鸣器可以与小提琴、笛子、鼓这三种乐器中的 归为一类,若想发出尖锐的声音棉签应向 (选填“上”或“下”)移动。
14.(2024七下·温州期中)耳是人体的重要感觉器官,听觉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下图是耳的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人晕车是由于位于耳中的【 】 和半规管,对头部位置变化过于敏感所致。
(2)幼儿的咽鼓管短且直,当有病毒感染时容易引起 (填“外”“中”或“内”) 耳发炎。
(3)某人因意外听小骨受损,此人听到外界传来的声音与正常时相比,影响最大的是____。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