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9 08:36: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目录
CONTENTS

选官制度


三省六部制
赋税制度
选官制度


选官制度
【课堂探究】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世袭制
(夏商周)
科举制
(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
军功爵制
(战国)
察举制
(西汉)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
血缘
军功
孝廉
才能→家世
考试成绩
演变趋势
选拔标准:
选拔方式:
选拔原则:
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等演变为学识、才能。
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
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论及品评演变为考试
选官制度(时期)
选官标准
①社会动荡使得察举制失去良性基础
②被地方大族操纵后不利于选拔优秀人才,更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材料: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乐府诗集》
弊 端:
1、固化了社会阶层,底层知识分子缺少上升空间。
2、地方世家大族实力增强,影响中央集权。
3、九品中正制后期无法保证官员队伍质量。
材料:今定中正,立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房玄龄等:《晋书 刘毅传》
1.九品中正制
2.科举制的形成与发展
隋文帝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
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唐太宗
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
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任用高官主持,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3.科举制的影响
材料: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的挑选社会上优秀分子,使之参预国家的政治。此项标准,一则求其公平,不容舞弊营私。二则求其预备之单纯与统一,减免经济上之限制,使贫民亦有出身。又间接助成国内风俗教化之统整,以辅成大一统政府之团结巩固。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政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科举考试偏重文学、历史和学术问题,使得统治阶层产生一种讲求考证、沉溺文学或一味好古的倾向,这对培养求实致用的思想是很不利的。
——[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科举制的利弊:
1、为底层知识分子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2、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员选拔的垄断,加强了中央集权。
3、提高了社会文化水平,营造了较好的社会风气,同时有利于社会安定。
4、提升了官僚队伍的质量和素质。
5、选拔标准单一,压抑个性,重才轻品,部分官员素质低下;
6、官本位思想,“学而优则仕”;
7、强化儒学正统,明清八股取士禁锢思想;
8、忽视自然科学,不利于科技进步。
三省六部制

1.中央官制的演变
尚书、中书、门下形成三省
三省六部制
三省共同辅助决策。
中书起草诏令、门下封驳审议、尚书执行。

2.三省职能及运转
皇帝
提交上奏
门下省
尚书省
中书省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同意后交予审议
审议政令
起草政令
执行
政令
通过
审议
封驳
政事堂
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初设在门下省,后迁到中书省,723年改称中书门下。
三省的位置布局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其权力格局:
中书省和门下省侧重辅助决策
尚书省侧重行政执行
3.特点及影响
材料:唐代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唐制遇下诏敕,便先由门下省和中书省举行联席会议,会议场所称为“政事堂”。……政府的最高机构,则在政事堂。凡皇帝命令,在“敕”字下,须加盖中枢、门下之印,即须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然后再送尚书省执行。若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认为是违法的,不能为下面各级机关所承认。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
减少皇帝独断造成的决策失误。
三分相权
节制君权
职责分明,彼此制约
特点
影响
三省六部制标志着封建政治体制的成熟,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
尚书、中书、门下形成三省
三省六部制
三省共同辅助决策。
中书起草诏令、门下封驳审议、尚书执行。

①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衰弱;
②分工明确,行政效率提高,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益完备。
演变趋势
赋税制度

相地而衰征
齐国
(春秋)
鲁国
(春秋)
初税亩
秦汉
田赋算赋
魏晋
租调制
均田制:指政府不触动原有私有土地的基础上,把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耕种,接受土地的农民要向封疆国家交纳赋税和服役,土地只允许使用不允许买卖。
材料:均田农民的赋税负担,以一夫一妇为单位,每年纳帛一匹,为调,粟二石,为租。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租调制
以人丁为标准
“调”以布或帛
“租”以粮食
成年男子负担徭役
税 封建国家依据自己颁布的法律向臣民征收的实物或货币
役 臣民向国家提供的义务劳动(更赋是一种代役税)
租 纳粟为租(田租)—— 土地税
庸 纳帛或布代役为庸 —— 代役税
调 纳帛或布为调 —— 财产税
2、租庸调制
材料:国朝著令,赋役这法有三:一曰租,二曰调,三曰庸……其取法也远,其立意也深,其敛财也均,其域人也固,其裁规也简,其备虑也周。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以之成赋,则下不困而上用足。
——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
2、租庸调制
1、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农民有了较充分的成产时间;
2、减轻了农民负担,同时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
玄宗之末,版籍(户口册)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 cù ] 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司马光《资治通鉴》
背景
内容
①“量出以制入”:中央政府先定额、再分配到各地征收。
②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不分主户和客户,以现居住地编户交税;
③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④一年分夏秋两次征收。
土地兼并破坏均田制,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的财政收入锐降。
3、两税法
思考:结合所学,两税法改革的积极作用。
①“量出以制入”:中央政府先定额、再分配到各地征收。
②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不分主户和客户,以现居住地编户交税;
③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④一年分夏秋两次征收
以货币为主要征税方式,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简化税收名目,减轻人民负担,缓和社会矛盾。
“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明确收税时间,减轻人民负担。
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明确各阶层税率,体现了社会公平。
3、两税法
思考:结合问题探究部分,两税法的弊端。
无统一税额,各地税负不均
政府加征杂税,负担加重
以货币征税,币值不稳,负担加重
结果:
土地兼并严重,
贫富差距扩大,
两税法名存实亡
土地买卖合法化,土地兼并严重
人口流动不受限制,收税对象不稳定
3、两税法
时期 赋税制度 内容 趋势
两汉
魏晋南北朝 唐 田租、人口税、
力役、兵役、更赋
租调制
唐初:租庸调制
以庸代役
唐中后期:两税法
种类繁多
均田令
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
受田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
按田亩缴纳地税
以人丁为主到以田产为主
由实物税转向货币税
人身控制减弱
收税时间固定
4、赋税制度演变趋势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变化:商周世卿世禄制——曹魏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创新:标准科学客观、方式公开公正、权力集中中央。
中央官制
选官制度
赋税制度
影响: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
变化:秦汉三公九卿制—汉武帝设中外朝—三省六部制
创新:加强皇权、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节制君权。
影响:提高了办事效率,加强了皇权,是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
变化:魏晋租调制和均田令——唐前期租庸调制,后期两税法。
创新:从人丁到财产的流变,放松了人身控制。
影响:租庸调制以庸代役,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和政府的赋税收入。
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保证国家收入,减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历代基本沿用。
课堂小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