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与发展 课件(共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与发展 课件(共3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9 08:37: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2.理解苏联解体的原因与教训。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巨大成就
学习目标:
1.从二战后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建设成就和问题入手,指出其改革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
2.知道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与影响,并理解改革最终都未能突破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苏联解体根本原因。
3.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使社会主义遭受巨大挫折
4.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巨大成就


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
剧变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材料一 1946年3月,苏联通过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四个五年计划,计划要求首先恢复、发展重工业和铁路运输业,其次大量生产主要消费品,并使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不断取得进步。到1950年,苏联共恢复和新建成6200个大企业,工业增长速度达23%,工业总产值比1940年增加73%,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轻工业的生产只增加了22%,农业总产值恢复到1940年的99%,其中籽棉、甜菜、肉、蛋、奶的产量超过战前。5年中,国家3次降低日用工业品零售价格,在城市和工人区修建住宅1亿多平方米,在农村建房270万所。文教科技事业也有较大发展。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根据材料结合课本,分析二战后苏联的成就与问题
成就:①经济: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
②国防科技发展: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
③社会生活:人民教育和生活水平提高
斯大林模式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1949年苏联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却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
——丘吉尔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苏联继续把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放在首位,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继续遭到破坏,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1939年以后就没有开过党的代表大会,中央全会自1947年2月起也不再举行,许多重大问题都是在斯大林别墅的晚宴上决定的。
——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1949年,当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其钢铁和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之时,而皮鞋产量仅163.6(百万)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人均粮食产量不及1913年。
美国外交官拍摄的20世纪50年代苏联莫斯科食品商店门口排着长队
2.问题:经济:①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改观(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②人民生活的必需品缺乏;
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破坏,个人崇拜盛行。
苏联改革
势在必行!
赫鲁晓夫把苏联搞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搞僵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搞没了!
材料一:二十大后,对30年代以来的政治性案件作了全面的重新审査,大部分冤案得到平反,同时释放了90%以上尚在押的政治犯,西伯利亚2/3的劳改营被取消。……赫鲁晓夫对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及其运行机制也作了一定程度的调整,恢复了党代会和中央全会定期召开的正常制度,地方苏维埃的权限也有所扩大。此外,对各级领导干部(中央最高层除外)的任期和定期更新也作了规定。……使集权体制恢复到比较正常的运行状态,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的民主气氛有所増强,政治环境趋于宽松
政治:①平反冤假错案
②强调集体领导
③改革干部制度(轮换制与任期制)
二、苏联的改革---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材料二:为推广玉米种植,赫鲁晓夫经常下基层,亲自向基层农业领导人灌输“玉米思想”。 1953年,苏联玉米种植面积仅350万公顷,在赫鲁晓夫的大力推动下,到1955年,玉米的种植面积已达约1800万公顷,但赫鲁晓夫仍对此仍感到不满意,他提出要在1960年使玉米的种植面积达到2800万公顷。由于不顾自然条件,盲目在苏联各地种植玉米,导致“玉米运动”最终失败。由于玉米,人们给赫鲁晓夫起了个外号:“古古鲁沙”,即俄文“玉米棒子”。大规模的垦荒还破坏了生态环境。农业领域的改革未能产生长远效果。1963年,苏联粮食大幅度减产,不仅被迫实行粮食定量供给制,而且动用黄金储备从国外大量进口粮食。
经济农业:①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自主权
②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
③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
二、苏联的改革---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材料三:赫鲁晓夫工业改革的主要措施是把中央在物质、生产、工资等方面的权限下放给加盟共和国,把许多中央直属企业下放给地方管理……1953年起,开始对义务交售制进行改革,提高收购价格,国家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并采取措施扶植和鼓励个人副业的发展。
经济工业:①改革工业管理体制下放部分权力
②加强不同工业部门企业横向联系
③给企业部分权力,扩大自主权
二、苏联的改革---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思想领域
1956 年赫鲁晓夫在苏共_________上所作的《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①打破了对_________的个人崇拜,对破除苏联模式有一定积极意义 ②但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1956年2月,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了《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该报告揭露了斯大林诸如“大清洗运动”、卫国战争初期决策失误、对待苏联少数民族的政策、凌驾于党之上等系列严重错误。
秘密报告使苏联社会受到巨大冲击。据当时与会者称,当赫鲁晓夫宣读秘密报告时,会场上的气氛异常压抑和紧张,甚至有人当场晕倒。秘密报告不仅在苏联引起轩然大波,而且给华约国造成骚乱。格鲁吉亚反对赫鲁晓夫,波兰、匈牙利则酿成血腥事件。忠于斯大林的人对赫鲁晓夫恨之入骨,认为他给苏联造成了严重伤害,是苏联的罪人。西欧和美国的共产党员则对共产主义大失所望,纷纷退党。
二、苏联的改革---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二十大
斯大林

由于不顾自然条件盲目在各地种植玉米,最终失败。1963年,苏联粮食大幅度减产,不仅被迫实行粮食定量供给制,而且动用黄金储备从国外大量进口粮食。大规模的垦荒还破坏了生态环境。
在批判斯大林个人迷信的同时,又搞起自己的个人迷信。
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改革混乱,改革带有盲目性。在联合国大会用皮鞋敲桌子。
1957年,玉米晓夫提出几年内“人均畜产品产量赶上美国”的口号。50年代中后期,1958年与1953年比较,谷物产量増长91%。
1954年,修建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发电站
1957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59年,他宣布社会主义已经完全胜利。
1961年,他又提出“二十年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
1961年第一个把宇航员送上太空----加加林。

赫鲁晓夫执政11年中推行的主要政策与路线,基本上亦是斯大林的那一套。赫鲁晓夫上台后,继续推行斯大林长期坚持的优先发展与军事工业密切相关的重工业政策。……虽然赫鲁晓夫执政期间一直在进行改革,但并没从根本上脱离斯大林的体制模式,仍是坚持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
—摘编《赫鲁晓夫有没有全盘否定斯大林》
①注入了某些市场经济成分.
如何评价赫鲁晓夫改革?
赫鲁晓夫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俄国史》
黑白相间的墓碑
毁誉参半的一生
积极:
局限:
①但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
②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②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未突破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材料一:根据经济改革的要求,凡实行新体制的企业,国家下达给企业的指令性计划指标,由原先的30项减少了9项。同时,给企业在支配和使用生产资料、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企业内部管理和分配等方面以更多的自主权,努力促使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工作者个人利益的有机结合。
—摘编自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
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二、苏联的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1966-1977)
材料二:从战略核导弹的数量对比看,1962年美国占有多一倍的优势,
1969年双方已成平手,1978年,苏联拥有的洲际弹道导弹和潜射导弹数都超过了美国,常规武器方面苏联原本就拥有数量优势,美苏军事实力对比的天平已向苏联一端倾斜。
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二、苏联的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1966-1977)
后期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严重。执政初期,尚能强调并实行集体领导,随着政局的稳定和自身领导地位的稳固,他的个人集权倾向日趋发展。党和国家高级领导人享受各种特权,不受人民监督他还任用亲信占据政府要职,致使苏联官场裙带之风盛行,营私舞弊现象处处可见。由于过导致苏联高层领导人分追求所谓的政局稳定,苏联高层领导人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进取精神和改革欲望日渐丧失。但是,勃列日涅夫不仅看不到苏联经济和社会发展已趋于停滞,还鼓吹“发达社会主义论”。1977年,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被写入了宪法。但是,据统计,苏联的国民收人年增长率,1951-1960年为10.25%,1961-1970年下降为 6.45%,1971一1980年再降为4.95%,苏联进入了相当长的“停滞”时期。
勃列日涅夫大肆宣扬自己的政绩;给自己颁发各种勋章奖章。1991年版吉尼斯世界纪录称勃列日涅夫是“世界获奖章最多的人”,他拥有的勋章与奖章共达200多枚,死后在送葬行列中为他捧胸章与奖章的军官达44人之多。
(2)勃列日涅夫改革
材料:勃列日涅夫改革实际上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内,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以行政手段为主,经济手段为辅来管理经济。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在当时曾一度取得了明显效果,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使苏联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在其执政时期都达到鼎盛。
积极:前期取得一些成效,军事实力达到与美国相抗衡水平
消极:
①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
②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更加畸形发展
③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
④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探究:如何评价勃列日涅夫改革?
未突破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二、苏联的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年3月,54岁的戈尔巴乔夫顺利走上了苏联权力的最高峰,年富力强,改革壮志积压在胸中多年,终于到了一展抱负的时候……
从1985年至1991年他是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他的改革政策也使得苏联解体。
学习聚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一直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改革也没能突破这一体制。80年代后期苏联的改革发生了根本方向性错误,终于使局势失控,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
a.经济领域: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加速发展战略)
国内开始的根本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在最近2至3年内保证从过分集中的行政管理体制过渡到民主的、主要是以经济方法、以集中和自我管理体制。 ——戈尔巴乔夫
◎戈尔巴乔夫
成效甚微
①内容:
二、苏联的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材料二:1990年3月召开会议修改宪法,取消苏共的法定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和总统制。在“公开性”、“民主化”和“政治多元化”的口号下,无政府状态在全国迅速蔓延,社会日益动荡。新成立的非正式组织有6万多个……党内思想混乱,自由化思潮严重泛滥,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发展到彻底否定十月革命和苏联历史,反对列宁和马克思主义,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
——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史》
材料三:“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直接借用 “人道”、“民主”这些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口号反映了前苏联资产阶级与其他各国资产阶级在本质上的契合。
——陈立旭:《“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评析》
政治:①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
②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
二、苏联的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斯大林模式在长达半个多世纪里左右着苏联的发展。尽管苏联领导人几次试图改革创新,但始终未能触及体制的根本痼疾。而戈尔巴乔夫最后的一剂“猛药”,最终导致苏联分崩离析而瓦解 。
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戈改革不是去革除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
经济改革成效甚微,政治改革造成思想混乱,民族主义随之兴起。
② 结果:
评价:
①改革虽然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②但经济改革成效甚微,政治改革造成思想混乱,民族主义随之兴起;
③否定了党的领导,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直接导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改革者 改革措施 改革结果 成就 问题
赫鲁晓夫 1953-1964 1.政治: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2.经济: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3、苏共二十大做秘密报告 1.注入某些市场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2、推进农业发展,粮产量提高 3.第一颗人造卫星 4.打破对斯大林个人崇拜 1.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依然严重失调
2.对斯大林缺乏全面科学分析
(造成思想混乱)
勃列日涅夫 1964-1982 “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用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重工业和军工业发展) 1.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
2.专断作风严重
3.工作缺乏活力,矛盾重重
戈尔巴乔夫 1985-1991 1.经济: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后全面私有化) 2.政治: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 民族分离主义兴起,1991年苏联解体
对比前两次改革,戈尔巴乔夫是否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戈尔巴乔夫“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否认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地位;
否定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取消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搞多党制和议会民主制。
二、苏联的改革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经济改革
政治改革
苏共放弃领导地位
苏联实行多党制
民族矛盾爆发
民族分离
活动严重
八一九事件
独联体成立,苏联解体
从根本上否定
科学社会主义
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不是主权国家
苏联解体后各独立主权国家的协调组织
1991.12.8
俄、白、乌成立独联体
1991.12.21
《阿拉木图宣言》(独联体扩大到11国)
1991.12.25 克里姆林宫易帜
1991.12.26 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
三、苏联解体
在戈尔巴乔夫“民主化”和“政治多元化”的口号下,无政府状态在全国迅速蔓延,社会日益动荡,新成立的非正式组织有6万多个……党内思想混乱,自由化思潮严重泛滥,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发展到彻底否定十月革命和苏联历史,反对列宁和马克思主义,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
——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史》
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是,社会变迁的原因应该从社会经济与政治制度中去寻找。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亦应从制度中去找,而不能简单归结为某些领袖人物的责任。
——陆南泉《再看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
1990年苏联国营商店的鸡蛋便宜得几乎等于白送,但要买到定额的十个鸡蛋,必须排队四五个小时。
——金雁《东欧札记》
探讨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启示
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
生产力发展。
社会原因: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
得不到改善。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错误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苏共在解决历史上遗留的民族问题方面犯了不少错误。例如推行单一制国家的做法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了加盟共和国的利益;推行以俄罗斯为中心的政策,伤害了非俄罗斯民族的民族感情;大搞领土扩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强制将一些民族迁到中亚和哈萨克。
——常庆《论民族因素在苏联剧变中的作用》
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起到一定作用。设在西欧的“自由欧洲电台”和“美国之音”不断向苏联、东欧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传播西方的价值观,诱导他们放弃共产主义思想。同时他们资助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反对派,制造社会混乱;资助反共作家,歌颂资本主义,抹黑社会主义。
——沈逸《和平演变七十年》
西方“和平演变”
历史原因:民族问题导致民族关系紧张。
外部原因:西方“和平演变”
战略。
【课堂探究】苏联解体的原因与启示
启示:
①社会主义建设应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中心。
②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促进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
③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注重执政党的建设。
④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处理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⑤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有效途径。
⑥要警惕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
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一)东欧的建设
1、背景:
二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人民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的人民民主国家
2、成就:
战后各国恢复了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
3、问题:
东欧各国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二、东欧建设、改革和剧变
国家 措施 结果 局限
南斯拉夫
捷克斯洛伐克 波兰 匈牙利 民主德国 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通过权力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
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国家分裂埋下隐患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独立制定对外政策。出现“布拉格之春”
苏联出兵,扼杀改革
实施国民经济“五年计划”
经济迅速发展
实施“新经济体制”,优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国民收入递增,人民消费水平提高,人民群众比较满意
扩大地方和企业经营自主权,国家只下达利润指标
经济稳步增长,经济水平据东欧国家之首
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
(二)东欧的改革|措施
思考二战之后东欧国家进行了怎样的改革?效果如何?
二、东欧建设、改革和剧变
经济困难
政局动荡
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
否定社会主义制度
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
政治多元化
结果:1989—1992年, 东欧各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
(三)东欧的剧变|结果
1、概况(1989-1992)
国家 方式
波兰、阿尔巴尼亚 匈牙利、保加利亚
罗马尼亚
民主德国
捷克斯洛伐克
南斯拉夫
相对平稳
流血冲突
合并统一
国家分裂
国家解体
剧——时间短,范围广
变——社会性质的根本变化
命运的共同点:①共产党失去执政地位。②社会主义变为资本主义
二、东欧建设、改革和剧变
南斯拉夫内战
东欧剧变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改革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
②外部原因:长期受到苏联控制,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影响。
③直接原因:东欧领导者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1968年,镇压“布拉格之春”
探究: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代表了社会主义运动失败吗?
材料: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 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
(1)明确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2)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曲折,是历史发展规律的一部分;
(3)辩证看待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挫折,从中吸取教训促使社会主义更加健康的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且看中国方案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1.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领域 成就
背景 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成就 ①经济体制改革: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国际影响力:到2018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位,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接近30%,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
③国内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快速突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
意义 ①激发着人们的活力和创造力。
②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历程
5G毫米波芯片研发成功,打破缺芯少魂。
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
建设中的雄安新区,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
港珠澳大桥通车,粤港澳三地紧密连接在一起。
大兴机场投入运营,综合交通枢纽集成度、便捷性达世界领先水平。
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入列服役,是国力强盛的标志之一。
中国的卫星导航来了,开启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的新时代。
C919成功首飞,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能够制造大飞机的少数国家之一。
举世瞩目的成就
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发展(1978——)
“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比较
比较项目 苏联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生产资料所有制 单一的公有制
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体制
工业化道路 优先发展重工业
政治制度 权力高度集中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国民经济比例协调发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还是社会主义道路吗?
社会主义改革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但只要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社会主义改革就一定会成功!
课堂小结
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与变化
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赫鲁晓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勃利日涅夫改革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与剧变
东欧的改革
苏联解体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历程
东欧的建设
东欧剧变
社会主义改革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但只要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社会主义改革就一定会成功!
习题巩固
1.1953年,苏联爆炸首颗氢弹;1954年,苏联建成世界上首座核动力发电站;1957年率先发射人造卫星上天;1961年实现人类首次宇宙航行。这一时期,苏联建立了核工业、无线电电子工业、仪表工业、宇航工业、喷气式飞机制造业。这些成就的取得( )
A.反映出计划体制效率较高 B.推动了世界多极化发展
C.增强了苏联的国际影响力 D.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
C
3.关于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
①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也经历了曲折
②苏联由沿用斯大林时期创建的模式到成功改革此模式
③中国由学习苏联模式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④东欧国家从照搬苏联模式到谋求自主发展的道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C
2.赫鲁晓夫认识到了“经济管理方面过分集中”的弊端,但他对“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是计划经济”坚信不疑。勃列日涅夫继续这一观点,并重申“计划工作是……中心环节和核心”。据此可知,苏联改革的失败主要在于( )
A.违背经济发展的规律 B.国家机构的日益膨胀
C.经济体制的僵化保守 D.改革过程中小修小补
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