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大附中闵行分校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命题人:审题人:
考生注意。
1.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作答必须涂或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不得分。
一积累与应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
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2)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六国论》)】
(3)《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不以年长自居,说
”,然后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三个弟子
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志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按要求作答.(5分)
(1)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拟在《红楼梦》剧中编人能体现“差序格局"典型场景的
几出戏.下列是编剧助理打算选编的场景,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2分)】
A.雨村判案
B.元妃省亲C.香菱学诗D.探春理家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人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
什么叫隐居?
隐居,如今变成一个人看或不看手机的选择问题。这个选择很难,比以往任何时
代都难,不看手机的隐居,需要超乎寻常的意志力,
①住在山洞或乡间,并不必然意味着远离尘嚣
②互联网时代超越了三维物理空间
③虽有所谓大隐小隐,但空间距离的确可以构成对世界的屏蔽
④从前的隐居是指住在山林里,或者住在偏僻的乡间,远离尘器,不问世事
⑤而住在闹市.也不等于就身陷红尘
A.②①④③⑤B.
②①⑤④③
C.④①③②⑤
D.④③②①5)
二阅读
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3-7题.(16分)
材料一
!中国诗和西方诗的发展路径有许多不同点,西方诗同时向史诗的、戏剧
的和抒情的三方面发展,而中国诗则偏向折情的一方面发展,我们试设想西方文
学中没有荷马、埃斯库罗斯、素福克勒斯、维吉尔、但丁、莎士比亚、你尔领和
1/8
拉辛诸人,或是设想歌德没有写过《浮士德》,莎士比亚只作过一些十四行体诗,
就可以见出史诗和悲剧对于西方文学的重要了。中国恰是一个没有荷马和悲剧三
杰的希腊,杜甫恰是一位只做过十四行体诗的莎士比亚。长篇诗的不发达对于中
国文学不能说不是一个大缺陷。
2西方史诗都发源于神话。神话是原始民族思想和信仰的具体化,史诗则
又为神话的艺术化。中国原来也有一个神话时代,不过到商周时代已成过去。神
话时代是民族的婴儿时代。中国是一个早慧的民族,老早就把婴儿时代的思想信
仰丢开,脚踏实地地过成人的生活。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可以说是代表当时
一般人的心理。西方史诗所写的恰不外“怪力乱神”四个字,在儒家教化的“不
语怪力乱神”的中国,史诗不发达,自然不是一件可奇怪的事。
3西方悲剧不外两种:-一种描写人与命运的挣扎,一种描写个人内心的挣
扎。没有人与神的冲突,便没有希腊悲剧;没有内心中两种不同的情绪或理解的
冲突,便没有近代悲副。中国人民的特点在处处能妥协,“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是他们的处世方法。这种妥协的态度根本与悲刷的精神不合,因为它把冲突和挣
扎都避免了。
4:西方所尝拜的英雄为希腊的阿喀琉斯、拉丁民族的查理大帝和罗兰、日
耳曼民族的西格弗里和贝奥武甫,他们都是气盖一世的伟男子,具有扛鼎掉虎的
膂力,一生全在困苦艰难中过活,打过无数的胜仗,杀过无数的猛兽,如果没有
他们,全民族就要灭亡。中国儒家所常拜的圣人如二帝三王,大半都是在“土阶
茅茨”之中的“端宽垂裳而天下治”的君主,敬天爱民之外,不必别有所为。
5中西的人生理想所以有这种分别,也和社会开化的早晚有关。中国社会
安定极早,没有很大的内忧外患,所以当时所需要的人物只是“无为而治”的“太
平天子”。西方民族在文学初露萌芽时代,还在和天灾人祸奋斗,所以当时所需
要的人物是“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的战士。这种人生理想的差异在文学上
也留下很深刻的影响。史诗和悲剧都必有动作,而且这种动作必须激烈紧张,才
能在长篇大幅中维持观众的兴趣。动作的中心必为书中的主角,主角必定为慷慨
激昂的英雄,才能发出激烈紧张的动作,所以西方所崇拜的英雄最宜于当史诗和
悲刷的主角。中国“无为而治”的圣人最不适宜于作史诗和悲剧的主角,因为他
们根本就少动作。
(摘编自朱光潜《长篇诗在中国何以不发达》)
材料二:
1)“三百篇”的时代,确乎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的文化大体上是从这
一刚开端的时期就定型了,文化定型了,文学也定型了,从此以后二千年间,诗
—抒情诗,始终是我们文学的正统的类型,甚至除散文外,它是唯一的类型,
赋、词、曲,是诗的支流;一部分敬文,如赠序、碑志等,是诗的副产品;而小
说和戏剧又往往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夹杂些诗。诗,不但同化了绘画,又装饰了建
筑(如楹联、春帖等)和许多工艺美术品。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