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自相矛盾》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自相矛盾》是一则经典的寓言故事,出自古代文献《韩非子·难一》。这则寓言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和深刻的寓意,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在教材中选入此篇,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这则寓言,了解古代寓言的特点,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首先,从文本特点来看,《自相矛盾》篇幅短小精悍,语言简练生动,情节紧凑有趣。故事通过描述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的情境,巧妙地展示了“自相矛盾”这一成语的来源和含义。这样的文本特点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轻松入手,同时也能够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其次,从寓意层面来看,《自相矛盾》所蕴含的哲理深刻而广泛。它告诫人们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不要相互抵触。这种对一致性和逻辑性的强调,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则寓言也提醒人们在面对问题时要全面考虑,避免片面性和绝对化。
最后,从教学价值来看,《自相矛盾》不仅是一则寓言故事,更是一部优秀的文化经典。通过学习这则寓言,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风土人情和文化背景,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这则寓言也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教学素材,用于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思维训练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实践活动。
二、学情分析
针对《自相矛盾》这则寓言的教学,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以下是对学情的简要分析:
首先,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他们能够通过阅读文本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也能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判断。但是,由于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在不断发展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他们深入思考、积极表达。
其次,从学生的兴趣点来看,学生对寓言故事通常比较感兴趣。他们喜欢听故事、看故事,也愿意参与到故事的学习和讨论中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兴趣点,通过讲故事、演故事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最后,从学生的学习需求来看,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文本的基本内容和寓意,还需要通过学习这则寓言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同时,也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话来表达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目标:
1. 巩固上节课学习的生字词,确保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的矛盾之处,从而理解成语“自相矛盾”的含义。
3.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会运用“自相矛盾”这一成语,并能在实际中避免自相矛盾的情况。
四、教学重点:
1. 理解成语“自相矛盾”的含义。
2. 学会运用“自相矛盾”这一成语。
五、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自相矛盾”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并能在实际中避免自相矛盾的情况。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检查学生上节课的学习情况,包括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和课文的朗读情况。
2. 回顾上节课对课文内容的初步理解,引导学生再次思考课文中的矛盾之处。
老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自相矛盾》这篇课文,现在我们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学习情况。哪位同学愿意来朗读一下课文?
学生A:(朗读课文)
老师:很好,朗读得很流畅。现在,我想请几位同学来解释一下我们上节课学过的生字词。谁来试试?
学生B:老师,我知道“矛盾”这个词,它指的是两个或多个事物之间的冲突或对立。
老师:很好,理解得很到位。那么,有谁知道“锐利”和“坚固”这两个词在课文中的意思吗?
学生C:老师,“锐利”在课文里是说矛很锋利,“坚固”则是说盾很结实,不容易被刺破。
老师:很棒,你们都掌握得很好。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谁能告诉我,《自相矛盾》这篇课文讲了什么故事?
学生D:课文讲了一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什么盾都能刺破;然后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固,什么矛都刺不破。结果被人问得哑口无言。
老师:没错,概括得很准确。那么,这个故事里的矛盾之处在哪里呢?
学生E:老师,我觉得矛盾之处在于他既说自己的矛能刺破任何盾,又说自己的盾能抵挡任何矛,这两个说法本身就是相互矛盾的。
老师:很好,你发现了故事中的矛盾点。那么,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呢?
学生F:我认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其词,更不能自相矛盾,否则就会被人揭穿。
老师:非常棒,你总结得很好。确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言行一致,避免自相矛盾。希望同学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汲取教训,做到言行一致,诚实守信。
(二)深入研读
1. 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人物的语言和神态,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2. 分析课文中的矛盾之处,引导学生思考:楚国人为什么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他的语言和行动有哪些矛盾之处?
3. 讨论“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的含义,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成语的深刻内涵。
老师:接下来,我们要深入研读一篇有趣的课文《自相矛盾》。首先,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每个人物的语言和神态,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老师:非常好,大家朗读得很有感情。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课文中的矛盾之处。楚国人为什么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呢?
学生A:我认为,楚国人在推销自己的矛和盾时,过于夸大了它们的功效,结果导致自己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
老师:很好,你抓住了课文中的关键信息。那么,他的语言和行动有哪些矛盾之处呢?
学生B:他先说自己的盾坚固无比,能挡住任何攻击;然后又夸耀自己的矛锋利无比,能刺穿任何防御。但这两个说法本身就是矛盾的,因为如果他的矛真的能刺穿任何防御,那么他的盾也就不可能挡住矛的攻击。
老师:非常棒!你分析得很到位。那么,我们再来讨论一下“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的含义。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学生C:我认为,“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的含义是指说话或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它告诉我们,在说话或做事时要考虑周到,避免自相矛盾的情况出现。
老师:很好,你理解得很深刻。确实,“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告诫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言行一致,不要自相矛盾。同时,我们也要学会识别和避免他人的自相矛盾之处,保持清醒的头脑。
(三)拓展延伸
1.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自相矛盾的情况,并讨论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2. 小组讨论:如何运用“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来提醒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避免言行不一的情况?
老师:谁能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自己遇到的自相矛盾的情况呢?
学生A:老师,我想到一个例子。有一次我在家里,妈妈让我做作业,我却说我想先看会儿电视。后来妈妈问我作业做完了吗,我又说我还没有看电视,这就自相矛盾了。
老师:A同学举的例子很好,这种言行不一的情况就是自相矛盾。那么,同学们,你们认为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呢?
学生B:我觉得我们应该坦诚地面对自己的行为和想法,不要为了逃避责任或者得到好处而说谎或者自相矛盾。
老师:B同学说得很好,坦诚是避免自相矛盾的关键。那么,小组讨论一下,我们如何运用“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来提醒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避免言行不一的情况呢?
(学生们开始小组讨论)
老师:好了,时间到。哪个小组愿意来分享一下你们的讨论结果?
第一小组代表:我们觉得可以在心里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说一套做一套,要保持言行一致,这样就不会自相矛盾了。
老师:第一小组的建议非常实用,时刻提醒自己言行一致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还有其他小组有不同的想法吗?
第二小组代表:我们认为可以在墙上贴一张“避免自相矛盾”的便签,每次看到它就能提醒自己要言行一致。
老师:第二小组的想法也很有创意,把提醒自己的话写在便签上,确实能够时常提醒自己。
老师:非常好,同学们都想到了很多实用的方法。记住,避免自相矛盾不仅能让我们的言行更加一致,还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希望大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注意这一点,做一个言行一致的好孩子。
(四)课堂小结
1. 总结本课学习的内容,强调成语“自相矛盾”的含义和用法。
2.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言行一致,避免自相矛盾的情况。
老师:同学们,我们今天的课堂内容已经讲完了。那么,在结束之前,我们来做一个小结吧。首先,谁能告诉我,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哪篇课文?
学生A:我们今天学习的是《田忌赛马》。
老师:很好,非常准确。那么,谁能告诉我,在《田忌赛马》这篇课文中,我们学习到了哪个重要的成语?
学生B:我们学习到了“自相矛盾”这个成语。
老师:非常好,B同学回答得很到位。那么,谁能解释一下“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的含义呢?
学生C:“自相矛盾”指的是自己说的话或做的事情前后不一致,相互冲突。
老师:没错,C同学解释得很清楚。这个成语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常用,它提醒我们言行要一致,不能自相矛盾。那么,同学们,你们觉得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自相矛盾”的情况呢?
学生D:我觉得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说出一些前后矛盾的话。
学生E:我觉得我们还要尽量做到言行一致,不要做出一些自己说过不会做的事情。
老师:很好,D同学和E同学都给出了很好的建议。我们确实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保持一致性,避免自相矛盾。这样,我们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那么,今天的课堂小结就到这里了,希望同学们能够记住“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并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它。下课!
(五)作业布置
1. 背诵课文,并默写生字词。
2. 搜集其他成语故事,准备下节课的分享。
七、板书设计:
《自相矛盾》
(一)主题思想
揭示言辞的荒谬与自相矛盾
强调实事求是,避免夸大其词
(二)文学手法
寓言形式,以事喻理
语言简练,寓意深刻
(三)思考与讨论
楚人为何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
如何避免在实际生活中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理解成语“自相矛盾”的含义,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讨论和拓展,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成语的用法。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鼓励他们积极发言、交流看法,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要注意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理解和用法,确保他们能够准确掌握成语的含义和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