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不懂就要问
碰到不懂的问题你们都是怎解决的呢?
同学们:
今天,老师带你们走进书本,去认识一位很有名的人,他就是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1866~1925),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广东香山(中山)人,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后赴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言推翻清朝。1905年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5年3月在北京逝世,根据其生前遗愿,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人
物
简
介
我会认
sòng
诵
lì
例
quān
圈
duàn
段
liàn
练
hú
糊
bèi
背
dāi
呆
jiè
戒
lì
厉
ái
挨
chǔ
楚
tú
涂
私塾
旧时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一般只有一个教师,采用个别教学法,没有一定的学习年限,多用《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作课本。
课文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读私塾,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大胆地向先生提出问题,最终先生详细地为他们讲解的故事。
人物
时间
地点
起因
经过
结果
孙中山
小时候
私 塾
不理解
提问题
先生讲解
要素串联法
课文理解
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学生读书比作唱歌,形象地写出了学生读书的状态。
孙中山小时侯在私塾读书。那时侯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
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
“问”的原因
课文赏析:
第二自然段、
孙中山不但聪明、勤奋,而且敢于发问
第三自然段 质疑
为什么“孙中山的提问把同学们吓呆了,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呢 ?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同学们都吓呆了,课堂顿时就安静了下来。这里可以看出孙中山当时提问是一件多么胆大妄为的是,也衬托出了孙中山对学问“不懂就问”的态度。
指名读课文第4-6自然段,说一说孙中山提问后先生是怎样对待孙中山的。
戒尺:旧时教师对学生施行体罚时所用的木板。
戒尺打在手上可真疼啊。
先生拿着 ,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戒尺
从“厉声”可以看出先生很愤怒。
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说“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
先生发现孙中生完成了功课,希望能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才提问,态度才改变,并讲解了书中的内容。
先生讲得很详细,大家听得很认真。
说明大家并不是不想知道书里的意思,而是不敢向先生提问,孙中山能主动提出要求实在难能可贵。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孙中山为了追求知识,宁可挨打,这是多么好学求知的精神呀!
小结:在一百多年前的封建社会里,孙中山为弄清道理,不怕挨打,敢于向先生提问,他认为“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种“勤学好问、读书求理”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1、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要想把问题弄清楚,就不要急着去相信;知识的力量就在于怀疑。 [苏]高尔基
5、善疑者,不疑人之所疑,而疑人之所不疑 [明] 方以智
6、怀疑有如草木之芽,让真理之根萌生...... [意] 但丁
总结全文,感悟中心
孙中山:生疑问→学意思→得解答
私塾读书:先生读→学生读→死读书
勤学好问
读书求理
不懂就要问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体现出孙中山的什么可贵品质。
2、背诵含义深刻的段落。
课后作业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