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练习题--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练习题--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0.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19 13:44: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四单元
家乡文化生活  
基础过关练
(2024江西南昌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说起汪曾祺,在很多人眼里,他的文章大多关乎吃吃喝喝,是个把美食写到极致的作家。比如高邮的咸鸭蛋、北京的豆汁儿、江阴的河豚、湖南的腊肉,都让人垂涎欲滴,大呼过瘾。甚至他一度被人称为美食作家,这其实是以偏概全。你如果完整读过他的全集,就会发现他的作品里写美食的部分连百分之十都不到。他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受戒》《大淖记事》等小说上,都刻画了精致的小人物、传统中国的烟火气和衰败的大时代。
他写的美食,大多出现在他晚年回忆家乡时写的小文章里。汪曾祺先生写下的是他的回忆,而不只是美食。如果细读其作品,你会发现他笔下的美食,种类并不丰富,价格并不昂贵,没有山珍海味,甚至连大鱼大肉也没有。他写的全都是日常的饮食,从土豆、萝卜、鸭蛋、香椿、咸菜、苦瓜,到炒米、茶面、豆腐、荠菜、桂花、枸杞、野菜、萝卜丝、干丝、回锅油条等。有些人一看,可能要笑了,没有意大利阿尔巴白松露,也没有艾玛斯鱼子酱和北海道甜瓜,实在不能算是美食家。但就是这些再普通不过的食材,一旦落于他的笔下,都会变得色味俱佳。那是因为,他写每一道食材,都是饱含着感情在写,都是不带有任何偏见在写。于是,无论过了多少个春秋,这些食物都会在文字中散发出迷人的味道。
1.下列句子中的“春秋”和文中加点的“春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来日方长显身手,甘洒热血写春秋。
B.相传《左传》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所著。
C.春秋时期无义战,“礼乐征伐”皆出自诸侯。
D.“老人家,请教您春秋几何呀 ”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找出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请你任选一道家乡美食,写一段推荐词。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60个字。
                             
                             
                             
(2024天津期末,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家乡不仅是生活的地方,也是文化熏陶的场所。你的家乡文化生活状况如何 那里的文化设施是否齐全 那里的文化传统习俗是否还在流行 ……
学校准备组织同学们开展一场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4.开展家乡文化生活调查可以选择不同的主题,如“家乡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情况调查”“家乡群众性业余文化活动调查”等。请参考前面所给示例的格式,写出你准备在家乡调查的主题(不能抄示例)。
                             
                             
                             
5.调查主题确定后,在正式调查之前,你要着手做哪些准备工作 请逐条写出。
                             
                             
                             
                             
(2023安徽合肥期中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安徽省名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合成,因历史上有古皖国和境内的皖山而简称皖。为了更好地了解安徽省的传统文化和名人,某班组织了一次安徽省传统文化和名人的社会调查活动。通过调查了解,同学们知道了有冬至祭祖、滁州走太平、安庆黄梅戏、合肥庐剧等传统文化,也知道了乱世英雄曹操,神医华佗,铁面青天包拯,布衣天子朱元璋,物理学家邓稼先、杨振宁等名人。同学们准备在调查的基础上加强宣传,让外地的游客更多地了解安徽的传统文化和名人。
  请你一起参与这次活动,从材料中选择一种传统文化和一位名人填在下面的横线上,并写一则广告词和宣传语,向外地游客推荐。语言要生动且有鼓动性。
6.所选传统文化和广告词:                   
                             
                             
7.所选名人和宣传语:                   
                             
                             
三年模拟练
一、(2024河北联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9分)
近代以前,长期的农业社会,产生和继承、发展了许多节日。现在只要打开古代《岁时广记》一类的文献看看,你就会感到惊异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节日 是古人闲着无事干,或者他们物力、精力过剩,所以要来弄弄这种“四时八节”吗 不是的。尽管过去有些节日,现在我们看来是无谓、可笑乃至可厌的,但在被创造乃至被继承的当时,有它的主客观原因和相应条件。在过去的节日及其活动中,有些是有一定现实意义和作用的(如端午的洒雄黄酒、六月六的晒衣物及年终的掸尘等),有些却只是满足生活、心理的要求的(如新年的家人团聚、亲友来往以及追傩、钉桃符等)。后者往往带着幻想和迷信的色彩。这是由于当时人们对付实际事物的能力还很有限,认识事物的知识水平又比较低下。
但是,人民文化具有一种自然调节、改进的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实际活动能力和心理智能也在不断变化。他们对于传统文化(包括节日活动)中的不合理的、过时的部分,往往不自觉地或半自觉地加以改动,使之合理化(或比较合理化),使之具有较高的社会意义。
民间节日,作为一种文化事象,有一个颇值得注意的特点,就是它的复合性。例如端午节,它既有划龙舟、吃粽子等活动,又有饮雄黄酒、插艾蒿、挂蒲剑、贴钟馗图、小孩戴香囊和穿老虎腰肚,以及出嫁了的女儿回娘家、邻居互送节物等活动。至于那一年之首的春节,活动事项就更加繁多了。宋人陈元靓编纂的《岁时广记》,“元旦”这部分的资料(包括活动和故事),就占了三卷。18世纪中叶文人学者所写作的新年民俗诗集《武林新年杂咏》里,关于艺术、技艺一类事项的题目就有40多个。这些表明,民间的许多节日是包括社会的多种活动事项在内的。从社会文化的门类说,它包括经济、宗教、伦理、艺术、技艺等活动。它是许多文化活动的集合体,是民族文化的一种展览会。
由于上述这种特点,民间文学的功能必然也是多方面的,关于人际的团结、社会规范的保持、技能的表现、医药的运用,以及对各种心理的慰藉……总之,民间节日,在过去,尽着各种社会的功能,是民族文化的综合应用。在这种意义上,我们今天不能简单地以旧文化、旧生活模式一笔抹杀它。
我们现在处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许多社会礼制和观念都起着新的变化。我们的风俗、习尚(包括节日)也不能安于旧态。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已经采用了一些新节日,如青年节、劳动节、建军节、国庆节(还有些地方把重阳节改为老人节)。但同时有些传统节日仍在普遍或局部沿用,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不过由于现实生活有较大的变动,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不能不作相应修改,如传统新年改为春节,并加入新的内容(慰问军烈属等);清明节主要作为纪念革命烈士的节日等。这样做,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这些有长远历史的古老节日,在新社会中就成了新文化的一部分。我以为传统节日行事中,还有些是颇有意义或情趣的,像上文所提到的晒衣物、掸尘等,符合新学理和新社会要求。此外,如清明踏青、踢毽子、重阳登高(南方并放纸鸢),甚至如七夕的女儿月下穿针、中秋的玩兔儿爷等,虽没有显著的社会或科学意义,但作为民族的传统生活情趣,以某种适当形式给予保留,也是可以考虑的吧
(摘编自钟敬文《节日与文化》)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节日在被创造乃至被继承的当时,有它的主客观原因和相应条件,节日及其活动是有一定现实意义和作用的。
B.传统节日中有些带有幻想和迷信的色彩,这与当时人们对付实际事物的能力有限和认识事物的知识水平低下有着密切的关联。
C.传统文化(包括节日活动)一经改动,便会合理化或比较合理化,并且能具有较高的社会意义。
D.端午节活动繁多,通过这个节日可以推断出民间的许多节日,包括社会的多种活动事项,具有复合性。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因为古人长期处于农业社会中,闲暇时间较多,故而创造、发展了许多节日。
B.作为一年之首的春节,在古代活动事项本就繁多,现如今,又加入了一些新的内容,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综合应用。
C.民间的许多节日是许多文化活动的集合体,是民族文化的一种展览会,有多种社会功能。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些传统节日的名称、节日活动内容有变动,这是社会礼制和观念变化的体现。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一段,主要论证传统节日被创造和被继承的主客观原因和相应条件。
B.文章第三段,在开头即提出论点,然后展开论述,并且运用了举例论证。
C.文章第五段,举中国节日及其活动内容的例子,论证的只是风尚变迁的必要性。
D.文章从多个角度和层面谈了节日和文化的关系,娓娓道来,富有生活气息。
4.处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我们应怎样对待传统节日 请举例说明。(4分)
                             
                             
                             
                             
5.某中学正在进行家乡文化调查,确定调查主题为“春节”,请你根据原文内容设计一个调查提纲,要求包含三个方面。(6分)
                             
                             
                             
                             
二、(2024山东潍坊中学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6分)
话说乡味
①口味和口音一样是从小养成的。“乡音无改鬓毛衰”,我已深有体会。口音难改,口味亦然。我在国外居留时,曾说“家乡美味入梦多”,这不是虚言。近年我常回家乡,借以解馋的机会不少。但时移境迁,要在客店里重尝故味,实属不易。倒不是厨师的技艺不到家,要究其原因,说来相当复杂。
②让我举个例子来说说。我一向喜欢吃油煎臭豆腐。这是很普遍的大众爱好的食品。臭豆腐人们爱吃,就在于它用鼻子闻时似乎有点臭,但入口即香,而且越嚼味道越浓,舍不得狼吞虎咽。
③它这个特色是从哪里来的呢 当我在小学里念书时,家住吴江县松陵镇,爱吃的臭豆腐是我家里自家“臭”的,就是从市面上买了压得半干的豆腐回来泡在自家的腌菜缸的卤里,经过一定时间取出来,在油里炸得外皮发黄,咬开来的豆腐发青,真可口。其味之鲜美程度,取决于卤的浓度和泡制的时间适度与否。
④我在吴江期间,县城里和农村一般,家家有自备的腌菜缸,腌制各种蔬菜。我家主要是腌油菜薹。每到清明前油菜尚未开花时,菜心长出细长的茎,趁其嫩时摘下来,通常即称作油菜心,市上有充分供应,可以用来当蔬菜吃,货多价廉时大批买来泡在盐水里腌制成常备的家常咸菜。油菜心在缸里变得又嫩又软,发出一种气味。香臭因人而异,习惯吃这种咸菜的说香,越浓越香,不习惯的就说臭,有人闻到了要犯恶心。把豆腐泡在这种卤里几天就“臭”成了臭豆腐。由于菜卤的味儿渗入其中,泡得越久颜色越青,味道也越浓、越香、越美。我是从小就习惯这种味道的人,所以不臭透就觉得不过瘾。
⑤自从1920年我家从吴江搬到苏州之后,家里就没有腌油菜心的专用缸了。要吃臭豆腐得到店里去买,有时也有人挑了担子沿街走动,边炸边叫卖。但总是比不上早年家里的味道,我总觉得是件憾事。当时我还不明白有越臭越美之味感的人,必须是从小在有腌菜缸的人家里长大的。在苏州城里居住的人,大概像我这种从小镇上搬来的并不多,他们的口味也就不同了,挑担叫卖的人当然不能不照顾大多数买客所乐于接受的标准来决定该臭到什么程度。在我看来是降低了质量,而大多数人可能觉得臭得恰到好处。
⑥乡味还是使人依恋。这几年我回家乡,主人问我喜欢吃什么,我还常常以臭豆腐作答。每次吃到没有臭透的豆腐,总是感到一点今不如昔的怀古之情。有一次我说了实话,并讲了从小用腌菜卤来泡制的经验。主人告诉我,现在农民种油菜已经不摘菜薹了,哪里去找那种卤呢 卤已不存,味从何来 我真懊悔当时没有追问现在的臭豆腐的制作过程。其实知道了也没用,幼年的口味终难再满足的了。
⑦从我20岁离开老家后到现在,足足已65年了。这样长的岁月里就和那种多少还保持一些自给经济的家庭脱离了。在学校里有食堂管饭。自己独立成家后,在乡间自理伙食,但租屋而居,谈不上经营那些坛坛罐罐。我们的菜篮子也就几乎全部市场化了。只有在清华园住的几年,分到一所住宅。宅边四围留着不少空地,我和老伴就开垦种菜。有一度所长的茄子和西红柿自家都吃不完,以分送邻居为乐。我们还养鸡取蛋,完全可以自给。可惜这种生活并不长,几年后离开清华园了,菜篮子又完全靠市场经济供应了。
⑧我们这一代人,在食的文化上可说是处于过渡时代。我一生至少有1/4的岁月,是生活在家庭食品半自给时代。在那个时代,除了达官贵人、大户人家雇用专职厨师外,普通家庭的炊事都是由家庭成员自己操作的。主持炊事之权一般掌握在主妇手里。以我的童年来说,厨房是我祖母主管的天下。她有一套从她娘家传下的烹饪手艺,后来传给我的姑母。祖母去世后,我一有机会就溜到姑母家去,总觉得姑母家的伙食合胃口,念了社会人类学才知道这就是文化单系继承的例子。
⑨一代有一代的口味,我想我应当勉力跟上“历史的车轮”,从那个轨道转入这个轨道。现在的臭豆腐固然在我口里已没有早年的香了,但还是从众为是。即使乡味难改,也得勉强自己安于不太合胃口的味道了。说来也惭愧,我下这个决心时,早已过了古稀的年限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不谈“乡味”,而引用诗句“乡音……”,从“乡音”谈起,目的是调动读者的共情心理。
B.作者先说挑担叫卖的人降低了臭豆腐的质量,后又憾别清华园,这主要表现了作者更喜欢食物自给的生活。
C.作者从饮食文化上分析了为何吃不到记忆中的臭豆腐,也流露出对家乡、童年、亲人的怀念。
D.第⑧段作者的姑母继承祖母烹饪手艺的例子从一个侧面表明作者童年时的社会是文化单系继承的。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花了很多笔墨描绘用腌菜缸制作卤和咸菜的情景,旨在为下文写臭豆腐做铺垫,突出作者的怀念之情。
B.文章以记叙、抒情为主,又恰当地穿插一两处描写、议论,既丰富了内容,又使结构更灵活,富有感染力。
C.作者选取代表家乡独特“乡味”的意象——臭豆腐,娓娓道来,突出特色,乡情乡味十分浓厚。
D.文章最后一句写到自己年过古稀才下定决心“从众为是”,读来意味深远,令人回味无穷。
8.作者以臭豆腐为例“话说乡味”,这一独特的“臭”让他想起了哪些往事 (4分)
                             
                             
                             
                             
9.一代有一代的口味,一地有一地的美食,如随州香菇、沔阳三蒸、黄石港饼、汪集鸡汤、麻城肉糕、黄陂三合、咸宁桂花糕、十堰三合汤等,“社会全方位”节目组要做一期“家乡美食文化谈”节目,邀请你作为嘉宾,就“家乡美食与乡味之间的关系”谈谈自己的看法,请结合本文列出你的发言要点。(6分)
                             
                             
                             
                             
                             
第四单元 家乡文化生活
基础过关练
1.A A项中的“春秋”与文中加点的“春秋”意思相同,都指岁月。B、C两项中的“春秋”指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公元前722—公元前481),因鲁国编年史《春秋》包括这一时期而得名。D项中的“春秋”指人的年岁。
2.答案 (示例)他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受戒》《大淖记事》等小说上,这些小说都写了精致的小人物、传统中国的烟火气和衰败的大时代。
解析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刻画”和后面的“传统中国的烟火气和衰败的大时代”不搭配,可把“刻画”改为“写”;二是成分残缺,“都刻画了精致的小人物、传统中国的烟火气和衰败的大时代”缺少主语,可在后一分句前加上“这些小说”。
3.答案 (示例)梅干扣肉,那可是广东惠州的汉族客家特色菜肴,把连皮五花肉烧好后,再在碗里放上腌制好的梅干菜,美味可口,爽滑筋道,简直是舌尖上的诱惑。
解析 解答本题,可以选择一道有代表性的家乡特色美食来写,可以是餐饮大菜,也可以是传统小吃,介绍时可以侧重做法、吃法,也可以侧重色香味的诱惑。总之,“推荐词”重在推荐,把家乡美食的特点表现出来即可。注意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
4.答案 (示例)家乡民俗文化传承活动调查。
解析 对于设计调查主题,应根据自己对家乡文化生活的了解来确定自己的调查方向。主题的选取很重要,既要符合实际,又要体现出自己的思考和创新。对于学生来说,家乡的民俗活动比较能展现家乡的文化特点,可把“家乡民俗文化传承活动调查”作为主题。
5.答案 ①把握家乡的主要民俗文化活动有哪些;②梳理这些民俗文化活动的传承方式;③了解这些民俗文化活动如今的流行情况。
解析 对于调查前的准备工作,应首先确定调查目标,要对家乡有特点的民俗文化活动有精确的把握;其次,这些民俗文化活动流传至今,它的传承方式、传承路径等也要梳理清楚;最后,还要了解这些民俗文化活动如今在当地的流行情况。
6.答案 (示例)黄梅戏 一出黄梅戏,满城戏中人;一曲黄梅调,谁人不知是安庆。
解析 材料中可选的传统文化有冬至祭祖、滁州走太平、安庆黄梅戏、合肥庐剧等。为传统文化写广告词,内容上要体现该传统文化的特征,语言上要准确生动,还要有一定文采,达到“向外地游客推荐”的目的。
7.答案 (示例)杨振宁: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
解析 材料中可选的名人有:乱世英雄曹操,神医华佗,铁面青天包拯,布衣天子朱元璋,物理学家邓稼先、杨振宁。对名人的宣传,内容上要宣传名人的事迹,语言上要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可适当运用修辞手法,达到“向外地游客推荐”的目的。
三年模拟练
1.B A.“节日及其活动是有一定现实意义和作用的”错。原文“尽管过去有些节日……但在被创造乃至被继承的当时,有它的主客观原因和相应条件。在过去的节日及其活动中,有些是有一定现实意义和作用的……有些却只是满足生活、心理的要求的”中有限制词“有些”,选项扩大了范围。C.“传统文化(包括节日活动)一经改动,便会……社会意义”错。根据原文“他们对于传统文化(包括节日活动)中的不合理的、过时的部分……使之合理化(或比较合理化),使之具有较高的社会意义”可知,改动的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包括节日活动)”,而是其中的“不合理的、过时的部分”;并且选项中的“……一经改动,便会……”表述过于绝对。D.“通过这个节日可以推断出民间的许多节日,包括社会的多种活动事项,具有复合性”错。根据原文“民间节日,作为一种文化事象,有一个颇值得注意的特点,就是它的复合性。例如端午节……至于那一年之首的春节,活动事项就更加繁多了”可知,端午节等节日是个例,且是“文化事象”,不能推断出“社会的多种活动事项,具有复合性”。
2.A “因为古人长期处于农业社会中,闲暇时间较多,故而创造、发展了许多节日”错。原文说的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节日……不是的”,可见选项强加因果。
3.C “论证的只是风尚变迁的必要性”错。根据原文第五段最后一句可知,还论及了“作为民族的传统生活情趣,以某种适当形式给予保留”的观点。
4.答案 ①对于有悠久历史的部分传统节日,普遍或局部沿用时,可以增加新的活动内容,丰富其内涵。如传统新年改为春节,增加慰问军烈属的活动;清明节纪念革命烈士;等等。②某些传统节日行事中,虽没有显著的社会或科学意义,但具有民族的传统生活情趣,要以某种适当的形式给予保留。如清明踏青、踢毽子、重阳登高(南方并放纸鸢)等。
解析 关于“处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我们应怎样对待传统节日”这一问题的议论主要在文章第五段。
根据原文“有些传统节日仍在普遍或局部沿用……清明节主要作为纪念革命烈士的节日等”可知,对于有悠久历史的部分传统节日,普遍或局部沿用时,可以增加新的活动内容,丰富其内涵。
根据原文“此外,如清明踏青……也是可以考虑的吧”可知,对于传统节日行事中,虽没有显著的社会或科学意义,但具有民族的传统生活情趣,要以某种适当的形式给予保留。
5.答案 ①春节的起源及其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和相应条件。②春节的传统习俗、活动内容。③春节所具有的特色的社会功能。④春节在新时代所发生的一些变化。(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解析 由第一段“尽管过去有些节日……在被创造乃至被继承的当时,有它的主客观原因和相应条件”可知,可以调查春节的起源及其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和相应条件。
由第三段“民间节日,作为一种文化事象,有一个颇值得注意的特点……春节,活动事项就更加繁多了”可知,可以调查春节的传统习俗、活动内容。
由第三段“民间的许多节日是……民族文化的一种展览会”可知,可以调查春节所具有的特色的社会功能。
由第五段“我们现在处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风俗、习尚(包括节日)也不能安于旧态”可知,可以调查春节在新时代所发生的一些变化。
6.B “这主要表现了作者更喜欢食物自给的生活”错。根据原文“要吃臭豆腐得到店里去买……但总是比不上早年家里的味道,我总觉得是件憾事”“只有在清华园住的几年……开垦种菜……菜篮子又完全靠市场经济供应了”可知,应是主要表现了作者对家乡口味的怀念,对世事变迁的感慨。
7.B “以记叙、抒情为主,又恰当地穿插一两处描写、议论”错误,应是以记叙、描写为主,偶尔穿插一两处抒情、议论。文章主体部分主要记叙、描写了臭豆腐的制作、腌油菜薹以及自己吃不到“乡味”的经历,其间偶尔穿插对乡味的怀念、对味道的评价等方面的抒情、议论。
8.答案 ①在吴江期间,用菜卤腌制豆腐。②从吴江搬到苏州后,去店里或者沿街买臭豆腐。③这几年回家乡,得知已不用菜卤腌制豆腐,幼年的口味终难满足了。
解析 根据原文“我在吴江期间,县城里和农村一般,家家有自备的腌菜缸……把豆腐泡在这种卤里几天就‘臭’成了臭豆腐”可得出:在吴江期间,用菜卤腌制豆腐。
根据原文“自从1920年我家从吴江搬到苏州之后……要吃臭豆腐得到店里去买……我总觉得是件憾事”可得出:从吴江搬到苏州后,去店里或者沿街买臭豆腐。
根据原文“这几年我回家乡……其实知道了也没用,幼年的口味终难再满足的了”可得出:这几年回家乡,得知已不用菜卤腌制豆腐,幼年的口味终难满足了。
9.答案 ①乡味不仅是家乡美食的味道,更多的是对儿时生活的回忆、对家乡的怀念、对世事变迁的感慨。
②回忆乡味,能让我们找到情感的归属、灵魂的依托。
③一代有一代的口味,虽然时代变迁,承载乡味的传统美食也在创新或消逝,但乡味不会变,共同的文化记忆不会变。
④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批量化的生产使家乡美食的乡味越来越淡,但便捷的物流让天南海北的游子能随时随地品尝家乡美食,重温乡味,以解思乡之苦。
解析 解答本题,要准确理解“家乡美食与乡味之间的关系”这一主题,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乡味传达的内涵、回忆乡味的意义,以及时代变迁之后,如何保持乡味不变,让乡味承载的记忆和乡情不随时间的流逝而淡化。
结合“自从1920年我家从吴江搬到苏州之后……当时我还不明白有越臭越美之味感的人,必须是从小在有腌菜缸的人家里长大的”可知,作者对臭豆腐的怀念,实际上更多的是对儿时生活的回忆,对家乡的怀念。
结合“以我的童年来说,厨房是我祖母主管的天下……这就是文化单系继承的例子”可知,饮食里有传承,在回忆中能够找到情感的归属。
结合“乡味还是使人依恋。这几年我回家乡,主人问我喜欢吃什么,我还常常以臭豆腐作答”可知,一代有一代的口味,虽然时代变迁,但对故乡的依恋不会变,乡味中承载着共同的文化记忆。
结合“现在农民种油菜已经不摘菜薹了……懊悔当时没有追问现在的臭豆腐的制作过程”“菜篮子又完全靠市场经济供应了”“从那个轨道转入这个轨道。现在的臭豆腐固然在我口里已没有早年的香了”可知,时代在变,家乡美食的乡味也没有那么浓厚了,但是能在家乡之外品尝美食,以解思乡之苦,也不失为一种幸福,这也是一种重温乡味的方式。
结合以上分析整理作答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