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单元群文阅读
青春激扬
选文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6分)
文本一:
青 春
席慕蓉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
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
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
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
无论我如何地去追索
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
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
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
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
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
含着泪 我一读再读
却不得不承认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文本二:
啊,向阳花
布莱克
向阳花啊!你等得累了吧,
你计数着太阳的步伐;
你渴望甜蜜的,黄金的住处,
作为一生旅途的归宿。
青春在那里怀着热望而消亡,
苍白的圣女在雪里素裹红妆,
从他们的坟墓中急起追往
我的向阳花所向往的地方。
(朱维之译)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青春》中用“掠过”的“云影”表现青春的记忆不够深刻,不够清晰,用“极浅极淡”的“微笑的面容”表现青春的短暂。
B.《青春》“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中的“仓促”一词,将青春的匆匆而逝和拥有青春时对青春时光的不够珍惜突出地表现了出来。
C.《啊,向阳花》前一节意象明丽、情感明快而袒露,后一节诗意隐晦而深奥,“圣女”“坟墓”等意象有神秘色彩。
D.《啊,向阳花》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借向阳花向太阳的特性,展开了奇妙的联想和对未来世界的想象。
2.诗人顾城创作过这样的诗句:“别加糖/在早晨的篱笆上/有一枚甜甜的/红太阳。”在口语中,我们不会说太阳是甜的,也不会用“一枚”这样的数量词来修饰太阳,而诗歌的语言经常用一些反常搭配,请在《青春》这首诗中找到两处并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3.《啊,向阳花》中的“向阳花”是什么的象征 “青春在那里怀着热望而消亡”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其作用是什么 (4分)
4.文本一和文本二都可以作为青春的读本,但两者关于“青春”的表述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6分)
选文二
(2024江苏南京质检,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6分)
山月不知心里事
周克芹
脱下汗湿的灰布衣服,换上一件月白色的确良衬衫,容儿跨出小屋。
屋外的院墙爬满了丝瓜藤,还有牵牛花。丝瓜是娘种的,牵牛花是容儿种的。上肥的时候,丝瓜苗吃得又饱又足。如今藤儿爬起来,这派势可壮了,露不出脸儿来。
容儿在院墙下站了站。她已经忘记了牵牛花的委屈;就算还没忘吧,她也不计较这件事情了。近日来,她心头装着更大的委屈。
天上有一抹淡淡的浮云。初升的圆月在薄薄的云后面窥视大地。山峦、田野、竹园、小路,一切都是这样朦朦胧胧。
容儿和巧巧约好去看小翠。朦胧的月光照着两个姑娘,她们顺着一条拐了弯的田坎往前走去。
巧巧成天爱说爱笑,她的话已经往哪州哪国绕了一圈,容儿不知道。这会儿,却听她说:“小说还没写完,小翠抢了去看,却又叫她哥哥发现了……”
“你没对我说过,你在写小说。”
“我怕你呢。因为我写了一家人:老娘自私透了,刻得很;儿子呢,又穷又懒;一个姑娘呢,成天劳动,还做着团支书和科研小组组长的工作,家里穷,她一年四季都穿着又厚又粗的衣服,想买一件的确良衬衫吧,手上没有一个零钱……”
“去去去……别说了。”容儿狠狠地拧了她一把。月亮在水田里慢慢移动,伴着她缓缓的脚步。容儿看看天,天上的浮云已不知去向。
容儿想起小翠的哥哥,那个“怪人”!那些青年们,上过学,他们心里装着比父母兄嫂们更丰富的东西。他们给农村的生活带来了变化。在这个大队,小翠的哥哥读的书比谁都多,大胆地推行起生产责任制来,什么“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等。起初大队支书都反对他。他因此得罪了一些生产队长和大队干部。可他满不在乎,一年下来,大家都得到了好处,那些嫉恨他的人也少了。
转过田角,容儿听到“嚓嚓”的响声。有人还在那儿挖地。麦桩地里站着一个男的,光着膀子,月光下,他显得很矫健。其实呢,个子也不高。
这会儿,他已经认出了两人。“二位到哪儿去呀 ”
巧巧的嘴不让人:“嗨,你好哩!你妹子明天就出嫁了,你不在家里帮忙 ”
那人依然笑着。容儿想问:“你为什么在这儿挖地呀 这不是你们家的包产地……”小翠告诉过她:“我哥假积极,没人包的山坡地,他包。累死我了。”
“正好,我有些事要给你们说,在田埂边坐一会儿吧。”明全说着,把单衣披在肩上。
三人坐在田坎上。容儿盯着面前的水田,她又看见水里的月亮了。刚才,她走,月儿也跟着走。这阵她坐下,月儿也不走了,等待着她。
明全点燃一支纸烟,问:“巧巧,你的小说快发表了吧 ”
“还没有写完呢。”
“还没有写完 不就只差一个结尾了嘛。”明全说,“小说里那家人有什么变化,你如实地写出来不就对了嘛!那个儿子大变样了,老大娘高兴得不得了,这一回,把卖粮食的钱全数交给儿女去安排!那个女儿,新添了两套‘料子’,你说真实不真实 ”
巧巧怕容儿生气,忙拉着她的手要走。容儿没有动。不知怎么的,她愿意在这潮湿的田坎上多坐一会儿,听凭清风吹拂她滚烫的面颊。
近两年,容儿家里的生活变化明显。然而,却只有在今夜,对于变化了的生活,她才强烈地感觉到了。
巧巧见容儿不动,便又向明全说:“你不是有事要给我们说吗 ”
明全笑着说:“自从生产责任制搞起来以后,大家都不再缺口粮了,这是第一步。现在……我要转告二位:明天晚上吃过夜饭到大队开会,研究科研组的工作。”
巧巧忙说:“科研组,不是都散伙了嘛!”
“嘿嘿,这事儿该我做检讨。不能散。还要办一个农业技术夜校,把青年们组织起来学习科学技术。”
容儿突然插嘴问:“是吗……这是真的吗 ”
明全认真地说:“今天支委会上决定的。你们的忧虑,也是当前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上级注意到了。”
容儿依旧淡淡地说:“注意到就好了。”暗地却吐了口长长的气,心里感到说不出的舒坦。
明全说:“不过,科研组不能像过去那样吃大锅饭。”
容儿笑道:“我们都不是懒人。我们小组愿意给生产队订立承包合同。”
明全忙说:“当然,也不会叫你们吃亏。”他说罢,纵声大笑起来。这笑声有一种力量,冲击着这初夏夜晚的宁静。
一个老汉拄着棍子走过来了。容儿认得老汉,姓马,同时,她忽然想起:马大爷的老伴害了病,进了医院,土地没有人来种。“这个怪人……”容儿心里这样说。
马大爷和明全说什么,容儿完全没听。她望着明全那消瘦下去了的脸颊,心中暗暗责备起自己来。而那种讨厌的委屈情绪,在宁静的月夜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容儿回到家里了。她和巧巧在小翠家没待一会儿,两人约定明晚一块儿去大队参加会议。
矮墙里,满院子如水的月光。
(有删改)
5.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中选取“丝瓜藤”“牵牛花”“田坎”等典型意象,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B.从文中的“的确良”“吃大锅饭”等词语中,既能看出农村的发展变化,又使本文具有时代特色。
C.由“吐了口长长的气”“心里感到说不出的舒坦”可以看出,容儿听到能再次开展科研工作,放下了忧虑。
D.明全在小翠眼中是“假积极”,在容儿眼中是“怪人”,这表明有理想、勇于开拓的农村新青年与当时社会环境的矛盾。
6.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采用圆形结构,从容儿出门始,至容儿归家终,首尾呼应,章法谨严。
B.马老汉的出现,呼应上文容儿对明全在别人家包产地劳作产生疑惑的情节。
C.全文以容儿的视角展开叙述,不仅刻画了明全等人物,而且表现了容儿的内心世界。
D.小说“以小见大”,通过叙述容儿、巧巧相约去看小翠途中偶遇明全的日常生活片段,折射出农村改革的社会背景。
7.小说画横线部分关于月亮的细节描写,暗示了人物的心理变化,请简要概括。(4分)
8.小说中“写小说”的情节设计颇具匠心,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选文三
(2024安徽安庆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6分)
哨兵北舞
曾 剑
绿皮列车终于摆脱京城的喧嚣与繁华,钻出夜色,钻进晨雾,在莽莽丛林间穿行。
韩泽中以为,这趟驶向军营的列车,是他灿烂人生的开始,两年后,他将回到“北舞”,开启他辉煌的人生。
列车把他们带到一个小县城,换乘面包车,辗转到一个像屯子一样的小镇,在一处营地住下。一个月之后,韩泽中和另一位新兵被一辆“勇士”接走。山路漫长,车行颠簸,“勇士”钻出大山,进入一片江湾。远远地,一抹红色飘扬在边界哨所塔楼上。
第二天清晨,韩泽中到哨所的第一班岗。真枪实弹,双人双岗。
哨所兵少,白天一班岗,晚上一班岗,还穿插着不定时的巡逻任务。夜班岗如期而至,战友们的鼾声,衬托出哨所夜的寂静。寂寞伴随着单调和重复袭来,尤其在站岗的时候。他觉得边防的夜不是黑的,是深蓝色的。而白天,秋日的阳光直射下来,晒得他脖颈生疼。他站得没有刚开始那么笔直,腰有些松懈。哨长发现了这个问题。那天午饭后,哨长带着他俩上了山,那边有“夫妻哨所”旧址。
他们走在荆棘丛生的山路上,也不知走了多长时间,终于到达山顶。
“夫妻哨所”上着锁。山高风大,门窗紧闭,屋里的桌椅布满灰尘。哨长给他们讲沈海洋的故事,他与另一个老兵被连队分配到山顶这个瞭望哨。有一天,老兵被抽调到边防团,这里只剩下沈海洋一人,沈海洋就向哨长申请,让妻子余香过来,义务当“哨兵”,这里就成了有名的“夫妻哨所”。余香支持沈海洋,奉献了五年。
从“夫妻哨所”往下,在半山腰,有一个烈士墓。墓碑上写着烈士的名字:夏士连。一次巡逻,发现他国两个军人越界,去抓捕,夏士连冲在前面,坝下巨石林立水中,水深处还有暗礁。当时夜幕降临,细雨如丝,江边有雾,路滑。行到深水区,江水阻隔,夏士连在露出水面的巨石上跳跃,滑倒落水。
仔细擦拭过墓碑之后,他们往山下走。回望烈士墓,韩泽中觉得这个老兵的名字特别年轻,富有朝气。他仿佛看见一位年轻的战士,立在墓旁向他微笑。
回哨所的路上,哨长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哨长是一名物理系的大学生,部队去招大学生干部,他报了名,没想到成了一名边防军官,每天检查岗哨,带兵巡逻,“五年前,我与你们的嫂子扯了结婚证,没有结婚照,没有办婚宴,几次定好的时间,都因部队临时有任务,改了日期,父母年龄大了,原本该休息、养老,却还要给我们带孩子……”
哨长说着,声音有些哽咽。他们走下山,来到江边,韩泽中凝望江水,他觉得这界江的水,就像他们边防战士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酸楚,无声地在他们心底流过。
回望来时的路,他说不清是哪一步促使他走进军营,像是偶然,像是一时冲动,更像是冥冥之中,偶然里隐藏着必然。
第一学年专业课考核,同学说他秀气,建议他男扮女装,跳一段“贵妃醉酒”,他成功了,然而同学们随后喊他“韩媚娘”“韩贵妃”。虽无恶意,但听着刺耳。第二天去食堂吃饭,看见征兵宣传标语:“想成为男子汉吗 到军营去!”这则征兵标语吸引了他。
现在想来,自己走进军营,那段女装古典舞好像不是最初的缘由。七岁那年,一位亲戚说他过于柔弱,背有些塌,挺不起来,爷爷指着一张报纸上国旗护卫队的照片说,将来你得长成这样。
那次从“夫妻哨所”和烈士陵园回来后,韩泽中开始按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他在雕刻自己。每次来到界碑前,韩泽中心中总会升腾起去触摸界碑的想法。界碑在雪的映照下,散发出庄严与神圣的光辉,阻止了他的触摸。他举起手,向界碑敬礼。突然有一天,韩泽中发现他那双细嫩的手粗粝了,骨节变大,但他并没有失落,他觉得用这样的手,向国旗和界碑敬礼,更有意义,更神圣。
一切都在改变,就像哨所的四季:晚春的花朵,盛夏的绿荫,仲秋的山林,冬日的白雪。不变的是哨所的橄榄绿,那是老百姓眼里永恒的风景。
每一天都特别漫长,两年时光连缀起来,却又顿觉转瞬即逝。退伍的时间越来越近,韩泽中眼看就可以回北舞了,可他怎么走得了啊。有些心事压在他心头。
他决心申请转士官,哪怕只干一期,也得三年,这意味着,他放弃了他的“北舞”,那是无数舞者梦寐以求的学府。“你真的确定要留下 ”哨长问。
“是的,我确定!”他说。
“同你爸妈商量一下吧。”哨长说。
“不用,我二十岁了,我的青春我做主。”
他写了留队申请,在申请书最后,他踢正步一样一笔一画地签上自己的名字。天黑下来了,他来到哨位,持枪上岗。
星星灯火,在他眼里静静地亮着。
(有删改)
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服兵役的经历让韩泽中有了真正的成长,他对军人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更重要的是他因此抹掉了“韩贵妃”的人生印记。
B.文中哨长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时,内心是有些酸楚的,他的这段经历以及蕴含其中的淡淡悔意,为韩泽中的决定增添了分量。
C.文中画线句主要是用景物的变化来反衬哨所橄榄绿的不变,也暗示了主人公此刻的内心不仅有军人的自豪,更有军人的自觉担当。
D.服役期快满的时候,韩泽中没跟父母商量,也没多加考虑,就作出了决定,这种决定带有年轻人的冲动,但仍然值得肯定。
10.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多处运用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的触动和成长,从而使得小说结尾主人公的选择不显突兀。
B.小说语言朴实自然又不乏诗意,有一种纯净之美,这与作者意欲着力表现的军人纯净的心灵世界是和谐一致的。
C.小说主要以时间顺序讲述韩泽中服兵役的故事,其中又穿插其他故事,增添了行文波澜,丰富了小说内容。
D.小说以韩泽中的故事展开情节,又用其他军人的故事与之形成鲜明对比,作者以此展现新时代军人的群体形象。
11.韩泽中最终决定不回“北舞”的原因是什么 请简要概括。(4分)
12.选文二和选文三都以青年为写作主体,他们虽身处不同的时代,但身上都洋溢着青春的激情,回荡着青春的旋律。请结合文本,感受这些人物的青春担当。(6分)
单元写作任务 学写诗歌
1.《青春》一诗中,诗人席慕蓉以“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结尾,引人联想,回味无穷。青春像一首歌,歌唱着欢乐与悲伤。每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青春,选文二中明全的青春是忙碌而充实的,容儿的青春是青涩而微甜的;选文三中韩泽中的青春是从迷茫到坚定的。
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以“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为开头,续写席慕蓉的诗歌《青春》。要求:风格与原诗一致,衔接良好,续写不少于4句。
2.《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依据词牌《沁园春》固定的格式填写而成的,请你以“青春”为标题,写一首词。可以依照词牌《沁园春》填词(平仄上可不作要求),也可以写现代诗。要求主题昂扬积极。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单元群文阅读
1.A “‘掠过’的‘云影’”和“‘极浅极淡’的‘微笑的面容’”理解错误。根据“云影”一掠而过的特点和“微笑的面容”浅且淡的特征可知,应该是用“掠过”的“云影”表现青春的短暂,用“极浅极淡”的“微笑的面容”表现青春的记忆不够深刻,不够清晰。
2.答案 (示例)①“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中,“泪水”和“启程”是一种反常搭配,说明为青春流逝而流下的泪水刚涌出,还没有停止。
②“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中,“古老”和“夏日”是一种反常搭配,表达了对逝去已久的青春的回忆和惋惜之情。
③“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中,“仓促”和“书”是一种反常搭配,作者将“青春”比作“书”,再用“仓促”来修饰,就将青春的匆匆而逝和拥有青春时对青春时光的不够珍惜突出地表现了出来。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结合题干中的例子准确把握“反常搭配”的表现,然后在诗中寻找类似的诗句,并分析作答。
①“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中,“泪水”和“启程”是一种反常搭配。“启程”指“上路,行程开始”,泪水已经“启程”,说明为青春流逝而流下的泪水刚涌出,还没有停止。
②“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中,“古老”和“夏日”是一种反常搭配,“古老”指“经历了久远年代的”,这个时间段一般要长于一个人的寿命,此处用“古老”来形容自己青春时的那个夏天,是为了表现自己的青春已经逝去了很长时间,表达了对逝去已久的青春的回忆和惋惜之情。
③“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中,“仓促”和“书”是一种反常搭配。“仓促”指“匆忙”,用来修饰“书”,而“书”是“青春”的喻体,所以“仓促”修饰的实际上是“青春”,将青春的匆匆而逝和拥有青春时对青春时光的不够珍惜突出地表现了出来。
3.答案 (1)诗中的“向阳花”是光明、美好的人类精神的象征。(2分)
(2)“青春在那里怀着热望而消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里的“青春”本来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诗人将它拟人化,使“青春”变得具体可感。(2分)
解析 答题时,应通读全诗,整体理解和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
(1)只有准确把握“向阳花”形象的内涵,才能概括其象征意义。从诗歌第一节“你渴望甜蜜的,黄金的住处,/作为一生旅途的归宿”中可以看出,向阳花是光明、美好的人类精神的象征。
(2)说青春“怀着热望”“消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化抽象为具体,使“青春”这一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
4.答案 ①文本一侧重表现青春的特点,即短暂易逝、记忆浅淡等,提醒人们要珍惜青春,不留遗憾。
②文本二侧重表现青春的精神追求,讴歌青年对人生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与向往,蕴含着巨大的鼓舞力量。
解析 解答本题,应先理解两篇文本的主要内容,然后从文本的写作角度、写作意图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文本一中借诸多意象来表现青春的特点,如“不再回来的夏日”表现青春已经逝去,不再回来;“掠过”的“云影”表现了青春的短暂;“极浅极淡”的“微笑的面容”表现了青春的记忆不够深刻,不够清晰;“发黄的扉页”表现了随着时光的流逝,青春已结束很久,在记忆中变得陈旧了,不鲜明了;“装订得极为拙劣”的书表现了要好好地把握青春,珍惜青春;“太仓促的书”表现了青春短暂,转瞬即逝等。由此可见,文本一侧重表现青春的特点,即短暂易逝、记忆浅淡等,提醒人们要珍惜青春,不留遗憾。
文本二中歌咏的对象是“向阳花”,而“向阳花”又是人类美好精神的象征,诗中的“向阳花”“计数着太阳的步伐”,象征着珍惜时光,追求光明;“渴望甜蜜的,黄金的住处”,象征一切美好的精神家园;“急起追往”“向往”等内容,表现了对美好理想的追求。由此可见,文本二侧重表现青春的精神追求,讴歌青年对人生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与向往,蕴含着巨大的鼓舞力量。
5.D “这表明有理想、勇于开拓的农村新青年与当时社会环境的矛盾”错误。明全因为“读的书比谁都多”,所以他推行生产责任制时,很多人都不理解,他迎难而上,最终“大家都得到了好处,那些嫉恨他的人也少了”。小翠说他“假积极”,是因为他把没人包的山坡地包下来开荒而使自己劳累的嗔怪之词;容儿视他为“怪人”,既有对他的不理解,也有对他的崇拜。她们的态度不能代表当时的社会环境。
6.C “全文以容儿的视角展开叙述”错误。文中写看到明全的部分主要是以容儿的视角展开叙述的,而第1—5段则是全知视角。所以不能说全文都是以容儿的视角展开叙述的。
7.答案 ①第一处暗示了容儿心情的不明不朗。②第二处暗示了容儿心里的委屈即将开解。③第三处暗示了容儿的忧虑烟消云散。
解析 第一处,由前文“她心头装着更大的委屈”可知,月亮“在薄薄的云后面窥视大地”“一切都是这样朦朦胧胧”,暗示了容儿心情的不明不朗。第二处,“天上的浮云已不知去向”,结合前文内容可知,此处暗示了容儿心里的委屈即将开解。第三处,容儿和巧巧与小翠的哥哥交谈后,强烈地感受到生活的变化,对未来充满希望,“满院子如水的月光”澄澈美好,暗示了容儿的忧虑烟消云散。
8.答案 ①与小说本身的内容形成呼应,补充了容儿的家庭情况,使情节更加完整。②能更好地表现容儿一家的变化。③叙事灵活,增加了叙事的层次感,提升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解析 结合原文“我怕你呢。因为我写了一家人……想买一件的确良衬衫吧,手上没有一个零钱……”可知,巧巧的小说所写的内容是以容儿家为原型的,的确良衬衫呼应了开头容儿穿的确良衬衫的情节,故与小说本身的内容形成呼应,补充了容儿的家庭情况,使情节更完整。结合原文“小说里那家人有什么变化……新添了两套‘料子’,你说真实不真实 ”可知,明全设想小说结尾那家人的变化,能更好地表现容儿一家的变化。结合原文“巧巧成天爱说爱笑……却听她说:‘小说还没写完,小翠抢了去看,却又叫她哥哥发现了……”“巧巧见容儿不动,便又向明全说:‘你不是有事要给我们说吗 ’”可知,穿插巧巧“写小说”的内容,叙事灵活,增加了叙事的层次感,提升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9.C A.“更重要的是他因此抹掉了‘韩贵妃’的人生印记”错,更重要的应是“他对军人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B.“蕴含其中的淡淡悔意”错,哨长话中的“五年前,我与你们的嫂子扯了结婚证……父母年龄大了,原本该休息、养老,却还要给我们带孩子……”主要体现的是对家人的愧疚。D.“没多加考虑”“这种决定带有年轻人的冲动”错,韩泽中作出这一决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主要体现了他的成长和性格中的果断。
10.D “形成鲜明对比”错,“夫妻哨所”的故事、烈士夏士连的故事等,是促使韩泽中思考军人的价值和意义,促使他思想转变的关键,但这些故事并未与他的故事形成鲜明对比。
11.答案 ①爷爷的期望,爷爷在他心底种下了一颗当兵的种子。②入伍后受到的精神激励。③渴望成为一名军人、一个男子汉,雕刻自己,内心成长。
解析 韩泽中最终决定不回“北舞”的原因,可以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分析。
客观原因。由“七岁那年……将来你得长成这样”可知,是爷爷对他的期望促使他做了这个决定;入伍后哨长带他去看“夫妻哨所”,给他讲烈士夏士连的故事,也讲述了自己的故事,这些军人的精神激励了韩泽中,使他的思想发生了转变。
主观原因。他长得柔弱,被同学们喊“韩媚娘”“韩贵妃”,“第二天去食堂吃饭……征兵标语吸引了他”,可见他渴望成为一名军人、一个男子汉;在军营的日子,他的内心成长了,“他在雕刻自己。每次来到界碑前,韩泽中……向国旗和界碑敬礼,更有意义,更神圣”,可见他雕刻自己,内心成长,最终做出了不回“北舞”的决定。
根据以上分析进行概括即可。
12.答案 ①选文二描写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青年,他们追求进步,开拓进取,团结互助,成为改变农村贫困面貌的弄潮儿。
②选文三描写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快速发展时期的青年,他们将个人理想融入祖国的建设之中,在艰难困苦中锤炼刚健勇毅的意志品质,体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身处不同的时代”和“青春担当”可知,首先要根据文本内容明确人物所处时代的特点,然后指出人物身上所体现出的责任与担当,即分析青春志向、人物表现与时代的关系。
选文二,由“的确良衬衫”“生产责任制”“包产地”等可知,故事的时代背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当时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明全为代表的农村青年致力于改变当时农村一穷二白的面貌,在生产制度、科学研究等方面勇于探索,还创办农业技术夜校,带动其他年轻人共同进步。
选文三,通读文本可知,故事的时代背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快速发展时期。主人公韩泽中是“北舞”的一名大学生,大学期间参军入伍,本只想提高身体素质,后经过两年的军旅生涯,放弃回校,选择成为一名军人。他是当代青年的代表,将个人的理想融入祖国的建设之中,体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单元写作任务·学写诗歌
1.[写作指导] 席慕蓉的《青春》用词浅近而不失生动,“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无论我如何地去追索”“却不得不承认”等诗句质朴平实,通俗易懂;同时,诗人又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生动,如泪水“启程”运用了拟人修辞,“云影”“发黄的扉页”“一本太仓促的书”等运用了比喻修辞。续写时要注意与原诗的语言风格保持一致。
另外,续写时还要注意把握《青春》一诗的主旨。作者在诗中写满了对青春的回忆,也有对当时朦胧爱情的追忆,可以任选其一作为主旨。
作者说“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是说自己在青春时期对人世的懵懂认识,并没有抓住对自己非常重要的事情,因此留下了遗憾。但从全诗来看,作者尽管对自己的青春有遗憾,但并没有后悔,所以在续写时应该表现出积极向上的思想倾向。
(示例)
潦草的情节却掩饰不了其中所蕴含的真情
每一个文字都代表一个音符
每一个文字都代表一个脚印
时间的潮水淹没了那些脚印
而时间的波涛声中也有了青春的音符
2.[写作指导] (1)填词的基本要求:
①定段,定句,定言,段、句、言要和词牌基本对应。定段是指每首词由几段(一段、两段或三段等)构成的,定句是指每首词是由几句组成的,定言是指每句词是由几个字组成的。写作时,具体的定段、定句和定言,可仿照《沁园春·长沙》。
②平仄。在整首词中,每个字的平仄都有具体规定且落实到每个字。(本题不作要求)
③对仗。绝大部分词不要求对仗,但一部分词中有一些地方是要求对仗的,如《沁园春·长沙》中的“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④押韵,词的韵比诗的韵要宽。
(2)现代诗的基本要求:
①文字精练,有节奏感;
②内容丰富,感情真挚。
(示例1)
沁园春·青春
青春如潮,浪涌芬芳,万籁阳光。是少年热血,践行壮志;激情理想,烙印沧桑。抛却狭思,守持大义,正道人生气轩昂。沉浮转,聚朝辉普照,路在前方。
如今更现辉煌,正华夏龙腾振万邦。喜年轻才俊,风发豪迈;国族容茂,春蕴花香。继往开来,开天辟地,浩浩神州奔富强。潮流阔,看浪飞云涌,时代飞扬。
(示例2)
青 春
青春是那火红的枫叶/在深秋染红漫山遍野/青春是那飘扬的旗帜/在寒风中指明前进的方向/血脉中流动着沸腾的血液/带来燃烧的激情/蔚蓝而广袤的天空/留下青春的誓言/艰难而坎坷的道路/留下青春的脚步/在这花季雨季/誓言的回音依然清晰/迈出的步伐仍旧稳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