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荷塘月色
基础过关练
(2024天津重点校期末联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一代文宗,匆匆而去,背影长留。朱自清字佩弦,“弦”绷紧,性刚劲。虽然朱自清性格温和内敛,但他的一生与其所处的时代却有一种剧烈的张力,( )。朱自清笔下的文章,折射出民国的① 和战争硝烟。1927年,上海发生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消息传到北京,朱自清十分震惊,这年仲夏,清华园月色中的荷花池引发了文学家锐敏的情思,有感于军阀国内混战的时局,朱自清写下了不朽名篇《荷塘月色》。
清贫大约是朱自清一生的底色。1920年夏,朱自清用三年时间修完四年课程,从北大提前毕业。毕业时他原本想去西方留学,迫于② ,这个梦想变得遥不可及。当时江浙一带中学教师奇缺,朱自清和好友俞平伯结伴南下执教,双双回到魂牵梦绕的故乡。
巨大的压力、清贫的生活、繁重的工作,使得朱自清的身体③ 。也就是这个时候,他在拒绝领取美援面粉的声明上签下自己的名字。人们凭吊朱自清,寄托哀思,是在尊崇一种气节,一种风骨,一种精神。1948年8月20日,上海《新民报晚刊》刊登题为《朱自清不愿做官》的短文:“朱氏年来备尝清苦,家累又重,常捉襟见肘,但朱氏淡泊明志,不以为苦……”
1.请从下面给出的成语中选择三个恰当的成语填入文中横线上。
血雨腥风 水深火热
囊中羞涩 捉襟见肘
每况愈下 日暮途穷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有心忧国难的爱国之情,又有独善其身的自清精神
B.心忧国难的爱国之情他有,独善其身的自清精神他也有
C.他有独善其身的自清精神,又有心忧国难的爱国之情
D.独善其身的自清精神他有,心忧国难的爱国之情他也有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24四川成都蓉城名校联盟期末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范晞文《对床夜语》卷二),景与情在写作中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一篇景情自然融合的文章,更容易让读者产生心灵上的触动和情感上的共鸣。
因情写景,借景抒情。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感到高兴或烦恼,轻松或沉重,热烈或悲凉, ① ,似乎看到的景物也会产生不同,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正是此意。以情感为轴心选择与之契合度较高的景物进行描写, ② ,使“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同样也能写出一篇好的写景抒情文章。如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北平之秋景物众多,作者选取了槐树的落蕊、秋蝉衰弱的残声、微凉的秋雨等颇具悲凉之感的景物,来表现对故都的思念与眷恋,皆因它们与自己内心的孤独、苦闷之情相一致。这样的文章,处处写景,字字关情, ③ 。
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5.文中有多处引用,请结合材料分别分析其作用。
三年模拟练
(2024吉林普通高中G6教考联盟期末联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6分)
文本一:
又见荷塘月色
吴兆民
①今晚上,我终于来到了清华园的荷塘。可是来迟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荷叶。但月光很好,依然能伴我追寻当年朱自清的足迹,也不能不说是非常惬意的事。
②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就是对故人的怀念吧。昏黄的路灯把柳影映射到荷塘里,让人觉着塘中漂动簇簇水草。我的身影则在这水草上滑过。今晚虽不是满月,但它的清辉似乎不减当时,把眼前的荷塘尽情倾洒。
③荷塘上虽然不见了荷花,但让人分明感到是有荷花的。因为朱自清已将它牢牢植根于人们的头脑里;我已从想象中活生生移植其上。看吧,这满塘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不是荷花吗 那层层叠叠铺展在那里的不是荷叶吗 月光正像当时那样流泻在荷花荷叶上。微风在那里吹拂,依然将那清新的荷香弥散。
④前面是石拱桥了。站在桥边向荷塘对面望去,近春园中那些大大小小的树木蓊蓊郁郁,白杨树最为高大。它的身影连同高处丛生的灌木被月光切割在塘水中,显得黝黑而错落。
⑤我沿着塘边昔日的小煤屑路向前。几盏温和的路灯紧贴荷塘小路亮着,倒映水里的显出一束束昏黄,把荷塘小路照得分明。左边一列高高土坡,密植森森柏树,黑压压一路绵延。荷塘那边,月亮透过摆动着的高大树枝不时瞟我一眼。
⑥眼前的莲桥把狭长的荷塘分成两半,稀疏的残荷漂浮在荷塘上,令我心生几许凄凉。走过莲桥,拐过小弯,我走进了近春园遗址深处,置身高高的白杨树下。眼前一片开阔地平展展的,月光轻洒,充满空灵,草坪黑青黑青,上有不少落叶。前面竖立着一块碑石,记载着近春园历史。后面小土坡上的“荷塘月色”亭,显得有些静穆。月光在静静往这里挥洒,近处的一切都给抹上了清灵灵的光影,我也被其细心涂抹。我看看月光给我的身影,又不禁抬眼凝望天上的明月,它竟是那样邈远、透亮而圣洁,让人的心胸霎时跟着坦荡起来。极目远望,未见昔日那只有些大意的一带远山,恐是让长高了的树木遮住了吧。
⑦许多年前的那个夜晚,朱自清独自一人来到这月下荷塘,一腔心绪凝结于荷花明月,一腔情感在这里倾泻,一生操守在这里坦白!要清洁,不要朽污;要清直,不要屈从;要清苦,不要奢靡——做一个清清白白、堂堂正正、朴朴素素的人,做一个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有益于民族的人。在那腥风血雨的岁月,有多少人经受不住磨难变节了,经受不住诱惑苟且了,经受不住清贫颓废了;而你没有。为了民族,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你活出了尊严。那个夜晚,你一人在这里的默想和表白,说不上庄严,充其量只是几天后以《荷塘月色》艺术地向世人作了昭告:但你此后却真切地用自己的生命实践。没有哪一个要求你去这样做,也没有哪一个去监督你这样做。你靠的完全是自觉、意志、风范。你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在贫病交加之际宁可饿死也不领取美援面粉,成了承载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人。也许有人不屑,也确实有人不屑,但这反而衬托出你的崇高,因为那些不屑者不是同类。
⑧这样想着的时候,阵阵清寒和阴森不知从何方向我袭来,又想到这遗址就是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而殃及近春园使之成为“荒岛”的地方。我再也受不住四围的清寒和阴森,只好回到有路灯的荷塘边。放眼荷塘,只剩我一人。
⑨我在荷塘边漫步,回首荷塘上空,正有一束绿色聚光在不停旋扫。毕竟是现代文明社会了!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
⑩社会发展了人还要不要操守 融入现代文明民族还要不要气节 现实中的许多人和事都作否定性回答。朱自清虽是旧时代知识分子,尚且坚守操守,洁身自好,成为一代楷模。就是这荷塘里的荷花也葆有自我净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作为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 作为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又岂能不固守气节 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之为人这一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回到人之为人的本性上来,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不断温习、时时记取许多年前那份富有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的深情告白,是回复我们人本性的一剂良药。
荷塘上的清风在月光辉映下吹拂着我,不断清理着我的思绪。我下意识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今晚曲曲折折的荷塘路上,虽然不见先人踽踽独行的风采,却留下了我深深的思考。
(原载《人民日报》2023年5月2日“大地”副刊,有删改)
文本二:
兆民先生把朱自清先生视为一生的楷模,更充分的自白,是他的《自清轩语》。他有了新居,户型不大,没有书房,妻子便将锅灶移到墙院,腾出厨房辟为书室,请书画家黄澍老先生赐“自清轩”字幅。将“自清轩”作斋名,黄澍不解,问:“怎么叫‘自清轩’呢 ”他答:“为人处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要清操自守;素来敬重朱自清先生的道德文章,要清白做人;平日里读书、作文,要文风清新:合三为一,曰‘自清轩’。”
(摘编自《字句见真情——读吴兆民新书<又见荷塘月色>》)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开篇写来到朱自清曾走过的荷塘,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荷叶,意在表达深深的遗憾之情,为全文奠定了感伤的基调。
B.文中作者细致地描绘了月下荷塘的动人景象,不经意间回应了经典作品《荷塘月色》,也写出了荷塘的沧桑变化,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
C.文章从作者怀着渴望已久的心情追寻朱自清的足迹写起,接着记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后联系史实,赞扬了朱自清先生高洁傲岸的人格。
D.文章结尾,作者触景生情,既表达了对朱自清先生深切的怀念,又透露出对在险恶环境里变节投降的无耻文人的憎恶与批判。
2.下列对文本一、文本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本一第⑦段主要采用呼告手法,将第三人称转换为第二人称,有利于作者直接抒发内心的情感。
B.《荷塘月色》侧重对荷塘景色的描绘,以描写见长;文本一侧重对人生的思考,以叙述、议论见胜。
C.文本一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娓娓道来,充满文学色彩,既感人至深,又令人警醒。
D.文本一、文本二中都使用了排比的修辞,丰富了文章内容,传达出作者对朱自清人格的敬重,对高尚品格的追求,可谓字句见真情。
3.文本一与朱自清《荷塘月色》的内容相关,但运用的写作技巧偏重不同,比如文本一有意避开了朱文中的比喻和通感,在写景、抒情时突出运用了白描、对比手法,试结合文本一简要赏析。(4分)
4.文本一以“又见荷塘月色”为题,由文本二出处可知作者的新书亦以其为名,试分析此题目有哪些丰富意蕴 (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答案 ①血雨腥风 ②囊中羞涩 ③每况愈下
解析 ①处,血雨腥风:风里带有腥气,血溅得像下雨一样,形容残酷屠杀的景象。水深火热:形容人民生活处境异常艰难痛苦。由“折射出民国的”“战争硝烟”和“1927年,上海发生……《荷塘月色》”可知,语境侧重谈社会形势,与横线后面的“战争硝烟”照应,应选“血雨腥风”。②处,囊中羞涩:指没有钱或经济不宽裕(含委婉意)。捉襟见肘: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儿,形容衣服破烂,也比喻顾此失彼,应付不过来。由横线前面的“毕业时他原本想去西方留学”和横线后面的“这个梦想变得遥不可及”可知,语境是说朱自清被经济条件限制,未能出国留学,应选“囊中羞涩”。③处,每况愈下:指情况越来越坏。日暮途穷:天黑下去了,路走到头了,比喻到了末日。语境是说朱自清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应选“每况愈下”。
2.C 通读四个选项可知,两个分句之间是递进关系,应把“独善其身的自清精神”放在前半句,把“心忧国难的爱国之情”放在后半句,才能形成递进关系,据此排除A、B两项。括号前面的“虽然朱自清性格温和内敛,但他的一生与其所处的时代却有一种剧烈的张力”,陈述对象为朱自清,根据陈述对象的一致性要求可知,此处所补写的语句应以代词“他”开头,据此排除D项。故选C。
3.答案 清华园月色中的荷花池触发了文学家锐敏的情思,有感于军阀混战的国内时局,朱自清写下了不朽名篇《荷塘月色》。
解析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一是“引发了文学家锐敏的情思”中“引发”与“情思”搭配不当,可将“引发”改为“触发”;二是“军阀国内混战的时局”语序不当,应改为“军阀混战的国内时局”。
4.答案 ①而随着情感的变化 ②将自己的情感赋予景物 ③能给读者以思考或震撼
解析 ①处,根据前文“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感到高兴或烦恼,轻松或沉重,热烈或悲凉”和后文“似乎看到的景物也会产生不同”可知,此处是说情感不同,似乎看到的景物也会产生不同,故可填“而随着情感的变化”之类的内容。②处,根据前文“以情感为轴心选择与之契合度较高的景物进行描写”和后文“使‘物皆著我之色彩’”可知,此处是说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景物上,使景物都带有自己的主观色彩,故可填“将自己的情感赋予景物”之类的内容。③处,根据前文“作者选取了槐树的落蕊、秋蝉衰弱的残声、微凉的秋雨等颇具悲凉之感的景物,来表现对故都的思念与眷恋”和中心句“因情写景,借景抒情”可知,此处是说结合景物所写的文章,主客统一,能给读者以思考或震撼,故可填“能给读者以思考或震撼”之类的内容。
5.答案 ①引用范晞文《对床夜语》卷二中关于情景关系的句子,自然引入对情景关系的分析,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②引用杜甫《春望》和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句子,既能证明诗文创作者会“因情写景,借景抒情”这一论点,又能增强文章的文学意味。
解析 结合原文“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景与情在写作中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更容易让读者产生心灵上的触动和情感上的共鸣”可知,引用范晞文《对床夜语》卷二中关于情景关系的句子,自然引入对情景关系的分析,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结合原文“因情写景,借景抒情”“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正是此意”“使‘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同样也能写出一篇好的写景抒情文章”可知,引用杜甫《春望》和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句子,既能证明诗文创作者会“因情写景,借景抒情”这一论点,又能增强文章的文学意味。
三年模拟练
1.C A.“为全文奠定了感伤的基调”错,文中有对荷塘月色的动人描述,有对朱自清先生高尚品格的由衷赞扬,有对现代人的深沉思考,可见全文并非“感伤的基调”。B.“不经意间回应了经典作品《荷塘月色》”错,由原文“我终于来到了清华园的荷塘”“但月光很好,依然能伴我追寻当年朱自清的足迹,也不能不说是非常惬意的事”可知,作者是有意识地回应《荷塘月色》,是向经典作品致敬。D.“又透露出对在险恶环境里变节投降的无耻文人的憎恶与批判”错,于文无据。
2.C “说明”错,文本一是散文,没有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
3.答案 白描:如第④⑤段,描写了近春园中高大的白杨树、高处丛生的灌木、土坡上密植的森森柏树,营造出清寒、阴森的氛围,为作者联想到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而殃及近春园使之成为“荒岛”的历史做了铺垫。
对比:如将旧时代知识分子朱自清先生坚守高尚节操与时下许多人的道德沦丧进行对比,引人深思,点明主旨,希望现代人向一代楷模朱自清先生学习,坚守节操,如荷花般洁身自好。
(每点2分)
解析 由文中描写的近春园中高大的白杨树、高处丛生的灌木、土坡上密植的森森柏树等可知,文本一的白描主要体现在对近春园景色的描绘上,营造出近春园特殊的氛围,同时也为第⑧段作者写“这样想着的时候,阵阵清寒和阴森不知从何方向我袭来,又想到这遗址就是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而殃及近春园使之成为‘荒岛’的地方。我再也受不住四围的清寒和阴森”做了铺垫。
由“朱自清虽是旧时代知识分子,尚且坚守操守,洁身自好,成为一代楷模……作为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 ”分析可知,文本一的对比主要体现在旧时代知识分子朱自清先生与时下许多人的行为上,作者特别指出“旧时代”和“领受现代文明熏陶”,有意引起现代人的深思,希望现代人能向朱自清先生学习,坚守高尚节操。
4.答案 ①表明所写内容与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紧密相关。②说明《荷塘月色》一文对作者产生的影响之深。③暗示作者要像朱自清先生那样,追求高洁的品行、独立的人格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每点2分)
解析 解答本题,可从表层含义、深层含义、主旨等方面分析。从表层含义来看,“又见荷塘月色”表明文章所写的内容为“荷塘月色”,且与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有关。从深层含义来看,“又见荷塘月色”中的“又”字说明作者不是第一次见到“荷塘月色”,作者先是读了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感触颇深,又来到了当年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所描写的地方,看到了眼前之景,想起了朱自清先生高尚的品格,再次有感而发,可见该文对作者产生的影响之深。从题目与文章主旨的关系来看,由“朱自清虽是旧时代知识分子……洁身自好”等内容可知,“又见荷塘月色”暗示作者要像朱自清先生那样,追求高洁的品行、独立的人格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