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练习题 10.2 *师说(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练习题 10.2 *师说(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7.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19 14:44: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师 说
基础过关练
一、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二、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道
2.师
3.传
4.惑
5.爱
6.则
7.其
8.之
9.乎
三、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                          。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                          。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义:                          。
今义:大家;许多人。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                          。
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5.年十七,好古文
古义:                          。
今义: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括“骈文”);汉代通行隶书,因此把秦以前的字体叫作古文,特指许慎《说文解字》里的古文。
6.小学而大遗
古义:                          。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
7.吾从而师之
古义:                          。
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四、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3.小学而大遗    
4.孔子师郯子    
5.而耻学于师    
6.君子不齿    
7.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五、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特殊句式:                         
译文: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特殊句式:                         
译文: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特殊句式:                         
译文:                           
4.而耻学于师。
特殊句式:                         
译文: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特殊句式:                         
译文:                           
6.学于余。
特殊句式:                         
译文:                          
7.不拘于时。
特殊句式:                         
译文:                           
六、成语积累: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的正误。
1.古语云:“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想要成功的人都需要不断学习,一国之君也不例外。(  )
2.有大智慧的人能够洞察别人的优缺点,以他人为镜,审视自己之长短,择善而从。(  )
3.不同地区的教师待遇差别很大,所以部分地区的中小学教师流失严重,往往教无常师。(  )
七、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小学,汉代称文字学,隋唐以后为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总称。(  )
2.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古书没有标点,所以要学习句读。(  )
3.六艺,既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又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如《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的就是后者。(  )
4.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为人治病;乐师,以演奏音乐为职业的人。(  )
5.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社会上具有一定声望、地位的官吏的统称。(  )
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而自己却以从师学习为耻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         ,       ”。
2.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     ”,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        ”,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3.《师说》中的“        ,     ”两句,强调了人们必须从师的先天原因。
4.韩愈在《师说》中用“          ,         ”两句来说明“古之圣人”在才智上与一般人的差距以及他们对从师的态度。
5.《师说》中强调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     ,             ”。
6.韩愈《师说》中,“      ,      ”两句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7.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弟子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超过弟子,二者的区别只是因为“       ,       ”。
8.《师说》中,韩愈以孔子从师为例得出了“          ,        ”的结论,这也是作者对新的师生关系的概括。
片段阅读练
一、(2024黑龙江龙东五校联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 《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惟道之所成而已矣。
(节选自刘开《问说》,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字母涂黑。
等于己A者B问焉C以资D切磋E所谓F交相问G难H审问I而明J辨K之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句子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以,文中意思是“没有用来……的(办法)”,与《劝学》“无以至千里”中的“无以”意思相同。
B.贤于己者,状语后置句,与《劝学》中的“蚓无爪牙之利”句式不同。
C.就,文中意思是“接近,靠近”,与《劝学》“金就砺则利”中的“就”意思相同。
D.不肖,文中意思是“不成器的人”,与现代汉语中的“不肖”意思相同。
二、(2024山东临沂月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且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闻不若聋;使其目可以见,不学,其见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学,其知不若狂。故凡学,非能益也,达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是谓善学。
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听从不尽力,命之曰背;说义不称师,命之曰叛。背叛之人,贤主弗内之于朝,君子不与交友。
身成则为人子弗使而孝矣,为人臣弗令而忠矣,为人君弗强而平矣,有大势可以为天下正矣。故子贡问孔子曰:“后世将何以称夫子 ”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 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天子入太学,祭先圣,则齿尝为师者弗臣,所以见敬学与尊师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尊师》,有删改)
3.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听从必尽力以光明    听从:依照别人的意思行动
B.则好学而不厌       厌:满足
C.则齿尝为师者弗臣       齿:说到,提起
D.所以见敬学与尊师也       见:表现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使其目可以见      其皆出于此乎
B.君子之学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后世将何以称夫子       以为轮
D.好教而不倦       人非生而知之者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凡学,非能益也,达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是谓善学。
                             
                             
(2)背叛之人,贤主弗内之于朝,君子不与交友。
                             
                             
三年模拟练
(2024湖南长沙名校联盟联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材料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材料二: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 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本无可师,强聚道路交臂之人,曰师曰弟子云者,曾不如童子之师,习其句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授以艺术者之有其实也。传道受业解惑,既无所藉于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亦非过也。遂以为古之师弟子者皆然,而使师之为道,出于童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下,则是为师者之罪也。
今世以无忌惮相高:代笔门客,张口辄骂欧曾①;兔园②蒙师,摇笔即毁朱陆③;古人姓氏道听未审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乳儿粉子,轻儇浅躁,动欲越过前人,抗然自命,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盖不特耻为弟子,相率而耻不为师。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昔者孙明复之为师也,以石守道为之弟子,执杖履,侍左右,明复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师弟子之礼,若是其重也。故何北山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北山之意,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北山可以为师,避师名而不为,其慎重如此!
羲老而失学,欲求为弟子者也,诸君子过情推奖,羲其敢冒今世之无耻哉 反昌黎之意,作《续师说》以谢之。
(选自黄宗羲《续师说》,有删改)
[注] ①欧曾:文学家欧阳修和曾巩。②兔园:浅陋之学,此处指浅陋的读书人。③朱陆:宋代理学家朱熹和陆九渊。
温故知新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有惑而不能解——惑而不从师(《师说》)   
2.曾不如童子之师——彼童子之师(《师说》)   
3.抗然自命——自命不凡   
4.若是其重也——仿佛若有光(《桃花源记》)   
5.以为苟无其德——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   
6.作《续师说》以谢之——敬谢不敏   
习题演练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古人姓氏A道听B未审C议论D其学术文章E已累幅F见于坊书矣
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巫医,巫师和医师。古人多求助鬼神以治病,故“巫”“医”往往并提,后才分开。
B.致,有导致、到达、得到等义,此处与“非利足也,而致千里”的“致”含义相同。
C.左右,有身边、近臣等义,此处与“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的“左右”含义相同。
D.北面,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拜见君主则面向北方朝拜。文中指弟子行敬师之礼。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韩愈认为童子之师只是教习句读,不算是真正的老师;黄宗羲却认为他们比并无水平却自称老师的人更有真才实学。
B.《师说》运用了三组事实论据对比,鲜明地批判了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C.《续师说》中孙明复以石守道为弟子,而何北山却避师名而不为师。作者将二人进行对比,表达了对孙明复好为人师的批评。
D.黄宗羲“反昌黎之意”写作《续师说》,不是反对韩愈提倡的“师道”,而是劝勉世人不要浮躁,两文都是为了促进“师道”传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嗟乎!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
                             
                             
(2)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
                             
                             
5.北宋柳开在《续师说》中讨论从师之道时说:“古之学者,从师以专其道。今之学者,自习以苟其禄”“古之志为学也,不期利于道,则不学矣。今之志为学也,不期利于身,则不学矣”,和材料一相比,二者都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但在对比角度上有所不同,请加以分析。(3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一、
1.“受”同“授”,传授
2.“不”同“否”,表示否定,指不向老师学习
二、
1.①学说,主张 ②风尚 ③途径,方法 ④说,谈论 ⑤路,道路 ⑥道义,正道
2.①老师 ②有专门技艺的人 ③学习 ④榜样 ⑤军队
3.①传授 ②传扬,流传 ③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④传送
4.①疑惑 ②糊涂 ③有疑惑 ④蛊惑,使之迷乱
5.①疼爱 ②爱护 ③喜爱
6.①连词,表转折,相当于“然而”“反倒” ②连词,表承接,相当于“就”“便”“那么” ③副词,用于加强判断,相当于“乃”“即”
7.①人称代词,他 ②人称代词,他们的 ③副词,表示推测,大概,或许 ④人称代词,它们,指不跟随老师学习而遗留下的问题
8.①助词,相当于“的” ②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③指示代词,这,这些 ④都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⑤人称代词,指孩子 ⑥都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9.①介词,相当于“于” ②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 ③语气词,表示感叹 ④语气词,表示推测
三、
1.求学的人
2.用来……的、凭它(他)来……的
3.一般人
4.不一定
5.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骈文相对
6.两个词,小,小的方面;学,学习
7.两个词,从,跟随;而,连词,表顺承
四、
1.形容词作名词,令人疑惑的问题
2.形容词作名词,圣人/形容词作名词,愚人
3.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形容词作名词,大的方面
4.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5.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6.名词作动词,并列、排列
7.名词作动词,低于
五、
1.特殊句式: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译文: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
2.特殊句式:固定句式,“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哪……呢”。
译文: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
3.特殊句式: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4.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介词(于)+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师)放在句末,正常语序为“而耻于师学”。
译文: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5.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名词(句读/惑)+之+动词(不知/不解),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
译文:不明句读,不能解除疑惑。
6.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介词(于)+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余)放在句末,正常语序为“于余学”。
译文:跟从我学习。
7.特殊句式:被动句,“于”表被动。翻译时将“于”翻译成“被”“受”等。
译文:不受时俗的限制。
六、
1.√ 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2.√ 择善而从:指采纳正确的意见或选择好的方法加以实行。
3.  教无常师:受教育不一定有固定的老师。指凡是有长处的人,都可以做老师。不合语境。
七、
1.√
2.√
3.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4.√
5.  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社会上具有一定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及官吏的统称。
八、
1.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2.好古文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3.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
4.其出人也远矣 犹且从师而问焉
5.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6.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7.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8.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片段阅读练
1.BEH “等于己者”与前文的“贤于己者”“不如己者”相对,“者”表示“……的人”,其后应断开;“问焉以资切磋”与前文的“问焉以破其疑”“问焉以求一得”结构相同,且“以资切磋”进一步补充说明“问焉”的目的,两者是连贯性动作,构成完整的语意关系,中间不可断开,应在“磋”后断开;“问难”是一个词组,意为“对疑义质询诘问”,是“所谓”的内容,其后应断开;“审问”与“明辨”语意紧密相承,中间不可断开。故应在B、E、H处断开。
2.D 现代汉语中“不肖”的意思是“品行不好(多用于子弟)”,侧重于一个人的品行。两者意思不同。
  [参考译文]
有道德的人做学问一定喜欢向别人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无法产生疑问,不“问”就无法增加知识。喜欢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正能够喜欢学习的人。
(对于)超过自己的人,询问他们,来破除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靠近有道的人来匡正自己。(对于)不如自己的人,询问他们来寻求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所说的才能高(的人)向才能低(的人)问,知识多(的人)向知识少(的人)问。(对于)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询问他们来有助于在道德、学问等方面相互研讨勉励,这就是所说的互相提出疑难问题,详细地问疑探究并明确地区分它。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归结为“要由(好)问(勤)学入手”,(在他的提法中,)“问”尚且在“学”的前面。
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不了解的,普通人不一定也不了解;普通人能做的,圣人不一定能做。真理不单纯存在于某人,学习是没有尽头的。既然这样,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 《周礼》说:“朝堂之外(的事要)询问百姓(的意见)。”国家的政治大事,尚且要问到平民。所以身份高贵的人可以问身份低微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道德才能低的人,年老的人可以问年少的人,只考虑道德学问方面的成就罢了。
3.C “齿”在此处的意思是“并列、排列”,和《师说》中“君子不齿”的“齿”意思相同。
4.B B项,两个“之”都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A项,前一个“其”,代词,代指人;后一个“其”,副词,表示揣测,大概,或许。C项,前一个“以”,介词,用;后一个“以”,介词,把。D项,前一个“而”,连词,表转折;后一个“而”,连词,表顺承。
5.答案 (1)因此,凡学习,并不是能给人增加什么,而是使人通达天性。能够保全上天赋予人的本性而不使它受到伤害,这就叫作善于学习。
(2)有背叛行为的人,贤明的君主不接纳他们在朝为臣,君子不跟他们交往为友。
解析 (1)益:增加。达:使……通达。败:使……受到伤害。
(2)背叛:有背叛行为。内:同“纳”,接纳。君子不与交友:省略句,“与”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参考译文]
况且上天造就人,使人的耳朵可以听见,如果不学习,耳有所闻不如丧失听觉;使人的眼睛可以看见,如果不学习,目有所见不如看不见;使人的口可以说话,如果不学习,口有所言不如说不出话;使人的心可以认知事物,如果不学习,心有所知不如狂乱无知。因此,凡学习,并不是能给人增加什么,而是使人通达天性。能够保全上天赋予人的本性而不使它受到伤害,这就叫作善于学习。
君子学习,谈论道理一定称引老师的话来阐明道义,听从教诲一定尽心竭力去发扬光大。听从教诲而不尽心竭力去发扬它,这种行为叫作“背”;谈论道理而不称引老师的话去阐明它,这种行为叫作“叛”。有背叛行为的人,贤明的君主不接纳他们在朝为臣,君子不跟他们交往为友。
如果自身的修养完成了,那么,做子女的不用支使就孝顺了,做臣下的不用命令就忠诚了,做君主的不用勉强就公正了,其中形势最有利的就可以做天下的君主了。所以子贡问孔子说:“后代将用什么话称道您呢 ”孔子说:“我哪里值得称道呢 如果一定要说的话,那就是喜好学习而不满足,勤于教诲而不疲倦,大概仅此而已!”天子进入明堂,祭祀先代圣人,与曾经做过自己老师的人并排站立,不把他们当作臣子看待,这是用以表现敬重学习和尊重老师啊!
三年模拟练
温故知新
1.连词,表转折
2.未成年的男子
3.认为
4.好像
5.如果
6.推辞
习题演练
1.ACE “道听未审”,并列短语作谓语,前面省略了主语“今世之人”,其前后均应断开;“议论其学术文章”,动宾结构,其后应断开。故应在A、C、E处断开。
2.B 文中的“致”意为“导致”,“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的意思是“也有老师导致这种情况”。“非利足也,而致千里”的“致”意为“到达”。两个“致”含义不同。
3.C “作者将二人进行对比,表达了对孙明复好为人师的批评”错误。作者举孙明复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对待师道要慎重,并未批评孙明复好为人师,且文中孙明复、何北山之间也不存在对比关系。
4.答案 (1)唉!尊师学习的风尚没有流传下来,难道只是学生的过错吗 (“传”“岂”“特”各1分,句意1分)
(2)宁可空着(老师的)位子,来等待后来的有学问的人,不能够让尊师学习的风尚从自己这里开始败坏。(“宁”“学者”“自我”各1分,句意1分)
解析 (1)传:流传。岂:难道。特:仅、只、不过。
(2)宁:宁可,宁愿。学者:有学问的人。自我:从自己开始。
5.答案 ①柳开将古人和今人从师为学的目的进行对比,突出对当时人们为厚禄私利而从师的批判。②韩愈将“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其子”和“其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从师态度进行对比,表达对当时“耻学于师”的风气的批判。(答出第①点给2分,答出第②点给1分)
解析 “古之学者,从师以专其道。今之学者,自习以苟其禄”的意思是“古代求学的人,从师学习是为了专研自己的学说;现在求学的人,自我修习是为了追求厚禄”。“古之志为学也,不期利于道,则不学矣。今之志为学也,不期利于身,则不学矣”的意思是“古代立志做学问的人,(如果)在学说上没有得到期望的好处,就不学了。现在立志做学问的人,(却是)在自身上没有得到期望的好处,就不学了”。由此可见,柳开将古人和今人从师为学的目的进行对比,突出对当时人们为厚禄私利而从师的批判。
由材料一“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可知,韩愈将“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其子”和“其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从师态度进行对比,表达对当时“耻学于师”的风气的批判。
  [参考译文]
材料二:
唉!尊师学习的风尚没有流传下来,难道只是学生的过错吗 也有老师导致这种情况。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不懂得道,不精通学业,有疑惑却不能解除,就没有资格称之为老师。本来没有什么可学习的,强行聚集道路上擦肩之人,说谁是谁的老师、谁是谁的学生之类的话,还不如孩子的老师,(帮助他)学习句读,(或是)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传授学生各种技术技能那样有实际意义。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除疑惑,既然没有什么要依靠老师的,那么老师活着时不关心他,老师去世后不给他办丧事,也就不是过错了。我认为古代的老师和学生都是这样,如果说老师对于道的传授,甚至比不上童子、巫医、乐师、各种工匠,那么这就是当老师的过错了。
现在世人都把无所顾忌视作高明:代替别人写文章的门客,张口就骂欧阳修、曾巩等人;知识浅陋的读书人,动笔就诋毁朱熹、陆九渊等人;(现在的人)连古人的姓氏都只是道听途说,没有弄清,就议论人家的学术和文章,(这样的文字)已连篇累牍地出现在坊间书籍上了;年轻识浅的人,轻浮浅薄,动辄想要超过以前的人,自认为志气高亢,世上没有孔子,不应当在弟子之列。大概不只是以做学生为耻,甚至相继都认为做老师也是可耻的。哎!真是太奇怪了。如果像这样,那么这种(没有真才实学的)老师大行其道,人心变得浅薄暴戾,我只怕这种风气流传下去。
过去孙明复做老师,收石守道做他的弟子,石守道拿着手杖鞋子,侍奉左右,明复坐着的时候,(石守道)一定站着,登高、趋下或是行礼都扶着老师,老师和弟子之间的礼节,像这样一般看重。所以何北山对于来求学的人,不肯接受他们的拜师之礼。北山的意思,认为如果没有老师的德行,宁可空着(老师的)位子,来等待后来的有学问的人,不能够让尊师学习的风尚从自己这里开始败坏。北山可以做老师,避开师名而不去做,像这样一般慎重啊!
我年纪大了,很少有时间去学习,只想当一个弟子啊,你们超过实际情形地推许奖誉,我哪里敢冒当世之不韪,做出这样无耻的事呢 我反推韩愈的意思,写下这篇《续师说》,作为推辞的理由。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