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5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基础过关练
(2023河北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工匠精神是一种执着专注的精神。杰出的工人对自己的工作和劳动有着高度的价值认同,“航天焊将”陈久友的衣角被高温金属蒸汽烫焦,他竟浑然不知。“雕刻大师”马荣一拿起刻刀就仿佛进入了点与线组成的世界。这些取得杰出成绩的工匠,都在用才智长期坚守本职工作, ① ,也不改其心、不移其志。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优秀的工人都具有精品意识,他们在打造自己的作品时,有一种完美主义的“偏执”。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总装第一人崔蕴,始终坚持践行“干工作就得做到极致,有多大劲使多大劲”的信念。精益求精的精神不仅反映在产品制作上, ② ,他们不断学习知识、磨炼技能、精进技艺。工匠精神是一种一丝不苟的精神。优秀的工人每一次打造产品都会认真对待,绝不会 ③ ,愈认真愈熟练,愈熟练也愈认真。徐立平每一次为航天固体燃料发动机“雕刻火药”时,都像第一次操作那样精心。一丝不苟的精神突出表现在注重细节上。工匠精神是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追求卓越的精神,表现在工人对自身技艺和工作对象的超越性追求上。姜涛从一名普通电焊工人成长为技能大师,源自其“既然选择了做一名工人,就要做一名好工人”的追求。追求卓越,就要不断创新,提升技能。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是”与“工匠精神是一种执着专注的精神”中的“是”,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是活他都肯干。
B.这本书是好。
C.《阿Q正传》的作者是鲁迅。
D.应当早做准备才是。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3.请根据材料,用一句话阐释“工匠精神”,要求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35个字。
(2024湖北校联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坐落于河西走廊西部尽头的敦煌,以规模庞大的莫高窟闻名于世。
①1600余年时光的醇厚、绵远,缓缓淌过历史的河床。②敦煌千年的兴衰荣辱,尽数藏在壁画繁复绚烂的图纹中,藏在佛像俯瞰众生的眼睛里。③敦煌的文物,因岁月的洗礼而留下伤痕,因时间的沉淀而弥足珍贵。④修复,首当其冲。⑤自20世纪40年代起,一群壁画修复师来到这片承载着厚重文明的土地,将毕生的心血奉献给了守护敦煌的事业。
这些震惊世界的绝美壁画,在世人眼中固然是精妙绝伦的艺术珍品,但修复师乔兆广却看到了另外一些东西。每次进入有壁画病害的洞窟,乔兆广都会关注哪里出现了破损,哪里出现了空鼓,哪里起了甲……一名优秀的医生不仅要有一双“妙手”,更要具备一颗“仁心”,一名优秀的壁画修复师又何尝不是如此
对于壁画这样脆弱的古代遗迹来说,修复若不能常怀“厚道”之心,只把它视为一种程式化的工作,那么修复很可能就成了破坏。对于乔兆广来说,修复壁画早已不单单是一份工作。同他所修复的壁画一样,那倾注的心血成了人类文明的一部分,那流经指掌的时间成了人类文明的一部分,那孜孜以求的工匠精神也成了人类文明的一部分。
4.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5.结合材料分析画横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6.请将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单句,可以适当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三年模拟练
(2024湖南益阳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9分)
材料一:
如今,大家一提工匠精神,一般都先想起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殊不知,自古以来,工匠精神就是“中国气质”之一。工匠在古代的社会地位不算高,但有很多匠人名垂青史。如先秦的鲁班、李冰是以心灵手巧而成就事业的标杆人物。
中国古代各类手工匠人以精湛的技艺为社会创造价值,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荣作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贡献。工匠们往往以打造精品为追求。朱熹对《论语·学而》中谈到的“如琢如磨”做了注解。他说:“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这是对工匠精神的精彩解说,阐释了“中国气质”。
精品的产出当然需要制度做保障。中国很早就形成了标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如秦国很早就实行了“物勒工名”制度,要求制造者把名字刻在制作的产品上。到后来秦朝建立,国家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有这样的制度,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秦朝能够制造出精湛的铜车马、兵马俑等代表“中国气质”的艺术品了。
在中国历史上,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渐渐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体现了特有的“中国气质”,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官窑生产的好产品呈给皇家,出现次品就要砸掉。陶瓷界有实力的厂家都坚守一个传统:仿品不能当正品出售。
正是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有制度做保证,中国历朝历代才能不断产出名扬四海的精品,铸就东方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在当代中国产业界和其他行业都应当弘扬,或者说找回“精益求精”的精神。全社会也要尊重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让“中国制造”成为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创造出新时代的“中国气质”。
(摘编自张柏春《工匠精神自古就是“中国气质”》)
材料二:
为什么有人否认“工匠精神”一直深藏在民族文化中
“工匠精神”曾在古代中国人的生活中扎根生长。千百年来,“大国工匠”们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令西方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由他们凝聚起来的“工匠精神”,也不断酝酿、发酵,直至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精神支柱之一。
无论在庙堂上还是江湖间,每一个时代,那些巧思运筹的工匠们亦成为那个时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由他们生发出来的“工匠精神”亦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韩非子《五蠹》中提到的率先民“构木为巢”的有巢氏和“钻燧取火”的燧人氏,均是因为拥有了独门技艺而得以“王天下”。唐代后期的敦煌文献《二十五等人图并序》这样描述传统工匠:“工人者艺士也……虽无四人之业,常有济世之能,此工人之妙矣。”这是对能工善工者的歌颂,对“工匠精神”的至高认同。而在民间,工匠文化同样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与尊重。正是出于这种朴素的认知,民众愿意学手艺,愿意将手艺练得越来越精湛,潜移默化中也孕育了中国工匠独特的敬业精神。
随着“工匠精神”的蔚然成风,“工匠精神”的内涵和要义,也在历代人的推敲中逐渐显现出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是《诗经》里描述工匠制作骨器、象牙、玉石的,宋代理学家朱熹对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述,“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精益求精,这在现代语境中,被认为是对“工匠精神”核心和精髓的表述,首次出现在历史文丛中。再后来,清代赵翼在《瓯北诗话·七言律》中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大概日趋于新,精益求精,密益加密,本风会使然。”待到民国时期,孙中山将其扩展到近代工业,概括提炼出“精益求精”精神,这成为当代技术道德的重要规范。
精益求精、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手下世界的“工匠精神”,被不断内化、延伸至更广的领域。古人们还将“工匠精神”延伸至文化创作领域,于是,就有了“匠心独运”的说法。文化创作中无论是“打磨”“勾画”,还是“描摹”“推敲”,都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文化创造中的对位呈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新时代语境下,从古老而朴素的文化源头重新出发,“工匠精神”正成为新的时代热词,而热度的背后是一场新的出发,“工匠精神”正返本开新,开创着全新的天地。
(摘编自公晓慧《“工匠精神”是深藏于中华民族基因中的精神密码》)
材料三:
要想重建中国的“工匠精神”,需要我们深入探讨中国“工匠精神”所需要的制度保障、信仰支撑以及文化支撑。
“工匠精神”需要用制度做保障,而传统上这个制度便是行会。首先,行业组织具有团结行业同仁、增强行业同仁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为维护行业同仁的共同利益,行会通常都会通过共同信仰,将行业同仁组织起来,增强抗风险能力。其次,行会还具有制定行规、整合行帮内部秩序的作用。每个行业内部都会有自己的“行规”。最后,行业组织还具有对外调节各行业及同行业内不同行帮间社会矛盾的功能。为维护各行业利益,行业间还有许多共同的“游戏规则”,如行业间“不得跨业”“不得跳业”,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恶性竞争,即所谓“生行莫入,熟行莫出”。在同行业内不同行帮间,也讲究各有各的地盘,不得相互侵吞,以免造成行帮间的无序竞争。
作为传统,“工匠精神”需要用信仰做支撑。一个行业要想维系其自身的稳定,通常当人管不了人的时候,便会创造一个神,让神来管理,对某种神的信仰在行会秩序维系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作为传统,“工匠精神”同样需要用文化做支撑。俗话说:“家有万贯,不如一技在身。”在匠人眼中,技艺就是财富。为避免“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师傅在选徒时都非常留心徒弟的人品。而一旦收徒,师傅又会努力营造出一种家族氛围,与徒弟建立起一种形同父子般的具有宗法制特征的人际关系。
(摘编自苑利《为什么需要“工匠精神” 》)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秦朝开始实行的“物勒工名”制度和建立的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都有助于秦朝制造出精湛的艺术品。
B.材料一认为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这里的“文化”有别于材料三“‘工匠精神’同样需要用文化做支撑”中的“文化”。
C.中国能够创造出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主要得益于传统的工匠精神,当代中国的发展需要找回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D.“生行莫入,熟行莫出”是调节同行业内不同行帮之间的社会矛盾的“游戏规则”,即不能随意跳槽改行。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具有工匠精神的国度,而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则难以和中国相提并论。
B.工匠精神能推动社会发展,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让“中国制造”成了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
C.曾在古代中国人生活中扎根生长的“工匠精神”,至近现代已被淡化,时至今日又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D.“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内涵,而“匠心独运”则是“工匠精神”延伸至文化创作领域的证明。
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相关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在工业化早期阶段,德国生产的产品根本谈不上精致,德国人到英国展出产品,被要求标注“德国制造”,这相当于劣等产品的标签。
B.李春是隋代著名的桥梁工匠,举世闻名的赵州桥就是他主持设计建造的。赵州桥存世1400多年,堪称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之一。
C.制作杆秤的工匠们相信,秤星分别代表北斗七星、福禄寿等,如果所造的秤亏顾客一两,制秤人就折寿一年。
D.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要求全国运用统一标准的度量衡,为监管产品质量、推行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说明。(4分)
5.结合上面三则材料的相关内容,谈谈如何重建我国的“工匠精神”。(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C “工匠精神是一种执着专注的精神”中的“是”意为“联系两种事物,表明两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的种类、属性”。A.用在名词前面,含有“凡是”的意思。B.表示坚决肯定,含有“的确、实在”的意思。C.联系两种事物,表明两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的种类、属性。D.对;正确(跟“非”相对)。故选C。
2.答案 ①即使面对丰厚物质利益的诱惑 ②也体现在工人对技术的追求上 ③因为“手熟”就粗心大意
解析 ①处,由后文“也不改其心、不移其志”可知,此处应填达到这种境界的条件,可用“即使”与“也”照应;由前文“长期坚守本职工作”可知,语境强调的是能够让人改变的情况,即丰厚物质利益的诱惑。故此处可填“即使面对丰厚物质利益的诱惑”之类的内容。
②处,结合前文“精益求精的精神不仅反映在产品制作上”可判断此处所填句子的句式为“也表现(体现)在……上”;由“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他们不断学习知识、磨炼技能、精进技艺”可知,精益求精的精神还体现在对技术的追求上。故此处可填“也体现在工人对技术的追求上”之类的内容。
③处,由“优秀的工人每一次打造产品都会认真对待”“绝不会”“愈认真愈熟练”可知,语境是说优秀工人打造产品时不会因熟练而粗心大意,故此处可填“因为‘手熟’就粗心大意”之类的内容。
3.答案 工匠精神是一种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精神。
解析 阐释“工匠精神”,首先从语段中确定“工匠精神”的性质,即“精神”;然后从语段中筛选出能揭示“工匠精神”内涵的相关内容,即“工匠精神是一种执着专注的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种一丝不苟的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最后整理成答案:工匠精神是一种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精神。
4.答案 ①改为:1600余年的时光醇厚、绵远,缓缓淌过历史的河床。
③改为:敦煌的文物,因时间的沉淀而弥足珍贵,因岁月的洗礼而留下伤痕。
④改为:修复,迫在眉睫。
解析 ①句中,主语和宾语搭配不当。前半句的主语应该是“时光”,应将“的”移至“时光”前,才能跟后半句搭配。
③句中,语序不当。根据语境可知,“因时间的沉淀而弥足珍贵,因岁月的洗礼而留下伤痕”与后文衔接更紧密。
④句中,不合逻辑。“首当其冲”指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而语境说的是壁画修复工作很紧迫,可将“首当其冲”改为“迫在眉睫”。迫在眉睫:形容事情临近眼前,十分紧迫。
5.答案 ①将“优秀的壁画修复师”与“优秀的医生”进行类比,表明“优秀的壁画修复师”也需要“妙手”和“仁心”。②句间关系是递进关系,强调“仁心”更为重要,如果说医生的“仁心”是源于对病人的悲悯,那么壁画修复师的“仁心”则是源于对壁画的“厚道”。③反问句式起强调作用,既强调了壁画修复师的工作精细繁复,也赞扬了壁画修复师孜孜以求的工匠精神。
解析 解答本题,可从手法、句间关系、句式等方面入手分析。从手法上看,画横线的句子运用类比手法,将“优秀的壁画修复师”与“优秀的医生”进行类比,“优秀的医生”需要“妙手”和“仁心”,这表明“优秀的壁画修复师”也需要“妙手”和“仁心”。
从句间关系上看,“更”前后形成递进关系,“更要具备一颗‘仁心’”强调了“仁心”的重要性,对于“优秀的壁画修复师”而言,就是常怀“厚道”之心。
从句式上看,“一名优秀的壁画修复师又何尝不是如此 ”是反问句式,“如此”就是指壁画修复师的工作精细繁复,加强了反问语气,表达了对壁画修复师孜孜以求的工匠精神的赞美。
6.答案 同他所修复的壁画一样,那倾注的心血,那流经指掌的时间,还有他那孜孜以求的工匠精神,都成了人类文明的一部分。
解析 首先确定主干句:……都成了人类文明的一部分。然后把“那倾注的心血”“那流经指掌的时间”“那孜孜以求的工匠精神”化为单句的并列主语;把“同他所修复的壁画一样”放在句首作状语。最后整理成单句即可。
三年模拟练
1.B A项,“秦朝开始实行的‘物勒工名’制度和建立的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错误,由材料一可知,“物勒工名”制度在秦国时就已经有了,并不是到秦朝时才开始实行的。C项,“主要得益于”于文无据,材料一说的是“正是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有制度做保证……铸就东方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并没有强调哪一个更重要。D项,“‘生行莫入,熟行莫出’是调节同行业内不同行帮之间的社会矛盾的‘游戏规则’”错误,由材料三可知,“生行莫入,熟行莫出”是调节各行业社会矛盾的“游戏规则”。
2.D A项,“而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则难以和中国相提并论”无中生有,材料一“如今,大家一提工匠精神,一般都先想起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说的只是现状,并没有将中国和这些发达国家的过去进行比较。B项,“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让‘中国制造’成了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错误,材料一说的是“全社会也要尊重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让‘中国制造’成为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而选项“成了”将未然变成已然,不符合客观实际。C项,“至近现代已被淡化,时至今日又焕发了新的生命力”错误,结合材料二中的“待到民国时期……重要规范”可知,“工匠精神”到了近现代并没有被淡化。
3.A A项,“在工业化早期阶段,德国生产的产品根本谈不上精致,德国人到英国展出产品……”错误,材料一只是在开篇部分提到了“一般都先想起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并没有表达任何相关观点。B项,可以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工匠在古代的社会地位不算高,但有很多匠人名垂青史”这个观点,和原材料中举到的鲁班、李冰等人的例子作用相同。C项,可以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渐渐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体现了特有的‘中国气质’,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这个观点。D项,可以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精品的产出当然需要制度做保障”这个观点。
4.答案 ①采用“总分”式结构进行论证,先总说,后分说。②论证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等。
解析 分析文章在论证上的特点,一般需要从论证结构(“总分总”式、“总分”式、“分总”式等)、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论证角度(立论、驳论)等方面考虑。
材料三先总说“要想重建中国的‘工匠精神’,需要我们深入探讨中国‘工匠精神’所需要的制度保障、信仰支撑以及文化支撑”,即总说要想重建中国的“工匠精神”,需要深入探讨制度保障、信仰支撑以及文化支撑,然后分说“‘工匠精神’需要用制度做保障,而传统上这个制度便是行会”“作为传统,‘工匠精神’需要用信仰做支撑”“作为传统,‘工匠精神’同样需要用文化做支撑”,即分别从制度保障、信仰支撑和文化支撑三方面进行阐释。
在阐释的过程中,运用了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道理论证,如引用俗语“家有万贯,不如一技在身”,指出在匠人眼中,技艺就是财富;举例论证,如以行业间共同的“游戏规则”为例,论证行业组织具有对外调节各行业及同行业内不同行帮间社会矛盾的功能。
5.答案 ①形成完备的质量监管体系和行业内部的监管体系。②全社会形成尊重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的良好氛围。③重视重建“工匠精神”的制度保障、信仰支撑和文化支撑。
解析 题干中“结合上面三则材料的相关内容”告知了答题范围,“如何重建我国的‘工匠精神’”确定了答题方向,即从三则材料中筛选出重建我国的“工匠精神”的方法的相关信息。答题时应重点关注材料中关于重建我国的“工匠精神”的具体做法的相关信息,如果是正确的做法就沿用,如果是不当的做法就纠正。
由材料一第三段中的“精品的产出当然需要制度做保障……国家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可知,秦国制定相关制度为“工匠精神”护航的做法值得借鉴,由此可概括出:形成完备的质量监管体系和行业内部的监管体系。
由材料一最后一段“全社会也要尊重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让‘中国制造’成为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创造出新时代的‘中国气质’”可概括出:全社会形成尊重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的良好氛围。
材料三第一段则直接提出“要想重建中国的‘工匠精神’……制度保障、信仰支撑以及文化支撑”,第二段指出“首先,行业组织具有团结行业同仁……其次,行会还具有制定行规……最后,行业组织还具有对外调节各行业及同行业内不同行帮间社会矛盾的功能”强调重建“工匠精神”应重视制度保障,第三段“一个行业要想维系其自身的稳定……在行会秩序维系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强调重建“工匠精神”应重视信仰支撑,第四段“在匠人眼中,技艺就是财富……具有宗法制特征的人际关系”强调重建“工匠精神”应重视文化支撑。由此可概括出:重视重建“工匠精神”的制度保障、信仰支撑和文化支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