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练习题--6 芣苢插秧歌(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练习题--6 芣苢插秧歌(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7.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19 14:5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6 芣苢/插秧歌
基础过关练
(2024湖北宜昌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麦子的成熟就像一场声势显赫的庆典,在一系列的铺垫中开始频频亮相。饥饿之中的期盼和高温之下的煎熬,把农人们关于夏收的心情调动到了极点。无数次急切的观望和深情的抚摸之后,终于盼到了开镰割麦的日子。(     )好钢要使在刀刃上,好镰要用在割麦上,好汉得走在麦趟上。麦地是庄稼汉的战场,男人们当仁不让,妇女们不让须眉。前“鞠”后“躬”,弯腰伸臂,刀光过处,一片齐刷刷的麦子顺势倒下。橙黄的麦地在很短的片刻之间出现残缺,一块,一片,一行,大有风卷残云的架势和撼天动地的气概。能割的割,不能割的捆,捆好后就往场里搬运。七月地里无闲人,那些肩不能挑、手不能割的老太太和小孩子,不是端着茶杯满地找人,就是在收过的麦地里捡拾那些被遗漏的麦穗。麦秆刺啦的声音,车子咯吱的声音,老人训斥晚辈、孩子哭闹和年轻人打情骂俏的声音,交响乐一样,在高温的天空里喧嚣起来。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浑身憋足了劲的男人和女人,迫不及待地从普通的农家小院里冲出来,推着装载着镰刀、水罐、铁耙的辘轳车。
B.装载着镰刀、水罐、铁耙的辘轳车从普通的农家小院里冲出来,车子后面是迫不及待地浑身憋足了劲的男人和女人。
C.装载着镰刀、水罐、铁耙的辘轳车迫不及待地从普通的农家小院里冲出来,车子后面是浑身憋足了劲的男人和女人。
D.浑身憋足了劲的男人和女人,推着迫不及待地装载着镰刀、水罐、铁耙的辘轳车,从普通的农家小院里冲出来。
2.下列各项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B.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C.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2024湖南邵阳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劳动,是与大地肌肤相亲。在田地边,以裸露的脚趾触碰大地,小心地触碰。缩回,又伸展。伸展,再缩回。看稻们站立在一片白泱泱的水田中央,不跑,不跳,亦不缩脚,蓝天白云下,一副精神抖擞的样子,我就感觉羞愧。人不如稻 试试,再试试,果然就不烫脚了。把两只脚慢慢地伸入水田,忍住,再忍住。如一棵稻秧把根伸进大地深处。田泥包裹,温暖如春,血脉相通。
我把铁耙举起,又放下。放下,又举起。沙地是一本大书,我一页一页,努力地翻阅脚下这一片沙地。泥土芬芳,沙地的气息让人陶醉。我一遍遍把大地的秘密翻开又覆盖,却不知道到底是在寻找什么。劳作,是我唯一的目的。我只是向前,不停地向前。我像父亲一样举起耙,像父亲一样把口水唾在手心,像父亲一样握紧耙柄,像父亲一样用泥土搓手。我感觉自己和父亲、祖先们,紧紧地连接在了一起。
汗水是自发根出发的,沿额头,至鼻尖,绕到下巴,一步一步往下爬。今天,我所滴下的每一滴汗水,与父亲的,与先人的,也是一个模样。
4.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可以改写成“我举起耙,把口水唾在手心,握紧耙柄,用泥土搓手”,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6.文中有两处动词的回环往复,请任选一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三年模拟练
一、(2024陕西西安期中)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9分)
芣 苢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十亩之间
《诗经·魏风》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①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②兮。行与子逝兮。
[注] ①闲闲:宽闲、悠闲。②泄泄:和乐的样子。
1.下面对两首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芣苢》中,由“薄言掇之”到“薄言捋之”,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从一棵一棵地拾取到一把一把地取下,层层递进。
B.《芣苢》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这种看似单调的重叠,产生了简单明快、回环往复的音乐感。
C.《十亩之间》以轻松的旋律表达愉悦的心情,短短几句就勾画出一幅清新恬淡的田园风光图,抒写了采桑女结束劳动后轻松愉快的心情。
D.《十亩之间》不仅写了桑园之大、桑树之多和女子们采桑归来时的情景,还具体描写了采桑的劳动场景,宛然一幅怡然悦目的图画。
2.《十亩之间》全诗无一“乐”字,却处处透露着“桑者”的欢乐,请结合诗句分析该诗是如何艺术地表现“桑者”之乐的。(6分)
                             
                             
                             
                             
二、(2023安徽十校联盟开学检测)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问题。(9分)
插秧歌(节选)
刘学箕
农夫戢戢清波阔,秧稻茸茸森石发。
父儿呼唤手拔齐,千把万把根连泥。
四更乘月躅陇陌,晓烟渐散东方白。
归来吃得饭一盂,担到田头汗似珠。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3.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刘诗和杨诗都描绘了劳动场景,都洋溢着家人一起参与劳动的生活气息。
B.刘诗前两句将对农夫的动作描写和对秧苗的形象描写有机结合,生动逼真。
C.杨诗“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可见一家人的不同分工。
D.杨诗以“兜鍪”和“甲”分别代指“笠”和“蓑”,暗示插秧紧张和繁忙。
4.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两首《插秧歌》在内容上的异同。(6分)
                             
                             
三、(2024河北保定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田 舍
范成大①
呼唤携锄至,安排筑圃②忙。
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
烟火村声远,林菁③野气香。
乐哉今岁事,天末④稻云黄。
[注] ①范成大:南宋著名诗人,诗歌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②筑圃:修筑打谷场。③菁:水草。④天末:天边。这里指成熟的稻子一望无际。
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农人相互吆喝着扛着锄头前去修筑打谷场,能让人联想到当时的情景,渲染了农忙的气氛。
B.本诗写了农人筑场、儿童眠叶等几组跳跃性镜头,看似不相统属,实则一线贯串。
C.本诗和杨万里《插秧歌》相同点颇多:均为五言律诗,均反映农村生活,表现了劳动的艰辛。
D.尾联前句直抒胸臆;后句以景结情,金黄的稻子直铺天边,凸显了水稻丰收在望的场景。
6.赏析颔联的景物描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四、(2023湖南衡阳校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问题。(9分)
插秧妇  
戴 良  
青袱蒙头作野妆,轻移莲步水云乡。
裙翻蛱蝶随风舞,手举蜻蜓点水忙。
紧束①暖烟②青满地,细分③春雨绿成行。
村歌欲和声难调,羞杀扬鞭马上郎④。
[注] ①紧束:指扎束秧把。②暖烟:玉的代称。此指柔嫩秧苗翠绿如玉。③细分:精心细致地分秧栽插。④马上郎:指骑马的富家公子哥儿。
7.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中“野妆”展现插秧女朴素、自然的美感,“莲步”勾勒出插秧女轻盈、洒脱的劳动姿态。
B.颈联描写秧苗栽种后的情景,“青满地”“绿成行”写出秧苗的勃勃生机,充满乡野清新之气。
C.尾联运用对比,描写富家公子难以应和插秧女的歌声,意在嘲笑富家公子不通民乐。
D.这首诗格调轻快,描写出了农事生产的愉悦感,语言清丽,声调流转,富有民歌情调。
8.此诗的颔联和杨万里《插秧歌》中的“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都描写了插秧时节劳动者的形象,请比较其手法的异同。(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C 根据后文“好钢要使在刀刃上,好镰要用在割麦上,好汉得走在麦趟上”中“好钢”“好镰”“好汉”的顺序可知,应该是工具在前,人在后,据此排除A、D两项。“迫不及待”作状语应该放在动词前面,据此排除B项。故选C。
2.D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麦子的成熟”比作“一场声势显赫的庆典”。A.拟人,“花溅泪”“鸟惊心”赋予花和鸟人的行为。B.对偶,上下两句对仗工整,“鹰”对“鱼”,“击”对“翔”,“长空”对“浅底”。C.借代,“朱门”代指豪门贵族。D.比喻、夸张。“梨花开”把雪比作梨花,是比喻;“千树万树”,是夸张。
3.答案 (示例)橙黄的麦地在片刻之间出现残缺,一行,一块,一片,大有风卷残云的架势和撼天动地的气概。
解析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很短的片刻之间”成分赘余,“很短的”和“片刻之间”语义重复,可删去“很短的”;二是“一块,一片,一行”语序不当,可改为“一行,一块,一片”。
4.答案 四个逗号将“出发”“沿”“至”“绕”“爬”五个动作分隔开来,叙述完每个动作后停顿,写出了汗水不停地流淌的情景,突出了劳作的艰辛。
解析 画横线的句子“汗水是自发根出发的,沿额头,至鼻尖,绕到下巴,一步一步往下爬”中,四个逗号将“出发”“沿”“至”“绕”“爬”五个动作分隔开来,叙述完每个动作后停顿,“自发根出发的,沿额头,至鼻尖,绕到下巴,一步一步往下爬”写出了汗水不停地流淌的情景,突出了劳作的艰辛。
5.答案 ①原文采用“像父亲一样……”的相同句式,形成排比,句式整齐,增强了气势;而改句是一个陈述句,表达效果一般。
②原文写出了“我”像父亲一样在土地上劳动的场景,突出了父亲对“我”的影响之大,强化了情感;而改句只是写出了“我”劳动时的动作,看不出父亲对“我”的影响。
解析 原文采用“像父亲一样……”的相同句式,“像父亲一样举起耙”“像父亲一样把口水唾在手心”“像父亲一样握紧耙柄”“像父亲一样用泥土搓手”形成排比,句式整齐,增强了气势;而改句“我举起耙,把口水唾在手心,握紧耙柄,用泥土搓手”是普通的陈述句,表达效果不如原句。
原文“我像父亲一样举起耙,像父亲一样把口水唾在手心,像父亲一样握紧耙柄,像父亲一样用泥土搓手”写出了“我”像父亲一样在土地上劳动的场景,突出了父亲对“我”的影响之大,强化了情感;而改句“我举起耙,把口水唾在手心,握紧耙柄,用泥土搓手”只是写出了“我”劳动时的动作,没有任何与父亲有关的信息,无法体现父亲对“我”的影响。
6.答案 “缩回,又伸展。伸展,再缩回”形象地展示了“我”下地时的动作,真实地再现了“我”在下地时试探、迟疑的心理。(或:“我把铁耙举起,又放下。放下,又举起”表现了“我”不停地劳作又享受劳作的情形。)
好处:使语句整齐匀称,给人以循环往复的美感,增强了表现力。
解析 结合“在田地边,以裸露的脚趾触碰大地,小心地触碰。缩回,又伸展。伸展,再缩回。看稻们站立在一片白泱泱的水田中央,不跑,不跳,亦不缩脚,蓝天白云下,一副精神抖擞的样子,我就感觉羞愧”可知,“缩回,又伸展。伸展,再缩回”形象地展示了“我”下地时的动作,真实地再现了“我”在下地时试探、迟疑的心理。
结合“我把铁耙举起,又放下。放下,又举起。沙地是一本大书,我一页一页,努力地翻阅脚下这一片沙地。泥土芬芳,沙地的气息让人陶醉”可知,“我把铁耙举起,又放下。放下,又举起”表现了“我”不停地劳作又享受劳作的情形。
这两处动词的回环往复,使语句整齐匀称,给人以循环往复的美感,增强了表现力。
任选一处进行分析即可。
知识拓展 回环:把前后语句组织成穿梭一样的循环往复的形式,用以表达不同事物间的有机联系。
回环修辞的好处:①使语句整齐匀称,给人以循环往复的美感;②能更好地揭示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使读者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③使语言活泼有趣,耐人寻味。
三年模拟练
1.D “还具体描写了采桑的劳动场景”错误。这首诗没有具体描写采桑的劳动场景,“桑者闲闲兮”“桑者泄泄兮”描写的是采桑女结束劳动后轻松愉快的心情。
2.答案 ①运用叠词表现快乐。“闲闲”“泄泄”,节奏明快,写出了采桑姑娘的轻松欢乐。②运用语气词“兮”,使全诗节奏舒缓而轻松。这“兮”字里,包含了紧张的劳动结束后轻松而舒缓的喘息,也包含了面对一天的劳动成果满意而愉快的感叹。③重章叠唱,回环往复。以轻松的旋律,表达愉悦的心情。
解析 结合“桑者闲闲兮”“桑者泄泄兮”以及注释可知,“闲闲”“泄泄”这两个表现人轻松、快乐的叠词,节奏明快,写出了采桑姑娘的自在、惬意。诗中的“兮”为语气词,大体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运用“兮”字,表现了采桑姑娘劳动后舒缓而轻松的心情,有着“劳逸结合”的快乐。作者采用了重章叠唱的表现手法,在诗歌不同段落的同一位置使相近的语句重复出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用轻松的旋律表达出采桑姑娘愉悦的心情,有一种回环往复的美感。
3.D “代指”错误,杨诗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暗示抢插秧苗无异于一场紧张的战斗。
4.答案 (1)相同点:都写到了劳动时的繁忙景象。(2)不同点:①刘诗侧重写拔秧,并描写了当时的自然环境,以及农人起早劳动的艰辛;②杨诗侧重写插秧,描绘的是雨中抢插秧苗的紧张忙碌的情形。(意思对即可)
解析 刘诗中,“农夫戢戢清波阔,秧稻茸茸森石发。父儿呼唤手拔齐,千把万把根连泥”描写了拔秧劳动时繁忙的场景;“四更乘月躅陇陌,晓烟渐散东方白”是自然环境描写,描写农人早起到田间劳作的场景。“四更”是时间,强调劳作时间之早,“乘月”“晓烟渐散东方白”描绘了劳作的自然环境,突出农人早起就投入繁忙的劳作生活的艰辛。
杨诗中,“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描绘的是雨中抢插秧苗的紧张忙碌的情形,“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而具体;“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进一步点明雨中抢插,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暗示抢插秧苗无异于一场紧张的战斗。
结合以上分析,从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角度概括即可。
5.C “均为五言律诗”错,《插秧歌》不是五言律诗。“表现了劳动的艰辛”错,《插秧歌》通过描写全家人一齐上阵,有条不紊地协作劳动,表现的是劳动的艰辛;本诗则通过描写农人修筑打谷场的劳动,表现的是丰收在望的喜悦。
6.答案 ①颔联描写的是儿童在铺着落叶的地上安眠,鸟雀在夕阳中鸣叫的场景。(诗句采用散文化表述,可添加合理想象)
②动静结合。“儿童眠落叶”为静景,“鸟雀噪斜阳”为动景,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温馨和谐的画面。
③视听结合。儿童眠于落叶为视觉,鸟雀鸣叫为听觉,视听结合,如在眼前。
④寓情于景。有儿童,有鸟雀,以景衬情,表达了诗人对农村恬静美好的生活的喜爱之情。
(也可从炼字角度,抓住“眠”和“噪”分析)。
解析 答题时,首先描述画面,然后找出诗句中运用的表达技巧,并分析表达效果。
首先描述画面。“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描写的是儿童在铺着落叶的地上安眠,鸟雀在夕阳中鸣叫的场景,一幅宁静和谐的画面跃然纸上。
然后找出诗句中运用的表达技巧。从绘景手法上看,颔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儿童眠落叶”为静景,“鸟雀噪斜阳”为动景,着力对农村生活进行描写,落叶、鸟雀都点明节令是秋天,即收获的季节,画面温馨和谐,写出了喜庆丰收的景象。从观察角度上看,颔联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儿童眠于落叶为视觉,鸟雀鸣叫为听觉,写儿童无忧无虑地安眠,鸟雀欢乐地鸣叫,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从抒情手法上看,颔联寓情于景。颔联中有儿童,有鸟雀,诗人所描写的每一幅场景都带有欢乐的气息,以景衬情,表达了诗人对农村恬静美好生活的喜爱之情。
此外,从炼字上看,“眠”字写出了儿童可爱的神态,“噪”在此处是指鸣叫之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鸟雀的欢快,一切景语皆情语,以乐景衬乐情,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7.C “意在嘲笑富家公子不通民乐”错,“羞杀扬鞭马上郎”的意思是富家公子游手好闲、闲散无聊,在勤劳美好的插秧女面前应非常惭愧,突出了插秧女辛勤劳动的可贵和可敬。
8.答案 相同点:①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本诗颔联描写女子插秧时,裙摆像蝴蝶一样随风飘舞,插秧的动作如同蜻蜓点水,生动形象。杨诗将“笠”和“蓑”比喻为“兜鍪”和“甲”,写出了农夫插秧时作战般的紧张感。
②都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本诗颔联描写了女子插秧时的动作美,杨诗正面描写农夫穿戴的“笠”和“蓑”,突出了农夫抢插秧苗的迫切情态。
不同点:杨诗还采用了侧面衬托,以雨之大衬托出农夫忘我劳动、插秧不辍的形象,体现了农夫吃苦耐劳的精神。
解析 首先,分析相同点:①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本诗颔联中,“裙翻蛱蝶”把裙摆比作随风飘舞的蝴蝶,“手举蜻蜓”把插秧的动作比作蜻蜓点水,描写女子插秧时,裙摆像蝴蝶一样随风飘舞,插秧的动作如同蜻蜓点水,生动形象。杨诗中,“笠是兜鍪蓑是甲”把“笠”比作头盔,把“蓑”比作铠甲,形容抢插秧苗就像一场紧张的战斗,写出了农夫插秧时作战般的紧张感。②都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本诗颔联中,“手举蜻蜓点水忙”是动作描写,充满灵动的活力,画面感十足。杨诗中,“笠是兜鍪蓑是甲”是外貌描写。
其次,分析不同点:杨诗还采用了侧面衬托。“雨从头上湿到胛”写出了雨势之猛、之大,天气条件之恶劣。农夫在这样的环境下忘我劳动,插秧不辍,体现了农夫吃苦耐劳的精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