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练习题--10 劝学(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练习题--10 劝学(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7.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19 14:52: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六单元
10 劝 学
基础过关练
一、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1.以为轮   
2.虽有槁暴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君子生非异也   
二、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假
2.绝
3.强
4.中
5.于
6.而
三、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                         。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2.金就砺则利
古义:                          。
今义:金属;钱。
3.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                          。
今义:爪和牙是猛禽、猛兽的武器,比喻坏人的党羽。
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                          。
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5.用心一也。
古义:                          。
今义: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怀着的某种念头。
四、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其曲中规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登高而招   
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6.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7.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8.积善成德   
9.用心一也   
五、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特殊句式:                         
译文:                           
                          
2.以为轮。
特殊句式:                         
译文: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特殊句式:                         
译文: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特殊句式:                         
译文:                           
5.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特殊句式:                         
译文: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特殊句式:                         
译文:                            
                             
六、成语积累: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的正误。
1.我国西部地区如能用好政策,大胆创新,那么迅速赶上沿海发达地区,甚至青出于蓝,是完全有可能的。(  )
2.前路茫茫,我们唯有保持定力,才能跬步千里,在新一轮发展中勇攀高峰!(  )
3.成功,需要勇敢积极的态度、坚忍不拔的意志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
4.学书法绝不可一曝十寒,古人有“日课三千”之说,日日临帖更是提升自身书法水准的必由之路。(  )
5.“人心齐,泰山移”,大家只有做到上下驽马十驾、众志成城,才能战胜各种困难。(  )
6.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只有长期坚持,才能积水成渊,有真正的收获。半途而废,只能一无所获。(  )
七、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步”,跨出两脚为“跬”,引申为举步、迈步,也用来表示极近的距离、数量极少等。(  )
2.古代常用“步”“趋”“走”表示行走的不同方式。“步”特指慢走;“趋”可特指礼貌性的小步快走,表示恭敬;“走”表示“跑,疾行”。(  )
3.“规”的本义指画圆的工具,圆规;后引申为法度、准则等。文中“其曲中规”的“规”用的是本义。(  )
4.“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为“一驾”,如“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也可借用为谦辞,称自己,如“劳驾”“大驾光临”。(  )
5.“骐骥”,骏马的别称。骏马的别称还有“赤兔”“的卢”等。(  )
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2022新高考Ⅰ)《荀子·劝学》中“        ,        ”两句,以劣马的执着为喻,强调为学必须持之以恒。
2.《劝学》中表明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句是“            ,         ”。
3.《劝学》中,论述“思”和“学”之间的关系的句子是“        ,        ”。
4.《劝学》中,阐述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时,用“蚓”和“蟹”进行对比,蟹虽有“六跪而二螯”,却“        ”,原因就在于“        ”。
5.荀子《劝学》中,用借助车马而至千里,借助舟楫而渡江河的例子,引出“        ,        ”的观点。
6.老子《道德经》中说“千里之行”要“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以“千里”为目标,从反面强调“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        ”。
7.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和荀子《劝学》中的“        ,        ”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从正面强调了持之以恒的重要性。
8.《劝学》中“        ,        ”两句,通过“木”和“金”的变化来说明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点明了学习的意义。
片段阅读练
一、(2024天津静海区月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治学(节选)
徐 干
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之细;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涉庠序之教,然后知不学之困。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好学之谓也。
凡学者,大义为先,物名为后,大义举而物名从之。然鄙儒之博学也,务于物名,详于器械,务于诂训,摘其章句而不能统其大义之所极,以获先王之心。此无异乎女史诵诗,内竖传令也。故使学者劳思虑而不知道,费日月而无成功。故君子必择师焉。
(有删改)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A.动而益高
B.以其难而懈之
C.大义举而物名从之
D.摘其章句而不能统其大义之所极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夫听黄钟之声
蚓无爪牙之利
B.故学者如登山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误且非矣
年且九十
D.故君子必择师焉
故不积跬步
二、(2024湖北部分学校联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精骑集》序
秦 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然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云:“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有删改)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字母涂黑。
比A数B年C来D颇E发F愤G自H惩I艾J悔K前L所M为N而O聪P明Q衰R耗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辄”的意思是“就”,与成语“浅尝辄止”“动辄得咎”中的“辄”意思相同。
B.朔:古代有“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
C.“心善其说”中的“善”与荀子《劝学》“善假于物也”中的“善”意思相同。
D.“勒为若干卷”中的“勒”可理解为“编辑”,与《渔家傲·秋思》“燕然未勒归无计”中的“勒”不同义。
三、(2024浙江温州期中联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学恶乎始 恶乎终 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节选自荀子《劝学》,有删改)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2)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6.儒学中的君子风范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选文谈谈你对君子学习的认识。
                             
                             
                             
                             
                             
                             
三年模拟练
(2024湖北云学名校联盟联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材料一:
  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民之初载,其蒙未知。譬如宵在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辨矣。学者,心之白日也。故先王立教官,掌教国子①,教以六德,曰智、仁、圣、义、中、和;教以六艺,曰礼、乐、射、御、书、数。
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马虽有逸足而不闲舆②,则不为良骏;人虽有美质而不习道,则不为君子。故学者求习道也。若有似乎画采,玄黄之色既著而纯皓之体斯亡敝而不渝孰知其素欤
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日月之行,终身亹亹③,没而后已。故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大乐之成,非取乎一音;嘉膳之和,非取乎一味;圣人之德,非取乎一道,故曰学者所以总群道也。
夫独思则滞而不通,独为则困而不就。人心必有明焉,必有悟焉,如火得风而炎炽。故太昊观天地而画八卦,燧人察时令而钻火,帝轩闻凤鸣而调律。斯大圣之学乎神明,而发乎物类也。贤者不能学于远,乃学于近,故以圣人为师。非唯贤者学于圣人,圣人亦相因而学也。六籍者,群圣相因之书也。今之学者勤心以取之,亦足以到昭明而成博达矣!
(节选自徐干《中论·治学第一》,有删改)
  材料二: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④,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有删改)
[注] ①国子:公卿大夫的子弟。②闲舆:熟习驾车之道。闲,同“娴”,熟习;舆,车辆,此处活用为动词,驾车。③亹(wěi)亹:勤勉不倦的样子。④滫(xiǔ):淘米水,泔水。引申为污水,臭水。
温故知新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所以疏神达思——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2.疏神达思——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送东阳马生序》)   
3.倚立而思远——屠乃奔倚其下(《狼》)   
4.其不懈——坚持不懈   
5.独为则困而不就——功成名就   
习题演练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玄黄之色A既著B而纯C皓D之体E斯亡F敝而不渝G孰知H其素欤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六艺,在本文中指六种技能,涉及礼仪、音乐、射箭、驾车、写字、计算等。
B.因而,“因”“而”两个同义词合用,常用来说明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中“因而”的意义和用法大致相同。
C.“渐”在文中的意思是“浸泡”,与《醉翁亭记》中“渐闻水声潺潺”的“渐”意思不同。
D.庶人,泛指平民、百姓。周代住在国中及国郊的人称为国人,国人中的上层为卿、大夫、士,下层为庶人。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以人们在暗室里难以找到东西来类比人因不学习而处于蒙昧的状态,以阳光照亮暗室让人辨别出东西来类比学习能够消除人的蒙昧,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
B.徐干认为空想不如学习,这与荀子《劝学》中“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表达的观点一致。
C.徐干强调学习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求学的人很多,但成功的人却很少。所以,学习需要坚定的志向作为引领。
D.徐干在文中列举太昊、燧人氏等人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大自然是我们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圣人之德,非取乎一道,故曰学者所以总群道也。
                             
                             
(2)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5.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个人学习和成长与环境的关系的认识。(3分)
                             
                             
                             
五年高考练
文言文阅读之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2023新课标Ⅰ,10—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材料一:
襄子围于晋阳中①,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 ”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材料二:
陈人有武臣,谓子鲋曰②:“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诺。”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 然实诈也。何以明其然 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节选自《孔丛子·答问》)
[注] ①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②子鲋:孔鲋,孔子八世孙。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韩非书A云夫子B善之C引D以张本E然F后难之G岂有H不似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
B.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
C.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
D.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主上设置有关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职侵权,也没有了奸诈之心,他们履职行事,有了功劳就能得到赏赐,韩非认为这样才叫“善赏罚”。
B.在武臣看来,韩非与孔子观点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劝善等方面,韩非不一定就不对,孔子也不一定就合理,韩非也可以称得上是当世圣人。
C.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他们常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
D.子鲋对韩非之类的诸子学说闭口不言,充耳不闻,而武臣却深信不疑,进而怀疑圣人,子鲋对此深感失望,认为武臣是见识短浅,不明大道。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2)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5.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 (3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一、
1.“”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2.“有”同“又”,再
3.“知”同“智”,见识
4.“生”同“性”,天性
二、
1.①借助 ②假装 ③借
2.①横渡 ②断绝 ③独一无二的 ④与人世隔绝的 ⑤极,非常
3.①壮健,强盛 ②有余 ③勉强
4.①符合 ②内心 ③内,里 ④中间,当中 ⑤射中目标
5.①介词,从 ②介词,表比较,相当于“比” ③介词,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
6.①连词,表转折 ②连词,表并列 ③连词,表方式或状态 ④连词,表顺承
三、
1.广博地学习
2.金属制的刀斧等
3.爪脚和牙齿
4.藏身
5.两个词,用,介词,表示原因;心,心思
四、
1.形容词作名词,弯曲的弧度
2.形容词作动词,变直/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
3.名词作状语,每天
4.形容词作名词,高处
5.名词作动词,奔走
6.名词作动词,游泳
7.名词作状语,向上/名词作状语,向下
8.形容词作名词,善行
9.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五、
1.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介词(于)+名词或名词性词组(蓝)放在句末,正常语序为“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
译文:靛青从蓝草中取得,但是比蓝草颜色深。
2.特殊句式:省略句,省略宾语“之”,应是“之以之为轮”。
译文: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把它做成车轮。
3.特殊句式: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译文: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变直,这是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成这样的。
4.特殊句式: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5.特殊句式: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译文:(然而)没有蛇和鳝鱼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6.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名词(爪牙/筋骨)+之+作定语的形容词(利/强)放在句末,正常语序为“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以及)强健的筋骨。
六、
1.  青出于蓝:比喻学生胜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用在西部地区与沿海发达地区之间,不恰当。
2.√ 跬步千里:一步一步地坚持走下去,就可以达到千里之外。比喻做事只要努力不懈,总可以获得成功。
3.√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做事情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也形容有恒心,有毅力。
4.√ 一曝十寒:比喻勤奋的时候少,懈怠的时候多,没有恒心。
5.  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行十天车也可以走很远的路程。比喻人能力虽差,只要坚持不懈,也能取得成功。这里把“驽马十驾”误解为“齐心协力”。
6.√ 积水成渊:水汇集起来可以成为深渊。比喻积少成多。
七、
1.  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2.√
3.√ 
4.  “也可借用为谦辞,称自己”错误,“劳驾”“大驾光临”是敬辞,称对方。
5.  “赤兔”“的卢”都是古代名马的名字,并非骏马的别称。
八、
1.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
5.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6.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7.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8.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片段阅读练
1.D D项和例句中的“而”都是连词,表转折。A.连词,表顺承。B.连词,表因果。C.连词,表顺承。
2.D A.助词,相当于“的”/定语后置的标志。B.句末语气词,无实义/兼词,相当于“于此”。C.连词,表递进,相当于“而且”/副词,将近。D.都是连词,所以,因此。故选D。
  [参考译文]
聆听过了黄钟的声音,这样以后才知道叩击缶所发出的声音是多么细小;目睹了帝王礼服上的绣龙纹饰,这样以后才知道自己所穿的粗布衣服是多么简陋;接受过学校的教育,这样以后才知道不学习的困惑。所以学习这件事就好像是登山,越走越高;就好像是睡眠,越久越充足。回顾学习活动的由来,就遥远渺茫了,但因为它难所以懈怠,这不仅是认识错误,而且是行为完全不正确了。《诗经》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说的是好学啊。
凡是求学的人,把要旨放在前面,把事物的名称放在后面,要旨明白了,事物的名称也就懂了。然而那些儒生广博地学习,致力于事物的名称的考据,在器械方面有详细的了解,致力于训诂,摘录其中的章句却不能总括其中所蕴含的要旨,来获得上古的至贤之君的思想。这和“女史诵诗,内竖传令”没有什么差别啊。因此使求学的人空费心思和精力却不懂得道,浪费光阴却没有成就。因此有德行有才能的人一定要选择老师啊。
3.DJN “比数年来”是一个表示时间的短语,其后应断开。“颇发愤自惩艾”和“悔前所为”是两个表意完整的动宾短语,二者后面都应断开。“而聪明衰耗”是表示语意转折的主谓结构,其前应该断开。故应在D、J、N处断开。
4.C “心善其说”中的“善”意为“认为好”,“善假于物也”中的“善”意为“擅长,善于”。二者意思不同。
  [参考译文]
我年少的时候读书,看一遍就能够背诵。默写文章,也没有大的差错。但是我却依恃这样的本领而放纵自己,喜欢和巧言善辩、嗜好饮酒的人交往。十天或一月之内,捧着书卷的日子没有几天。所以我虽然有较强的记忆力,但是学业往往因为不尽心尽力而荒废了。
近几年来,我十分努力地读书来惩戒自己,对之前所做的事情感到后悔;然而我的聪明已经衰减,大概不如从前的十分之一二。每查阅一件事情,必定从头到尾翻寻数次,合上书卷便感到模糊不清,就又不明白了。所以现在虽然勤劳辛苦,学业却往往因为健忘而荒废了。
唉!败坏我的学业的,常常是“不勤”和“善忘”这两样啊。最近我读《齐史》,看到孙搴回答邢邵的话说:“我用三千精锐的骑兵,足以抵挡你几万疲困的士兵。”我心中认为他说得好,于是选取了经、传、子、史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事例,得到若干条,编辑成若干卷,取名为《精骑集》。
5.答案 (1)所以从学习的科目上来说,(学习)是有终点的;如果从学习的意义上来说,那么(学习)片刻都不能停止。
(2)君子学习,听在耳里,记在心上,散布在身体之中,表现在一举一动之间。
解析 (1)“数”,科目。“须臾”,片刻。“舍”,停止。
(2)“箸”,显明,此处可译为“记”。“四体”,本指人的四肢,此处泛指整个身体。“形”,表现。
6.答案 ①学习要用心,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注重实践)。②学习是为了完善身心(修身养性)。
解析 文中说“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强调君子要用心学习,并且要将所学的表现在自己的言行举止上。“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强调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身心。作答时,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将其翻译并概括出来即可。
  [参考译文]
  学习从哪里开始 到哪里结束 回答说:学习的科目,应当以诵读经文为起始,以研究礼法为终点;学习的意义,以做有志之士为起始,以成为圣人为终点。果真能持久努力不懈就能深入进去,一直学到身死才可以停止。所以从学习的科目上来说,(学习)是有终点的;如果从学习的意义上来说,那么(学习)片刻都不能停止。努力学习,就是人;放弃学习,就是禽兽了。《书》是记载古代政治事务的:《诗》是中和之声的极致;《礼》是法律的根本,是万事万物的纲要。所以学习到《礼》就达到了最终目的。这就可以称作达到道德之极境。《礼》之敬重礼仪制度,《乐》之中和,《诗》《书》之广博,《春秋》之精妙,将天地间所有的道理都包括了。
君子学习,听在耳里,记在心上,散布在身体之中,表现在一举一动之间,即使是极细小的一言一行,都可以作为人的楷模;小人学习,从耳朵里进,从嘴巴里出,嘴巴和耳朵之间只不过四寸而已,怎么能够完善七尺之躯呢 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修养自身,现在的人学习则是为了在别人面前炫耀。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身心;小人学习,是将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东西去讨人好评。
三年模拟练
温故知新
1.用来……的
2.通
3.靠着,靠
4.怠惰,松懈
5.成,成功
习题演练
1.BFG “玄黄之色既著”和“纯皓之体斯亡”两个句子,结构上两两相对,“著”和“亡”后都应断开;“孰”的意思是“谁”,“孰……欤”的意思是“谁……呢”,表疑问,“孰”的前面应断开;“敝而不渝”的意思是“(这幅画)变得破旧了,(画上去的颜色也)不会改变”,语意完整,“渝”后应断开。故应在B、F、G处断开。
2.B 此处的“因而”是两个词,“因”是“因袭,沿袭”的意思,“而”是连词;现代汉语中“因而”是连词,表示结果。二者的意义和用法不同。
3.D 徐干在文中列举太昊、燧人氏等人的例子,固然能说明圣人从自然万物中得到启发、成就功业的道理,但这并不是作者目的之所在,作者的目的是论证本段的观点——人的内心世界一定要有光明指引,我们要用心向外界学习,向经典学习,向圣人学习,使自己达到博学通达的程度。
4.答案 (1)圣人的高尚品德,并不仅仅取决于一种途径,所以说求学的人要聚合多种途径。(“学者”“所以”“总”各1分,句意1分)
(2)因此,君子定居时一定要选择好的环境,外出求学时一定要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这是为了防止自己受邪恶乖僻之人的影响,接近“礼”“仁”之道。(“游”“邪辟”“中正”各1分,句意1分)
解析 (1)学者:求学的人。所以:表原因。总:聚合。
(2)游:外出求学。邪辟:邪恶乖僻之人。中正:中正之道,即“礼”“仁”之道,译作名词。
5.答案 ①人的内心世界需要光明的指引,人的学习和成长需要良好环境的引领。②环境会影响人的学习和成长。③我们要主动找到并融入一个良好的环境,汲取其中的营养。(每点1分)
解析 材料一第一段说“学者,心之白日也”,第四段又进一步说“人心必有明焉,必有悟焉,如火得风而炎炽”,接着通过太昊等人的例子说明指引人心的就是良好的外在环境,由此可归纳出第①点。材料二直接通过蓬草生长在麻丛当中,不需要扶植就能长得挺直,而洁白的沙子如果混进黑泥里,也会和黑泥一起变成黑色,说明外在环境直接影响了个人的学习和成长,由此可归纳出第②点。材料二最后强调“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突出了人对环境的选择,由此可归纳出第③点。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学习,可以用来疏导精神,畅达思想,陶冶性情。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处在蒙昧状态,什么都不知道。就像晚上在没有光线的暗室里,想寻找什么却看不到,明亮的阳光照进来,那么室内各种东西都辨别清楚了。学习就是心灵的阳光啊。所以先王设立主管教育的官员,掌管公卿大夫的子弟的教育,传授给他们六种道德,分别是智、仁、圣、义、中、和;传授给他们六种技能,分别是礼制、音乐、射箭、驾车、写字、计算。
靠着墙根儿站着而想着到远方去,不如迅速行动起来能够使自己必定到达目的地;孤身一人待在家里而幻想着获得聪明才智,不如扎实地学习能够使自己必然达到智慧明达的程度。马虽然有善跑的腿,但如果不熟习驾车之道,就算不上良马;正如人虽然有美好的资质,但不学习道理,就不能成为君子。所以求学的人追求的是学习道。这有点像那绘画中的彩色,天的青色和地的黄色已经画好,这样宣纸原来纯白的底色就消失了,直到(这幅画)变得破旧了,(画上去的颜色也)不会改变,有谁知道它最初的颜色是白色的呢
君子学习的劲头不松懈,就如同日月的运行,一生勤勉不倦,直到死去才停止。所以即使他有好的资质,但没有坚定的志向,也不能成就一番事业。从事学习的人成千上万,但成功的人却没有几个。所以君子一定要确立自己的志向。大型音乐的成功演奏,并不仅仅取决于一种乐器的声音;美好膳食的调和,并不仅仅取决于一个菜的味道;圣人的高尚品德,并不仅仅取决于一种途径,所以求学的人要聚合多种途径。
独自一人思索就会思路阻塞而不通畅,独自一人做事就会处处遇到困难而不能成功。人的内心世界一定要有光明指引,这样必定会有所领悟,就如同火焰得到风的助力后会燃烧得更加炽热。所以太昊观察天地而画出八卦,燧人氏观察季节变化而发明钻木取火,黄帝听到凤凰的鸣叫而创造了音律。这些都说明了至高无上的圣人向神明学习,而从自然万物中得到启发的道理。贤明的人无法向遥远年代的人学习,于是向近代的人学习,因此以圣人为师。并不是只有贤明的人向圣人学习,圣人之间也会相互沿袭、学习。六经都是一代代圣人相互沿袭而流传下来的书。今天求学的人如果怀着殷勤的心意获取圣人之道,也可以使自己达到博学通达的程度。
材料二:
南方有一种鸟,名叫“蒙鸠”,用羽毛构筑自己的巢穴,再用毛发把巢穴编结起来,系在芦苇的花穗上。一遇风吹,芦苇的花穗折断,蒙鸠的巢穴也就掉到了地上,鸟蛋被打破,幼鸟被摔死。这并不是蒙鸠的巢穴构筑得不完好,而是它所系结的东西太脆弱所造成的。西方有一种树木,名叫“射干”,树茎只有四寸长,可它生长在高山上面,面对百丈深渊。它的树茎并不能长到这么长,而是它所生长的地势使它如此的。蓬草生长在麻丛当中,不需要扶植就长得挺直;洁白的沙子如果混进黑泥里,就和黑泥一起变成黑色。兰槐的根就是白芷,如果将它浸泡在臭水中,君子就不会靠近它,百姓也不会佩戴它。这并不是它的本质不好,而是它被浸泡在臭水里的缘故。因此,君子定居时一定要选择好的环境,外出求学时一定要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这样是为了防止自己受邪恶乖僻之人的影响,接近“礼”“仁”之道。
五年高考练
1.CEG(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解析 断句的前提是理解句意。“夫子善之”意思是“孔子认为赵襄子的做法很好”,作“韩非书云”的宾语,所以C处断开。“引”后省略指代孔子的话的“之”,“引以张本”意思是“(韩非)先引用孔子的话来作为伏笔”,句意完整,E处断开。“然后”,为连词,用于句首;“然后难之”,句意完整,意思是“然后反驳孔子的说法”,故G处要断开。“岂有不似哉”是一个完整的反问句,中间不用断。
2.B B项,两个“劝”意思相同。“不可以不劝爱人”意思是“不能不鼓励爱别人”,“劝”是“鼓励”的意思。
3.C “使自己更加贤能”错误。孔鲋认为“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也就是说,他们引经据典是为了自圆其说,使自己看起来很贤能,而不是真的使自己更加贤能。另外,将“好事而穿凿者”等同于“世人”,表述不够准确。
4.答案 (1)我的群臣没有不对我有骄傲轻慢之意的,只有高赫没有失去君臣间的礼节,因此把他放在前面。(“骄侮”“唯”“是以”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请允许我大体说说一隅之见,先生您细察一下它是否真实。(“一隅”“审”“信”各1分,句意通顺1分)
解析 (1)骄侮,骄傲轻慢。唯,副词,只有。是以,因此,所以。
(2)一隅,泛指事物的一个方面,可引申为“片面”。审,仔细考察。信,真实。
5.答案 赵襄子奖赏群臣时,孔子已经去世许多年,不可能对此表达意见。(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孔鲋在批驳韩非时,抓住其论述的关键漏洞,即使用了虚假的事实。《韩非子·难一》中说:“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孔鲋摆出事实,“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孔子在鲁哀公十六年去世,而赵襄子赏赐高赫是在鲁哀公二十七年,前后相差十一年,所以孔子是不可能对此发表意见的,孔鲋以此推断韩非只是“好事而穿凿者”。
方法总结 1.关注文中的重要人物及事件。严防张冠李戴、事件杂糅或无中生有,严防内容上的断章取义或者范围、作用、程度等的不明确。
2.关注人物的对话。严防内容上的主次不分、因果关系不明或文意理解上的错误。
3.关注文言现象。对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一定要能作出合理的解释,严防对原文信息的错解或误译。
4.关注题干。明确题干的考查点,严防与题干要求无关的信息或不恰当的推断混入答案。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赵襄子被围困在晋阳城中,突围后,他奖赏五个有功的人,高赫是受赏的第一个人。张孟谈说:“晋阳的战事,高赫并没有大功,现在成了受赏的第一个人,为什么 ”赵襄子说:“晋阳的战事,我们赵家处于危机之中,宗庙快完了。我的群臣没有不对我有骄傲轻慢之意的,只有高赫没有失去君臣间的礼节,因此把他放在前面。”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说:“赵襄子真是善于奖赏啊!他奖赏一个人,能使天下做臣子的没有敢失礼的了。”有人说:孔子不懂得何为善于奖赏。善于赏罚的人,百官不敢越职侵权,群臣不敢丧失君臣礼节。君主设立法度,臣下没有奸诈之心。这样的话,才可以算是善于赏罚了。襄子有君臣关系密切的恩泽,掌握着令行禁止的法令,这样也还有高傲轻慢的臣子,证明襄子失于惩罚。做臣子的,谋事有功就赏。现在高赫仅仅是不高傲轻慢,而襄子就赏他,这是失于奖赏。所以说:孔子不懂得何为善于奖赏。
材料二:
陈郡有个叫武臣的人,对孔鲋说:“韩非主张的刑法之说,与孔子的言论不同之处实在太多了。每当我探索他们二人言论的深意,比较他们的区别,发现在历经时代变化而能经久不衰,在遏制奸邪、劝导向善方面,韩非未必是错误的,而孔子也未必完全正确。像韩非这样的人,也可以说是当代圣人。”孔鲋说:“现在的人,一形容高就一定说上与天齐,一讲到深就一定说下及深渊。那些生来好事又穿凿附会的人,每言必引经据典以自圆其说,援引圣人之言以显示自己贤能,妄图以此取信于那些愚昧无知的人,让自己的学说有根据。比如诸子所著的那些书,里面的内容都是这样。请允许我大体说说一隅之见,先生您细察一下它是否真实。”武臣说:“好的。”孔鲋说:“从前赵、韩共同吞并了知氏,赵襄子在论功行赏的时候,首先赏赐的是并无功劳的臣子,然后才赏赐其他有功之臣。韩非在他的书里说孔子认为赵襄子的做法很好,先引用孔子的话来作为伏笔,然后再反驳孔子的说法,韩非的书里难道不是篇篇都用的这种手法吗 然而他所说的根本不符合事实。怎么来证明他说的不对呢 我的先祖孔子在春秋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日去世,而到鲁哀公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三家共同讨伐郑国,遇到陈恒的军队就返回了,那时孔子去世已经十一年了,而晋国的四卿都还在世。后来到了鲁悼公十四年,知氏才灭亡。知氏灭亡上距孔子去世时间很远,而韩非却公然信口胡说,竟然毫无惭愧之意。由此看来,世上之所以有这么多好事之徒,都是韩非之流的罪过。因此我已经有很长时间对于小道的信息缄口不语,对诸子的言说塞耳不闻了。而你却用木尺来量天高,直起寸指来测深渊,昧于大道又执迷不悟,轻信妄言而猜疑圣人,这恐怕不是我希望看到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