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6 赤壁赋
基础过关练
一、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2.山川相缪
二、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歌
2.如
3.绝
4.下
5.属
6.适
7.固
8.乎
三、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白露横江
古义: 。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在9月7、8或9日。
2.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 。
今义:我国民间使牛与牛相斗的一种习俗。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 。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失意的样子。
4.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 。
今义:美貌的女子。
四、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歌窈窕之章
2.击空明兮溯流光
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4.正襟危坐
5.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6.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7.下江陵
8.顺流而东也
9.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10.侣鱼虾而友麋鹿
五、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特殊句式:
译文: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特殊句式:
译文:
3.凌万顷之茫然。
特殊句式:
译文:
4.渺渺兮予怀。
特殊句式:
译文:
5.客有吹洞箫者。
特殊句式:
译文:
6.何为其然也
特殊句式:
译文:
7.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特殊句式:
译文:
8.固一世之雄也。
特殊句式:
译文:
9.而今安在哉
特殊句式:
译文:
10.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特殊句式:
译文:
11.而又何羡乎!
特殊句式:
译文:
1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特殊句式:
译文:
六、成语积累: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的正误。
1.他浑身散发着一股遗世独立的超脱感。( )
2.《我与地坛》(节选)中,史铁生对母亲的怀念如泣如诉,让人深受感动。( )
3.杭州武林路步行街上的游客不绝如缕。( )
4.先生讲课时,他就在一旁正襟危坐,静静地听。( )
5.汉学研究工作所需要的文献浩如烟海,你们看到的不过是沧海一粟。( )
6.敦煌,可谓人类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艺术宝库。( )
七、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组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如“壬戌之秋”中的“壬戌”就属于干支纪年法。( )
2.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如“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就是指“斗宿和牛宿”。( )
3.赋是一种讲究辞采、体物铺陈的文体,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句式上以四六句为主,追求骈偶;语言上要求声律谐协;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
4.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用于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如“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他的字。( )
5.“七月既望”中的“既望”属于月相纪日法。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通常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叫“晦”,最后一天叫“朔”,十五日叫“望”,十六日叫“既望”。( )
6.舳舻,船头和船尾的并称,泛指首尾相接的船只。和文中的“一苇”用法一样,都指船。( )
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2019课标全国Ⅱ)苏轼在《赤壁赋》中以“ , ”两句,写出了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乐声之美。
2.(2020全国Ⅱ)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江水不停地流去,“ ”;月亮时圆时缺,“ ”。
3.《赤壁赋》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游于赤壁之上,吟咏《诗经·陈风·月出》及其诗句,即文中“ , ”。
4.《赤壁赋》中,“客”幻想与神仙共游,与明月同存的句子是“ , ”。
5.苏轼在《赤壁赋》中紧扣水月,阐述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如果从变化的角度观察,那么“ ”;如果从不变的角度观察,那么“ ”。
6.《赤壁赋》中,写苏轼一行人乘着小船在辽阔的江面上自由来去的句子是“ , ”。
7.《赤壁赋》中,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 , ”。
8.《赤壁赋》中,“ , ”两句,简洁而生动地写出了曹操水军的强盛气势。
9.《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长江,吹洞箫的客人由此发出了人生短暂的感叹,即“ , ”。
10.《赤壁赋》中,用“潜蛟”舞、“嫠妇”泣从侧面烘托箫声的感染力的句子是“ , ”。
11.“沧海”经常出现在古代诗文中,和其他意象组合,或展现宽阔胸襟,或寄托忧思情怀,或抒发离情别绪等,如“ , ”。
12.“清风”拂面,撩动古人的心弦,又化作佳句融入古代诗文,其中令你印象深刻的两句是“ , ”。
片段阅读练
一、(2024天津四校期末联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哲宗立,召为礼部郎中。轼起于忧患,不欲骤履要地,辞于宰相蔡确。确曰:“公徊翔久矣,朝中无出公右者。”卒不许。元祐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知杭州。未行,谏官言前相蔡确知安州,作诗借郝处俊事以讥太皇太后。大臣议迁之岭南。轼密疏:“朝廷若薄确之罪,则于皇帝孝治为不足;若深罪确,则于太皇太后仁政为小累。谓宜皇帝敕置狱逮治,太皇太后出手诏赦之,则于仁孝两得矣。”宣仁后[注]心善轼言而不能用。
(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
[注] 宣仁后:北宋宋英宗皇后,宋神宗之母高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欲擢冠多士 擢:选拔,提拔
B.轼恐不见容 见:加在动词前表被动
C.轼密疏 疏:上给皇帝的奏章
D.宣仁后心善轼言而不能用 善:善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轼起于忧患 月出于东山之上
B.积以论事 忽魂悸以魄动
C.为当轴者所恨 委身为贾人妇
D.大臣议迁之岭南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2)确曰:“公徊翔久矣,朝中无出公右者。”
二、(2024广东广州白云中学月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注]。”是日剧饮而归。
(选自苏轼《游沙湖》,有删改)
[注] 唱黄鸡:比喻时光流逝。
4.请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3处。
余 戏 之 曰 余 以 手 为 口 君 以 眼 为 耳 皆 一 时 异 人 也
5.苏轼对庞安常的赏识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概括。
三年模拟练
(2024河南百师联盟联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秋月泛湖,游之上者,未有若周君山游者之上也。不知古人曾有是事否,而余平生以为胜期,尝以著之诗歌。今丁卯七月望夜,始得一为之。
初发棹,自龙口向香炉。月升树端,舟入金碧。偕者二僧一客,及费甥、坡孙①也。南崖下渔火数十星,相接续而西,次第过之,小船捞虾者也。开上人②指危崖一树曰:“此古樟,无虑十数围,根抱一巨石,方丈余。自郡城望山,见树影独出者,此是也。”然月下舟中仰视之,殊不甚高大,余初识之。客黎君曰:“苏子瞻赤壁之游,七月既望,今差一夕尔。”余顾语坡孙:“汝观月,不在斗牛间乎 ”因举诵苏赋十数句。
又西出香炉峡中,少北。初发时,风东南来,至是斜背之。水益平不波,见湾碕,思可小泊,然且行,过观音泉口,响山前也。相与论地道通吴中,或说有神人金堂数百间,当在此下耶 夜来月下,山水寂然,湘灵、洞庭君,恍惚如可问者。
又北入后湖,旋而东,水面对出灯火光,岳州城也。云起船侧水上滃滃然平视之已作横长状,稍上乃不见。坡孙言:“一日晚,自沙嘴见后湖云出水,白团团若车轮巨瓮状者十余积,即此处也。”然则此下近山根,当有云孔穴耶 山后无居人,有棚于坳者数家,洲人避水来者也。数客舟泊之,皆无人声。转南出沙嘴,穿水柳中,则老庙门矣。《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翅也。
既泊,乃命酒肴,以子鸡苦瓜拌之,月高中天,风起浪作,剧饮当之,各逾本量。超上人守荤戒,裁少饮,啖梨数片,复入庙,具茶来。夜分登岸,别超及黎,余四人寻山以归。明日记。
(节选自吴敏树③《君山月夜泛舟记》,有删改)
[注] ①费甥、坡孙:吴敏树的外甥名费,孙子名坡。②上人:对僧人的敬称。“开”与下文“超上人”中的“超”均是僧人之名。③吴敏树:巴陵铜柈湖人,清道光十二年举人,后辞官潜心于诗、古文之学,终成大器,成为中国柈湖文派的创始人。
温故知新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游之上者——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2.未有若周君山游者之上也——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
3.而余平生以为胜期——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4.今丁卯七月望夜——七月既望(《赤壁赋》)
5.不在斗牛间乎 ——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6.相与论地道通吴中——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
习题演练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云起A船侧B水上C滃滃然D平视之E已作F横长G状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不知古人曾有是事否”中的“事”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事”含义不同。
B.“开上人指危崖一树”中的“危”与“危楼高百尺”中的“危”含义相同。
C.“因举诵苏赋十数句”中的“举”与“举酒属客”(《赤壁赋》)中的“举”含义相同。
D.“余四人寻山以归”中的“寻”与“未果,寻病终”(《桃花源记》)中的“寻”含义不同。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篇讨论“游之上者”,“始得”二字使“如愿以偿”之感溢于言表。
B.作者缅怀苏轼时,有感于赤壁之战,吟诵“苏赋十数句”。
C.文章以小舟的行进为线索,有时写景状物,有时联想考据,摇曳生姿。
D.本文是一篇“记”,记寻常风物独有情趣,引经据典如话家常,形散而神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南崖下渔火数十星,相接续而西,次第过之,小船捞虾者也。
(2)山后无居人,有棚于坳者数家,洲人避水来者也。
5.文中的“水”和“月”是作者寄托感情的重要载体,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3分)
五年高考练
文言文阅读之虚词的理解
(2023北京,6—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8分)
贵 廉
汉元帝时,贡禹上书言:“孝文皇帝时,贵廉洁,贱贪污,贾人、赘婿及吏坐赃者,皆禁锢不得为吏。赏善罚恶,不阿亲戚,罪白者伏其诛,疑者以与民,无赎罪之法。故令行禁止,海内大化,天下断狱仅四百,与刑措亡异。
“武帝始临天下,尊贤用士,辟地广境数千里。自见功大威行,遂从嗜欲。用度不足,乃行一切之变,使犯法者赎罪,入谷者补吏。是以天下奢侈,官乱民贫,盗贼并起,亡命者众。郡国恐伏其诛,则择便巧史书①、习于计簿、能欺上府者,以为右职;奸宄不胜,则取勇猛能操切百姓者、以苛暴威服下者,使居大位。故亡义而有财者显于世,欺谩而善书者尊于朝,悖逆而勇猛者贵于官。故俗皆曰:‘何以孝弟为 财多而光荣。何以礼义为 史书而仕宦。何以谨慎为 勇猛而临官。’故黥劓而髡钳者,犹复攘臂为政于世,行虽犬彘,家富势足,目指气使,是为贤耳。故谓居官而置富者为雄杰,处奸而得利者为壮士。兄劝其弟,父勉其子,俗之败坏,乃至于是!察其所以然者,皆以犯法得赎罪,求士不得真贤,相守②崇财利而诛不行之所致也。
“今欲兴至治,致太平,宜除赎罪之法。相守选举不以实及有赃者,辄行其诛,亡但免官,则争尽力为善,贵孝弟,贱贾人,进真贤,举实廉,而天下治矣。”
呜呼,今日之变,有甚于此!自神宗③以来,黩货之风日甚一日。国维不张,而人心大坏,数十年于此矣。《书》曰:“不肩好货,敢恭生生,鞠人谋人之保居,叙钦。”④必如是而后可以立太平之本。
贡禹又言:“欲令近臣自诸曹侍中以上,家亡得私贩卖,与民争利。犯者辄免官削爵,不得仕宦。”此议今亦可行。自万历以后,天下水利碾硙,场渡市集,无不属之豪绅,相沿以为常事矣。
(取材于顾炎武⑤《日知录》)
[注] ①便巧史书:这里指善于舞文弄墨。②相守:诸侯国相、郡守。③神宗:明朝皇帝,年号万历。④“不肩好货”句:大意是不任用贪财的人,而举用懂得养民、能改善百姓生活的人。⑤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辟地广境数千里 广:宽广
B.遂从嗜欲 从:放纵
C.则取勇猛能操切百姓者 操切:胁迫
D.黩货之风日甚一日 黩:贪求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B.
C.
D.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与刑措亡异
同把刑罚搁置起来差不多
B.悖逆而勇猛者贵于官
违反正道又凶猛的人比官员的地位还高
C.相守选举不以实及有赃者
相守中选拔推举官吏不按实情的以及收受贿赂的人
D.国维不张
国家纲纪制度形同虚设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顾炎武引用贡禹的上书,旨在以史为鉴,说明廉之可贵。
B.汉孝文帝时,崇尚廉洁,官场清约,赏罚分明,风气纯正。
C.武帝后期,世风败坏到极点,父兄规劝子弟要洁身自好。
D.顾炎武认为,任用廉洁爱民的人为官是治理好国家的根本。
5.根据第二段内容,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赎罪之法”滋生了哪几方面弊端。(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一、
1.同“凭”,乘
2.同“缭”,盘绕、围绕
二、
1.①歌唱 ②歌词 ③作歌,作诗
2.①往 ②像,如同 ③及,比得上
3.①断 ②横渡 ③独一无二的,绝妙的 ④副词,极,非常 ⑤与世隔绝的
4.①攻占 ②底部,位置在低处 ③低于 ④向下 ⑤等次低
5.①劝请 ②归属 ③同“嘱”,嘱托 ④类 ⑤连接
6.①享有 ②恰好,正巧 ③适应
7.①本来 ②使之固,巩固 ③顽固 ④必,一定
8.①助词,用于形容词后,相当于“然”,可译为“……的样子” ②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吗”或“呢” ③介词,相当于“于”,可译为“在”
三、
1.白茫茫的水汽
2.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3.旷远的样子
4.所思慕的人
四、
1.名词作动词,唱
2.形容词作名词,月光下的清波
3.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落泪
4.形容词作动词,整理
5.名词作状语,向南
6.名词作状语,向西/名词作状语,向东
7.名词作动词,攻占
8.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军
9.名词作动词,捕鱼/名词作动词,砍柴
10.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朋友
五、
1.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介词(于)+名词或名词性词组(赤壁之下)放在句末,正常语序为“苏子与客于赤壁之下泛舟游”。
译文:苏子和客人在赤壁之下乘船游玩。
2.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介词(于)+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东山之上/斗牛之间)放在句末,正常语序为“月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
译文:月亮从东边的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
3.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定语“茫然”放在了中心词“万顷”的后面,正常语序为“凌茫然之万顷”。
译文: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4.特殊句式:主谓倒装句,“予怀”是主语,“渺渺”是谓语,谓语放在了主语的前面,正常语序为“予怀渺渺兮”。
译文:我心里想得很远。
5.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中心词“客”+定语“有吹洞箫”+“者”,定语放在了中心词的后面,正常语序为“有吹洞箫者客”。
译文:有个吹洞箫的客人。
6.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宾语“何”置于介词“为”之前,正常语序为“为何其然也”。
译文:(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
7.特殊句式:被动句,介词“于”表被动。
译文:这不是曹孟德受困于周瑜的地方吗
8.特殊句式:判断句,以“……也”为标志。
译文:本是一代豪杰。
9.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宾语“安”置于动词“在”之前,正常语序为“而今在安哉”。
译文:可如今又在哪里呢
10.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介词(于)+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江渚之上)放在句末,正常语序为“况吾与子于江渚之上渔樵”。
译文:何况我和你在江边捕鱼砍柴。
11.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宾语“何”置于动词“羡”之前,正常语序为“而又羡何乎”。
译文:我们又羡慕它们什么呢!
12.特殊句式:判断句,以“……也”为标志。
译文: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
六、
1.√ 遗世独立:远离世俗,独自生活。
2. 如泣如诉:好像在哭泣,又好像在诉说,形容声音凄切、悲苦。不合语境。
3. 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不合语境。
4.√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5.√ 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
6.√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形容很丰富,用不完。
七、
1.√
2.√
3.√
4. “字用于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错。字用于平辈之间相称,在下对上、卑对尊写信或呼唤时,也可以称字。
5. 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叫“朔”,最后一天叫“晦”,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过了“望”日后的第一天叫“既望”。
6. “和文中的‘一苇’用法一样,都指船”错。“舳舻”运用了借代手法,以船头和船尾代指船;“一苇”运用了比喻手法,比喻船很小,像一片苇叶。
八、
1.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2.而未尝往也 而卒莫消长也
3.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4.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
5.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6.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7.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8.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9.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10.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11.(示例1)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示例2)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示例3)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12.(示例1)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示例2)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
片段阅读练
1.D 善:认为好。
2.A 两个“于”都是介词,可译为“从”。B.介词,因为/连词,表并列。C.介词,被/动词,做。D.代词,本文中指蔡确/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3.答案 (1)等到二十岁,(苏轼)广泛通晓古代典籍,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读贾谊、陆贽的书。
(2)蔡确说:“你徘徊不进已经很久了,朝中没有人能超出你之上。”
解析 (1)“比”,及,等到。“属文”,写文章。“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2)“徊翔”,比喻仕途升降,可译为“徘徊不进”。“出”,超出,高出。“右”,上(古人以右为尊)。
[参考译文]
等到二十岁,(苏轼)广泛通晓古代典籍,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读贾谊、陆贽的书。嘉祐二年,参加礼部主持的科考。主考官欧阳修看到苏轼写的《刑赏忠厚论》,很惊喜,想要评为第一,但又怀疑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只评为第二名。后来苏轼通过书信得以去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
哲宗即位,召他做礼部郎中。苏轼从忧患中被起用,不想骤然间居于显要的地位,向宰相蔡确推辞。蔡确说:“你徘徊不进已经很久了,朝中没有人能超出你之上。”最终不被允许。元祐四年,因为长期议论政事,被当权的人怨恨。苏轼担心不被他们容忍,请求调职到外地,任杭州知州。尚未动身,谏官说前任宰相蔡确任安州知州,他作诗借郝处俊的事来讥讽太皇太后。大臣们建议把他放逐岭南。苏轼秘密上奏说:“朝廷如果从轻惩处蔡确,那对皇帝以孝治天下的政策就不足;如果从重惩处蔡确,那对太皇太后的仁政又有所欠缺。认为应由皇帝下诏书立案逮捕治罪,太皇太后下手诏宽赦他,那就在仁和孝两方面都得当了。”宣仁后心里认为苏轼说得好但是没能采用。
4.答案 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解析 “曰”是“说”的意思,其后要断开。“余以手为口”和“君以眼为耳”结构相同,两两相对,二者中间应断开。“皆”是“都,全”的意思,是对前面“余”和“君”两种不同情况的总括,其前应断开。
5.答案 ①听闻庞安常的名声后,主动前去求医。②治病时称赞庞安常是“一时异人”。③病愈后同庞安常一起游览清泉寺与兰溪,并和庞安常痛饮。
解析 由“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可知,苏轼听闻庞安常的名声后,主动前去求医。由“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一时异人也”可知,苏轼治病时称赞庞安常是“一时异人”。由“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剧饮而归”可知,苏轼病愈后同庞安常一起游览清泉寺与兰溪,并和庞安常痛饮。
[参考译文]
黄州东南三十里是沙湖,又叫螺师店。我在那里买了田地,因为前去察看田地的好坏而得了病。听说麻桥人庞安常擅长治病,但是耳朵聋。我就去他那里看病。庞安常虽然耳朵聋,但是聪明超过一般人,我用纸写字给他看,写不了几个,他就能够懂得我的意思。我和他开玩笑说:“我用手当嘴巴,你用眼当耳朵,我们都是当代才能出众的人。”病好之后,我和他一同游览清泉寺。清泉寺在蕲水县城外两里左右。那里有王羲之的洗笔泉,泉水很甜,下方靠近兰溪,溪水向西流。我创作了一首诗歌:“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一天,我们喝得痛快了才回去。
三年模拟练
温故知新
1.上等
2.比得上
3.美好
4.望日
5.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6.共同,一起
习题演练
1.BDE “云起船侧”的主语是“云”,“水上滃滃然”的主语是“水上(云气)”,“平视之”的主语是人,“已作横长状”的主语是云气,据此可知,应在“水上”“平视之”“已作横长状”前面断开,即在B、D、E处断开。
2.C A.名词,事情/动词,侍奉。二者含义不同。正确。B.二者含义相同,都是“高”的意思。正确。C.皆,全/举起。二者含义不同。D.沿着,顺着/随即,不久。二者含义不同。正确。
3.B “有感于赤壁之战”错误,由原文“客黎君曰……因举诵苏赋十数句”可知,作者只是以苏赋指点孙子,并未有感于赤壁之战。
4.答案 (1)南边高崖下有几十处闪烁的渔船灯火,它们前后相接向西而行,依次从我们身旁经过,那是渔民摇着小船在捕捞虾子。(“渔火数十星”“接续”“次第”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山后没有人居住,但在山间低洼平整的地方有几处搭建的草棚,这是沙洲上的人来这里躲避水患时建的。(“居”“有棚于坳者数家”“洲人避水来者也”各1分,句意通顺1分)
解析 (1)“渔火数十星”,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数十星渔火”。“接续”,连接。“次第”,依次。
(2)“居”,居住。“有棚于坳者数家”,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坳者数家有棚”。“洲人避水来者也”,判断句。
5.答案 作者借助“水”与“月”,营造了一种幽静安谧的氛围,虚实结合,神奇瑰丽的虚幻境界与苍茫天宇星月朗照的实情实景相映衬,表现出作者悠然自得的人生态度。
解析 本文第三段中“夜来月下,山水寂然,湘灵、洞庭君,恍惚如可问者”的意思是“夜色之下,月光映照,山和水都静寂无声,想起传说中的湘灵、洞庭君,恍惚间仿佛可以和他们问答一般”。这里的“水”和“月”都是静寂的,作者由这“水”和“月”营造的恍惚迷离之境而想到神奇瑰丽的虚幻境界,而神奇瑰丽的虚幻境界又与苍茫天宇星月朗照的实情实景相映衬,表现出作者悠然自得的人生态度。
[参考译文]
秋天月夜泛舟湖上,上等的游玩方式,没有比在洞庭湖中环绕君山泛舟游玩更好的。不知道古代的人是否曾经做过这样的事情,我这一生把在洞庭湖中环绕君山泛舟游玩当作美好的愿望,曾经在诗歌中写下这个愿望。现在是同治六年七月望日夜晚,我才得到这样一次在洞庭湖中环绕君山泛舟游玩的机会。
开船启程,从龙口出发前往香炉峰。月亮从树顶上升起,船在月光照耀下呈金碧色的湖水中行进。同游的是两个僧人和一个客人,以及我的名费的外甥和我的孙子吴坡。南边高崖下有几十处闪烁的渔船灯火,它们前后相接向西而行,依次从我们身旁经过,那是渔民摇着小船在捕捞虾子。开上人指着高崖上的一棵树说:“这棵古老的樟树,无疑有十几个人两臂合抱那么粗,树根环绕住一块大石头,有一丈多见方。从岳阳城远远望着君山,能见到一个挺拔突出的树影,就是这棵樟树。”但是现在在月光的映射下从船中仰望它,并不觉得它特别高大,我是初次知道它。客人黎君说:“苏轼泛舟游赤壁是在七月十六日,与我们今天泛舟游洞庭湖只差一天的时间。”我回过头对孙子吴坡说:“你看这月,不也是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吗 ”于是我们一起吟诵了苏轼《赤壁赋》里的十几个句子。
又向西从香炉峡中出来,稍微偏北行进。刚开船时,风从东南方向吹来,到这时风从背后斜吹。水面更加平静无波,看到了弯曲的水岸,想到可以在这里暂时停留,但是船并未停留,经过观音泉口,来到响山前。一起谈起这里有地道可以通往吴中的事,有人说:“这里有几百间神仙居住的黄金殿堂,应当在这下面吧 ”夜色之下,月光映照,山和水都静寂无声,想起传说中的湘灵、洞庭君,恍惚间仿佛可以和他们问答一般。
又向北进入后湖,随即向东行进,水面上映照出岸上岳州城灯火的光亮。云雾从船边升腾起来,水上云气腾涌,平视前方,那些云气已经变成横长的形状,逐渐上升,最后不见了。我的孙子吴坡说:“有一天晚上,从沙嘴这个地方可以看见后湖的云气从水面上升腾而起,白色的雾团有的像车轮,有的像大的水瓮,大约有十多团,就是这个地方。”然而这个地方靠近君山脚下,应当有生出云气的洞穴吧 山后没有人居住,但在山间低洼平整的地方有几处搭建的草棚,这是沙洲上的人来这里躲避水患时建的。有几只客船停泊在这里,都没有人的声音。转而向南出了沙嘴,穿过柳树林,便可看见老庙门。《志》记载君山周围长七里有余,因为我们乘坐的船行进得缓慢,感觉似乎不止七里长。
船只停好后,就让人拿出酒菜,用子鸡拌着苦瓜吃,月亮高挂在空中,风起浪涌,大家对着明月和风浪痛快地饮酒,都超过了自己原来的酒量。超上人遵守不吃荤的戒律,仅仅喝了一点点酒,吃了几片梨子,又进入庙里,拿来了茶。半夜时分,大家离船上岸,辞别了超上人和黎君,我们四人顺着山路回家了。第二天我记下了月夜游君山的经历。
五年高考练
1.A 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可译为“使……广,开拓”。
2.C C.两个“则”都是连词,表承接关系,相当于“就”“便”“那么”。 A.音节助词/代词,它们。 B.介词,因为/介词,把。 D.介词,比/介词,在。
知识拓展 文言虚词的推断六法
名称 解说
语境分 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可以推断出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标志识 别法 有些虚词的用法是固定的。如用“者”“也”“非”等表示判断,用“见”“于”“为……所……”等表示被动,用“之”表示宾语前置
句位分 析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就不同。如“其”,在句首作副词(表揣测或反问),在句中动词后一般作代词
成分分 析法 不同的句子成分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可根据虚词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来推断其意义和用法
词性界 定法 有些文言词语兼有实词和虚词两种性质,可借助语境判断其词性,从而推断出其意义和用法
对称分 析法 对称的文句,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已知来推断未知
3.B 错在“比官员的地位还高”,结合上文“显于世……尊于朝”可知,“官”要翻译为官场,本句意为:违反正道又凶猛的人在官场非常显赫。
4.C 错在“洁身自好”,当时父兄规劝子弟要争着做“居官而置富者”“处奸而得利者”。
5.答案 (要点)
为官方面:①任用奸恶;②贪腐横行。
社会方面:①法度废弛;②社会混乱;③世风败坏;④百姓困苦。
解析 ①“犯法者赎罪,入谷者补吏”“郡国恐伏其诛,则择便巧史书、习于计簿、能欺上府者,以为右职;奸宄不胜,则取勇猛能操切百姓者、以苛暴威服下者,使居大位”——任用奸恶、贪腐横行、法度废弛。
②“天下奢侈”“俗之败坏”——世风败坏。
③“官乱民贫”——官场混乱(贪腐横行)、百姓困苦。
④“盗贼并起,亡命者众”——社会混乱。
[参考译文]
汉元帝时,贡禹上书说:“孝文皇帝时,崇尚廉洁,鄙视贪污,商贾、赘婿以及官吏中有贪污行贿的,都被强力限制不得为官。奖赏善人,惩罚恶人,不偏袒亲戚,犯罪证据确凿的按律惩罚,罪证不确凿的(或“犯有可疑轻罪的”)公之于众,没有赎罪的规定。所以令行禁止,天下大治,全天下审理和判决的案件仅有四百起,同把刑罚搁置起来差不多。
“武帝即位之初,尊重贤才,任用士人,开拓疆土数千里。他自以为功绩盛大,威望很高,于是开始放纵自己的欲望。费用不足,就变更各种旧有制度,使得犯法的人能用财物赎罪,交纳一定谷物的可以补为官吏。于是,天下奢侈之风盛行,吏治混乱,百姓贫困,盗贼蜂起,亡命之徒增多。各郡国官吏担心祸殃及身,所以挑选那些善于舞文弄墨、熟悉赋税簿籍、善于巧言蒙骗上级官府的人,授以高官;为非作歹之事层出不穷,就任用凶狠而能够威胁百姓的人、以暴虐手段胁迫人屈服的人,使他们身居要职。所以无义而有财的人显赫于世,欺诈而善于舞文弄墨的人尊贵于朝廷,违反正道又凶猛的人在官场非常显赫。所以,民间流传这样的话:‘要孝悌有何用 钱多就光荣。要礼义有何用 善于舞文弄墨就能显贵。要谨慎有何用 凶狠暴虐就能做官。’于是,受过黥、劓、髡、钳等刑罚的人,也在世间奋起参政,言行虽同猪狗,但家庭富裕、势力强大,颐指气使,这就是所谓的贤能之人。于是称因做官而致富的人为英雄豪杰,称因奸诈而获利的人为壮勇之士。哥哥用这些劝勉弟弟,父亲用这些鼓励儿子,社会风俗败坏,已经到了如此地步!考察其原因,都是犯法却允许拿钱赎罪,难以求得真正的贤能之士,诸侯国相、郡守贪图钱财私利而诛罚措施施行不力所导致的。
“如今想要振兴社会,使天下太平,就应该废除赎罪之法。相守中选拔推举官吏不按实情的以及收受贿赂的人,坚决诛杀,不能仅仅免除官位,那么人人就会争相尽力为善,推崇孝悌,唾弃奸商,进选真正贤能之人,推荐真正廉洁之士,天下就能得以大治。”
唉,如今的变化,比这更加恶劣!自神宗以来,贪财好利的风气一日比一日严重。国家纲纪制度形同虚设,人心大坏,数十年间都是如此。《尚书》说:“不任用贪恋财物的人,任用为百姓谋生活的人,凡是能养育民众、设法使民众安居乐业的,会按照功绩大小提升他们。”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确保太平盛世。
贡禹又说:“想使近臣自各部官员、侍中以上,不得私自贩卖货物,与民争利。凡是违犯的就免除官职、削去爵位,不得再入仕途。”这种方法现今也能实行。自万历以后,天下水利、碾硙、场渡、市集,没有不被豪绅控制的,沿袭下来便成了常见之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