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练习题--第七单元群文阅读(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练习题--第七单元群文阅读(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6.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19 15:12: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单元群文阅读
自然情怀
选文一
(2024河北保定六校联盟期末联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8分)
风把人刮歪
刘亮程
刮了一夜大风。我在半夜被风喊醒。风在草棚和麦垛上发出恐怖的怪叫,像女人不舒畅的哭喊。这些突兀地出现在荒野中的草棚麦垛,绊住了风的腿,扯住了风的衣裳,缠住了风的头发,让它追不上前面的风。她撕扯,哭喊。喊得满天地都是风声。
我把头伸出草棚,黑暗中隐约有几件东西在地上滚动,滚得极快,一晃就不见了。是风把麦捆刮走了。我不清楚刮走了多少,也只能看着它刮走。我比一捆麦子大不了多少,一出去可能就找不见自己了。风朝着村子那边刮。如果风不在中途拐弯,一捆一捆的麦子会在风中跑回村子。明早村人醒来,看见一捆捆麦子躲在墙根,像回来的家畜一样。
每年都有几场大风经过村庄。风把人刮歪,又把歪长的树刮直。风从不同方向来,人和草木,往哪边斜不由自主。能做到的只是在每一场风后,把自己扶直。一棵树在各种各样的风中变得扭曲,古里古怪。你几乎可以看出它沧桑躯干上的哪个弯是南风吹的,哪个拐是北风刮的。但它最终高大粗壮地立在土地上,无论南风北风都无力动摇它。
我们村边就有几棵这样的大树,村里也有几个这样的人。我太年轻,根扎得不深,躯干也不结实。担心自己会被一场大风刮跑,像一棵草一片树叶,随风千里,飘落到一个陌生地方。也不管你喜不喜欢,愿不愿意,风把你一扔就不见了。你没地方去找风的麻烦,刮风的时候满世界都是风,风一停就只剩下空气。天空若无其事,大地也像什么都没发生。只有你的命运被改变了,莫名其妙地落在另一个地方。你只好等另一场相反的风把自己刮回去。可能一等多年,再没有一场能刮起你的大风。你在等待飞翔的时间里不情愿地长大,变得沉重无比。
去年,我在一场东风中,看见很久以前从我们家榆树上刮走的一片树叶,又从远处刮回来。它在空中翻了几个跟头,摇摇晃晃地落到窗台上。那场风刚好在我们村里停住,像是猛然刹住了车。许多东西从天上往下掉,有纸片——写字的和没写字的纸片、布条、头发和毛,更多的是树叶。我在纷纷下落的东西中认出了我们家榆树上的一片树叶。我赶忙抓住它,平放在手中。这片叶的边缘已有几处损伤,原先背阴的一面被晒得有些发白——它在什么地方经受了什么样的阳光。另一面粘着些褐黄的黏土。我不知道它被刮了多远又被另一场风刮回来,一路上经过了多少地方,这些地方都是我从没去过的。它飘回来了,这是极少数的一片叶子。
风是空气在跑。一场风一过,一个地方原有的空气便跑光了,有些气味再闻不到,有些东西再看不到——昨天弥漫村巷的谁家炒菜的肉香;下午晾在树上忘收的一块布;早上放在窗台上写着几句话的一张纸。风把一个村庄酝酿许久的、被一村人吸进呼出弄出特殊味道的一窝子空气,整个地搬运到百里千里外的另一个地方。
每一场风后,都会有几朵我们不认识的云,停留在村庄上头,模样怪怪的,颜色生生的,弄不清啥意思。短期内如果没风,这几朵云就会一动不动赖在头顶,不管我们喜不喜欢。我们看顺眼的云,在风中跑得一朵都找不见。
风一过,人忙起来,很少有空看天。偶尔看几眼,也能看顺眼,把它认成我们村的云,天热了盼它遮遮阳,地旱了盼它下点雨。地果真就旱了,一两个月没水,庄稼一片片蔫了。头顶的几朵云,在村人苦苦的期盼中果真有了些雨意,颜色由雪白变铅灰再变墨黑。眼看要降雨了,突然一阵北风,这些饱含雨水的云跌跌撞撞,飞速地离开村庄,在荒无人烟的南梁上,哗啦啦下了一夜雨。
我们望着头顶腾空的晴朗天空,骂着那些养不乖的野云。第二天全村人开会,做了一个决定:以后不管南来北往的云,一律不让它在我们村庄上头停,让云远远滚蛋。我们不再指望天上的水,我们要挖一条穿越戈壁的长渠。
那一年村长是胡木,我太年轻,整日缩着头,等待机会来临。
我在一场南风中闻见浓浓的鱼腥味。遥想某个海边渔村,一张大网罩着海,所有的鱼被网上岸,堆满沙滩。海风吹走鱼腥,鱼被留下来。
各种各样的风经过了村庄。屋顶上的土,吹光几次,住在房子里的人也记不清楚。无论南墙北墙东墙西墙都被风吹旧,也都似乎为一户户的村人挡住了南来北往的风。有些人不见了,更多的人留下来。
什么留住了他们。
什么留住了我。
什么留住了风中的麦垛。
如果所有粮食在风中跑光,所有的村人,会不会在风停之后远走他乡,留一座空荡荡的村庄。
早晨我看见被风刮跑的麦捆,在半里外,被几棵铃铛刺拦住。
这些一墩一墩,长在地边上的铃铛刺,多少次挡住我们的路,挂烂手和衣服,也曾多少次被我们的?头连根挖除,堆在一起一把火烧掉。可是第二年它们又出现在那里。
我们不清楚铃铛刺长在大地上有啥用处。它浑身的小小尖刺,让企图吃它的嘴、折它的手和践它的蹄远离之后,就闲闲地端扎着,刺天空,刺云,刺空气和风。现在它抱住了我们的麦捆,没让它在风中跑远。我第一次对铃铛刺深怀感激。
  也许我们周围的许多东西,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关键时刻挽留住我们。一株草,一棵树,一片云,一只小虫……它替匆忙的我们在土中扎根,在空中驻足,在风中浅唱……
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
任何一棵树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
任何一粒虫的鸣叫也是人的鸣叫。
(选自《一个人的村庄》,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段画线句运用比拟,用“绊”“扯”“缠”等动词,赋予“草棚麦垛”以生命力,真切传神,新颖生动。
B.第三段中的“风把人刮歪,又把歪长的树刮直”,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风”的破坏力和“风”的建设力。
C.作者由“风”联想到了与之相关的“草”“树”“云”“人”等,之后落笔于对“什么留住了他们”等的思考。
D.文章最后三段采用独立成段的方式,突出表现了人与自然相生相融的关系,有老庄“齐万物”的哲学精神。
2.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篇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风的猛烈,直接点题,气势充沛。
B.作者从一个独特的视角,用质朴端庄的笔调描写了风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几个场景。
C.文中的“风”既是自然现象,又有深刻的象征意义,表达了自然万物和人类共生共存、同喜同悲的生命情怀。
D.文章联想丰富广泛,有对人、物等生命融入自然的态度,也有对时代洪流中“村庄”的未来的思考。
3.“风”是刘亮程散文中的一个重要意象,本文中“风”亦有丰富的隐喻意义。试作分析,完成下表。(6分)
段落 内容梳理 隐喻意义
1—2 ① ②
3—6 ③ ④
5 很久以前从我们家榆树上被风刮走的一片树叶又被风刮回来了 “风”是现代文明与原始村庄文明的联结
7—11 ⑤ ⑥
4.写景散文中景的描写往往寄寓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如《故都的秋》中的“苍凉美”,《荷塘月色》中的“朦胧美”,《我与地坛》中的“哲思美”,《赤壁赋》中的“诗意美”,《登泰山记》中的“雄奇美”,等等。你觉得本文的独特审美情趣属于哪一种 试结合文本内容进行评析。(6分)
                             
                             
                             
                             
                             
                             
                             
                             
                             
选文二
(2024浙江嘉兴期中,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6分)
大明湖之春
老 舍
北方的春本来就不长,还往往被狂风给七手八脚地刮了走。济南的桃李丁香与海棠什么的,差不多年年被黄风吹得一干二净,地暗天昏,落花与黄沙卷在一处,再睁眼时,春已过去了!记得有一回,正是丁香乍开的时候,也就是下午两三点钟吧,屋中就非点灯不可了;风是一阵比一阵大,天色由灰而黄,而深黄,而黑黄,而漆黑,黑得可怕。第二天去看院中的两株紫丁香,花已像煮过一回,嫩叶几乎全破了!济南的秋冬,风倒很少,大概都留在春天刮呢。
有这样的风在这儿等着,济南简直可以说没有春天;那么,大明湖之春更无从说起。
济南的三大名胜,名字都起得好:千佛山,趵突泉,大明湖,都多么响亮好听!一听到“大明湖”这三个字,便联想到春光明媚和湖光山色等等,而心中浮现出一幅美景来。事实上,可是,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
湖中现在已不是一片清水,而是用坝划开的多少块“地”。“地”外留着几条沟,游艇沿沟而行,即是逛湖。水田不需要多么深的水,所以水黑而不清;也不要急流,所以水定而无波。东一块莲,西一块蒲,土坝挡住了水,蒲苇又遮住了莲,一望无景,只见高高低低的“庄稼”。艇行沟内,如穿高粱地然,热气腾腾,碰巧了还臭气烘烘。夏天总算还好,假若水不太臭,多少总能闻到一些荷香,而且必能看到些绿叶儿。春天,则下有黑汤,旁有破烂的土坝;风又那么野,绿柳新蒲东倒西歪,恰似挣命。所以,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
话虽如此,这个湖到底得算个名胜。湖之不大与不明,都因为湖已不湖。假若能把“地”都收回,拆开土坝,挖深了湖身,它当然可以马上既大且明起来:湖面原本不小,而济南又有的是清凉的泉水呀。这个,也许一时做不到。不过,即使做不到这一步,就现状而言,它还应当算作名胜。北方的城市,要找有这么一片水的,真是好不容易了。千佛山满可以不算数儿,配作个名胜与否简直没多大关系,因为山在北方不是什么难找的东西呀。水,可太难找了。济南城内据说有七十二泉,城外有河,可是还非有个湖不可。泉,池,河,湖,四者具备,这才显出济南的特色与可贵。它是北方唯一的“水城”,这个湖是少不得的。设若我们游湖时,只见沟而不见湖,请到高处去看看吧,比如在千佛山上往北眺望,则见城北灰绿的一片——大明湖;城外,华鹊二山夹着弯弯的一道灰亮光儿——黄河。这才明白了济南的不凡,不但有水,而且是这样多呀。
况且,湖景若无可观,湖中的出产可是很名贵呀。懂得什么叫作美的人或者不如懂得什么好吃的人多吧,游过苏州的往往只记得此地的点心,逛过西湖的提起来便念叨那里的龙井茶、藕粉与莼菜什么的,吃到肚子里的也许比一过眼的美景更容易记住,那么大明湖的蒲菜、茭白、白花藕,还真许是它驰名天下的重要原因呢。不论怎么说吧,这些东西既都是水产,多少总带着些南国风味;在夏天,青菜挑子上带着一束束的大白莲花蓇葖[注]出卖,在北方大概只有济南能这么“阔气”。
我写过一本小说——《大明湖》——在“一·二八”与商务印书馆一同被火烧掉了。记得我描写过一段大明湖的秋景,词句全想不起来了,只记得是什么什么秋。桑子中先生给我画过一张油画,也画的是大明湖之秋,现在还在我的屋中挂着。我写的,他画的,都是大明湖,而且都是大明湖之秋,这里大概有点意思。对了,只是在秋天,大明湖才有些美呀。济南的四季,唯有秋天最好,晴暖无风,处处明朗。这时候,请到城墙上走走,俯视秋湖,败柳残荷,水平如镜;唯其是秋色,所以连那些残破的土坝也似乎正与一切景物配合:土坝上偶尔有一两截断藕,或一些黄叶的野蔓,配着三五枝芦花,确是有些画意。“庄稼”已都收了,湖显着大了许多,大了当然也就显着明。不仅是湖宽水净,显着明美,抬头向南看,半黄的千佛山就在面前,开元寺那边的“橛子”——大概是个塔吧——静静地立在山头上。往北看,城外的河水很清,菜畦中还生着短短的绿叶。往南往北,往东往西,看吧,处处空阔明朗,有山有湖,有城有河,到这时候,我们真得到个“明”字了。桑先生那张画便是在北城墙上画的,湖边只有几株秋柳,湖中只有一只游艇,水作灰蓝色,柳叶儿半黄。湖外,画上了千佛山;湖光山色,连成一幅秋图,明朗,素净,柳梢上似乎吹着点不大能觉出来的微风。
对不起,题目是大明湖之春,我却说了大明湖之秋,可谁教亢德先生出错了题呢!
(有删改)
[注] 蓇葖:骨朵儿。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春天的大明湖名不副实,作者没有继续描写其破败景象,笔锋一转,思考背后的成因与解决办法,可见作者对大明湖的赞美之情。
B.济南三大名胜中的千佛山在大明湖面前“满可以不算数儿”,因为在北方,山不难找,水不容易找,大明湖可显出济南的特色与可贵。
C.“在北方大概只有济南能这么‘阔气’”,“阔气”一词表现了大明湖的大白莲花的名贵和丰富,流露出作者的喜悦与骄傲之情。
D.大明湖的秋比春美,容易吸引文人墨客创作,连残破的土坝似乎在秋天也能配合周围所有的景物,“庄稼”都收了,显得湖大,周围的自然景色更显其美。
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篇并不直接写“大明湖之春”,先写北方风大,狂风吹败了花草,吹走了春意,表面上偏离了主题,实际上是为下文的描写蓄势。
B.土坝挡水,水黑无波,“庄稼”遮景,臭气烘烘,作者借助视觉、嗅觉和听觉写出了大明湖“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的特点。
C.“天色由灰而黄”“城北灰绿的一片”“灰亮光儿”“水作灰蓝色”,灰色调在散文中多次出现,客观地写出了大明湖的景物特点。
D.散文不仅把不美的“大明湖之春”当成写作的主要对象,还写了大明湖的水产、秋以及那张画,形散神聚,引人思考。
7.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个人审美趣味与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的审美趣味异曲同工,请对此加以赏析。(4分)
                             
                             
                             
                             
8.作者最后用了不少的笔墨写“大明湖之秋”的美,本文却仍以“大明湖之春”为题,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6分)
                             
                             
                             
                             
                             
                             
                             
                             
选文三
(2024安徽阜阳期末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游黄山记
钱谦益
山之奇,以泉,以云,以松。水之奇,莫奇于百龙潭;泉之奇,莫奇于汤泉,皆在山麓。桃源溪水流入汤泉,乳水源、白云溪,东流入桃花溪,二十四溪皆流注山足。山空中,水实其腹,水之激射奔注,皆自腹以下,故山下有泉,而山上无泉也。
山极高则雷雨在下云之聚而出旅而归皆在腰膂间。每见天都诸峰,云生如带,不能至其冢,久之滃然①四合,云气蔽翳②其下,而峰顶故在云外也。铺海之云,弥望如海,忽然迸散,如凫惊兔逝。山高出云外,天宇旷然,云无所附丽故也。
汤寺③以上,山皆直松名材,桧榧楩楠,藤络莎被,幽荫荟蔚④。陟老人峰,悬崖多异松,负石绝出。过此以往,无树非松,无松不奇,有干大如胫而根盘屈以亩计者,有根只寻丈而枝扶疏蔽道旁者,有循崖度壑因依如悬度者,有穿罅⑤穴缝、崩迸如侧生者,有幢幢如羽葆⑥者,有矫矫如蛟龙者,有卧而起、起而复卧者,有横而断、断而复横者。文殊之左,云梯之背,山形下绝,皆有松踞之。倚倾还会,与人俯仰,此尤奇也。
度云梯而东,有长松夭矫,雷劈之仆地,横亘数十丈,鳞鬣偃蹇怒张,过者惜之。予笑曰:“此造物者为此戏剧,逆而折之,使之更百千年,不知如何槎牙轮囷⑦,蔚为奇观也。吴人卖花者,拣梅之老枝屈折之,约结之,献春则为瓶花之尤异者以相夸焉。兹松也,其亦造物之折枝也与 ”千年而后,必有征吾言而一笑者。
(有删改)
[注] ①滃然:云气涌起的样子。②蔽翳:遮蔽,隐蔽。③汤寺:祥符寺。因寺与汤泉接近,又名汤寺。④荟蔚:草木繁盛的样子。⑤罅:裂缝,缝隙。⑥幢幢:羽饰繁盛的样子。羽葆:帝王仪仗中以鸟羽连缀为饰的华盖。⑦槎牙:参差不齐的样子。轮囷:盘绕屈曲的样子。
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山极高A则雷雨B在下C云之D聚而出E旅F而归G皆在腰H膂间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于,表示比较,可译为“比”,与《师说》“师不必贤于弟子”中的“于”意思和用法相同。
B.负,背靠着,与《登泰山记》“苍山负雪”中的“负”意思不同。
C.戏剧,儿戏,开玩笑,与《赤壁赋》“侣鱼虾而友麋鹿”中的“侣”用法相同。
D.夸,夸耀,与现代汉语“夸夸其谈”“夸大其词”中的“夸”意思不同。
11.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黄山以山、泉、云、松为四奇,而水、泉都在山脚,水都出自山腰以下,具有“山下有泉,而山上无泉”的奇妙之景。
B.文章用八类形态概括了黄山松之“奇”的具体表现,抓住了奇松的外在特征,使读者未游黄山而先睹黄山松。
C.度云梯的东面有一棵被雷劈过的松树,其被大自然破坏了,作者和从这里经过的人一样,看到后都觉得惋惜。
D.本文详略得当,作者重点描写了奇松,对泉水、云海描写简略,但不失形象生动,如运用比喻,将云的“迸散”比作“凫惊兔逝”。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每见天都诸峰,云生如带,不能至其冢。
                             
                             
(2)千年而后,必有征吾言而一笑者。
                             
                             
13.请简要概括作者的写作思路。(3分)
                             
                             
                             
选文四
(2024安徽校联考模拟预测,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游虞山记
沈德潜
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及登。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诡云:“距剑门二十里。”仍未及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
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也。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蹬道,遂陟椒极。有土垤磈礧,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升望海墩,东向凝睇。是时云光黯甚,迷漫一色,莫辨瀛海。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体憩。雨歇,取径而南,益露奇境。侧足延伫,不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又西有三沓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少霁,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
噫嘻!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未践游屐。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
(有删改)
1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僧指A南B为C太公D石E室F南G而H西I为J招真宫K为L读书台M西N北0为P拂水岩
1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辛丑”和《赤壁赋》中的“壬戌”都属于干支纪年法,其中“辛”在“十天干”中排序第九。
B.“复如江阴”中的“如”与《赤壁赋》中“纵一苇之所如”的“如”字含义相同。
C.“余已治筇屐”中的“屐”是一种方便登山的带齿的木头鞋,据说山水诗人谢灵运也曾穿过。
D.碑碣,纪念或歌颂某人事迹的刻石的总称。方顶的叫“碑”,圆顶的叫“碣”。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沈德潜曾经前后两次乘船赴江阴,在中途路过虞山时都很想登山游览,但出于种种原因,最终没能成行。
B.同行的友人因天要下雨不想登山,而沈德潜却因为对游览虞山渴望已久,且装备已置办齐全,于是不顾天气,坚持登山。
C.在登山途中,沈德潜曾向山僧打听山上的名胜,想去游览,但是由于连续二十多天阴雨连绵,最终只得遗憾离去。
D.沈德潜游览虞山,看似得偿所愿,但也只是稍微了解了它的表面情况,未能全面深入探访那些幽深之处,因此心有不快。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
                             
                             
(2)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
                             
                             
18.作者游历虞山,得到了哪些感悟 你又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发呢 请简要概括。(3分)
                             
                             
                             
单元写作任务 如何做到情景交融
1.技法指导
(1)阅读下面三个片段,探究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完成下表。
  片段一: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塘月色》)
片段二: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故都的秋》)
片段三: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我与地坛》(节选)]
片段 主要景物 表达的情感 艺术手法
片段一 荷花、荷香 淡淡的喜悦 拟人、比喻、通感
片段二
片段三
(2)阅读下面三个片段,探究写景内容的组合技巧,完成下表。
  片段四: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荷塘月色》)
片段五: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故都的秋》)
片段 景物 描写角度 描写层次
片段四 荷塘月色 正面 以目力所及直接描写月光的朦胧、缥缈
片段五
2.实践运用
(1)围绕校园的景物,写一个不超过200字的片段来展现校园之美。
                             
                             
                             
                             
                             
                             
                             
                             
(2)对我们的校园(村庄、小区),你也许已经非常熟悉了,但很可能其中还有你未曾留意的一小块天地;同一处景物,你也未必观察到它在不同时间的变化。请以“我们的校园(村庄、小区),我们的四季”为主题,写一篇散文。要求:题目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800字左右。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单元群文阅读
1.B “对比的手法”错误,“风把人刮歪,又把歪长的树刮直”没有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风’的破坏力和‘风’的建设力”过度解读,“风把人刮歪,又把歪长的树刮直”只是凸显了风的巨大威力。
2.B “质朴端庄的笔调”错误。本文笔调轻松戏谑、幽默诙谐,如“也不管你喜不喜欢,愿不愿意,风把你一扔就不见了。你没地方去找风的麻烦”。
3.答案 ①风吹草棚麦垛;人躲在房屋里,听风声,观风向 ②恐怖、荒凉、孤独的制造者 ③风改变一棵树的生长、一片叶的飞舞、一个人的去留还有一个村庄的生活 ④改变的力量 ⑤等待风带来云,期待云带来雨;在风的味道里想象遥远的他乡、陌生而好奇的事 ⑥生活场域的拓展
解析 第1—2段:“这些突兀地出现在荒野中的草棚麦垛……让它追不上前面的风”写风吹草棚麦垛;“我不清楚刮走了多少,也只能看着它刮走”“风朝着村子那边刮”写人躲在房屋里,听风声,观风向;“风在草棚和麦垛上……哭喊”“我比一捆麦子大不了多少,一出去可能就找不见自己了”写风发出恐怖的怪叫,让人不敢出屋,可见风是恐怖、荒凉、孤独的制造者。
第3—6段:“一棵树在各种各样的风中变得扭曲,古里古怪”“担心自己会被一场大风刮跑……风把你一扔就不见了”“去年,我在一场东风中……又从远处刮回来”“风把一个村庄酝酿许久的……百里千里外的另一个地方”写风改变一棵树的生长、一片叶的飞舞、一个人的去留和一个村庄的生活。风改变了这么多,可见风是改变的力量。
第7—11段:“每一场风后,都会有几朵我们不认识的云,停留在村庄上头”“天热了盼它遮遮阳,地旱了盼它下点雨”“头顶的几朵云……再变墨黑”“我在一场南风中闻见浓浓的鱼腥味。遥想某个海边渔村……鱼被留下来”写等待风带来云,期待云带来雨;在风的味道里想象遥远的他乡、陌生而好奇的事,可见风隐喻生活场域的拓展。
4.答案 (示例)哲思美
①自然与人是一体的。作者笔下的村庄里的事物都有生命,他把自然当作与自己平等的对象去体察,自然之物就具有了生命的温度。比如文中的“风”“树叶”“云”等。
②拓宽了生命体验。作者在与自然的平等对话中拓宽了自我的生命体验,对现代文明中以“我”为中心的方式进行了修正与补充。
(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解析 从哲思美的角度看,可从以下几点入手进行评析。
①自然与人是一体的。刘亮程笔下的“村庄”中的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如写“风”是一个撕扯的女子,具有了形象;“树叶”能够回到它最初出生的地方;“云”“模样怪怪的”;等等。他把自然当作与自己平等的对象去体察,自然之物就具有了生命的温度。人是和自然万物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的,当我们把“一株草,一棵树,一片云,一只小虫……”都看作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我们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就有了更多的生命情怀。
②拓宽了生命体验。作者在与自然的平等对话中拓宽了自我的生命体验,如“是风把麦捆刮走了。我不清楚刮走了多少,也只能看着它刮走”,这里的“我”与“麦捆”是平等的生命,都在风中束手无策;又如对树的思考“一棵树在各种各样的风中变得扭曲……无论南风北风都无力动摇它”,既然一棵树被各种各样的风“扭曲”,最终依然立在土地上,那么人被刮歪,当然也能坚强地挺立人间。通过“树”表现了对坚忍生命的赞美,这种生命体验对现代文明中以“我”为中心的方式进行了修正与补充。
5.C “表现了大明湖的大白莲花的名贵”错误。由前文“大明湖的蒲菜……重要原因呢”“这些东西既都是水产……只有济南能这么‘阔气’”可知,这里的“阔气”一词是指,在北方,带有南国风味的水产稀少,而济南却能够“一束束”地卖大白莲花蓇葖。这只表现了大明湖的大白莲花的“丰富”,并没有表现其“名贵”。
6.B “听觉”错误。“水田不需要多么深的水,所以水黑而不清……土坝挡住了水,蒲苇又遮住了莲,一望无景,只见高高低低的‘庄稼’”等是视觉描写,“艇行沟内,如穿高粱地然,热气腾腾,碰巧了还臭气烘烘……多少总能闻到一些荷香”是嗅觉描写,此处没有听觉描写。
7.答案 ①郁达夫选取“秋草”“落蕊”“秋蝉”等景物,表达了对“清”“静”“悲凉”的故都的秋的独特感受与喜爱。②本文作者选取了秋日的败柳、残荷、残破土坝、断藕等景物,呈现出破败、衰落的颓势,写出了深沉、厚重的感觉。③“一两截”“三五枝”等数量词,写出了稀疏、寥落的感觉,整体上具有构图之美。④面对“枯瘦”“悲凉”的秋色,作者并没有悲伤、失意,而是表现出对大明湖之秋的满怀喜爱、享受与依恋,与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的审美趣味一致。
解析 从景物选择上看,郁达夫《故都的秋》中以破屋、秋草、槐树落蕊、破壁腰中的牵牛花、秋蝉等衰败景物作为审美对象,体现了以悲为美的审美趣味,表达出对“清”“静”“悲凉”的故都的秋的独特感受与喜爱。
本文中画线句子选取了秋日的败柳、残荷、残破土坝、断藕等景物,呈现出破败、衰落的颓势,写出了深沉、厚重的感觉。
“一两截”“三五枝”是数量词,强调数量之少,写出稀疏、寥落的感觉,整体上具有构图之美。
面对“枯瘦”“悲凉”的秋色,作者并没有悲伤、失意,而是说“只是在秋天,大明湖才有些美呀”“确是有些画意”“湖宽水净,显着明美”,表现出对大明湖之秋的满怀喜爱、享受与依恋,与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的审美趣味一致。
8.答案 ①“大明湖之春”是作者友人亢德先生出的题目,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缘由。
②文章虽然有不少笔墨写“大明湖之秋”的美,但文章主体部分还是在写“大明湖之春”,而且凸显了作者对大明湖的喜爱。
③作者通过“大明湖之秋”的美来衬托大明湖“不大”“不明”“不湖”的春景,从而突出“大明湖之春”衰微破败的现状和自己对这种现状的遗憾、失落,以及对大明湖的喜爱之情。
解析 结合文章结尾“对不起,题目是大明湖之春,我却说了大明湖之秋,可谁教亢德先生出错了题呢”可知,“大明湖之春”是作者友人亢德先生出的题目,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缘由。
文章描写“大明湖之秋”的内容集中在倒数第二段,主体部分还是在写“大明湖之春”,“一听到‘大明湖’这三个字……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况且,湖景若无可观……那么大明湖的蒲菜、茭白、白花藕,还真许是它驰名天下的重要原因呢”,凸显了作者对大明湖的喜爱。
根据“只是在秋天,大明湖才有些美呀……不大能觉出来的微风”“湖中现在已不是一片清水……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可知,作者通过“大明湖之秋”的美来衬托大明湖“不大”“不明”“不湖”的春景,从而突出“大明湖之春”衰微破败的现状和自己对这种现状的遗憾、失落,以及对大明湖的喜爱之情。
9.CEG “在下”是“雷雨”的地点,中间不能断开,且“山极高”是“雷雨在下”的原因,中间不能断开,应在“下”后断开,即C处断开;“聚而出”与“旅而归”结构相同,其后都应断开,即在E、G处断开。
10.C “用法相同”错误。“戏剧”无特殊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中的“侣”是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二者用法不同
11.C “作者和从这里经过的人一样,看到后都觉得惋惜”错误。由“此造物者为此戏剧……蔚为奇观也”可知,作者并没有觉得惋惜,而是认为这是大自然赐给黄山的奇景。
12.答案 (1)常常能看见天都诸峰产生的云像带子一样(绕在山腰),不能到达山顶。(“如带”“至”“冢”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千年以后,相信一定有会证明我这句话正确并会心一笑的人。(“而后”“征”“者”各1分,句意通顺1分)
解析 (1)“如带”,像带子一样。“至”,到达。“冢”,山顶。
(2)“而后”,以后。“征”,证明。“者”,代词,用于动词后面,指人,此处可译为“……的人”。
13.答案 作者先总括黄山之奇的表现,紧接着写黄山之泉水,再写黄山之云气,接着写黄山之奇松,最后详写度云梯东边的一棵奇松。
解析 文章开篇先以“山之奇,以泉,以云,以松”总体介绍黄山之奇的表现,接着描写“水之奇”“泉之奇”等,即黄山之泉水。文章第二段反复提及“云”,可见本段描写的重点是黄山之云气。由文章第三段“汤寺以上,山皆直松名材”“陟老人峰,悬崖多异松”“过此以往,无树非松,无松不奇”可知,本段着重描写了黄山之奇松。文章最后一段将写作对象聚焦在度云梯东边一棵奇松上,着重写了作者对这棵松树的不同看法。
  [参考译文]
黄山之奇,是因为它的泉水、云海、松树。水之奇,没有比百龙潭更奇的了;泉之奇,没有比汤泉更奇的了,它们都在山脚。桃源溪的水流入汤泉,乳水源、白云溪向东流入桃花溪,山上二十四条溪水都流入山脚下。整个黄山山体中空,水注满了它的中心部位,那喷射奔流灌注的水,都出自山腰以下,所以山下有泉,但山上没有泉。
山峰很高所以打雷下雨都在山下面,不时有云气聚积而生,出去游走一番又回到山里,都在山的腰部和脊背之间。常常能看见天都诸峰产生的云像带子一样(绕在山腰),不能到达山顶,时间长了,涌起的云气就从四面八方汇合到一起,遮蔽了峰顶以下的地方,所以只有山尖露在云层之上。铺天盖地的白云,远远望去就像大海一样,忽然又会散开,像野鸭惊飞、兔子奔跑一样消失不见了。山峰高出云天之上,天空辽阔,是因为云没有依附在它的身上。
从祥符寺以上,山上都生长着笔直的松树和各种名贵的树木,如桧树、榧树、楩树、楠树等,藤蔓缠绕其上,芳草覆盖其下,树林幽深静谧,草木非常茂盛。登上老人峰,只见悬崖峭壁上长着很多奇特的松树,都是背靠石壁,横空而出。过了这里再往上走,没有哪一棵树不是松树,没有哪一棵松树不奇特,有树干仅如小腿粗,可是树根曲折盘绕的面积却有一亩地那样大小的;有树根只有一丈左右,可是枝叶繁茂并向四面张开遮蔽道路旁边的;有顺着山崖横过山谷将靠近两边的石壁,好像悬空过来的;有穿过石头的缝隙从石缝中伸出来,好像从悬崖的一侧中生长出来的;有的羽饰繁盛,好像是帝王仪仗中以鸟羽连缀为饰的华盖的;有像威武的蛟龙的;有先躺卧在地,继而立起,起而又躺卧下去的;有横着断裂,断裂之后又横着断开的。文殊台的左边,云梯的后面,山势向下好像被截断了,绝壁上都有松树倚在那里。松树倾斜着交互缠绕,似与游人低头抬头之间亲近嬉戏,这是最为奇特的。
登上云梯往东走,有一棵在地上屈曲环绕的松树,是遭雷劈之后倒伏在地上的,横卧在地上有数十丈长,它的皮像鳞片,松针像马颈上的长毛,树枝高耸有力地向上伸展,从这里经过的人看到它都觉得可惜。我笑着说:“这是大自然和它开的玩笑,故意违背其天性,让它曲折地生长,假如再经过百千年,不知它将会参差不齐、盘绕屈曲成什么样子,那时一定会形成更加奇特的景观。卖花的吴人,挑选梅树的老枝条人为地折弯、捆扎,到了新春时节作为特异的盆景相互夸耀。这棵松树,大概是大自然制造的‘折枝’吧 ”千年以后,相信一定有会证明我这句话正确并会心一笑的人。
14.FKM “太公石室”是“为”的宾语,其后断开,故F处断开;“招真宫”是“为”的宾语,其后断开,故K处断开;“读书台”是“为”的宾语,其后断开,故M处断开。或者按照句式结构断句,“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各自独立成句,其后应断开,故F、K、M处断开。
15.A “排序第九”错误。“十天干”依次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由此可见,“辛”在“十天干”中排序第八。
16.C “在登山途中……但是由于连续二十多天阴雨连绵,最终只得遗憾离去”错误。由原文“少霁,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可知,“连续二十多天阴雨连绵”是下山之后发生的,而不是登山途中的境遇。
17.答案 (1)传说的内容近乎荒唐,让人迷惑,可是这里有些痕迹,似乎又值得相信。
(2)虞山后面有一个石洞通往大海,不时隐藏着海中生物,人们说不出它们的名字。
解析 (1)“说”,传说。“惑”,迷惑。“然”,连词,表转折,可是,却。
(2)“通”,达,到达,此处可译为“通往”。“潜”,隐藏。“名”,名词用作动词,说出名字。
18.答案 (1)作者感悟:世间的种种境界,有时得到并不能给人带来趣味,反而艰难以求、不得圆满的,会令人念念不忘。(2分)
(2)启发:(示例1)轻易得到的东西,往往没有玩味的价值;用尽心力的,哪怕不能圆满,也让人怀念。(示例2)得与失是相对而言的,得到可能是一种失去,而失去可能是另一种得到。
(1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解析 (1)作者感悟:根据“然天下之境……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可知,世间的种种境界,有时得到并不能给人带来趣味,反而艰难以求、不得圆满的,会令人念念不忘。
(2)根据作者的感悟以及文章内容谈一谈自己得到的启发,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译文]
虞山距离吴城仅有一百里,多次想去游玩,始终未能成行。辛丑年的秋天,我将要到江阴去,当时乘船途经虞山山下,远望剑门峰直插云霄,但没来得及登山。丙午年的春天,我又到江阴去,把船停泊在虞山山脚,进入吾谷,船夫欺骗我说:“距离剑门还有二十里。”我仍然没来得及登山。
  壬子年正月初八日,我和张少弋、叶中理一起到虞山游玩,寄宿在一户姓陶的人家里。第二天早晨,天将要下雨,两位朋友都不想去登山,但是我已经准备好了竹杖和登山用的木底鞋,下雨不能阻止我去登山。
  从城北出发顺着城边走了六七里,进入破山寺,这是唐代常建题咏诗歌的地方,现在这里的水潭名叫“空心”,潭名取自诗中的意思。于是从破龙涧上山,山脉突起并且裂开,红褐色的石头纵横交错,传说是神奇灵异的龙的爪子和额角磨过的痕迹,它们时隐时现。相传龙跟神争斗,龙不能获胜,就冲破那座山离开了。传说的内容近乎荒唐,让人迷惑,可是这里有些痕迹,似乎又值得相信。行走了四五里路,都是层层叠叠弯弯曲曲的。翻越峦岭,登上石径,就可到达山顶。上面有土堆和堆积的高低不平的石块,我怀疑是古代的坟墓,但没有刻石记录是谁的墓。登上向远处看海墩,向东注视。这时云层罅缝中漏出的日光非常昏暗,天地迷蒙一片,连大海也看不清楚。不一会儿,雨下起来了,虞山中有一座古寺可以停留,得以稍作休息。雨停了,从小路向南出发,沿途不断出现奇丽的景色。我两脚斜着站立了很久,不忍心离开。后来,遇到山里的僧人,再向他询问山中的名胜之地。僧人指引说南面是太公石室,由南往西是招真宫和读书台,由西往北面是拂水岩,水流向下奔腾如彩虹一般,从上而下的巨大旋风逆吹,水沫向上飞溅高达几十丈,再向西有三沓石、石城、石门,虞山后面有一个石洞通往大海,不时隐藏着海中生物,人们说不出它们的名字。我听得懂他的话,想问路前去游览,但这时山上阴云浓密,风不断刮来,非常寒冷,天上不时有雨飘洒,打湿了衣服,使我和客人都难以停留片刻。一会儿,雨停了,我们就从虞山的正面下山,困顿疲惫地踏上归途。从此,春雨接连下了二十多天,不能再次去虞山游览。
  唉!虞山靠近吴城只有百里,我两次从山下经过,都无法实现登山的愿望。现在到了那个地方,又只稍稍了解它表面的情况,而那些幽深的僻远之地,都未曾探访游历过,心里很不快乐。但是世间的种种境界,有的一接触就能领会,而一领会就走到尽头了,开始的时候很高兴,接下来就索然无味了,想找回值得玩味的,却一点儿也找不到了,反而是那些得来很艰难的,而且得到一半就没有了的,却让人有无穷无尽的思慕。唉!这哪里只是游山寻胜才有的呢!
单元写作任务·如何做到情景交融
1.技法指导
(1)答案 
片段 主要景物 表达的情感 艺术手法
片段二 破屋、浓茶、天色、驯鸽的飞声、日光、牵牛花、秋草 落寞 视听结合、以动写静
片段三 古殿、老柏树、野草荒藤 颓废 排比、拟人
(2)答案 
片段 景物 描写角度 描写层次
片段五 秋槐落蕊 视觉、触觉 由整体到局部,从视觉、触觉等角度呈现景物的特征
2.实践运用
(1)[例文] 
饱满的春色终于笼罩了被冬日尘封许久的校园。温暖湿润的天气让碧草舒然地铺着。(视觉)花儿绽放,轻轻浅浅,浓浓艳艳,(叠词)仿佛一瞬间,校园变得花团锦簇,让人目不暇接。天空的鸟儿唱着旖旎多情的歌,缥缈空灵的歌声缠绕在婀娜多姿的柳条中,与风共舞。(拟人)微雨初霁,温柔的阳光轻抚花儿小巧精致的面庞;花瓣上滴滴晶莹的水珠,欢快地滚来滚去。在万物有灵的季节里,虫儿也被唤醒,它们快乐地鸣唱,要与小草相约一次久违的浪漫。(拟人)
(2)[例文] 
穿越百年,追四季之风
于春风吹拂中倾听骏马掠过草地奔驰,借夏日晨跑的熹微光亮看中古时期的森林与城堡,在秋日人声鼎沸的操场欣赏蝴蝶跃往少年的鼻翼,冬日午睡时深沉的梦里住着长长的藤蔓和微风中静谧无声的逸夫堂……
“风吹入帘里,惟有惹衣香。”又是一年春意暖,更是好景应春朝。闭眼,听水流撞击石头的乐音,和着归途中伴歌而行的飞燕振翅之声;抬眼,看被明亮色彩装点的世界。蝴蝶满芳草,桃李次第开。春雨潺潺分明绿,丁香淡雅绽芳华……春的降临,是新景色,是新起点,是无可代替的属于青春与朝气的季节。操场上的红色跑道映衬着道旁的绿树,在朱红的教学楼前,奔跑的少年散发出无尽的活力。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在夏日的光照与微醺的风的气息中,稚嫩的绿积淀成浓郁的绿,果树历经一个春季的蓬勃生长后将硕果在夏天恣意展示。然而夏季更是落日的舞台,一片五彩斑斓中,落日像一位娇羞的少女,抹上胭脂之后匆匆出门,只留下锦缎似的晚霞,是妙笔,更是绝句。藤萝缠绕的长廊,不只有少年开怀畅谈的身影,还有面容和蔼的孔子圣像……
叶落而知秋。秋风微起,树梢轻轻晃动,连带着整个被绿树包围着的校园掀起层层浪潮。花园中,叶梢无风亦战栗。渐入深秋,百花开尽的时节,银杏叶开始了最后的告别。它们如乘风翩飞起舞的蝶,晕染出一片金色的世界,从天到地,流光溢彩。拾一片银杏叶做书签,将校园美景藏在课本的扉页,装点少年读书的时光……
在这样金灿灿的告别诗中,冬日悄然来临。一场雪,洗了旧尘,湿了心中诗行,青松挺立,落定一段静美的时光。年年落雪,雪落年年,但冬季静中有动。木叶早已沉睡于大地深处,但雪梅却傲然盛开,在冬日暖阳下熠熠生辉;柳条不再翩然舞动,但松柏依旧常青不败……在花园中,在操场上,在冬季校园的每一处宁静的角落中微笑,在透过窗户传出的琅琅书声中颔首……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季景致随着微风在我的脑海中留下印记。少年此去经风雨,傲立如巍然苍松翠柏,埋头苦读铸就了如虹气概,本就是心事当拿云,风流栋梁才,璀璨前路该是自己主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