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语文(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语文(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19 13:28: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明一中2023-2024学年下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一语文科试卷
(总分150分,时长150分钟)
注意事项:
1.主观表述题必须分点作答,未分点作答者,该小题将被判定为零分,切记,切记!
2.主观题答题必须字迹工整,书写潦草者,该小题将被另外扣分,
一、现代文阅读(29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典诗歌以抒情为主流,如果直接抒写情感,读者难以感知,故有“圣人立象以尽意”之说。意象不是细节,叙事文学中的细节有时间延续性、空间连贯性,有在一定程度上的写实性。而意象则不然,意象是把主观情感趣味寄托到客观对象中。如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说:“艺术把一种情趣寄托在一个意象里,情趣离开意象,或是意象离开情趣,都不能独立。”由于主观情趣的渗入,客观对象就发生了变化。清代吴乔说:散文好像把米煮成饭,质地不变,而诗则如米之酿为酒,“形质俱变”。这个说法,比之克罗齐的说法要深邃得多。
克罗齐的说法还需要补充的是,意象中的情趣并不限于情感,更完整地说应是情志,情感中包含志趣。并非将一切情感寄托在意象里的都是好诗,情感得有特点,对象也要有特点,二者合一,才能成为艺术的意象。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历来为人称道,其精致在于,一系列的意象都是局部性的,不是整体。枯藤、老树和昏鸦,古道、西风和瘦马,都是从环境中优选出来的,并且都是有特点的。局部的特征,比之散文式的整体,对联想和想象更有冲击性。
意象的构成,不但客体要有特征,更重要的是诗人的主体也要有特征,二者猝然遇合,才有超越时间、地域的生命,系列意象中的瘦马最为独特。“马”在诗歌中大抵是优雅的,正能量的。如王维写的“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的将军之马,孟郊写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高头大马,都是精神气十足的。而马致远笔下的瘦马,是行旅疲惫之马,这不仅是马瘦,而且是诗人的精神悲凄。诗人的情感使得马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成为诗人情感的载体。
诗歌并不是以一个意象取胜,而是一组意象群落。如果每一个意象都有自己的特点,互不相通,就可能造成芜杂。因而意象群落必须是各个意象特点高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纲领更具诗人的情感特征。瘦马和枯藤、老树、昏鸦、西风,高度统一在生命衰弱、情感悲凄的境界中。西风,是秋风,秋风肃杀的联想相当稳定。没有正面说肃杀,而是把联想空间留给读者。古道,是古老的,自古以来游子的命运就是如此,与西风、瘦马组合在一起,在意脉悲凉的性质上和谐地延续下去。
“夕阳西下”意味着时间紧迫。句法发生了变化,不再是意象的并列,而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诗人的匠心在于:一味并列下去可能导致单调,艺术要求高度统一,同时要求统一中有变化。时间紧迫增加行旅的压力。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又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不但改变了平行的节奏,而且统一、确定了情感的性质,将情感脉络提升到最高度。
前面系列意象的情感是隐性的,属于间接抒情,而“断肠人在天涯”是全诗唯一的直接抒情,思乡游子归途艰难悲凄。前面的意象叠加,为最后的情感高潮蓄势,没有前面的饱和的意象,仅仅有“断肠人在天涯”的道白,是抽象的,而没有最后的直接抒情,众多意象的内涵不能统一提升。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一系列意象中以动态表现情感之运动而取胜的。就马致远这首小令而言,如果意象一味地静止并列下去,全诗五个句子都是并列的名词性词组(或者意象),就太单调了。因此到了第四句,句法突然变了,“夕阳西下”,谓语动词出现在名词之后,有了一个完整的句子,单纯开始向丰富转化。这还是形式上的,如果继续写风景,一味地在视觉感官上滑行,情志就难以深化,难免给人肤浅之感。故作者不再在视觉感官上滑行,而向情感更深处突进,不再描绘风物,而是直接抒发感情——“断肠人在天涯”。这里点明了秋思的情绪特点,不是一般的忧愁,而是忧愁到“断肠”的程度。这就不仅仅是凄凉,而是有一点凄苦了。人在天涯,归乡无期,正是这首小令的情思不可重复的特殊性。
(摘编自孙绍振《〈天净沙·秋思〉:秋之乡愁》)
材料二:
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是物象。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即是意象中那个意的内容。因此可以说,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由“云”所构成的意象,“孤云”带着贫士幽人的孤高,如杜甫“孤云亦群游,神物有所归”;“暖云”则带着春天的感受,如罗隐“暖云慵堕柳垂条,骢马徐郎过渭桥”;“停云”却带着对亲友的思念,如陶渊明“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同一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大异其趣。
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以加强诗的艺术效果,如“白发三千丈”“黄河之水天上来”;也可以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长有归心悬马首,可堪无寐枕蛩声”。这些诗都写到“心”,心本来不能离开身体,但李白的“愁心”却托给了明月,杜甫的“故园心”却系在了孤舟上,秦韬玉的“归心”则悬在了马首上。这些意象都具有了“心”原来并不具备的性质。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强调细节写实的叙事文学不同,古典诗歌更强调借助意象抒发情感,让读者有更好的阅读体验。
B. 《天净沙·秋思》的意象群落中每个意象的特点高度统一,避免了各个意象互不相通造成芜杂的情况。
C. 物象具有客观性,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是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
D. 意象构成时可以根据诗人写作需要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或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清代吴乔继承了克罗齐的理论,进一步提出情感与物象的结合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
B. 《天净沙·秋思》的意象源于不同环境,具有局部性,比强调整体的散文更有冲击性。
C. 《天净沙·秋思》的意象是抽象的,情感是隐性的,其内涵最后统一在直接抒情中。
D. 意象是经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筛选、思想感情的化合点染,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物象。
3. 下列选项,不能直接表现吴乔“形质俱变”观点的一项是( )
A.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B.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秦观《踏莎行》)
C.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D.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贺铸《青玉案》)
4. 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一句的作用。
5. 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对意象“马”和“云”的解读,分析《琵琶行》“别时茫茫江浸月”“绕船月明江水寒”中“月”这一意象的运用效果。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价值
余清平
①初春的下半夜,大山里很寒冷。锄奸队长张德应借着微弱的月光察看山头的动静。突然,夜枭的叫声划破黑夜,钻入耳朵。他高度警惕的心情顿时宽慰了些,因为,这是湘南游击队接应的暗号。
②张德应带着三个孩子。他挨个在孩子的脸上抚摸了一下。他知道孩子需要他的抚摸,这样,可以获得安全感,因为,孩子们黑豆似的瞳仁,告诉了张德应。为了这三个抗日英雄的遗孤,张德应的两个战友已经牺牲。现在护送孩子的担子,他独自担着。
③张德应记得临出发前,首长神情严肃地说:“派你护送这些革命烈士的后代,你虽然是湘南人,但长期在岭南活动,群众基础好。记住,三个孩子一个也不能落下,要安全送过梅关,交给湘南游击队藩哲夫队长。”首长又安排了两个锄奸队战士,一个叫何小山,广东花县人,一个叫谢回平,湖南常德人。首长更嘱咐:“你们到了珠玑巷,游击队有人来接头的。”张德应回答:“一定完成任务,首长!”
④可是,在横穿清远公路时,何小山牺牲。当时,张德应指挥谢回平带着三个孩子穿越公路,何小山在后掩护。日本便衣队发现他们追了上来。何小山说:“队长快走,我掩护。”
⑤何小山像一枚楔子钉在路上。本来他可以跑掉的,但为了让孩子获得安全,他跳上石头吸引便衣队。护送孩子跑上山头的张德应看到何小山子弹打光了,与便衣队拼刺刀,负伤被抓。便衣队将他吊在大榕树上一刀一刀剐他的肉,他也没哼一声。
⑥谢回平是在晚上牺牲的。当时,是深夜,他们绕过英德的一个村子,孩子们饿得走不动。谢回平要求去弄点吃的。起先,张德应说不行,危险。可是,当他看到孩子饿得口水直流。就从身上摸出两个银元塞到谢回平手里,说:“注意安全,快去快回。”谢回平摸到村边,谁知道村庄里驻扎着鬼子兵。鬼子的狼狗一叫,谢回平就被包围了。张德应想去接应,但三个孩子怎么办?突然,他听到“轰,轰”两声巨响,是谢回平拉响了身上的手榴弹,与鬼子同归于尽。
⑦张德应含着眼泪背起三个孩子一阵猛跑,直到累得瘫下来,才住脚。张德应歇了一会儿,看看没有危险,就将三个孩子安顿在山洞里,自己去田地里找了些半烂的山芋、红薯给孩子充饥,才继续带着孩子继续北进。好在这一路走来,山高林密,再没遇到多少危险。
⑧张德应抬头看看,翻过丹霞山,就进入珠玑巷。现在,虽然听到山上传来自己同志的暗号,但张德应也不敢大意。他从腰里抽出两支快慢机,握在手里,带着孩子在密林中穿行。好不容易到了山顶,突然,从树上飘下四条黑影。张德应一摆手中快慢机,挡在孩子身前。
⑨“桃花源陶渊明。”来人压低声音问。张德应一听,是接应同志的暗号,连忙回答:“珠玑巷张九龄”。从树上飘下的四个人是湘南游击支队的同志,带头的是游击支队长藩哲夫。藩哲夫让其他队员在梅关警戒,自己则带领三个队员下来接应。张德应握着藩哲夫的手说:“可把你们盼来了。”
⑩藩哲夫也摇着张德应的手说:“辛苦了,张队长。上级交给我们的任务,是要不惜一切代价,接应你们,保证安全。”藩哲夫让同来的游击队战士取下背上背着的包袱,打开来,里面是用米粉烙的饼,让孩子们吃。三个孩子们吃饱后,藩哲夫在前,三个游击队员背起三个孩子在中间,张德应殿后,一行人一起向珠玑巷奔去。
藩哲夫说:“走过这段山路,前面的路平坦很多。”张德应听了,一愣,忽然想起多年来抗日的艰辛,就如这走路一样,走了这么多年艰难困苦的路,现在是该走平坦的路了,鬼子这几年的兵力捉襟见肘,在缅甸被国军击败,在中原,更被八路军打得焦头烂额,也许不用多久,就能将鬼子赶出中国。
“我们抗日的路也会平坦多了。”张德应接了一句。藩哲夫听了,会意地笑了。
一行人快走到了珠玑巷时,已是曙光初绽。张德应说:“我们快点行动,翻过梅关,那边就是你们湘南游击队的活动范围。”话音未落,刹那间,两发炮弹从南雄县城那边呼啸而来,有一枚落在他们的身后。
“快卧倒!”张德应急忙扑倒后面那个背着孩子的队员……张德应中弹牺牲。那时,正是1945年2月。
建国70周年,我在常德一所学校给孩子们讲教学课。当我讲完这个故事,孩子们都哭了。我想起多年来曾有人问过我“三个优秀战士为了护送三个孩子而牺牲,值不值得”这个问题。我走下讲台,一一抚摸这些孩子。我想我得告诉孩子们什么是生命的价值?我说:“孩子们,先烈们艰苦抗日,献出生命,就是为了孩子们有书读,有平安的日子过!”
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张德应烈士牺牲时说的话。我就是三个孩子中的一个。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挨个在孩子的脸上抚摸了一下”,可以看出张德应对孩子们的关爱,此举也让张德应获得了安全感。
B. 面对凶恶的敌人,何小山“没哼一声”,张德应“挡在孩子身前”,都体现了锄奸队员的大无畏精神。
C. 小说中的接应暗号“桃花源陶渊明”“珠玑巷张九龄”既有文学气息,又与护送遗孤的线路相关联。
D. 小说的结尾以“我”和孩子们的交流探讨了生命的价值,呼应了小说的标题,深化了小说的主旨。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颇为用心,既交代夜晚寒冷昏暗的特点,也烘托出张德应等待接应前的紧张心情。
B. “像一枚楔子钉在路上”,用“钉”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何小山掩护三个孩子毫不畏惧的英勇气概。
C. “曙光初绽”暗示胜利在望,话音未落,张德应中弹牺牲,前后情节发生突转,形成强烈的艺术张力。
D. 小说叙事采用“线性结构”,以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叙述,从抗战写到建国70周年,时间跨度大。
8. 有人认为第 两段与主线无关,属于闲笔可以删去,你是否赞同?请简要分析。
9. 这篇小说入选《寻找证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微型小说作品精选》,请试着从编选者的角度谈一谈它入选的理由。
二、基础知识(本题共5小题,10分)
10. 下列选项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哂笑 (shěn) 缪赏 (miù) 便嬖 (pì) 杳无音讯 (yǎo)
B. 罪愆 (qiān) 错勘 (kān) 迂讷 (nà) 前合后堰 (yǎn)
C. 延宕 (dàng) 不啻 (chì) 消谴 (qiǎn) 战战兢兢 (jīn)
D. 赍发 (jī) 殷红 (yān) 狡猞 (kuài) 击瓮叩缶(wèng)
1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议事每不合(常常) 固强之(坚持)
刑于寡妻(用刑) 强公室,杜私门(堵塞)
B. 肆其西封(肆意)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足)
因之以饥懂(接续) 舍瑟而作(起身)
C.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亲近) 辟邪说,难壬人(排斥)
董之以严刑(督察) 汝幸而偶我(嫁)
D. 廊腰缦回(萦绕) 杀人如不能举(完、尽)
官知止而神欲行(器官知觉) 泊牧以谗诛(最终)
12. 下列各组中没有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
A. 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B 汝可以模拟得之 将军战河北
C. 役聪明之耳目 王子皇孙,辞楼下殿
D. 暴霜露,斩荆棘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13. 下列对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不能独完
②却宾客以业诸侯
③越国以鄙远
④谨庠序之教
⑤良庖岁更刀
⑥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⑦李牧连却之
⑧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A. ①④/②⑦/③/⑤/⑥⑧
B. ①②⑦/③/④/⑤/⑥⑧
C. ①⑧/②④/⑦/③⑤/⑥
D. ①⑧/②⑦/③④/⑤/⑥
14. 下列各组中文言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A. 赵尝五战于秦 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B. 终必不蒙见察 戍卒叫,函谷举
C. 是乃仁术也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D. 夫晋,何厌之有 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
三、 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二十六年,献公卒。里克将杀奚齐,先告荀息曰:“三公子之徒将杀孺子,子将如何?”荀息曰:“死吾君而杀其孤,吾有死而已!”里克曰:“子死,孺子立,不亦可乎?子死,孺子废,焉用死?”荀息曰:“昔君问臣事君于我,我对以忠贞。君曰:‘何谓也?’我对曰:‘“可以利公室,力有所能,无不为,忠也。葬死者,养生者,死人复生不悔,生人不愧,贞也。’吾言既往矣,岂能欲行吾言而又爱吾身乎?”既杀奚齐,荀息将死之。
人曰:“不如立其弟而辅之。”荀息立卓子,里克又杀卓子,荀息死之。君子曰:“不食其言矣。”
既杀奚齐、卓子,里克及丕郑使屠岸夷告公子重耳于狄,曰:“子盍入乎?吾请为子。”重耳告舅犯曰:“里克欲纳我。”舅犯曰:“不可。以丧得国,则必乐丧,乐丧必哀生;因乱以入,则必喜乱,喜乱必怠德。是哀乐喜怒之节易也,何以导民?民不我导,谁长?”公子重耳出见使者,曰:“子惠顾亡人重耳,父生不得供备洒扫之臣,死又不敢莅丧以重其罪,且辱大夫,敢辞。”
(节选自《国语·晋语》)
材料二
夫“忠”之为言,中也;“贞”之为言,正也。息之所以为者有是夫?间君之惑, 排长嗣而拥非正,其于中正也远矣。或曰:“夫己死之不爱,死君之不欺也。抑其有是,而子非之耶?”曰:“子以自经于沟渎者举为忠贞也欤?”或者:“左氏、榖梁子皆以不食其言,然则为信可乎?”曰:“又不可。不得中正而复其言,乱也,恶得为信?”
狐偃之为重耳谋者,亦迁矣。国虚而不知入,以纵夷吾之昏殆,而社稷几丧。且重耳,兄也;夷吾,弟也。重耳,贤也;夷吾,昧也。弟而昧,入犹可终也;兄而贤者,又何栗焉?使晋国不顺而多败百姓之不蒙福兄弟为豺狼以相避于天下由偃之策失也。而重耳乃始伏伏焉游诸侯,阴蓄重利,以幸其弟死,独何心软?仅能入,而国以霸,斯福偶然耳,非计之得也。若重耳早从里克、秦伯之言而入,则国可以无向者之祸,而兄弟之爱可全,而有分定焉,故也。夫如是,以为诸侯之孝,又何戮笑于天下哉?
(节选自柳宗元《非<国语>》)
【注】①里克:晋国卿大夫,晋献公的股肱之臣,太子申生(因被陷害自杀而死)的坚定拥护者。②奚齐(前665~前651):春秋时晋国君主,晋献公与宠妃骊姬之子,申生、重耳和夷吾的异母弟。③舅犯:晋文公重耳的舅舅,狐氏,名偃,字子犯,大戎(今山西交城)人,晋国重臣。④间:利用。⑤经:缢死
15.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使晋国A 不顺B 而多败 C 百姓之不蒙福 D 兄弟E 为豺狼 F 以相避于天下G 由偃之策H 失也。
16.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孤,指《孟子》中所说的“幼而无父”之人,与《六国论》“可谓智力孤危”中的“孤”含义不同。
B. 养生,文中与“葬死”相对,和《庄子》“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中的“养生”内涵不同。
C. 左氏,即左丘明,曾任鲁国史官,编年体史书《左传》和国别体史书《国语》据传是他所撰。
D. 幸,指庆幸、高兴,与杜牧《阿房宫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一句中的“幸”词义不同。
17.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荀息忠贞为国,立场坚定,而且言出必行,直至献出生命也不改初心,他的精神得到了《国语》作者的高度肯定。
B. 杀掉奚齐、卓子后,里克等人专程到狄国邀重耳回晋即位,重耳最终采纳舅犯的建议,委婉地拒绝了他们的请求。
C. 柳宗元认为,荀息“间君之惑,排长嗣而拥非正”,做法失当,因此,他虽兑现了“有死而已”的承诺,但并不能称为“信”。
D. 古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柳宗元对相关历史人物的批判,观点未必完全正确,然其大胆质疑、理性分析的精神值得学习。
18.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己死之不爱,死君之不欺也。抑其有是,而子非之耶?
(2)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3)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一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19. 柳宗元为何说晋文公重耳被天下人耻笑?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试问梅花何处好
南宋·张孝祥
试问梅花何处好,与君藉草携壶。西园清夜片尘无。一天云破碎,两树玉扶疏。
谁擫①昭华②吹古调③,散花便满衣裾。只疑幽梦在清都④。星稀河影转,霜重月华孤。
【注释】①擫:用手按捺。②昭华:即玉管。③古调:指笛曲《梅花落》。④清都:指北宋都城汴梁。
20.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的上片第二句“与你携着酒壶以草荐地而坐”,表面看来答非所问,实际是引出接下来对梅园景色的描写。
B. 词的上片写词人与友人于月夜对酒赏梅,天空澄澈,两树枝条如玉,在风中疏密摇曳,这些都是词人实写之景。
C. 词人的下片写因忽听笛曲《梅花落》,不禁梦绕清都,梅花飘落,星稀月孤,这些都是虚写之景,同样让人感慨万端。
D. 词的最后两句以景结情,词人借稀星、河影、重霜、月华组成优美的图景,抒发了与友人共赏美景的欣喜之情。
21. 张孝祥的词以雄奇奔放著称,风格接近苏轼,《念奴娇·过洞庭》就是这种词风的代表作。但此词却清幽含蓄,请结合全词内容,从意象特点和情感抒发两个角度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5小题,10分)
22.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了解学生平日“__________”的牢骚,引导他们各言己志;当曾皙有“__________”的顾虑时,也能及时鼓励。
(2)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化用《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说法,劝谏唐太宗应“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刚暑假到湖南旅游,看到洞庭湖浩瀚恢弘的气象,不由想起杜甫《登岳阳楼》中对此景象的描绘“__________,__________ ”。
(4)《答司马谏议书》中,针对“侵官”的责难,王安石指出变法是“__________”,并经过“__________”,最后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因此不能说是“侵官”。
(5)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水的清澈和山的峭拔。
四、 语言文字运用(共2题,14分)
(一)(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按照曹雪芹的原意,红楼“四春”的命运发展,正是 ① :元妃省亲,是贾家之极盛;探春理家,有中兴之象;迎春误嫁,是江河日下;惜春出家,是家败人散。
贾府四姐妹除元春外,探春不论外貌还是理家才能,都堪称贾府三姐妹之首。探春外形出挑,“俊眼修眉,顾盼神飞”,且威序本第五十六回批赞曰;“探春看得透,说得出,办得来,是有才干者,故赠以敏字。”
贾家姐妹趣味殊异,其中迎春嗜棋,探春喜书法,惜春爱绘画。曹雪芹写她们的爱好,除了符合形象内在素质, ② 。例如“懦小姐”迎春的处世态度与围棋“坐隐”的文化内涵相应,她的一生就真如棋局中一枚棋子般,任由人摆弄,最后摆到了死地。
材料二:
探春因又接着说道:“咱们园子只算比他们的多一半, ……若派出两个一定的人来,既有许多值钱之物,一味任人作践,似乎暴殄天物。不如在园子里的所有的老妈妈中,拣出几个本分老成能知园圃事的,派准他们收拾料理,也不必要他们交租纳税,只问他们一年可有些孝敬。一则园子有专定之人修理,花木自又一年好似一年的,也不用临时忙乱;二则也不至于作践,白白辜负了东西;三则老妈妈们也可借此小补,不枉年日在园中辛苦;四则亦可以省了这些花儿匠山子匠打扫人等的工费。将此有馀,以补不足,未为不可。”
(《红楼梦》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 时宝钗小惠全大体)
23. 请在材料一划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24. 材料一加波浪线的句子评价了探春之“敏”,请结合材料二作简要分析。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的感觉难以比拟。它有些像吃,有些像睡,有些像搏斗……①
阅读有时像搏斗。阅读的时候,我们不断同书的作者争辩。我们极力想寻出破绽,作者则千方百计把读者柔软的思绪纳入他的模具。在这种智力的角斗中,我们往往败下阵来,但思维的力度却在争执中强硬了翅膀。在阅读中,我们被征服;在较量中,我们蓬勃了自身,迸发出从未有过的力量。
阅读是一种孤独。它同看电影、听音乐会是那样的不同。看电影、听音乐会是一块巨大的生日蛋糕,可以美味地共享,阅读只是孤灯下的一盏清茶,只可独啜,倾听一个遥远的灵魂对你一个人的窃窃私语。他在不同的时间对不同的人说过同样的话,但你此时只感觉他在为你而歌唱。如果你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悲悯的叹息。你啪地合上书,就把一代先哲幽禁在里面。但你忍不住又要打开它,穿越历史的灰尘与他对话。
25. 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①处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他用微弱的声音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 ”
B. 嗒嗒嗒……从一座桥上,突然喷出六条火舌,封锁了我军前进的道路。
C. 农村家里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
D. 想着想着,我的心里,好像有一颗种子在生根、发芽……
26. 文中第三段作者如何体现“阅读的孤独” 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五、 写作(书写分10分, 内容50分,共60分)
2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屠呦呦坚持从中医经典中寻找灵感,她凭着超强的洞察力和顽强的信念,带领团队在经历无数次的失败后最终成功发现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后,她仍不遗余力地进行科学研究,在研究抗疟机理和攻克“青蒿素抗药性”难题方面有新的突破。
材料二:
目前,全球正进行着新能源替代石油的能源绿色革命,主要以光伏发电、动力电池、氢燃料电池为主。对于中国车企来说,可借助这次能源绿色革命,大力推进转型升级,绕过内燃机、变速箱等具有百年积累的汽车工业发展壁垒,通过纯电驱动转型实现“换道超车”,达成汽车强国的目标。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用于“坚守·换道”的主题班会上与同学分享。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三明一中2023-2024学年下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一语文科试卷
(总分150分,时长150分钟)
注意事项:
1.主观表述题必须分点作答,未分点作答者,该小题将被判定为零分,切记,切记!
2.主观题答题必须字迹工整,书写潦草者,该小题将被另外扣分,
一、现代文阅读(29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典诗歌以抒情为主流,如果直接抒写情感,读者难以感知,故有“圣人立象以尽意”之说。意象不是细节,叙事文学中的细节有时间延续性、空间连贯性,有在一定程度上的写实性。而意象则不然,意象是把主观情感趣味寄托到客观对象中。如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说:“艺术把一种情趣寄托在一个意象里,情趣离开意象,或是意象离开情趣,都不能独立。”由于主观情趣的渗入,客观对象就发生了变化。清代吴乔说:散文好像把米煮成饭,质地不变,而诗则如米之酿为酒,“形质俱变”。这个说法,比之克罗齐的说法要深邃得多。
克罗齐的说法还需要补充的是,意象中的情趣并不限于情感,更完整地说应是情志,情感中包含志趣。并非将一切情感寄托在意象里的都是好诗,情感得有特点,对象也要有特点,二者合一,才能成为艺术的意象。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历来为人称道,其精致在于,一系列的意象都是局部性的,不是整体。枯藤、老树和昏鸦,古道、西风和瘦马,都是从环境中优选出来的,并且都是有特点的。局部的特征,比之散文式的整体,对联想和想象更有冲击性。
意象的构成,不但客体要有特征,更重要的是诗人的主体也要有特征,二者猝然遇合,才有超越时间、地域的生命,系列意象中的瘦马最为独特。“马”在诗歌中大抵是优雅的,正能量的。如王维写的“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的将军之马,孟郊写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高头大马,都是精神气十足的。而马致远笔下的瘦马,是行旅疲惫之马,这不仅是马瘦,而且是诗人的精神悲凄。诗人的情感使得马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成为诗人情感的载体。
诗歌并不是以一个意象取胜,而是一组意象群落。如果每一个意象都有自己的特点,互不相通,就可能造成芜杂。因而意象群落必须是各个意象特点高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纲领更具诗人的情感特征。瘦马和枯藤、老树、昏鸦、西风,高度统一在生命衰弱、情感悲凄的境界中。西风,是秋风,秋风肃杀的联想相当稳定。没有正面说肃杀,而是把联想空间留给读者。古道,是古老的,自古以来游子的命运就是如此,与西风、瘦马组合在一起,在意脉悲凉的性质上和谐地延续下去。
“夕阳西下”意味着时间紧迫。句法发生了变化,不再是意象的并列,而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诗人的匠心在于:一味并列下去可能导致单调,艺术要求高度统一,同时要求统一中有变化。时间紧迫增加行旅的压力。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又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不但改变了平行的节奏,而且统一、确定了情感的性质,将情感脉络提升到最高度。
前面系列意象的情感是隐性的,属于间接抒情,而“断肠人在天涯”是全诗唯一的直接抒情,思乡游子归途艰难悲凄。前面的意象叠加,为最后的情感高潮蓄势,没有前面的饱和的意象,仅仅有“断肠人在天涯”的道白,是抽象的,而没有最后的直接抒情,众多意象的内涵不能统一提升。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一系列意象中以动态表现情感之运动而取胜的。就马致远这首小令而言,如果意象一味地静止并列下去,全诗五个句子都是并列的名词性词组(或者意象),就太单调了。因此到了第四句,句法突然变了,“夕阳西下”,谓语动词出现在名词之后,有了一个完整的句子,单纯开始向丰富转化。这还是形式上的,如果继续写风景,一味地在视觉感官上滑行,情志就难以深化,难免给人肤浅之感。故作者不再在视觉感官上滑行,而向情感更深处突进,不再描绘风物,而是直接抒发感情——“断肠人在天涯”。这里点明了秋思的情绪特点,不是一般的忧愁,而是忧愁到“断肠”的程度。这就不仅仅是凄凉,而是有一点凄苦了。人在天涯,归乡无期,正是这首小令的情思不可重复的特殊性。
(摘编自孙绍振《〈天净沙·秋思〉:秋之乡愁》)
材料二:
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是物象。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即是意象中那个意的内容。因此可以说,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由“云”所构成的意象,“孤云”带着贫士幽人的孤高,如杜甫“孤云亦群游,神物有所归”;“暖云”则带着春天的感受,如罗隐“暖云慵堕柳垂条,骢马徐郎过渭桥”;“停云”却带着对亲友的思念,如陶渊明“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同一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大异其趣。
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以加强诗的艺术效果,如“白发三千丈”“黄河之水天上来”;也可以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长有归心悬马首,可堪无寐枕蛩声”。这些诗都写到“心”,心本来不能离开身体,但李白的“愁心”却托给了明月,杜甫的“故园心”却系在了孤舟上,秦韬玉的“归心”则悬在了马首上。这些意象都具有了“心”原来并不具备的性质。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强调细节写实的叙事文学不同,古典诗歌更强调借助意象抒发情感,让读者有更好的阅读体验。
B. 《天净沙·秋思》的意象群落中每个意象的特点高度统一,避免了各个意象互不相通造成芜杂的情况。
C. 物象具有客观性,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是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
D. 意象构成时可以根据诗人写作需要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或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清代吴乔继承了克罗齐的理论,进一步提出情感与物象的结合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
B. 《天净沙·秋思》的意象源于不同环境,具有局部性,比强调整体的散文更有冲击性。
C. 《天净沙·秋思》的意象是抽象的,情感是隐性的,其内涵最后统一在直接抒情中。
D. 意象是经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筛选、思想感情的化合点染,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物象。
3. 下列选项,不能直接表现吴乔“形质俱变”观点的一项是( )
A.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B.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秦观《踏莎行》)
C.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D.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贺铸《青玉案》)
4. 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一句的作用。
5. 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对意象“马”和“云”的解读,分析《琵琶行》“别时茫茫江浸月”“绕船月明江水寒”中“月”这一意象的运用效果。
【答案】1. A 2. D 3. C
4. ①形式上,句法发生变化,由单纯开始向丰富转化。
②情感上,时间的紧迫造成行旅的压力,易于下文向情感更深处突进,引出直接抒情。
5. ①诗人的情感使意象性质发生变化,成为诗人情感的载体。“别时茫茫江浸月”中的“月”寄寓了诗人离别的伤感,“绕船月明江水寒”中的“月”则承载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
②同一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感不同,构成的意象也大异其趣。同样是“月”,由于诗人与琵琶女的不同遭遇与情感,而表现了不同的情感。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A.“强调细节写实的叙事文学……让读者有更好的阅读体验”错误。从原文“意象不是细节,叙事文学中的细节有时间延续性、空间连贯性,有在一定程度上的写实性”来看,作者认为叙事文学有在一定程度上的写实性,不能等同于“强调细节写实的叙事文学”;“意象是把主观情感趣味寄托到客观对象中……散文好像把米煮成饭,质地不变,而诗则如米之酿为酒,‘形质俱变’”,“让读者有更好的阅读体验”于文无据。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吴乔继承了克罗齐的理论”错误。原文只是说“这个说法,比之克罗齐的说法要深邃得多”“克罗齐的说法还需要补充的是”,“吴乔继承了克罗齐的理论”的说法曲解文意。
B.“比强调整体的散文更有冲击性”错误。原文只是说“局部的特征,比之散文式的整体,对联想和想象更有冲击性”,选项略去限制词“对联想和想象”。
C.“意象是抽象的”错误。“意象的构成,不但客体要有特征,更重要的是诗人的主体也要有特征”说明意象“客体要有特征”,故“意象是抽象的”说法错误。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形质俱变”,指由于主观情趣的渗入,客观对象就发生了变化。清代吴乔说:散文好像把米煮成饭,质地不变,而诗则如米之酿为酒,“形质俱变”。
C.“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虽然有主观情趣的表达,但没有客观对象作为载体,故不能直接表现吴乔“形质俱变”观点。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形式上,由“‘夕阳西下‘意味着时间紧迫。句法发生了变化,不再是意象的并列,而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诗人的匠心在于:一味并列下去可能导致单调,艺术要求高度统一,同时要求统一中有变化”可知,句法发生变化,由单纯开始向丰富转化。②情感上,
由“时间紧迫增加行旅的压力。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又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不但改变了平行的节奏,而且统一、确定了情感的性质,将情感脉络提升到最高度”可知,时间的紧迫造成行旅的压力,易于下文向情感更深处突进,引出直接抒情。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马’在诗歌中大抵是优雅的,正能量的。如王维写的‘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的将军之马,孟郊写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高头大马,都是精神气十足的。而马致远笔下的瘦马,是行旅疲惫之马,这不仅是马瘦,而且是诗人的精神悲凄。诗人的情感使得马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成为诗人情感的载体”可知,诗人的情感使意象性质发生变化,成为诗人情感的载体。“别时茫茫江浸月”中的“月”寄寓了诗人离别的伤感,“绕船月明江水寒”中的“月”则承载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
由“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由‘云‘所构成的意象,‘孤云’带着贫士幽人的孤高,如杜甫‘孤云亦群游,神物有所归’;‘暖云’则带着春天的感受,如罗隐‘暖云慵堕柳垂条,骢马徐郎过渭桥’;‘停云’却带着对亲友的思念,如陶渊明‘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同一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大异其趣”可知,同一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感不同,构成的意象也大异其趣。同样是“月”,由于诗人与琵琶女的不同遭遇与情感,而表现了不同的情感。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价值
余清平
①初春的下半夜,大山里很寒冷。锄奸队长张德应借着微弱的月光察看山头的动静。突然,夜枭的叫声划破黑夜,钻入耳朵。他高度警惕的心情顿时宽慰了些,因为,这是湘南游击队接应的暗号。
②张德应带着三个孩子。他挨个在孩子的脸上抚摸了一下。他知道孩子需要他的抚摸,这样,可以获得安全感,因为,孩子们黑豆似的瞳仁,告诉了张德应。为了这三个抗日英雄的遗孤,张德应的两个战友已经牺牲。现在护送孩子的担子,他独自担着。
③张德应记得临出发前,首长神情严肃地说:“派你护送这些革命烈士的后代,你虽然是湘南人,但长期在岭南活动,群众基础好。记住,三个孩子一个也不能落下,要安全送过梅关,交给湘南游击队藩哲夫队长。”首长又安排了两个锄奸队战士,一个叫何小山,广东花县人,一个叫谢回平,湖南常德人。首长更嘱咐:“你们到了珠玑巷,游击队有人来接头的。”张德应回答:“一定完成任务,首长!”
④可是,在横穿清远公路时,何小山牺牲。当时,张德应指挥谢回平带着三个孩子穿越公路,何小山在后掩护。日本便衣队发现他们追了上来。何小山说:“队长快走,我掩护。”
⑤何小山像一枚楔子钉在路上。本来他可以跑掉的,但为了让孩子获得安全,他跳上石头吸引便衣队。护送孩子跑上山头的张德应看到何小山子弹打光了,与便衣队拼刺刀,负伤被抓。便衣队将他吊在大榕树上一刀一刀剐他的肉,他也没哼一声。
⑥谢回平是在晚上牺牲的。当时,是深夜,他们绕过英德的一个村子,孩子们饿得走不动。谢回平要求去弄点吃的。起先,张德应说不行,危险。可是,当他看到孩子饿得口水直流。就从身上摸出两个银元塞到谢回平手里,说:“注意安全,快去快回。”谢回平摸到村边,谁知道村庄里驻扎着鬼子兵。鬼子的狼狗一叫,谢回平就被包围了。张德应想去接应,但三个孩子怎么办?突然,他听到“轰,轰”两声巨响,是谢回平拉响了身上的手榴弹,与鬼子同归于尽。
⑦张德应含着眼泪背起三个孩子一阵猛跑,直到累得瘫下来,才住脚。张德应歇了一会儿,看看没有危险,就将三个孩子安顿在山洞里,自己去田地里找了些半烂的山芋、红薯给孩子充饥,才继续带着孩子继续北进。好在这一路走来,山高林密,再没遇到多少危险。
⑧张德应抬头看看,翻过丹霞山,就进入珠玑巷。现在,虽然听到山上传来自己同志的暗号,但张德应也不敢大意。他从腰里抽出两支快慢机,握在手里,带着孩子在密林中穿行。好不容易到了山顶,突然,从树上飘下四条黑影。张德应一摆手中快慢机,挡在孩子身前。
⑨“桃花源陶渊明。”来人压低声音问。张德应一听,是接应同志的暗号,连忙回答:“珠玑巷张九龄”。从树上飘下的四个人是湘南游击支队的同志,带头的是游击支队长藩哲夫。藩哲夫让其他队员在梅关警戒,自己则带领三个队员下来接应。张德应握着藩哲夫的手说:“可把你们盼来了。”
⑩藩哲夫也摇着张德应的手说:“辛苦了,张队长。上级交给我们的任务,是要不惜一切代价,接应你们,保证安全。”藩哲夫让同来的游击队战士取下背上背着的包袱,打开来,里面是用米粉烙的饼,让孩子们吃。三个孩子们吃饱后,藩哲夫在前,三个游击队员背起三个孩子在中间,张德应殿后,一行人一起向珠玑巷奔去。
藩哲夫说:“走过这段山路,前面的路平坦很多。”张德应听了,一愣,忽然想起多年来抗日的艰辛,就如这走路一样,走了这么多年艰难困苦的路,现在是该走平坦的路了,鬼子这几年的兵力捉襟见肘,在缅甸被国军击败,在中原,更被八路军打得焦头烂额,也许不用多久,就能将鬼子赶出中国。
“我们抗日的路也会平坦多了。”张德应接了一句。藩哲夫听了,会意地笑了。
一行人快走到了珠玑巷时,已是曙光初绽。张德应说:“我们快点行动,翻过梅关,那边就是你们湘南游击队的活动范围。”话音未落,刹那间,两发炮弹从南雄县城那边呼啸而来,有一枚落在他们的身后。
“快卧倒!”张德应急忙扑倒后面那个背着孩子的队员……张德应中弹牺牲。那时,正是1945年2月。
建国70周年,我在常德一所学校给孩子们讲教学课。当我讲完这个故事,孩子们都哭了。我想起多年来曾有人问过我“三个优秀战士为了护送三个孩子而牺牲,值不值得”这个问题。我走下讲台,一一抚摸这些孩子。我想我得告诉孩子们什么是生命的价值?我说:“孩子们,先烈们艰苦抗日,献出生命,就是为了孩子们有书读,有平安的日子过!”
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张德应烈士牺牲时说的话。我就是三个孩子中的一个。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挨个在孩子的脸上抚摸了一下”,可以看出张德应对孩子们的关爱,此举也让张德应获得了安全感。
B. 面对凶恶的敌人,何小山“没哼一声”,张德应“挡在孩子身前”,都体现了锄奸队员的大无畏精神。
C. 小说中的接应暗号“桃花源陶渊明”“珠玑巷张九龄”既有文学气息,又与护送遗孤的线路相关联。
D. 小说的结尾以“我”和孩子们的交流探讨了生命的价值,呼应了小说的标题,深化了小说的主旨。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颇为用心,既交代夜晚寒冷昏暗的特点,也烘托出张德应等待接应前的紧张心情。
B. “像一枚楔子钉在路上”,用“钉”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何小山掩护三个孩子毫不畏惧的英勇气概。
C. “曙光初绽”暗示胜利在望,话音未落,张德应中弹牺牲,前后情节发生突转,形成强烈艺术张力。
D. 小说叙事采用“线性结构”,以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叙述,从抗战写到建国70周年,时间跨度大。
8. 有人认为第 两段与主线无关,属于闲笔可以删去,你是否赞同?请简要分析。
9. 这篇小说入选《寻找证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微型小说作品精选》,请试着从编选者的角度谈一谈它入选的理由。
【答案】6. A 7. D
8. 示例1:不可以删去。①点明了当时的抗战形势,交代了小说的时代背景。②舒缓情节节奏,与后文张德应牺牲的情节形成反差,使叙述张弛有度。③通过对话与心理描写展现了张德应积极乐观的性格特征。④由山路联想到抗日之路,显示了抗战胜利的必胜信念,丰富了主题。
示例2:可以删去。①删去后情节更加紧凑,第十段结尾“一行人一起向珠玑巷奔去”与第十二段开头“一行人快走到了珠玑巷时”衔接紧密。②主题更集中,凸显了革命先烈的牺牲是为了后代的幸福生活的主题。
9. ①小说写锄奸队长与两位战士舍命护送三个烈士遗孤的故事,表现了革命志士英勇不屈、浴血奋战的英雄气概,彰显了红色革命文化的主旋律。②小说开篇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讲述故事,视野开阔,客观全面,便于读者了解故事全貌,结尾转入第一人称叙事,使故事更具真实性,激发读者的共鸣。③历史与现实贯通融合,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增强了历史题材的现实意义,给读者以新奇感。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让张德应获得了安全感”有错,应为孩子们需要安全感。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小说叙事采用‘线性结构’,以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叙述”错,小说采用“非线性结构”,突破时间限制,不断采取倒叙、时间跳转的方式叙事。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及个性化解答的能力。
示例1:不可以删去。
①从内容上看,这两段点明了当时的抗战形势,如“鬼子这几年的兵力捉襟见肘,在缅甸被国军击败,在中原,更被八路军打得焦头烂额”,交代了小说的时代背景。
②从情节角度看,小说前面的情节一直很紧张,而现在终于碰到了接应他们的藩哲夫等人,他们关于道路“平坦”的对话舒缓了情节节奏;并且这两段充满了对抗战胜利的信心,与后文张德应牺牲的情节形成反差,使叙述张弛有度。
③从人物形象上看,藩哲夫的话引发了张德应的思考,写了他的心理,他想到了鬼子在缅甸和中原打了败仗,想到“也许不用多久,就能将鬼子赶出中国”,语言上“我们抗日的路也会平坦多了”也反映了他对抗战胜利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总之,这两段通过对话与心理描写展现了张德应积极乐观的性格特征。
④从主题上看,藩哲夫“走过这段山路,前面的路平坦很多”的话引发联想,想到“我们抗日的路也会平坦多了”,由山路联想到抗日之路,显示了抗战胜利的必胜信念,丰富了主题。
示例2:可以删去。
①从情节上看,如果没有这两段,第十段结尾“一行人一起向珠玑巷奔去”与第十二段开头“一行人快走到了珠玑巷时”衔接紧密,删去后情节更加紧凑。
②从主题上看,如果删去这两段,小说主题更集中,三个战士为护送三个孩子牺牲,凸显了革命先烈的牺牲是为了后代的幸福生活的主题。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写作特色的能力。
①入选《寻找证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微型小说作品精选》,表明主题契合。小说写锄奸队长张德应与两位战士何小山、谢回平,舍命护送三个烈士遗孤的故事。他们的牺牲都很悲壮,表现了革命志士英勇不屈、浴血奋战的英雄气概,彰显了红色革命文化的主旋律。
②入选《寻找证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微型小说作品精选》,表明小说手法运用恰当。比如从写作人称的转换来看,小说开篇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讲述故事,写张德应接受任务,三个战士护送孩子的过程,牺牲的经过等,客观全面,便于读者了解故事全貌;而结尾转入第一人称叙事,以其中一个孩子的视角讲述关于“价值”的认知,使故事更具真实性,激发读者的共鸣。
③入选《寻找证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微型小说作品精选》,表明小说能够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证明。小说主体部分写的是“历史”,写抗日战争期间战士护送烈士遗孤的感人故事,表明新中国的成立离不开这些英雄的自我牺牲;而结尾回到“现实”,思考“价值”问题。这样历史与现实贯通融合,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增强了历史题材的现实意义,给读者以新奇感。
二、基础知识(本题共5小题,10分)
10. 下列选项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哂笑 (shěn) 缪赏 (miù) 便嬖 (pì) 杳无音讯 (yǎo)
B. 罪愆 (qiān) 错勘 (kān) 迂讷 (nà) 前合后堰 (yǎn)
C. 延宕 (dàng) 不啻 (chì) 消谴 (qiǎn) 战战兢兢 (jīn)
D. 赍发 (jī) 殷红 (yān) 狡猞 (kuài) 击瓮叩缶(wèng)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A.缪—谬;嬖(bì)。
B.讷(nè);堰—偃。
C.谴—遣;兢(jīng)。
故选D。
1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议事每不合(常常) 固强之(坚持)
刑于寡妻(用刑) 强公室,杜私门(堵塞)
B. 肆其西封(肆意)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足)
因之以饥懂(接续) 舍瑟而作(起身)
C.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亲近) 辟邪说,难壬人(排斥)
董之以严刑(督察) 汝幸而偶我(嫁)
D. 廊腰缦回(萦绕) 杀人如不能举(完、尽)
官知止而神欲行(器官知觉) 泊牧以谗诛(最终)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刑:做榜样。句意: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
B.肆:延伸、扩张。句意:又想要扩大西边的边界。
D.洎:等到。句意:等到李牧因受污蔑而被杀死。
故选C。
12. 下列各组中没有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
A. 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沛公奉卮酒寿,约为婚姻
B. 汝可以模拟得之 将军战河北
C. 役聪明之耳目 王子皇孙,辞楼下殿
D. 暴霜露,斩荆棘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古今异义现象的能力。
A.中国:古义,中原一带;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古义,结成姻亲关系指儿女亲家;今义,双方嫁娶的事。句意: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刘邦捧上一杯酒向项伯祝酒,和项伯约定结为儿女亲家。
B.模拟:古义,想象、揣摩;今义,模仿。/河北:古义,黄河以北;今义,河北省。句意:你可以凭方巾领会没写完的话。/将军在黄河以北打仗。
C.聪明:古义,听觉、视觉灵敏;今义,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王子皇孙:古义,六国王侯的女儿、孙女;今义,王之子,皇帝的孙子。句意: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六国王侯的女儿、孙女,离开自己的宫殿。
D.无古今异义。句意:冒风霜雨露,披荆斩棘开辟。/覆盖了三百多里地,(宫殿高耸),遮天蔽日。
故选D。
13. 下列对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不能独完
②却宾客以业诸侯
③越国以鄙远
④谨庠序之教
⑤良庖岁更刀
⑥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⑦李牧连却之
⑧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A. ①④/②⑦/③/⑤/⑥⑧
B. ①②⑦/③/④/⑤/⑥⑧
C. ①⑧/②④/⑦/③⑤/⑥
D. ①⑧/②⑦/③④/⑤/⑥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句意:不能单独保全。
②“业”,使动,使……成就霸业。句意:拒绝宾客使之去侍奉诸侯。
③“远”,形容词作名词,偏远的国家。句意: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
④“谨”,形容词作动词,谨慎从事,重视。句意:注重乡校的教育。
⑤“岁”,名词作状语,每年。句意: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
⑥“端”,名词作动词,戴礼帽。句意:我愿意穿戴好礼服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⑦“却”,使动,使……退却。句意: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
⑧“虹”,名词作动词,出现彩虹。句意:那楼阁之间的通道架在半空,并非雨过天晴,怎么会出现彩虹?
①④形容词作动词/②⑦使动用法/③形容词作名词/⑤名词作状语/⑥⑧名词作动词。
故选A。
14. 下列各组中文言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A. 赵尝五战于秦 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B. 终必不蒙见察 戍卒叫,函谷举
C. 是乃仁术也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D. 夫晋,何厌之有 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赵尝于秦五战”。句意:赵国曾经和秦国对战五次。
与使……无宁,固定结构;省略句:无宁汝先(于)吾而死。句意:与其我先死,不如你比我先死。
B.均是被动句。“见”表被动。/语意被动句。句意: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于是驻守边关的士兵起义,函谷关被攻占。
C.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这就是施行仁政的策略。
省略句,省略宾语,“是(之)而不见可悔故也”。句意:认定事情做得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后悔的缘故。
D.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夫晋,有何厌”。句意: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天下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人”为后置定语。句意:天下的不应当死却死了和不愿意分离却分离了的人,多得不能用数字来计算。
故选B。
三、 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二十六年,献公卒。里克将杀奚齐,先告荀息曰:“三公子之徒将杀孺子,子将如何?”荀息曰:“死吾君而杀其孤,吾有死而已!”里克曰:“子死,孺子立,不亦可乎?子死,孺子废,焉用死?”荀息曰:“昔君问臣事君于我,我对以忠贞。君曰:‘何谓也?’我对曰:‘“可以利公室,力有所能,无不为,忠也。葬死者,养生者,死人复生不悔,生人不愧,贞也。’吾言既往矣,岂能欲行吾言而又爱吾身乎?”既杀奚齐,荀息将死之。
人曰:“不如立其弟而辅之。”荀息立卓子,里克又杀卓子,荀息死之。君子曰:“不食其言矣。”
既杀奚齐、卓子,里克及丕郑使屠岸夷告公子重耳于狄,曰:“子盍入乎?吾请为子。”重耳告舅犯曰:“里克欲纳我。”舅犯曰:“不可。以丧得国,则必乐丧,乐丧必哀生;因乱以入,则必喜乱,喜乱必怠德。是哀乐喜怒之节易也,何以导民?民不我导,谁长?”公子重耳出见使者,曰:“子惠顾亡人重耳,父生不得供备洒扫之臣,死又不敢莅丧以重其罪,且辱大夫,敢辞。”
(节选自《国语·晋语》)
材料二
夫“忠”之为言,中也;“贞”之为言,正也。息之所以为者有是夫?间君之惑, 排长嗣而拥非正,其于中正也远矣。或曰:“夫己死之不爱,死君之不欺也。抑其有是,而子非之耶?”曰:“子以自经于沟渎者举为忠贞也欤?”或者:“左氏、榖梁子皆以不食其言,然则为信可乎?”曰:“又不可。不得中正而复其言,乱也,恶得为信?”
狐偃之为重耳谋者,亦迁矣。国虚而不知入,以纵夷吾之昏殆,而社稷几丧。且重耳,兄也;夷吾,弟也。重耳,贤也;夷吾,昧也。弟而昧,入犹可终也;兄而贤者,又何栗焉?使晋国不顺而多败百姓之不蒙福兄弟为豺狼以相避于天下由偃之策失也。而重耳乃始伏伏焉游诸侯,阴蓄重利,以幸其弟死,独何心软?仅能入,而国以霸,斯福偶然耳,非计之得也。若重耳早从里克、秦伯之言而入,则国可以无向者之祸,而兄弟之爱可全,而有分定焉,故也。夫如是,以为诸侯之孝,又何戮笑于天下哉?
(节选自柳宗元《非<国语>》)
【注】①里克:晋国卿大夫,晋献公的股肱之臣,太子申生(因被陷害自杀而死)的坚定拥护者。②奚齐(前665~前651):春秋时晋国君主,晋献公与宠妃骊姬之子,申生、重耳和夷吾的异母弟。③舅犯:晋文公重耳的舅舅,狐氏,名偃,字子犯,大戎(今山西交城)人,晋国重臣。④间:利用。⑤经:缢死
15.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使晋国A 不顺B 而多败 C 百姓之不蒙福 D 兄弟E 为豺狼 F 以相避于天下G 由偃之策H 失也。
16.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孤,指《孟子》中所说的“幼而无父”之人,与《六国论》“可谓智力孤危”中的“孤”含义不同。
B. 养生,文中与“葬死”相对,和《庄子》“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中的“养生”内涵不同。
C. 左氏,即左丘明,曾任鲁国史官,编年体史书《左传》和国别体史书《国语》据传是他所撰。
D. 幸,指庆幸、高兴,与杜牧《阿房宫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一句中的“幸”词义不同。
17.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荀息忠贞为国,立场坚定,而且言出必行,直至献出生命也不改初心,他的精神得到了《国语》作者的高度肯定。
B. 杀掉奚齐、卓子后,里克等人专程到狄国邀重耳回晋即位,重耳最终采纳舅犯的建议,委婉地拒绝了他们的请求。
C. 柳宗元认为,荀息“间君之惑,排长嗣而拥非正”,做法失当,因此,他虽兑现了“有死而已”的承诺,但并不能称为“信”。
D. 古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柳宗元对相关历史人物的批判,观点未必完全正确,然其大胆质疑、理性分析的精神值得学习。
18.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己死之不爱,死君之不欺也。抑其有是,而子非之耶?
(2)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3)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一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19. 柳宗元为何说晋文公重耳被天下人耻笑?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答案】15. CDG
16. D 17. B
18. (1)不吝惜自己的生命,不欺骗已死的君主。或许他确实有这种品质,你为什么要非议他呢?
(2)现在您把外国来的人才都驱逐出境让敌国得到人才,我国人口减少而仇国人口增加,国内虚弱对外与各国诸侯结仇,想要国家不危险,是办不到的。
(3)(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拿这样的心思施加到他人身上罢了。
19. ①听信大臣狐偃的迁腐观点,未能把握正确的回国时机;②只考虑自身利益,不顾社稷的安危和百姓的祸福;③没有尽到兄长的职责,未能保全兄弟情谊。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让晋国发展不顺利并且有很多失败,百姓不能受到上天的福瑞,弟弟变成像豺狼一样的人,兄长不得不在天下间躲避他,是因为狐偃计谋的失误啊。
“不顺而多败”是并列结构,共同做“晋国”的谓语,故在C处断开;
“福”是“蒙”的宾语,故在D处断开;
“兄弟为豺狼”是主谓结构,“以”字连接“相避于天下”,前后句子是因果关系,中间不断开,故在G处断开。
故选CDG。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年幼而无父亲的人。/孤单。句意:我们的国君刚过世就要杀他的儿子/可以说是智谋和力量(变得)势孤力弱、处境危急。
B.正确。养生:奉养继位的国君。/保养生命;句意:礼葬故世的国君,奉养继位的国君。/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保养生命的道理了。
C.正确。
D.错误。幸:“庆幸、高兴”错,应是希望。/指皇帝驾临;句意:并且希望自己的弟弟死。/远远地探视,盼望着皇帝来临。
故选D。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里克等人专程到狄国邀重耳回晋即位”错,根据“里克及丕郑使屠岸夷告公子重耳于狄”可知,里克和丕郑没有去,是他们派使者屠岸夷去的。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爱”,吝惜;“欺”,欺骗;“抑”,或许。
(2)“以”,来;“损”,减损;“树怨于诸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于诸侯树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
(3)“刑”,同“型”,指以身作则,为他人示范;“寡妻”,国君的正妻;“御”,治理;至于”,推广到。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根据“狐偃之为重耳谋者,亦迁矣”“若重耳早从里克、秦伯之言而入,则国可以无向者之祸,而兄弟之爱可全,而有分定焉”可知,重耳听信大臣狐偃的迂腐观点,未能把握正确的回国时机;
根据“兄而贤者,又何栗焉?使晋国不顺而多败,百姓之不蒙福”可知,重耳是兄长又具备贤能本可以回国继承国君之位,但因为害怕回晋国对自己不利没有回晋国,从这一行为可以看出重耳只考虑自身利益,不顾社稷的安危和百姓的祸福;
根据“弟而昧,入犹可终也”“兄弟为豺狼以相避于天下”“若重耳早从里克、秦伯之言而入,……而兄弟之爱可全”可知,重耳如果早些回到晋国就可以使自己的弟弟得以善终也不会变成豺狼那样的人,由此可见重耳他没有尽到兄长的职责,未能保全兄弟情谊。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晋献公二十六年,晋献公去世。里克打算杀掉奚齐,事先告诉荀息说:“三位公子的党徒将要杀死奚齐,你打算怎么办?”荀息说:“我们的国君刚过世就要杀他的儿子,我只有一死了之!”里克说:“如果因为你的死,奚齐依然得以立为国君,不也是很值得吗?但可惜的是即使你死了,奚齐服样会被废黜,那么你的死又有什么用处呢?”荀息说:“先君以前曾问过我事奉国君的态度,我回答他忠贞二字。先君问:‘什么叫忠贞?’我回答说:‘凡可以有利于国家,力所能及而没有不努力去做的,就可以称作忠了。礼葬故世的国君,奉养继位的国君,相对于死去的人,即使他复生也不会让他觉得后悔,对活着的人也不感到惭愧,这就可以称作贞了。’我的话已经说出口了,怎么能既要实践诺言而又吝惜我的生命呢?奚齐被杀以后,荀息曾打算随奚齐而死。
有人劝他说:“不如立奚齐的弟弟为君主并辅佐他。”因此荀息就立了卓子为君。结果里克又杀了卓子,荀息最终为卓子而死。君子都说:“荀息言而有信,这也算是没有食言了。”
杀了奚齐和卓子以后,里克和丕郑派遣屠岸夷去狄国告诉公子重耳说:“你何不现在回国来继位呢?请让我们为你引导。”重耳告诉舅舅子犯说:“里克想迎接我回国继承君位。”舅舅子犯说:“不行。因为国丧而得到君位,就会视国丧为乐事,以国丧为乐事必定会导致生命的哀伤。因为动乱而得以回国,就会把动乱当作喜事,把动乱当作喜事必定会懈怠于道德的修养。这些很明显都与喜怒哀乐的节度相违背了,还怎么来训导民众呢?如果民众不听从训导,你还能当谁的国君呢?”于是公子重耳出来接见使者,说:“承蒙你的好意,来看望我这个逃亡在外的人。父君在世时,我不能尽洒扫的义务。父君去世后,又不能回去亲身前去操办丧事而加重了我的罪过,而且唯恐玷辱了大夫们的期望,所以斗胆辞谢你们的建议。”
材料二:
“忠”的意思是,把握好时机;“贞”的意思是,合于法则、道理。荀息的所做的事情中有这些含义吗?(荀息)利用君主的疑惑,排除长兄继承王位却拥立非正统的弟弟继位,他的做法离“中正”之道太远了。有人说:“(荀息)不吝惜自己的生命,不欺骗已死的君主。或许他确实有这种品质,你为什么要非议他呢?”我说:“你认为在沟渠里自杀的举动是忠贞的行为吗?”或者说:“左丘明、榖梁子都是不说谎的人,这样就可以认为事件可信了,可以吗?我说:“这样认为又是不可以的。不理解中正的意思却重复别人的话语,这是乱说,怎么能让人相信呢?”
狐偃给重耳出的计谋,也太迂腐了。国家空虚却不知道回国,来放任夷吾身处于昏聩危险之中,致使国家几乎要灭亡。并且重耳,是兄长;夷吾,是弟弟。重耳,是贤能的;夷吾,是愚昧的。夷吾是弟弟并且又愚昧,重耳回国之后他还可以善终;重耳是兄长并且又贤能,又为什么害怕回晋国呢?”让晋国发展不顺利并且有很多失败,百姓不能受到上天的福瑞,弟弟变成像豺狼一样的人,兄长不得不在天下间躲避他,是因为狐偃计谋的失误啊。可重耳竟然开始悄悄地在诸侯间游历,暗中给自己积蓄有利条件,并且希望自己的弟弟死,难道他的心软吗?只能做到回到晋国,并且晋国在诸侯之中称霸,这些福气都是偶然得到的啊,不是通过计谋得到的。如果重耳早早听从里克、秦伯的话回到晋国,那么晋国就可以没有以前的灾祸,并且兄弟之间的爱也可以保全,并且晋国也有了君主,道理就是这样啊。如果重耳这样做,把它当作诸侯的孝道,又怎么会被天下人所耻笑呢?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试问梅花何处好
南宋·张孝祥
试问梅花何处好,与君藉草携壶。西园清夜片尘无。一天云破碎,两树玉扶疏。
谁擫①昭华②吹古调③,散花便满衣裾。只疑幽梦在清都④。星稀河影转,霜重月华孤。
【注释】①擫:用手按捺。②昭华:即玉管。③古调:指笛曲《梅花落》。④清都:指北宋都城汴梁。
20.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的上片第二句“与你携着酒壶以草荐地而坐”,表面看来答非所问,实际是引出接下来对梅园景色的描写。
B. 词的上片写词人与友人于月夜对酒赏梅,天空澄澈,两树枝条如玉,在风中疏密摇曳,这些都是词人实写之景。
C. 词人的下片写因忽听笛曲《梅花落》,不禁梦绕清都,梅花飘落,星稀月孤,这些都是虚写之景,同样让人感慨万端。
D. 词的最后两句以景结情,词人借稀星、河影、重霜、月华组成优美的图景,抒发了与友人共赏美景的欣喜之情。
21. 张孝祥的词以雄奇奔放著称,风格接近苏轼,《念奴娇·过洞庭》就是这种词风的代表作。但此词却清幽含蓄,请结合全词内容,从意象特点和情感抒发两个角度简要分析。
【答案】20. D 21. ①意象清冷幽静。词中之酒、孤月、清夜、玉树、笛曲、落梅、幽梦、稀疏之星、破碎之云、凝重之霜等意象,无不体现环境的清幽,营造了朦胧清冷孤寂的氛围,衬托出词人内心的愁苦与孤独;②情感抒发委婉含蓄。词人没有直接抒发内心的情感,而是借清冷之景,借清都、借赏梅来委婉抒发对故都的怀念和爱国情怀,含蓄表达其对不能收复中原的伤感。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欣喜之情”错,词人借稀星、河影、重霜、月华组成的图景虽优美但却清冷,抒发了词人内心的孤寂和伤感。
故选D。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和情感的能力。
①意象清冷幽静。“与君藉草携壶”意象为酒,“西园清夜片尘无”意象为清夜,“两树玉扶疏”意象为玉树,“谁擫昭华吹古调”意象为笛曲,“散花便满衣裾”意象为落梅,“只疑幽梦在清都”意象为幽梦,“星稀河影转”意象为稀疏之星,“一天云破碎”意象为破碎之云,“霜重月华孤”意象为孤月、凝重之霜。这些意象或者清冷,或者孤寂,或者黯淡,无不体现环境的清幽,营造了朦胧清冷孤寂的氛围,衬托出词人内心的愁苦与孤独;
②情感抒发委婉含蓄。上片写月夜对酒赏梅,虽然有酒有友,但清冷之夜,破碎之云,稀疏的星河、孤寂的月亮等意象营造了清冷之境,表明词人内心是孤寂和伤感的;此外“只疑幽梦在清都”,清都:指北宋都城汴梁。那么作者的“幽梦”是什么就不难理解了,是渴望收复失地的梦想;但接着“霜重月华孤”,浓重之霜,孤寂的月华,表明作者的“幽梦”很难实现,词人内心是无奈和伤感的。可见词人没有直接抒发内心的情感,而是借清冷之景,借清都、借赏梅来委婉抒发对故都的怀念和爱国情怀,含蓄表达其对不能收复中原的伤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5小题,10分)
22.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了解学生平日“__________”的牢骚,引导他们各言己志;当曾皙有“__________”的顾虑时,也能及时鼓励。
(2)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化用《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说法,劝谏唐太宗应“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刚暑假到湖南旅游,看到洞庭湖浩瀚恢弘的气象,不由想起杜甫《登岳阳楼》中对此景象的描绘“__________,__________ ”。
(4)《答司马谏议书》中,针对“侵官”的责难,王安石指出变法是“__________”,并经过“__________”,最后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因此不能说是“侵官”。
(5)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水的清澈和山的峭拔。
【答案】 ①. 不吾知也 ②. 异乎三子者之撰 ③.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④.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⑤. 吴楚东南坼 ⑥. 乾坤日夜浮 ⑦. 受命于人主 ⑧.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⑨. 千里澄江似练 ⑩. 翠峰如簇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撰、戒、作、坼、乾坤、澄、练、簇。
四、 语言文字运用(共2题,14分)
(一)(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按照曹雪芹的原意,红楼“四春”的命运发展,正是 ① :元妃省亲,是贾家之极盛;探春理家,有中兴之象;迎春误嫁,是江河日下;惜春出家,是家败人散。
贾府四姐妹除元春外,探春不论外貌还是理家才能,都堪称贾府三姐妹之首。探春外形出挑,“俊眼修眉,顾盼神飞”,且威序本第五十六回批赞曰;“探春看得透,说得出,办得来,是有才干者,故赠以敏字。”
贾家姐妹趣味殊异,其中迎春嗜棋,探春喜书法,惜春爱绘画。曹雪芹写她们的爱好,除了符合形象内在素质, ② 。例如“懦小姐”迎春的处世态度与围棋“坐隐”的文化内涵相应,她的一生就真如棋局中一枚棋子般,任由人摆弄,最后摆到了死地。
材料二:
探春因又接着说道:“咱们园子只算比他们的多一半, ……若派出两个一定的人来,既有许多值钱之物,一味任人作践,似乎暴殄天物。不如在园子里的所有的老妈妈中,拣出几个本分老成能知园圃事的,派准他们收拾料理,也不必要他们交租纳税,只问他们一年可有些孝敬。一则园子有专定之人修理,花木自又一年好似一年的,也不用临时忙乱;二则也不至于作践,白白辜负了东西;三则老妈妈们也可借此小补,不枉年日在园中辛苦;四则亦可以省了这些花儿匠山子匠打扫人等的工费。将此有馀,以补不足,未为不可。”
(《红楼梦》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 时宝钗小惠全大体)
23. 请在材料一划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24. 材料一加波浪线的句子评价了探春之“敏”,请结合材料二作简要分析。
【答案】23. ①贾府由盛极而衰的四个阶段的象征 ②还与她们的命运息息相关
24. ①探春“看得透”,表现为目光敏锐,能看到贾家财政面临的危机和不足,致力于兴利除弊,挽救危机。②探春“说得出、办得来”,表现为办事机敏果断,她着手进行改革,选派得力可信的老妈妈分管大观园花木等事项,既节约了管理费用又提升了管理效果。
【解析】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语境在说“四春”的命运发展是某种象征,而下文“贾家之极盛”“有中兴之象”“是江河日下”“是家败人散”意味着贾府盛极而衰,可填:贾府由盛极而衰的四个阶段的象征。
②“除了”说明还有其它原因,“例如”后面主要是说人物的命运,可填:还与她们的命运息息相关。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探春“看得透”,探春目光敏锐,能看到贾家财政面临的危机和不足,致力于兴利除弊,挽救危机。所谓“兴利除弊”,实际上就是“开源”与“节流”并举。“开源”的具体措施是实行“承包制”。探春兴利除宿弊,贾府多年积累的弊端也只有探春这样聪敏锐利的女孩子才可以指出来并能实施改正。
②探春“说得出、办得来”,表现为办事机敏果断,“不如在园子里的所有的老妈妈中,拣出几个本分老成能知园圃事的,派准他们收拾料理,也不必要他们交租纳税,只问他们一年可有些孝敬”她着手进行改革,选派得力可信的老妈妈分管大观园花木等事项,既节约了管理费用又提升了管理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的感觉难以比拟。它有些像吃,有些像睡,有些像搏斗……①
阅读有时像搏斗。阅读的时候,我们不断同书的作者争辩。我们极力想寻出破绽,作者则千方百计把读者柔软的思绪纳入他的模具。在这种智力的角斗中,我们往往败下阵来,但思维的力度却在争执中强硬了翅膀。在阅读中,我们被征服;在较量中,我们蓬勃了自身,迸发出从未有过的力量。
阅读是一种孤独。它同看电影、听音乐会是那样的不同。看电影、听音乐会是一块巨大的生日蛋糕,可以美味地共享,阅读只是孤灯下的一盏清茶,只可独啜,倾听一个遥远的灵魂对你一个人的窃窃私语。他在不同的时间对不同的人说过同样的话,但你此时只感觉他在为你而歌唱。如果你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悲悯的叹息。你啪地合上书,就把一代先哲幽禁在里面。但你忍不住又要打开它,穿越历史的灰尘与他对话。
25. 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①处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他用微弱的声音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 ”
B. 嗒嗒嗒……从一座桥上,突然喷出六条火舌,封锁了我军前进的道路。
C. 农村家里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
D. 想着想着,我的心里,好像有一颗种子在生根、发芽……
26. 文中第三段作者如何体现“阅读的孤独” 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25. C 26. ①将“阅读”与“看电影、听音乐会”进行对比,突出阅读时需要保持一种沉静的心态,阅读是很个性化的精神活动,它需要阅读者守得住自己,耐得住寂寞;②主要运用第二人称,亲切自然,同时使用拟人手法,语言生动形象,表现阅读将达到的一种超越的境界,是心灵追求,既是与另一个心灵的单独碰撞,又在这样的碰撞中超越对方更超越自己。
【解析】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①处省略号的作用是表示列举的省略。
A.表示说话的断断续续。
B.表示声音的延长。
C.表示列举的省略。
D.表示语意未尽。
故选C。
【2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段艺术特色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根据“它同看电影、听音乐会是那样的不同”可知,作者将“阅读”与“看电影、听音乐会”进行了对比,“看电影、听音乐会”是可以共享的美味蛋糕,而“阅读只是孤灯下的一盏清茶,只可独啜,倾听一个遥远的灵魂对你一个人的窃窃私语”,对比之中突出了阅读是一种孤独的活动,需要阅读者有沉静的心态,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冷。
②表达上,作者主要使用第二人称,便于情感的交流,有很强的亲和力。修辞上,使用人称代词“他”将阅读拟人化,使语言生动形象,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根据“他在不同的时间对不同的人说过同样的话,但你此时只感觉他在为你而歌唱。如果你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悲悯的叹息”可知,作者将阅读拟人化为“他”,与不同时空不同的人进行超越时空的心灵对话,这种交流是一种全新的境界,是心灵间的单独碰撞;根据“你啪地合上书,就把一代先哲幽禁在里面。但你忍不住又要打开它,穿越历史的灰尘与他对话”可知,阅读的魅力不只是简单的心灵碰撞,还可以让读者在心灵的碰撞中超越对方更超越自己。
五、 写作(书写分10分, 内容50分,共60分)
2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屠呦呦坚持从中医经典中寻找灵感,她凭着超强的洞察力和顽强的信念,带领团队在经历无数次的失败后最终成功发现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后,她仍不遗余力地进行科学研究,在研究抗疟机理和攻克“青蒿素抗药性”难题方面有新的突破。
材料二:
目前,全球正进行着新能源替代石油的能源绿色革命,主要以光伏发电、动力电池、氢燃料电池为主。对于中国车企来说,可借助这次能源绿色革命,大力推进转型升级,绕过内燃机、变速箱等具有百年积累的汽车工业发展壁垒,通过纯电驱动转型实现“换道超车”,达成汽车强国的目标。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用于“坚守·换道”的主题班会上与同学分享。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秉坚守之心,悟善变之道
芸芸众生,各有不同。“牛油果”式的人,坚守内心,愈挫愈坚;而“清水型”人格,则是随物赋形,不拘常态。故秉承坚守之心,且悟善变之道,方可助益人生。
其实,“牛油果”型和“清水型”,代表了两种人生境界和处世态度。无论身处何时何地,坚守内心就是守住了底线,不拘常态则是追求的境界,二者互为表里,相得益彰,就会锻造高质量的青春。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坚守方显初心,坚守方见执着的追求。
纵览古今,一个个伟人用自己的坚守激扬起一簇簇时代的浪花。文天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决绝,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选择,无不成为我们民族的丰碑。星空摄影师叶梓颐用相机记录星空,用行动践行初心。星辰点点浮沉聚往,这一路上遇到了太多困难,可她不忘初心,始终如一,在梦想的旅途中追寻着属于自己的那颗星。松下幸之助说,“唯有信念与坚定,方能开辟出康庄大道。”吾辈青年,应坚守自我,构建内心的精神高地。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善变方显明智,灵动方见圆融。
古人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时光如梭,四季更迭,天地万象,岁月不居。面对日新月异的局面,与时俱进,随遇而安,既是生活的常态,更是处世的智慧。古今中外的圣贤先哲给我们留下了瑰丽的财富。诸葛亮面对孟获,七擒七纵,灵活多变方式成功化解了孟获心中的芥蒂,使其心悦诚服,从而谱写了民族融合的佳篇。周恩来总理在对外交往中,不仅看到矛盾的对立性,更看到发展中的统一性,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以超人的智慧和灵活的外交手段,在谈笑间使复杂的问题得到解决,从而为新生的共和国迎来外交史上的黄金的时期。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以坚守之心,善变之道,打造高质量青春,助益成功人生。
坚守底线,是抓大;变通处事,是放小,坚守是变通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最真诚的信念,在岁月洗礼中历久弥坚,最伟大的事业经过时间的沉淀,方能感受澎湃的力量。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一心为民,在历史的波涛汹涌融通善变,方才有了百姓的安居乐业,幸福安康。
我辈欣逢盛世,海晏河清。唯秉持坚守之心,且悟善变之道,方可追寻那明烛天南,梦里长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题。
材料一主要讲屠呦呦一生坚守,带领团队历经无数次失败,最终成功发现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后仍然不遗余力地进行科学研究。材料二主要讲正值全球进行新能源替代石油的能源绿色革命之际,中国车企可以借机实现“换道超车”,达成汽车强国的目标。
两则材料两个角度,前者主要讲坚守能够成功的道理,而后者主要讲要想取得大的成就,可以借助“换道”达成目标。关于坚守的例子非常多,因为要想有所成就,我们必须要坚守理想和目标,更要坚持不懈,只有用心专一,才可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比如爱迪生,他为了发明灯泡,试验失败几百次,正是坚守最终他成功了。而关于“换道”指的就是,如果发现一条道路走不通,或者是不好走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更好的道理,一条道走到黑不是坚守而是固执。就像“守株待兔”者一样,如果只知道守在树下等待兔子,最终可能会两手空空,一无所获。在关键的时候,要学会变通,寻找更适合自己的道路。
当然,也可以把二者结合起来进行写作,在当坚定的时候一定要坚定信心,坚持下去;在需要变通换道的时候,一定要毫不犹豫地选择新的道路。这样,把二者结合起来,更能体现思辨性。
从写作任务来看,这一个主题班会上的发言稿,需要结合青年自身来谈,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坚守·换道”。写作时,可以先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坚守处坚守,当换道时换道。主体部分可以先谈坚守的重要性,再谈为何要换道,最后把二者结合起来。
立意:
1.当坚守处坚守,当换道时换道。
2.让坚守与换道同时。
3.坚守会让人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4.换道会别有洞天。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