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 内能 (2) 学案 (2024 新课标)(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0.2 内能 (2) 学案 (2024 新课标)(有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06-20 13:23: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十章 机械能、内能及其转化
10.2 内能(2)
导学目标:
1.物理观念:
(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内能。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量的概念及单位。
(3)结合实例分析,知道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内能的转移过程。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事例。
2.科学思维:
会根据分子动理论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
3.科学探究:
通过演示压缩空气做功、气体膨胀做功,分析做功可以改变气体的内能。
4.科学态度与责任:
了解用热传递和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会应用相关知识解释一些现象。
导学重点: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
导学难点: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
导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课 时:1课时
导学过程
课前导学
1. 与宏观物体由于运动具有 能类似,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能叫作分子 能;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弹性 能类似,分子之间由于存在相互作用力而具有的能叫作分子 能。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分子 能与分子 势能的总和叫作物体的 能。
2. 根据宏观现象,分析物体的内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内能改变的方式都是什么,能的形式发生了哪些变化。硝化棉能够燃烧,表明管内空气温度已升高到硝化棉的燃点。管内空气温度升高,表明管内空气分子的 变得激烈了,气体的 能增加了。管内空气的 能增加,是因为压下活塞时,外界对它做了 ,活塞的机械能转化为气体的 能。
3.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两个温度不同的物体互相接触时,温度低的物体要 温。这时,我们说低温物体从高温物体 热,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 热。物体吸收或放出 的多少, 叫作热量 。
4. 改变物体的内能的两种方式是 和 。
课堂导学
(一)物体的内能
1.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分子 能与分子 势能的总和叫作物体的 能。
(二)改变物体的内能的方式
2.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两个温度不同的物体互相接触时,温度低的物体要 温。这时,我们说低温物体从高温物体 热,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 热。物体吸收或放出 的多少, 叫作热量 。
3. 改变物体的内能的两种方式是 和 。
4.在如图所示的实验中,电火花点火,使容器中的 蒸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发生化学反应,化学反应释放出的 量使反应物 能迅速增加,成为高温高压气体,气体膨胀把橡皮塞顶跑。在这一过程中,先是化学反应热(即化学能)变为高温高压气体的 能,然后是气体对橡皮塞做功,把它的 能转化为橡皮塞的 能。
5. 和 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外界对物体做功,或者物体从外界 热量,物体的内能 。反之,物体的内能将 。
6.不同形式的能量(如内能和机械能、化学能和内能)之间可以互相转 。冬天,双手互搓,手发热。是 能转化 能。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
课堂练习
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能叫作分子动能
B.分子之间由于存在相互作用力而具有的能叫作分子势能
C. 物体内所有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作物体的内能
D. 静止的物体的内能为零
2.下列生活情景中,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A.用热水袋取暖
B.从滑梯上滑下,臀部发热
C.钻木取火
D.用打气筒给自行车胎打气,气筒壁发热
3.下列生活实例中,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A.冬天人们常用双手互相摩擦取暖
B.把冰块放在鲜榨的果汁里,喝果汁时感觉很凉快
C.利用太阳能热水器“烧水”
D.摩托车发动机发动一段时间后,排气管热得发烫
4.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运动得越快,内能越大
B.物体被举得越高,内能越大
C.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变大
D.南极的冰山温度很低,没有内能
5.下列情景属于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A.冰棒在口中熔化
B.冬天晒太阳暖和
C.反复弯折铁丝,铁丝发热
D.手腕轻度扭伤用冰袋冷敷
课后反思
参考答案:
课前导学:
1.动,动,势,势,动,势,内。2.运动,内,功,内。3.升,吸,放,热。4.做功,热传递。
课堂导学
1.动,势,内。2.升,吸,放,热。3.做功,热传递。 4.汽油,热,内,内,内,机械。5.做功,热传递,吸收,增加,减少。6.化,机械,内。
课堂练习:
1.D;2.A;3.A;4.C;5.C。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