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落花生》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落花生》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19 18:52: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落花生》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提高学生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落花生》一文,作者通过回忆小时候一家人说花生的好处,启发孩子要做个像花生一样朴实无华、不图虚名、对别人有用的人。此文对于学生的正确人格树立有很深远的影响。因此,将本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同时在讲授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时,我也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默默奉献的人,受到了道德的教育。
教材分析
单元分析:《落花生》是第一单元第二篇精读课文。在前篇《白鹭》之后,教材编排了《落花生》这篇叙事散文。它以花生映照人生,借物抒情,是在本单元人文主题“一花一鸟总关情”之下又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
教材分析:文章内容简洁,脉络清晰,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主要记叙了作者小时候一家人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朴实的小事,家常的絮语,看似平淡无奇,但却借助落花生,娓娓道出朴素而珍贵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初步了解课文“借助落花生抒发感情的方法”与本单元语文要素相契合,是学习的重点。
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叙事散文,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来写,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作者详细描述了一家人收获花生的情景,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赞美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充分阅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反复朗读中重点体会父亲的话的含义,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教师在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的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详略得当、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五年级的学生已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所以在教学生字词的时候不用花太多的时间。在阅读方面,五年级的学生已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教学这篇课文时,需要学生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有关词句的意思和其表达的效果。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要能体会作者的情感,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验这样写的好处。五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愿意交流。他们已不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想法开始更加独特,对生活有所体验与感悟,思想也开始向成熟发展,正是引导他们明事理、辨是非,提高语文能力,培养人文素养的关键期。他们具有一些学习能力,更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关注每名学生的个性体验。用文本为学生架起通向生活的一道桥梁,让学生在学习中生活,生活中学习。
教学目标
1.认识“亩、吩”等 5 个生字,会写“亩、播”等 10 个字,会写“播种、浇水” 等 7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能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初步了解借助落花生说明做人的道理。
4.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由某一种事物想到的人。
教学重难点
能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初步了解作者借助落花生说明做人的道理的方法。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作家简介和背景资料。
3.布置学生提前搜集有关落花生的资料。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结合预习内容,理解课题
1.全班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从花生生长特点的角度理解课题“落花生”。
预设:
(1)落花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花生,别名长生果、泥豆、番豆、地豆等。
(2)它是一种地上开花、地下结果的植物。
(3)花生幼苗出土以后,经过 18—25 天,就开始开花。开过花后的花柄接触到地面,就伸入土中。在土壤里,果实开始生长发育,长成饱满的花生。因此人们又称花生为“落花生”。
(4)花生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2.介绍作者许地山,由笔名引入对课文的学习。许地山的笔名落华生。“华”同“花”。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何用这种普普通通的农作物的名称作为自己的笔名?带着疑问进入课文的学习。
二、识记生字、词语
1.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关注生字。
2.组织学生自主认识生字,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脉络,分清主次
1.让学生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
2.全班交流。
预设:
(1)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花生的好处”和“像花生一样做个有用的人”。
(2)课文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的过程。
3.组织全班交流:作者写种花生、收花生和尝花生都只有寥寥几笔,而议花生却花了很多的笔墨,为什么?
教师点拨:课文主要是借花生说明做人的道理,表达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叙述上有详略之分,目的是要突出主旨。
四、学习课文 1—2 自然段
1.提问:写“种花生”和“收花生”时,为什么说“居然收获了”?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预设:
(1)“我”从母亲的话里知道,这里本是荒地,而且姐弟几个又是第一次种花生,时间也仅仅几个月。这种结果当然令作者感到意外。
(2)“居然”的意思是“竟然”,表示“出乎预料”。收获了花生出乎作者一家人的意料。
(3)这意外的收获,也可以看出花生的好种、易活,生命力强。
2.学生自主练读,体会作者收获花生的喜悦。
五、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感受作者对花生的喜爱之情
1.小组练习分角色朗读。
2.全班展示。
3.教师指导朗读:要体会人物说话时的心情。读孩子们的话时,要关注描写花生好处的词语。读孩子们在抢着回答父亲的问话时,语气要轻快,要表现出对花生的喜欢。读父亲的话时,语气要略显深沉,要表现出父亲的语重心长。
六、把握文章主旨,理解课文
借助花生所讲的道理
1.引导学生默读第 3—14 自然段,思考:从中可以看出花生具有什么特点?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预设:
(1)写“我”和哥哥姐姐眼中的花生“味道很美”“可以榨油”“价钱便宜”有什么好处?
(2)在父亲眼中,花生“果实埋在地里”“矮矮地长在地上”“不好看”“很有用”。
(3)父亲通过花生的特点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3.引导学生再次默读“我”和父亲的对话,并在旁边写写自己的理解或体会。
4.提出相关问题,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
(1)父亲说花生的最可贵之处时,为什么要说桃子、石榴、苹果?它们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
预设:相同点是都好吃,都对我们有好处;不同点是果实的外表和长的位置不一样。父亲把它们放在一起比较,是想强调花生默默无闻、朴实无华的特点。
(2)你对父亲的话“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是怎么理解的?
①交流时,教师可相机作以下提示、引领: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对作者父亲这句话的看法。
②补充背景资料,点拨:父亲的价值观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系。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因清政府的腐败,使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作者许地山的父亲鄙弃荣华富贵,反对浮华虚荣,毅然抛弃家产,携全家回福建定居,宁可过清贫的生活。也正因为他崇尚质朴,力求老老实
实地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因而也会教育子女为人做事要踏踏实实,不求虚荣。
(3)你是怎么理解“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交流时,教师可相机作以下提示、引领:
①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什么是“体面”?生活中哪些人比较体面?预设:有面子、有身份的人;衣着光彩的人;样子好看的人......
②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什么是“好处”?生活中哪些人是对别人有好处的人?
预设:好处就是对人或事物有利的因素。像清洁工、义工、老农、边疆战士等,看着虽然不起眼,但一直在为他人和社会默默奉献。
(4)补充资料,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深入体会课文中的道理。补充资料: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作者心上,对他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他以“落华生”作为自己的笔名,就是为了要时刻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后来他真的用行动实现了这一心愿,成为了一位优秀的作家。在抗日战争中,他为抗战事业奔走呼喊,终因劳累过度而病逝,年仅四十八岁。茅盾说:“他是脚踏实地的,他在他的每一篇作品里,都试着要放进一个他所认为合理的人生观,他并不建造什么理想的象牙塔。”
七、了解课文写法,尝试练笔
1.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对话部分,边读边思考:父亲让孩子们谈花生的用意何在?课文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2.小组讨论,交流观点。
3.全班交流。
预设:父亲引导孩子谈花生,目的是为了论人生,借助对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赞美,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这种借助具体事物说理的方法,能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4.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哪些事物也像落花生一样能引发思考,让你想到身边的某些人。在此基础上试着写一段话。
(1)全班交流。结合课后的“小练笔”,说说“竹子、梅花、蜜蜂、路灯”等事物的特点,以及由此想到的人。教师相机点拨事物特点与人物品质之间的关联。如:由“蜜蜂”可能会想到勤劳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由“落叶”可能会引发“叶落归根”“生命轮回”“无私奉献”“自由快乐”等情感。
(2)同桌交流生活中自己喜欢的事物,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以及由此想到的人。
(3)学生尝试写一段话。教师相机点拨:叙述时要注意说清楚事物的特点和由此想到的人的品质,抒发感受时不用大段议论或抒情。
课后反思
《落花生》一篇叙事散文,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状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我们要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在教学中,我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抓住重点,整体感知。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明确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这几部分资料后,提出一个问题:这几个部分中你认为哪一部分最重要?让学生自主感受本篇文章以“议”为主,体会文章的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学生兴趣盎然,精彩纷呈。并在无拘无束的自学中个性得到了发展,而通过学生的发言,我明白多数学生喜欢读“议花生”这一部分,而这一部分恰好又是文章的重点、难点之所在。这样,我就从学生的兴趣需要中找到了教学的突破口,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果。
二、读中品味,理解感悟。本课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含义深刻,对学生极有教育好处。我在设计时做到以读为本,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等,去体味文章的语言,去感受蕴涵的哲理。这样一遍一遍的要求到达了事半功倍的满意效果,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潜力,使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
三、联系实际,情感升华。
《落花生》一课中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体会了这句话也就弄清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中我紧紧围绕这句话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什么样的人是有用的人,讲体面是什么意思,并让学生联系周围生活实际谈谈,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像花生一样默默奉献的人,学生感悟到清洁工、教师、医生等都是具有花生品格的人。学生说的有理有据,在这一环节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了升华。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应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学生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让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得以渗透。